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歷史教學設計範本多篇

歷史教學設計範本多篇

歷史教學設計範本多篇

歷史教學設計模板篇1

摘要:當前,國中階段的歷史教學普遍效率較低,究其原因在於教師的教學模式陳舊,不能滿足學生當前的學習需求。由此,作為一名優秀的國中歷史教師,需要積極吸收新的知識理念,進而探尋出符合新時代學生需求的教學模式。當前國中歷史教學階段較為適合的是學講計劃,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成績。筆者結合自身對學講計劃的理解,以及自身實際的運用闡述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給廣大同仁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國中歷史;教學成果;學講計劃

學講計劃是針對當前國中歷史教學效率普遍低下應運而生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用心體會和深刻理解學講計劃的核心,以便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其高效運用到自身的教學中,從而幫助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學習效率的提升。由此,教師也能夠獲得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是一舉兩得的教學模式,值得廣泛推廣。

一、積極做好備課環節的準備工作

為了貫徹學講計劃的理念,教師需要在備課上花費更多的心思,以幫助學生體驗學講計劃的全部流程。教師在備課環節需要注意的點:確定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題,合理規劃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引導學生進行成果展示以及最終的反思小結。每一個點的規劃中,教師都需要切身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能夠讓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獲得提升。例如,我在講述《春秋大變革》的有關內容時,在進行準備工作環節中首先明確了本節課中的重點在於“大變革”,並在此基礎上規劃了此次課堂上有一半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四分之一的時間進行成果展示以及四分之一的時間進行總結反思。在準備工作做好的情況下,整節課都能夠按照學講計劃合理地開展,從而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在備課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入學講計劃的流程中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由此為了幫助學生能夠配合學講計劃進行學習,就需要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從而能夠有代入感地進行學習。具體的做法如下:

(一)自主學習環節中做好引導者的角色

除去備課環節,學講計劃的第一個環節在於明確學習的主題內容,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此環節中,為了能夠發揮此環節的功效,需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思考最多的問題,此時教師需要做到不打擾學生的思考,只需在學生思考中斷的關鍵時刻提供必要的幫助,即使學生的思考天馬行空也不要加以阻止,這是學生的思考產物,對於學生今後的歷史學習有極大的幫助。例如,我在講述《秦始皇的功過辯論》的相關內容時,在自主學習環節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方向:你覺得秦始皇的功過誰大,為什麼?學生就這個主題進行自己的思考,併為了自己的論點開始尋求足夠多的證據。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能夠對秦始皇的生平有一個瞭解,從而為學講計劃的後續工作做好準備。

(二)在小組討論的環節中做好協調者的角色

當自主學習的工作做好以後,學講計劃就進入到了小組討論的環節。在此環節中,教師務必要協調好學生之間的關係,即教師務必要合理依據自己班級的學生特徵進行小組規劃,讓小組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並且能夠有自己必須做的事情。只有如此,才不會出現部分學生偷懶的情況,從而保證學講計劃順利實施。

(三)在學生交流辯論的過程中做好主持人的角色

當小組成員都闡述自己的看法,每一個小組都有自己的統一意見之後,教師就需要鼓勵不同小組之間進行合理辯論,從而保證每一位同學都能夠多角度地看待歷史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鼓勵辯論,不鼓勵惡意抨擊,適時總結,進而完美謝幕。例如,我在講述《秦始皇的功過辯論》的相關內容時,在進行到小組辯論環節時,首先讓每個小組選出一個代表,按照學號的順序進行發言,在一輪發言結束以後,我加以總結,接着再選出有代表性的理由,讓小組長進行二次辯論,最後讓所有同學進行投票。在此環節結束以後,我總結髮言:秦始皇的功是無可爭議的,但是功不抵過,所以需要客觀地看待一個人,看待一個問題。學史以明志,我們需要學習先人的優點,摒棄先人的缺點,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這才是學歷史的意義所在。由此昇華了主題,讓學生獲得了境界上的提升,這就是學講計劃的優勢所在。

