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如何對幼兒進行美術教育(精選多篇)

如何對幼兒進行美術教育(精選多篇)

目錄

如何對幼兒進行美術教育(精選多篇)
第一篇:如何對幼兒進行美術教育第二篇:對幼兒在生活中進行美術教育元素的融入與挖掘第三篇:幼兒美術課進行創造教育的一些嘗試第四篇:如何對幼兒進行幼兒言語教育第五篇:淺談如何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如何對幼兒進行美術教育

兒童是天才的畫家,他們從小就喜歡畫畫。他們畫畫時很興奮激動,眉飛色舞,神采飛揚。他們常常自由發揮,隨心所欲地表達願望。“學習和掌握簡單的美術活動知識、技能,培養幼兒初步的表現力,使幼兒萌發審美情趣”是幼兒園美術教育的基本目標。掌握一定的美術知識、技能是從事美術活動的必要前提。但由於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藉助美術這一載體,促使幼兒的認識、情感、能力、個性諸方面的有效發展,因此,知識、技能只是一種促使幼兒發展的手段。只有把美術作為幼兒表現自我、表現自己對客觀世界看法的有效工具,才有可能通過美術教育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美術活動是幼兒喜歡的一種藝術活動。活動中幼兒把自己關注的熱點、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和幻想的美好世界畫在紙上,使美術成為幼兒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手段。因此,在開展美術活動時,教師應以開發幼兒潛力,提高幼兒學習興趣,發展幼兒健康的個性為前提,運用各種途徑,靈活多樣地組織各種教學,使美術教育在兒童的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結合平時的美術教育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幼兒美術教育教學應圍繞以下幾個方面發展:

一、培養幼兒學習美術和參與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創造的慾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大膽解放孩子,努力為孩子們營造親切和諧、靈活寬鬆的課堂氣氛,讓幼兒在活動中感受美術活動的樂趣,營造在玩中學、學中練、練中樂的良好氛圍。要讓兒童真正享受美術活動的快樂,我們的課堂就必須得吸引住他們的注意力,使幼兒自覺自願地參與進來。例如:在粘貼畫《有趣的春天》時,教師用變魔術的形式出示教具,引起孩子的興趣,以提問引導的方式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在幼兒美術教學的過程中,面對的是一羣活潑可愛、天真無邪的孩子,孩子們理性思維尚未發育成熟,深奧、複雜的美術理論知識,反而讓他們更糊塗、迷茫。這時期的他們,感性思維豐富,喜歡富有神奇色彩的童話故事,總喜歡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快樂、理想和願望。老師可以根據孩子的這個特點,把美術活動與兒童故事講述及延展活動相結合。

二、保護幼兒個性的發展,挖掘幼兒創造的潛力,開發創造潛能

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則認為:“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在傳統的繪畫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喜歡用統一的繪畫工具、統一的繪畫方法來要求幼兒完成任務。其結果是幼兒很想去嘗試一些與眾不同的繪畫作品,但最終必將導致幼兒的從眾性。因此,當幼兒掌握了一定的繪畫方法後,教師就從“橫向繪畫創作”和“縱向繪畫創作”兩方面着手,進一步促進幼兒的創造力和發展。如:在綜合繪畫活動“美麗的家”時,教師進行“橫向繪畫創作”指導,也就是説同一主題畫或想象畫,幼兒可以自行選擇繪畫工具和繪畫手段加以創作,於是教師為幼兒提供了油畫棒、彩筆、水彩、棉籤等多種繪畫工具,允許幼兒自由選擇繪畫工具,並引導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獨特的想象力,利用自己手中的工具繪出了不同風格的畫圖《美麗的家》。接下來,教師組織孩子又進行了較複雜的“縱向繪畫創作”。通過實驗證明,這種方法充分發揮了幼兒的創造力。使用這種方法繪製組合的畫面(更多請搜索)色彩豐富,佈局飽滿,開發了孩子的創造潛能,充分發揮了幼兒獨特的想象力。

三、重視幼兒生活經驗的積累,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感受美術創作表現的多樣性,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

人的創造活動是從觀察開始的,觀察是創造活動的源泉。認真仔細地觀察,可以幫助幼兒獲得大量豐富的感性資料,理解不易掌握的理論知識。教師應通過各種途徑為幼兒創造用感官去接觸外界事物的機會,鼓勵他們多聽、多看、多觸摸、多嘗試,從而達到發展幼兒感官、開闊眼界、豐富想象的目的。

作為視覺藝術教育的美術課,其創造能力的培養,需要到生活裏去捕捉題材內容,因此,幼兒生活經驗的積累尤其重要。園外生活的經驗積累是多是少,關鍵是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大部分家長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只要求孩子學計算、識字,現在更時興學英語。對孩子選擇學習美術不予支持。更由於工作繁忙,家長與孩子交流的機會較少,導致孩子對自己身邊所發生的事情關注較少。因此,教師應通過各種途徑幫助家長提高對美術的認識。教師不定期地組織一些活動,及時引導幼兒把新的生活經驗運用到美術活動中去,並教給孩子一些觀察的方法,以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使孩子們體會了觀察、思考、審美和創造,學會了語言表達,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加深視覺印象。教師還結合各學科教育活動開展美術活動,注意引導幼兒靈活運用,在不同學科中獲得知識。

四、教師應運用恰當實時的語言引導幼兒作畫體現個性,並進一步完善作品

欣賞鼓勵的語言能增強幼兒對美術活動的信心。樹立自信心是一切成功的開始,也是幼兒園美術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教師欣賞、鼓勵的語言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師要做到:一要細心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多説幾句“真棒!”“太好了!”或拍拍孩子的肩膀,對孩子豎立大拇指等等;二要明確具體地指出孩子活動過程中或作品中值得表揚和學習的地方。如:“這幾片葉子的顏色塗得最好”,“這幅畫背景處理得很好”等等;三要因勢利導,鼓勵孩子堅持完成作品,體驗成功的快樂。教師在運用欣賞鼓勵的指導語時,要注意選擇適當的方式、方法和時機,把握分寸與“火候”,而不是無原則地濫用表揚語,否則只能滋長孩子驕傲、自滿或無所謂的心理。

