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語文三年級上冊《夜書所見》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語文三年級上冊《夜書所見》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語文三年級上冊《夜書所見》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夜書所見》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的】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地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

學習《夜書所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

2、解題:從古詩的題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寫作者在晚上的所見所聞。

二、初知詩意

1、自主學習,放聲朗讀古詩,藉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古詩讀通、讀準確。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着聽,互相評議,相互指正。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藉助註釋、結合圖意,説説自己讀懂了什麼?劃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2、全班交流,理解詩意:

⑴ 小組彙報讀懂的地方: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互相補充詩意,把想象的畫面説具體、説生動。

⑵ 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

3、誦讀全詩:

自由讀─—賽讀─—評讀─—齊讀

4、練習背誦。

四、指導寫字“促、深”

夜書所見 篇二

《夜書所見》這首詩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寫,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葉,這對於提高我們的閲讀能力和水平很有幫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夜書所見》閲讀題目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夜書所見》閲讀原文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夜書所見》閲讀題目

(1)請簡述詩歌的三、四兩句所表現的內容。(3分)

(2)這首詩歌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就其中的一種手法,結合相關詩句做具體分析。(4分)

《夜書所見》閲讀答案

1)(3分)詩人發現,不遠處的籬笆旁有一盞燈火,原來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1分),這是一幅歡快而有趣的生活圖景(1分)。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襯出了詩人對故土家園的懷念之情(1分)。

(2)(4分)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兩句寫自然環境,三四兩句寫生活場景。落木蕭蕭,寒聲陣陣,秋風秋江,傳達漂泊不定、悽愴落寞之感;秉燈夜遊,捉弄蟋蟀,兒童歡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魚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襯,表達了抒情主人公的思鄉之情。

②動靜結合,以動襯靜。蕭蕭風聲,頑皮兒童,這些動態情景巧妙地反襯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靜,更引發人們對寒涼靜夜中詩人那顆愁緒難眠的苦況心靈的體味。

③悲歡對比,以歡襯悲。一二句寫景,秋風掃落葉,長天送寒意,是悲景,傳悲情;三四句寫人,深夜挑促織,明燈照籬落,是樂景,傳歡情。悲喜交加,以歡襯悲,更顯遊子流浪天涯的孤寂無奈、惆悵無眠。

④擬人的手法,增輝添彩。“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一“送”一“動”,寓情於物,賦予梧葉、秋風以人的情態意緒。這些物態聲情的詩文,似乎把讀者帶進了一種風送寒涼、情動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難返,惆悵滿懷。

(指出表現手法1分,結合具體詩句分析2分,思想感情1分。)

《夜書所見》創作背影

江上的秋風吹過來,梧桐樹沙沙作響,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風的聲音,最能觸動在外的人的思鄉之情。夜已深了,還有兒童點着燈,在籬笆邊找並捉蟋蟀。

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夜書所見》閲讀賞析

①作者抒發了一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

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輾轉漂泊的淒涼心境。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遊、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詩人的聯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温馨美好;他會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②詩歌抒發了作者客居他鄉、歸無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遊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淒涼之感。一江秋水,滿天黑暗,觸耳寒聲,詩人徹夜難眠必定是心有鬱結,意有不順。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

③詩歌抒發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留戀的思想感情。

通觀全詩,整體而論,三、四兩句寫詩人客舟所見。兒童夜捉蟋蟀,興致勃動,忘記了瑟瑟秋風、陣陣寒意,忽略了落木紛紛、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還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專注痴迷,那份謹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舉手一投足的舉止中展露無遺。這種歡快有趣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勾起詩人對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億、留戀。一二兩句也可以作這樣的理解,蕭蕭寒聲、梧葉搖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種漂泊不定、愁緒莫名的感覺,更反襯出詩人客居他鄉對童年無憂無慮生活的留戀、思念。

語文三年級上冊《夜書所見》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愛美情趣,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理解詞句意思瞭解古詩敍述的內容。

教學重難點:理解詞句,想像詩歌內容。

教學過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課。

1、引導學生回憶古詩《所見》解釋“所見”的意思。

2、通過課前預習,你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你對他有什麼瞭解。

二、觀察畫面、解題。

1、出示圖畫,指導觀察。

2、解題。

3、師配樂範讀古詩,學生思考。這首古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三、指導自學

1、你們有什麼學習方法嗎?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四、師生交流

1、看第一句詩句,你們讀懂了什麼?