(四)在反思總結過程中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

每一節課的最後,都應當存在總結反思的環節。只有總結反思,才能夠保證學生的每一節課都學有所得,這也是昇華學講計劃教學模式的必備環節。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學講計劃的功效,教師務必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總結反思。只有自己的思考才是屬於自己的,教師強加的只能是外部作用,不能夠讓學生在今後的歷史學習之中有所收穫,此點教師切記。由此,就能夠實現學講計劃的完美循環,從而保證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最高效地進行歷史學習,並能夠收穫學習方法,在自身今後的歷史學習之中獲益。

三、結語

在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實行學講計劃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改善當前國中歷史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並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在今後的歷史學習中獲益。但需注意,教師在實施學講計劃時需要有效依託自己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幫助學生能夠在已有的條件下獲得提升,真正地幫助到學生。

參考文獻

[1]尚海燕.淺談歷史新課程標準對歷史教學的影響———師範教育者眼中的新課程[j].黑龍江史志,20__(19).

[2]萬偉,秦德林,吳永軍.新課程教學評價方法與設計[j].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__.

歷史教學設計模板篇2

《兩極世界的形成》教案二

教材分析:本課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八單元的第一課。作為開篇課程,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首先,本課是二戰後國際關係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轉折:從一戰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到雅爾塔體系的形成。其次,它又是兩極格局到多極化趨勢的起點。美蘇爭霸和在各自羽翼下的內部力量的消長,加之其他國際力量的發展。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最終將發生根本性變化:由兩極走向多級。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冷戰”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2)通過分析“冷戰”政策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表現,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係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以及全方位觀察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材料,分析“冷戰”形成的背景,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的實質,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2)通過地圖、圖片的應用,引導學生理解兩極格局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史料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認識“冷戰”的形成過程及世界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理解一個國家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是由其綜合實力決定的,特別是經濟實力;理解霸權主義的危害,體會人類和平的重要價值。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珍惜和平、為人類和平事業做貢獻的精神。

【教學重點】

美蘇“冷戰”對峙的措施及表現

【教學難點】

“冷戰”狀態下的美蘇關係及對國際局勢的影響

課前準備

(1)以資料呈現“冷戰”的形成背景、表現及發展情況,關注學生運用史料提煉歷史觀點的能力。

(2)以啟發式教學,問題探究入手,關注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3)引導學生聯繫實際,關注身邊歷史,關注當今社會問題,將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起來。

【導入新課】材料導入法——

1945年5月8日,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蘇聯人民舉國歡慶,而當時擔任美國駐蘇參贊的凱南卻對身邊的記者説:“人們在歡呼雀躍……他們以為戰爭結束了。而戰爭才剛剛開始。”

為什麼凱南在全世界人民在憧憬和平的時候會這樣預言,凱南所謂的“戰爭才剛剛開始”中的“戰爭”指的是又是什麼樣戰爭?

高中教學計劃小編推薦各科教學設計:

歷史教學設計模板篇3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通過本課學習,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圍繞原始農耕經濟時代居民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用三個子目展開敍述。考古發現,距今約一萬年前,我國已出現原始農耕的遺存。教材所講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農耕,是新石器時代中期、晚期原始農耕的不同典型。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把握好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的共同特徵:原始種植農業普遍、磨製石器的使用、製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條件對經濟發展特點的影響,不同時間裏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變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創造了長江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水田農業,雖使用磨製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種;半坡原始居民創造了黃河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粟種植為主的旱地農業,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特別是廣泛用於農業生產中;第三,注意原始農耕生產對家畜飼養業、手工製陶和紡織業的帶動作用,對定居生活的影響;第四,注意原始農耕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着漁獵經濟。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典型。當時,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產生了階級,考慮到這些概念和結論七年級學生難於掌握,課文略而不寫,只用一段小字介紹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隨葬品多寡懸殊的狀況,教學中可由此聯繫第1課中“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的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對比人與人之間關係發生的變化。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利用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帶出從考古發現瞭解我們的先人如何從食物的“採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的話題。

2、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原始社會人們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為生的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徙,等等),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麼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引導學生聯繫“引言”中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穀粒,種在田裏的神話傳説,進行合理的分析推測:多年從事採集的原始人類,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於是便開始出現了。

3、指導學生閲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引出自然條件、特別是地理環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的不同影響;再擴展到對兩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響,從而向學生灌輸滲透人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中要科學合理,協調兼顧的教育觀念。可以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幹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並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築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有此不同?這兩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時是怎樣考慮的?

