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三年級科學新版精品教學教案【精品多篇】

三年級科學新版精品教學教案【精品多篇】

三年級科學新版精品教學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三年級科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道大自然有種類繁多的有生命的物體,認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知道生物體的基本特徵和基本需求。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能夠運用文字、圖表等記錄有關觀察、調查的結果。能夠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動的方法與結果。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生命是多種多樣的。

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教師選擇一個觀察地點,供學生觀察。(校園內)。2、觀察記錄紙。3、調查用的一些工具(繩子、尺、放大鏡等)。4、課前準備好有關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項。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課程標準中生命世界部分的開篇之作。本課通過尋找有生命的物體,討論有生命物體的特徵等活動,建立起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的有生命物體的科學概念。學生對有生命的物體有着天生的興趣,對小動物的關注和對植物的觀察從他們幼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因此“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這種親身體驗會增加更多的感性認識。在活動中邊找邊記,能鍛鍊學生的記錄能力,利於在收集證據過程中良好習慣的養成,為後面的研討提供大量的“食糧”。

教學過程:

第一課

引入:

你喜歡什麼植物?你對樹進行研究過嗎?從書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麼?你有沒有到一棵大樹前觀察過?想去觀察嗎?

一、小組討論心目中有關樹的信息,並記錄在紙上。

(1)學生討論(四人一組)自己心目中的樹。

(2)把討論的信息寫於紙上。

二、怎樣觀察一棵大樹。

(1)如果你在來到一棵大樹下,你想觀察什麼?學生討論。

(2)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學生討論。老師講述觀察要有序、有計劃,並把觀察得來的信息記錄在紙上,以供以後研究用。

三、帶動學生到大樹前,開始活動。

(1)有組織的帶領學生到事先選好的大樹下。

(2)學生根據自己想好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觀察大樹。

(3)要學生把觀察到的內容寫在記錄紙上。

四、讓學生通過討論後,知道看與觀察的不同。

(1)學生回教室,彙報交流。

(2)對照兩張記錄紙,討論以前看到的內容和現在觀察到內容有什麼不同?

(3)為什麼我再去看會知道的更多?

(4)當我們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時候,當我們帶着這樣的目的再去“看”的時候,我們的科學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五、後續研究。

在你家附近選擇一棵大樹,自己確定觀察內容,進行觀察。

第二課時

導課:

上節課我們一起到校園中觀察了生物,同學們主要對大樹進行了觀察,大樹的樹幹上、樹枝上、樹葉上、樹根下,各個地方都有生物,我們要仔細觀察,才能發現。

你能不能告訴我,你觀察到的那棵樹是怎麼樣的?

一、用簡便的方法描述樹的形狀、粗細和高矮。

用動作比劃你看到的樹冠的形狀。

用手比劃你的大樹的樹幹有多粗。

用比較的方法告訴別人,你的大樹有多高。

二、觀察、描述樹的其他方法

畫一畫,你所觀察到的樹的葉子,大樹。

展示一下你撿來的樹的果實。

你看到的樹皮是怎樣的呢?你用什麼辦法把樹皮給同學展示一下。

教師教學生拓印樹皮的方法,學生到校園內拓樹皮。

小結:用畫畫,拓印做記錄,蒐集實物標本等方法,都是我們觀察,描述大樹時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對記錄、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對大樹進行描述或記錄,那你是否能根據別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樹?

出示一份觀察記錄,讓學生猜猜是校園裏的哪一棵樹。教師將落葉、樹皮拓片分發給學生每人1份,讓學生到校園去尋找大樹。

四、作業:

寫一份樹的觀察記錄。

第三課時

導課: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觀察大樹和討論,大家對於大樹這種植物已經瞭解得較為透徹了。下面請大家説一説你在校園內的觀察中,還看到了哪些生物?

一、學生彙報

説一説你的記錄紙上的內容,是如何獲得的?

你還在哪些地方發現了什麼生物?

在操場上發現了青蛙、蜻蜓、卷葉蟲、蝴蝶、螞蚱等小動物。

還在操場上發現了許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沒有把它畫下來呢?