幼兒正處於創造和發展的初期,他們需要教育者為他們打開創造的大門。在幼兒美術教學中適時地運用好各種教學方法、教學技能,給孩子營造一個更加輕鬆、愉快、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從孩子發展的角度看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把普通的東西點化成智慧和美的藝術品,才可以讓孩子們在屬於自己的繪畫空間裏自由想象、大膽創造,畫出一片真正屬於孩子自己的天空。

第二篇:對幼兒在生活中進行美術教育元素的融入與挖掘

對幼兒在生活中進行美術教育元素的融入與挖掘

——談生活材料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運用

很多時候,我們的美術教學的表現形式是很單一的,通常以蠟筆畫、水彩畫居多。使用的美術材料工具相對單一,大都以黑色勾線筆、油畫棒為主,偶爾使用水粉或棉籤畫。美術載體則不外乎是白紙、卡紙、宣紙等常見的,教學指導語言單一,常常有教師會要求“畫得要和老師不一樣”等一系列的語句,那麼在幼兒園的想象力中無形限制了他們的想象力,使得他們很少關注、欣賞、創造生活中的美。

【摘要】

幼兒美術活動不應僅僅侷限於美術課堂教學,幼兒一日生活中的環境創設、遊戲活動、集體教學活動都是美術教育的課堂,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層面積極融入與挖掘美術教育,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的情感、態度、能力和知識等方面的發展,幫助幼兒形成積極的個性特徵和良好的心理品質,為其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要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製作玩具,手工藝品來美化環境,這一能力是需要教師去引導與激發的。導致我們教學工作者忽視了對生活材料運用,其原因歸結與兩種心態:第一,意識缺乏;長期以來都是以教授繪畫的技能為目標,通過單一繪畫形成。缺乏多元化的想象力,往往會漠視身邊的生活材料是可以開發利用的,缺少一種廢物利用,變廢為寶的環保意識與觀念。第二,循規蹈矩;這類人也許有一定的想象力,也能發現生活材料所藴含的價值,但怕麻煩,畢竟材料的收集與運用都需要一個籌備整理的過程。這兩種心態使得教師自覺不自覺的忽視“生活”,忽視生活中存在的“材料”所藴含的價值。其實生活材料運用的好可以對幼兒園美術活動有很好的補充與豐富,對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發展也是有幫助的。

【關鍵詞】

生活中;美術教育元素;融入;挖掘

陶行知先生説:“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幼兒美術活動不應僅僅侷限於美術課堂教學,我們應該重視美術氛圍的創設,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融入美術教育,將美術活動與其它教學活動相結合,從不同的角度和環境中去促進幼兒的情感、態度、能力和知識等方面的發展。幫助幼兒形成積極的個性特徵和良好的心理品質,為其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如何在幼兒一日生活中融入與挖掘美術教育元素呢?

一、在環境創設中融入美術教育元素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綱要》的這一理論要求我們把環境作為一種“隱形課程”,帶領幼兒一起去設計和創設,創設環境的過程也就是教師、幼兒合作,幼兒以主人的身份參與的教育過程。幼兒無法運用文字表達,美術便成為孩子們表達心聲、表現自我的最佳手段,讓孩子們積極運用美術手段與環境互動起來是我們美好的願望。我們班級設置了“我們的心情”版面,引導幼兒每天運用畫一畫表情來表達表現;“天氣預報”版面,引導幼兒每天觀察天氣情

況用畫筆畫出晴天、陰天、雨天等。我們還留出了空間讓孩子們展示“我們的問題”版面,鼓勵孩子們運用畫筆畫出心中的疑問;“我們的發現”則及時地展現了孩子們的探索與發現;“動植物生長記” 讓幼兒觀察大蒜、黃豆發芽的過程以及小蝌蚪的生長變化,並用繪畫的方法記錄下來,這是孩子們關心與愛心的體現??從這些環境創設中無不滲透着豐富多彩的美術教育元素。

二、在遊戲活動中融入美術教育元素

遊戲是幼兒的生命,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於始終的主要活動。除了遊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遊戲在創造性和合作性培養中是極好的手段。教師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美術活動材料:蠟筆、粉筆、油畫棒、各種紙張以及便於反覆作畫的瓷磚牆、水泥地等。還發動家長、幼兒共同收集以農作物為主的:絲瓜瓤、瓜子、紅豆、稻草、各種樹葉進行拼貼添畫,當孩子們用幾片樹葉拼貼成美麗的金魚;用毛線粘貼成一盆盛開的菊花;用兩隻娃哈哈瓶做成了電吹風;看見孩子們完成了一幅幅作品後,我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孩子們自豪的告訴我,這是“我”做的,我分明從他們的臉上讀到用金錢買不到的東西——自信。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幼兒就會發現,他們很喜歡撿一些小東西藏在口袋,比如:各種小石頭、小卡片、小果子等,常常我們成人會因為嫌棄髒,而阻止幼兒這種原始的收集行為,其實無形中磨滅了幼兒探索求知的好奇積極性。每個班級都設置了開放的美工區遊戲,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在自由活動時間參與活動,並自覺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針對不同水平的幼兒,設計相應的遊戲活動,引發孩子的興趣,平時發展幼兒的收集興趣,就是讓他們能從生活中用心注意。如:易拉罐、廢舊梳子、各種小瓶子等等;到時候可以做些小作品,如:小班通過《手指點畫》、《彈珠滾畫》、《梳子畫畫》一系列的玩色遊戲,幫助幼兒認識色彩,中班以粗線條與色塊相結合為主的《機器人》,大班在活動區裏設立收集廢舊物區和摺紙區,每週請一個幼兒當“小巧手”帶領孩子們練習摺紙。爭做“小巧手”活動,大大地激發了幼兒的學習摺紙的興趣,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到摺紙活動帶來的快樂,既滿足了不同幼兒的需求,又培養了幼兒間相互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這種方式不僅有利於調動幼兒的美術積極性、主動性,還能使每個幼兒都相應有所提高,同時活動也賦予幼兒以滿足感和成就感。真正把遊戲融合到幼兒的美術教育中去,讓孩子在遊戲中不知不覺地完成美術教學活動,自由、自主、愉快地獲得各種能力的發展。