2、學生質疑。

3、指導朗讀。

4、過渡:此時詩人又看到了什麼景色呢?

5、在這一句中你讀懂了什麼?

6、學生質疑

你最喜歡詩中哪一句或哪個詞。

五、感情朗讀、激活畫面、練習背誦。

1、齊讀,同桌互相説説你腦海中出現了哪些畫面。

2、自願上台描述。

3、背誦古詩。

六、佈置作業。

夜書所見 篇四

詩詞概述:《夜書所見》的作者是南宋著名江湖派詩人葉紹翁,這是一首七言絕句。

詩詞原文:

蕭蕭①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⑥客情②。

知有兒童挑③促織④,

夜深籬落⑤一燈明。

詩詞註釋:

①蕭蕭:風聲。

②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③挑:捉。 ④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

⑤籬落:籬笆。

⑥動:打動

詩詞譯文: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聲,使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詩詞鑑賞:

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着重於夜間小景。他深夜難眠,透過窗户,看到不遠處籬笆間有盞燈火。於是他明白了原來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讀一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極為準確。這首詩在最後兩句用了一個修辭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是因為:夜深了,但籬笆下面還有一盞燈在發亮。”

錢鍾書《宋詩選注》説:“這種景象就是姜夔《齊天樂》詠蟋蟀所謂:‘笑籬落呼煙,世間兒女。’”若補上陳廷焯評姜詞所云:“以無知兒女之樂,反襯出有心人之苦,最為入妙”(《白雨齋詞話》卷二),便可想見詩人此時內心深處的悲哀了。

賞析:

一、作者在詩中抒發了多種感情

①作者抒發了一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

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輾轉漂泊的淒涼心境。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遊、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詩人的聯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温馨美好;他會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②詩歌抒發了作者客居他鄉、歸無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遊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淒涼之感。一江秋水,滿天黑暗,觸耳寒聲,詩人徹夜難眠必定是心有鬱結,意有不順。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

③詩歌抒發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留戀的思想感情。

通觀全詩,整體而論,三、四兩句寫詩人客舟所見。兒童夜捉蟋蟀,興致勃動,忘記了瑟瑟秋風、陣陣寒意,忽略了落木紛紛、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還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專注痴迷,那份謹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舉手一投足的舉止中展露無遺。這種歡快有趣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勾起詩人對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億、留戀。一二兩句也可以作這樣的理解,蕭蕭寒聲、梧葉搖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種漂泊不定、愁緒莫名的感覺,更反襯出詩人客居他鄉對童年無憂無慮生活的留戀、思念。

二、這首詩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詩四句均是寫景。一二兩句寫自然環境,三四兩句寫生活場景。落木蕭蕭,寒聲陣陣,秋風秋江,傳達漂泊不定、悽愴落寞之感;秉燈夜遊,捉弄蟋蟀,兒童歡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魚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襯,均是不着痕跡地融匯在環境描寫之中。

②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燈、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寫動,動得有聲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測,黑暗無邊,這是寫靜,靜得悽神寒骨、惆悵滿懷。蕭蕭風聲,頑皮兒童,這些動態情景巧妙地反襯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靜,更引發人們對寒涼靜夜中詩人那顆愁緒難眠的苦況心靈的體味。

③ 悲歡對比,以歡襯悲。

一二句寫景,秋風掃落葉,長天送寒意,是悲景,傳悲情;三四句寫人,深夜挑促織,明燈照籬落,是樂景,傳歡情。悲喜交加,以歡襯悲,更顯遊子流浪天涯的孤寂無奈、惆悵無眠。

④傳情達意,暗用典故。

“江上秋風動客情”暗用張翰典故。據傳晉人張翰官居洛陽,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於是辭官回鄉,了卻心願。明白了這一點,自然就容易理解,詩句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

