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師説的教案(多篇)

師説的教案(多篇)

師説的教案(多篇)

師説的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

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羣、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四)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式。

(五)掌握有關“説”的文本知識。

二、重點、難點分析

(一)本文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二)有關疑難詞句的解釋。

(三)“説”是一種文本;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文章主要思想論點是什麼?是怎樣圍繞文章主要思想論述的?

(四)試摘錄作者關於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闢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五)為什麼説“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七)怎樣認識本文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明確教學目的(參考教學目標)。

(二)導入新課。

從七年級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説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三)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後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後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後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讚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本從六朝以來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説》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説:“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説》,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説》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説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四)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説説老師”的意思。“説”是一種議論文的文本,可以先敍後議,也可夾敍夾議。“説”比“論”隨便些。國中學過的《蛇者説》、《馬説》等等都屬“説”一類文本。“説”,古義為陳述和解説,因而對這類文本.就可

按“解説……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説》,即“説師”,意思是解説關於“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説》就是解説關於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説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五)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藉助提示、註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讀音。

句讀dou或不焉fou經傳zhuan從師cong

讀書du不能bu傳道chuan從容cong

聃dan蟠pan萇弘chang近諛貽

冉ran潘pan無長無少zhang須臾怡

2.找出下列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句讀百工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出聲音

國小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國小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係)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係)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文章主要思想詞,表示統一關係,相當於“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③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文章主要思想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餘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他們的)

③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聖人之所以為聖……其皆出於此乎(大概)

表感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麼)

5.分段。

寫出段意,指出本文文章主要思想論點和分論點。

(六)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

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七)朗讀課文。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八)研讀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的方式論證文章主要思想

論點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文章主要思想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於今天所説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範圍,成為本文的文章主要思想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所”具有代詞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師”,譯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下文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係的連詞“如果”講。後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詰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無”作條件關係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裏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2.分析第

2段:

(1)説説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繫的?

第1段正面闡明瞭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説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式?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式: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聖人”作對比:

四個“聖”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聖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聖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於此乎?”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

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説”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

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加以評論,並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後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歟”,是帶諷刺語氣的感歎句。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併發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式,教師指導學生總結,並請學生填寫課後思考與練習的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與第1段關係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於郯子,訪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問禮幹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闢性。最後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

4.分析第4段:

作者為什麼稱讚李蟠?

作者讚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鍼砭時弊,又通過讚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於時”的“於”相當於“被”。“作《師説》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於“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説》的緣由,樹立“不拘於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於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2.本文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I)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亦遠也,而恥學於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聖益聖,愚亦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聖益聖,愚亦愚”和“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鑑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後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但作者所説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説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語文《師説》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説這種文體的知識。

(2)正確理解本文的`思想觀點。

(3)掌握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4)掌握 師、傳、從等文言實詞和 之、其等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能力目標

(1)分析評價本文的思想觀點。

(2)掌握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背誦全文。

3、情感目標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重點難點

1、文言實詞、虛詞的掌握。

2、本文的思想觀點。

3、正反對比的論證。

第1課時

(一)作者簡介

韓愈 (768-824),宇退之,河陽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 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死後溢 “文”,故世人又稱 韓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撫養長大。20歲入長安,三次考進士不中。792年,第四次參加考試,登進士第。802年任國子監四門博士,從此正式步人仕途。後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二)關幹古文運動及本文寫作背景

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儘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 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 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掘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讚揚李蟠 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説》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監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祟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説: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 《師説》,因抗顏 (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憎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説》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説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三)整體感知

1、本文標題師説是説説老師的意思嗎?

[明確] 不是。説是一種議論文文體,可以先敍後議,也可夾敍夾議。以前學過的《捕蛇者説》、《馬説》等都屬於這類文體。説古文為陳述和解説,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 “解説……的道理”來理解。師説的意思應是:解説關於從師的道理。

2、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理解本文的寫作思路。

[要點]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接着提出教師的職責範圍、從師的必要性和從師學習的原則。第二段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接着從三方面進行正反對比論證,批判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論證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反面闡明從師的重要性,論證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第三段提出分論點:聖人無常師。以孔子的言行為例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從師學習的原則,從正面論證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第四段説明寫本文的緣由,仍緊扣中心論點讚揚李蹈 不拘於時能行古道的精神。

(四)知識要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歸納整理文言知識

(1)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詞並解釋。

[明確]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②國小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國小校。

③吾從而師之 古:兩個詞,從,跟從,而,而且;今:是一個表因果關係的連詞。

④師不必賢於弟子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2)一詞多義。

師這個詞在文中出現26次,請對它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歸納整理。

[明確]

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例: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例: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例:吾師道也

作從師講。例: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作以……為師講。例:吾從而師之

之字在文中出現25次,對它的用法歸納整理。

[明確]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例: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係,相當於這類、這些。例: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例: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例: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例: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例: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補充]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作代詞,指代自己。例: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定語後置。例: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例:吾欲之南海

“其”字在文中出現17次,請歸納整理其意義和用法。

[明確]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復指,作主語。例: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作兼語。例:餘嘉其能行古道

作定語。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②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例:其皆出於此乎 (大概)

表感歎。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麼)

本文中,還有兒個詞也是一詞多義的,請解釋。

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道: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餘嘉其能行古道

無:孰能無惑

是故無貫無賤,無長無少

聖、愚: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明確]

惑:疑難問題,名詞

糊塗,形容詞

道:道理,名詞

風尚,名詞

I道路,名詞

無:沒有,動詞

無論,連詞

聖、愚:聖人;愚人,名詞

聖明;愚蠢,形容詞

(3)特殊句式。

請找出下面這些文言特殊句式的例句並翻譯,

①判斷何

②被動詞

③賓語前置句

④介詞後置句

⑤省略句

[明確]

①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②不拘於時 譯:不被時俗束縛。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譯:不通曉句讀,不能解決疑惑。

④師不必賢於弟子 譯: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

⑤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譯: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 (年紀)大小,

2、背誦課文。

[指導]背誦線索提示。

觀點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之責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求知規律 (人非生而知之)——擇師標準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三組對比(古聖人從師,今眾人恥學;其身恥師、替子擇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師道觀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寫作緣由。

(五)小結

本文是篇千古佳作。其思想內涵在當時是很深刻的,有些觀點就是在今天看來也很有現實意義。本文文言知識豐富、典型。所以,學習本文一定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礎上流利地背誦全文。

第2課時

(一)知識要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在上節課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

[明確]

第l段,正面闡述教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標準。本段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 (第1句),闡述教師的作用。作者用六個字概括了教師的三個作角:傳道、受業、解惑。

第二層 (第2、3句),闡述從師的必要。作者從反面指出,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説明有惑必須從師。

第三層 (第4-6句),闡述擇師的標準第6句是本段的結論,也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概括地提出了擇師的標準。

第2段,運用對比的方法,批判 士人夫之族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本段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 (第1、2句),慨歎師道不傳,指出師道不傳的危害。這一層承接上文從師的標準,並領起下文對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的批判。

第二層 (第3-5句)把古之聖人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恥學於師對比,指出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

第三層 (第6-8句),把習句讀從師與惑而不從師的現象對比,批評今之眾人國小而大遺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層 (第9-13句),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譏笑相師對比,批評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惡習。

第3段,以孔子從師的範例,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別從反面和正面闡明瞭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中心論點。

第4段,説明作 《師説》的原因。繼第3段引古之聖人孔子從師的範例之後,後生晚輩從師求學的範例,對李蟠是勉勵,對當時求學的人是號召。

2、研讀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人為什麼要從師?

(2)作者認為從師的標準是什麼?