4、在學習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教師要注意把握教科書中涉及到的整個農耕經濟中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繫: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係,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係,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製陶和紡織的關係,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係,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係等。要以農耕生產為基點,揭示各種經濟現象之間的聯繫,不要孤立地羅列經濟現象。

5、教師可以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外,還可以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佈的情況,尋找分佈特點,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

6、在學習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後,可以讓學生閲讀課文的最後一段小字,然後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裏,為什麼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要注意引導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從人類歷史演進的角度分析問題。

7、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歷史遺物照片、示意圖,觀察分析圖中的歷史信息。例如,讓學生觀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知道它的用途,再結合本課的“活動建議”,讓學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明瞭它的用途,進而瞭解當時的農耕生產和生活狀況。

三、學法指導

1、學生通過列表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原始居民時間地區原始農耕原始家畜飼養業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2、學生對於歷史文物、遺物、示意圖的觀察、分析,應注意:第一、注意圖題中表明的文物所屬時間、地點,以便聯繫已有的知識;第二、注意觀察對象的外形、結構和材料,以便對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測;第三、注意聯繫課文的大、小字內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對文物的背景作介紹,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觀歷史情況。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裏,為什麼有了隨葬品?你怎樣看這一現象?”的問題時,注意:第一,農耕經濟有了更大發展,財富增多,這是社會生產力進步的表現;第二,氏族首領憑藉權利擁有較多的財富,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第三,人死後,私有財產隨葬,企圖繼續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他們住着幹欄式的房子,過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飲水更加方便。還飼養了家畜,會製造陶器,並能製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2、想象一下,我國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有怎樣的勞動分工。

答:婦女主要從事耕作、紡織,男子主要從事捕魚打獵以及製造工具、製陶等繁重的手工業生產,老年人從事家務勞動和照顧、教育小孩。

活動與探究

1、看圖分析:右邊是河姆渡原始居民製作的陶器,你能説出它的用途嗎?

答:蒸食物。

2、看圖分析:右邊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繪動物圖案,它們是什麼動物?你能説出這些動物和當時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嗎?

答:是魚和鹿的圖案。説明半坡的原始居民還捕魚打獵,以補食用。

3、找一找:從以上課文的敍述,你能找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幾項世界性的貢獻嗎?

答:三項。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我國是世界上很早種植蔬菜的國家。

參考資料

原始農耕時代

原始農耕一詞,遵從教育部新發之歷史課程標準,其《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一節內容為:“以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為例,簡述中國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根據李根蟠等著《中國原始社會經濟研究》一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我國原始社會若按“生活資料生產方式的演進”劃分,可分為“原始採獵業”和“原始農業牧業”兩大階段,而“農業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經濟到生產經濟的偉大革命性轉變。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的產品,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第71頁)。據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國黃河流域最早的農業遺址,為黃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等,碳14數據表明,這些遺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

歷史教學設計模板篇4

(一)指導思想:

以《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按照現行課本,堅持課改新理念,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改進教法,培養能力,提高學生素質,大膽探索,勇於創新,落實教學常規,努力提高國中歷史教學質量。

(二)要求:

Ⅰ。教學內容要求:①七年級、八年級均上本年級的《中國歷史》;②九年級上人教版九年級上冊《世界歷史》。

建議對九年級上冊的1-3單元古代史內容,可作一般瞭解。教學重點應放在九年級上冊的4-8單元。

Ⅱ。教學環節要求:

1.備課:

①教師要深入鑽研現行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和中學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本學期的教學任務與要求,作好學期教學總體安排,根據大綱和新課標的要求,明確本章、本課的教學目的與任務。

②要認真鑽研教材,瞭解教材知識體系,明確每個單元與每節課的任務,找出重、難點,注意掌握各課的內在聯繫,準確掌握歷史課本中史實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結合教材,注意開展活動,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③每節課的教案要能體現出教學的主要手段,全面完成歷史教學任務,寓思想、政治教育於教學過程中。

④每節課要有簡明、系統、突出重點、層次分明的板書設計。

2.上課:

①提倡結合教材,結合實際使用得體的教學方法。做到講練結合,點面結合,圖文結合,重點突出,師生互動。

②用普通話教學,語言力爭準確、簡單、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

3.批改

有練則改,以及時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狀況和學科能力的情況。

4.輔導:

①指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學習,幫助學生提高審題能力及回答問題的能力。

②指導學生收集、整理、閲讀歷史資料,注意引導學生閲讀課後“自由閲讀卡”,上好活動課,組織興趣小組開展課外活動。

(三)教學安排

七年級:

時間 教學內容(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期中前 1-11課

期中~期末 12-22課

八年級:

時間 教學內容(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期中前 1-13課

期中~期末 14-22課

九年級:

時間 教學內容

期中前 《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1-8單元

期中~期末 《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1-7單元

歷史教學設計模板篇5

知識與能力:

基礎知識:

1、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難點: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能力培養:培養利用歷史資料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通過討論與思考,初步培養高一學生用歷史眼光和歷史意識來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產生髮展和影響。

方法與過程:

①分組討論:前後桌一組,選出組長一人,記錄討論的中心論點並作好發言準備。②分階段進行問題解決,在高一學生自學階段,老師走下講壇,深入各組討論中,以便隨時發現高一學生在解決過程中出現的疑惑或難點,增加課堂解決的針對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高一學生認識到我國幾千年前,就有了相當完備的國家運行機制,有相當高的政治文明,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認識到中國是一個淵源流長的文明古國,理解宗法制對歷史和現實的影響。

講授新課:

一、單元序言分析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1996年開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更進一步證實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麼四千多年前我國國家機器是怎樣運作的呢?本單元我們一起來探究中國古代國家機器運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中國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高一學生形成時間概念。)

2、本專題的關鍵詞是“政治制度”。考查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響等各方面的內容。本單元分四個階段對中國古代不同時期政治制度的內容、特點、沿革和影響進行了概述,向我們描述了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脈絡和趨勢。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導入新課:從“大禹治水”的故事講起,可以由高一學生講述導入夏朝的建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設問: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大禹治水”:傳説很久以前,黃河發大水,把莊稼和房屋都淹了。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舜就派鰥去治理洪水,但鰥沒有使洪水馴服。鰥的兒子禹就自告奮勇地要求繼續治水。他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從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間,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也正是因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過禪讓制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後來,禹的勢力越來越大,於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國曆第一個王朝——夏朝(根據斷代工程,科學地測定夏存在時間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設問:請觀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圖《戴冠冕的夏禹》,這時的夏禹有何變化?這時的夏禹因為權勢的強大,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轉變為夏國王了。(舉例:在禹統治的時期,禹已有特權。相傳因為有個部落酋長參加會議遲到,被禹處死,可見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權力。)冕是古代帝王專戴的禮帽,圭為古代帝王舉行禮儀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襲制。

禪讓制,是原始社會部落聯盟內部民主選舉首領的制度,“選賢與能”。設問:成為夏國王的大禹還會繼續推行禪讓制,選出他的繼任者嗎?

