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與反思【多篇】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與反思【多篇】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與反思【多篇】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一

這篇課文是周曄寫的回憶伯父的紀念性文章,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説明魯迅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懷念、熱愛與敬仰之情。

課前,我安排了預習作業,要求學生蒐集有關魯迅的資料,如:魯迅逝世前後的情況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別人寫的關於魯迅的文章,魯迅先生自己寫的`文章等。上課剛開始的一段時間,由學生彙報讀一讀、交流這些資料,讓魯迅的形象在學生心中留下初步的印象。

接下來,在學生初讀課文環節,我先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同時,思考作者寫了幾件事,給每件事加一個小標題。在這一環節中,我落實的不太好,學生讀完課文後,由學生直接彙報提煉出的小標題,很多學生無法總結出來,沒有達到預設生成。其實,在這一環節中,我可以先給學生做示範,指導學生擬出一個小標題。再以此方法,指導學生給各部分擬一個小標題,由學生先説一説每一部分的段意,告訴學生,小標題比概括段意更簡練,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是詞語。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也可以從課文中摘錄詞語做小標題。最後,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從中選出最好的小標題。

步入文本的學習,指導學生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魯迅先生為什麼能得到人們的尊敬、愛戴?二是從文中所寫的事例看出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開始自由讀課文,在書旁做批註。彙報時,結合寫作上的描寫方法,如: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等,抓住人物的性格特點,由點及面的感受魯迅身上所特有的光輝品質。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把教學重點放在朗讀上,如救助黃包車車伕部分,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把自己置身其間,把自己當作文中的“我”,與作者一道經歷救助的過程,體驗救助前後“我”的情感。然後學生小組內輪流讀,互相讀,看看能不能通過朗讀體現人物不同的情感,感受黃包車車伕的痛苦與感激、伯父和父親的關切之情、救助後伯父的憤恨之情、“我”的疑惑不解等。還通過示範朗讀的作用,力求將感悟和朗讀相結合,加深對人物情感的體驗。

縱觀整堂課,雖然抓住了教學目標: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了抓住語言、動作、神態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感受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但在一些具體環節中,落實還不到位,主要是因為教學方法和技巧的不靈活,以後還需學習,改進。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二

在這堂課上,如果當時老師只是把“飽經風霜”的含義直接地解釋給學生聽,學生雖然知道了這個成語的意思,但不一定能深刻領悟到它的含義,並進而靈活運用它。再説,平時學生作文,一是常為沒有寫作材料發愁,覺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二是寫出來的文章假話、空話、套話比較多,言不由衷、無病呻吟的現象也比較普遍。因此,面對此情此景,我隨機應變,巧妙地利用了動態生成資源,使一個成語成了學生練筆的好素材。這樣做,不僅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保護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而且,讓學生通過聽、想、説、議的過程,把直觀感受和抽象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激發了學生觀察、思考、練筆的興趣。

自己的收穫和不足

上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要談反思,説實話,真不知從哪裏説起。那麼就按最土的方法,先談收穫,再分析不足和差距吧!

收穫,形成了一個理念:

本來選擇的課文是《景陽岡》,設計理念是抓住一個訓練點,即通過揣摩人物的語言和人物個性品質之間的關係,進而提高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最初設計的時候,沒覺得有不妥之處。試教過後,有些老師建議改課文,還挺老大不樂意的。假期裏,看了從圖書館借來的一些雜誌,尤其是拜讀了王淞舟《磨你千遍也不厭倦》的文章後,覺得這樣的設計,缺少人文氣息,有點像80年代的訓練課,而且中間環節通過研究劇本,表演的方式來學文,可能缺乏實效性,達不到想象當中在認真揣摩人物特點之後,進行再現,再創造的理想境界。

而從情感角度入手,先動學生的情,在濃濃的“情”場創設好之後,再進行語言文字也好,閲讀理解也好,都很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為所有的知識、技能的學習都是為了更好的體會,感悟這個情字。一堂普通的語文課因為有了情感的浸淫而變得豐潤,令人回味。拿到一篇課文,一定要先緊緊把握住他的感情基調。這種感情也許出自於作者,也許出自於作品中的人物,也許出自於品味文章的讀者。只有先抓住了感情的線,才有可能在設計教案,安排步驟時,舍次而求主,舍形式而直奔關鍵。才能使課堂牢牢抓住聽者的心靈。

於是選擇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樣一篇,感情基調明顯,利於學生進行感悟的文章。這篇文章,既有作者周曄對作為伯父的魯迅先生濃濃的感激,思念之情,也有千千萬萬素不相識的以車伕和傭人阿三為例子呈現的人民大眾對魯迅的深沉的質樸的感情,更有,再瞭解這些,瞭解更多魯迅事例之後,讀者,也就是我們的老師和學生產生的對魯迅的敬佩,懷念之情。這些感情應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教師要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和學生一起烹製一桌濃濃的感情的盛宴。

然而,光有情感,你來我往,就像水上浮萍,沒有根基,課堂的時效性如何體現?在鑽研教材和繼續閲讀特級教師的真知灼見的過程中,我體會到,感情不能高高得飄在空中,要找到那些最寄予作者情感,最能體會到,或觸摸到作者和主人公內心世界的那些詞,那些句,那些課外有益的材料,引領學生進行感悟。

總結一句話,這個理念就是,語文課要抓住情感的主旋律,上出語文性來!