[明確]

(1)①學者必有師;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2)無貫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研讀第二自然段。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論述了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請具體分析,填寫下表。

分論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論據(三組對比) 正確態度 錯誤態度 作者的議論與總論點關係

[點撥]在本段裏,作者運用三個事實,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一個比一個深刻地批判了今之眾人(指上層士大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大夫之族、君子。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因此,聖益聖,愚益愚。這是第一個對比。彼童子之句讀之不知,則師焉,而自己惑之不解,則 不焉,此 國小而大遺,這是第二個對比。君子不齒的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善學習,而君子們則認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導致 師道之不復,這是第三個對比。這三個對比,前兩個同第一段從師學習的必要性的論點緊密聯繫,第三個則同從師學習的原則的論述

前後呼應。

[明確]

分論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論據(三組對比) 正確態度 錯誤態度 作者的議論

1、古聖人與今眾人(縱比) 古之聖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於師 聖益聖愚益愚其皆出於此乎(反話)

2、對其子與對其身(自比) 愛其子擇師而教 於其身恥學於師 國小而大遺吾末見其明也(否定)

3、百工之人與士大夫(橫比)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羣聚而笑之 師道不復,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欽(諷刺)

與總論點關係 從批判反面現象中進一步闡明總論點

4、研讀第三自然段。

[討論]上面第一、二段從正反兩個方面闡述了要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第三段又是從什麼角度來進一步闡述要從師學習的道理的呢?

[要點]第三自然段舉當時備受尊崇的聖人孔子為例,進一步論證論點,使文章有極大的説服力。聖人無常師,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説明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也説明了從師學習的原則,而且為第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第二段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佐證,事例選得非常精當,是典型的舉例論證方法。

5、研讀第四自然段。

作者為什麼稱讚李蟠?

[明確]作者讚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 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鍼砭時弊,又通過讚揚李蟠倡導從師。

6、試摘錄作者關於老師的職能、從師學習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闢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要點]關於老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把教師的職責從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受業解惑,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迸步,並意味着不僅 童子要從師學習,所有有志於學問的成年人都要從師學習。

關於從師學習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確 學而後知。嚴正批駁了上層士大夫之族宣揚的血統論和經驗論,具有積極意義。

關於擇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此而已。鍼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第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擇師觀念。

7、談談本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

(1)排比對偶句。

韓愈的散文素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 生乎吾前……,生乎吾後……;古之聖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連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力。

(2)連珠句。

連珠,又稱頂針、蟬聯,即用上一句的結尾字,作下一句的開頭,首尾相聯,歷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

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環相扣,嚴密緊湊。

(3)豐富的語氣表達。

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如用磋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加強感歎,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止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 恥學於師的不明智,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是疑問語氣;國小而大遺,吾末見其明也,是判斷語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歎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便議論更生動,説理更深刻。

(二)小結

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鑑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明確]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後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但作者所説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説的業,是 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師説教案 篇三

課程目標

1.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鑑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於、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課程重點和難點

1.瞭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課時分配 兩課時

課程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並解題

國中時我們學過一篇文章叫《馬説》,《馬説》實際上是“説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説教師”,説“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説》。

“説”是一種文體,偏重於議論,可先敍後議,也可夾敍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後諡“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於《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於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説:“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説》,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敢於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四、初讀文章

1.學生自讀文章,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讀(dòu) 諛(yú) 經傳(zhuàn)

郯(tán) 萇(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請學生朗讀文章,熟悉文章內容,並注意斷句,聲調等。

五、分析文章

1.第1段

(1)補充註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從而師之。

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④吾師道也。

師,從師學習。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後……”,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佈置作業

1.背誦第1段。

2.課後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課後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①之:

古之學者 之,助詞,的。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 之,倒裝標誌

作《師説》以貽之 之,代詞

②其:

其為惑也 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 其,副詞,表推測

於其身也 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①恥學於師 (形→意動)

②吾從而師之 (動→意動)

③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文章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答案:承上啟下。

②“師道”指什麼?

答案:“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為了批評“恥學於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答案:

a.古之聖人

今之眾人

總結:“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b.愛其子

於其身也

總結:“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總結:“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

答案:“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②總結:“聖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着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聖人無常師”出發,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話答案表示了他的立場?

答案:“不拘於時”,表示他反對“恥學於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麼?

答案: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麼?

答案:説明了寫作緣由。

(2)背誦。

三、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説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後……”,“古之聖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四、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

師説的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文中的文言知識

2.理解從師的必要

3.賞析本文的對比證技巧

4.背誦課文

教學內容:朗讀正音,質疑答疑。

教學過程

一、解題

1.審題

①定文體。説,文體名稱。

②明內容。題目中“師”的含義是老師,還是“從師之道”?

③作者簡介

讀課文註釋1。

二、朗讀正音

1.指名讀。注意字音、句讀、語氣。

2.齊讀。

三、質疑,解疑

老師指點方法、技巧。

教學內容:翻譯課文一、二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課文一、二段。

教學過程

一、翻譯第一段,知識歸類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終 聞 固 庸 是故 孰

②通假字

③虛詞

之 乎 其 所 所以

④古今異義

學者 從而

⑤詞類活用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二、翻譯第二段,知識歸類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惑 句讀 遺 之族 若 諛 復 齒

②通假字

③虛詞

之 而 乎 其 於 則 所以 猶且

④古今異義

眾人 國小

⑤詞類活用

師 下習(使……學習)

⑥文言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三、指導背誦

1.討論:第1段和第2段各自的思路是怎樣的?請梳理出來。

老師板書

第1段

首先亮出觀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後明確老師的作用,接着一正一反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然後結合自己對擇師的認識,指出擇師的標準——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2段

首先感歎當下師道不存;然後古將聖人從師而問與今眾人恥學師對比,指出聖益聖,愚益愚的原因;接着以擇師教子與己恥學於師對比,批評其未見明,然後將百工等不恥相師與士大夫羣聚而笑對比,感歎師道不復。

2.背誦

教學內容:翻譯課文三、四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課文三、四段;理解文章主

旨,對比論證。

教學過程

一、翻譯第三、四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常 之徒 攻 如 通 嘉 貽

②虛詞

③古今異義

不必

④文言句式

師不必賢與弟子 不拘於時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4.指導背誦

這兩段的思路是怎樣的?

二、學習課文的主旨及論證思路

1.本文的觀點有哪些?找出來。

老師板書

中心論點 論證結構 分論點

從師必要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為什麼)

從師標準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怎麼做)

古之學者必有師

恥師可恥 師道不傳久,欲人無惑難

(為什麼)

從師標準 聖人無常師

(怎麼做)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2.討論:①你認為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怎麼論證這一中心論點的?②文章第二段作者感情汪洋恣肆、旗幟鮮明,作者是怎樣傳達這種強烈感情的?請分析。

學生充分討論、回答。通過回答明確觀點之間的關係和對比論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老師根據學生討論,補充上邊板書。

老師明確:第2段,首先用一個感歎句緊承前一段,轉入對“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分析,然後從三方面作對比。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次用對自己與對兒子的要求不同來對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為的自相矛盾;最後用“士大夫之族”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對比,批判士大夫的錯誤想法,指出這是“師道不復”的真正原因。從後果、行為、心理等方面逐層深入分析,筆鋒犀利。幾個感歎句,均有加強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變化,“其皆出於此乎”,是用推測語氣作判斷;“吾未見其明也”是用肯定語氣作判斷;“其可怪也歟”,是用驚詫語氣作判斷。“同”中有“變”,感情一層比一層強烈。

3.明確寫作背景

作者為什麼有這樣強烈的感情呢?文章的寫作背景: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於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於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後,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着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

4.背誦全文

5.延伸

後人評價《師説》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之一是“思想進步”,那麼你認為《師説》的思想進步性體現在哪裏?談談你的看法。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師的職責。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掖後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鑑作用。

三、作業

本文對比論證的方法值得學習,請運用這一論證方法寫一片段,論證論點“語文學習需要良好的學習習慣”。

《師説》導學案

課時安排:3課時

【學習目標】

1、藉助工具書和課本註釋讀準字音,翻譯文章。

2、掌握積累文中文言知識。

3、學習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的寫作手法。

4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品質。

【學習重、難點】

1、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2、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學習方法】

誦讀、討論、點撥。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熟讀課文

2、學習文章第一段

3、積累文言詞彙

【知識鏈接】

韓愈,其人:(768——824),字 ,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縣,所以後人稱他為“ ”。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後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後做過四門博士、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直接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凡經他教授、指點過的學生,皆自稱韓門弟子,如賈島、孟郊、劉叉等。足見韓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韓愈不僅是唐代的 領袖,而且也是傑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後世尊他為“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有作品 。

