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繪本教學反思(集錦7篇)

繪本教學反思(集錦7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7篇《繪本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繪本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繪本教學反思(集錦7篇)

篇1:繪本教學反思

從一年級開始,我就利用校本課和語文課給孩子們讀了很多繪本故事,孩子們都非常喜愛讀繪本故事。因為繪本是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反映兒童生活為主的兒童圖書。繪本中的圖畫色彩鮮明,構圖精美,內涵豐富。本期的第一節校本課,我給孩子們上的就是繪本《小機靈鬼皮科的故事》。該故事由多幅圖組成,講的是小白兔皮科用聰明的頭腦戰勝大象和河馬這兩個龐然大物,是一個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故事。在教學中,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學生猜謎,激發興趣。

上課一開始,就讓學生猜關於小兔子的謎語,引出故事主人公小兔子皮科,把他們帶到了故事中,引發了他們往下聽的慾望。

2、角色轉換,增添樂趣。

出示故事主人公小兔子皮科後,讓想當這隻小兔子的學生舉手,説説自己知道的小兔子,並逐步引導學生在説出小兔子特點的過程中產生角色轉換,把孩子們帶入小兔子的角色。我指導着畫面介紹説它的名字叫小兔子皮科,你的名字叫小兔子××,給幾個孩子的名字前加上小兔子,加強了孩子們的角色意識,也給故事增添了樂趣。

3、巧設懸念,引導思考。

在講述過程中,我並沒有把所有的故事直接講出來,而是巧妙質疑,讓“小兔子”們積極思考想辦法。如當皮科遇到大象的欺負,假如你是皮科會怎麼辦?遇到了河馬,你又會怎麼辦?皮科真的會和大象和河馬拔河嗎?對於某些圖片中的文字也設計成不與畫面同時出現,而是隻出畫面讓學生展開想象,説説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會怎麼做、怎麼説;或是看到一個畫面,讓學生自由説説自己的想法,然後再出現該畫面上的文字進行對比。

4、引導觀察,訓練説話

當課件出示第二幅圖時,我問孩子們:“這是一頭怎樣的大象?”孩子們齊聲回答:“這是一頭生氣的大象。”“你怎麼知道它生氣了?”我繼續追問。“大象的眼睛瞪得圓圓的!”“大象的眉毛豎起來了!”“大象的鼻子捲起來了,好像要抽打小兔子一樣。”孩子們爭着回答。“你們猜猜大象會對皮科説什麼呢?”我又拋出了另一個問題。有的孩子説大象責怪小兔子闖入他的地盤,有的孩子説大象呵斥小兔子不知天高地厚,竟敢打擾自己的生活……孩子們根據圖畫進行大膽的想象,用語言表達出了自己的想法。

5、續寫故事,發散思維。

故事講完,我讓學生髮揮自己豐富的想象,繼續編寫故事。小兔子皮科又蹦到了哪裏?遇見了誰?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呢?根據這些提示,孩子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講的故事真的很精彩。有的同學説皮科在森林裏遇到老虎和大熊,還有的同學説遇到了蛇……這時,提醒孩子們如果把自己想到的故事寫下來,再配上美麗的圖畫,那就是自己創作的繪本故事了,鼓勵學生多寫多畫。

5、推薦好書,課外延伸。

再次回到書的封面,讀題目,簡介作者。這本書是德國著名兒童畫家皮特那?布羅斯特創作的,他特別喜歡兔子,在他的筆下兔子特別活潑可愛,深受讀者喜歡。他為了編出好聽的故事,曾把全世界所有關於兔子的寓言、童話都收集過來。告訴學生今天讀的這個故事就是他從非洲一個童話故事改編而成的。請記住這本書是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出版的。再一次強調以後看書一定要先從封面看起,這裏也藏着很多重要的信息!並且向大家推薦了一本有關兔子的書《逃家小兔》,鼓勵孩子們回家閲讀這本精彩的圖畫書!

這節課,孩子享受了閲讀的美好,度過了一段既有趣又有收穫的時光。我明白,讓孩子從讀繪本故事開始,漸漸地愛上讀純文字的課外書,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會義無反顧地將繪本閲讀進行到底。

篇2:繪本教學反思

在與幼兒的每日相處中,我發現,在眾多學習習慣中,孩子們最為缺失的是良好的傾聽習慣,主要表現在:缺乏耐心,隨意打斷別人講話;不仔細,不能正確理解別人的意思,等等。如果將這種習慣帶入國小,很有可能使聽課效率大打折扣,從而出現學習困難。因此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非常重要。在繪本《大熊有一個小麻煩》裏,憨態可鞠的大熊總是被打斷話語,雖然得到了一件又一件的禮物,但真正想解決的麻煩卻始終還在心頭縈繞。作者運用了大量的重複句式,這種故事結構很適合小朋友欣賞和理解,小朋友還可以在情境表演中體會到傾訴與傾聽的重要性。因此,我根據幼兒在傾聽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故事的特點,設計了語言活動《大熊有一個小麻煩》。