三、在各領域資源中融入美術教育元素

(1)將英語活動融入美術活動之中

將英語活動融入美術活動之中,就是要營造寬鬆和諧的藝術氛圍,擴大幼兒學習英語的範圍,萌發樂學、好學的動力。繪畫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一種美術活動,繪畫活動給孩子們創設了輕鬆、自然的學習氛圍,如“lovely animals”,(可愛的小動物),讓每位孩子自由選擇材料,畫出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孩子們興奮地操作起來,有的用手指畫、有的用毛筆畫,還有的用手撕畫,老師及時對幼兒的作品進行評價並用英語提問,很快孩子們就會自然的用英語互相交流:“i like monkey”、(我喜歡猴子)““i like small dog”。(我喜歡小狗)??我們還對孩子進行了有關塗色、玩色的英語感受活動,又如“喂小豬”剪貼活動,孩子們能選擇相應的顏色,用簡單的圖形畫出一些水果、蔬菜並把它剪下來,邊説英語邊貼到相應位置上。活動中幼兒説英語的積極性非常高,在請豬媽媽吃食物時,不僅能把自己知道的水果、蔬菜説出來,還會自己加上顏色,甚至一些幼兒還問:“老師,辣椒怎麼説?玉米怎麼説?”畫畫、剪剪、做做等美術

活動讓幼兒感受不到學習的壓力和負擔,在這愉快的環境中,幼兒產生了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美術活動促進了英語教學,而英語學習的美術活動,又培養了幼兒的藝術修養,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為英語教學最優化進行了有效的實踐。

(2)將音樂活動融入美術活動之中

美術活動有一定的創造性。所謂創造性的美術活動,是指啟發幼兒運用擴散的方式進行思維,以訓練和誘發幼兒的創造性為主要目的的美術活動。創造性美術活動有利於幼兒處於萌芽狀態的智力開發,所以在一日生活中,我班經常開展“畫音樂”的活動。我讓幼兒先欣賞一些較熟悉的樂曲,引導幼兒對樂曲的理解,然後要求幼兒用筆畫出來。如讓幼兒畫《龜兔賽跑》之前,先組織幼兒欣賞《龜兔賽跑》的樂曲,通過優美動人的樂曲,啟發幼兒的思維和聯想,使他們充分發表感受、感想。有的説:“我好像看到有小猴子,小鹿來賽場看烏龜和兔子的賽跑。”有的説:“我好像看到大象用哨子發出賽跑的口令。”有的説:“我好像看到烏龜正在慢慢向前爬。”有的説:“我好像看到小兔子追烏龜,追的滿頭大汗。”然後讓幼兒自己對音樂最深的印象畫出來。幼兒在此項活動中充分發揮了想像力,畫出了與別人不同的畫面。所以很巧妙地把音樂的美與美術的美融合與一體,使美術活動生動而有趣。

(3)將語言、科學、社會等融入美術活動之中

將美術同語言、科學、社會等學科的橫向聯繫,並考慮其教育效果,使之真正成為美術教學的補充和延續。如:在語言詩歌《吹泡泡》活動中,(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葡萄是藤兒吹出的泡泡??),美術活動可選擇畫吹泡泡的內容。再如為語言活動《金色的房子》製作小布書,在開展繪製小布書的活動中,先讓幼兒談談自己熟悉、喜歡的故事,然後用已掌握的美術技能將故事內容表現出來,繪製好的小布書放在圖書角,讓幼兒之間相互“交流”,促進語言提高。如在社會領域中有認識瞭解國旗、長城、天安門、家鄉等內容,美術活動內容可以選擇畫國旗、長城、天安門、美麗的家鄉等。在科學活動《有用的紙》中,運用紙的特徵進行美術製作(摺疊、剪紙、繪畫、扎染等)。這種整合,可以幫助幼兒建立起各種學習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繫,鞏固他們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提高綜合素質能力。因此各個學科加入美術元素而變得更加有趣味,老師願意教,幼兒願意學。

四、在日常生活中挖掘美術教育元素

1、根據陳鶴琴先生“玩中學”的精神,我們注重在幼兒園日常生活活動中創設情境,引導幼兒進行美術創作。如:在“認識標記”這節課後,教師鼓勵幼兒為本班設計製作了規則標記,然後讓孩子們自己評選一幅(幼兒都能讀懂的),貼在相應的地方,提醒大家共同遵守。在洗手間有“節約用水”的標記、午睡室有“安靜入睡”的標記等

2、節日裝飾幾乎是幼兒園最普遍的日常美術活動。兒童節、國慶節、迎新年往往是孩子們最為熟悉、興奮的節日。也是讓幼兒大展身手的好時機。一把剪刀,幾張彩紙就在孩子的手中轉動、跳躍着,不一會,綵帶,拉花、窗花便一下子湧現出來。可別小看他們,但哪兒貼窗花,哪裏該掛彩帶,他們一點也不含糊。在自己佈置的環境中去慶祝自己的節日,心裏可別提多高興啦。

3、在日常活動中教師經常帶領幼兒走出園門,走進大自然中;讓幼兒在無拘無束的生活活動中,觀察周圍的動態環境,觀察生活中事物的變化和發展;讓幼兒在跑跑、跳跳、説説、笑笑、看看、摸摸、聞聞的動

作中,感知事物的外部形態和內在結構;從平凡的生活尋找美、發現美,為從感性生活經驗形成表象和意象打下基礎。如在創作“美麗的春天”時,我就帶領去户外玩,讓幼兒一點一點地積累自己對春天的所見所聞,並讓幼兒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説給老師和同伴聽,等時機差不多了,就開展命題畫《春天》,指導幼兒結合樹葉、天氣、穿衣、春天的農作物、春天小朋友的活動等特色,畫出春天的主題畫,這樣,幼兒既不感到陌生,畫面又豐富生動。所以説美術的表達表現無處不在,美術活動融入了幼兒的日常生活與學習中。

