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鴻門宴》教案【精品多篇】

《鴻門宴》教案【精品多篇】

《鴻門宴》教案【精品多篇】

《鴻門宴》優秀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掌握《史記》一書的體例、別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關的文學文化知識

2、掌握本課出現的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譯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準確概括文章的故事情節

5、瞭解作者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的特點

教學重點

一、學習古漢語的常用詞語和特殊句式

二、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個集團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辨析疑難語句、準確翻譯文中的句子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下面四副對聯哪一幅是寫司馬遷的?

1)志潔行廉,愛國忠君真氣節;

辭微旨遠,經天緯地大詩篇

2)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裏,亭影不孤

3)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人間疾苦,筆底波瀾

4)剛直不阿,留得正氣衝霄漢;

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屈原、歐陽修、杜甫、司馬遷

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馳這首詩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並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鬥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競不肯率先衝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着一切;過去的榮耀、現在的)本站○(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後,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麼安排你呀?”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後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後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羣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同為交戰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

二、解題

1、作家作品

司馬遷(前145—前90?):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夏陽(今陝西韓城市)人,生活在西漢武帝時代父親司馬談是太史令司馬遷20歲外出遊歷,足跡遍南北,後繼父職,任太史令前後曾為郎中、太史令、中書令等職

《史記》共130篇,52萬字,包括“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個部分,記事上起軒轅黃帝,中經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史記》包羅廣泛,體大精深它不僅寫了遠古、近古,也寫了當代;不僅寫了中原、華夏,也寫了邊疆、外國;不僅寫了政治、軍事,也寫了經濟、文化;不僅寫了帝王將相、英雄豪傑,也寫了下層社會各色人等這種囊括古今各類知識、各家各派文化於一爐而加以融會貫通的氣魄,是前無古人的;司馬遷自述其寫作此書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種打通一切領域,自立學術章程,總結一切規律以求為現實政治服務的宏偉目標。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歷史著作,同時也是我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文學著作從歷史的角度講,《史記》開創了我國古代兩千多年紀傳體的歷朝“正史”的先河;從文學的角度講,《史記》第一次運用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法,給人們展現了豐富多彩而又各具個性的歷史人物有震鑠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項羽、劉邦、漢武帝;有家喻户曉的朝臣如管仲、晏嬰、蕭何、張良;有百戰百勝的名將如白起、韓信、衞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吳起、商鞅、趙武靈王;其他節烈型的有屈原、王蠋;口辯型的有張儀、蘇秦、酈食其;俠義型的有魯仲連、荊軻、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優旃等等他們千姿百態,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約有一百多個。

2、楚漢之爭概況簡介

前207年10月,劉邦入關,降秦王子嬰,還軍霸上;12月項羽破關而入,劉、項在鴻門會面,雙方鬥爭開始次年春,項羽以盟主身份召開戲西(今陝西臨潼東)之會,封18人為諸侯王,本人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劉邦為漢王,都南鄭(今陝西省南境)

劉邦到南鄭後,積極準備反攻,先奪取關中三秦之地作為根據地,然後出兵東向,進攻項羽,曾多次被項羽打敗,到前203年秋,得到韓信的幫助,才形成足以跟項羽抗衡的力量項羽乃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定約後,項羽東歸,劉邦也準備西歸這時張良、陳平向劉邦提出建議,趁此時機消滅項羽後在韓信、彭越幫助下,圍項羽幹校下(今安徽靈壁南)項羽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

《鴻門宴》寫的是劉邦和項羽的鬥爭故事開始時,項羽擁兵40萬,而劉邦只有10萬從“鴻門宴”的情節,讀者已經能清楚地預見到將來劉邦勝項羽的結局了項羽由主動步步轉化為被動,而劉邦卻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動轉為主動秦始皇遊會稽,渡浙江、樑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樑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樑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直率粗獷與劉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鴻門宴”這個故事發生在陳涉起義後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陳勝起義後,各地雲起響應,其中有楚國貴族出自身的項梁、項羽叔侄,有農民出身的劉邦陳勝失敗後,項梁扶楚懷王的孫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劉邦也投靠了項梁公元前207年,項梁戰死,懷王派項羽等去救援被秦軍圍困的趙國,同時派劉邦領兵攻打函谷關臨行時,懷王與諸將約定,誰先入關,便封為關中王項羽在鉅鹿(今在河北)大敗秦軍,消滅了秦軍的主力同時,劉邦從黃河以南打進武關,攻下咸陽,秦王子嬰投降劉邦與當地父老約法三章,廢除秦苛法,準備在關中稱王后來在謀士勸説下,退出咸陽,還軍霸上,派兵把守函谷關,以防諸侯軍入境

項羽大破秦軍後,聽説劉邦已出咸陽,非常惱火,就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這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暗中派人告訴項羽説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項羽聽了,更加惱怒,決定第二天發兵攻打劉邦劉邦面臨危急的情況,在紛紜頻仍的戰鬥中,產生了這一次酒宴上的鬥爭

課文疏通

1、通讀全文(讀準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語,通其大意)

2、串講與翻譯(把握重要的詞語、句式與重點句、難句,同時,要讓學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識比如座次、禮節等調動學生積極性,必要時讓他們翻譯句子並找到句中的知識點,)

知識點歸納(可作練習用)

一、通假字、

1、距─拒: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2、內─納: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3、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4、倍─背: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二、成語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三、古今異義

1、山東古:指崤山以東地區

今:指太行山東邊的一個省

2、非常古:意外的變故

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黃河以北地區

今:黃河北部的一個省

4、河南古:黃河以南地區

今: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5、壽古:敬酒

今:長壽

6、細説古:小人的讒言

今:詳細地講述

婚姻古:兒女親家

今:結婚的事或者説因結婚而主生的夫妻親眷關係

四、一詞多義

1、謝謝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感謝: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辭謝、告別:乃令張良留謝

2、辭推辭: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告別: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3、故故舊、交情:君安與項伯有故?

因此:故聽之

特意: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4、且將:且為之奈何?

況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5、幸寵幸、親近:婦女無所幸

幸虧、幸而:故幸來告良

五、詞類活用

1、名詞用如動詞:

沛公軍(駐軍,動詞)霸上

沛公左司馬使人言(告訴,動詞)於項羽曰:……

沛公欲王(為王、稱王,動詞)關中

不可不語(告訴,動詞)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動詞)之

籍(登記,動詞)吏民

范增數目(使眼色,動詞)項王

刑(施加肉刑,動詞)人如恐不勝

道(取道,動詞)芷陽

2、形容詞用如動詞:

素善(友善、交好,動詞)留侯張良

3、意動、使動: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以之為王,稱王,意動)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動)

沛公旦日從(使……跟從,意即帶領,使動)百餘騎來見項王

交戟之衞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動)不內

樊噲側(使……斜側着)其盾以撞

4、名詞作狀語: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用對侍兄長的禮節)事之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像鳥用翅膀)蔽沛公

項伯乃夜(在夜裏)馳之沛公軍

頭髮上(向上)指

道芷陽間行、間至(抄小路)軍中

六、句式變換

1、數詞作謂語: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賓語前置:

客何為者?(何為─為何)

大王來何操?(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3、介詞結構後置:

具告以事

貪於財貨

4、判斷句:

此天子氣也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亞父者,范增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5、省略句:

欲呼張良與(省略“之”)俱去

毋從(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為(省略“之”)壽

旦日(省略主語“沛公”)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6、被動句:

珍寶盡有之(被佔有)若屬皆且為所虜吾屬今為之虜

七、偏義複詞:

出入: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八、同義複詞:

貪於財貨、封府庫、項伯許諾、沛公不勝杯杓、聞大王有意督過之、立誅殺曹無傷

九、固定句式:

奈何:奈,動詞何,疑問代詞譯為“如何”、“怎樣”如“為之奈何?”

孰與:與……相比,誰……?表示比較如“孰與君少長?”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將守關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十、古代“座次”問題:

1、官職:古代以右為尊“位在廉頗之右”

2、車騎:由以左為尊“信陵君虛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

3、室內:西為賓、長、貴;

東為主、幼、賤

4、堂上座位:北為帝(尊),南為臣(卑)

左為貴,右為輕

5、四面環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東

項羽(伯)——亞父——沛公——張良

十一、古代的禮節:

1、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鋪席,人坐於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於腳跟

2、跪:仍象坐姿態,但臀離腳跟,伸直腰板

3、跽:長跪,把身體挺得很直

4、頓首:跪而頭碰地後再抬起

歸納實詞義項:

因、如、舉、謝、意、置、鬥、坐、王、軍、擊

時間副詞歸類:

表過去的:

昔:昔某公欲增慰帥兵

初、始:初,君之始入京也

已: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嘗:吾嘗終日而思矣

既:定國是之詔既下

旋:旋乃還

向:失向來之煙霞

本:臣本布衣

素:素善留侯張良

表現在的:

今:今而知皇上真無權矣

方:餘方心動欲還

正: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

當:當是時

表將來的:

將:曹操自江陵將順流而下

行將:臣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

且:年且九十

立:沛公至軍,立誅殺曹

尋:尋乃還

表最後的:

終: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

卒: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竟:胥竟不調

表恰在其時的:

會:會其怒,不敢獻

適:適大病,不能行

表急速的:

急:既定策,則僕需急歸營

急擊勿失

疾:若皇上於閲兵時疾馳入僕營

速:今不速往,恐為曹所先

卒:(cu)百萬兵難卒合

表時間長短或延續的:

頃之:頃之,煙炎張天

須臾:坐須,沛公起如廁

俄:俄見小蟲躍起

俄傾:以俄傾淫樂,不易無窮之悲,雖愚者亦明之矣

既而:既而以吳氏之亂請於朝

已而:已而英霍山師大起

良久:感此言良久之,卻坐促弦

本文中心:鴻門宴

本文線索:殺不殺劉邦

本文順序:時間順序

本文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和尾聲

宴前(幕後活動):無傷告密亞父定計夜訪張良劉邦定策項伯説情

宴中(明爭暗鬥):沛公謝罪范增示意項莊舞劍樊噲闖帳義責項羽

宴後(脱身除患):沛公逃席張良留謝項王受璧范增憤罵誅殺無傷

全文以“鴻門宴”為中心,以“殺不殺劉邦”為線縈,按時間順序來展開故事情節,以項羽欲擊劉邦始,到劉邦被放終,以曹無傷密告始,到曹無傷被誅殺終;以范增勸説項羽始,到范增怒罵項羽終矛盾複雜,波瀾起伏,雖是《項羽本紀》中的節選部分,而結構卻十分嚴謹,前後呼應緊密,也可説是一個動人的完整故事

故事發展過程:

項羽起兵會稽——北上救趙——鉅鹿之戰——破關入鹹

(劉邦在沛起義——劉邦攻秦——約法三章)

——鴻門宴——項羽封侯——諸侯反叛——彭城大戰——俘漢妻父

——漢楚講和——弒父未遂——單獨挑戰——攻韓信彭越——鴻溝割地——張良説劉——垓下之圍——烏江自刎

性格形象分析:

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個性

項羽和劉邦:(雙方首腦)

共同點:胸懷大志項羽“彼可取而代之!”