這個故事對於大班的幼兒來説內容較多,篇幅較長,為了避免過於頻繁、高度控制的提問會使兒童厭煩,從而降低閲讀興趣,我對閲讀材料進行了刪減,圖片也進行了修改。在課前設計問題時,我對每個畫面的提問都進行了思考,力求沒有重複,層層遞進,由易到難,注重孩子積極的情感體驗。

但從總的活動設計與過程來看,卻也存在不少問題:

一、由於環節較多,為了控制好活動時間,我不自覺地又成了活動的主導者,依然是“牽着孩子鼻子走”,給予孩子思維、想象的空間還不夠多,而是在“教師一問,幼兒一答”的模式中讓孩子明顯處於被動地位。雖然故事已經經過刪減,但活動後發現,仍然較長,還可以進行深層性的改編。同時這些環節趣味性欠缺,沒有很好注意動靜交替。只有從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特點出發,注意動靜交替才能避免孩子過於疲勞。

二、為了吸引幼兒的注意,激發他們參與的興趣,在活動一開始,我就出示了“大熊(帶着皇冠眼鏡翅膀圍巾穿着靴子)的圖片,讓孩子們來説説這是誰?但我的教學圖片的不夠清晰,有的説是蒼蠅,有的説是公雞,對孩子產生了誤導。因此在準備教具時,應該更加清晰和巧妙,為活動的有效開展服務

三、在活動設計時,考慮到動靜交替,鞏固和遷移幼兒的經驗,讓幼兒聯繫實際來學會傾聽,我設計了最後一個扮演角色,情境表演的環節。但實施下來,卻感覺有些拖沓,價值不大,只有部分幼兒參與,沒有考慮到全部幼兒。如果收集一些幼兒生活中需要幫助的照片,再引導幼兒相互説一説、演一演,把這個環節放進延伸活動,可能更加合適。

幼兒園語言教材具有靈活性,要求教師能更快地提高自身素質,在實踐中不斷創編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方式與教材,根據幼兒的需要對原教材進行一些創造性的改編或自編,充分發揮教學的藝術魅力。本次評優活動對於我來講是一次嘗試,但卻不是新教學模式的嘗試,今後,我會不斷嘗試新的教材、新的教學模式,讓孩子學的輕鬆,學的快樂。

篇3:繪本教學反思

“拍呀拍呀,拍花籮呀!紅草地呀,綠馬車呀!你拍幾呀,我拍一呀……”

這星期下午,我們看了繪本《拍花籮》,把傳統的民間遊戲以圖畫的方式呈現出來,方便孩子理解記憶;另外,讓孩子們在拍手念唱中一問一答地學習兒歌,能給孩子提供很好的遊戲參與機會;而且這首兒歌還是一首有趣的數數歌,孩子們在念念、唱唱、拍拍中自然學習了數的概念;看着清晰的圖畫,在學習的時候我也用動作對每一句兒歌都作了形象化的處理,如:你拍幾呀?我拍一呀,一隻蝸牛上樓梯呀。前面兩個孩子兩兩交叉拍手合作,等唸完“一呀”,兩個人各自自拍雙掌一下,再左手握拳放在右手掌心上,做蝸牛爬動作。這樣,孩子們玩起來興趣比較高,因為它既要動腦,又要動手,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

以前在課間也和孩子們玩過類似的遊戲,如“兩隻小蜜蜂”,能念又能做的形式非常好,而《拍花籮》是我們中國的經典民間遊戲,我想對於這樣的兒歌遊戲在我們的教學中出現,更具傳承性,因為它甚至在沒有材料的情況下,就能隨時隨地拈來就玩。可不是嗎?我們好動的小篆朋友也喜歡玩“拍花籮”遊戲,為了能讓小朋友和他一起玩,他使出了全身自我調節招數,和朋友拍手念兒歌時也能很好控制自己,遵守規則了。再來看看我們班平時難得張口説話的芸芸小朋友,她也在遊戲的過程中,輕鬆自如的和對面的好朋友積極念起了兒歌,也獲得了同伴遊戲、交流的快樂,變得開朗許多。