五、在親子活動中挖掘美術教育元素

親情是生活中最珍貴的情感,親子活動是家園合作中最重要的途徑。在美術活動中,家長對幼兒美術創作的理解、支持會激發幼兒興趣,家長的積極參與、引導會促進幼兒美術能力的發展。我們綜合運用多種策略,指導幼兒、家長走進美的時空,創造美的作品。(1)通過家長學校,指導家長走進幼兒美術世界。為廣大家長開展美術講座,並通過諮詢、宣傳欄等形式,引導家長提高認識,逐步瞭解幼兒美術教育;利用家長會、半日活動開放等機會對家長進行指導;以案例研討的形式,幫助家長們正確評價幼兒作品。(2)以親子活動為載體,鼓勵家長參與幼兒美術創作。如:“親子樹葉貼畫”、“親子合作沙雕”、“迎國慶親子彩繪”、“製作新年禮物”等。(3)創新親子表現形式,激發家長參與活動熱情。如:親子主題畫展、親子手工製作、民間工藝坊、親子家庭畫報、親子時裝秀等,這些活動不僅陶冶了孩子們的審美情感,更讓大家感受到人間濃濃親情。

通過實踐,我們把美術教育元素融合於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這樣不僅豐富了幼兒一日活動的內容,提高了幼兒的美術水平,而且大大提高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發現幼兒都樂於參加美術活動,動手動腦的能力大大增強了。總之,美術教育是一日活動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通過美術教育這個工具,使美術成為有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手段,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提高,增強幼兒發現和感受美的能力,使他們將來的生活豐富多彩、充滿樂趣。

第三篇:幼兒美術課進行創造教育的一些嘗試

幼兒美術課進行創造教育的一些嘗試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幼兒的好奇心很強,特別喜歡玩以前沒有玩過的遊戲,嘗試以前沒經歷過的事情,接觸以前沒接觸過的事物。幼兒的想象到了中班已具有一定的創造性成分,到了大班,其創造性已比較明顯與普遍。幼兒在繪畫中已表現出了一定的創造性成分,同時,美術等科對幼兒的創造力也常常能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近年來,我在美術(主要是繪畫)創造性教育方面曾經做過一些探索。俗話説,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所以我就着重對示範繪畫、繪畫題材的限制與自由選擇、手工繪畫和材料等,跟繪畫創造程度的關係做了一些比較試驗。下面就把教學實踐情況簡單介紹一下。

課堂教學之一:這一堂繪畫的題材是“拎包”,根據歷來傳統的繪畫教學模式,先出示範畫,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接着老師師範講解畫法;然後由幼兒分別自己繪畫,畫前老師叮囑幼兒不要和老師畫的一樣,但結果,在幼兒的繪畫作品中很少發現自己創造性的成分,絕大數都模仿老師的範畫,只有極個別的畫面稍有變化。根據當時統計,這堂課幼兒繪畫的表現形式合計不到3種,可以説是千篇一律。

課堂教學之二:我在繪畫課堂指導幼兒“設計花布”,教學時未出現整體的範畫,教師只對主體部分的難點稍作指導,接下去就要求幼兒用各種各種線條或圖形如圓形、三角形等來設計、繪畫。結果這堂課幼兒的繪畫作品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全班40位幼兒,出現了100多種各不相同的表現形式,創造性成分明顯增加。

課堂教學之三:一次春遊之後,我佈置幼兒化命題畫“春天”。 1

先啟發幼兒談談個人在春遊中的所見所聞和春遊後的感受,接着就要求用豐富色彩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春景畫出來。結果有的畫了花和草,有的畫了樹和鳥,有的畫了小朋友在放風箏,有的畫了田野景色,有的畫了小朋友手拉手春遊的場面。每幅畫都洋溢着春天的氣息,沒有一幅畫的內容雷同,比起“課堂教學之二”來,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樣。

此外,我還曾採用不同的手工材料(如紙片、布片、樹葉等)教孩子製作樹葉粘貼畫,教師只示範用楓葉製作金魚,用銀杏葉製作蝴蝶等簡單的方法,接着就讓幼兒自由創作,結果孩子製作了各種人物、動物、交通工具,樣式達到156種之多。

如一次教孩子用不同的繪畫工具和手工材料畫螃蟹,我先分析螃蟹的形態結構特徵,然後讓大家制作繪畫,結果有的用水彩筆畫,有的用手畫,有的用蠟筆畫,有的用火柴盒做身體,手工紙撕腿來表現,他們常常隨手拈來,即興發揮,繪畫形態各異的螃蟹,通過以上美術教學的比較試驗,我們可以發現,在不同的教學的情景下,幼兒作品的創作性成分是大不相同的。下面就分別加以討論:

一、關於教師範畫的畫法指導。《幼兒園教育綱要》規定,幼兒以臨摹為主,要求幼兒通過範畫欣賞和模仿能力畫出“有點像”的圖畫來。在這裏,範畫欣賞和教師畫法指導當然是必要的教學過程,這對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和繪畫技巧肯定能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從創造教育的角度來看。範畫欣賞和畫法指導又會束縛幼兒的想象能力,降低創造性成分,不利於幼兒創造力的發展。那麼應該怎麼來處理這

個矛盾呢?辦法可能有兩個。第一就是讓幼兒統一的要求去完成作業,同時又要激勵他們去添加其他內容,這樣既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欣賞能力和繪畫技巧,同時又能培養創造性。第二可以在時間上加以分工,大部分時間按臨摹教學的要求去做,但是可以留一部分時間來讓幼兒區自由創作。當然這個問題與幼兒的年齡有關,中班應該更多的用來臨摹,到了大班自由創作的成分和時間可以增加一點。

二、關於繪畫題材的的限制。從課堂教學一、二、三的比較中可以發現,課堂一臨摹教學題材限制最嚴,所以幼兒作品的創造性最少;課堂二採用命題繪畫,對繪畫題材做了半限制,所以創造性成分就增加了不少;課堂三則採用自由畫的方法,對題材不作限制,所以創作性成分就打打增加。這就説明,為了提高創造性教育的質量,不光是美術教學,在其它各科教學中應該適當增加這種自由度。

三、關於繪畫(手工)工具盒材料。在另外兩堂課堂中,由於採用了不同工具和材料,結果使幼兒的創造大大提高,這可能跟這些工具和材料有關係。大家知道,幼兒的好奇心特強,當然這種好奇心只能對新鮮、奇怪的事物才能表現出來。平時孩子們用彩色畫筆,現在突然用蠟筆、用手指蘸顏料當畫筆,用布片、樹葉當材料,自然會使幼兒感到好奇心,而真是好奇心激發了幼兒的創造慾望,所以反映在他們的手工作品中。創造性成分也增加了。