⑤ 擬人、通感,增輝添彩。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一“送”一“動”,寓情於物,賦予梧葉、秋風以人的情態意緒。這些物態聲情的詩文,似乎把讀者帶進了一種風送寒涼、情動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難返,惆悵滿懷。“蕭蕭梧葉送寒聲”妙用通感,以蕭蕭之聲催發寒秋之感,用聽覺形象溝通觸覺感受,意味深長。

⑥ 字斟句酌,“寒”“挑”傳神。

“寒”字一語雙關,既有秋風襲來寒涼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悽清之意。“挑”字於細節逼真見妙趣。兒童的專注敏感、精挑細翻,兒童的屏息觀察、驚喜興奮,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韻!

⑦ 虛實結合,以實映虛。

全詩四句寫景寫人,所見所聞,或明或暗,全是寫實。滿耳秋聲,滿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羣兒童,猶如場景寫真,給人以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之感。這活靈活現的場景寫實巧妙地傳達出詩人愁緒滿懷、長夜難眠的悽清孤寂之情。實中有虛(客情),寓虛(情)於實,以實映虛,言有盡而意無窮!

字句斟酌:

江上的秋風吹過來,梧桐樹沙沙作響,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風的聲音,最能觸動在外的人的思鄉之情。夜已深了,還有兒童點着燈,在籬笆邊捉蟋蟀。

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這首詩,寫秋夜所見之景,抒發羈旅思鄉之情。一句寫梧葉,“送寒聲”,微妙地寫出了夏去秋來之時,旅人的敏鋭感覺。

草木凋零,百卉衰殘,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詩詞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徵的“梧葉”,置放在風雨之夜的典型環境中,表現秋的蕭索。韋應物《秋夜南宮寄灃上弟及諸生》詩:“況茲風雨夜,蕭條梧葉秋。”就採用了這一藝術手法。

此詩以疊字象聲詞置於句首,一開始就喚起讀者聽覺形象的聯想,造成秋氣蕭森的意象,並且用聲音反襯出秋夜的寂靜。接着用一“送”字,靜中顯動,引出“寒聲”。在梧葉搖落的蕭蕭聲中,彷彿含有砭骨的寒氣;以聽覺引起觸覺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環境的悽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風”四字,既點明秋風的起處,又進一步烘托出了寒涼的氣氛。秋風已至,而人客居他鄉未歸,因此觸動了思鄉之念。一個“送”字和一個“動”字,都用得十分傳神,前者寫“驚”秋之意,,後者抒“悲”秋之情。

陣陣秋風,觸發了羈旅行客的孤寂情懷。晉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因思故鄉的蓴菜羹和鱸魚膾,就辭官回家了。此詩作者耳聞秋風之聲,牽動了旅中情思,也悵然欲歸。這兩句用“梧葉”、“寒聲”和“江上秋風”寫出了秋意的清冷,實際上是用以襯托客居心境的淒涼。再以“動”字揭出“客情”,情景湊泊,自然貼切,彌見羈愁之深。

三、四句寫兒童挑促織,表面上看似乎與“客情”無關,實際上是用兒童的快樂——無憂無慮,來反襯自己旅居的孤獨和愁思。

這兩句,從庭內移到户外,來了個大跨度的跳躍。這兩句是倒裝句,按意思順序,應該前後互移。詩人意緒紛繁,難以入睡,轉身步出户外,以排遣縈繞心頭的羈思離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給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織鳴,南鄰搗衣急”(謝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閃現在籬落間的燈火,不正是“兒童挑促織”嗎?這種無憂無慮、活潑天真的舉動,與詩人的悽然情傷、低迴不已,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首詩也有這個意思。暗夜中的一盞燈光,在詩人心靈的屏幕上映現出童年生活的片斷:“兒時曾記得,呼燈灌穴,斂步隨音”(張鎡《滿庭芳·促織兒》)。眼前之景與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詩人陷入了對故鄉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籬落一燈”隱寓自己的“孤棲天涯”,借景物傳達一片鄉心,與“江上”句相關聯,收束全篇,尤覺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這首詩先寫秋風之聲,次寫聽此聲之感慨,末兩句點題,寫户外所見。全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中間轉折,句似斷而意脈貫穿。詩人善於通過藝術形象,把不易説出的秋夜旅人況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颯的境界。最後以景結情,詞淡意遠,頗耐人咀嚼。