在我們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有許多零散時間,如,晨間户外活動結束後、活動休息、午餐前後、離園前等各環節,因為這些時間較短,很難開展長時間的活動,如果不組織活動,讓孩子坐着等待,會使孩子注意力分散,容易引起吵鬧、爭鬥現象,形成管理的空擋。因此,這次學習的“拍花籮”遊戲,在玩的過程中也達到了對孩子的有序管理,無疑是有益的遊戲,可以將無序轉為有序。

著名兒童語言教育專家周兢教授説過:我們把這些兒歌記得這麼清楚,是因為它們有特殊的文意嗎?不是。我們之所以記得這些兒歌,其實是因為它們內容簡單,節奏順口,不僅念起來琅琅上口,而且還能配以遊戲的動作表現,給孩子們帶來想象的空間和無窮的樂趣。

篇4:繪本教學反思

《爺爺一定有辦法》是一個能讓心靈温暖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古老的猶太社區,講述了約瑟一家家庭生活的點點滴滴和他家房子下面老鼠一家的節約故事。約瑟有一位魔術師一般的爺爺。很小的時候,爺爺為約瑟縫製了一件神奇的毯子,這件毯子陪伴着約瑟,帶給他温暖和愛,後來毯子舊了,媽媽勸約瑟丟棄毯子,可是約瑟捨不得,他跑去找爺爺,認為爺爺一定會有辦法的。爺爺沒有讓小約瑟失望。他不斷地將毯子變成外套,背心,領帶,手帕,鈕釦,到了最後,鈕釦丟了,有辦法的爺爺也沒有辦法了。可是長大的約瑟卻將它變成了一個美妙的故事,流傳到現在。

這個繪本故事寫得很不錯,故事比較簡單,很適合孩子閲讀或者説聽讀。另外,這個故事循環往復,但在循環中又有變化,對孩子們的語感以及聽説能力培養是卓有成效的。

首先,培養興趣為抓手。《爺爺一定有辦法》想想這是一位怎樣的爺爺,他又會有什麼辦法呢?開篇便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探索的激情。情動而辭發,為下面學生髮揮想象,充分地有條理地説做好準備。

我聲情並茂的講本身就是對學生一種較強的吸引力。在課堂上的我是釋放的,完全投入的。我的語言,我的神情能吸引孩子,孩子才會對我真心地讚歎:“高老師,你講的故事真好聽!”

再次,在聽讀過程中,我並不是一味地自己講,而是總會在關鍵處停下來,讓幼兒去猜,去想,去大膽地表達,很好地培養了孩子們想象力,激發説話的慾望,讓全體幼兒參與進去,調動已有感知,融入課堂,畢竟幼兒才是課堂的主體。將繪本的功效最大限度地發揮。

存在的問題:

1、幼兒討論時不是每個孩子都已經説得很好?如何讓説的形式更加生動活潑一些,增強一些趣味性?

2、老師講故事的語速在循環的階段可適當變化,還有媽媽的話要盡顯母親的慈愛與温柔,這樣更能吸引幼兒,也避免單調。

3、教師的語言還需要雕琢,還可以更美一些,就像這個美好的故事一樣,更加協調,這需要挑戰自己的能力哦。指導幼兒的表達也更要規範一些,讓幼兒盡情模仿書中語言,以達到最後的“入格”到“出格”。

4、故事要回歸整體,老師帶領學生聽完故事,可以出示無字繪本,讓孩子試着把故事重頭到尾大略複述一遍,加深對故事的理解,更能鍛鍊學生口語能力。

5、注意課件文字圖片色彩的調配,細節決定成敗。

6、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無痕。滲透其中的思想教育要設計的更為合理,這種思想性的習得最好是自然而然,由幼兒自然闡發的。

揚長避短,爭取每次的展示都有收穫與成長。

篇5:繪本教學反思

《我的幸運一天》講的是一隻小肥豬找錯了門,來到了狐狸家,當面對危險時,小豬沉着、鎮定。積極想辦法,動腦筋,終於憑藉自己的智慧脱離了危險的故事。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步步引導、層層深入,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力,並調動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使每個幼兒的想象、思維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但是在活動的過程中,卻也發現了很多的不足,現對這個活動談談我的實施感悟及反思。

首先,為了呈現更清晰的效果,我借用自制的PPT來輔助教學,想隨着畫面的出現,一步步引出故事情節。在逐步揭示情節的過程中,不斷引導幼兒猜測情節的發展,培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然後通過老師的引導,孩子能積極閲讀畫面。繪本是一種獨立的圖書形式,文字與圖畫共同承擔着講故事的重要責任,繪本特點是圖片多文字少,甚至有的只有圖片沒有文字,這就意味着老師怎樣引導孩子來閲讀畫面是非常重要的活動中,幼兒都積極迴應着我的問題,但在整體的把握上不夠突出,以至於給人的感覺是出示一幅畫面,提問講解,再出示一幅畫面,再提問講解的感覺,比較呆板,不夠創新。

