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心得多篇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心得多篇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心得多篇由本站會員“aiwatch”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心得多篇

我們應該向陽明先生靠近學習,哪怕只是翻一翻這本《知行合一——王陽明》,也會讓我們受益不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心得範文5篇,以供大家參考借鑑!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心得範文一

用幾天的時間讀完了度陰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陽明》,收穫頗豐,對王陽明的生平經歷有了更深的瞭解,對心學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當然,要收穫更多,是需要在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去實踐,按王陽明的説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致良知。

先梳理下王陽明先生的人生經歷。王陽明出生在貴族家庭,浙江餘姚人,是王羲之的後代,父親王華是狀元,家族基因無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時王陽明表現出聰明過人的神童特質,還有他擁有心無旁騖的專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難挫折堅決不拋棄不放棄的頑強勇氣,他很小就立志要做聖人,這樣的發願讓所有人驚訝,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種外在的內在的挫折也罷,他始終堅持,終成一代大師,是偉大心學的締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又是書法家、軍事家、教育家,集大成於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萬人頂禮膜拜,敬仰愛戴。

他的人生經歷可分成幾段來看。

20歲之前,是他知識的積累準備階段,是見山是山的階段,在這個時間段,他興趣廣泛,對儒家學説、軍事、騎射、書法、棋類、甚至道家養生等均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詣。這個階段值得提起的幾件事,一個是他説話説得晚,4-5歲還不會講話,直到有個道士建議改個名字王守仁後,才開口講話;二是他十七歲結婚婚禮當天,他竟然外出與一個道士聊天忘了時間錯過了迎娶新娘。

21歲至34歲,是他心學創建的階段,是否定之否定階段,是見山不是山的階段,21歲,他通過鄉試中了舉人,對朱熹格物致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對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覺,終於病倒,甚至產生了幻覺,通過這次經歷,他對朱熹的理學產生了疑問,對心學有了初步的思考。28歲,通過會試,進入中央部門當了個小官,接下來幾年,他又對佛學、道家學説的一些理論進行了思考,終認為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個傳播非常廣的故事,一個得道高僧坐禪3年了,王陽明問他是否想念母親,和尚從入定中回神,滿臉淚回家去了。王陽明志向高遠,對於仕途上的發展並不太感興趣,朱厚照上台後,34歲的王陽明因為一次上書事件,得罪了大太監劉瑾,被髮配到貴州龍場,也正是因為這次遭遇的歷練,才造就了心學的產生。

35歲至58歲,是他實踐心學的階段,是他的學術昇華階段,是見山還是山的階段。在未開化的貴州龍場地區,王陽明用他堅忍不拔的氣魄,用他博大寬廣的胸懷,還有精深淵博的學識,在當地一步步站穩腳跟,他用心學來教化當地民眾,逐漸聲名遠揚,38歲時,由於劉瑾倒台,王陽明得以迴歸京城。王陽明的人生巔峯在6年後到來,也就是他44歲的時候,經王瓊的推薦,他赴江西、福建剿匪,王陽明大展才華,從未在戰場上實踐過的他,用行動證明了自己軍事上的天賦,化解人心、虛實結合、各個擊破,他用最小的成本換來了戰爭的勝利,被土匪佔領過區域的百姓自此視王陽明為神明。1519年,寧王朱宸濠造反,王陽明在沒有皇帝旨意的情況下,在沒有後備力量支撐的情況下,用35天時間將朱宸濠活捉,這又是一項軍事上的奇蹟,按照王陽明自己的説法,做這件事,是知行合一,是良知告訴他,即使沒有命令,也必須要做這件事,不然生靈塗炭,遭殃的是江西的老百姓。1521年,朱厚熜即位,對王陽明有過一段時間的賞識,加封王陽明為新建伯,世襲,次年,父親王華去世,王陽明回鄉守制,1526年,54歲的他辭官,開始在家鄉講學。1528年,身體極度衰弱的王陽明被再次授予重任,赴廣西剿匪,雖然他所到之處,仍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神話延續,不過,他的身體越來越差,越來越差,按照現代醫學,他應該換上了肺癌,最終,1529年1月9日,他在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今江西省大餘縣境內)舟中病逝。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説:“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關於心學,書中也用了大篇幅做解讀,甚至用了很多淺顯的比喻,比如説,用太陽和烏雲的關係比喻良知和物慾的關係,用冶煉黃金純度來比喻修行的過程等等,又與佛家道家和朱子的理學作了些對比,讓讀者在比較中領會不同,從而對心學有更深入的認識。