作者簡介:

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本姓李,後嗣於龍泉(今屬浙江麗水)葉氏。生卒年不詳。曾任朝廷小官。其學出自葉適,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真德秀交往甚密,與葛天民互相酬唱。 所著《四朝聞見錄》,記述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軼聞趣事及“慶元黨禁”始末,可補正史之不足,收入《四庫全書》。葉紹翁是江湖派詩人,所著詩集《靖逸小集》。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如《遊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歷來為人們所傳誦。其他如《夜書所見》寫兒童夜挑促織,景象鮮明,反襯出客中的孤寂;《嘉興界》寫江南水鄉景色,頗饒風味;《田家三詠》寫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詞淡意遠。

代表作: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遊園不值》

【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台,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嘉興界》

【宋】葉紹翁

平野無山見盡天,九分蘆葦一分煙。

悠悠綠水分枝港,撐出南鄰放鴨船。

《田家三詠》

葉紹翁

平野無山見盡天,九分蘆葦一分煙。

悠悠綠水分枝港,撐出南鄰放鴨船。

敬陪直院右史上已後一日西齋之集 。

清時天上詔書稀,曲水從遊許布衣。

插羽滿浮寒食酒,倚欄同憶故山薇。

碧桃繞觀春風靜,柔櫨搖汀夕照微。

慨想蘭亭如昨日,沙鷗飛下釣錢磯。

《田家三詠》

葉紹翁

田因水壞秧重插,家為蠶忙户緊關。

黃犢歸來莎草闊,綠桑採盡竹梯閒。

《田家三詠》

葉紹翁

抱兒更送田頭飯,畫鬢濃調灶額煙。

爭信春風紅袖女,綠楊庭院正鞦韆。

《漢武帝》

葉紹翁

殿號長秋花寂寂,台名思子草茫茫。

尚無人世團圞樂,枉認蓬萊作帝鄉。

和葛天民呈吳韜仲韻賦其庭館所有

江遠潮痕細,城迴路勢斜。

竹行穿砌筍,風墮過牆花。

篆葉蟲留字,銜泥燕理家。

主人清到骨,相對只杯茶。

夜書所見 篇五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愛美情趣,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理解詞句意思瞭解古詩敍述的內容。

教學重難點:理解詞句,想像詩歌內容。

教學過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課。

二、觀察畫面、解題。

1、出示圖畫,指導觀察。

2、解題。

3、師配樂範讀古詩,學生思考。這首古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三、指導自學

1、你們有什麼學習方法嗎?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四、師生交流

1、看第一句詩句,你們讀懂了什麼?

2、學生質疑。

3、指導朗讀。

4、過渡:此時詩人又看到了什麼景色呢?

5、在這一句中你讀懂了什麼?

6、學生質疑

你最喜歡詩中哪一句或哪個詞。

五、感情朗讀、激活畫面、練習背誦。

1、齊讀,同桌互相説説你腦海中出現了哪些畫面。

2、自願上台描述。

3、背誦古詩。

六、佈置作業。

教學反思: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註釋]

①蕭蕭:風聲。梧:梧桐樹。

②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③挑:捉。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④籬落:籬笆。

[解説]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夜書所見 篇六

一、揭題解題

(一)複習袁枚的《所見》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還記不記得袁枚寫過的一首詩。(師板書:所見)

生:齊背。

師:對呀,這是袁枚的《所見》,那你們還記不記得“見”是什麼意思呀?

生:看見。

師:對,見就是看見的見,“牧童騎黃牛”就是他看見的。(師板書:看見)

師:除了看見,詩中還寫了~~~

生:聽見。

師:他還聽見“歌聲振林樾”。(板書:聽見)“見”就是看見、聽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葉紹翁的《夜書所見》。

(二)解題

師:書有兩種意思:書:(1)寫,記錄;(2)裝訂成冊的著作。(出示)在詩中,哪種更確切呢?