第四篇:如何對幼兒進行幼兒言語教育

如何根據幼兒期的言語發展的心理特

摘要: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在兒童心理髮展過程中具有概括作用和調節作用,言語能力是兒童智力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幼兒期是兒童言語不斷豐富的時期,是熟練掌握口頭語的關鍵期,也是外部言語逐漸向內部言語過渡並掌握書面言語的時期,幼兒期的言語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時,幼兒期言語發展有其內部規律,根據幼兒期的言語發展特點進行教育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因此在本文中把發展心理學中的幼兒期言語發展的理論與 《早期教育與天才》中的一些成功的發展語言的實踐方法結合起來,並且加入一些符合中國教育特點的方法進行闡述。

關鍵詞:言語發展重要性情境語法教學英語教學沒有固定模式

一、幼兒期言語發展的重要性

(一)幼兒期是一生中詞彙數量增加最快的時期,也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期

巴爾博士認為應該特別注意的是兒童雖然具備潛在能力,但是這種能力有着遞減法則,這種遞減是因為沒有給孩子提供發展潛在能力的機會而致使其潛能白白枯死所造成的。有一個特別著名的例子就是英國司各特伯爵的兒子,在司各特夫婦帶着新生嬰兒出海旅行時遇到大風暴後爬到一個海島上,司各特夫婦被疾病奪去了生命,20多年好小司各特被商船發現,他和大猩猩生活在一起,以變成一位強壯的少年,回國後科學家們像教嬰兒那樣去教小司各特,花了10年時間,小司各特學會穿衣服,可以用雙腿行走,但更喜歡爬行,但是他始終無法説出一個連貫的句子,他更習慣像大猩猩一樣以吼叫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一切都是因為他錯過了人類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幼兒期,這種學習語言的能力已經在他身上永遠消失了。而與之相反的一個例子可以對比説明早期教育對發展語言的重要性,湯姆遜兄弟的父親詹姆森.湯姆遜是位成功的教育者,他同威特的父親在孩子們還不會説話的時候就開始對他們進行教育了,他的女兒在回憶中特別感謝父親的早期的語言教育。

(二)語言訓練對開發大腦智力最有效

巴爾博士認為語言教育是最有效的開發孩子大腦的方式,幼兒的語言教育史早期教育的第一步,語言是人類最有趣的武器和工具,儘早掌握這門有用的工具對於任何一個幼兒來説意義重大,一定要交給孩子完整而規範的語言,最好用書面語,語言規範的孩子思維也比較嚴密,我們很難相信那些連語言都無法組織好的人,能夠嚴謹的工作;另外學習規範的言語為以後閲讀和思考打下基礎

言語在幼兒思維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柳布林思卡婭(1959)關於不同年齡幼兒在思維活動過程中動作和語言的關係研究。結論是言語在思維中的作用,最初是行動的總結,然後能伴隨行動進行,最後才成為行動的計劃。 思維活動最初靠行動,後來才主要依靠言語,

並帶有邏輯的性質。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如果不盡早教孩子語言,孩子的思維就會受到限制,他們的大腦就不能很好地發展,於此同時,判斷一個人邏輯思維能力是否強也可以從他的語言是否表達有序,符合邏輯。孩子在説話的時候大腦也在不停地進行組織,從而也鍛鍊了大腦思維能力。

二、根據發展心理學中的幼兒言語發展理論哪些具體方法可以促進語言發展

(一)結合具體情境,聯繫周圍事物進行幼兒語言教學

兒童言語發展的特點:兒童的詞彙的發展有先後的順序,而且對情境的依賴性較強;兒童詞彙發展不均衡,發展呈階段性,幼兒期詞彙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詞彙數量的不斷增加,詞彙的內容不斷豐富,詞類的範圍不斷擴大,積極詞彙不斷增加。

根據這些語言發展的特點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方法,因為兒童詞彙的發展對情境性依賴較強,所以教孩子説話應該從身邊最熟悉的人和事物開始,而最好不要從拼音開始。比如讓孩子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身邊熟悉的人比較好,在很多幼兒園裏都有教孩子學習拼音的,這種方式可能會枯燥的拼音學習可能讓孩子覺得枯燥,沒有興趣,國小一年級的時候學校會學拼音,如果在幼兒園就已經學過拼音就會讓孩子覺得學習沒有興趣,體會不到成長的快樂,白白浪費時間。德國的法律規定幼兒階段不允許傳授知識,而在我國很多的幼兒園把幼兒園階段作為向國小的過度,教幼兒一些一年級的知識,例如拼音,算數等,而幼兒園應該注重鍛鍊兒童的身體,增強體質,讓幼兒做各種遊戲,快樂地成長。

教孩子的語言要聯繫情境,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學習發音,在《早期教育與天才中》小威特的父親在剛能分辨事物時就廣泛的接觸各種物品,例如,飯桌上的餐具和事物,身體的器官,衣服的各個部分,室內的各種拜訪物品,他們還照着事物教給威特一些動詞和形容詞,他的父母還用和緩清晰的語調在他耳邊一個字一個字的重複這些東西的名稱,沒過多久,威特看到這些東西就能比較清晰的發音了。有鑑於此,應該在家裏擺放幼兒感興趣的玩具、物品和材料,讓他們邊探索邊學習説出它們的名稱和功能;帶幼兒走出家門去商店、動物園、公園,從多種場合觀察、體驗、豐富和充實其經驗,增加學習和表達的願望;鼓勵幼兒與人交往,因為語言智能發展是一種不可抑制的人類特性。當幼兒想表達時,消極詞彙變成積極詞彙,由聽到説才成為可能;讓幼兒聽兒童廣播、看兒童電視,形成親子共讀的圖書環境,可使他們在學習、欣賞文學語言的同時,激發表達自己的願望,發展其語言智能。

(二)語法的教學

幼兒期,兒童雖然已經能夠熟練輸出合乎語法的句子,但並不能把語法當做認知對象,他們只是從語法習慣上掌握它,專門的語法知識的學習要到國小才能進行。《早期教育與天才》中威特的父親在教孩子外語的時候有些特別的地方,第一,他沒有系統地教語法,因為

