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基本不等式觀課有感(共5篇)

基本不等式觀課有感(共5篇)

本站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基本不等式觀課有感》範文,但願能對你的工作學習會帶來幫助。

基本不等式觀課有感(共5篇)

第1篇:基本不等式觀課有感★

《基本不等式》觀課有感

今天在我校聽了張老師上的《基本不等式》一課,我感觸較深,作為一名從事數學教學二十多年的老師,我仍然從中獲得了不少啟發,獲益匪淺,現在談一談我的觀課心得。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準確、全面;教學目標明確、具體、可觀測、可操作、可評價,體現三維目標整體要求;重點、難點處理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1. “基本不等式” 是必修5的重點內容,在課本封面上就體現出來了。它是在學完“不等式的性質”、“不等式的解法”及“線性規劃”的基礎上對不等式的進一步研究.在不等式的證明和求最值過程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求最值又是大學聯考的熱點。同時本節知識又滲透了數形結合、化歸等重要數學思想,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2. 學生通過兩個探究實例,在老師的引導下從幾何圖形中獲得兩個基本不等式,瞭解基本不等式的幾何背景,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又經過討論,進一步提煉、完善基本不等式,並從代數角度給出不等式的證明,自己分析證明方法,加深對基本不等式的認識,提高了邏輯推理論證能力;教師能帶領學生結合課本的探究圖形,進一步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幾何解釋,強化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二、教學環節相對完整、過程流暢、結構清晰;課堂容量適當,時間佈局合理。我們都知道,基本不等式這一節有幾個大學聯考考點,但是對於學生而言,剛剛接觸,理解的不是很透徹。張老師本節課只是三課時的第一課時,只講基本不等式及其幾何意義。讓學生通過練習,充分理解不等式中的“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具體含義和應用。並輔以大學聯考題型,以讓學生掌握大學聯考動向。

三、教學組織形式多樣,方法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反饋和評價及時恰當。在新課講解方面,張老師能仔細研讀教材,發現了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如何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如何用好基本不等式,需要學生理解六字方針:一正二定三等。這是比較抽象的內容。尤其是“定”的相關變化比較靈活,不可能在一節課解決。因為張老師把這部分內容放到了第二節課。本節課主要讓學生掌握“正”“等”的意義。鞏固練習中設計了選擇題,讓學生理解六字方針的內涵。還從“和定”、“積定”兩方面設計了相關練習,讓學生逐步熟悉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

四、教學中,張老師應用“情景—問題—研究”模式教學,展示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協作者和調控者。學生是數學建構活動的主人。教學設計不是用傳統的“公式+例子+練習”模式設計,而是把公式的建立當做一種情境,設計問題串為學習搭建腳手架,引發學生去操作、活動、討論、反思。

五、張老師本節課,站位較高,能面向全體、注重差異,學生參與面廣;突出學生主體性和教學互動性。本節課通過4個教學環節,強調過程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啟動了觀察、分析、感知、歸納、探究等思維活動,從各個層面認識基本不等式,並理解其幾何背景。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基本不等式為主線,在學生原有的認知基本上,充分展示基本不等式這一知識的發生、發展及再創造的過程。

六、張老師的基本功非常好,能夠熟練、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應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生學習、課堂交流和教學評價;應用數字資源改變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和應用知識。特別是幾何畫板的運用,相當形象,班班通的希沃白板高效直觀。

七、個人認為,張老師本節課還需改進之處有這麼幾點。

1、由於時間關係,小結部分沒有總結到位。

2、教師要體現課堂的主導地位,通過多種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更多學生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去。問題串的運用要直接,不能“嗯啊”顯得猶豫。

3、課堂容量是否應該少一點。教師在講授完例題後,對例題變式這部分可以留到下節講。畢竟這只是第一課時。

第2篇:基本不等式觀課有感★

本節課是人教A版必修5第三章第四節第一課時的內容:基本不等式。主要內容是使學生了解基本不等式的代數、幾何背景及基本不等式的證明及應用。

學習目標是使學生學會推導並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這個基本不等式的幾何意義,並掌握定理中的不等號“≥”取等號的條件是:當且僅當這兩個數相等;教學重點是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並從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 的證明過程;教學難點是基本不等式 等號成立條件。