生:(1)寫,記錄。

師:“書”就是“寫”的意思,把它的意思裝進題目裏,誰來試試?有點難,沒關係,大膽地把題目的意思説出來。

生:把自己看見聽見的寫下來。

師: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見聽見的寫下來。(再請生説)

師:如果把時間加進去更好。夜裏,他看見、聽見~~~~

師:如果在前面加上誰什麼時候寫下來就更完整了。(板書:葉紹翁)

生:葉紹翁寫下夜裏看見的、聽見的。

師:你已經理解題目的意思了,老師給你個建議,把“寫”放到前面説更順。

師:你們會説嗎?就像他這樣,小聲地説一次。

(三)讀題

師:你們剛才説的就是題目的意思,我們把題目再齊讀。

師:如果在這裏(指“夜書”)停一下就更好了。

師:夜裏靜悄悄的,誰來輕輕地讀讀。

二、朗讀詩歌

(一)出示自學要求

師:接下來我們去讀讀古詩,在詩裏有一個字,(師板書:挑)平常讀“tiāo”,在詩裏讀

“tiǎo”。

師:讀詩之前,老師建議小朋友這樣做(出示自學要求:1.把古詩讀正確、讀通順。2.對照註釋,想想詩中哪些事物是詩人的所見。)

(二)學生自學

學生自由讀古詩。

(三)交流反饋

師:同學們讀得最認真,有的還讀得津津有味,誰願意把自己的朗讀展示給大家。

(一生讀)師:你很聰明,聽老師一説,馬上把這個“挑”字讀對了,你知道為什麼讀第三聲嗎?

學生紛紛説“捉”。

師:“挑”是“捉”的一種動作,用樹枝把泥土挖開,把裏面的蟋蟀挑出來

(一生讀)師:有個字要注意一下。(師板書:促)“足”的撇短短的,捺要長長的。你再讀一下。(生讀對了)師:掌聲送給他。

師:能放到詞語裏讀嗎?再請剛才這個同學。

師:“促織”就是蟋蟀、蛐蛐,古時候人們叫“促織”還有一個故事動人的故事呢?你們願意聽嗎?秋天來了,蟋蟀叫得特別歡,冬天來了,冬天來了,你們趕快紡織要準備過冬啦!

師:還有誰願意讀嗎?

師:剛才聽了這幾位同學,都能把古詩一字不差地讀下來,真能幹。

師:要把古詩讀得有味道,還要注意停頓,這些“|”就表示停頓,你們試試看!

師:你把停頓讀得特別棒,有詩的味道了。

師:相信每個孩子都讀得很棒,我們先請男生讀讀詩(男生讀)我給你們打滿分,女孩子試試看,加油。(女生讀)

師:讀得越來越有詩味了,也給你們打滿分,老師也想讀了,想聽嗎?

三、解詞品句讀詩

師:讀得有點詩味了,我們還可以讀得更好,理解了古詩就能讀得更好。

師:哪些東西是詩人所見呢?

生:捉蛐蛐。

師:用詩裏的話就是——兒童挑促織。還有嗎?

生:動客情。

師:動客情是詩中的感覺,見,看見、聽見。

生:他住在江上聽見一陣秋風吹過。

師:你聽見了“江上秋風”,但要注意他不是住在江上,是住在江邊。

生:夜深籬落一燈明。

師:(師板書:—燈)這裏的“一燈”是哪裏的一燈呀?(師板畫籬笆)籬笆裏,小朋友在捉蛐蛐,點在一盞燈,它的裏邊不可點燈,旁邊可以。

師:“籬落”,我們在哪些詩見過?出示:月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生齊讀

師:這些“籬落”都是“籬笆”的意思。看到的説了不少了,還有聽到的嗎?

師:“蕭蕭”是什麼呀?(師板書:蕭蕭)對了就是風的聲音。繼續説,還有什麼?