劉邦“大丈夫生當如此也!”

1、項羽

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驕矜自負,聽到“沛公欲王關中”的密報,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項伯斡旋泄露軍機,項羽麻痺不問,項伯説項羽“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項羽又在“義”字上思慮不定鴻門宴上劉邦一席花言巧語,竟使項羽不好意思,暴露了無傷,説明他無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舉玦,“項王默然不應”,“項莊拔劍起舞”,項伯“翼蔽沛公”,聽之任之,説明項羽不聽人言,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優柔寡斷,坐失良機樊噲闖宴,威懾項羽,慷慨陳詞,指斥項羽項羽沽名釣譽,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讚賞、賜坐劉邦逃跑,項羽受璧,無可奈何,缺乏深謀遠慮

聽曹無傷言(大怒)決意伐劉——受項伯説(許諾)答應善遇——受劉謝罪(留飲)自愧設宴——見增舉佩(默然)縱容劉邦——見伯護劉(不應)繼續縱容——樊噲闖斥(稱讚)賜坐賜酒——張良留謝(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點:

唯我獨尊、光明磊落、寬宏大量、“仁義”皆施、直率魯莽、沽名釣譽、輕敵自大、寡謀輕信、優柔寡斷、眼見不遠、不善用人

2、劉邦

出身農家,不務正業,貪財好色,一心稱王鯫生獻計“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正中劉邦下懷這樣重大事件,劉邦都沒有告訴過謀士張良,真有心計緊急關頭,搖尾乞憐,又向張良求救張良不計前事,連發數問,從實際出發,提出“沛公不敢背項王”的方針劉邦首先懷疑張良與項伯的關係,既而心領神會,立刻接見項伯,説得天花亂墜,做得天衣無縫,機敏過人,貫徹執行張良的方針真叫漂亮!拉攏收買了項伯,通過項伯軟化了項羽,在鴻門宴上受到項伯的“翼蔽”

劉邦鴻門謝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膽量有氣魄,而又卑躬屈節,稱項羽為“將軍”,自稱“臣”,奉承項羽,掩飾自己,拉舊關係,自己“北向坐”,“張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劉邦進入咸陽,住在皇宮,盡享榮華富貴,不肯離開見狀,樊噲與張良質問劉邦:“欲有天下耶?將為富家翁耶?”力勸劉邦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劉邦察納雅言,“沛公軍霸上”項羽揚言要“擊破沛公軍”的時候,他聽取了張良的意見;劉邦要逃跑的時候,又聽取了樊噲的意見總之,劉邦還是善聽人言的賠罪時,項羽暴露了曹無傷,劉邦不露聲色,置若罔聞,密記在心;回軍後,“立誅曹無傷”劉邦多有心計,處事多麼果斷!

為之奈何(驚)——求救張良(問)——拉攏項伯(謀)——謝罪項羽(奸)——脱身獨去(識)——留良代謝(周)

性格特點:

生性懦弱、虛心請教、多謀奸詐、能言善變、頭腦清醒、善於應變、慮事周到、善於用人

二、寫作:

1、發揮想象,描寫《鴻門宴》中范增的心理活動(300字)

2、以《我最喜歡》或者《我最討厭》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1)標題橫線上填寫《鴻門宴》中的人物名字

(2)論點鮮明,論據充足,自圓其説

(3)800字左右

《鴻門宴》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立足文本分析項羽及其他人物的性格特點。

2、學習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地評價歷史人物,力求將客觀評價與個性解讀相統一。

教學重點及難點:

分析主要人物項羽的性格特點。

賞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烘雲托月”的手法,引導學生學會用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去刻畫人物形象。

教學手段及方法:

多媒體課件、多媒體投影儀、討論法(小組合作探究並展示成果)、點撥法(教師適時引導、點撥、歸納、小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項羽的《垓下歌》導入新課: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zhuī)不逝。

騅(zhuī)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學生齊讀《垓下歌》,教師設問:“《垓下歌》是項羽深陷西面楚歌的境地時所作,在窮途末路之時,項羽將自己失敗的原因歸為什麼?(“時不利兮騅(zhuī)不逝。”)所以,他在臨死之際反覆感歎:“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那麼,項羽的失敗,究竟是“天命”,還是“人事”?今天,就讓我們從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去一探究竟吧!(板書課題《鴻門宴》)

二、合作探究:

教師用燈片打出兩個合作探究題,給學生十分鐘時間自由討論。要求小組長組織本組的討論: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交流意見,小組長收集彙總本組成員的意見,最後推薦一位同學作為代表闡述本組的意見。討論結束後請學生自由發言,如果不認同他人的觀點可以反駁,如果認同則可補充説明。教師隨機板書學生觀點中的關鍵詞,並視學生回答的情況給予所在小組1——3分的加分。

1、鴻門宴之前,項羽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40萬PK10萬),他也曾揚言要“擊破沛公軍”,可是鴻門宴上他卻輕易地放走了劉邦。鴻門宴上項羽的表現體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

學生自由發言後教師歸納總結:

項羽的性格特點:

作為政治家:胸無城府,輕信敵人;自大輕敵,剛愎自用;不善用人,用人唯親;優柔寡斷,沽名釣譽。(寡謀的武夫)

作為一個普通的“人”:率真、重情、尚義(坦蕩的君子)

小結:我們評價歷史人物,一般來説,有兩個很重要的標準,一個叫歷史評價,一個叫道德評價,道德評價是要服從於歷史評價的。我們將項羽作為一個政治家來評價,認為他有很多幼稚之處,有很多缺點,這是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對項羽做出了客觀地評價。我們認為他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是一個有“君子之度”的人,不乏可愛之處,這是我們從道德的角度、人性的角度對他進行了個性的解讀。對於歷史人物,我們首先應該對其做出客觀地評價,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不能有自己的情感傾向,不能有自己的個性解讀。正因為如此,司馬遷一方面客觀地記錄了項羽的生平,批評他自矜功伐、迷信武力、不善自省等缺點;另一方面又將他列入帝王才能進入的“本紀”,把他當做英雄來歌頌,認為他作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毫不吝惜對他的讚美和喜愛。(燈片打出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2、司馬遷善於用烘雲托月的手法來塑造主要人物的形象。本文中作者用了哪幾朵“雲”來托出項羽這輪“明月”?

學生自由發言後教師歸納總結:

劉邦:

圓滑狡詐,隨機應變——項羽:胸無城府,輕信敵人

謙虛謹慎,能屈能伸——項羽:自大輕敵,剛愎自用

知人善用,用人唯賢——項羽:不善用人,用人唯親

殺伐果斷,謀劃周全——項羽:優柔寡斷,沽名釣譽

(2)項伯:公私不分,立場不明。

(3)范增:老謀深算,遠見卓識

(4)張良:足智多謀,從容應對,忠心事主

(5)樊噲:勇猛忠誠,粗中有細

小結:劉邦的性格恰好和項羽的性格形成鮮明對比,從而有力地反襯項羽的性格。徇私泄密、公然作奸的項伯深得項羽的信任,而老謀深算,有遠見卓識的范增一再“舉玦”卻遭項羽漠視,這兩人從側面襯托出項羽的不善用人、用人唯親。樊噲的一番“義責”讓項羽無言以對,張良的從容辭謝讓項羽坦然受璧,縱虎歸山,這又襯托了項羽的沽名釣譽、缺乏遠見和政治上的幼稚。作者善於在對比襯托中刻畫人物形象,從而用劉邦等人的的形象有力地襯托出主要人物項羽的個性,這就是“烘雲托月”的寫法。

注:在學生自主地分析人物的性格,自由闡述自己的意見時,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情況適時地聯繫以下三則資料,適當地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形象。

附:

拓展延伸一

秦始皇遊會稽,渡浙江,樑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樑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樑以此奇籍。——《史記項羽本紀》

高祖常徭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史記高祖本紀》

拓展延伸二

項羽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當此時,彭越數反樑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史記·項羽本紀》

拓展延伸三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史記·高祖本紀》

三、課堂小結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説:“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換言之,性格決定命運。項羽的悲劇是歷史的悲劇,更是性格的悲劇。他的失敗在於他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在政治上,他是一個天真的孩童(聯繫張愛玲小説《霸王別姬》相關片段)。他常常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在那個爾虞我詐的年代,項羽不善權謀,更不屑用權謀來戰勝對手。所以,他輸給了歷史,輸給了陰謀。(燈片打出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羣的評價:“項羽是英雄,那叫本色英雄;劉邦也是個英雄,那叫時世英雄。在那個時代,本色英雄抵不住時世英雄。”)

項羽,那馳名天下的江東叛軍領袖,巍然地跽在虎皮毯上,腰略向前俯,用左肘撐着膝蓋,右手握着一塊蘸了漆的木片,在一方素帛上沙沙地畫着。他有一張粗線條的臉龐,皮膚微黑,闊大,堅毅的方下巴。那高傲的薄薄的嘴脣緊緊抿着,從嘴角的微渦起,兩條疲倦的皺紋深深地切過兩腮,一直延長到下頜。他那黝黑的眼睛,雖然輕輕蒙上了一層憂鬱的紗,但當他抬起臉來的時候,那烏黑的大眼睛裏卻跳出了只有孩子的天真的眼睛裏才有的焰焰的火花。

——節選自張愛玲的短篇小説《霸王別姬》

四、佈置作業

1、對話歷史:如果你能穿越歷史,回到千百年前,你會對項羽説些什麼呢?請以“項羽,我想對你説……”為題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注:根據課堂時間靈活處理,時間充裕則讓學生當堂寫,當堂説;時間不夠則留為課後練筆。

2、完成《導學案》相關練習

《鴻門宴》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分析文中人物言行,體會人物性格形象

能力目標:學會用現代的眼光、自己的眼光,評價人物

方法介紹:結合時代,結合人物,結合文本(三結合)

其中文本閲讀最重要,也最理性,最具有説服力

重難點突破:

一、閲讀全文,找出有關項羽心理的詞句

1、項羽大怒曰

2、項王默然不應

3、項王未有以應

二、分析原因

1、項羽為何大怒

1)沛公欲王關中(欲和項羽爭奪天下)

2)使子嬰為相(秦項不兩立—收買人心)

3)。(佔有財物

2、項王的怒,説明了什麼。結合史記項羽本紀,一生最多的表情就是大怒

不理智,因個人好惡而做決策

3、項王默然不應,為什麼?