二、討論

我們觀察到了這麼多的動物和植物,大家為什麼認為它們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稱 發現地點

青蛙、螞蚱 校園圍牆邊

…… ……

它們能長大。

它們的生長都離不開水。

它們都需要養料。

它們都對刺激有反應。

……

生物體有生命特徵和生命需求兩類,引導學生分別説出它們。記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內容勾出來。

三、小知識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體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類。所有的生物都表現出生命的特徵:生物體都有生長現象。生物體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通過吸取營養物質,個體會由小變大,顯示生物體的生長特徵。

生物體都能生殖和發育,都有應激性,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都有新陳代謝的作用等,這些特徵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沒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

四、它們是有生命的物體嗎?

説一説,書上的幾幅圖的幾種東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沒有?

西紅柿、黃瓜、辣椒等蔬菜;

山澗中的流水;

機器人;

天上的白雲、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鮮花。

《生命離不開水》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與比較,找出植物和動物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之處,通過人與黑猩猩的比較瞭解人與動物的血緣關係。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比較,掌握對比的方法。

3、通過比較人與動植物的相同與不同,將人融入自然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可供觀察的動植物圖片。2、觀察記錄紙。

教學活動建議:在前幾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瞭解了一些植物、動物的知識,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研究能力,這些為本課的學習做了充分的準備。這節課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將研究的範圍擴展開來,完成現階段對“生物”這一概念的認識。教學中可以藉助集合圖的表達方式幫助學生對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係作出解釋,體會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同學們,上兩節課我們通過觀察和比較,認識到了植物和植物之間、動物和動物之間都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今天我們接下來探討一下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不同與相同。(板書課題)

一、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與比較

1、出兔子和蘿蔔的不同之處,看誰找得多。

再找找兔子和蘿蔔的相同之處:

把你比較的結果寫在活動記錄上。

2、再找一找其它的動植物進行比較。

二、討論並彙報。

1、兔子和蘿蔔有哪些不同之處?

兔子:能運動、要吃青菜和蘿蔔、全身長毛、耳朵特別長、……

蘿蔔:不能運動、生長需要土壤、有根和葉子兩部分組成、葉子是綠色的……

兔子和蘿蔔的相同之處有哪些?

它們都能長大,都需要空氣、陽光和水分,都需要養份……

三、人與黑猩猩的比較

四人小組間相互討論交流自己的看法,並把小組的意見填寫到下面的表格中。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完成得最漂亮。

人與黑猩猩的

相似之處 人和黑猩猩的

不同之處

吃東西 人會製造東西

生孩子 人會説話

都可以走路 黑猩猩會爬樹

…… ……

學生討論,充分表達各小組意見,班級集體交流後,把記錄紙上要求的內容填完整。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比較了動物和植物之間如兔子和蘿蔔的不同和相同,雖然兔子是吃蘿蔔的,但兔子和蘿蔔間還是有許多地方是相同的,其中最基本的一條就是它們都是有生命的物體。另外我們還比較了動物和人的區別,發現我們人類和動物一樣,也是有生命的物體,也需要水分和空氣以及食物才能長大。那麼,植物、動物和人之間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這個問題。

二、觀察並記錄

觀察教材第22頁中的兩幅圖,説一説,動物、植物和人之間有什麼不同之處和相似之處?

動物、植物和人之間的不同之處有:

動物、植物和人之間的相似之處有:

把討論的結果寫在活動記錄上。

三、小結

動物、植物和人的眾多相似之處説明了什麼?