材料分析:禹繼位後,社會進一步發展,階級已經形成,組成國家的各政治、軍事要素已經具備,國名“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國王。他的兒子啟殺掉益而奪得王位。從此,“禪讓時代”結束,“夏傳子,家天下”的時代開始。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禹雖然按照傳統的禪讓制推舉伯益為繼承人,卻不給他實權。相反,禹把實權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啟殺掉益而繼承王位。這説明我國原始社會的禪讓制已被王位世襲製取代,中國社會也由“天下為公”的時代進入到了“家天下”的時代。

提供兩段材料給高一學生,可比較分析原始社會的“天下為公”與階級社會的“家天下”: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和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材料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襲制不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終弟及這種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時期,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制定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為例説明。在中央,統治者為王,設相、卿士參與商王決策;卜、祝、史負責占卜、祭祀和記錄王朝大事;武官師執掌軍權,各類官職的主要職能劃分非常清楚。在地方,商時期方國林立,方國首領被商王封賜為“侯”“伯”等,他們對方國擁有一定的支配權力,同時對商王效忠,定期納貢、朝見,並奉命征伐。(這裏可結合《商朝疆域圖》和高一學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國的文王被賜封為西伯侯為例講述,高一學生更易理解。)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前1046年,陝西一帶周部落首領周武王滅商,以鎬京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強盛時控制的地區,已經遠遠超過商朝。

材料説明:“我自夏以後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西周控制區域西起今甘肅東部,東達海濱,北起遼寧,南達長江,是三代中疆域的王朝。

情境設置:對於如此龐大的王朝,作為周王,怎樣才能有效地統治?(西周疆域圖)

1、西周的分封制(“分土封侯制”)(武王開始,周公繼續)

(1)分封的目的。

鞏固周王室的權力,一是要“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遺族叛亂,三是要適應人口不斷髮展、疆域不斷擴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鞏固統治)

情境設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該怎樣進行分封呢?(結合《周朝分封諸侯分類示意表》説明分封的對象,能認識到分封的主體是同姓分封,同時可結合地圖説説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內容(周王與地方諸侯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係)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拱衞王室。②被封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盡到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舉實例説明,周成王、周康王時期的會盟諸侯,周昭王時期的巡遊南方。)③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實行再分封。(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分封制也是一種分級立宗制,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3)分封制的影響設問:當週天子把同姓王室貴族、立功的異姓貴族和先代貴族的後裔分封到各地做諸侯以後,他們到底起到什麼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鞏固統治,擴大疆域?(用此設問主要是讓高一學生充分體會分封制帶來的影響,高一學生可結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認識進行思考。)

教師總結:認識分封制的影響,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強大,與諸侯國勢力強弱成反比。當週王室力量強大時,就能保持對諸侯國的震懾力,並能通過諸侯國強化對邊遠地區的統治;當週王室力量衰弱時,諸侯國獨立性就會增強,並威脅到周王的統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時期對周王朝統治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明顯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統治,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後者,也不能用後者掩蓋前者。

2、西周的宗法制。

設問:在分封制下,為什麼分封的主體是同姓王室貴族?同姓王室貴族和周王的關係最親。他們之間是有血緣關係的。而血緣關係的親疏對周朝同姓貴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實際上,西周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的親疏不同的家族結構,構成了當時另一個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與分封制密切相關。

(1)宗法制的含義簡單説即宗族的法規。它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是用規定宗族內庶嫡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終保證王權的穩定。

(2)內容:嫡長子繼承製,餘子分封;龐大的宗族網;與分封制互為表裏(其中嫡長子繼承製是的特點)。

(3)影響:確立一整套分配與繼承製度,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家國一體。

早期國家制度以宗法制為核心,用分封制為治理國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祿製為選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總結:在夏商周時期,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構成了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內容。宗法制通過血緣關係的親疏,規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會統治秩序,分封制則保證了周王對全國各地的統治。它們互為表裏,相互滲透,共同維持西周社會秩序正常運轉。

歷史教學設計模板篇6

一、多更新觀念

觀念即認識問題,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對我們歷史教師而言,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瞭解先進的教育理念。例如:怎樣從注重知識傳授轉向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怎樣從“以教師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如何樹立新的學生觀,轉變角色,重新認識師生關係?歷史教育如何滲透情感智力教育?怎樣從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如何對待歷史學科“學困生”?如何處理、運用教材、教法?如何重視歷史學法指導?如何根據具體情況佈置、批改歷史作業?等等這些方面的問題都值得我們去重新認識、認真思考、深入探究、找出更好的辦法。

