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國中歷史教案 篇一

教學重點:武王伐紂;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制

教學難點:分封制

教法設計:

因為本課相關資料較多,可讓學生事先預習,以學生討論分析為主,教師引導為輔。

課堂教學設計:

一、武王伐紂

1、紂王的------

建議教師讓學生回憶夏桀的------,使學生理解凡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違揹人民意志實施------的統治者最終都會遭到人民的反對的。

2、周國的強盛

讓學生閲讀教材,分析周國強大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白周的發展、強大是周人經過艱苦奮鬥,和特別是重視人才的而得來的。

3、武王伐紂

教師讓學生閲讀有關武王伐紂的故事,同時引導學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商湯滅夏桀的原因,用比較的方法,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周勝商敗的原因?然後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武王伐紂是一次正義的戰爭?:(①商紂王的------,使商朝統治已成為歷史發展的絆腳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斷反抗和陣前倒戈。②周武王順應民心,聯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紂,解除了商紂對奴隸和平民的殘暴統治,有利於歷史的進步。③是否順應民心,是否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戰爭的重要標準。)

一、西周政治、經濟的發展

1、周的建立

時間、建立者(區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議教師給學生講解西周的並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説明,為以後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2、分封制和等級制

讓學生帶着[周朝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諸侯?它們與周天子之間的關係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問題閲讀教材並加以討論:學生能夠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和鞏固奴隸主的政權。周朝對建國功臣、親屬和先世的後代等進行分封。諸侯與周天子的關係是:周天子是的統治者,諸侯是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見天子,並向天子納貢,帶兵隨天子作戰(即聽王令,納王貢,隨王徵,見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疆域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3、奴隸制經濟的發展

⑴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⑵手工業的發展

結合夏商農業和手工業狀況,請同學比較並概述一下西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有什麼特點。在學習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後,教師應結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隸制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廣大奴隸和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基礎之上;是建立在對奴隸的壓迫和剝削之上的。(介紹《詩經》中《碩鼠》、《伐檀》)

二、國人------和西周滅亡

1.國人------

教師在指導學生閲讀教材有關周厲王的------並解釋“國人”、“防民之口甚於防?”等名詞後,可讓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在介紹完“共和行政”後,師生一起討論“國人------”對西周的影響。

2.西周滅亡

讓學生講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3.東周建立

時間、建立者、都城。建議教師結合西周、東周具體名稱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學生講解西周的並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説明,為以後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教堂,學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瞭解張騫通西域、班超經營西域;絲綢之路對中外交往的作用;漢與日本朝鮮交往的史實。通過觀察書中的《張騫通西域路線示意圖》、《絲綢之路示意圖》,

2、在看圖中引導學生注意圖例的運用、識別地理方位、線路走向等,培養學生使用歷史地圖的技能。

通過學生設計漢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詔書、結合《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情景對話、比較張騫班超共同點等活動鍛鍊學生對歷史材料的分析、整理、歸納技能和運用材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從張騫、班超的經歷可以看出有作為的人都具有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捨的頑強鬥志。教育學生只有有信心、恆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過秦漢中外交往的史實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國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我們應該為輝煌的中華文明驕傲自豪。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在本課中反映出的張騫、班固等人的勇於開拓積極進取的精神,表現出對外來物質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並收的氣度,反過來,積極的對外交往又促使漢王朝更加強大。通過西域,世界東方的古老中國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區域,正是由於與其他文明區域建立起密切的聯繫,東西方文化進行了廣泛地交流,使中華民族不僅吸收了其他區域文明的許多精華,同時向世界展示了華夏文明的燦爛輝煌。

兩漢對西域的長期經營擴大了漢朝的疆域和統一。遼闊的疆域首先有利於先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傳播,如第18課中佛教的傳播就是經過西域地區;其次有利於地區的開發;也是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這為後邊教材的北方民族內遷及民族融合------的出現埋下伏筆。

重點分析:

張騫通西域、班固經營西域從漢朝的初衷來講主要是對抗匈奴。漢對西域的開發和統治始終和匈奴鬥爭的成敗緊密聯繫。不過,從歷史影響看,對西域開發和經營其歷史功績遠遠超出了當時人們的想象。張騫通西域,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漢與西域和中亞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繫。隨絲綢之路的擴大這種聯繫越來越密切。