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動物,珍惜植物,把自己也看作大自然的一份子。生命的世界包含了我們所看到的一切自然界中存在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它們都是有生命的物體。

四、拓展

根據教材第22頁的插圖,各種各樣的筆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一幅圈圖來表示。請你用同樣的方法把有生命的物體——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係表示出來。

鉛筆

鋼筆 物體

自動鉛筆

生物 非生物

圓珠筆

三年級科學教案 篇三

1、植物新生命的開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徵各不相同;種子有自己特殊的結構,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萌發生長成一株植物。

過程與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特徵;根據植物生長的已有知識,預測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發關注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領學生產生問題並積極思考,能用適宜的方式將自己的認識清楚地表達出來,並能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教學難點】:觀察各種植物的種子。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貓給小貓哺乳的圖片、雞媽媽帶小雞吃食的圖片、向日葵小苗的圖片、各種植物的種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麥、玉米、綠豆等)、白紙、放大鏡。(學生準備)各種植物的種子、白紙、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聽聽説説

1、師:小貓是誰生下來的?小雞是怎麼來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2、生:思考後,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3、師:(出示圖片)驗證學生説出的答案。

4、師:植物的一生都要經歷出生、成長、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過程,它的一生髮生了哪些變化呢?

二、想想畫畫

1、師:用圖畫和文字將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畫下來和寫下來。

2、生:在P2頁“我知道的植物生長過程”的畫板裏畫圖。

3、師:展示學生畫的作品。

4、師:指名學生説説自己畫的作品的意義。

5、師: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莖、葉繁殖後代,但是,我們熟悉的綠色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它們新的生命的。

三、觀察種子

1、師:每個人把自己帶來的白紙放到桌面上,將帶來的植物的種子放到白紙上,觀察植物的。種子,邊觀察邊記錄。可以藉助放大鏡觀察。

2、師:觀察植物的種子,你準備觀察種子的什麼?

3、生:説説自己的想法?

4、師:你們説對了,我們觀察植物的種子,要觀察種子的形狀、大小、顏色等。

5、生:觀察植物的種子。

6、師:通過觀察植物的種子,你發現了什麼?

7、生:彙報自己的發現。(師:關注學生的彙報)

8、師:不同植物的種子,從外觀來看,它們的形狀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種皮不一樣等。種子的裏面有什麼呢?

9、師:要知道種子的裏面有什麼,該怎麼辦?

10、生:先預測種子的裏面有什麼,再掰開種子看一看。

11、生:繼續觀察植物的種子。觀察後彙報。

12、師:(小結)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種皮等各不相同,但種子的裏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準備

1、師:本學期,讓我們種植鳳仙花,觀察它的生長變化過程。

2、師:①準備鳳仙花的種子。②查閲鳳仙花的有關資料,瞭解鳳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準備播種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業佈置】

家庭作業:準備鳳仙花和四季豆的種子。

2、種植我們的植物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學習掌握播種技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適宜的實驗,觀察種子的萌發過程;根據研究植物生長變化的需要,確定觀察、記錄的內容和方法;根據對種子萌發狀況的預測,確定本階段觀察的重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用事實闡述觀點的意識,即科學的實證思想;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播種的方法

【教學難點】: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小鏟、花盆、泥土、鳳仙花種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紙等。

【教學過程】

一、學習播種方法

1、師:“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播種的好季節。今天,我們來種植鳳仙花。怎樣種植鳳仙花呢?

2、師:請大家看P4頁中的“播種方法”。

3、生:閲讀P4頁中的“播種方法”。

4、師:指一名學生説説播種的方法。

5、師:播種鳳仙花的方法是選種、放土、下種、澆水。

二、關注種子變化

1、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後做什麼?

2、生:説出自己的想法。

3、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後,我們要關注鳳仙花種子的變化。請大家閲讀P5頁順數1~10行內容。

4、生:閲讀P5頁順數1~10行內容。

5、師:注意觀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種子生長變化情況;注意觀察花盆中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三、記錄生長日記

1、師:種植植物是一項長期研究的觀察活動,要做好管理、觀察和記錄等工作。要隨時觀察記錄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每週要測量一次鳳仙花的植株高度、觀察鳳仙花葉的形狀和數量。

2、師:把你測量和觀察的數據填寫在P5頁中表格中。

3、師:期末,每個學生要寫一篇“鳳仙花生長變化的日記”。

四、實地指導播種

1、師:實地指導學生在花盆裏種植鳳仙花;在玻璃杯裏種植鳳仙花。

2、師:督促學生養成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的好習慣。期末,對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做得好的學生進行獎勵。