小孩子並不能這正理解語法,也許大人通過語法來學習外語是很有效的,但教導孩子應該採取其他的靈活的方式最好是讓孩子大量的練習聽説,這是孩子們學習母語的根本方法;在實際的教學中文法並不那麼重要,據説斯賓塞先生活到60歲時都沒有學過語法,所以斯特納夫人在8歲前也從未教過她語法。

(三)從一開始就教給孩子完整而規範的語言

嬰兒天生就對聲音敏感,所以很早就對孩子進行語言教育是非常容易的,威特的父親教孩子語言是非常嚴謹的,他從不教孩子方言和土話,不僅他和妻子,連他們家的男女僕人也不能説方言和土語,威特在他父親的教導下只學習標準的德語,為以後輕鬆閲讀和學習打下基礎,斯特娜夫人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對她講話,雖然女兒聽不懂,但她還是堅持把女兒當作懂事的孩子,她不想大多數母親那樣對孩子説不完整的話,孩子學這些不完整的語言是有害的,這對孩子將來才能到發展不利。

這些值得我們中國的家長深思,在我國地域廣大,存在各種各樣的方言,並且這些方言的發音差別很大,在鄉村地區,孩子父母和身邊的人大都使用方言,孩子只有在電視上或者學校才能學習普通話;對於城市裏的兒童接觸普通話的機會比較多,但是由於父母忙於工作,把自己的孩子交給保姆或長輩看管,他們特有的方言土語無時無刻不影響着孩子,這是值得家長注意的。

(四)兩歲開始培養培養孩子閲讀能力

《多曼博士的幼兒智力開發法》一書的副標題是“幼兒具備閲讀能力,從兩歲開始就可以閲讀”,這樣能夠激發孩子智能,兩歲以後孩子的閲讀能力就會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漸下降,他指出許多腦障兒在三歲或更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閲讀,結果比沒學習的正常孩子記憶力還好。多曼博士組織幼兒潛能開發專家、醫師、教育家、腦科醫生、心理學家們對正常孩子的腦部進行全面研究,得出令人欣喜的結果1幼兒兩歲開始就具有閲讀能力,越接近0歲就越具有可開發的語言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慾2幼兒具有很強烈的求職慾望3孩子的只能在8歲前就固定了。多曼博士認為如果要使幼兒的腦部得到充分的發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引導幼兒讀書,母親扮演墾荒者的角色,而孩子的讀書興趣的不斷髮展就是對她們辛勤勞動的最好回報。

在教孩子閲讀的時候要注意一些問題,母親的態度應該和藹,方法多樣,閲讀的內容有趣,採取幼兒喜歡的方式讓孩子讀書,注意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不能強迫幼兒讀書,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進行閲讀,如果強迫幼兒閲讀就會適得其反,幼兒會覺得讀書是件苦差事,從而厭惡學習。幼兒與成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幼兒喜歡反覆閲讀一篇文章或聽一個故事,而成人往往喜歡新鮮的事物,因此可以讓幼兒反覆閲讀同樣的材料。

三、幼兒如何學習英語

腦科學證明每個孩子都具有形成兩個以上語言中樞的可能性,因此較早學習英語並不會超過孩子的大腦承受能力,對孩子產生不利的影響

語言學習有相同之處,要讓孩子在掌握了比較豐富的母語知識之後在進行外語的學習,幼兒學習外語也應該多注重聽説,而不是語法,注意激發孩子學習興趣,不讓學生產生厭學的想法。 學外語必須掌握大量的單詞,背過的單詞還容易被遺忘,那種鴨式的硬灌往往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威特的父親一有機會就和威特談論飯桌上的東西、室內的各種新舊擺設、院子裏的植物和昆蟲等等,並巧妙的告訴兒子這些新單詞的發音和詞義,漸漸地,威特能聽懂人們講話了他的父母就開始給他講故事,故事對幼兒是非常重要的,小孩對這個世界很陌生,因此充滿好奇心,講故事是讓孩子瞭解世界的最好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孩子開闊眼界,同時還可以豐富孩子的詞彙,孩子更喜歡反覆的聽相同的故事,為威特的父親讓小威特用不同的語言閲讀同一個故事。

促進英語學習的方法:

1創造學習外語的良好氣氛

2選擇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

3 非正規系統的英語教育

4利用遊戲學習外語

5運用電教手段進行外語教學

6把外語學習和音樂、美術活動結合起來唱英語歌曲、在音樂背景中聽英語童話、畫外語(聽英語單詞,然後根據英語單詞的意思作畫)

7着眼於興趣和能力的培養,啟蒙教育、重在興趣的培養

8以聽説為主,不搞認讀

四、對幼兒語言教育的思考

本文中涉及到很多發展心理學的理論以及國外的一些天才教育的案例,但是,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對於孩子的教育不能採用固定的模式,每個孩子都有其成長的軌跡,都有獨特性,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善於觀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借鑑外國的教育方法時也應考慮中國的國情以及中國兒童的心理特點選擇教育方式,切記不可照搬某種成功案例的“專家模式”,每個孩子的生長髮育的程度等因素不盡相同,不是説每個孩子都能像文中提到的那些孩子那樣可能有天賦,也不是每個家長都具有科學的教育方法和較高的教育水平,因此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觀察採取的教育方法是否有利於孩子成長,全面考慮採取這種方法會有哪些影響。早期教育沒有固定的模式,在早期教育中應遵循兒童的天性,採取

啟發、誘導的方法開啟兒童的智慧是最有效的,比如進行各種遊戲,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講故事等等

早期教育很重要,但是盲目的早期教育也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中國的一些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也有一部分家長不重視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是必要的,但父母應該清楚的認識到,早期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只有那些符合科學規律的早期教育才能真正開啟孩子的智力之門。

參考資料:《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林崇德]

《早期教育與天才》[日木村久一]

第五篇:淺談如何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

淺談如何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

“德”即是指人道德品質行為的一種表現。幼兒德育就是幼兒園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與認知特徵,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幼兒進行思想、道德及行為能力等方面的培養的一種教育活動。它是通過幼兒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社會與環境所需的品德、行為的教育。簡單的説:幼兒園的德育是指教師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和途徑,按照一定的道德規範、行為準則培養幼兒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教育。它以社會公德、生活習慣、文明禮貌等規範為主要內容,旨在培養幼兒誠實守信、禮貌待人、堅強勇敢的道德品質;培養幼兒熱愛祖國、關愛生命的道德情感;使其養成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行為規範的習慣。幼兒德育教育既包括培養,也包括形成,培養是途徑,形成是目標。