漢朝在西域統治地位的確立,對形成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傢俱有重大的意義。從漢武帝到東漢末,經過350年的戰爭、和平,經過經濟文化交往,不僅使漢族統治者認識到西域是漢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當成漢朝的一部分。西域都護的設立標誌今日新疆在歷劃入中國版圖。從此以後,新疆的命運便和祖國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難點分析:

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為什麼會取名“絲綢之路”,説明什麼?學生肯定會有疑問。絲綢之路的線路也比較複雜,況且本課還有一條《張騫通西域》線路示意圖更容易混淆。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鼓勵學生課前蒐集與本課人物事件有關的歷史資料,如新編歷史劇的劇照、歷史人物的圖片、遺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課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學習的難度。

2、教師精心設計恰當的問題,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

3、講張騫時,可讓學生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願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還可結合書上“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

4、絲綢之路,可放映相關的影視資料或結合地圖設計一條“絲綢之路旅遊線路”

5、講班超時,鼓勵學生講他的故事。然後,將張騫與班超進行比較。

課內探究活動設計

1、學生分組以絲綢之路為內容設計旅遊線路。

2、學生以政府的名義擬寫表彰張騫、班超功績的詔書。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教學難點:絲綢之路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

出示《漢初疆域》〈漢強大時的疆域〉讓學生比較兩副圖在領土範圍上的不同。為什麼到漢朝中期西漢疆域擴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內容。

講授新課: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漢朝玉門關、陽關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鄰的中亞各國,統稱為西域。這裏有三十六國之多。這些國家大多人數很少,最多的烏孫人口是36萬。這裏的居民有的經營農業,有的從事畜牧業、各國語言不同、各自獨立。西漢初年,匈奴勢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國。

2、張騫出使西域

提問

(1)匈奴是如何統治西域各國的?舉例説明。

(2)西漢初年西漢政權與匈奴關係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對西漢有什麼影響?

(4)西漢與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貴族在征服西域的過程中,對待當地人民十分殘暴。(舉例説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貴族趕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虜了大月氏國王,取下頭顱做成飲酒的器具。)匈奴貴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憎恨。西漢初年經濟尚未恢復,國力不足,白登之圍後被迫對匈採取和親政策,以避免匈奴的------擾。匈奴控制西域並以此為據點進攻西漢使西漢邊疆不得安寧。匈奴成為西域和西漢共同的威脅。

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文景之治,西漢在武帝統治時國力雄厚,進入鼎盛時期。漢武帝決定放棄和親政策用武力戰勝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對匈奴統治者無比痛恨的情況就決定派人聯絡大月氏,並和它結盟東西突擊匈奴。可是派誰去呢?漢武帝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決定下詔書招募。(讓學生分組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願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

在這種情況下,張騫應聘。(由學生介紹張騫應聘前的簡單情況。)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看書中《張騫出使西域圖》老師進行講解,然後要求學生髮揮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提示:可描寫漢武帝的囑託、勉勵,張騫表示不辱使命等。)

張騫率領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餘年。雖經歷了種。種困難,但他從未丟棄漢朝的“節”。後來張騫終於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在歸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脱身回到長安。(可由學生補充內容)

張騫這次出行歷時十三年,受盡磨難,但未能完成使命。張騫是不是白去了?(同學回答老師歸納)張騫雖然沒有達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瞭解到西域的地理、特產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瞭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漢朝往來。張騫把這些情況,詳細地報告給漢武帝。為了擴大漢朝的政治影響,與西域各國建立聯繫、交換物產,漢武帝派遣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訪問諸國,西域各族政權派人跟隨漢使到漢朝答謝,漢朝同西域各國終於建立了友好關係。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展示漢與西域的物質往來圖)

3、域督護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這是西漢派駐西域的總監護,是進行軍事、行政管理的長官,其職責是管理西域事務,保護往來的商旅。這説明我國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漢時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説明新疆已納入中國的版圖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請同學們談談你如何評價張騫?

答案提示:

第一:個人品格--具有探險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強烈的責任感等。

第二:歷史影響--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

二、絲綢之路

利用多媒體課件介紹絲綢之路的路線。

提問:

(1)為什麼這條商路被稱為“絲綢之路”?