其事:1、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來反對魏晉六朝以來浮華豔麗的文風。

2、“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學生),作《師説》,因抗顏(態度嚴正不屈)而為師。 “恥學於師”的壞風氣,是在門第觀念影響下產生的。門第觀念源於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顯貴之家稱“高門”,卑庶之家稱“寒門”。這對擇師也有很大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思想。韓愈針對這種錯誤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是有進步意義的。

3、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宮中要迎佛骨,韓愈上表反對,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唐憲宗是信佛的,覽表大怒,要殺死韓愈,多虧宰相説“愈雖狂,發於忠懇,宜寬容以開言路”,乃貶潮州——這年韓愈是51歲。他有詩記載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政,肯將衰朽惜殘年。”這種胸懷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世(世人)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學習過程】

一、解題:《師説》中“説”是一種表議論的文體,可先敍後議,也可夾敍夾議。如國中學過的《馬説》、《愛蓮説》。“師説”意為“解説從師的道理”。

二、課文朗讀

要求:1、讀準字音、節奏。 2、讀準文章語氣、讀出作者的感情。

給下列生字注音:

諛( ) 萇( ) 聃( ) 郯( ) 句讀( )

或不焉( ) 歟( ) 蟠( ) 經傳( ) 貽( )

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學習第一段

(一)、字詞釋義: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是故無貴無賤 吾師道也 道之所存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二)、翻譯重點句子:

師者,所以傳到授業解惑也。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三)、文言詞彙積累:

1.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吾從而師之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3、一詞多義

(1) 師 (2) 乎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吾從而師之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③吾師道也

(3)其 (4)而

①其為惑也終不解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惑而不從師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③吾從而師之

5. 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第二三四段2、歸納積累文言詞彙

一、字詞釋義:

其出人也遠矣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則恥師焉,惑矣

惑之不解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句讀之不知

國小而大遺 不恥相師 君子不齒

聖人無常師 不拘於時 作師説以貽之

二、翻譯重點句子: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慾也難矣!

1、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於此乎?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師焉,或否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與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三、文言知識歸納與積累:

1、通假字

2、古今異義

3、一詞多義

4、詞類活用

5、特殊句式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的寫作手法。

2、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品質

一、文本探究:

1、這篇文章韓愈説寫給誰的?何以見得?韓愈為何專門寫文章給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2、文中的“古道”指的是什麼?第一段又是如何闡釋古人的從師之道的呢?

3、作者闡釋“古道”僅僅是講道理嗎?有沒有舉例呢?

4、、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於時。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找出一個以不同面目反覆出現的詞語來概括回答)?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並批判這種風氣的?用了什麼手法?得出什麼結果?

5、通過這三組對比,韓愈有何感受?你對哪一組對比的感受最深?

二、思緒拓展:

這篇文章説是寫給那個叫李蟠的學生的,他還寫給誰看的呢?

三、總結:

記得居里夫人曾經説過:“我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這裏固然有謙虛的成分,但也到出了一個事實:這個巨人就是韓愈所説的“師”。

學到這裏,相信很多同學思想的火花還在飛濺,意猶未盡,那就請同學們課下把自己的想法也寫成一篇文章來和大家交流。

四、鞏固提升: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眾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進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7.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

B.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

C.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

D.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

8.指出下列句子各屬於什麼句式。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 )

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C.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

D.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

9.下列各句加點字的意思與例句中加點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A.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C.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10.對本段文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正面闡發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層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

C.正面闡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途徑。

D. 反面批評古人從師的途徑和擇師標準。

附:答案

第一課時

一、知識鏈接:退之 韓昌黎 古文運動 唐宋八大家 《昌黎先生文集》

二、1.yú cháng dān tán dóu fǒu yú pán zhuàn yí

2、(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2)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1、本來 ;因此 ;道理; 存在的地方;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塗的問題。

2、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

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四、1“受”通“授” 傳授 2、(1)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係的連詞(3)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4)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五、1 師 ① 名詞,老師 ②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名詞作動詞,學習2、乎①介詞,相當於“於”,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後一個是“比”,表比較 ②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①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②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代詞,他的 4.、而(1)連詞表承接(2)連詞,錶轉折 (3)連詞,表承接 5、之(1)結構助詞,的(2)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3)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第二課時

一、超出;比……低下; 以……為恥;糊塗;疑惑的問題、糊塗的問題 ;聖人/聖明;愚昧的人/愚昧;文辭休止和停頓處;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拜別人為師;看不起;固定的;被;贈送。二、翻譯重點句子: 1、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

2、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聖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

3、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則足以感到恥辱;以官大的人為師,則被認為近於諂媚。

4、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三、(一)通假字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異義(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係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着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7)國小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國小”)

(三)、一詞多義

1 師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③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④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③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

3.道

① 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②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塗)

③ 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5. 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於“於”,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後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於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歎,與“嗟”連用,譯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錶轉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 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並列)

(6) 國小而大遺(連詞,錶轉折)

(7) 則羣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8) 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7. 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結構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 聖人之所以為聖(代詞,指代這件事)

(8)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10)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音節助詞,起湊足音節的作用,不譯)

(13)作師説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於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於“這不是……嗎?”)

(6)於其身也 (反稱代詞,自己)

9. 於

(1)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於師(介詞,向)

(3)於其身也(介詞,對於)

(4)皆出於此乎(介詞,從)

(5)不拘於時(介詞,表被動,被)

10. 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四)、詞類活用

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則羣聚而笑之(羣,表動作的情態,成羣)

2.名詞作動詞

①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②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於)

3.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② 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國小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聖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塗的問題)

⑤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2.形容詞作動詞

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於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三)動詞的使動用法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使……學習)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斷)

(二)被動句

不拘於時(介詞“於”表被動)

(三) 倒裝句

1.介賓結構後置句(狀語後置句)

(1)而恥學於師(於師學,介賓短語後置)

(2)師不必賢於弟子(於弟子賢,介賓短語後置)

(3)不拘於時,學於餘(於餘學,介賓短語後置)

2.賓語前置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羣聚而笑之(省主語)

(4)(師)位卑(者)則足羞,(師)官盛(者)則近諛(省略謂語動詞)

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問,難道……嗎,哪裏……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第三課時

1、寫給李蟠的:作師説以貽之。

三條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②他不拘於時,學於餘; ③、能行古道

根本原因:能行古道 不拘於時

2、古人的從師學習之道。 分為兩層:①、古道的核心:學者必有師

② 、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第二段)

孔子師郯子、師襄、老聃(倒數第二段)

兩個例子點面結合,説服力增強,同時呼應了第一段的説理。使文章對古道的闡釋由抽象到具體,漸漸地清晰化、明朗化。

4、、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於時。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找出一個以不同面目反覆出現的詞語來概括回答)?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並批判這種風氣的?用了什麼手法?得出什麼結果?

恥學於師 於其身則恥師焉 不恥相師 恥師:以從師為恥

古聖人――今眾人; 對子―――對己; 百工―――士大夫; 對比。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國小而大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非常痛心(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朗讀時,應讀出語氣。

家長給孩子找家教,而自己不學習;

學習好的更有動力成績更好;學習差的更厭學成績更差;

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多不如貧家子弟學習更刻苦

二、思緒拓展:

那些不願學習的士大夫階層:提醒他們改掉這種壞習慣,否則後果會很嚴重。

1200多年之後的我們: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複着唐人同樣的錯誤

“唐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四、同步檢測:1.D(A.傳zhuàn B.萇cháng C.蟠pán)2.D(吾從/而師之)3.B(師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5.A.老師B.以……為師C.掌握專門學問或技術的人D.老師 6.C(判斷句)7.A.更加B.以……為羞恥C.丟棄D.不屑一提,看不起8.