根據我校的“六步導學”課堂教學模式,我設計本節課的教學思路如下:

第一、問題導學。以北京召開的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會標為問題背景,提出“你能在這個圖中找出一些相等關係或不等關係嗎?”意圖在於利用圖中相關面積間存在的數量關係,抽象出不等式a2+b2≥2ab。

第二、自主學習,互動探究。(1)引導學生髮現並歸納出重要不等式,同時給出不等式的證明,用作差法證明。(2)由重要不等式引出基本不等式 (a>0,b>0),然後給出基本不等式的證明,用分析法,並説明基本不等式的幾何意義。(3)比較兩個不等式的異同。

第三、探究展示,評價歸納。本節教學設計我給出了一個例題,並且給出了一個隨堂練習題,在展示例題的時候,引導學生歸納出用基本不等式求兩數的最值時應注意的三個條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第四、歸納小結,佈置作業。

本節課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內容上的不足:

1、作為第一節課而言,內容上還是多了些,本節要求學生接受不等式的證明方法,以及基本不等式的應用,學生接受困難。另外在保持內容的完整性與學生的接受情況這兩方面,沒能很好地結合起來,我校學生底子薄,基礎差,他們對於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應用不到位,只停留在概念的掌握層面上,不能靈活應用。

2、課堂上直敍、預設的東西還是多了些,生成的成分少了些;在不等式的證明這一部分,學生沒能總結出證明不等式的一般方法:作差法,分析法,綜合法等。這樣學生以後再碰到不等式的證明時,可能還是會顯得無從下手,學生的歸納演繹能力欠缺,邏輯思維不強,不能恰當的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二)教學過程中的體會:

1、應適當地減少教師的活動量,給學生足夠的活動時間去探究。教師應只作出適當的引導,做到少講,少板書,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講學生板書,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探究,自主發展,促使學生學會學習,教師更多的應該授予學習方法,而非灌輸知識。

2、本節課我從北京召開的第24界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會標引入,會標是根據中國古代數學家趙爽的弦圖設計的,顏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個風車,代表中國人民熱情好客,讓學生在這個圖案中找出一些相等關係或不等關係。 通過創設恰當、自然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在無形中產生濃厚的學習探索興趣,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三)需要進一步探索的教學方法:

怎樣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自覺性的思維能力,不僅應當經常的問學生“為什麼”,而更應該努力促進學生由“被動狀態”向相應的“自覺狀態”轉變,也即由被動的去回答老師關於“為什麼”的問題而發展為經常的向自己提出“為什麼”,只有學生自己提出來的問題才是真正他們存在的問題。而這一轉化過程的引導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究和探討。

(四)需進一步提高的能力:

學生方面:在課堂的生生交流中,所有學生都應學會如何與同學合作交流,增強愉快、良性的競爭,自主地進行獨立學習。

教師方面:進一步豐富自身的知識面,加強與其它學科間的整合,提高自身的教育教研能力。

這次的課對於我們四中的學生這樣安排教學是比較合理的,我們的學生基礎差,接受理解能力弱,因此教學內容安排難度較小,深度不夠,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在課後適當加以拓展深化。另外,通過本次教學,我發現了自身教學能力還需要鍛鍊和加強,今後針對自己存在的問題,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和改進。

第3篇:基本不等式觀課有感★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本節的重點是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並從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證明過程,難點是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本節課是基本不等式的第一課時。

在新課講解方面,我仔細研讀教材,發現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如何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如何用好基本不等式,需要學生理解六字方針:一正二定三等。這是比較抽象的內容。尤其是“定”的相關變化比較靈活,不可能在一節課解決。因為我把這部分內容放到第二節課。本節課主要讓學生掌握“正”“等”的意義。

我設計從例一入手,第一小題就能説明“積定和最小”,第二小題説明“和定積最大”。通過這道例題的講解,讓學生理解“一正二定三等”。然後再利用這六字方針就最值。這是再講解例二,讓學生熟悉用基本不等式解題的步驟。然後讓學生自己解題。