(2)絲綢之路對中國和世界有哪些影響?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維持,對中西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區域建立了聯繫,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

三、班超經營西域

到了東漢,西域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漢初匈奴------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順了東漢。北匈奴貴族則經常率領騎兵南下掠奪,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國勒索繁重的賦税,切斷了西域和東漢的交往。為了恢復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復對西域的管轄,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師形象的講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學生補充。

2、甘英到達波斯彎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後,安息人由於擔心中國與大秦直接通商道路開闢後會影響他們傳統的商業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誇大海道的險惡,甘英因而沒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風土人情,為後來中西交通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同我國直接友好交往的開始,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提問:在張騫和班超兩個傑出的歷史人物身上有沒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捨,堅韌不拔,矢志不移的頑強鬥志。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來,東漢時期,朝鮮半島上的各國同我國關係密切,文化交流加強,漢朝的鑄銅和制漆技術傳到朝鮮,朝鮮的名馬等物產也傳到中國。從很早的時候起,中日兩國人民就駕小舟飄洋過海,互相往來。兩漢時,日本的100多個小國有30多個和漢朝有往來。東漢光武帝時,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光武帝贈給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中國的鑄銅和制鐵技術,也在這時傳到日本,日本還發現了兩漢時期的銅鏡。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倆堅韌不拔勇敢無畏的精神。絲綢之路的開闢與暢通,一方面加強了新疆同內地的聯繫;另一方面使中國絲織品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大大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我國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對東方各國產生的深遠影響。

板書設計:

兩漢經營西域和秦漢對外關係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2、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護府

二、絲綢之路

三、班超經營西域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三

新課標《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教案

[課標內容]

①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瞭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 的南移。

②瞭解宋代的社會生活。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時間及表現;宋代農業的發展;宋代手工業的發展;宋代商業的繁榮;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宋代的海外貿易;宋代豐富多彩社會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會生產手進步促使人們日常生活發生變化的種種現象,使學生認識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係。

③通過比較唐都長安和北宋都城東京的商業發展狀況,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比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狀況,使學生形象 地認識到兩宋時期經濟 重心已南移到長江流域,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組織學生以口頭或文字方式描繪宋代城市生活,培養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

②指導學生設計製作“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簡表 ”,培養學生用圖表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了解宋代在農工商業領域的領先成就,感知人類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過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③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培養學生崇高科學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 度。

[重點和難點]

重點 :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原因及其表現。

難點: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學綱要]

一、經濟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況

二、農工商 業的發展

1、宋代農業的發展

2、宋代手工業的興盛

3、宋代商業的繁榮

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第11課 宋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1、( )時期,南北經濟差距縮小;( )時期,經濟重心已從( )流域轉移到( )流域。( )時,流傳“蘇湖足,天下足”的諺語,( )流域已成為全國重要糧倉。

2、宋朝時,發明了新農具“ ”, 還出現了( )。原產越南的( )由 福建推廣到江淮 一帶。南方已普遍種植( ),( )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推廣到淮河流域。

3、宋朝時,( )在南方逐漸普及,( )成為著名的瓷都。( )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裝有( )。

4、( )時,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

5、宋朝時,海外貿易興盛,( )、( )、( )等是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

6、宋代的城市中已打破( )和( )的界限,出現了眾多的( )行業,有專門的娛樂場所“ ”。( )身份相對自由,( ) 文化生 活也豐富起來。( )、( )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

國中歷史教案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武王伐紂的經過、性質;西周的分封制、等級制的內容及作用;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狀況;國人暴 動,共和行政,西周的滅亡,東周的建立。

2、通過學習武王伐紂這一戰爭的原因和經過,讓學生分析這場戰爭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教師引導學生對武王伐紂原因、經過、性質的分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理論。同時使學生了解歷史朝代的演變和更迭;通過對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學習,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之所以迅速發展,是成千上萬的奴隸的辛勤勞動所換來的。從而樹立人民羣眾才是歷史的主人這一正確的史觀。

教學重點:武王伐紂;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制

教學難點:分封制

教法設計:

因為本課相關資料較多,可讓學生事先預習,以學生討論分析為主,教師引導為輔。

課堂教學設計:

一、武王伐紂

1、紂王的暴 政

建議教師讓學生回憶夏桀的暴 政,使學生理解凡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違揹人民意志實施暴 政的統治者最終都會遭到人民的反對的。