A.賓語前置句B.判斷句C.介賓短語後置句D.介賓短語後置句9.C(例句和C是代詞,ABD皆為語氣詞)10.B

《師説》導學案

課題:《師説》

【學習目標】

三維目標:

1. 積累“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羣、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複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區別古今異義詞語,瞭解詞性活用的詞語,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掌握有關“説”的文體知識。(知識與能力)

2.瞭解對比論證在論説作者觀點時所起到的作用。學習正反對比論證方法,學會反覆論證來加強説服力的寫法。

3.訓練有感情的誦讀課文的能力。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感受作者在行文過程中的情感起伏。既讀準句讀,又讀出情感。

4.認識到本文的思想的進步性和侷限性,從而逐步培養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的能力。

5.瞭解作者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習慣。

難點:

作者關於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闢論述,其刻含義的體會。

【激趣資料】

一、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後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後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後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讚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瞭解背景

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着玄學和佛學的興起,儒學一度衰落,師道也就愈來愈不被重視,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了唐代。當時仍沿襲着一種封建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會上產生了一種“恥學於師”的惡劣風氣,求師學道往往會招來路人的譏笑。而韓愈卻不顧流俗,勇為人師,廣招後學,培養文人。並以大無畏的氣魄,抨擊時弊,提倡師道,從而寫下了此文。

【自主預習】一、解題:

題目不是“説説老師”的意思。“説”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敍後議,也可夾敍夾議。“説”比“論”隨便些。國中學過的《捕蛇者説》、《馬説》等等都屬“説”一類文體。“説”,古義為陳述和解説,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説……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説》,即“説師”,意思是解説關於“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二.讀準字音(注意後面多音或形近字)

李蟠(pán) 巫(wū)醫 鍼砭(biān) 阿諛(yǘ)

郯子(tán) 萇弘 (cháng) 師襄(xiāng)

句讀dòu——讀書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經傳zhuàn——傳道chuán 老聃dān——冉rǎn

三.逐段逐句找出文言現象

【預習檢測】文言現象整理:

1、列出課文中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並解釋意義

2.古今義對比整理

古之學者 古: 今:

句讀之不知 古: 今:

國小而大遺 古: 今: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 古: 今:

吾從而師之 古: 今: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 今:

3.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 26 次,它的含義和用法整理

(2)之 課文中出現 25 次,它的用法整理

(3)其 課文中出現 17 次,用法整理

4、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 賓= 以+ 賓+ 為+ 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 /孔子師郯子

漁人甚異之

而恥學於師/不恥相師

【我的疑問】將自己的疑問寫下來,和小組內成員一起討論交流

【小組疑問】將小組的疑問寫下來,和別的小組一起討論交流

【合作探究】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師生一起解決

1、本文第一段作者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又怎樣從理論上作初步論證?

2、第二段提出的分論點是什麼?主要從哪三方面進行對比論證?與上段什麼關係?

3、第三段引述孔子言行,闡述什麼觀點?作出什麼論斷?

4、第四段中作者為什麼讚揚李蟠?這段文字有什麼作用?

5、總結本文在語言、論證結構上的特色

【當堂檢測】【基礎提升訓練】

一1、下列句中加線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古之學者必有師 B. 作《師説》以貽之

C.吾從而師之 D. 彼與彼年相若也

2、下列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A.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B.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恥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A. 傳 B .絕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古之學者必有師

C.利 D. 師

金就礪則利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4、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B.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拘於時,學於餘

二閲讀下列語段,按要求答題。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

5、解釋加點詞語。

(1)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2)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6、寫出這段文字批判的三種錯誤態度及結果。

(1)態度 結果

(2)態度 結果

(3)態度 結果

7、對本段意思解説正確的一項是( )

A.正面闡發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層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惡劣風氣

C.正面闡發從師學習的重要途徑

D.反面批評古人從師的途徑和擇師標準

【學習反思】總結本節課的收穫,尋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並找到改進的措施

怎樣認識韓愈在文中所講的從師的道理?討論後提取文章的精華及糟粕。

師説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探討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

2、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

3、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象,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4、區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們剛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可以得到改變。那麼,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麼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答案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寫作背景)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於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願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抗顏而為師,並著《師説》千古佳文。

在這著名的《師説》,作者借為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那些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師説》即説説從師的道理。

(作者)説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資料。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

韓愈是與古文運動聯繫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只求形式而內容貧乏的駢儷文;語言要新穎,言貴創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並身體力行,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豔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礎。因此二人影響巨大,韓愈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齊讀,思考:韓愈對從師持什麼態度?當時人是什麼態度?找出文中詞句。

四、復讀課文

1、研讀課文第一段

方法:

(1)教師範讀課文。

(2)注意理解下列問題。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託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為恥而説的,更增加力度。

為什麼要從師?選擇老師的標準是什麼?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異義詞語

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所以 古:用來的 憑藉

今:因果關係連詞

從而 古:跟從並且

今: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詞語活用

吾師道也 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吾從而師之 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5、討論:

我們今天所説的自學成才是不是與韓愈説的必有師

相矛盾?韓愈所説的道指什麼?我們今天要以什麼為師?

6、總結本段

總説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擇師的

原則,推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

7、背誦本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複習

1、提名背誦。

2、提問個別字詞。

二、研讀第二段

1、指導朗讀。

指導正確斷句

如:師道之不傳也/久也

2、詞句辨析

師道者不傳也久矣 (從師的道德風尚)

吾師道也 (學習道理)

師道之不復 (從師的道德風尚 )

惑而不從師 (老師 )

吾師道也 (學習)

師道之不復 (從師)

不恥相師 (學習)

3、古今異義詞辨析

眾人 古:一般的人眾人 今:許多人

國小 古:小的方面要學習今:初等教育的學校

4、重點句子解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賓語前置句,之,提賓的標誌)

彼童子之師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斷句,非也構成否定判斷)

5、讀本段。思考:本段的論點是什麼?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為什麼韓愈要這麼説?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聖人作對比: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結果。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加以評論,並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後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併發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6、討論:《勸學》中有一句與本段中聖人、愚人的論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認為句讀之師與傳道之師有何區別?你認為韓愈對君子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現代觀點?

7、教師總結,學生背誦本段。

三、作業:背誦當堂所學的內容

第三課時

一、檢查複習

1、背誦

2、字詞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導朗讀

2、自譯:師,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簡析:列舉孔子為例,進一步論證從師的重要性

以孔子為例的好處:一石三鳥,典型精當

1) 闡明瞭從師的意義;

2)也説明了從師的

3)與古之學者和古之聖人聖益聖等呼

(二)第四段

雖為附記性質,但是緊扣中心。作者讚揚李的不拘於時、行古道,也是對士大夫的有力批評。既鍼砭了時弊,又通過李來倡導了從師。因此結尾雖然簡單,但有力地照應了開頭,圍繞了中心。

(三)問題探討:

李蟠好的是什麼樣的古文?他不願被什麼樣的時所束縛?

韓愈反對浮靡的文風,倡導古文運動,而李蟠好的正是韓愈倡導的六藝經傳當時社會風氣不好,人們不肯從師而學,李蟠不受風氣影響,拜韓愈為師。

齊白石有一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結合《勸學》《師説》的內容來分析一下?

兩文都談到學習的重要,那麼正確的學習目的究竟是什麼?

《勸學》認為學習的本質其實是改變自己學不可以已,永遠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説的活到老,學到老。《師説》中認為學習是為了聞道解惑。這些認識都是正確的。作為現代人,黑塞論述得更全面,他認為讀書學習是獲取教養的途徑,是自我意識的增強和擴展,並非是為了提高某種能力或本領(因為那樣的學習過於功利),而在於尋找生活的意義,也就是説,學習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沒有追求的學習是低效的學習,只能滿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三、分析論證結構

提出中心論點

正面闡述(必要性、原則)反面闡述(對比)

例證:孔子 附記:讚揚

四、體會語言:整散結合 頂真手法

五、作業:背誦全文;積累相關文言知識

師説的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於、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自讀註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記誦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敢於向世俗流弊抗戰的精神和勇氣。

2.認識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正確的途徑,端正學習態度。

3.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習並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以及部分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教學難點

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教師手記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學生可能行為預見及對策等)

一、檢查作業。

二、誦讀第3段。

1.齊讀第三自然段。

2.讓學生藉助註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

3.教師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4.問:第三段與第一段關係怎樣?(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作出了什麼論斷?)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

舉出孔子詢官於郯子,訪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問禮於老耽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自己,善者,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闢性。最後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予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