項王已經不想殺劉邦,為什麼不想殺?

劉邦:

1、戮力攻秦——敍舊(事實:早就想爭奪天下)

2、不自意先入關——奉承(蓄謀已久)

3、今有小人之言——討好(迴避劉項不兩立的重點)

——劉邦以情動人,以退為進

而項羽反應如何——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項羽內心慚愧,拋出曹無傷,掩飾自身的理虧(缺乏政治眼光,侷限於個人情感)

4、項王未有以應,為什麼?

1)秦末之亂

2)懷王之約

3)劉邦之功

——樊噲以理服人,直言進諫,殺劉則將走秦朝滅亡之路

項王無以應,不知如何應對,看重道義,但缺乏政治才能,更無政治眼光,和相應的權術

歸納:不理智、重感情、重道義

三、拓展

對比項羽和劉邦的兩首詩歌,分析形象

項羽

勇武過人,但至死都迷信武力,有情有義,但不懂政治;

劉邦

人品低劣,但精於政治,渴望人才,善於用人,終成帝業。

《鴻門宴》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政治、軍事生涯眾所起的重要作用。

2。歸納總結因、如、舉、謝、意五個多義詞的義項;瞭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的特點,並比較與現代漢語的不同。

3。背誦課文第三、四段。

教學重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誦故事的高潮三、四段。教學難點理解因、如、舉、謝、意等五個多義詞義項,掌握兩個句式。教具準備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了解秦末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放錄音,範讀課文,以求準確認讀。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語請學生欣賞兩首詩投影

(一)垓下歌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學生默讀理解。提示: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馳。這首楚刺體的詩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並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鬥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競不肯率先衝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着一切;過去的榮耀、現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後,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麼安排你呀?投影

(二)大風歌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學生默讀理解;提示: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後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後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羣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同為交戰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簡介選一學生回憶國中所學《史記》中的篇目,簡介司馬遷及《史記》,突出有關常識。可參考課後知識卡片司馬遷與《史記》。

三、背景簡介投影

(三)一幅陳涉起義的教學圖片一幅楚漢相爭的教學圖片教師講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後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四、放錄音,使學生準確認讀。學生聽錄音一遍。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投影

(四)本文的異讀字有:破音異讀:沛公欲王關中(wàng)道芷欲間行(jiàn)通假異讀:距關,毋內諸侯(同拒納)

要項伯(通邀)令將軍與臣有郤(通隙)願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通早)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藉助註釋及熟知的文言知識理解文意

六、佈置作業

1、掌握本課的生字、異讀字。

2、反覆誦讀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由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完成對項羽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説明領袖人物性格事業成敗的影響。理清情節發展脈絡,熟讀一、二、段,背誦三、四段。

[教學步驟]

一、全班齊讀課文,抽查正音情況。

二、分組討論主要人物項羽。提問:項羽的性格特點如何,依據是什麼?明確:沽名釣譽,缺乏政治遠見;曹無傷告密,立即決定進攻;項伯遊説,便放棄進攻。剛愎自用:謀士范增獻計,先納計後食言。宴會上范增舉玦,項王不應。胸無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賣曹無傷,經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放棄進攻,對武士樊噲的態度更是如此。寡謀輕信,輕敵自大;對項伯不辨親疏,對范增置若罔聞。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據即可。提問:項羽的性格特徵是如何體現出來的?作者是如何刻畫這一人物形象的?學生討論。教師點撥:作者善於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文章在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對比烘托也是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對劉邦的刻畫,突出其善於用人(與項羽約為婚姻,對張良言聽計從)、能言善變、狡詐多端、當機立斷(誅殺曹無傷)的性格特徵,這些都是為突出主要人物項羽服務的。

三、鴻門宴上劉、項性格的較量,不過是楚漢相爭的縮影,要充分認識項羽的性格,不妨選以下三個片段:

投影(一)秦始皇遊會稽,渡浙江、樑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樑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樑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解説:項羽直率粗獷與劉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投影(二)秦末,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願與沛公西入關。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剽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遣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剽悍,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解説:在滅秦戰爭中,劉邦大軍幾乎兵不血刃,秦軍即聞風瓦解。反觀項羽卻一路苦戰,在刀光劍影、腥風血雨之中來到咸陽時,已是姍姍來遲。

投影(三)項羽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當此時,彭越數反樑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解説:性格急噪與老奸巨猾對比鮮明。

四、性格特徵對領導人物的成敗起決定性的作用。試結合課文分析,作者司馬遷在客觀冷靜的敍述中寄寓了什麼樣的情感,讚歎、惋惜,抑或兼而有之?學生討論。

投影(四)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急,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襲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自矜功伐,奮其斯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解説:作者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寫的,他一方面號稱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於自矜功伐而致烏江自刎的悲劇。既有讚歎,又有惋惜。

五、選六個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其中選兩個朗讀基礎好的學生擔任主要角色項羽、劉邦,其他四個學生分別擔任范增、項伯、張良、樊噲,由擔任項伯的學生讀敍述文字。教師略作指導:本文故事性強,人物形象豐滿,朗讀應注意突出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及情節發展的張弛有效。正如我們上面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樣,項羽一聽到劉邦欲王關中的消息,立刻大怒,應讀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狀來;第二天劉邦赴宴一段謙詞卑禮的請罪,他又顯得洋洋自得,失口將曹無傷告密一事和盤托出。應讀得得意忘形。劉邦,赴鴻門假意屈從,言辭中用透出謙卑、偽飾。另外,老謀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練透闢的張良,豪壯威嚴的樊噲,都應在朗讀中使其栩栩如生,讓人物自己開口説話,如在眼前。至於情節,在矛盾的展開中,時鬆時緊,應學會動用朗讀渲染氣氛,使聽者身臨其境。放錄音第一、三段,讓學生細細品味朗讀的魅力。

六、着重閲讀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場順序,分節記憶人物言行,背誦,理清背誦思路。三起三落,情節張弛有效,波瀾起伏。

學生自由朗讀背誦。

七、佈置作業1。背誦課文三、四段2。結合課文學習,談談你對項羽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寫一篇隨筆。

[例文]

性格的祭奠(節選)

項羽在滅秦戰爭中徹底表現出來的肆意恣睢、剛愎自用、兇狠殘暴的性格為他日後的失敗寫了伏筆,其實此性格項羽早已有之。從殺宋義始至破秦,他一路在勝利的歡呼聲中走了過來,這無疑滋長了他的這種性格,使之惡性發展起來而成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他一出現就是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英雄形象,鉅鹿之戰的輝煌勝利更使得他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判斷能力,他開始把自己看作神了。能支撐起他這一精神世界的惟一支柱就是贏得勝利。每一次勝利,固然使他的精神支持更堅強一些,然而,這勝利更大地加重了精神世界的自重。如此,他將一輪輪戰鬥下去,周而復始,項羽陷入了他為自己製造的一個怪圈,無法自拔,卻又不願自拔。項羽心底要維繫永不敗神話的慾望,構成了他對戰爭的一種幾乎是本能的崇敬,並進一步鑄就了他的性格。由此也就不難回答項羽把那一份份殘酷的祭奠獻給了什麼,他自身的矛盾又來自何方。在項羽心理怪圈的一來二去之中,中國人口已從戰前的一千萬驟減至五百萬。天下人對項羽心態的無法認同使得時代終於作出了拋棄項羽的選擇。項羽不好計策與外交是真誠的,他夢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決一切問題,可是現實無情地打破了他的夢想,他只有歎息着,用死亡來反抗這現實,為自己性格的篇章寫下了最後的一筆,也為自己一生執著的性格獻上最後的也是最虔誠的祭奠。赳赳武夫的內心是多情的,儘管表現這多情的`卻是無情。性格的祭奠是悲壯的,因為它的代價是生命、執著和無奈。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檢查背誦。設計探究性閲讀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分類歸納文言知識,如實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實處。

[教學步驟]

一、教師示範背誦,或選學生輪流背誦三四段

二、探究性閲讀訓練思考:鴻門宴的故事發生時,項羽為諸侯上將軍,劉邦因起兵於沛,人稱沛公,都還沒有稱王。但課文中卻都超前稱了王。清代學者樑玉繩在《史記志疑》中批評説:高帝此時尚未為王,且前後俱稱沛公,何忽於張良三稱大王耶?又説:羽時亦為王,故沛公稱羽將軍,以其為諸侯上將軍也。《史記》乃預書為王,此下項伯曰:項王,范增、項莊曰君王,張良、樊噲曰項王,大王,沛公曰項王凡書王者二十幾,似失史體,你對樑玉繩的批評是如何認識的?學生討論後明確:超前稱王,並非失誤,自有其因。如張良對劉邦三次直呼大王,前兩次只有他與劉邦在場,後一次只添了幾個自己人,稱大王正表露出他們君臣同心協力,決心與項羽抗衡,戰而勝之的雄心壯志。再如項伯、范增、項莊都是項羽的屬下,他們稱項羽為項王或君王顯然出於自恃強大,不可一世,稱王稱霸,理所當然的心理狀態。而張良、樊噲都是劉邦的部下,由於力量懸殊,出於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稱項羽為王。劉邦畢竟身分不同,用語不宜過分阿諛,所以在項伯、項羽面前,先後六次稱項羽為將軍,只有最後一次與張良談話時,稱項羽為項王。一方面他明知項羽稱王時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無失身分之虞。看來,司馬遷在使用稱謂時,是經過仔細斟酌的,既符合當時兩軍對壘的實力狀況何劉邦一方的鬥爭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態,決不是任意安排的。