2、周國的強盛

讓學生閲讀教材,分析周國強大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白周的發展、強大是周人經過艱苦奮鬥,和特別是重視人才的而得來的。

3、武王伐紂

教師讓學生閲讀有關武王伐紂的故事,同時引導學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商湯滅夏桀的原因,用比較的方法,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周勝商敗的原因?然後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武王伐紂是一次正義的戰爭?:(①商紂王的暴 政,使商朝統治已成為歷史發展的絆腳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斷反抗和陣前倒戈。②周武王順應民心,聯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紂,解除了商紂對奴隸和平民的殘 暴統治,有利於歷史的進步。③是否順應民心,是否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戰爭的重要標準。)

二、西周政治、經濟的發展

1、周的建立

時間、建立者(區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議教師給學生講解西周的並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説明,為以後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2、分封制和等級制

讓學生帶着[周朝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諸侯?它們與周天子之間的關係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問題閲讀教材並加以討論:學生能夠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和鞏固奴隸主的政權。周朝對建國功臣、親屬和先世的後代等進行分封。諸侯與周天子的關係是:周天子是的統治者,諸侯是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見天子,並向天子納貢,帶兵隨天子作戰(即聽王令,納王貢,隨王徵,見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疆域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3、奴隸制經濟的發展

⑴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⑵手工業的發展

結合夏商農業和手工業狀況,請同學比較並概述一下西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有什麼特點。在學習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後,教師應結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隸制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廣大奴隸和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基礎之上;是建立在對奴隸的壓迫和剝削之上的。(介紹《詩經》中《碩鼠》、《伐檀》)

三、國人暴 動和西周滅亡

1、國人暴 動

教師在指導學生閲讀教材有關周厲王暴 政的並解釋"國人暴 動"、"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等名詞後,可讓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在介紹完"共和行政"後,師生一起討論"國人暴 動"對西周的影響。

2、西周滅亡

讓學生講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3、東周建立

時間、建立者、都城。建議教師結合西周、東周具體名稱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學生講解西周的並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説明,為以後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國中歷史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荷蘭殖民者侵佔我國領土台灣,沙俄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的簡況。掌握鄭成功收復台灣、清政府設置台灣府,雅克薩之戰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等史實。為學生進一步理解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對已學過的有關台灣、黑龍江流域方面的知識進行回憶、梳理,培養學生縱向歸納、綜合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習本課中鄭成功收復台灣和清政府抗擊沙俄侵略鬥爭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到這些鬥爭都是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正義鬥爭;中華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堅決反抗外敵侵略的光榮傳統;鄭成功是我國曆的民族英雄。從而激發學生繼承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傳統,培養為捍衞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利益英勇鬥爭的精神。

【教材分析】

鄭成功收復台灣是本課的重點。

雅克薩之戰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是本課的又一重點。雅克薩之戰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國軍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衞戰爭。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通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中俄《尼布楚條約》既是本課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第一,學生對中俄東段邊界的具體界線難於掌握。第二,對中國讓步(圖中所示讓出尼布楚)與平等協商的關係難於理解。

【教學過程】

導入:聯繫學過的知識,想一想,為什麼説“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國時期,孫權就曾派將軍衞温等率萬人多名官兵,乘船到達夷洲(今台灣)。

元朝政府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了對琉球(今台灣)的管轄。

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台灣。

清朝設立台灣府管理台灣。

一、鄭成功收復台灣

1、荷蘭殖民者侵佔我國台灣(1624年)

2、鄭成功收復台灣(1662年)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後來逐漸佔領了整個台灣島。1661年,鄭成功率艦隊抵台,在當地人民支持下,打敗了荷蘭殖民者。第二年初,荷蘭殖民者簽字投降,台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台灣的鬥爭,在我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設置台灣府(1684年)

二、雅克薩之戰

1、沙俄侵佔雅克薩和尼布楚

2、雅克薩之戰

3、中俄《尼布楚條約》(1689年)

(1)《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籤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