鞏固練習中設計了判斷題,讓學生理解六字方針的內涵。還從“和定”、“積定”兩方面設計了相關練習,讓學生逐步熟悉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

課堂實施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包括課前預習,例題放手讓學生做,還有練習讓學生上台板書等環節,都讓學生主動思考,並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展示典型錯誤,及時糾錯,達到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處是:複習引入的例子過難,有點不太符合文科學生的實際。且複習時花的時間太多,重複問題過多,講解瑣碎;例題分析時不夠深入,由於擔心時間不夠,有些問題總是欲言又止。練習題講解時間匆促,沒有解釋透徹。

第4篇:基本不等式觀課有感範文★

聽公開課《基本不等式》反思

早上第二節在二(12)班聽了湯老師的公開課《基本不等式》。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展開的:

首先,教師由北京召開的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會標的“風車”圖案引入,得出:a2+b2>2ab,當a=b時,等號成立。

其次,教師證明:a2+b2》2ab。教師運用分析法證明不等式成立。假設x=a2.y=b2,

得出x+y》2^xy。由學生板演證明過程。

最後,得出基本不等式:a>0,b>0.a+b>^2ab。出來結論後,教師接着出來一個問題:

求a+1/a=____

教師出示例題:

(1)、已知a+b=10,求ab的最大值

(2)、已知ab=4,求a+b的最小值。

教師在講授完例題後,把例題變式為:

(1)、已知a+b=p,求ab的最大值

(2)、已知ab=q,求a+b的最小值。學生板演。

本節課亮點多多:

1、教師基本非常紮實:畫圖美觀,板書工整,語速、語調適中,教態親切、和藹。

2、教師尊重學生,師生平等和諧,課堂氣氛融合。

3、例題設計巧妙,突出重點又切合學生的實際水平。

4、假設x=a2.y=b2,得出x+y》2^xy。這個過渡有特點。

建議:

1、教師要體現課堂的主導地位,通過多種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更多學生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去。

2、課堂容量是否應該少一點。教師在講授完例題後,對例題變式這部分可以留到下節講。

第5篇:基本不等式觀課有感範本★

上週,在東莞六中聽了《必修五3.4基本不等式》兩節同課異構課,由萬江中學的陳老師和東莞六中的王老師展示。聽完兩節課後,有點感想。

從課堂結構上來看,兩位老師都採用了新授課最常用的模式:知識點從那裏來(創設情境),知識點是什麼(知識探究),知識點到那裏去(知識應用);都把課本哪個會標作為情境引入,用時分別是7分鐘和5分鐘,在知識探究環節分別用時7分鐘和10分鐘,都把教學重點和難點放在基本不等式的應用環節,分別用時26分種和25分鐘。個人認為兩位老師在教學層次的安排和時間分配方面作得還是不錯的,都非常重視各個環節的銜接,知識點的過渡比較自然,比如都採用了用a,b代替a平方和b平方,從而比較自然的過渡到了基本不等式;六中學生的素質不錯,(比如:學生能回想到國中的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和對勾函數);教師的教學亮點也不少,(比如:在王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竟然能總結出“積為定”;陳老師的PPT做得不錯,尤其是哪個動態演示,有助於學生理解“當且僅當”)。個人認為:從考試的角度來説,兩位老師的課堂教學是成功的。

接下來個人談談對這節課的教材分析:

第一:會標的安排,應該是為了滲透數學文化,涉及到怎樣把教學文化滲透到這節課中。基本不等式本身其實是體現了結構上的和諧美,對稱美,其實就是在深透數學文化。

第二:為了把數學文化滲透到這節課中,教材的編排有點不夠嚴謹,怪怪的。會標中的a,b是正數,到了重要不等式的時候,a,b又是任意實數,通過代替,到了基本不等式,a,b又變成了正數,三次符號的變化,不利於學生的學習,説句不好聽的,這節課嚴謹性是不夠的,思路是混亂的。通過對不同版本的比較,蘇教版和北師大版本就沒有采用這個作為情境引入。如果直接採用等差中項和等比中項比大小引入本節課,會不會更直接呢?

本站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5篇《基本不等式觀課有感》範文,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相關內容的範本。

標籤: 觀課 有感 不等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kmm6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