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知行,行之 ——淺析德育教育中的知與行

知行,行之 ——淺析德育教育中的知與行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荀況

知行,行之 ——淺析德育教育中的知與行

知與行一直以來都是德育教育理論與實踐中的重要課題。知行合一作為一種教育方法和原則,仍能為今天的學校教育提供一些啟示。知與行的定義與關係常常成為教育學者辯論的焦點,也是教育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實踐後得出的不同結果和實踐經驗。從狹義上説,辯論焦點圍繞着“知”,有些學者認為,“知”是指科學知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知與行中的知具體概化。而有些學者贊成:“知”就是通曉知識和掌握技能的能力。我認為無論是廣義狹義的辯論和理解,學者們對“知”的認識,始終是圍繞着德育教育的核心展開,也是始終服務於培養學生認知能力、良好習慣和道德品質的樹立。因為根據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知是指人們必須通曉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以及處世的能力,行是指我們的實踐和行為。先知後行,知服務於行,用行實踐知,並驗證知,創造更多的知,行得更高遠。

一、知之生  

知識以及認知能力的產生,都離不開觀察、温故、實求求實、至誠,這些必經的步驟和過程。

觀察:視、觀、察。看到眼前的現象,從不同的方面、角度、深淺來分析,理性觀察分析,接受現象,從而思考事件,理解發生緣由,接受發生的結果,總結和吸取經驗,最終形成正面的認知。

温故:“温故而知新”,瞭解先行人的經驗、閲歷,用在現在,對現行發生的事情三思而後行。時時去温習,從中得到新的知識。對現行發生的事情和在做的事情進行總結,從而創新。日知其所悟,對本來知識懂得越來越透,才能提高認知能力。

實求求實:“學問都是跪着求來的”,生活中的每一天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成長和學習,但別以為,這樣的學習就能讓自己獲得知識提高認識,這些都是生活給予的,不是自己求來的。不用帶動思想而得來的知識,不算學習所獲。學知不足,業精於勤。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學習,獲取新知識,才算有成長。求知識學問的同時,還要求實,實事求是,有判斷和思考能力。求實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是:自省。古聖賢有:吾日三省吾身。提升自我修養,有意識的訓練自己有足夠的定力和悟性穩住自己的心不被外界干擾,在此基礎上加強對環境的正知、正見。從而能求實,看清事情的本質,提升自我修行能力。

至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是一個哲學概念,此處取其意:如人、如天、如地、如自然界等的本然狀態,是事物本來的樣子。只有至誠,用心參透每天發生的一切並用心珍惜和思考,才能瞭解事物的本身。“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意思是:只要達到最真誠的境界,就可以預知未來的事情。瞭解了事物的本身狀態,明白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才能預料事情的發展方向。

至此,知從中生。

二、知之行相  

知服務於行:正面:知處仁、知利仁、知損益、知一貫、知人語。反顯:不惑、不媚神、不無知耍詐。

先知,從知中積累經驗,增長智慧,從而約束行。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當認知上升為行為習慣和道德標準時,在吃穿住行各個方面,都以道德標準為中心思想的主軸,形成自己的標準和底線,選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與事。這是知影響行的具體細化表現。

三、知—習—行

知,然後練習,在行時用上所學知識,所得的道理。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勤”,就像一把鑰匙,它可以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可以促進學業的發展,可以促使美好願望的實現。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無不“勤”。勤奮刻苦、獨立思考。瞭解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勵,從而讓知更充分有效的服務於行。

四、行之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知成。在知的基礎上,行,用行來驗證知。只有有了理論上的深刻認知,才能在行動中時刻清醒;只有有了理論上的深刻把握才能在實踐中堅定果敢。知而不行,知是未知。知而不行,是無用的知。讀萬卷書,滿眼盡是他人觀點,大腦被他人佔據,自我在不知不覺中消失殆盡。每個人的思維都如同一根彈簧,當他每時每刻都在承受和閲讀別人的思想與歷史的時候,其自身便失去了天生所應有的彈性與延展性。人生最可悲的境遇,就是“不停地閲讀別人,卻不會被別人閲讀”。

知行關係,從其哲學的基礎來説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從知識的來源講,“行先知後,以行求知”,實踐第一,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沒有實踐,就沒有認識。人類的“知”是在“行”的基礎上形成的。宇宙間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實,然後才發生言論,並不是先有言論,然後才發生事實。同時,也只有通過“行”的檢驗,才能知道“知”是否符合事實。正可謂“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 “行”是“知”的基礎,“知”反過來又指導“行”。但並不是所有的“知”都能指導“行”,只有那些與實際相符,與實踐相聯的“知”才是引導人行動的“指南針”。 應該説,“知難行亦難”,“知”與“行”是歷史的,具體的統一,“知”隨“行”發展而發展。發展自身,知行合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pl7d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