三、小結《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史聖司馬遷對文中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遠的魅力。項羽用性格的筆寫下了只屬於他自己的人生篇章,無論是暴戾、輝煌還是悲壯,無論是抗鼎拔山的人傑,還是自刎烏江的鬼雄。

四、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1)請找出文中所有的詞類活用現象。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例句活用類型釋義

1。吾得兄事之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一樣

2。項伯乃夜馳之公軍同上連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上像翅膀一樣4。籍吏民,封府庫名詞用作動詞登記在冊5。沛公軍霸上同上駐紮

6。沛公欲王關中同上統治

7。範曾數目項王同上用眼示意

8。道芷陽間行同上取道

9。刑人如恐不勝同上處罰

10。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名詞使動用法使之為王

11。項伯殺人,臣活之動詞使動用法使活

12。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同上使跟從,率領

13。素善留侯張良形容詞用作動詞交好

14。拔劍撞而破之形容詞用作動詞擊碎、擊破

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詞用作動詞小事

(2)判斷下列加線的詞語的詞義,並區分與現代漢語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明確:古義: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係。

②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明確:非常,古義:意外的變故。今義:副詞,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擊之明確:古義:現在別人(指沛公)今義:現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④而聽細説明確:古義:小人的讒言。今義:詳細説來。

(3)瞭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明確:判斷句,這就是啊。

②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明確:疑問句,賓語前置句,憑什麼呢?

③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明確:反問句式,為語氣詞,呢,表意呢?

(4)名句積累明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5)課後思考和練習第三題中有5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①因例句出處釋義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薦》依靠、憑藉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夢遊天姥吟留別》順着、根據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頗藺相如列傳》乘機後因伐木,始見此山《夢溪筆談·雁蕩山》因為、由於因合納鬥盆《促織》於是、就陳陳相因成語沿襲留待作遺施,於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原因、理由。

②如例句出處釋義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如同、像天時不如地利《得道多助》比、及如揚州,過瓜州揚子橋《〈指南錄〉後序》到、往、去萬事如意成語順、隨如其離違,宜別圖之《赤壁之戰》如果、假如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過秦論》好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侍坐》或、或者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同上至於空空如也成語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③意例句出處釋義簾內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促織》意圖、意願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傷仲永》意思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意態、神情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指南錄〉後序》意料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史記·張儀列傳》懷疑、猜疑。

④舉例句出處釋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舉起、抬起舉其一不計其十,究竟舊不圖其新《屈原》提出、舉出舉兵伐徐,逐滅之《韓非子·五蠧》發起、發動戌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攻下、佔領舉賢任能成語推薦有儒生柳意者,應舉下第《柳毅傳》科舉考試殺人如不能舉《過秦論》全、盡舉世無雙成語全部、整個。

⑤謝例句出處釋義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廉頗藺相如列傳》道歉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孔雀東南飛》推辭、謝絕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孔雀東南飛》辭別嘗有所薦,其人來謝《漢書·張安世傳》感謝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告訴、勸告乃花既謝,亦可無罪於主人矣《芙蕖》凋落、衰亡。

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 篇五

説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鴻門宴》節選自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第一冊第二單元,課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藝術成就,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既可以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又可以欣賞和借鑑敍事的藝術;學生在反覆朗誦中體會古代敍事散文特有的簡潔美,在抓住關鍵詞語概括敍事脈絡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教材目標及確定依據

根據課程標準,圍繞“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標要求確立三維目標:

1、掌握司馬遷和《史記》的知識,瞭解故事發生的相關背景。

2、瞭解文言實詞活用(包括使動、意動)的一些規律,理解古漢語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識。

3、學習本文緊湊地安排故事情節、生動地刻畫人物的寫法。

4、感受作者隱忍發憤的著述精神,樹立正確的讀史觀,學習一分為二地評論歷史人物。

(三)教學重難點及確定依據

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魏晉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並通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學生欣賞魏晉歷史散文的能力,養成思辨的習慣。

據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為:1、積累文言詞句知識。2、學習一分為二地評判人物。這也是本科教學的難點所在。

説教法

新課程觀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積極體驗。因此,教師要儘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共享資源,創設互動平台,從而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決定本文教學中主要採用三種方法,即:目標導學、自主合作、遷移創新。

“目標導學”即根據相應的學習內容設立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如關於朗讀、積累的教學。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學中主要體現為分組歸納和小組討論交流等。

“遷移創造”是將閲讀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如讓學生創編課本劇《鴻門宴》等。

為了提高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我設計運用錄音帶、多媒體等手段輔助教學,並印發課文翻譯等文字資料。

説學法

(一)學情分析

剛入高中的學生,不少還延續國中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滿足於盲目背誦,只顧掃清課本中的文字障礙,無法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學了後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試前只是盲目做題,考試時全憑猜測,越是這樣越是缺乏興趣。針對這一現狀,我們着眼於文學與歷史相融合,或借文釋史,或者借史釋文,把語文與歷史兩科結合起來。本文就是着眼於學生的實際現狀,立足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歷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語文課本中所涉及的作品為基礎,來説説如何幫助學生實現文史互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閲讀能力。

(二)學法指導及選擇的依據

新課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A、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B、參照註解,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c、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翻譯理解全文

我設計的是兩個環節。一是讓學生粗讀原文,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翻譯大意,重點完成三個內容:依據文脈推斷不懂的詞義,點出重點的實詞,框出通假字並歸納規律;二是讓學生細讀原文,進一步落實字句的翻譯,主要完成兩個任務:實詞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規律總結。兩個環節是由簡入難的過程。

本文雖然篇幅較長,但文字淺易,並且是記傳性文體的典範,因而對高一學生來説大部分內容比較易於理解和翻譯。對那些不易懂的字詞就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提供的語境、前後涉及的情節加以推測、判斷,以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好方法。要求學生點出重點實詞、框出通假字,主要是為幫助學生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異讀現象、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的詞語,並進一步得出規律,指導今後的文言文學習。

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譯中難度較大,也是本文教學的兩大難點。要求學生標出有活用現象的字和劃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於兩點考慮:

1、積累一定數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導學生加以分類,找出每類的相同特徵,並抽取出來形成規律性的東西,從而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能由學會一個到會學多個。

在翻譯過程中注重指導學生養成用符號法表示重點字句的好習慣,如點、框、圈、劃線等符號應約定一致,便於突出翻譯中的重點、難點及複習。

我的提示着重歸納了實詞“幸”“如”“舉”“謝”等,名詞活用、使動用法、賓語前置、被動句和省略句,全部採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學生填充相關內容,既是訓練又是歸納。

(二)分析人物部分。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點。為更好地使學生了解史傳文學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內心,準確把握人物性格,我設計了四個問題:

1、項羽是怎樣一步步地由主動走向被動的?劉邦又是怎樣一步步地由被動走向主動的?

2、項羽、劉邦各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問題1是對內容的把握,可引發學生探究的心理。通過對比討論分析,學生會看到這是一個矛盾不斷轉化的過程,即沿着戰與不戰、殺與不殺、追與不追三組連貫的矛盾,項羽由主動轉向被動,劉邦由被動轉向主動。而其中根本原因則在於兩個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導入問題2對項劉性格的概括。這樣,問題1成為問題2的鋪墊,並可以使學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畫的,這也為人物刻畫方法的總結埋下伏筆。

概括項羽性格時,學生可能對他“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認識,是“婦人之仁”還是“君子之度”?就這一點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爭論,挖掘出項羽性格的弱點,及其在這場鬥爭中埋下的禍根,從而幫助學生認識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認清項羽的悲劇絕非偶然,可以説是性格悲劇。

我將這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進行提示,由劉項雙方的轉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應的概括,又形成鮮明的對比,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劉邦不去鴻門向項羽謝罪,會有怎樣的結局?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又會有怎樣的結局?

這是兩個假設性的問題,目的在於引起學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歷史,學生設想的結局可能是多樣的,只要能自圓其説合乎一定的邏輯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藉此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劉邦、項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結局,進而啟迪學生多樣的思維,鍛鍊語言表達。

4、文中還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簡略説説他們的性格。

設置這道題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鮮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組人物的對比塑造,為總結人物刻畫方法作伏筆。

(三)刻畫方法部分。

由於前一部分的鋪墊,學生會比較容易地歸納出在矛盾中和對比映襯中刻畫這兩條,而在國中學過的《孔乙己》等小説中刻畫方法也會使較多的學生聯想到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這一條,所以學生自己就可以很快歸納出來。

《鴻門宴》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整理積累文中出現的重點字詞句,把握特徵,提高文言閲讀能力。

2、通過表演、討論和分析,對文學形象或歷史人物作出自己的評價,積極思考人生,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3、加強合作學習,養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字詞句的落實;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和思考。

【授課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先請大家猜一個謎語,謎面是“剛直不阿,留將正氣衝霄漢;憂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大家猜,這是説得誰?對,是司馬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選自其“信史”的《鴻門宴》,由此來領略司馬遷用生命鑄就的《史記》的藝術魅力。

二、整體感知,疏通文字和文意

1、聽《鴻門宴》一文的朗讀,整體把握文意。

2、默讀課文,結合註釋進一步疏通文字和文意。

注意解決兩個問題:

⑴識記文中出現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和成語。

⑵概括本文的故事情節。(在一百個字以內)。

三、研讀課文,解決重點、難點

1、概括《鴻門宴》一文的故事情節。(此題開放性較大,學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附本案設計者看法:

宴前:欲殺劉邦斷絕後患;鴻門營中戰雲密佈。

宴中;殺劉保劉險象環生;鴻門筵席刀光劍影。宴後:劉邦逃脱後患無窮;鴻門營帳空餘怒恨。

2、檢查重點字詞句的落實。

多媒體展示:

1、下列各句加橫線的字讀音、意義有錯誤的是:(CE)

A、如今人為刀俎(wéi,是)

B、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wéi,做)

C、為擊破沛公軍(wéi,替)

D、大王為人不忍(wéi,做)

E、且為之奈何(wéi,對待)

F、吾屬今為之虜矣(wéi,被動)

G、若屬皆且為所虜(wéi,被動)

2、加橫線詞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D)

A、沛公軍霸上 沛公欲王關中

B、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道芷陽間行

C、項伯殺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D、素善留候張良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3、屬賓語前置句的是:(A)

A、大王來何操

B、亞父者,范增也

C、貪於財貨

D、若屬皆且為所虜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並寫出本字:

①距關,勿內諸侯納

②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早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隙

⑤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座

⑤張良出,要項伯邀

5、辨析下列加橫線詞的古今含義:

①約為婚姻

古義:古:兒女親家。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產生的夫妻關係。

②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崤山以東,也就是函谷關以東的地方。今義:山東省。

③將軍戰河南

古義:黃河今義:泛指河流。

④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義:意外變故。今義:程度副詞

6、找出文中的成語:

附學生回答: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四、佈置作業

1、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和成語六個個方面來整理本課重點的字詞句。

2、查找相關材料,瞭解課本劇的寫法,將史記中的《鴻門宴》改寫成話劇《鴻門宴》。(注:必須是古文版,不允許戲説)

3、通過網絡等方式蒐集關於劉邦、項羽的詩詞名句和評價。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

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音樂背景下,循環播放關於鴻門宴的故事情節的圖片。

二、導入

鏗鏘有力的琵琶曲讓我們彷彿置身於四面楚歌中,英雄仰天長嘯、拔劍自刎的古戰場。下面,再讓我們跟着由本班同學改編、表演的課本劇《鴻門宴》,走入刀光劍影、險象環生的鴻門筵席,重温楚漢相爭時,那驚心動魄的一幕。

三、學生觀看自編自演的課本劇《鴻門宴》;直觀感知主要人物的形象。

四、分析討論主要人物的形象。

1、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關於劉邦、項羽兩個主要人物形象的描寫,並在旁邊做點評。

2、老師引導學生評價:演員表演是否準確表現了人物的性格?

3、學生暢所欲言。

(注:此步驟目標,在於通過對演員所表現的人物性格的分析評價,進一步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當然,此題時間可長可短,如果時間允許,可讓評價學生把認為演員演的不好的地方用自己認為應該有的方式來表達一下,從而達到文學作品欣賞中“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默雷特”的效果。當然,人物形象也越讀越鮮明。即本部分要儘量引導學生回到課本,反覆品味。)

4、“演員”與學生一起探討他所表演的人物性格。(還是要結合課本,具體到每一句話來分析評價)。

附最後基本達成的共識:

劉邦:是一個善於用人;善於應變;敢於決斷;能屈能伸的智慧君王形象。

項羽:是一個年輕氣盛;驕傲自滿;寡謀輕信;不善用人的勇武英雄形象。

五、學生討論關於英雄的話題

1、分別調查一下認為劉邦是英雄的人數和認為項羽是英雄的人數。

2、雙方就劉邦和項羽誰是真正的英雄展開辯論。(注:可結合提前發放的史實資料。)

3、給心目中的英雄説一句最想説的話、

投影提示:

可以是對英雄的欽敬之情;

可以是對英雄美中不足的惋惜;

可以是對英雄進行富有創意的個人評價等。

六、結合新時代,老師進一步補充英雄內涵

魯迅在七十年前就曾説過,我們這個民族自古以來,就不乏埋頭苦幹的人,拼命硬幹的人,為民請命的人和捨身求法的人,而他們正是我們民族歷經磨難而不滅的“脊樑”。

歷史上我們有許多“脊樑”;新時代,英雄人物亦是層出不窮、,在抗非典戰役中譜寫了華美生命樂章眾多醫護人員;剛剛駕駛神舟一號成功返航,創造了國家航天史上新紀元的楊利偉;除惡愛民的任長霞;在雅典屢屢讓國旗升起的奧運健兒……哪一個不讓我們心生崇敬?哪一個不是我們時代的英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了”多少英雄,又衝來了多少英雄?誰才是彪炳史冊的真正英雄?只能留於後人評説。但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英雄,每個階級有每個階級的英雄,每個人有每個人心中的英雄……就讓我們努力做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吧!

【設計説明】

本案設計集中體現的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自主參與的一個個活動中提高語文素”的新教改理念。

首先,我把這篇文章的整體學習,用改編《鴻門宴》,表演《鴻門宴》,觀看《鴻門宴》和評論《鴻門宴》的人物的一系列學生活動穿起來。從而實現了讓學生“在活動中學語文,在活動中求發展”的山東版教材教改的理念。

其次,文言文知識點的落實,我也擯棄傳統的串講法,而是把大量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意,在讀中獲得認識。老師只是精心設計練習和課後作業。讓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獨立獨立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另外,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在設計中我也有意識擯棄傳統的灌輸法,而是把更多的材料提供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評點,去判斷,去爭論,去思考。在討論探究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總之,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是本案設計的總的指導思想。

《鴻門宴》教案 篇七

教學目的

一、瞭解“鴻門宴”鬥爭的起因、經過,認識這一斗爭的性質,正確評價有關人物。

二、學習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鬥爭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徵的寫作方法。

三、瞭解課文中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掌握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語言規律,掌握“舉”、“謝”、“為”、“鬥”、“因”等古漢語兼詞。

教學設想

一、課文情節起伏,人物形象鮮明,擬作為敍事寫人的記敍文處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畫為教學重點。如何認識理解課文中提及的“義”則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可從分析項羽這一人物入手突破這一難點。

二、課文篇幅較長,閲讀有一定難度,採用講析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時數三教時。

第一教時

一、預習課文:1.通讀課文,作必要的閲讀標記,查閲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2.標出課文中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與尾聲。

3.複習“楚漢相爭”的歷史,瞭解劉、項鬥爭的經過,瞭解項羽這一人物的歷史功過。

二、導入新課:

1.板書並朗誦(或由學生齊誦)項羽的《垓下歌》,要儘量讀出這首楚歌慷慨悲涼的意味。

2簡析《垓下歌》,介紹時代背景,引入新課。要點:

(1)項羽的主要歷史功績:擊潰秦軍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項羽起兵反秦動機不純,他反秦的目的在於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與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有着本質的區別。

(3)他迷信武力,始終沒有(也不可能)認識自己敗亡的原因。他把一切歸結於“天意”,是“時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長歎:“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4)“鴻門宴”前,懷王與諸將有約:“先入關者王之”。

三、讀講課文一、二兩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讀課文,正音:

①“王(wàng)關中”②“説(shuì)關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為(wè)擊破沛公軍”

2.解釋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①“軍霸上”、“王關中”(加點詞為名詞作動詞用,讀第四聲)。

②“説項羽”可簡為“説羽”不可簡為“説項”,“説(shuō)項”意為替人講情、説好話。

③“成五采”、“為(wéi)龍虎”,“成”、“為”都有“變成”、“化作”的意思,“龍虎”是龍虎的形狀。

3.提問,引導學生了解課文:

①課文第一段記敍了哪幾件事?這些事件對情節展開起了什麼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曹無傷是沛公的左司馬,他的告密當然不同於一般流言蜚語,於是,項羽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矛盾挑開,故事“開端”。第二件事“范增進言”,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土,他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正確,對劉邦的用心瞭如指掌,“急擊勿失”的主張非常英明。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迅速發展。

②項羽接獲曹無傷的密報,當即“大怒”,這一個“怒”字內涵相當豐富。請説説其中包含了些什麼?

提示:就矛盾的焦點而言,天下雖大,“王”只有一個,就力量對比而言,項羽佔有絕對優勢,何況秦軍主力是項羽消滅的,又是楚王后裔,一個“市井小人”居然“欲王關中”,項羽豈能容忍?再説個性特徵,此時此刻,項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歷史上的那個項羽了,他本來就是那麼一個火爆漢子!

第二段:

1.教師串講課文,引導學生留心課文中特殊的字詞與句式:

①古今歧義:

“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盜”,竊賊;“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豈敢入乎?”“敢”,能夠。

“固不如也。”“固”,本來。

②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項伯”。“要”通“邀”,約請。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內”,通“納”,接納,準於入內。

“不敢倍德”,“倍”通“背”,違反。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③活用:

“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作動詞用,意為與……交好(友善)。

我辯解,終於使項伯受其矇蔽,導致項羽上當。(“劉邦施計”、“項伯中計”不必分開來説)“張良獻策”是情節變化的關鍵,劉邦逐步由被動轉為主動,項羽終於“放虎歸山”,以致范增之謀難以實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張良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項伯則説:“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請聯繫課文説説古人心目中的“義”可作什麼樣的解釋,我們應當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認為“義”,就是“宜”。《禮記·中庸》説:“義者宜也。”韓愈在《原道》中則進一步解釋:“行而宜之謂之義。”也就是説,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規範就可稱為“義”,反之則為“不義”。

課文中曹無傷背叛劉邦向項羽告密,項羽置懷王之約於不顧而欲“擊破沛公軍”,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説是“不義”。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噲闖帳護主等等,都可以稱之為“義”。項伯救護劉邦可以稱之為“義”,這一行為卻違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則又可以責之為“不義”。可見“義”是相對的,如同“骨氣”一樣,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道德標準不同,“義”的內涵也不一樣,我們不能以抽象的“義”作為評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處世的準則。

3.學生自讀課文一、二兩段,教師行間巡視,釋疑解難。

小結:課文一、二兩段記述了“鴻門宴”前發生的幾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勢一觸即發到出現轉機,由項羽的“大怒”到項伯之言產生效果,故事情節逐步展開,井為後來事態的演變作了必要的鋪墊,留下了必要的伏筆。

四、佈置預習

1.自讀課文三、四兩段,利用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①給加點的字注音:

有樊噲目目眥按劍而跽

卮酒彘肩

②試譯下列語句: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

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

③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鴻門宴”上的鬥爭。

2.思考下列問題:

①項羽最大的弱點是什麼?試從課文中舉例加以説明。

②范增之謀為什麼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張良?