【作業佈置】

家庭作業:在自己家的陽台上,種植鳳仙花。

3、我們先看到了根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種子萌發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總是向下生長的;植物的根能夠吸收水分和礦物質;能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過程與方法:用適宜的方法記錄、交流所觀察到的現象;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根據已有的經驗和所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有依據的預測;用觀察、實驗的方法驗證推測;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樹立科學是講求實證的意識。

【教學重點】:觀察植物根的生長變化;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教學難點】: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前一週種植在玻璃杯裏的四季豆,試管、水、食用油、一顆有根有葉的小植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活動)問題導入

1、師:一棵大樹,我們要把它從土壤中拔出來是很困難的;一株小草,我們要把它從土壤中拔出來,容易嗎?

2、生:思考後回答。

3、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來。(出示種植在玻璃杯裏的四季豆)我們種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麼?

4、師:揭示並板書課題:我們先看到了根

二、(觀察活動)觀察植物根的生長

1、師:我們種下的四季豆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請你們認真地觀察觀察,看看能發現什麼?

2、生:學生觀察自己在前幾天種植在玻璃杯裏的四季豆。

3、師:剛才,你們認真觀察了種植在玻璃杯裏的四季豆,有什麼發現呢?

4、生;彙報自己的發現。

5、師:根據學生的彙報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現種子萌發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長,根的生長速度快。

三、(研究活動)植物的根有什麼作用

1、師:我們給鳳仙花澆水時,一般往哪裏澆?為什麼大部分都澆到土壤上?

2、生:説出自己的想法。

3、師: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長髮育過程中有什麼作用呢?下面,我們來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師:同學們想一想,是什麼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討論後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師:我們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看植物的根還有什麼作用?實驗步驟如下:

參看P8頁書上的內容,教師邊講邊操作。①選擇一棵帶根的植物裝入有水的試管中。②將植物的根浸泡在試管裏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試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試管中的水不會被蒸發到空氣中去,並在水面處做好標記。④觀察試管中的水量有什麼變化。

7、師:過幾天,試管中的水量變化説明了什麼?

8、師:(總結)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物質。

【作業佈置】

家庭實驗:參看P8頁書,製作一個“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實驗裝置,並注意觀察實驗裝置裏水量的變化。

4、種子變成了幼苗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綠葉可以製造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料;植物的葉在莖上分佈有利於接受更多的陽光。

過程與方法: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通過查閲資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尋找問題的答案。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科學研究是艱辛的過程;激發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從事研究科學的願望。

【教學重點】:組織學生交流種子發育成幼苗後植物的生長變化,觀察鳳仙花幼苗的特徵,研究植物葉的作用。

【教學難點】:研究植物葉的作用。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剛出土的鳳仙花照片、植物葉水平分佈和垂直分佈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圖(多媒體課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關資料。(學生準備)生長四周的鳳仙花、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出土後幼苗的變化

活動導入

1、師:我們種植的鳳仙花已經變成了幼苗,現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重點交流一下前一段時間鳳仙花幼苗生長變化情況。

2、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

活動指導

1、師:全面檢查學生的觀察記錄,及時進行反饋,引領學生在以後的時間裏堅持進行觀察。

2、師:組織學生交流。(鼓勵學生説出新發現、新問題)

3、師:指導學生觀察實物鳳仙花。

4、師:指導學生測量鳳仙花植株的高度、葉的分佈情況。

二、我們的思考

1、師:提出問題:為什麼植物的葉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長?植物的葉子和幼小植物的莖為什麼大部分是綠色的?聽説綠葉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廠”,植物生長需要的食物是不是來自綠色的葉呢?植物的葉子還有什麼作用?

2、生:根據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回答老師的問題。

三、葉為植物提供“食物”

1、師: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食物是從哪裏來的?