師:剛才小朋友説的這句不僅有蕭蕭的風聲,還有什麼?

師:對了,“梧葉”就是梧桐的葉子。

師:老師還有個疑問:“兒童挑促織”是作者親眼所見嗎?不管是不是,都要從課文裏找依據。

生:“知”就是“知道”的意思,不是肯定有。

師:他到底是看到什麼,才知道有“兒童挑促織”?

師:他看到籬笆旁有一盞亮着的燈,才知有兒童在捉蛐蛐呀。原來後一句,要先解釋“夜深籬落”,再解釋“兒童挑促織”呀。

生:他看見籬笆旁邊亮着一盞燈,知道了兒童在挑促織。

師:説得真好,你們也來試試!

學生自由説。

(一)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1、蕭蕭梧葉

師:我們理解了古詩的意思,一定會讀得更好!接下來,我們逐字逐句來讀,肯定會把這首古詩讀好、讀得美美的。

師:蕭蕭是一個擬聲詞,是風的聲音,風有時候很柔和,比如説習習的涼風;風有時候很凜冽,比如説呼呼北風。秋天的風給你什麼感覺?

生:温柔。

師:温柔?又跟夏天的風一樣嗎?

師:秋風不那麼凜冽,但已有一點冷冷的感覺。那這樣的風怎麼讀出來呢?

師:可以讀得輕,還可以把音節拉長一點

師:帶着一絲涼涼的秋風吹過梧葉,會怎麼樣呢?

師:秋風像蝴蝶一樣落下來,也許它們在樹上搖擺,發出沙沙的聲音,風吹過樹葉,它在沙沙地響。也許像同學們所説,樹葉落下來,發出“蔌蔌”的聲音,這就是“蕭蕭樹葉”。

生讀

師:你看,秋風的韻味出來了。

生讀

師:把這個詞再拉長一點!(手指:蕭蕭)

2、江上秋風;理解,誦讀

師:你們把秋天的寒意都帶過來了,加上“江上秋風”,誰也能這麼讀。

生讀

師:聽到你的朗讀,我已感到秋意。

生齊讀

3、討論:為什麼詩人覺得蕭蕭梧葉送來寒聲?

師:江上秋風帶來陣陣秋的寒意,詩人感受到這些,他想到了很多。葉紹翁的家鄉在福建,可是這個時候他居住在杭州,他已經好多年沒回到家鄉了。住在西湖江畔,他很思念自己的家鄉,對於這個村莊來説,葉紹翁是誰?

生:客人。

師:對,他只不過是這裏的一個客人,這裏不是他的家鄉,這樣的夜晚,他怎能不動感情?

你知道他動了怎樣的情?

生:想念自己的故鄉。

生:想念自己的父親、母親。

……

師:怪不得他覺得這樹葉這秋風都送來了陣陣寒意。同學們,他僅僅是身體寒嗎?還有什麼?

4、誦讀詩句

師:是呀,身體寒一直傳到了他的心裏,誰能把詩人的心情送進去,蕭蕭……江上……

生讀

師:你有情,把“動”和“情”重音!

練讀“蕭蕭梧葉送寒聲”

(二)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1、聯繫實際體會詩情

師:對於詩人來説,自古逢秋悲寂廖,秋天是個悲傷的季節,對於孩子們來説,又是個美麗的季節。小朋友捉過蛐蛐、撲過蝴蝶嗎?在撲蝴蝶的時候,你的心情怎樣?

生談自己的心情。

師:緊張、高興、激動的時候,我們説話的速度就會——快。

師:真不錯可是我就是有個問題想不明白,他只不過是看到了籬落、一燈;他怎麼就猜到兒童在挑促織呢?

生:這個時候,大人都不出來了。

師:他怎麼知道小孩會出來?

生:因為小孩比較貪玩。

師:他可以猜他摺紙飛機啊什麼的,為什麼非猜他們是捉蛐蛐呢?

生:因為秋天是他們快樂的時候。

師:看來,他小時候肯定也捉過蛐蛐。,他想到小時候也捉過蟋蟀,心情怎麼樣?