第二教時

一、複習!日課,檢查預習情況:

1.提問:在楚王即將來犯萬分危急的形勢下,張良既不提議備戰,更不主張退軍,卻只要劉邦“往見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這是為什麼?此處行文輕描淡寫有什麼作用?

提示:“戰”必敗,“逃”必潰,兵力懸殊,土氣不同。張良過人之處在於確信項伯可以利用。他從項伯的通風報信中看出這個人十分重“義”,有恩必報,他也瞭解項伯與項羽的關係。由項伯必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準了項羽的致命弱點,雙方矛盾的焦點,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此處輕描淡寫更顯出張良的沉穩機警,處變不驚。(也與劉邦大驚失色束手無策形成對照。)

2.指名認讀生字(見前課預習作業),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從百餘騎(從:使……從;騎:一人一馬。)

數目項王(目:以眼示意,名詞作動詞用。)

且為所虜(且:將;為所:為……所,“為”後省略行為主動者。)

客何為者(何為:為何,幹什麼;者,代詞,“何為”前面省略了判斷詞。)

二、讀講課文三、四兩段:

第三段:

1.指名講述第三段的內容,要求明確交代本段記敍的事件。

提示:第一件事“劉邦謝罪”,第二件事“項王設宴”,第三件事“范增舉殃”,第四件事“項莊舞劍”。

2.提問:劉邦謝罪是否誠心,何以見得?

提示:並不誠心。迫於形勢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辭雖恭,以“將軍”稱項羽而以“臣”自稱,更強調自己“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都出於“不自願”,僥倖而已,但卻絕不認錯,更把責任推給“小人”!(這“小人”分明指曹無傷卻故意不予道破,裝出一副全然無知的樣子。)

3.提問:課文中插圖有什麼地方畫得不妥?為什麼?請從課文中找出依據。

提示:插圖中張良站着,這是不妥之處。課文中説張良是“西向侍”。“侍”,一般指站立,但也有“侍坐”之説,這裏“西向侍”是坐東朝西作“陪”講。後面又有項羽賜樊噲“坐”,“樊噲從良坐”,如果樊噲坐着而張良卻站立一邊,豈不有點不合禮儀?

4提問:項羽“留沛公與飲”,終於演出了“項莊舞劍”企圖“擊沛公於坐”這驚心動魄的一幕。“留沛公與飲”是精心策劃的陰謀嗎?

提示:不能認為這是精心策劃的陰謀。范增一再暗示項羽,要他下令除掉劉邦,項羽卻總是“默然不應”,可見並未經過策劃。這一變故是范增一手導演的,雖然陰狠,卻並不示明,由於沒有得到項羽的支持,而項伯又出面援救,終於不了了之。

5.提問:“項莊舞劍”在情節展開上有什麼作用?這一事件給後人留下了哪一個成語?

提示:“項王留沛公與飲”,情節已趨緩和,“舞劍”事件發生,形勢再度緊張起來,從而引出了“樊噲闖帳”,故事推向高潮。

成語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思是人們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卻另有所圖。

第四段:

1.指名試講課文,師生共同訂正。

2.分角色朗讀課文,力求充分表達人物的不同情感與心態。

3.提問:“樊噲闖帳”是故事的高潮。

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

1、瞭解《史記》的有關知識

2、掌握本課出現的文言基礎知識。

3、瞭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人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 :

1、掌握本課中出現的文言知識是本課重點。

2、對比分析項羽、劉邦性格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方法 :

誦讀法、分析法。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瞭解《史記》及作者。(2分鐘)

讓學生結合預習,自由發言。

《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敍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3000年的歷史;是我國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作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紀:敍述歷代帝王的歷史;世家:敍述貴族王侯的歷史;列傳: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蹟;表: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書: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人物塑造形象鮮明,文筆簡練樸素。其中也有許多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的作品。

魯迅讚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意即它既是史學鉅著,又是文學鉅著。

司馬遷(約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後因替李陵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後稱《史記》,對後代史學有深遠的影響。對許多歷史人物的敍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傳記文學作品。

二、分析課文。

讓學生齊讀第一段,在預習基礎上,讓學生自行梳理文言詞語,教師作重點點評。

插入背景介紹:

秦始皇創建的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集權國家——秦朝,由於對農民實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變。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戰旗一舉,應者雲集,反秦怒濤遍及中原。在農民起義的高潮中,劉邦和項羽,也於同年九月起兵江東,捲入農民起義的洪流。當時劉邦48歲,項羽24歲。不久,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相繼犧牲,“世代楚將”的項梁,為了招納人馬和形成旗號,採納了范增“復立楚之後”的建議,趁機擁立老楚懷王的孫子(名心)為“楚懷王”,作為反秦勢力的傀儡首領。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令主力軍劉邦、項羽兵分南北兩路,合力西擊秦軍,並約定“先人定關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統率南路軍先於項羽人關破咸陽,但為了“待諸侯至而定約束”,退駐霸上;然而又恐失掉關中,於是派兵守關,“毋內諸侯’’。十一月,項羽率軍西來,聞訊震怒,屯軍新豐鴻門,揚言馬上要同劉邦開戰。

提問:為何兩支反秦勢力,突然劍拔弩張,廝殺起來?

明確:這有着極為深刻的原因。首先,劉、項各自都有南面稱孤之心。想當年,劉邦在咸陽服役時看見了秦始皇,曾經十分羨慕地説過:“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在公元前210年看見秦始皇遊會稽時,也曾頗為自負地過:“彼可取而代也!”因此,這就決定他們對農民起義的勝利成果必然拼死相爭。其次,項羽是一個性情激動的人,帶有極強的個人英雄主義作風。司馬遷《史記》的《項羽本紀》中間寫項羽最常用的詞就是大怒。項王大怒,項羽大怒,《史記》中間幾乎沒有寫過項羽笑,項羽是最後笑了一次,在哪兒笑呢?在他烏江自殺之前,他笑了一次,笑完就自殺了。同學們可以很容易的發現,在課文的第二行就出現了這四個字“項羽大怒”。

提問:大家體會一下,這時項羽發怒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項羽激動是有原因的。一個是劉邦派軍隊把住他不讓他進,這個是他大怒的一個原因;另一個,他聽説劉邦已經進了關中了。對於項羽來説無疑是一種羞辱,因為此時的項羽剛剛結束了歷史上有名的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的成語就出自這場名戰。這場決戰他殲滅了秦軍主力三十萬人,項羽的聲威因此而大振。他已經習慣了把自己看做是秦末大起義中的最大功臣,也習慣了天下諸侯對他的尊崇。而此時他萬萬沒有想到劉邦竟然對他説:不。劉邦現在竟然把住函谷關不讓項羽進,這充滿了敵意,就是把項羽當做敵人。如果拿劉邦跟天下諸侯一比,一個是充滿敬畏,一個是充滿敵意,這個反差太大了,這個項羽確實受不了,這個對他的自尊的傷害非常大。另外,項羽進了函谷關一往下來又接到劉邦手下的一個人的一個密告,曹無傷給項羽寫了封信,説劉邦想做關中王,讓子嬰做丞相,珍寶要完全佔有,這三句話,每一句話都激怒了項羽,結果項羽大怒。這三句話怎麼讓他大怒了:第一,劉邦想做關中王,這個我們剛才講過了,項羽是不能允許,也不承認劉邦做關中王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讓子嬰,讓一個投降的秦朝的皇帝做丞相,這也是項羽絕對不能允許的,項羽有一種強烈的仇秦心理,項羽的爺爺項燕是楚國最後滅亡的時候,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楚國最後一個戰死的大將,是被秦將殺了。項羽的叔叔項梁是被張邯殺了。可以説項羽他們老項家跟秦朝是有世代血仇的。第三,珍寶盡有之,他把所有的珍寶都佔有。這三句話,每一句話都激怒了項羽,所以項羽又大怒,一怒之下,項羽做了一個決定, “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瞭解了這個前因後果,我們接下來看對項羽的這個決定各方面的態度。

讓學生分局梳理第二段文言知識,教師作點撥。

提問:對於相遇的決定,有幾個人有了反應?

明確:四個,范增、項伯、張良、劉邦

提問:他們的反應有什麼不同?

明確:第一個做出反應的人是范增,范增立即表示贊同,范增説劉邦這個人這麼剋制自己的慾望,説明他的志向不小。另外,劉邦頭上的雲氣是一種五彩之雲,這個五彩之雲意味着劉邦有天子之氣,他將來有可能做天子,所以范增最後的意見是四個字“急擊勿失”趕快攻打他,不要失去這個機會。第二個做出反應的人項伯,項伯這天晚上就鬧了一件事,夜見張良。因為項伯跟張良有過一段交往,就是當年在秦朝的時候,項伯曾經殺過人,按當時的規定殺人要償命的,張良救了他,所以項伯要報恩,他來個夜見張良,想把張良自己叫走,所以他就見張良了。他見了張良,他就把項羽的計劃跟他一説,明天大軍一打玉石俱焚,你趕快跟我逃,但是項伯低估了張良。張良當時就看穿了項伯是個把個人的“義”放在集團根本利益之上的一個政治糊塗蟲,所以他看出項伯的弱點在這兒,所以張良馬上就利用他的弱點,以義喻義。張良説:我並不屬於劉邦手下的人,我是替我的主公韓王來護送劉邦入關的,我現在要是逃了,不告訴劉邦一聲,不義氣,你來救我是為了“義”我去救劉邦也是為了“義”,用這個“義”這一説,項伯啞口無言,只好讓人家張良把這個重大絕密的軍情告訴了劉邦。所以劉邦是第四個做出反應的人。劉邦第一個反應大驚失色,原因很簡單,因為劉邦知道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在他的軍事力量沒有強大到跟項羽集團能夠平起平坐的時候,他太急了,把自己的這些野心全部暴露出來了,結果惹了項羽,非要滅了他不行。不過劉邦在關鍵時刻説了四個字,説得太巧妙了,“為之奈何”翻成現代漢語就是説“我怎麼來處理這個事呢?”這是劉邦的一大長處,你看劉邦,行軍打仗不如韓信,治國理財不如蕭何,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可以説劉邦不能打仗,不能治國,不能出謀劃策,你説劉邦會什麼?他會“為之奈何”。他知道在關鍵時刻他向他的部下去尋求解決難題的方法,所以劉邦叫做用人之人。韓信,蕭何,張良只能叫做可用之人,所以劉邦就高在這兒。於是張良就給他出了主意。享譽馬上付諸實施。

提問:從這一段,我們可以發現劉邦有什麼性格特徵?