有幾個關鍵詞。

一是格物致知。朱子理學也講格物致知,但王陽明説,格物致知不用向外求,內心就有良知,文中已吃烤鴨為例,解釋了王陽明心學與朱熹理學格物致知的不同,若理學家來格烤鴨,那會研究鴨子怎麼做,什麼樣的鴨子最適合靠,放什麼調料最合適,哪塊肉最好吃等等,理學家最後可能也會成為美食家,成為飼養專家,成為頂級廚師,高度再拔高點,就是要吃好的烤鴨不容易,要很多步驟,要花很多心思,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而心學家不同,吃烤鴨,吃完了就完了,自由而灑脱。

二是知行合一。我們心裏就有良知,比如看見一個小孩從高樓墜下,我們的第一個念頭是去接住,而高樓掉下一個冰箱,我們第一個念頭是趕緊跑,強盜也有良知,因為你叫他強盜他不高興,這就是良知。心學講知行合一,更加強調的是行動,有了良知不夠,要去實踐它,就像王陽明自己所做的事,他覺得對的事,即使沒有旨意,他也會去做,做善事,做良心的事。

三是存天理去人慾,理學家也提存天理去人慾,對人性產生了很多的禁錮,心學也講存天理去人慾,是從修行上來講的,對人慾的解釋也人性化,清晰化,人要吃飯,要結婚,要生孩子,這些是本能的欲求,是不能去掉的,在基本的欲求之外,還要貪戀的,那是物慾,是私慾,就要剋制,怎麼存天理去人慾,王陽明的做法,一是善護念,有好的念頭留住,壞的念頭摒棄,二是知行合一,要行動,並拿這一點和佛教做了對比。

四是致良知,王陽明提出致良知,是他心學成熟的標誌,是心學的靈魂,我們每個人都有良知,內心最深處(或是佛家説的本體)都有成為聖人的基因,只是被現實的很多物慾矇蔽了,就像烏雲遮蓋了太陽,太陽的光芒還是存在,烏雲飄走了,陽光還會普照大地,但物慾太多了,烏雲就可能很深很厚,很難重現天日。要崇尚心學,實踐心學,要做的就是致良知。

五是王陽明晚年提出的心學四句偈,“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去善去惡是格物”。也是對自己心學的一個總結,説到四句偈就讓我想起金剛經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慢慢領會吧,還有王陽明彌留之際,説的八個字,也讓人很感動:“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我又想起了弘一法師圓寂前提的四個字:“悲欣交集”。讓人感懷!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心得範文二

中國歷史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標準的只有兩個半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算半個!而我獨獨偏愛王陽明!

也忘了是什麼時候開始知道王陽明,只記得王陽明在我的想象中,是個聖人般的存在!漸漸地開始痴迷於他!過去了解王陽明,多是通過百度直接搜索,對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理念很是着迷,不過那時候僅僅只是知皮毛而已!

度陰山寫的《知行合一王陽明》一經面世,做為後知後覺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買了下來!想從書中為自己啟發奮鬥之路!

王陽明的整個人生其實跟正常人都一樣,有高潮,也有低谷,甚至他的低谷差點要了他的命!但是他卻迎風破浪,最終苦盡甘來,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學説:心學,並且影響力達到海外!

從書中,我看到王陽明從小高遠的志向:成為聖人!並且一生都為之奮鬥,從小熟讀道儒佛三家經典,儲備了足夠的知識功底;積極出世,拿下科舉,進入朝堂,為自己創造平台,以一顆善念兼濟天下;為官一方,都能盡職盡責,造福百姓。即使深陷牢獄,發配荒蠻,都沒有徹底磨滅他心中的志向,敢於把磨難當成磨刀石,在磨難中成就自己!

“心學”,這顆中國思想史上最炫彩奪目的明星,橫空出世!

成功不是偶然的,自己若想成功,自身的成長很重要!平時的學習積累,夯實了自己的基礎,在機會來臨的時候,才能夠迸發出火花,不然即使再多的機遇,都是枉然!

志存高遠,加強學習,積累自己,抓住平台,一步步堅實地前進,熱愛自己的工作,盡職盡責,成功終有可能!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心得範文三

《知行合一王陽明》,方知“知行合一”的內涵,首先先了解王陽明,王陽明被當年明月稱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釋道三家,開創出了堪稱儒學新局面的心學,被認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聖人,他還領兵平亂剿匪,用極少的代價閃電般地徹底擊敗了數倍於己的敵人。在蠻荒的龍場,王陽明悟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場和險惡的朝堂,讓龍場司道實際發揮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內心的良知,便能達到寧靜於內、無敵於外的境界。如果心學是聖賢功夫,那麼知行合一則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並非是自頓悟,而是在磨難中水斷反思、修練,最終砥礪出的生命境界。在經歷了當眾廷杖的奇恥、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瘟疫肆虐的危險;荒山野嶺的孤寂、無人問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靜後,王陽明不但求得了內心的安寧,而且逐漸通過“知行合一”擁有了足以改變世界的力量。憑藉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率文吏弱卒,蕩平了江西數十年巨寇。憑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以幾封書信,一場火攻,三十五天內平定了寧王之亂。憑藉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陽明從根本上掃清了困擾明政府多年的廣西部族匪患。通過講述王陽明的輝煌傳奇,為我們剖析知行合一的無邊威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説。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他説:“知行原是兩個字,説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他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高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高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裏,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説:“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説,封建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動