師:想到往事那麼開心,卻又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可是陪伴他的只有那孤孤單單的籬落一燈陪着他,還有其他體會嗎?

2、誦讀詩句

再次齊讀

師:都把這種感情帶進去讀好嗎?

(三)誦讀古詩

師:現在,老師請你們把整首古詩都連起來,老師配上音樂,誰來試試,你來!

生讀

師:讀得很好!

另一生讀

師:對,也讀得很好,你來!

師:在這樣一個秋夜,詩人忽喜忽悲,所以讀的時候也有快有慢。願意聽我讀嗎?

師範讀

師:學我的樣子,一起來!

生齊讀。

師:這節課,你們學得很不錯。平時回家多讀、多寫、多動筆,你們的語文一定能學得更好!

夜書所見 篇七

《夜書所見》教學實錄

教學內容:三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之《夜書所見》

教學目標:

1、認識1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情,激發學習古詩興趣。

4、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的思鄉思親之情。

教學難點:感受詩人由鬱悶轉為歡快的心情變化。

教學過程:

一、互動釋題,激趣導入

1、同學們,你喜歡背古詩嗎?我們一起來背誦一首古詩——李白的《靜夜思》。(師生背誦)“思”在這裏是“思念故鄉”的意思。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古詩也是表達想念家鄉和親人的。(“ppt”出示,明確“學習目標”)

2、出示詩題、作者姓名。讀詩題,知道題目是什麼意思嗎?那“書”是什麼意思呢?誰能連起來説説?(師:葉紹翁是我國宋代的一個大詩人。有一年秋天,他離開家鄉,獨自在外。一田傍晚,他外出散步,觸景生情,便提筆寫下了一首詩。)

3、(“ppt”出示課文插圖)瞧,這就是詩人所見到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説一説你們看到了什麼。

二、初讀感知,掃清字詞障礙

師:詩人究竟寫了些什麼?我們讀了課文就知道了。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自由朗讀)。

師:(多媒體出示生字:蕭(xiāo)蕭  梧(wú)葉  促(cù)織)

生:(齊讀生字,師相機正音。)。

師:這首古詩有兩個字 “促、深”特別容易寫錯。(板書)要注意些什麼?

生:“促”的左邊是單人旁,不要寫成雙人旁。“深”字右邊是凸寶蓋,不是寶蓋頭。

師:把這兩個生字“書空”寫寫。

生:(自由書空。)

師:這首詩的下面有“註釋”,它是幫助我們瞭解生字生詞的,要聯繫課文來理解。現在,大家邊讀課文邊看註釋,看看誰先弄懂全詩的大意?

生:(自由讀課文,同桌討論。師指名説。)

三、研讀交流,體會詩情

1、指名讀詩。讀中引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景象——梧葉、秋風、兒童、促織、籬落、燈,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詩意。(讀着讀着,你眼前彷彿看到了什麼?腦海裏浮現出什麼?)作者在他鄉看到了這些景物,引起了作者什麼感情呢?

2、請大家再自己讀讀這首詩,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引導朗讀交流,讀中感悟。抓住“送寒聲”“動客情”“一燈明”這些關鍵詞語,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此刻的心情。

師:現在誰來給我們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讀?

師:讀得真好啊!我剛剛聽你把“送寒聲”的“寒”讀得特別好,我想問問,你是怎麼讀得這麼好的呢?

生:我覺得我是把詩讀得有感情了。

師:是啊,你想,蕭蕭的秋風啊,把梧桐樹葉吹得紛紛落了下來。詩人此時會有怎樣的感覺?

生:有點寒冷的感覺。

師:詩人只是覺得身上寒冷嗎?

生:除了身上寒冷外,他肯定也很心寒,他現在一個人在外地,肯定很孤獨。

師:你體會得多好啊!詩人此時孤身一人在外地,看到蕭蕭的秋風吹落楓葉,心裏感到非常孤獨。請你再讀一讀這句詩。(個別讀、齊讀)動客情,使詩人產生了什麼感情?