明確:老謀深算,精明。當張良告訴他解決方案的時候,他馬上明白過來了,於是反過來他連着問了張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怎麼和項伯有這個老交情呢?大戰的前夜項伯在敵隊陣營中間跑過來告訴你,你倆有啥勾結。張良很從容的回答了,這一問把劉邦對他的懷疑解除了。跟着劉邦問第二問,你跟項伯你們倆誰大,張良説他比我大。於是劉邦馬上就打算認親戚了,可謂轉變之快。

提問:劉邦是怎麼應對項伯的?

明確:項伯一進來,劉邦太會來事了。先端着酒敬酒,敬完酒就跟人家套近乎,一套近乎,一問人家家裏的情況,有沒有孩子,問完以後,馬上跟項伯兩個人定為兒女親家,這個兒女親家一拉太有用了。第二天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誰保護了他,起來保護他的就是他那個親家。今天結兒女親家就是為了明天你救我一命,至於將來咱們成不成兒女親家,那(是)後話。等到項羽死了,項伯一點價值也沒有了,劉邦當了皇帝了,項伯敢向當朝皇帝去提當年親家的事嗎?他絕對不敢,劉邦也再不會提這個親家,這個事就到此為止了。但是當時就跟項伯套近乎,然後他就開始編理由了。

提問:劉邦的説辭取到效果了嗎?

明確:説完之後,項伯説了一句話,説第二天一早你應當到鴻門去給項羽解釋一下。項伯完全相信了劉邦的謊言,完全相信,而且給他出了個主意:你第二天一早趕快給項羽解釋一下,劉邦馬上就答應了。

提問:從項伯回營後的動作,我們可以看出什麼?

明確:項伯當天晚上就回到軍營中,他就把這一番經過全部給項羽説了一番,而且説了最關鍵的這麼幾句話,説人家劉邦如果不先入關,不滅了秦,你怎麼敢進來,人家立了這麼大的功,你再去滅了人家,這不仗義。所以我就發現項伯這個人漢字只認一個字 “義”,我救張良為了“義”;我同意張良去告訴劉邦,那也是為了“義”;現在説服項羽,人家有大功你再打人家,這叫不仗義,這就把項伯給矇住了,我們看項羽的反應,結果呢,項羽竟然同意了,取消了第二天軍事消滅劉邦集團的決定。這一點極其充分地表現了項羽的政治糊塗和政治幼稚,這不是一般的幼稚,政治糊塗。我覺得項羽這個時候最少應當要問一句話,劉邦一旦緩過神來還問了一句話:君安與項伯有故?那麼仿照着這句話,項羽至少應當問一句啊,君安與張良有故?連這句話都沒有問。劉邦問這個話説明劉邦的政治警覺性非常高,項羽連這個話都沒有問説明項羽的政治警覺性極差,他就這麼輕信了項伯轉達劉邦的話,輕信了劉邦的謊言,撤銷了第二天消滅劉邦集團的決定。

再齊讀第二段。

三、佈置作業。

1、歸納本課所學文言知識。

第二課時

一、分析課文。

今天我們大家都知道只要説請你去喝酒,這個酒不好喝,你就説這個宴,就是鴻門宴,充滿了兇險的那種宴會,我們叫鴻門宴。當年劉邦是怎麼赴宴的呢?

讓學生齊讀第三段,在預習基礎上,讓學生自行梳理文言詞語,教師作重點點評。

提問:劉邦是怎麼向項羽解釋當時的情況,並化解險情的?他的話可以怎麼理解?

明確:劉邦這番話有三個要害,他第一層説咱們共同抗秦,這段話可以概括兩個字“敍舊”。項羽的性格中間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念舊”,用人只用自己的同鄉(八千江東子弟)。劉邦上來就來了一番念舊,這個話可是用心叵測。劉邦和項羽的關係,抗秦的時候他倆是友軍,秦一亡他倆是敵軍,劉邦光説當年咱倆如何如何。項羽本來就不知道他們兩家的關係隨着歷史的變化有一個演變,劉邦這個“敍舊”讓他徹底意識不到他和劉邦的關係已經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這是第一個要點。第二他説我沒有想到,我能先入關,這個話是拍項羽的馬屁,劉邦採取貶低自己來抬高對方。言外之意,在我的心中先入關能夠滅秦的天下沒有第二個人,就是你項羽。項羽的自尊就得到很大的滿足了。第三點,説有人挑撥離間。這個話叫“化必然為偶然”,挑撥離間是一個偶然性的因素。他兩家的矛盾是必然性的矛盾,不是小人挑撥離間、偶然性爆發的。劉邦把它大事化小了。劉邦的鴻門説辭了不得,先敍舊拉近兩個人的關係,再逢迎滿足項羽的自尊,最後化必然為偶然、化大為小、避重就輕。《史記》中間寫劉邦説話最常用的是兩個字,劉邦一説話就是高祖“罵曰”、漢王“罵曰”、沛公“罵曰”。給人的感覺是劉邦張口就罵人。可是現在他一句“罵曰”都沒有,劉邦還有一句口頭禪叫“乃翁”,就是你老子,劉邦從來不説我,他用 “你老子”來代替。可是劉邦現在對項羽説了這番話,既沒有“罵曰”又沒有“乃翁”,多麼謙恭。這在劉邦一生中間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他為的是避開這次打擊,這就是劉邦政治上精明之處。

提問:從項羽的反應中我們可以看出什麼?

明確:項羽説了一句話: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羽這時候不用“我”,用了一個“籍”,説如果不是你的左司馬曹無傷這麼説,我怎麼能對你這個樣子呢?這一句話斷送了曹無傷的命,這一句話也道盡了項羽的政治上的無知和幼稚。人家是一派謊言,他竟然慚愧得不得了,沒法向自己的老戰友解釋了,他推出曹無傷為自己開脱責任,這説明項羽已經內心裏非常難受,項羽現在後悔得不得了。到這兒為止項羽算是徹底受騙了,再不認為劉邦是他的政治對手了。此時的項羽看不出秦亡以後即將出現的楚漢相爭的新局面,更不相信與自己表面和解的劉邦正是自己未來最大的敵人。

提問:鴻門宴的危險就此化解了嗎?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項羽的什麼性格特徵?

明確:沒有。項羽一個人糊塗並不等於項羽集團所有的人都糊塗,范增能放過劉邦嗎?下面范增一連串就做了兩個小動作,第一,舉玦,不斷地舉這個“玦”向項羽發信號,這個“玦”諧音,諧 “決”,決定趕快實施斬首行動。但項羽這個時候已經覺得很慚愧了,他不可能再殺劉邦了,所以范增是一個勁地舉“玦”。司馬遷寫項羽寫了六個字“項王默然不應”。范增採取了第二個行動,趕快出來召集項莊,這個人是個武士,他告誡項莊舞劍的時候把劉邦給殺了。項羽答應項莊舞劍,當時在座的還有五個人,以劉邦的老道精明,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一定是心知肚明。張良是整個這裏邊最高明的謀士,張良怎麼會不知道。這裏面還有一個項伯,這個糊塗蟲這個時候也不糊塗了,他一看見項莊舞劍,他也拔出來佩劍,而且常常用他的身子擋住項莊,就讓項莊刺不了劉邦。項羽這個時候對劉邦充滿了一種懺悔之情,他要是知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能同意項莊舞劍嗎?他同意舞劍的本身就説明在場的六個人中間就他不知道“意在沛公”。我們説鴻門宴集中表現了項羽的政治幼稚、政治糊塗。

讓學生齊讀第四段,在預習基礎上,讓學生自行梳理文言詞語,教師作重點點評。

提問:范增的危機是怎樣被化解的?樊噲起了什麼作用?

明確:張良一看情況不對立即就出來找樊噲,樊噲的妻子和劉邦的妻子是親姐妹,所以樊噲一聽這個消息,就闖了進去,樊噲一闖進去, “頭髮上指,目眥盡裂”把項莊舞劍的場面全給攪和了。項羽以為是刺客來了。張良解釋説:這是劉邦的保鏢樊噲。這一説,項羽很讚賞,就讓他喝酒吃肉,這一吃把武將的膽魄表現出來了。樊噲抓住機會就慷慨陳詞。樊噲的話,在鴻門宴中間是兩段重要陳辭之一。一個是劉邦 “鴻門説辭”,再一個就是樊噲闖進來的“樊噲陳辭”。這個陳辭是拿剛剛滅掉的秦和項羽對比,如果你要殺劉邦,那你走的就是滅亡的秦朝的老路,這一點對項羽是有震懾作用的,第二點,他又把懷王之約給點出來。劉邦都沒有敢提懷王之約,劉邦要是提懷王之約他怕項羽殺了他,可是樊噲點出來了,意思就是説你項羽實際上是沒有遵從懷王之約,這就在道義上壓制了項羽,而且這番話又出自一像樊噲這樣一個武夫之口,所以更有震懾力。樊噲説了這一大番話,實際上是一派謊言。劉邦説了一派謊言,鬧得項羽感到很對不起,只好撂出曹無傷,樊噲又重複了一番謊言,司馬遷就寫了一個字“坐”,項羽這個時候慚愧得竟然答不上人家的話來,就説了一個“坐”。這個“坐”把項羽的尷尬,項羽的無知,項羽的幼稚,項羽的糊塗都寫境盡了。

樊噲一闖進來,得到機會的是劉邦,劉邦一看機會來了,馬上“如廁”,“如廁”就是上廁所,藉着上廁所立刻招樊噲出來,安排逃營,安排逃走,因為劉邦再不能在這兒待了。因為項羽不殺他,他也看出來了,那個范增可不是一個等閒之輩,一會兒舉玦,一會兒舞劍,不知道再待下去有什麼結果,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在鴻門宴上,項羽不願殺掉自己親密的戰友,這體現了項羽的情,再加上樊噲點中了項羽的軟肋,項羽更是不忍心殺劉邦,這體現了項羽的義。而此時的劉邦早已是如坐鍼氈。

二、佈置作業。

1、歸納本課所學文言知識。

第三課時

一、分析課文。

讓學生齊讀第五段,在預習基礎上,讓學生自行梳理文言詞語,教師作重點點評。

提問:這段重點講的是什麼?