二、多實踐創新

歷史教學是一門藝術,本質上更是一門實踐的藝術。我們歷史教師要多研究課堂教學實踐。課堂是我們歷史教師的試驗田,務必立足課堂,立足學生,立足教材。要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課堂教學中的現象與問題進行“教學案例” 研究,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授課技巧,不斷達到新的歷史教學境界。

三、多學習完善

一位不善於學習的歷史教師是很難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另外,自身不學習也不可能體會到學生的學習規律。我認為基本理論要篤學,本職業務要深學,修身知識要勤學,急需知識要先學。專業知識是一名歷史教師外在美的依託!專業知識包括通用知識、學科知識、教育知識。社會、歷史、人文等通用知識既有涵養人文素質的價值,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需求。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知識和學科知識則是歷史教師專業化的必然要求,新課程中有不少新知識、新實驗、新方法,不學習、不重構學科知識體系,就會落伍。系統地讀一些東西,特別是讀一些好的教育刊物上的好文章。這些文章,觀點新穎,思想深刻,讀後肯定能受益匪淺。總之我們歷史教師要主動地學、用心地學、創新地學,做學習中的有心人,要讓讀書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四、多訓練提高

訓練提高主要是指專業水平的提高。對歷史教師自身來説,假如不注意自我提高,聽説能力、詞彙量等就很容易下降。我們決不能滿足於自己的學歷,應積極、主動地接受繼續教育,提高歷史聽説讀寫譯的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歷史教師必須做好;要求學生做好,歷史教師必須做到完美。如你要求學生歷史書寫要認真,整潔,流暢,你自己就必須練就一手美觀的歷史書法,能給學生起示範作用;你要求學生讀音正確,老師自己必須讀的不僅準確,還要有洋腔洋調。

五、多交流改進

語言教學是外向型的。教師之間應多交流、多學習。不可固步自封,閉門造車。交流才能產生啟迪或省悟;交流才能發現不足。我們可通過聽講座、集體備課、説課、聽課、評課、片斷教學、專題研討等等形式開展學習經驗交流,切磋教藝。我們應該向同行學習,既可以向名師學習,又可以向一般老師學習;可以向本校老師學習,也可以向外校老師學習;可以向年長的老師學習,也可以向年輕的老師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改進教法,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水平。

六、多瞭解溝通

瞭解溝通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瞭解溝通。多元智能理論用於學生。語言教學離不開情感活動。歷史教師只有更多地瞭解學生所需、瞭解學生的心理活動才能有效地組織教學。平時可以利用課間時間和學生聊聊天。通過聊天的方式多接觸他們,往往在交談中,很容易發現、感悟和收集到學生身上存在的思想意識、學習心理、學習方法、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問題,往往許多“教然後知困”就會“得來全不費工夫”。

七、多教後反思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等於經驗加反思。這個公式,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反思對教師成長的作用。教學的自我反思,是通過內省或其他方式對自己的教學思維、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活動再認識。在自我反思過程中,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教學過程的自我反思可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而教後反思,往往是反思中最具活力的時刻,主要是反思師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行為的得與失。比如,這堂課的教學目的是否達到?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是否科學?教師自己在教學中出現了那些教學靈感與頓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礙和“閃光點”?這堂課最大的成功之處和失敗之處在哪裏?這堂課今後在備課和教學時應在哪些地方作改進和創新?等等。

八、多勤於動筆

俗話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歷史教師如能堅持在教後將自己的教學得失、教學機智、教學偶得和各種學習所悟,及時整理並記錄下來,天長日久,能夠防止許多經驗和教訓流失,更能在聚沙成塔般的積累中,感受和享受到教學的樂趣,不斷提高自己。

