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選修語文《石鐘山記》教案(精品多篇)

選修語文《石鐘山記》教案(精品多篇)

選修語文《石鐘山記》教案(精品多篇)

《石鐘山記》原文和譯文 篇一

原文: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説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説也,餘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鐃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餘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餘是以記之,蓋歎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譯文:

《水經》上説:“鄱陽湖口有座石鐘山。”酈道元認為,這山下面臨深潭,微風掀起波浪時,水和石互相撞擊,發出的聲音象大鐘一樣。這種説法,人們常常懷疑它。現在把鍾和磬放在水裏,即使大風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音,何況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尋訪了它的遺蹟,在潭邊上找到兩座山石,敲着聽聽它的聲音,南邊的山石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的山石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的敲擊停止以後,聲音還在傳播,餘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了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這種説法,我更加懷疑。能敲得發出鏗鏘作響的山石。到處都有,可是唯獨這座山用鍾來命名,這是為什麼呢?

元豐七年農曆六月丁丑那天,我從齊安乘船到臨汝去,正好大兒子蘇邁將要到饒州德興縣做縣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夠看到這座叫做“石鍾”的山。廟裏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頭,在雜亂的石壁中間選擇一兩處敲打它,發出硿硿的響聲,我仍舊笑笑,並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單獨和邁兒坐小船,到絕壁下面。大石壁在旁邊斜立着,高達千尺,活象兇猛的野獸、奇怪的鬼物,陰森森的想要撲過來抓人似的;山上棲息的鶻鳥,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着;還有象老頭子在山谷中咳着笑着的聲音,有的人説:“這就是鸛鶴。”我正心中驚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噌吰的聲音象擊鼓敲鐘一樣不停。船伕非常害怕。我仔細地觀察,原來山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不知它的深淺,微微的水波進入裏面,衝蕩撞擊,便形成這種聲音。

船劃回到兩山中間,快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擋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來人,中間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風吹浪打吞進吐出,發出窾坎鏜鞳的聲音,跟先前噌吰的聲音互相應和,好象音樂演奏起來一樣。我因而笑着對邁兒説:“你明白嗎?發出噌吰響聲的,那是周景王的無射鍾,發出窾坎鏜鞳響聲的,那是魏莊子的歌鐘。古人沒有欺騙我們啊!”

事情沒有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主觀地推斷它的有無,能行嗎?酈道元見到和聽到的,大概和我的見聞相同,可是説得不夠詳盡;一般做官讀書的人又總不願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絕壁下面,所以沒有誰能瞭解真相;而漁夫船工,雖然知道卻又不能用口説出用筆寫出來。這就是這座山(命名的真實原由)在世上沒能流傳下來的緣故啊。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擊來尋求用鍾命名的原由,還自己認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把上面的情況記載下來,歎息酈道元記敍的簡略,而笑李渤見識的淺陋。

《石鐘山記》心得 篇二

第一組的代表是課代表羅鵬,小組選他的理由是形象好,遊客看到就會“賞心悦目”,這一解釋博得滿堂鬨笑,羅鵬也紅了臉。他首先向遊客自我介紹,然後報了一天遊程安排,在乘車前往景點的途中,他開始給大家講解有關石鐘山得名的看法,然後講述了蘇軾實地考察的經過,並讚揚了蘇軾的精神,最後結合俞樾的説法,總結出現在對石鐘山得名的科學解釋。講解線索基本清楚,不過比較平淡,沒有設計比較有吸引力的問題,重點在向遊客灌輸知識,氣氛一般。

第二組是比較活躍的葉成龍同學,選他的理由是他理解力強,語言表達能力好,比較大膽,有親和力。這一解釋同樣讓大家感到有趣。葉成龍的開場比較輕鬆,先為大家唱了首歌,調動了大家的氣氛,然後簡要交代行程。他比較有點子,先提問:“有誰知道石鐘山得名的相關典故,説出者有獎。”呵呵,這下在下面當遊客的同學可炸開了鍋,紛紛舉手,並大聲問獎品是什麼?氣氛一度高漲,葉不慌不忙,説禮物就是為大家爭取到更優惠的午餐,好啊,同學們就象模象樣的開始説,葉覺得比較混亂,就點名讓“遊客”説,大家就像學者一樣較了真,把自己知道的相關知識都講了出來,這下好了,不需要導遊再多説了。葉成龍最後補充説,哇噻,你們太厲害了,我看來快要下崗了啊,呵呵,大家對景點了解真是詳細,我就老老實實的為大家跑腿好了。同學們大笑,我覺得他很靈活,能隨機應變。比較像專業導遊。