(2)意義: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葉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平等基礎上談判,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薩的軍隊撤回本國,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帶原屬中國的地方讓給俄國。在準備談判過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國的代表堅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內的被沙俄侵佔的全部中國領土,説:“尼布潮(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屬之地,不可少棄之於鄂羅斯。”(《清聖祖實錄》)由於當時出現了蒙古噶爾丹的嚴重威脅,康熙帝希望與沙俄迅速締結和約,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讓給俄國。清軍在雅克薩之戰中取得勝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過談判解決兩國邊界問題。這並不等於説《尼布楚條約》是中國用武力強加給俄國的不平等條約。因為第一,它是雙方通過平等談判,中國作了讓步才簽訂的;第二,當時在沙俄佔領的尼布楚城下談判,根本不存在中國武力的威脅;第三,條約的內容基本上反映了兩國政府的主張,並符合雙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薩之戰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國軍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衞戰爭。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通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課後作業

國中歷史教案 篇六

教學要求:

學生學習課文之前,指導學生閲讀《三國演義》中的相關片斷,以便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獲勝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理清課文的條理。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查找自己喜歡的《三國演義》中的小故事,開三國故事會。

教學重點:

瞭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並從中悟出赤壁一戰勝與負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歡的《三國演義》中的小故事,開三國故事會。

教學難點:

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理清課文的條理。

教學構想:

在教學中重點理清課文的條理,抓好預習檢查,使學生初步瞭解交戰雙方是哪些人;戰役發生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起因是什麼,經過怎樣,結果如何,然後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教學準備:

投影片、錄音帶、生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檢查預習,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理順課文條理,引導學生逐段深入學習。

學習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板書課題

2、揭示課題:我們今天要學習《赤壁之戰》,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縣西赤磯山。據歷史記載,東吳的孫權以三萬大軍打敗了曹操的八十萬大軍,孫權是怎樣打敗曹操的,他為什麼能打敗曹操,學習了課文,我們就知道了。

二、初讀課文,瞭解背景。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交戰雙方是哪些人?

(3)交戰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

2、回答問題:(引導學生根據所知《三國演義》的故事進行回答)

3、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

4、默讀課文,想想赤壁一戰的過程,開始怎樣,後來怎樣,結果怎樣,然後給課文分段。

5、討論分段。(按戰役的起因、戰前準備、戰役經過及結果來劃分段落。)

三、學習課文

1、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想一想,你讀懂了什麼?

(2)理解“調兵遣將”,周瑜為什麼要調兵遣將?

(3)讓學生談談對“隔岸相對”的理解。

(4)説説這段話講了什麼?(赤壁一戰的起因。)

2、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讀課文。你讀懂了什麼?

(2)示投影:説説你對周瑜説火攻是個好主意的看法?

3、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讀課文。

(2)火攻這一仗是怎樣開始的?默讀五、六、七自然段,討論瞭解:a、文中幾次提到“東南風”?劃出有關的句子。b、指名讀一讀為什麼要在“東南風很急”的情況下來進攻?c、讀一讀曹操的表現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這一仗是怎樣開始的?

(3)火攻這一仗是怎樣進行的?學生默讀思考。

(4)火攻一戰的結局是怎樣的?引導學生讀課文十、十一自然段。討論理解:a、理解“鑼鼓震天”“丟盔棄甲”。b、説説曹操逃跑的原因

(5)總結段意,這段話講了什麼?

四、讀透課文,教師小結

作業設計:

1、熟讀課文。

2、預習“思考、練習”第二題。

3、把今天學過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並和他們討論孫權、曹操輸贏的原因。

板書設計:

戰役的起因:南下,奪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戰戰役的準備:鐵鎖連船、準備火攻

戰役的過程:假投降、火燒曹營

課後小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複習課文,理清課文條理,領會作者是怎樣圍繞文章中心一層層表達思想感情的。準備開三國故事會。

學習過程:

一、複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周瑜、黃蓋是怎樣用火攻打敗曹軍的。(板書課題)

2、請學生簡要説説火攻一戰的過程。

二、領會文章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戰中,東吳以三萬軍隊打敗了號稱八十萬的曹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這以少勝多的原因是什麼?