德育是一項基礎教育, 是我們開展其它教育活動的前提和保證,是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它處於幼兒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是我們進行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也是我們教育工作的根本所在。德育工作貫穿於幼兒教育的全過程,貫穿於幼兒生活的各個方面;整合於語言、社會、健康等領域之中,滲透在學習、生活、遊戲及娛樂等活動之中,融入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裏。幼兒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期,是對幼兒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的重要階段,幼兒德育對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起着主導和決定性作用。

瞭解了德育的含義及其重要性,下面,我們來談談如何實施的問題。幼兒園德育教育的目標是什麼?幼兒德育的內容及方法有哪些?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應遵循哪些原則?如何有效地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 這些問題不僅關係到幼兒園德育工作的成敗與否,還是我們德育工作的關鍵所在,是教師必須研究和掌握的問題。

一、德育教育的目標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行為習慣為主要目標”。就是教師通過各種教育活動,使幼兒在思想、行為、品德等方面受到教育和影響,培養幼兒基本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意識,使其建構和提升自己的價值理解、情感體驗和品德行為,養成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行為規範的良好品質與行為習慣。

二、德育教育的內容

廣義的德育教育包括: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人道主義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勞動教育、自覺紀律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等幾個方面的內容。根據德育教育的總目標,我們可以把幼兒德育教育的內容概括為:

1、在思想上:萌發幼兒愛祖國、愛家鄉、愛集體、愛人民、愛父母等情感;培養幼兒關心集體並服從集體的集體意識,有初步的集體榮譽感;具有積極、樂觀、勇敢、堅強的人格特徵。

2、在品德上:教育幼兒要講文明、懂禮貌;培養幼兒誠實守信、好學好問、團結友愛、樂於助人等良好品質。

3、在行為上:培養幼兒具有良好的生活、學習、衞生習慣;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及自我保護能力;遵守社會公德及法律法規、愛護公物、愛護動植物,具有基本的環保意識等。

三、實施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説服教育法

説服教育法就是通過例舉事實、講解道理,使幼兒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即利用一些故事或真實的事例,通過講解、交談、討論等方式向幼兒闡述簡單、深刻道理的教育方法。運用此方法,教師可以幫助幼兒分辨是非好壞,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情操,使幼兒掌握正確的行為準則,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榜樣示範法

榜樣示範就是給幼兒樹立學習和模仿的榜樣,以別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為去教育、影響幼兒的一種方法。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幼兒學習的一種手段,教師可以利用榜樣的示範和輻射作用,對幼兒進行激勵和感染的教育活動。例如:教師通過確立“好榜樣”、“你真棒”的評選活動,為幼兒樹立學習的好榜樣,激發幼兒的上進心,培養幼兒的進取意識。(三)行為練習法行為練習法就是教師通過組織一系列的活動,讓幼兒按照正確的行為準則去反覆進行實踐的方法。 1、實踐活動的練習。利用遊戲活動強化幼兒的品德行為。如:遊戲《找朋友》對幼兒進行禮貌用語的練習。利用競賽活動培養幼兒的競爭意識,鍛鍊幼兒勇敢、堅強的意志。如:《健康娃娃》的評比,使幼兒在你追我趕的氛圍下養成了良好的衞生及生活習慣。利用體能競賽,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教幼兒如何正確對待輸贏。利用參觀活動培養幼兒的規範行為能力。如:組織幼兒參觀家鄉的建築物、公園等,不僅讓幼兒在感受家鄉美的同時萌發愛自然、愛家鄉的真實情感,還幫助幼兒掌握了集體活動的行為規則,培養幼兒良好的社會公德意識。 2、日常生活的練習。《綱要》中曾指出:“幼兒園德育應貫穿於幼兒生活的各項活動之中,從常規教育入手,使德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隨時隨地的進行教育”。以常規化的教育手段,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如:來園、離園時的禮貌用語練習(“你好”、“再見” 等);對幼兒進行最基本的文明禮貌行為的培養。遊戲活動後,要求幼兒及時收拾玩、用具等常規行為的練習,使幼兒的習慣在常規中得以養成。 3、節日和活動的練習。利用節日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如:“建黨”、“建軍”、“國慶” 及每週的升旗儀式,讓幼兒在瞭解我國曆史的同時萌發愛國情感。利用“婦女節”、 “重陽節”對幼兒進行尊敬長輩、熱愛父母的情感教育;利用“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讓幼兒在瞭解我國文化歷史的同時熱愛我們的民族。利用“植樹節”、“地球日”、“無煙日”等環境日的宣傳活動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 (四)環境薰陶法 環境薰陶是指教師通過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在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感染、薰陶幼兒的道德品質,培養、促進幼兒品德行為形成的方法。教育環境包括:幼兒園、家庭、社會三方面的環境。

環境是一種無聲的教育。《綱要》中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教師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教師在環境的創設中,應充分利用空間、活動材料等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如:教師利用教室或走廊的空間或牆體,佈置、設計“祖國山河”、“家鄉風光”、“美麗家園”等主題環境牆。通過圖片的收集與展覽,不僅使幼兒對祖國的偉大、家鄉的美麗、家庭的幸福、班級體的温暖有了深刻的認識與瞭解,同時還激發了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家人的真實情感,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啟蒙教育。另外,教師還可利用活動室的“圖書角”、“娃娃家”、“自然角”等區域,讓孩子們通過自主閲讀、自主體驗、自主表演等形式,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幼兒人格成長的第一環境。做好德育教育,就必須要家園合力,將幼兒園的德育教育延伸到家庭。因此,教師與家長要經常保持聯繫,及時瞭解幼兒在家的行為表現,掌握幼兒在家的發展情況,以便採取有效的教育措施,進行有針對性的德育教育。同時,教師還應向家長介紹、宣傳幼兒園德育工作的主張和要求,使家園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如:利用“家園聯繫”、“育兒之窗”、“家長會”等形式,及時交流並傳遞信息,幫助家長樹立“以德育兒”的觀念。