第三組是徐月薇同學,女生就是不一樣,首先用甜美的笑容拉近距離,歡迎辭致過,就介紹行程相關景點,重點遊覽石鐘山,她先不直接説此山得名的原因,而是繪聲繪色的介紹了石鐘山的特點,主要是根據俞樾的《春在堂筆記》中關於山洞的描寫和蘇軾夜泊絕壁之下的環境描寫,並告誡大家晚上去玩千萬要有一定的膽量,而且心臟病患者最好不要前往,逗的大家歡欣一笑。然後,根據介紹內容,她提問,誰能説出此山得名的原因,“遊客們”就準確回答了,她又補充説明,其實此山的得名由來還是頗費一番周折呢,接着就介紹了《石鐘山記》的相關內容,舉出酈道元、李渤和蘇軾俞樾的的觀點,最後總結。她的講解讓大家耳目一新,博得了熱烈的掌聲。

第四組是何雨露同學,小組選她的理由是她文筆好,人也活潑大方。她也不負眾望,向大家講述了石鐘山之所以著名是因為和一位大人物的關係,然後介紹了蘇軾,並説明了他途經此山的原因,讓大家瞭解了有關蘇軾的身世典故,然後讚揚蘇軾的勇敢質疑考察的精神,並遺憾的解釋蘇大學士也沒有最終全面概括此山得名的原因,最後為大家補充介紹了石鐘山得名的科學解釋,並提醒大家到景點的時候要仔細觀察,看看究竟與我們解釋的觀點是否一致。

把一節課完全交給學生,他們出色的表現讓我暗暗驚奇,我真的忽略了他們的實力,開始時我還擔心他們會推脱不做呢,沒有想到,他們合作完成的這樣好。我綜合評定,給了葉成龍所在的第二小組90分,第三組88分,第四組86分,第一組85分。我覺得他們的表現都很好,如果作為一次研究性學習活動測評,他們都是優秀的。在一天的時間內,他們通力合作,能有這樣的表現真的很難得。我相信他們課下的合作一定很成功。

通過學生們自己的互動,大家對課文的理解已經比較深入了。接下來就是我們一起把重點要掌握的文言知識點歸納總結,並點評文章的特色。這些工作我是在第三課時完成的,在要求大家背誦最後一段時,基本上沒有人皺眉頭,我説利用晚自習時間默寫此段,大家都滿懷信心的開始等待了。

總結這一課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地方有如下幾點:

一:課堂設計思路比較新鮮,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同時導遊詞的寫作也是一種比較實用的文體寫作,這樣可以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我安排了小組合作的探究學習模式,促進了大家的合作,也減輕了學習的負擔,降低了個體學習的難度,大家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在合作中找到自信。

三:我自己敢於放手,把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讓大家在輕鬆、民主的氣氛中學習、獲取知識。

四:我沒有拋棄傳統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在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之後我及時帶領學生落實知識點,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我想只要我們認真鑽研,努力探索,一定能找到合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選修語文《石鐘山記》教案 篇三

一。教學要點

1、掌握“函胡/莫/識”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絕/而/焉”

等常用實詞和虛詞;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3、掌握判斷句/定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和介賓短語後置句;

4、掌握蘇軾和本課的有關文學常識;

5、瞭解和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將議論/記敍/描寫/抒情

恰當結合及將情/景/理渾然融合的寫法;

6、瞭解和體會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觀點和主張。

7、學習以事明理的寫法。

二、教時安排:二教時

三。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 一 教 時

一、導入:俗話也説:“眼見為實”,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韋斯克博士卻用事實證明了“眼見”也出錯。他進行過一項有趣的研究:他給參加減肥夏令營的青少年,每人發了一個杯子,用來倒橙汁喝。所發的杯子容量相等,卻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兩倍。結果發現,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見對一件事情的認識是必須不僅要眼見還要親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今天蘇軾也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範例。(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三蘇”:蘇洵(父)蘇軾 蘇轍(子名與車有關)“唐宋八大家”:韓愈、王安石、柳宗元 歐陽修、“三蘇”、曾鞏。他是中國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構築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體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信條,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麼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觀點,結果“如風箱中的老鼠兩頭受氣”一貶再貶。創豪放一派詞風,與辛棄疾合稱“蘇辛”。