不足,教案的設計和學生不能共鳴,課堂氣氛不活躍。自己的語言不夠生動。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三

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採用多種閲讀方式促使學生多讀,以讀悟情。學生在我為他們作以簡單時代背景介紹後,學生對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有了較深的認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較深刻了。從而很容易理解魯迅先生的品質。並決心以前輩為榜樣做一個高尚的人,當然通過教學,學生的概括能力也因為練習加小標題而得到了鍛鍊。

在大問題背景下,進行小專題研究。在自學提示中,我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大問題:“魯迅先生為什麼能得到人們的尊敬、愛戴?”引導學生自由讀課文。開放的要求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和自信,也給了學生一個自主感受、自主發揮的思維空間,學生都帶着自己的理解挖掘藴涵在課文中的語言文字信息。而後進行的朗讀交流活動,學生通過展示獨特感悟將個人的發現有效地實現了與別人的共享。從而最大限度地去挖掘相關信息,並積極地對採集來的信息進行整理加工、重組創造,將研究逐步引向深入。將學生的情感與當時的情境想結合,讓學生會從天氣的陰冷談到車伕的可憐,從一個車伕的窮困讀到千千萬萬的勞苦大眾,再引申到嚴重的社會問題,更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生活積累也會被激活,同學們會聯繫影視中的鏡頭想象創造,眾説紛紜,訴説這個車伕可能經歷的種種痛苦與磨難,真正讀懂了伯父的歎息,一個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現在同學們眼前。

學生的認識由膚淺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最終帶來了質的變化。但自身仍存在不足之處,所以我會更加努力地鑽研教材,讓學生學的快樂。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四

蔡元培認為:“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教員不講也可以,等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課時,才去幫助他。”學生的學習過程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能最終有效地完成。因此,我對“先試後導,先學後教,師生互動,共同參與”的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先試後導式學習是指教師在正確的教育觀指導下,運用情感的教學手段,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激發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主動去嘗試學習,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然後就學生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師生互動,運用協作探討的方式,在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中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

一、“自學存疑”,強調學生自學、自悟、自得。現代教學思想認為:教學過程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相信學生的潛能,對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取得成功充滿信心。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嘗試實踐、依*自己的勞動,積極思考、大膽探索、發現知識。如:學習“談《水滸傳》”這一段,我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詞語或句子,通過獨立思考或同桌或四人小組討論,研讀,然後彙報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發現的問題,在這樣的一種學習氛圍中,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這種探究學習,既有個體的獨立鑽研,也有羣體的討論切磋,在不斷的交流碰撞中,讓學生不斷地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二、“質疑答題”,強調教師的點撥、點破、點化。 “質疑能問,已知知識大半。”對於學生學習探索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教師首先應組織學生討論,發揮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啟發、思維互補,儘可能使大多數學生的嘗試實踐取得成功。在教學“談‘碰壁’”這一段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想想有什麼問題,先同桌商量一下,解決不了的,再前後四人小組討論,仍然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大家討論。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讓學生能夠發揚協作學習的精神,做到思維互補。而在學生不能*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時,教師就需要及時地加以點撥,點撥不夠,還需點破、點化。《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説,“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理解這個句子是很困難的,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句子中的含義,這時就需要教師恰當的引導,啟發和點撥。這裏我及時地向學生介紹魯迅面對白色恐怖堅持鬥爭的資料,讓學生了解魯迅説這句話的社會背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使學生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句子的含義,感受魯迅敢於同反動勢力作鬥爭的品格。還有,在學了談《水滸傳》這個故事後,學生只懂得魯迅對侄女的關心和愛護,還不能完全理解他對廣大青少年的關心和幫助,這時我適時地給學生出示補充介紹魯迅關心幫助廣大青少年的圖片和解説,使學生能充分感悟魯迅關心愛護青少年的品格。

三、“激疑拓展”,強調求實、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強調的就是拓展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獲得創造的成功。在本課結束前,我設計了一個啟發學生想象的拓展訓練:假如你現在在萬國殯儀館裏,你想對魯迅説些什麼?讓學生給魯迅寫幅輓聯或寫一兩句話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因為通過前面兩個故事的學習,教師對一些必要的課外資料的補充介紹,學生對魯迅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魯迅的敬佩之情也隨着課文的深入學習而越來越深厚,情到深處不吐不快,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思維被又一次激活。他們在想象的過程中進行着創造性思維,體驗着創造成功後的喜悦。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五

初讀課文時,先讓學生通過默讀課文,瞭解作者寫了哪幾件事(每件事通過空行成為獨立的一部分),給各部分加小標題。指導學生給各部分擬一個小標題,讓學生説説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訴學生,小標題比概括段意要更簡練,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為短語。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也可以從課文中摘錄詞句作小標題。

理解課文時,可先引導學生根據“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問題找出課文中心句,然後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魯迅先生為什麼能得到人們的尊敬、愛戴?二是從文中所寫的事例看出魯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這樣就調整了閲讀的順序:大致瞭解第一部分主要內容後,直接學習下文。

在整體把握全文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探究第一部分與後面幾個部分的關係。第一部分提出一個問題:魯迅先生為什麼會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後面幾個部分則用魯迅先生的幾件生活小事從不同側面回答了這一問題。談《水滸傳》表現了他對青少年的關心和愛護;談“碰壁”表現了他對舊社會的痛恨;救護車伕則表現了他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關心;關心女傭阿三則表現他關心別人勝過關心他自己。總之,是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他才贏得那麼多人的愛戴。第一部分和後面幾個部分是因果關係,第一部分寫的是果,後面幾個部分寫的是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wk7pe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