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封建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讀了這本《知行合一王陽明》,才真正理解貴陽市委把“知行合一,協力爭先”作為貴陽城市精神加以培養其中的內涵,是有着充分的學理依據。貴陽有着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秀麗俊美,被稱為“森林之城”,“避暑之都”,日前生存環境的嚴重持續破壞,令人深惡痛絕。作為貴陽人民的我們首先得熱愛我們自己的家園,要有建設家園的熱枕,要同心、協力、爭先,遵從政府制度,宣揚陽明文化,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小孩子到大人,人人做到保護環境,愛護衞生,提升自身素質、修養。我們的城市選擇了生態文明的發展方向,就是選擇了美好的未來,生態文明建設關乎全人類的未來,人天合一大生態,大易本是生態書,呼籲貴陽市民認真學習“知行合一,協力爭先”做到大有所為,大有作為,為生態建設竭盡全力,我們每個人要努力實踐“知行合一,協力爭先”的貴陽城市精神以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自承擔起建設文明的責任。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心得範文四

他,高僧點開聰明穴,金山賦詩譽“神童”。

他,少小立志學聖賢,少年單騎察邊關。

他,軍事天才,曾力換狂瀾拯救了明王朝的歷史命運。

他,精通儒、佛、道學説,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發展心學。

他,就是餘姚四大鄉賢之首——王陽明。

王陽明一生坎坷、滿地荊棘,其遭遇更是令人為之動容。當我在讀這本書時,被他那種求實、光明磊落的胸懷所感動。他把榮華富貴、名利得失、恩寵榮辱看成天空中的朵朵雲彩。他的心靈更是宛若水晶般透明,讓我自慚形愧。

他雖然臨死前仍沒有等到朝廷對他所受到的各種誣陷與誹謗做出昭雪,沒有等到他一心所期盼的人間正道與公義迴歸朝廷,他但卻被後人稱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楷模。“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這是明史最後對他的評價。他的坎坷經歷不禁讓我聯想到了海倫凱勒、貝多芬等一個個偉大人物。

海倫凱勒在一歲半時她失去了視力和聽力,接着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可她沒有放棄,以驚人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希臘等五種文字,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第一位盲人文學家,成為了馬克吐温心中與拿破崙其名的20世紀的兩大奇人之一。她的一生同樣值得人們去銘記、去尊敬。

貝多芬的一生也是苦難與痛苦不堪緊隨的一生。年少時“神童”的光環帶給他的是無盡的折磨;在他事業的高峯期他失去了聽力,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説,這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致命打擊,正當別人都以為他的一生將從此與音樂絕緣時,可他沒有放棄自己熱愛的音樂,《命運交響曲》、《歡樂頌》是他給自己和世人最好的證明。

達爾文、莫扎克、居里夫人……一個個閃耀的名字,他們的一生也是充滿了坎坷和荊棘,但他們並沒有被困難所嚇倒,所謂“心懷天下,掘天覓地,以無為本,勇以成之”,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重要的是無論逆境、順境都要坦然處之,一時的倒下並不可怕,關鍵是你要有重新站起來的勇氣。

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永無止境的,《王陽明的故事》也讓我明白了學習或生活的道路不一定一帆風順,我們要學會從逆境起飛,時刻準備着做一隻迎風而上的風箏,即使不能鳴叫,不能自由的選擇方向,也要翱翔於藍天!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心得範文五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的看了接近一個月的時間了,一是沒有堅持每天晚上看,二是這本書篇幅的確有點長而且有些枯燥。由於這本書並不是像《解憂雜貨店》之類的小説一樣比較有趣,所以看時總是感到頭疼不想看,所以看到一半就又想看其他的書了,因此花了一個月的時間。