5.討論:“聖人無常師”這個説法的實質是什麼?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

(1)“聖人無常師”出自《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貢語)包含着廣泛學習的意思。世上學問門類眾多,人不能盡知,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的人學習。孔子向這麼多的人學習,給我們樹立了榜樣。

(2)人總是有長處也有短處的,用這種觀點來看周圍的人,才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只查背誦一題,其餘二題在誦讀和總結過程中自然完成。

⊙這段文字淺顯,又富於節奏變化,易於成誦。誦讀前可作簡要提示,以利迅速記誦。學生能大體背誦下來後就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加深理解。

【板書】三、舉例宣揚從師的好風氣 (例證、引證、因果論證)

(3)韓愈從這個觀點出發,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論斷,告訴我們要向聞道在先的人學習,向術業上有專長的人學習,是很有意義的。

6.齊誦一遍。

背誦線索提示:觀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師之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求知規律(“人非生而知之”)—擇師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三組對比(古聖人從師,今眾人恥學;其身恥師、替子擇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師道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寫作緣由。

三、總結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義。

導入:課文題注中指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這句話十分重要。唐初,文壇上繼承六朝文風的餘緒,寫的是“近體文”即駢體文,以四字、六字為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體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縛人的思想。為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他本人則取法於司馬遷、司馬相如和揚雄;當時有許多人都跟着學,形成了風氣。所以後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

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五歲,正在國子監(官學)任教。當時的社會是怎樣一副樣子呢?門閥制度下,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説的很直白:

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説》,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

古語有云:“經師易尋,人師難覓。”所以説韓愈作《師説》,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文章正是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讓我們千百年後依然能通過文字發現“百代宗師”韓愈那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提問:韓愈寫《師説》,跟古文運動有沒有關係?文中有沒有這個方面的表示?

明確:文中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的表示,説明韓愈“抗顏而為師”,是以恢復古文的優良傳統自任的,通過培養“後學”擴大古文影響。

小結:本文的思想意義在於:

(1)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的“傳道授業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此,“道”就是擇師的主要標準,“道”在即師在。

(2)“傳道”就是傳授以六藝經傳為代表的儒家道統,韓愈既以儒家道統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於作《師説》,“抗顏而為師”。

(3)要恢復儒家道統,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近體文即駢體文。

2.本文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

⊙蘇軾十分讚賞韓愈的這一番努力,説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東漢、魏、晉、宋、齊、樑、陳、隋,其時駢體文佔統治地位)。古文運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復儒家道統。

如,第二段:“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亦遠也,而恥學於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聖益聖,愚亦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聖益聖,愚亦愚”和“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二段連用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有如“連珠“。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之所存也。這段文章第二句的開頭“師者,……”緊接第一句末尾的“師”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從師,……”緊接着上面的“……孰能無惑”。第四、五兩句中的“吾從而師之”緊接着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於吾”。象這樣的承接句,有如"連珠"式滾轉,流暢自然,很好地增強了文章的氣勢。

3.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鑑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後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但作者所説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説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四.練習鞏固——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讀準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讀音:

2.找出課文中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 句讀 百工 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如一寫馬的對聯:

馬籠籠馬馬籠鬆,籠鬆馬跑;

雞罩罩雞雞罩破,罩破雞飛。

此聯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馬籠”與“籠馬”、“籠馬”與“馬籠”,“雞罩”與“罩雞”、“罩雞”與“雞罩”,形成句內小回環;“籠鬆”、“籠鬆”,“罩破”、“罩破”,是相對應的兩組連珠;聯中的疊字“籠籠”、“罩罩”,前一個字為名詞,後一個字為動詞,又為轉類。

魏正偉先生有一副嵌四“馬”的奇巧聯:

紫竹園中賞紫竹,紫竹簫吹紫竹調;白馬寺裏看白馬,白馬駒嘯白馬圖。

此聯調動了重複、頂真等多種修辭手法,使聯語工整,有情趣,有韻味。

①作名詞,有三種情況:

老師——古之學者必有師

專門技藝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姓——孔子師郯子……師襄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學習、效法——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係)

從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係)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或師焉,或不焉

以……為師,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

如:吾從而師之 名詞 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 以……為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動詞 以……為恥

(2)之(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係,相當於“這類”、“這些”——郯子之徒;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主謂短語中作主語——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餘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他們的)

③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聖人之所以為聖……其皆出於此乎(大概)

表感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麼)

五、總結課文:

本文以“師説”為題,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強調了從師學習的必要;“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闡述了能者為師、虛心好學的從師態度;“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辯證地指出了師生關係。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鑑意義。當然,韓愈站在封建階級的立場上,他所説的“道”,是指“聖人之道”。他認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齒”的,“士大夫之族”本應比他們高明,這是作者的階級侷限。又如,作者重“傳道”,而輕“彼童子之師”的“授書”、“習句讀”,也是片面的。對於這些,應適當指出。

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出聲音

國小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國小校

除此之外,我們學習本文後,還應樹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氣,做一個對社會負責的人!

六、作業佈置

⒈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⒉熟練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教 學 問 題 集 錦 解 決 問 題 措 施 及 實 踐 結 果

問 題 原 因 分 析 劉振偉

《師説》課堂實錄3

師:今天我們學習韓愈的《師説》。哪位同學説説,“師説”這兩個字怎麼解釋。

生:關於老師的説法。

生:關於老師的觀點。

師:都不準確。這兩個字,課文下面沒有給出註釋。正確的解釋應當是——論從師。説,是一種論述文體;師,是從師的意思。

請記住,這是我們在這篇文章中遇到的第一個“師”字。這篇文章中“師”字多次出現,講法不盡相同。我們要注意區別。

師:請一位同學再解釋一下作者。

生:韓愈,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作品對我國古代散文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師:他是什麼朝代的人?哪裏的人?

生:唐代,河南河陽(現在河南省孟縣西)人。

師:老師再補充一下,韓愈,是我們韓家的驕傲(學生笑),他是司馬遷之後的又一個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雄奇奔放而又曲折變化,可説是汪洋恣肆,蘇洵曾説:“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

下面請一個同學把“標題”和“作者”均板書到黑板上。今天,老師有點“犯懶”,不想板書,請同學們自己在筆記上,按照老師往常板書的樣子,整理一個像樣的板書。看看哪位同學整理得有條有理。

(一個同學黑板上板書“師説”、“韓愈”。)

師:下面我試試,給同學們背誦一遍課文,看看能不能背誦過全篇。

(學生鼓掌)

(師背誦完課文之後,學生熱烈鼓掌)

師:“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開頭出現了兩個“師”字。這句怎麼翻譯?

生:古代學習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兩個師,都是名詞,是老師的意思。

師:是不是這樣更好——老師,是承擔傳播思想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這句是講老師的什麼方面?

生:是講老師的作用。

師:“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請自譯一下。

生:人並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去從師,那些成為疑惑的東西,最終得不到解決。

師:這裏出現了第四個“師”字,怎麼講?

生:名詞,老師的意思。

師:有一個“其”字,大家要留心一下。怎麼講?你説一下。

生:其,在這裏當“那些”講。

師:是什麼詞性?

生:代詞。

師:哪種代詞?

生:指示代詞。

師:這兩句講的什麼?

生:應當是從師的必要性。

師:“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生:出生在我前邊的人,他們懂得道理本來先於我,我跟從他學習,拜他為師。出生在吾後邊,他懂得道理如果也先於我,我也跟從學習並拜他為師。

師:這裏又出現了兩個“師”字,各怎麼講?

生:都當“拜師”講。

師:你聯繫“師之”這兩個字解釋一下。

生:之,當“他”講。拜他為師的意思。

師:即,以之為師的意思。具體説説,這是什麼語法現象?

生:是意動用法。

師:是名詞的意動用法。到此,你們總結一下“師”字共有幾種用法了?

生:三種:動詞,當“從師”講;名詞,當“教師”講;名詞的意動用法,以之為師。

師:其,有幾種用法了?

生:兩種:指示代詞,那些;人稱代詞,他們。

師:很好!接着翻譯。

師:我從師的原則是,哪裏去了解他的出生年月先於我,還是後於我呢?因此,無論他身份高貴,還是身份低賤,無論年齡大,還是年齡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生:吾師道也——一句翻譯的不對。應該是,我學習的是道理。師,是動詞,學習的意思。

師:誰的翻譯準確?