2、學生討論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揚長避短

(2)曹操:驕傲輕敵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從這篇課文中,你明白了什麼?在學習上,對你有什麼用處?(多請幾名同學説一説)

三、開三國故事會。

1、分小組準備故事會材料。

2、組織小評委,推選主持人。

3、開三國故事會。

4、評委給每個小組打分,給優勝小組頒發獎狀。

四、教師總結

作業設計:

1、把你今天在課堂上得到的知識講給家長聽。

2、聯繫實際談談你有什麼收穫。

3、預習《田忌賽馬》。

板書設計

赤壁之戰

東吳:知己知彼,揚長避短

勝敗原因

曹操:驕傲輕敵

國中歷史教案 篇七

課標內容:

瞭解唐與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實。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①唐朝疆域的四至;②唐朝與東突厥的關係;

③唐太宗尊為“天可汗”;④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⑥金城公主入藏;⑦唐蕃會盟。

1、通過對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的思維能力。

2、通過對唐太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為發展民族關係所做出貢獻的分析,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唐朝與突厥、吐蕃等民族關係的瞭解,理解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運用閲讀、討論和聯想比較法,探究唐朝民族關係發展的原因及其表現。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唐朝疆域廣大,唐政府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住空前頻繁。唐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時期。

2、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天可汗”。

3、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發展唐蕃關係,促進漢藏交往做出了傑出貢獻。

4、突厥、吐蕃、回紇、南詔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和我國民族關係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重點和難點 :

一、重點:唐朝與吐蕃的關係

難點: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係

教學方法:問題導學探究

教學時間:2課時

導學程序:

導入新課:提問:“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情況?

2、指出:唐朝前期處於繁榮階段,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時期。這一時期,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係得到發展。

教學綱要: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邊疆各族的分佈

3、唐朝與突厥的關係

4、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

唐蕃和親與會盟:

1、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會盟

課後作業

1、唐的疆域:東到( ),西達( ),東北至( )以北和( ),南及(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 )突厥,俘其首領( ),對他進行了優待。

3、唐太宗( )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 ”。

4、唐朝對西域的管轄:( )在天山以南設立( )都護府,( )在天山以北設立( )都護府。這些是唐朝對西域地區的統治機構。

5、吐蕃是( )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 )。7世紀前期,吐蕃首領( )統一各部,建立政權,以( )( 今西藏的拉薩)為都城。

6、派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的皇帝是( )。派金城公主與尺帶珠丹和親的皇帝是( )。

7、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説,吐蕃同唐朝已經“ ”了。

8、( )至今還屹立在拉薩大昭寺前,成為漢藏兩族團結友好的象徵。

9、( )年,吐蕃與唐朝會盟。盟約裏説:“患難相恤,暴掠不作”。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八

課標內容:瞭解唐與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實。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①唐朝疆域的四至;②唐朝與_厥的關係;

③唐太宗尊為“天可汗”;④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⑥金城公主入藏;⑦唐蕃會盟。

1、通過對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的思維能力。

2、通過對唐太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為發展民族關係所做出貢獻的分析,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唐朝與突厥、吐蕃等民族關係的瞭解,理解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運用閲讀、討論和聯想比較法,探究唐朝民族關係發展的原因及其表現。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唐朝疆域廣大,唐政府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住空前頻繁。唐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時期。

2、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天可汗”。

3、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發展唐蕃關係,促進漢藏交往做出了傑出貢獻。

4、突厥、吐蕃、回紇、南詔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和我國民族關係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重點和難點 :

一、重點:唐朝與吐蕃的關係

難點: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係

教學方法:問題導學探究

教學時間:2課時

導學程序:

導入新課:1、提問:“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情況?

2、指出:唐朝前期處於繁榮階段,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時期。這一時期,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係得到發展。

教學綱要:一、天可汗:1、唐朝的疆域

2、邊疆各族的分佈

3、唐朝與突厥的關係

4、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

唐蕃和親與會盟:1、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會盟

課後作業

1、唐的疆域:東到( ),西達( ),東北至( )以北和( ),南及(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 )突厥,俘其首領( ),對他進行了優待。

3、唐太宗( )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 ”。

4、唐朝對西域的管轄:( )在天山以南設立( )都護府,( )在天山以北設立( )都護府。這些是唐朝對西域地區的統治機構。

5、吐蕃是( )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 )。7世紀前期,吐蕃首領( )統一各部,建立政權,以( )( 今西藏的拉薩)為都城。

6、派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的皇帝是( )。派金城公主與尺帶珠丹和親的皇帝是( )。

7、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説,吐蕃同唐朝已經“ ”了。

8、( )至今還屹立在拉薩大昭寺前,成為漢藏兩族團結友好的象徵。

9、( )年,吐蕃與唐朝會盟。盟約裏説:“患難相恤,暴掠不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g4rky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