2、生:討論後説出自己的想法。

3、師: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多數植物能自己製造“食物”——養料。

4、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指導學生學習科學書P11頁上內容。

5、師:板書:

陽光

二氧化碳+水——→氧氣+養料

6、師:(總結)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僅為植物製造養料,還為我們人類和動物製造養料和氧氣。

【作業佈置】

家庭作業:回家仔細地去觀察一棵植物,觀察植物的葉子分佈的情況,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金屬》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工具,對紡織材料進行探究。能夠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行分類。

2、認識一些常見的紡織品材料,如棉、絲、毛和人造纖維。知道這些材料的主要區別、特點和用途。

3、體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意識到人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棉布、絲綢、羊毛、合成纖維;燒杯、滴管、托盤、打火機、鑷子、顯微鏡或放大鏡;活動記錄表。

演示材料:實物投影儀、活動方案表、土布、傘、絲巾、風箏、毛巾、拖把圖。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與上一課同為常見材料的次級研究主題。與前一課一樣,都是學生經常接觸的物品,從學生的已有概念入手導入學習活動。在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説説古人穿什麼,然後交流現代人穿什麼,結合文字介紹,講述紡織材料的發展史。由於教學中需要大量的紡織材料來進行探究,所以教師課前可佈置學生蒐集各種紡織材料和關於紡織材料的信息,教師也可以收集一些紡織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大家共同觀察、交流。在探究活動中,教師主要還是指導學生通過比較實驗了了解一些紡織材料的特點和用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前面我們瞭解了我們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材料紙。但許多地方用紙作材料是不可行的,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我們生活中另一種不可缺少的材料,我們穿的衣服都是由它們織成的'。它就是:紡織材料。(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各種各樣的紡織材料。

(1)、講述:人類最早用獸皮和樹葉裹體,後來逐漸掌握了紡織麻、棉、蠶絲等天然纖維的技術。到了近代,人工合成纖維技術的發展,又給紡織材料增添了許多新的成員。

(2)、提問:書中這些都是常見的用紡織材料做成的衣服,同學們仔細觀察觀察,看一看,總共有幾塊布料?

(3)、講述:這些布料都是由常見的紡織材料織成的。不同的材料織成的布可以做成不同的衣物,比如:有棉布衣物、羊毛衣、尼龍傘、絲綢襯衫和領帶等。

(4)、講述:同學把自己穿的衣服脱下來,認一認上面的標記,你知道這些衣物是由什麼紡織材料織成的嗎?

(5)、學生分組進行,通過紡織材料的標誌來識別不同的紡織材料。

(6)、教師總結:棉、尼龍、羊毛、滌綸、聚脂……,尼龍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纖維,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

2、研究比較棉布和尼龍的不同。

A、講述:尼龍和棉布有什麼不同呢,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比較兩種紡織材料的不同。

B、比較結實程度實驗。

(1)實驗過程:從布料中抽出纖維;用放大鏡觀察;再拉一拉。

(2)、學生分組實驗。

(3)、彙報實驗結果。

C、比較氣味實驗。

(1)、將棉布和尼龍分別燒一燒,然後用手扇着聞一聞。

(2)、提問:兩者的氣味有什麼不同?

(3)、分組彙報實驗結果。

(4)、教師總結。

D、比較吸水性實驗。

(1)裁剪同樣大小、質量近似的尼龍、棉布各一塊;

(2)把它們同時沉入水中;

(3)一段時間後(3分鐘),比較一下看哪種布料吸的水多?

(4)、學生分組實驗、彙報。

(5)、想一想:你還有其他檢驗尼龍和棉布的吸水性的方法嗎?

E、教師做最後的總結。

(三)、拓展應用:

1、講述:我們的祖國幅圓遼闊,北方和南方的氣候差異很大,如果我們從廈門去東北遊玩的話,需要帶很多的衣服,出門旅遊很不方便。現在請同學們開動腦筋,為未來的衣服設計設計,你希望將來的衣服是什麼樣的?

2、學生分組討論。

3、彙報本組的討論方案。

4、教師總結:同學的設計都很不錯,希望你們的設計在未來的生活中能發揮作用。

5、課後蒐集有關新型紡織材料的知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9dgyz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