生:後面的翻譯準確。

師:這是“師”的第幾個用法?

生:第四個用法。

師:對,活用為一般動詞,當“學習”講。

師:“道”的內容在當時具體指什麼?

生:儒道吧?

師:具體説應當是儒家的“六藝經傳”,是《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幾句講的是什麼?

生:從師的標準。

生:從師的原則。

師:從師的原則。哪句話凝鍊地表達了從師的原則?

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也就是説,無論地位貴賤,無論年齡大小,誰懂得道理,誰懂得的道理多,就拜誰為師。

師:注意,又出現了一個“其”,“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這個“其”怎麼講?

生:他的。

師:回頭總結一下,這段的思路是什麼?先講什麼,再講什麼,最後講什麼?

生:由教師的作用説起,再講從師的必要性,最後講從師的原則。

師:好,把這個思路在紙上設計成板書。

(學生大都歸納成下面的樣子)

教師的作用

從師的必要

從師的原則

師:把“師”字和“其”字的用法在紙上歸納一下。

(學生大都歸納成下面的樣子)

師:1)動詞,從師

2)名詞,教師

3)名詞的意動用法,以之為師

4)動詞,學習

其:1)指示代詞,那些

2)人稱代詞,他們

師:很漂亮!下面給大家五分鐘時間,大家把第一段背誦下來。

(同學們開始琅琅背誦。五分鐘後,教師讓全班齊背誦)

(教師提示學生,背誦出語勢,要把韓愈文章的汪洋恣肆之氣背誦出來。)

接下來,請一位同學把第二段快速口譯一遍。

生:(開始口譯。有不少譯錯的地方)

師:他譯錯了哪些地方?請給他糾正。

生:“師道之不傳”的“師道”應該譯作“從師的風尚”。

師:也就是説,“道”——在這裏怎麼講?

生:當“風尚”講。

師:這是“道”的第二種用法,上文的“道”作“道理”、“知識”講,要注意。

師:對了!注意,還有一個“恥”——“而恥師焉”怎麼講?

生:以從師為恥。

師:都是意動用法。

我們再注意幾個“其”的用法。譬如,“其皆出於此乎”,“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其可怪也歟”。

生:“其皆出於此乎”,“其”是“大概”的意思。這句翻譯錯,大概原因就出在這裏吧。

師:我補充一點,這裏是表示“揣測”的語氣副詞。

生:“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中,第一個“其”當“其中”講,第二個“其”當“那些”講,第三個也是當“那些”講。

師:這裏的第一個是特指代詞,“其中”的意思。

生:“其可怪也歟”中的“其”,當“難道”講。

師:也是語氣副詞,表示什麼語氣?表示反問。也就是説,其,在這裏又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用法。自己再總結一下:

(學生歸納成下面的樣子)

其:3)語氣副詞,表示揣測或表示反問。

4)特指代詞,其中。

師:“彼與彼年相似也,道相似也”,這裏的“道”怎麼講?

生:道理。

師:當“道理”講,講得過去,但是勉強。從語氣上推斷一下,是“他們所懂得的道理”的意思;進一步延伸,也就是“道德學問”的意思。注意,這是“道”的第三種講法。

生:老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中的“書”怎麼講?

師:哪位同學知道?

生:是讀書嗎?

師:是“文字”的意思。

師:字詞與翻譯就到這裏。下面我們看一看,這段講了幾組對比。

生:一組對比是,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對比。

師:怎麼對比的?

生:古代的聖人超出一般的人很遠,還尚且從師;現在的眾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恥。

師:這是一組對比。“古聖人從師”與“今眾人恥師”對比。

誰還能找出一組對比?

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

師:“一般人相師”和“士大夫恥師”。

是否還有對比?

生:“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師:“愛其子擇師”和“於其身恥師”。一共是幾組對比?

生:3組。

師:下面我們再系統地總結一下。請大家自己歸納成板書的樣子。

(學生都組合成下面的樣子)

古聖人從師 今眾人恥師

愛其子擇師 與自身恥師

一般人相師 士大夫恥師

師:大家再看看3組對比,各是什麼類型?

生:第一組是縱比。第三組是橫比。

師:第二組呢?

生:自身矛盾,自身比。

師:我提一個問題,“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恥”,這裏的“君子”怎麼解釋?聯繫我們剛學過的《勸學》中的“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比較一下。

生:差不多。

生:都是有地位的尊貴的人。

師:注意,這兩篇文章出自不同朝代的作者,年代遙遙相隔,理解應當完全不一樣。我給大家解釋一下,西周、春秋時期,君子指的是“達官貴族”,春秋末年時的“君子”指的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而韓愈本篇中“君子”,仍然大體沿用了最早的意義,即“世祿之家”、“達官貴族”。

師:回頭把前面兩段放在一起,總起來看,分別是從怎樣的角度來論證核心觀點的?

生:第一段應該是理論闡述,第二段應當是結合現實進行闡述。

生:第一段主要着眼於古代,第二段着眼於作者所處的當代。

師:對,首段從古説起,重點是理論闡述,着眼於正面倡導從師風氣;次段着眼於作者所處的當今,結合現實,反面指責不從師的不良風氣。

拿出幾分鐘來,看看誰背誦得快。

(學生琅琅背書,之後齊聲背誦,之後又檢查個別學生單獨背誦。)

師:進入到第三段和第四段,文字並不難,請一位同學給大家口譯一遍。(一生譯)

師:第三段又出現了一個“師”字,應當怎麼講?剛才這位同學已經翻譯得非常準確了。“師”是什麼用法呢?意動用法。

剛才大家是否注意到了“於其身也,則恥師焉”,“不恥相師”當中的“恥”,怎麼翻譯的?“以拜師為恥”、“不以相互學習為恥”,本段中的“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中的“師”也是“孔子把後面的三人認做老師”。這個表意動的名詞,同賓語並不構成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而是主語把賓語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再舉例,譬如“稍稍賓客其父”、“登齊魯而小天下”,其中哪些詞屬於意動用法?

生:賓客其父,把他的父親看成賓客;小天下,覺得或者認為天下變小了。

師:好的。本段又提出了一個論點。

生:“聖人無常師”。

師:論據呢?

生:兩個,一個是“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一個是“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師:一個行,一個言。最後得出結論,也就是最後一句。從全文看,本段的作用又是什麼?

生:讓人們學習孔子的榜樣。

生:從正面闡述哪些人可以為師。

師:從正面舉出一個非常有説服力的從師的範例,讓大家思考,學習他。我們再用兩分鐘左右時間背誦本段。

(於是響起背誦聲音,然後是齊聲背誦。之後個別檢查。)

師:最後一段,與課文無關緊要,我覺得可以刪掉,大家同意嗎?剛才講到孔子的範例之後,且又得出一個結論,正好迴應首段,非常圓滿。

生:不同意。最後是又交待一個現實的從師的範例。因為剛才上文已經批評了現在人們不從師的風氣,而現在卻還有逆風而行的人。

生:另外也是交待寫作緣由。

師:而且這個李蟠才17歲,就“能行古道”,讓讀者感歎。

回看全文,論點是層層推論,論證過程是正反對比論證,有條有理,非常嚴整。

快速整理一下手中的板書設計,立即背誦最後兩段。

師:下節課,我們要重點檢查單個的同學背誦。

學生整理的板書:

從師的作用

理應從師 從師的必要 正面提論點

從師的原則

古聖人從師 今眾人恥師

今不從師 愛其子擇師 於自身恥師

反面論證(對比)

一般人相師 士大夫恥師

孔子從師

從師範例 古之楷模

孔子之言

正面論證(兩部分)

寫作緣由 李蟠行古道 今之榜樣

論點:層層推論;論證:正反論證

師説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羣、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複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2、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3、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4、掌握有關“説”的文體知識。

過程與方法:

自瀆、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1、有關疑難詞句的解釋;“破”“立”結合、正反對比的寫法。

2、作者關於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闢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説”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教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師辛勤的栽培。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着玄學和佛學的興起,儒學一度衰落,師道也就愈來愈不被重視,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了唐代。當時仍沿襲着一種封建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會上產生了一種“恥學於師”的惡劣風氣,求師學道往往會招來路人的譏笑。但偏偏有一個人不顧流俗,勇為人師,廣招後學,培養文人。並以大無畏的氣魄,抨擊時弊,提倡師道,寫下了中國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論述教師問題的不朽之作——《師説》,當時被人視為“狂人”。這個人是誰呢?