教後動筆的形式主要有:一是寫教學後記。二是寫教育____記。蘇霍姆林斯基説:“我建議每位教師都來寫教育____記,教育____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讓教師終身受益。”三是寫教學隨筆。四是多動筆撰寫教育教學論文,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加以總結、昇華,是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的好方法。

如果一名歷史教師,能具有廣博的知識、豐富的閲歷、紮實的功底,他的課就一定能妙趣橫生、引人入勝。在歷史教學中,就能做到遊刃有餘,教學質量就能大大提高。我們歷史教師要與時俱進,自覺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地更新知識,不斷地實踐探索,不斷地學習充電,提高各方面素質,以適應時代教育發展的需要。

歷史教學設計模板篇7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是一堂展示“歷史”的活動與探究課,設計者認為應當充分發揮學生們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利用課下的空餘時間,指導學生收集各種資料,課上只作為展示的時間,可最大限度節約教學時間。

本教學設計的獨到之處在於將課堂搬到禮堂中進行,並邀請校領導和學生家長作為嘉賓,共同完成這堂展示“歷史”課。這一做法可充分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從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教學設計共分三大部分:展示——總結——評選,環環相扣,很好的完成了一堂活動與探究課的教學目標。

本教學設計只是為教師們提供了一種開展活動的思路,教師們可以以其為參考充分開拓思路,嘗試各種教學形式。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收集改革開放前後能夠反映人們不同年代生活水平的票證、物證等實物資料,增強對社會生活和歷史變化的實際體驗,並初步瞭解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學會查閲和積累資料,提高對歷史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不同時代人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資料的比較研究,瞭解歷史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家庭衣、食、住、行變化的展示,體會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歷史發展過程帶給人們的生活方式的變化,認識改革開放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注入了強大生機,它大大改善和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掌握查閲、積累和處理資料的方法。

(二)教學難點

瞭解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

小組分工法,探究式教學法等。

●教學媒體

(一)教具準備

多媒體電腦。

(二)素材準備

改革開放前後能夠反映人們不同年代生活水平的票證、物證等實物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課堂導入)

班長作為主持人:首先歡迎各位老師和家長們的到來,今天我們共同聚在這個禮堂裏,觀看我們的展示“歷史”課,懇請各位老師和家長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我們的知識,很多都是通過所見所聞在觀察中獲取的。如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等,它們可以直觀地使同學們瞭解歷史的變化,增長見識,受到教育,提高思想認識。第四單元,步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學習已經告一段落了,今天,這堂活動與探究課,將作為對前一段學習的總結。通過展示活動,學習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瞭解人們在生活方面的變化,可以加深同學們的印象和理解程度。

(板書)第18課展示“歷史”

(講授新課)

班長主持人:第一部分活動是展示“歷史”。

(板書)一、展示“歷史”

班長主持人:課下,同學們已經按照小組分別展開了準備,收集了各種類型的歷史資料,包括改革開放前城市和鄉村中普遍使用的各種票證,如各地發放的糧票、布票、油票、工業券、購貨證、購煤證等;反映人們衣食住行變化的各種照片、報刊資料、回憶文章、衣物用品等,甚至有心的同學還把家中一些無法攜帶的家用物品拍攝了照片。之後,同學們又將收集到的各種歷史資料按類別或時期加以整理,在每一種票證、照片或報刊資料旁,用單獨準備的稿紙寫明其來源、時間、用途等情況介紹。

經過一週的準備工作,每個小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今天我們就要把這些成果展現出來。首先有請第一小組同學們的展示——“你還記得嗎——老票證”。

(板書)第一組:你還記得嗎——老票證

(以下是第一組解説同學的部分講解稿,與小組同學配合,利用多媒體電腦出示一些圖片、視頻等。)

你還記得嗎——老票證

今天上午,一個名為“讓昨天告訴今天”的北京商品票證回顧展作為首都紀念改革開放系列活動的一部分,在市檔案館正式對公眾開放。主辦者希望告訴人們,商品票證是短缺經濟的產物,它誕生於百廢待興、乍暖還寒的共和國初創時期,消逝於經濟建設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的改革開放新時代。它像一面鏡子,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再現了一部艱苦奮鬥、除舊佈新的歷史。