師:誰來讀讀後面兩句詩?(指名讀)

師:這兩句寫了什麼?此時詩人看到這些情景,又會想到什麼呢?

生1:他會想到自己的親人。

生2:他會想到自己的親人和自己童年時的小夥伴。

師:是啊,他可能會想到自己童年時跟小夥伴一起捉蟋蟀的場景,可能會想到小時侯一起玩時有趣的事,可能會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可是現在呢?自己一個人在外地,童年的夥伴們還能記起我嗎?再讀一讀,好嗎?

生:知有兒童捉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師:詩人一個人在外地,多孤單啊!讀——

生:知有兒童捉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師:他看到蕭蕭的落葉,看到捉促織的兒童,他心裏又是多淒涼啊,讀——

生:知有兒童捉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師:我在這裏這麼孤單,我的朋友啊,你們能想起我嗎?讀——

生:知有兒童捉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請大家把整首詩聯起來。讀一讀,好好感受感受。

(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這樣的景象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師:為了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我建議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裏去,看看他是怎麼寫成這麼美好的詩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師:那好,我就帶領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詩人孤單單的,多寂寞呀!上牀睡吧,又睡不着。秋風蕭蕭地吹,樹葉落了,送來寒意;那籬笆下捉蟋蟀的兒童啊,更加思念遙遠的故鄉、親人……!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滾狀)湧上心頭,越想越怎麼樣?

生:越睡不着,越興奮。

師:這時,詩人眼前一亮,蹬開被子,翻身下牀,就幹什麼啦?

生:詩人就寫下了《夜書所見》這首思念家鄉、親人的詩篇。

師:你們看(字幕顯示):“詩,就是詩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來的浪花!”大家再把這首古詩誦讀一遍吧!

生:(齊聲誦讀)

四、作業

默寫一首學過的表達思念家鄉、想念親人的古詩。

教學反思:

1、趣味、直觀性的導入。教師藉助《靜夜思》這首學生熟悉的詩,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喚起學生初步的情感體驗,為學習新課作鋪墊。再通過欣賞課文插圖,創設生動直觀的情境,激發起學習的興趣。

2、“琅琅書聲是國小語文課堂永恆的追求。”從整體感知到研讀探究,最後熟讀成誦,都是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朗讀中,在豐富的情感活動中,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閲讀教學提倡“強化初讀、延遲開講”,古詩教學更是如此。“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教師指導學生反覆地閲讀詩句,把這首詩的感受讀出來,進而抓住關鍵語句研讀體會,與詩人的心靈對話。

3、拓展積累。佈置課後作業,引導積累。

《夜書所見》教學設計 篇八

學習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設計理念:

1、感受詩的韻律美,培養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為本,熟讀成誦。

教學難、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的感情。

課前準備:

1.課文掛圖,課文朗讀磁帶。

2.生字卡片:《夜書所見》詩句字條。

教學過程:

一、以舊引新,激趣導入。

1.學生自由背誦已學過的或課外讀過的古詩。

2.板書課題,理解課題中的“書”是什麼意思。

二、指導看圖,感知圖意。

出示掛圖,觀察圖畫,説説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地指導識記。

4.指名朗讀,先指導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讓學生體會古詩朗讀的特點。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深夜/籬落/一燈明。

5.藉助字典和詩後註釋,理解詩中詞語意思,並圈出不理解之處。

6.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視指導。

四、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

(1)引導學生藉助課後註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2)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教師巡迴指導。

(3)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問題,教師重點點撥理解“動客情”的意思。(一是動思鄉之情,二是勾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2、聽課文朗讀磁帶。

(1)邊聽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説説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指名描述畫面,其他同學説説是詩中的哪一句,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説具體,説生動。

(3)再聽錄音,體會情感: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1)把握詩的節奏。

(2)教師範讀、領讀。

(3)學生自由讀、齊讀、小組競賽讀、個人表演讀。

(4)背誦古詩。

各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將學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詩句的意境中。

五、作業

1、練習寫生字。

2、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見:梧葉 促織 一燈明

聽:寒聲 } 思鄉之情

感:動客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o6995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