二、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縣,所以後人稱他為“韓昌黎”。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後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後做過四門博士、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直接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凡經他教授、指點過的學生,皆自稱韓門弟子,足見韓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他還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魏晉六朝以來浮華豔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傑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三、解題。

《師説》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説”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範圍,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像《捕蛇者説》、《馬説》都屬這類文體。“説”,古義為陳述和解説,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説……的道理”來理解。“師説”意思是“解説關於從師的道理”。

四、通讀熟悉課文,培養學生自讀能力:

藉助提示、註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讀音。

句讀dou或不焉fou經傳zhuan從師cong

讀書du不能bu傳道chuan從容cong

聃dan蟠pan萇弘chang近諛貽

冉ran潘pan無長無少zhang須臾怡

2.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出聲音

國小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國小校

3.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係)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係)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係,相當於“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③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餘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他們的)

③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聖人之所以為聖……其皆出於此乎(大概)

表感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麼)

4.分段。

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第二課時

一、教師檢測並指導學生研讀第1段的學習效果。

1、學生誦讀,之後點評。

這一段作者運用排比句和反問句,並且一口氣連用了八個“吾”字,語勢流暢,跌宕有力。朗讀時力求把文章的語勢讀出來。

2、引導學生疏通文句。

重點理解:

(1)本段中的古今異義詞語:

古:求學的人

學者

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古:用來……的憑藉

所以

今:因果關係連詞

古:跟從……並且

從而

今: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2)本段中的詞語活用現象:

吾師道也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吾從而師者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3、引導學生分析層意:

教師的作用和任務——傳道、受業、解惑(前兩句)

從師學習的必要性——解惑、師道(中間三句)

擇師的標準——“道”在即師在(最後一句)。

這一段從正面闡明從師之道,統領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即下文所説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4、討論:教師的`“傳道”、“受業”、“解惑”這三項任務,哪一項是主要的?本段對“受業”一項未作闡述,這是為什麼?

在韓愈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道”,他“收召後學”,“抗顏而為師”,主要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儒家的“道統”,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這個意圖是貫穿全文的。“受業”是教師的起碼工作,即下文説的“授之書而習其句讀”,人盡皆知。開頭全面概括教師的任務時不可不説,但不是論述的對象。

二、學生誦讀第2段,並思考下列問題: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麼?

2、本段主要是從哪一角度來進行論述?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三、教師檢測學生研讀第2段的學習效果。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麼?説説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繫的?

中心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分論點)

這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鍼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説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又是怎樣展開論證的?

這段文字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今之眾人古之聖人聖益聖,愚益愚疑問語氣

為子擇師自身恥師國小而大遺肯定語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諷刺語氣

3、韓愈批評“恥學於師”的風氣,涉及的面似乎很廣——開頭是“今之眾人”,接着是做父親的人,最後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評對象究意是誰?請説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對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從行文的語氣看,本段結尾對士大夫之族不僅表露了作者的不滿情緒,而且顯示出一種鄙夷和蔑視的態度。説他們瞧不起勞動羣眾,卻不如勞動羣眾聰明,不懂得從師的道理。第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正是這類人的特殊心態,也是門第觀念很深的反映,而門第觀念跟以“道”為師的正確主張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4、詞句辨析。

師道者不傳也久矣(風尚)

吾師道也(道理)

師道之不復(風尚)

惑而不從師(老師)

吾師道也(學習)

師道之不復(從師)

不恥相師(學習)

5、古今異義詞辨析。

古:一般的人

眾人

今:許多人

古:小的方面要學習

國小

今:初等教育的學校

6、重點句子解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賓語前置句,之,提賓的標誌)

四、學生誦讀本段,要注意讀出幾種不同的語氣。

第三課時

一、學生自讀第3段,並思考: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麼?作者是從哪一角度來進行論述?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二、檢測並指導學生研讀第3段:

1、提示如下:

中心句:聖人無常師。(分論點)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於郯子,訪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問禮於老聃的事例,並引用孔子的名言,進而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進一步批判。

2、討論:有人説,這一段的結論闡明瞭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你對此是怎樣認識的?

這一段以孔子從師的言行,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嶄新觀點,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係,説明師生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就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閃耀着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後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揮,對教育理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三、檢測並指導學生研讀第4段:

1、作者為什麼稱讚李蟠?

作者讚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鍼砭時弊,又進一步倡導了從師學習的態度。

2、這一段與前面兩段有什麼關係?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説》的緣由,總結全文。這段話中“不拘於時”和“能行古道”二語是點睛之筆,表示作者反對“恥學於師”的壞風尚,贊成以道為師的好風尚,分別照應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於時”的“於”相當於“被”。“作《師説》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於“來”。)

四、學生誦讀第3、4段。

五、討論:課文題注中指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寫《師説》,跟古文運動有沒有關係?文中有沒有這方面的表示?

六朝以來,文壇上盛行駢文(以四字、六字為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體不重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導致文學創作中豔麗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為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並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於古文創作的年輕人,逐漸形成了風氣。所以後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

文中讚頌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表示對古文的推崇,説明韓愈“抗顏而為師”,是以恢復古文的優良傳統自居的,通過培養“後學”,擴大古文的影響。

六、根據以上問題進一步歸結本文的寫作目的。

作者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以恢復儒家的“道統”。而要恢復儒家道統,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駢體文。

提倡尊師重道

寫作目的

推進古文運動

七、總結全文結構、寫法。

板書設計

破正人必從師,以“道”為師(理論論據)(立)

立反士大夫恥學於師(反面現象)(破)

結對(三層對比)

合比孔子從師的言行(正面實例)(立)

李蟠從師行古道(身邊活例)(立)

韓愈師説教案 篇八

《師説》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所選文章均為唐代散文,在單元説明中編者就指出,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提倡質樸的文風,注重反映真實的社會人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師説》正是韓愈反對駢文浮靡文風的創作實踐的代表之作。本文的文言現象比較典型,而且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因而指導學生學好本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文中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名作動、形作名、意動), “其、而、之”等虛詞以及判斷句、被動句和賓語前置等。

2、培養學生自瀆註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探究,瞭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説理方法。

2、理清文章的邏輯層次,以誦讀貫穿整個課堂。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敢於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

2、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在學習《勸學》之後,已經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學習的框架和思路。《師説》的學習,教師旨在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探究的學習模式。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提高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1、字詞的梳理與課文的背誦。

2、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説理方法。

四、教學難點:

1、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2、把握師道的內涵。

五、教學方法:

探究法、誦讀法、講授法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安排:

2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新課導入

《論語》中有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從師而學應該説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唐代大文豪韓愈就以一篇《師説》流傳千古。2、新課教學

(1) 作者介紹(可先由學生談談對韓愈的瞭解情況,再多媒體課件展示)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後諡“文”,故稱韓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

(2)古文運動(多媒體課件展示)

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韓愈用其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師説》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莊嚴宣言。

(3)寫作背景(多媒體課件展示)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説》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裏看出。柳宗元説“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做《師説》,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説》,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4)解題

指出“師説”不是“説説老師”,“説”是一種文體,可以先敍後議,也可以夾敍夾議。“説”比“論”隨便些。(《捕蛇者説》、《馬説》、《愛蓮説》)“説”古義為陳述和解説,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説……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説”即“説師”,解説關於從師的道理。

(5)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文,其餘同學幫助正音。教師點撥停頓。(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6)文本研讀

分析第一段:

明確:本段可採取多種方式,靈活講解。主要以教師講解和學生質疑相結合。

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學者 所以 解惑 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庸 道之所存

重點拓展:判斷句、所以(所謂)、所、意動用法

判斷句:

1、常見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者,……也。/……,……也。 /……者,……。 /……者也。/……,……)

2、用副詞“乃” “即” “非”等幫助表示判斷。

樑父即項燕。/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3、文言中也有“是”“為”作判斷動詞的,但較為少見。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王勃 《送杜少府之廣陵》)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紀》)