在教學中老師能引導孩子展開合理豐富的想象。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孩子在看一本書時,不僅會聯想到現實的生活,其他的文學作品,還會把自己想象成這個作品中喜歡的角色。如孩子會通過觀察小豬的表情、動作、姿勢、説話,從中想象故事的發展,

體會小豬的機智與可愛。這樣孩子們陶醉在自己想象的世界裏,享受着作品所引發的快樂。這些想象的內容讓繪本閲讀不僅僅只侷限在繪本本身,而是使得繪本閲讀更加豐滿、更加立體。

最後生活經驗遷移。由故事中小豬的機智從而化危險為幸運,遷移到生活中遇到困難要冷靜,想辦法面對。這是自然而然想到的環節,也似乎是必然的。但也讓我思考是否真的有這個必要,強行遷移會否顯得牽強呢?幼兒園中班故事反思

總之,在進行繪本教學時,老師要儘量通過自己生動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吸引孩子,儘量引導孩子仔細觀察,合理想象,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孩子樂於閲讀樂於表達的良好習慣。

篇6:幼兒園繪本教學反思

這個故事情節詼諧、有趣,適合中班下學期幼兒閲讀,他們已具有一定的閲讀能力並有較濃厚的閲讀興趣,有的孩子開始對文字產生興趣,識字的積極性很高,通過讓幼兒在看看、猜猜、説説的同時為幼兒創設一個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讓每個幼兒在語言上得到迅速發展。

圖畫書以孩子和爸爸媽媽互換角色,也讓幼兒通過與大人的角色互換,真正瞭解了爸爸媽媽工作的辛苦,由於自己的調皮給爸爸媽媽製造了那麼多的麻煩,進一步體驗了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在孩子們的眼裏,爸爸媽媽的工作永遠是有趣的、好玩的、讓他們嚮往的,而不能想象如果自己真正的去做爸爸媽媽的工作,那又會發生怎樣尷尬的事情。圖畫書《對換節》正是通過生動、有趣的畫面,讓孩子們通過閲讀,真正瞭解爸爸媽媽工作的辛苦,從而激發孩子們渴望長大的願望,體驗來自爸爸媽媽的愛!

本次活動本想讓幼兒邊看繪本,邊與幼兒一起進行閲讀繪本,但一想到幼兒人數太多,繪本一到幼兒手中,他們的注意力容易被繪本吸引,因此將繪本製成了課件,將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到一起,大家一起有組織、有目的地進行繪本閲讀。活動一開始通過理解什麼是對換節,再讓幼兒對與爸爸媽媽交換角色產生興趣,爸爸媽媽在幼兒園過的很快樂,玩着玩着都忘了年齡,可孩子在換上爸爸媽媽的角色後卻過的非常的糟糕,激起了幼兒想要閲讀的興趣。

篇7:幼兒園繪本教學反思

新教育學校評估中我為大家上了一堂繪本展示課,這個繪本故事名稱是《螞蟻和西瓜》。這堂課我上的很失敗,課後校長也就這堂課和我説了很多。校長説了這樣一句話讓我很難過,也很慚愧。他説:“有時候一節課能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因此,我也對自己的本堂課做了一個總結。

這節課之所以失敗原因在於:第一我的準備不充分。學校給了我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去準備這節讀寫會,而我卻沒把握住這次機會。在最後幾天裏才知道着急,才去上網找資料,最終以失敗收場。機會真的是隻為準備好的人準備的。第二是我選材的失敗。《螞蟻和西瓜》這個故事很簡單,我在網上看的視頻都是老師在為幼兒園的小朋友講這個故事。我們二年級小朋友的平均年齡都在8歲左右,這個故事對他們來説理解起來很容易,很多故事情節他們都能猜到,因此我設置的很多懸念也都失去了意義,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第三是我的語速問題。講話過快一直是我教學上的一個瓶頸,以前實習的時候老師就指出過我的毛病。上班後我的前輩們也指出過同樣的問題,但我硬是知錯沒改,習慣一旦養成真是很難改正。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還困擾着我。第四便是我基本功不紮實,講故事時語言過於平直,不生動,不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所以才導致了一整堂課的失敗。

這次的失敗使我意識到不論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充分的準備,機會永遠屬於那些準備好的人,為此付出努力的人。在準備好迎接挑戰的同時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養,改掉偷懶省事、臨時抱佛腳、事情不拖到最後一秒不完成的毛病。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夠真正做到在課堂上侃侃而談,不管誰來聽課都能臨危不亂。成為一個真正合格的老師,為校爭光的老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5e65m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