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第二十二課 唐雎不辱使命

第二十二課 唐雎不辱使命

第二十二課    唐雎不辱使命

第二十二課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培養複述、翻譯、閲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過對文中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的剖析,瞭解人物的性格特徵,體會《戰國策》的語言風格。  

3.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氣,體味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疏通課文的基礎上理解人物性格特點。   

2.重點文言詞句的準確理解。  

3.外交辭令中委婉含蓄,隱藏着的“潛台詞”的準確理解。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讚揚了晏子機智勇敢、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與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讓我們一起走進和晏子一樣出使的唐雎看他如何面對強敵,來學習《唐雎不辱使命》。  

二、作品、背景  

(一)、《戰國策》

《戰國策》是戰國時期遊説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彙編。《戰國策》當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為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衞、中山十二策。內容多記謀臣策士的活動,寫了他們雄辯的言辭和機智的運籌。文筆揮灑自如,描寫人物活動繪聲繪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學意味。

(二)、背景

戰國時期的最後十年,秦國相繼吞併各諸侯國,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王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進行吞併,由此引起了兩國之間的一場外交鬥爭。唐雎出使秦國,同秦王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終於折服秦王。    

三、課文朗讀:

1、聽錄音朗讀,給生字注音。 

2、學生試讀課文,自由朗讀,注意字音。

四、感知課文內容  

1、課文中哪一句話表現出秦王盛氣凌人?

明確: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明確: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  

3、課文是怎樣寫唐雎要與秦王同歸於盡的呢?

明確: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4、文中哪一句話既是秦王無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對唐雎所作的讚揚?

明確: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五、疏通文意積累文言知識:  

1.通假字  

秦王不説   “説”通“悦”,高興。

故不錯意也  “錯”通“措”,放置,安放。

倉鷹擊於殿上 “倉”通“蒼”,青色。  

2.古今異義字 

安陵君其許寡人。  古義:答應,今義:允許。 

雖然,受地於先王  古義:即使這樣,今義:連詞,錶轉折。

否,非若是也      古義:這樣,今義:表判斷,動詞。

長跪而謝之曰     古義:道歉,今義:感謝。

徒以有先生也。    古義:只,只是,今義:徒弟。

休祲將於天。      古義:吉祥,今義:休息。

3.詞類活用  

輕寡人與     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輕,小看。

請廣於君     廣,形容詞得使動用法,使……擴充。  

六、小結

結合全文內容説説,從這篇課文中你學到了什麼?同學們可以認真思考一下,下節課我們再學習本文。

七、作業

熟讀課文,爭取成誦。

第二課時

一、重點語句翻譯,兩兩同學之間互相翻譯改正  

1.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生,願終守之,弗敢易!   

3、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4、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5、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7、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8、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9、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11、若士必怒,伏屍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12、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二、課文脈絡分析。   

本文記敍唐雎在國家危亡的緊急關頭出使秦國,與兇暴的秦王展開面對面的鬥爭,終於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經過。用人物對話生動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這是一個明顯的騙局,因為安陵只是一個方圓五十里的附庸小國。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絕,並派唐雎出使秦國,意在修好。唐雎在吞併和反吞併鬥爭的背景下出使秦國,任務的艱鉅程度可以想見。這一部分是為下面的情節做鋪墊。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唐雎同秦王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的經過。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出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對安陵君提出嚴厲的指責。他一面裝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臉孔,指責安陵君“逆寡人”“輕寡人”,一面以“滅韓亡魏”來炫耀自己的軍事實力,企圖迫使唐雎屈從他的意志。唐雎對此則洞若觀火,立即重申“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的嚴正立場,斷然拒絕“易地”。這種尖鋭的對立,勢必促使雙方間的矛盾進一步發展。這是鬥爭的第一個回合。  

第二層(第3段),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騙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於是進一步用戰爭進行恫嚇,極力描繪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戰爭的可怕場景。對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過話題,以“士之怒”進行反擊,自然而然地引出專諸、聶政、要離行刺的故事,並表示自己要效法他們,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説罷,立即付諸行動,“挺劍而起”。這是鬥爭的第二個回合,也是這場鬥爭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寫唐雎在這場鬥爭中得到了勝利。秦王沒有料到唐雎敢於跟他拼命,只好“長跪而謝之”,表示屈服。這種表示雖屬權宜之計,但也反映出他確實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這件事情上的作用。這是鬥爭的結局。  

三、人物性格分析。  

(一)、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人物性格分析。  

秦王: 驕蠻欺詐  盛氣凌人  外強中乾   色厲內荏  

唐雎:不畏強暴  從容鎮定  敢於鬥爭   忠於使命  

(三)、本文最後一段描寫秦王的神態的變化對刻畫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明確:從側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氣逼人的大無畏精神。

四、體會外交辭令中的語言技巧。  

(一)、體會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1)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將你們的土地奉送給我,不然的話我將發怒,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2)與臣而將四矣。   

我將效法他們三人,與你同歸於盡。  

(二)、結論: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隱藏着“潛台詞”,聽話者應仔細揣摩,才能靈活應付。  

六、作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w4dg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