書中王明陽從小就聰穎,在很小時就勵志要成為聖人,年輕時酷愛兵法並熱愛哲學“儒釋道”渴望通過他的哲學思想和兵法建功立業成為像孔子,朱熹一樣的聖人,但是現實並不如人願,王明陽雖然考取得功名但並沒有受到朝廷得重用,由於皇帝朱厚照昏庸無能,朝廷宦官當道,朝廷有良知的大臣都上書勸皇帝朱厚照遠離宦官劉瑾等,王明陽也不例外,最後落得被劉瑾等人的報復,被被罰到國家邊界,荒蕪人煙並且有毒蟲猛獸的龍場。用現在的話説就是把他趕到原始森林讓他自生自滅。這是王明陽人生的最低谷時期一個擁有夢想成為聖人的王明陽落得生死堪憂,更不用談自己的夢想與追求了。這時不抱什麼希望的王明陽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一切,由於讀儒家朱熹的“格物、致知”經過三天的“格竹子”事件後對朱熹的“格物致知”不以為然,認為什麼道理都是通過外界思考學習得來的是有問題的,例如竹子有什麼道理?並且什麼東西都要明白他的道理顯然會很累。佛家思想他又放不下自己的父母而成仙,總之王明陽沒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思想體系,並對其他思想深感迷惑,就在對過往的反省中也不知道什麼原因他突然領悟到“致良知”並把自己的思想稱之為“心學”。“心學”認為所有的道理都不是從外界得來的,而是從自己內心得來的,例如孝順父母,每個人都知道要孝順父母,但是每個人孝順父母都不是從別人那裏學來的,而是自己本來就知道孝順父母。龍場悟道後,王明陽就開始像孔子一樣講學,從龍場開始慢慢的名氣開始大了起來,最後傳到了皇帝的耳朵裏,幸運的是王明陽被另一位出色的兵部尚書王瓊所重視,在王瓊的幫助下,王明陽想建功立業的夢想忠於實現,利用很少的人力物力“剿土匪,滅造反”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最終王明陽並沒有受到獎賞,最後到死連新皇帝的面都沒有見到。可以説王明陽的一生絢麗但悲催的,絢麗的是擁有眾多的“心學”粉絲和為朝廷建功立業,悲催的是即使為朝廷建功立業但朝廷並不買賬。

作為一個現代的人來看這本書而言仍有借鑑意義,王明陽的“心學”並非完美無缺,在做人做事本着一顆忠於自己內心和良知而不被外界因素干擾是一種很好的心態,我非常贊同。而知行合一則是強調做任何事不要本着知道就可以了,必須要身體力行去做到是“知行合一”不能想眾多佛學一樣空想不做。也不能做與自己內心和良知不符的事否則就是知行不一。

看完後我才發現原來所謂的“知行合一”的“知”並不是指“知識”而是指“良知”,“知行合一”就是要求人應該按自己的良知去做事情。因為王明陽是繼朱熹之後的儒家又一位聖人所以王明陽的思想就屬於儒家思想了,但是在我看《喬布斯傳》和《李開復自傳》時讀到的一句非常有名的句子“不要被教條所束縛,最重要的是擁有跟隨內心與直覺的勇氣,任何其他的都是次要的”這句話用李開復老師的話就是《followmyheart追隨我心》”而這句話的來源是日本的一位佛教禪師告訴蘋果公司CEO喬布斯的並對喬布斯造成了很深遠的影響,對李開復也是一樣,李開復當年在美國谷歌擔任中國區域董事長將中國的谷歌搜索業務從零做到較高的市場佔有率,而當合同到期後,谷歌CEO給他更好的機會和薪資時他卻堅決的委婉拒絕t了,因為他想實現自己的夢想-幫助更多的的中國年輕人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正是由於他回想起了這句話然後忠於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選擇創業。其實看到這裏我就很糾結,王明陽的“知行合一”和日本禪師講的“追隨我心”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那麼到底什麼是儒家思想什麼是佛家思想呢,或者其實這只是他們的一個交叉部分?或許由於王明陽本來就受眾多思想的影響,他的思想只是一種融合思想但他稱自己的思想屬於儒家思想。但有一點是真實的就是他們都在做決定是都採用了“知行合一”尊重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並堅定不移的實行。

由於在近幾年較喜歡看,哲學類和自傳類的書籍,剛好這本書即使自傳又是哲學,所以我也不知道怎樣去評價,但是在自己看過的自傳中有兩類自傳,一種是自己給自己寫的自傳,這類自傳比較有趣味例如《李開復自傳》就把自己的大學生活寫的非常真實和有趣,另一類自傳就是由他人代寫的例如我看過的《紅頂商人胡雪巖》,《喬布斯傳記》加上這一本《知行合一王明陽》,這類自傳就缺少了生動和趣味性,因為畢竟不是自己的親身經歷,但是多了很多客觀性,自己給自己寫的自傳往往都不會寫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但是他人代寫就能很客觀去寫出自傳人物的不足,例如本書中王明陽雖是聖賢但是家裏的人際關係卻處理得非常糟糕。

最後我想説的是知行合一看似很簡單的道理但是真正能夠做到不受外界環境而忠於自己內心的人又有多少呢?但求自己看完書後能多一點忠於自己的內心和多行動。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心得範文5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kl7v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