社會是幼兒的第三課堂,要培養造就符合社會需要的人,就必須走向社會、融入社會。充分利用社區中的人力資源、物質環境拓展幼兒學習、成長的空間。如:帶領幼兒走進“孤兒院”或“敬老院”,讓幼兒從家中帶上好吃的食品或玩具,給老人及孤兒們表演節目。如“汶川地震”組織幼兒開展“向災區獻愛心”的募捐活動,激發幼兒的同情心與仁愛心。事實證明,有意義的社區活動能讓幼兒在關注社會的同時融入社會,有利於幼兒道德品質的發展,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總之,教師在為幼兒創設教育環境時,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幼兒創設一個温馨、舒適而富有教育意義的環境,共同為幼兒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五)行為評價法

行為評價是指對幼兒道德行為表現給予評價的一種方法,它能起到控制幼兒品德發展方向的作用。一般分為表揚和獎勵,批評與懲罰。 1、表揚與獎勵。表揚與獎勵不僅是對幼兒良好道德行為表現的肯定,還是為幼兒樹立了學習、模仿的榜樣。教師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觀察,善於發現幼兒身邊的好人好事,要學會挖掘和整理幼兒的優點及閃光點。例如:現在的獨生子女都養成了自我的思想,缺少了互幫意識。在一次午睡後的着裝時間,我們班有個小男孩總是不會穿衣服,旁邊的小女孩看見了便主動給予幫助。見到此情景,我立刻在全班對小女孩進行了表揚與獎勵,從那以後,不僅小女孩更加熱心助人了,而且班上熱心的幼兒也變多了。這樣的教育方法不僅能讓幼兒對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得以鞏固,還能對其他幼兒起到影響和教育的作用。2、批評與懲罰。批評與懲罰不僅是對幼兒不良道德行為的否定,還是為其他幼兒樹立了一個反面教育的對象。教師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觀察和發現幼兒的不良行為,要適時捕捉和記錄幼兒的缺點與不足,通過否定使幼兒明白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行為,並體驗這種行為引起的不愉快與後果,從而改正自己的錯誤。如:某幼兒在遊戲中故意調皮,不遵守遊戲規則。老師可先向他示意、提醒或警告,如還沒起到效果,教師便可請該幼兒暫時離開集體,停止他參加遊戲的資格。又如:有些幼兒經常會有些暴力行為,在教師多次教育後任無改觀的情況下,教師可利用每週的“評比乖娃娃”對該幼兒不給予“大紅花”或“小星星”的懲罰,使其明白缺點及過錯對自己造成的後果,督促其改正不足。這樣的教育方法不僅能幫幼兒改正缺點與不足,同時也對其他幼兒起到了警示與教育的作用。針對幼兒園的孩子,教師應以表揚、獎勵為主,少用批評、懲罰,並要做到公正合理,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四、實施德育教育應遵循的原則德育原則是人們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形成的,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德育過程的規律性,是對德育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制訂德育工作計劃、選擇德育內容和方法、組織德育過程的重要依據。教師在對幼兒實施德育教育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以人為本原則德育的主體是幼兒,“以人為本”的核心就是關注幼兒的成長和發展需要。“以人為本”的原則就是在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要尊重幼兒的獨立人格,民主、平等、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幼兒,要遵循幼兒品德和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瞭解幼兒的學習特點,關注幼兒的興趣與成長需要。教育過程中要注意以幼兒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體驗為中心的“三心”方針。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堅持近、小、實、親,使學幼兒快樂、主動地學習、生活和成長,促進幼兒在思想、品德及整體素質上的全面發展與提高。

(二) 因材施教原則幼兒在各年齡階段所表現出來的認知與行為能力各不相同,每個階段的幼兒身心發展都各具其特點,對事物的理解與判斷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師在對其進行德育教育時,必須研究掌握這些特點,根據幼兒的不同年齡特徵、認知特徵和行為表現等因素,組織、設計符合該幼兒年齡特點的德育內容,有針對性的對幼兒進行教育活動。如:在對小班幼兒進行德育教育時,教師應多采用榜樣示範法。以兒歌、故事、歌曲、遊戲、常規等直觀的教育手段,使幼兒形成簡單而正確的認知輪廓,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在對中班幼兒進行德育教育時,教師應給以提示和引導,運用一些實踐練習,鞏固和強化幼兒的行為和習慣的養成。而對於大班的幼兒在教育時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幼兒知、情、意、行的特點,讓幼兒自主參與共同參與的形式來進行培養和教育。既注意一般教育,又注意個別幫助,既開導,又訓練,做到循循善誘,因勢利導。總之,尊重實際,因人施教,是實施幼兒德育過程中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是培養幼兒良好道德品質行為的基礎所在。 (三)

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幼兒品德的形成是知與行統一的一個過程,是將幼兒對道德行為的認識變成自己自覺行為的過程。它是一個長期、複雜、持續發展的過程,是一項連續性的系統性工程。它需要教師在平常瑣碎而細小的工作中,不斷地引導、培養、強化、練習而得以形成。需要我們在設計教育活動時,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進行有機滲透。需要我們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規,促使幼兒從實際出發,堅持一慣性,形成獨立、自制、自律的品質。習慣是逐漸形成的,只有堅持一貫的要求,在神經系統中逐漸形成深刻的印記,才能成為定型。幼兒的品德是在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長期教育影響下形成和發展的。幼兒園、家庭、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都要以德育目標為依據,在教育要求和教育方法上保持步調一致,使學校內外的教育影響保持連續一貫性,互相配合以便形成強大、統一的教育合力,共同協力教育好我們的幼兒,確保幼兒的品德按照社會的要求健康成長。孩子的德育工作,離不開家庭的配合,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只有家校合作,社會參與才會取得相應的德育效果。

總之,教無定法,法無定性,但必須以人為本、尊重實際。德育教育的方法多式多樣,只要我們能夠充分認識到幼兒德育的重要性,都來關心我們的德育教育,我們的未來一定會有希望。德育教育要從幼兒抓起,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我們的幼兒培養成為健康活潑、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責任感的二十一世紀兒童。

默認推薦其他範文:

怎麼進行幼兒家庭教育

對幼兒如何進行金錢教育

淺談如何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

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

如何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mgko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