……

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發行麪粉購買證,上面寫着“遺失不補、過期無效”的字樣,這枚票證被收藏者俗稱為“開門票”,它標誌着後來整整實行了40年的商品票證制度的開始。

……

到1962年4月13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做出決定,對55類290種日用工業品實行憑購貨券供應。購貨券發放標準:每名職工按月工資收入,每20元發給購貨券一張。

按照規定,買一雙尼龍襪子除付款外還需購貨券2.4張。以月收入38元左右的普通職工為例,其每月的兩張購貨券尚不足買一雙尼龍襪,這也就難怪,當時誰要是穿一雙尼龍襪就顯得相當“時髦”了。

由於提倡“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所以縫紉機被視為家庭“老三件”(還有手錶和自行車)中最實用的一件。而買一架縫紉機需購貨券97張,這就需要東挪西借、經年累月地積攢了。

即使有了縫紉機,要做衣服還得買布。據記載,當時購買毛料每米需31張購貨券。所以孩子在過年時得到一件新衣服的喜悦,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象的。

1978年,具有歷史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實現了全黨全國工作重心的轉移。此後,北京市逐步對農業、工業、商業等實施一系列改革,經濟加速發展,市場日趨繁榮。到1993年5月,使用了40年的商品票證終於在北京退出了歷史舞台。

——摘自《北京青年報》1998年12月10日

接着,按順序分別進行其它小組的解説。板書隨之更新。

班長主持人:謝謝同學們,小組展示部分到此為止,下面請各位老師、家長和同學們暢談觀感和意見。

(板書)二、總結

班長主持人:謝謝各位老師、家長、同學們的寶貴意見,下面有請我們的歷史老師做總結。

(教師根據課下同學們的表現和展示課上的表現進行總結,並點明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

班長主持人:謝謝歷史老師。現在,請各位老師和家長填寫您手中的評選表,根據各小組的展覽設計和情況介紹等評選出本堂課的最佳內容設計獎、最佳圖片獎、最佳解説獎和最佳團隊獎等。

(板書)三、評選

(評選結果出來後,當堂宣佈獲獎名單並由老師頒發獎狀和獎品。)

(課堂總結)

通過學生自己動手,配合團隊協作,完成的一系列準備活動和展示活動,很好的配合了書本知識,使同學們在獲得趣味性的同時,加深了對前邊所學知識的鞏固,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歷史教學設計模板篇8

一、指導思想

執行《歷史課程標準》,以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為中心,堅持教育創新。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着眼於學生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繼續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

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的歷史教學任務,爭取平均分、優秀率、合格率都超過漳河鎮平均水平。

三、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也不紮實。學生對歷史較感興趣,但學習的自覺性較差。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現代史部分。教科書由單元和課組成。每一個單元為一個學習主題,每一個學習主題下分若干課。本冊共七個單元,共二十一課。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每課課文由提示、正文、閲讀課文、圖、表、資料、註釋、每課一得以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後練習,活動建議等組成。其中正文緊扣教學大綱目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五、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新課程教學目標和要求,認真備好每節課,明確重點、難點,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

2、廣泛應用多媒體資源進行教學,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講究教學技能和教學藝術,加強課堂教學的設計,增強趣味,幽默感。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歷史地理、圖畫、圖表,積極創造條件,以教學的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

3、增加課堂容量,精講精練,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效率。將課堂內的。四十分鐘分成三份:前五到八分鐘複習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導入新課;中間二十分鐘教學新課;後十分鐘練習鞏固。

4、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本學期要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在教學中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散學生的思維,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思維的嚴謹性及邏輯性,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

5、積極參加教研室歷史組、學校教研組的教研活動,反思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將教學中的點滴進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6、認真完成學校佈置的各項工作。

7、成立歷史學習小組,互出測試題,切實提高歷史學業成績。

8、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wko3e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