三、先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文,檢查預習情況,掃除生字詞障礙以及停頓。

蠡(lǐ) 枹(fú) 鏗(kēng) 磔磔(zhézhé) 噌吰(chēng hóng) 罅(xià) 窾坎(kuǎn kǎn) 莫(mù) 鏜鞳(tāng tà) 識(zhì) 無射(wú yì)

指出哪些通假讀的字(莫、識),哪個字是古音異讀(射)。

正音後學生齊讀全文。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補充註釋

1、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 焉:語氣助詞,不翻譯

2、微風鼓浪 鼓:振動

3、水石相搏 搏:拍擊

4、南聲函胡 函胡:重濁而模糊

5、北音清越 越:高揚

6、枹止響騰,餘韻徐歇 騰:傳播;歇:消失

(二)解釋下列句中活用的詞語

1、微風鼓浪,水石相搏

2、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3、枹止響騰,餘韻徐歇

4、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三)補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酈元以為下臨深潭

2、今以鐘磬置水中

3、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為得之矣

(四)朗讀第一段,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補充註釋

1、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適:到,往

2、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 赴:赴任,就職

3、餘固笑而不信也 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 森然:陰森森的樣子

5、微波入焉 焉:兼詞,相當於“於之”,在洞和縫裏面

6、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涵淡:水波動盪

7、因笑謂邁曰 因:於是

(二)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和現代漢語用法是否相同?

1、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2、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3、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4、與向之噌吰者相應

(三)辨析寫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1、而大聲發於水上

2、空中而多竅

3、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4、古之人不餘欺也

5、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四)朗讀第二段,並通譯全段

六、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補充註釋

1、而臆斷其有無 臆斷:主觀地作出判斷

2、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 殆:大概

3、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終:總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考:敲

5、自以為得其實 實:事情能夠的真相

6、蓋歎酈元之簡 蓋:表原因、目的

(三)解釋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1、事不目見耳聞

2、而言之不詳

3、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4、自以為得其實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加以解釋。

1、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2、餘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識之乎?

5、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

6、及讎仇已滅,天下已定

7、長樂王回深父

8、暴秦之慾無厭

第二教時

一。複習檢查

1、聽寫生字詞。

2、請生朗讀課文,要求聲音宏亮,吐字清楚,斷句正確。

二、分析課文結構

請生齊讀課文,根據以上分析,理清文章結構。

全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質疑--提出對兩位古代名人觀點的疑問;

第二部分(2.3):察疑--通過實地觀察,得出結論。

第三部分(4):釋疑

三、分析賞讀

1、《水經》是誰的作品?是一部什麼書?

答:《水經》也叫《水經注》,是酈道元的作品,他是記載我國山川地理概貌的遊記。

2、酈道元認為石鐘山是怎樣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聲如洪鐘命名。

3、李渤認為石中山又是因為什麼命名?

答:以山石敲擊所發出的聲音像鐘聲而命名。

4、作者認為李渤的觀點不對,基本理由是什麼?採用了什麼方法來反駁?

答:石頭大都能敲擊發出如鍾一般的聲音;這是駁論據。

5、酈道元、李渤、蘇軾關於石鐘山命名的由來陳説有何不同?

答:酈道元認為是水石相擊產生的聲音像鍾而得名;李渤認為是山石敲擊發出的聲音像鍾而得名;蘇軾認為是風水進出洞穴發出的聲音像鍾得名

6、本段在評説中採用了什麼方法進行議論?

答:類比和對比的方法。

7、“此世所以不傳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體指什麼?

答:“此”指石鐘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類人。

8、。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答:做事不可主觀臆斷,要實地考察。

五。 將本文跟(遊褒禪山記)作比較。

説明:先檢查練習第二題的完成情況,然後做具體分析,不是簡單地列出異同之點,而是從文章的整體構思出發,用列表的形式來進行比較。下面是供參考的表的模式:

課文

項目《遊褒禪山記》《石鐘山記》

內容記遊。

從遊未盡興生髮感受,談人生哲理和治學態度。形式是記遊,實際是記考察所得。用事實破千古疑案,提倡實地考察,反對主觀臆斷。

結構先記遊,後議論。議論——記遊——議論。

寫法敍與議緊密結合,議論統率敍事,議論重在“立”。敍與議緊密結合,議論統率敍事;議論有“破”有“立”。

作業:

1、學案中的練習

2、完成課後練習,

3、翻譯背誦全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74e6r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