所以/所

“所以”是常見的凝固結構,主要表示動作行為所憑藉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等。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議兵》)

2、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三國志》)

3、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出師表》)

1、處所。

2、代詞。放在動詞前面,組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辭》)

3、為……所……,表被動。

術怒攻布,為布所破。(《三國志》)

4、表大概的數目。

父去裏所,復還。(《史記·留侯世家》

5、假若,如果。

餘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

意動用法:

是指用做謂語的動詞具有“認為賓語怎麼樣”的意思。這裏所謂的“用做謂語的動詞”,專指活用為動詞的名詞和形容詞。(“使動用法”即“使賓語幹什麼”)

1、工師得大木,則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使動,使……小。 客觀)

2、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等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意動,認為……小。 主觀)

名詞的意動用法:

A、吾從而師之。(《師説》)

B、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A、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馮諼客孟嘗君》)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理清層次:提出中心論點--師的作用--從師的原因--從師的標準

集體誦讀第一段

分析第二段:

明確:本段教師按照層次分別請五位學生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然後再請這五位同學串起來翻譯。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師道之不傳 而恥學於師 聖益聖愚益愚 聖人之所以為聖 其皆出於此乎 句讀

句讀之不知 或不焉 國小而大遺 其可怪也歟

重點拓展: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

賓語通常是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後。有時候,為了強調賓語,而把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前面,這就叫“賓語前置”。

A、疑問句中(誰、何、胡、奚、曷、安、惡、孰)

(1)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2)大王來何操?(司馬遷 《史記·鴻門宴》)

B、否定句中

(1)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2)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C、用“之”“是”等作為賓語前置的標誌

(1)句讀之不知(韓愈 《師説》)

(2)去我三十里,惟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五年》)

理清層次:師道之不傳(分論點)

古之聖人-今之眾人

於其子-於其身 (對比論證)

巫醫樂師百工-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結果)

集體誦讀第二段

分析第三段:

明確:本段由一個學生來翻譯,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決。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孔子師郯子 術業有專攻

理清層次:聖人無常師(分論點)

孔子從師-事例論證

孔子曰-引用論證

集體誦讀第三段

分析第四段:

明確:本段由一個學生來翻譯,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決。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六藝經傳 餘嘉其能行古道

理清層次:贈李蟠(寫作原因)

集體誦讀全文

給學生5分鐘提問。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主要疏通了文章的字詞,需要大家課後去鞏固。韓愈的《師説》是一篇兼具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議論文的代表作。無論在論説和語言上都具有其獨特的方法,需要我們反覆誦讀,仔細品味。

課後作業:

1、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誦讀全文。

2、整理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名作動、形作名、意動), “其、而、之”等虛詞以及判斷句、被動句和賓語前置等。

3、思考作者是怎樣論述中心的。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檢查背誦(先全班背誦,再請三名同學分別背誦一、二和三四自然段)二、推進新課

韓愈的《師説》之所以能流傳千古,顯然有其獨到之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篇文章具有高度的説服力。從上一節課的學習中,我們也已經知道,《師説》主要論述的是師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不能尊師重道的不良風尚。整篇文章從立論到論證到結論,環環緊扣,有的放矢,理論聯繫實際。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下韓愈是怎樣論述“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個中心的。

(1) 分析第一段明確:本段從理論上闡明師道的重要性,從教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性,從師的標準幾個角度來加以闡明,並以此作為全文的基本論題。

(2) 分析第二段1、説説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繫的?

明確:該段一開始就掀起一道波瀾,本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鍼砭時弊,又從反面論證了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説明從師的必要性。2、本段文字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對比論證)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已,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第二層:鍼砭時弊,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作者用三層筆墨,一層深一層地揭露和批判當時人們對待師道的錯誤態度。這三層文字作者抓住內在的本質聯繫,步步展開,有理論有事實有分析。文章如剝筍,一層接一層越剝越深,越説越透。

(3) 分析第三段 明確:這是從正面論證,提出分論點:聖人無常師。用孔子的言和行來進行事例論證。

(4) 分析第四段 作者為什麼稱讚李蟠?明確:作者讚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鍼砭時弊,又讚揚李蟠倡導從師。“不拘於時”“能行古道”照應以上論點。點明瞭寫本文的原因。

(5) 小結論説文的寫作方法(本文的借鑑之處)説理不僅要從正面説,也要從反面説;説理文總要靠對比;運用整齊和對仗的句式也是必要的。(6)韓愈的《師説》鋒芒稜角,有破有立,有論有證,篇幅短小而精悍,實為上乘之作。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語言上的潤色。

明確: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亦遠也,而恥學於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聖益聖,愚亦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聖益聖,愚亦愚”和“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7)文中提到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鑑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可由學生討論)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後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但作者所説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説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8)補充閲讀

學記三則① (其一) 《禮記》

雖有嘉餚②,弗食不知其旨③也;雖有至道④,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⑤。知不足,然後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後能自強⑦也。故曰:教學相長⑧也。

註釋:

①節選自《禮記·學記》。《禮記》主要記錄秦漢以前儒家關於禮(包括典章、制度、儀節等)方面的言論,傳説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傳、三傳弟子記錄,後由西漢戴聖編輯成書。《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關於古代教育的論文。

②〔嘉餚〕美味的熟魚、熟肉之類。嘉,美好。③〔旨〕味美。 ④〔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困〕困惑,理解不清。

⑥〔自反〕反回來要求自己。⑦〔自強〕自己不倦地鑽研。⑧〔教學相長(zhǎng)〕教和學互相促進。指通過教學,學生得到進步,教師自己也得到提高。長,增長。(9)小結全文:

韓愈的《師説》立論鮮明,中心明確,全文以“學必有師”為中心論點。文章出言破題,抓住中心,高屋建瓴。通過正反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闡明中心。思路開闊,思想深刻,富有氣勢,具有極強的説服力。作為現代人,我們依然可從中獲取新知與感悟。

板書設計

古之學者必有師 無貴無賤

| 古之聖人--今之眾人 恥學於師 無長無少

師道之不傳 於其子--於其身 其智反不能及 道之所存

|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師之所存

聖人無常師 孔子言和行

| 贈李蟠

(9)課後作業及補充資料(10)教學反思

《師説》這一篇古文備課良久。在實習指導老師徐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本人也試着從新課程的角度出發,將時間留給學生,努力展開多重對話,有意識地培養高一學生學習淺易文言文的興趣與習慣。

本次教學也突出了幾個語言知識點,着重引導學生如何積累。在判斷句、賓語前置、被動句以及“所以”“所”等點上,教師花費了較多時間。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也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此外針對古文的背誦,教師從結構分析着手,進行了指導。學生對此反應良好。

當然由於自身初為人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有待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與優化。比如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註解,從而有效地去處理教學過程中的講解;如何在與個別學生的交流中顧及到其他學生;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如何使自己的發音足夠的響亮等等。

師説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鑑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於、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瞭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課時分配: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並解題

國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説》,《馬説》實際上是“説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説老師”,説“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説》。

“説”是一種文體,偏重於議論,可先敍後議,也可夾敍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後諡“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於《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於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説:“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説》,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敢於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讀(dòu) 諛(yú) 經傳(zhuàn)

郯(tán) 萇(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並注意斷句,聲調等。

五、分析課文

1.第1段

(1)補充註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從而師之。

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④吾師道也。

師,從師學習。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後……”,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共3頁,當前第1頁123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佈置作業

1.背誦第1段。

2.課後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課後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①之:

古之學者 之,助詞,的。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 之,倒裝標誌

作《師説》以貽之 之,代詞

②其:

其為惑也 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 其,副詞,表推測

於其身也 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①恥學於師 (形→意動)

②吾從而師之 (動→意動)

③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課文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②“師道”指什麼?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為了批評“恥學於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聖人

今之眾人

結論:“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b.愛其子

於其身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②總結:“聖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着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聖人無常師”出發,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於時”,表示他反對“恥學於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麼?

明確: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説明了寫作緣由。

(2)背誦。

三、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説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後……”,“古之聖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四、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

標籤: 師説 教案 多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8gj4w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