明確:劉邦逃走。

提問:一般人們逃命的時候總是荒不擇路,劉邦呢?

明確:劉邦細緻的安排了逃離計劃。他做了三件事:第一,研究逃席,樊噲説:做大事不要拘小節,現在人家是案板和刀,我們是人家案板跟刀中間的雨肉,任人宰割了,還告什麼辭啊,這就決定不告辭了。第二,安排善後。兩件事:辭行;獻禮。劉邦選了張良善後,而且還給張良特意交待他説從現在這個鴻門到我駐軍的霸上四十里地,我抄小路走還有二十里地,你估摸着我這二十里地騎着馬跑回軍營你再去辭行。他怕什麼,他怕萬一説得早了,范增派人一追,可以看出劉邦心很細。第三步,處置隨從。100多個人全部扔下來不要了,他還帶了四員大將,這四員大將一個都不準騎馬,只有劉邦一個人騎馬。這個我們應當做兩層理解,第一,騎馬的人一多,動靜肯定很大。還有一層,劉邦的一個很自私的想法,四員大將沒有馬,萬一追兵來了,四員大將只能轉過身來拼死力戰,成了劉邦最好的屏障。

提問:張良辭行時,項羽的反映表現出了他的什麼性格?和劉邦存在什麼差異?

明確:張良進去辭行,項羽説了全過程第三次話:沛公安在。劉邦安排逃席的三件事和項羽的一個“沛公安在”做了一個對比,可以看到項羽的糊塗到了何等程度,然後張良説他現在已經回到軍營中了。把這句話特地説出來,范增也沒戲了,項羽還心安理得地把禮給收了,范增氣得拿劍把禮一下子給剁碎了。劉邦回到軍營中間,第一件事立即處死曹無傷。我們通過鴻門宴,可以看得很清楚,劉邦的精明老道,項羽的幼稚糊塗。

二、總結本課文言知識。

(1)一、通假字、

1、距─拒: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2、內─納: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3、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4、倍─背: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2)成語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3)古今異義

非常 古:意外的變故。 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4)一詞多義

1、謝 謝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感謝: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辭謝、告別:乃令張良留謝。

2、辭 推辭: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告別: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3、故 故舊、交情:君安與項伯有故?

因此:故聽之

特意: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4、且 將:且為之奈何?

況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5、幸 寵幸、親近:婦女無所幸。

幸虧、幸而:故幸來告良。

6、之 到: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代詞,這: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獨立性: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結構助詞,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詞,襯字,無義:珍寶盡有之。

7、去 距離:相去四十里。

離去,離開:脱身獨去。

8、於 向,對: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

比:長子臣。

在:復得見將軍子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於是: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趁勢、趁機:因擊沛公於坐,殺之。

10、為 任,做:使子嬰為相。

替,給: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被: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作為:軍中無以為樂。

是: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句末語氣詞:何辭為?

(5)詞類活用

1、名詞用如動詞:

沛公軍(駐軍,動詞)霸上。 沛公左司馬使人言(告訴,動詞)於項羽曰:

沛公欲王(為王、稱王,動詞)關中。 不可不語(告訴,動詞)。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動詞)之。 籍(登記,動詞)吏民。

范增數目(使眼色,動詞)項王。 刑(施加肉刑,動詞)人如恐不勝。

道(取道,動詞)芷陽。

2、形容詞用如動詞:

素善(友善、交好,動詞)留侯張良。

3、意動、使動: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以之為王,稱王,意動)。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動)。

沛公旦日從(使……跟從,意即帶領,使動)百餘騎來見項王。

交戟之衞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動)不內。

樊噲側(使……斜側着)其盾以撞

4、名詞作狀語: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用對侍兄長的禮節)事之。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像鳥用翅膀)蔽沛公。

項伯乃夜(在夜裏)馳之沛公軍。

頭髮上(向上)指。

道芷陽間行、間至(抄小路)軍中。

(6)句式變換

1、數詞作謂語: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賓語前置:客何為者?(何為─ 為何) 大王來何操?(何操─ 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3、介詞結構後置:

具告以事 貪於財貨

4、判斷句:

此天子氣也。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亞父者,范增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5、省略句:

欲呼張良與(省略“之”)俱去。 毋從(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為(省略“之”)壽。 旦日(省略主語“沛公”)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將軍戰(省略“於”)河北,臣戰(省略“於”)河南。 加彘肩(省略“於其”)上。

秦時與臣遊、項羽兵四十萬、置之坐。

6、被動句:

珍寶盡有之(被佔有) 若屬皆且為所虜 吾屬今為之虜。

7、固定句式:

奈何:奈,動詞。何,疑問代詞。譯為“如何”、“怎樣”。如“為之奈何?”

孰與:與……相比,誰……?表示比較。如“孰與君少長?”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將守關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為……所:被……,表被動。如“若屬皆且為所虜”

無以(無……以……)沒有會麼東西拿來……如“軍中無以為樂”

何……為:表反問。為:用在反問句尾的語氣詞。如“何辭為”

《鴻門宴》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故事情節

2、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材分析

鴻門宴這個歷史事件發生於公元前206年,文章描述了劉邦從被動中爭取主動、變劣勢為優勢、化險為夷的過程。故事情節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語言精當,文字傳神。可通過對《鴻門宴》情節的解讀以及穿插誦讀引導學生對當今社會現實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聯想能力。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故事情節

教學難點

1、探究中國座次禮儀文化

2、探究性格決定命運以及如何儘量規避人生的失敗

教學方法圖示法、課本劇、問答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飯局”導入,穿插圖片。“飯局”這一詞彙起源於宋代,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局”是下棋術語,引申出“情勢、處境”的意思,後來再引申出“賭博、聚會、圈套”的意思。“飯”與“局”的組合,是宋代文人對漢語及中國文化的一大貢獻--因為飯局上的圈套實在太多了。

俗話説“席無好席,宴無好宴,吃飯事小,設局事大”,有這麼一個飯局改變了歷史——《鴻門宴》。歷史上其他著名的飯局如“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等

二、作者簡介

簡介司馬遷及《史記》的相關常識。

三、文中主要出現了哪些歷史人物

劉邦集團項羽集團

沛公(劉邦)項羽(項王)

曹無傷(沛公左司馬)范增(項王軍師,亞父)

張良(沛公謀士)項伯(項羽季父)

樊噲(沛公之參乘)項莊(項羽堂兄)

注:亞父,亞,次也,對之尊敬僅次於父

季父,古代兄弟排行:伯、仲、叔、季,季父即最小的叔叔

四、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鴻門宴”的前後過程,分為宴前、宴中與宴後三個部分。快速瀏覽課文,根據以上人物的活動,理清全文故事情節

宴會前

無傷告密—范增進言—項伯夜訪—張良定策—項王許諾

宴會中

劉邦謝罪—項王設宴—(一起)范增舉玦—(一落)項王不應—(二起)項莊舞劍—(二落)項伯翼蔽—(三起)樊噲闖帳—(三落)王賜酒肉

宴會後

沛公逃離—張良留謝—亞父破鬥—誅殺無傷

五、合作探究

探究一、《鴻門宴》之座次文化禮儀

鴻門宴上,司馬遷着意描述了宴會上的座次:“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就是説,項羽和項伯面向東坐,范增面向南坐,劉邦面向北坐,張良面向西侍奉、陪席。這一描述看似尋常之筆,實則大有深意,它對錶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具有重要作用。

舉行宴會當是在室內,而不能在堂上。項羽、項伯朝東而坐,最尊;范增朝南而坐,僅次於項氏叔侄的位置;項羽讓劉邦北向坐,又卑於范增,不把他看成與自己地位匹敵的賓客;張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場人中最卑的了,不能叫坐而叫侍。劉邦的參乘樊噲得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於是衝入營帳,“披帷西向立”。樊噲地位比張良又下一等,此時他雖然“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卻仍然不忘規矩,不僅站立,而且“西向”。樊噲的“西向立”,正表明“西向”是最卑的位次。通過項羽對座次的安排,突出表現項羽藐視劉邦,以尊者自居的驕傲心理,由此細節,可見項羽驕矜專橫、唯我獨尊的性格,也可見劉邦忍辱屈從、顧全大局的雄心

那麼現代宴席座次又是如何安排的呢?

桌次排列

其一,居中為上。即各桌圍在一起時,居於正中央的邢張餐桌應為主桌。

其二,以右為上。即面朝正門,主桌右邊的桌次高於主桌左邊的桌次。

其三,以遠為上。即距離宴會廳正門遠的桌次高於距正門近的桌次。

其四,臨合為上。即臨近舞台的桌次高於距離舞台遠的桌次。

位次排列

其一,面門為主。指在每張餐桌上,以面對宴會廳正門的居中位置為主位,主位右側為主賓位。如果主賓身份高於主人,為表示尊重,可以安排主賓坐在主位,而請主人坐在主賓位。

其二,右高左低。指在每張餐桌上,除主位之外,其餘座位位次的高低應以該桌主人。

其三,高近低遠。指在每張餐桌上,距離該桌主人近的位次高,遠的位次低。

其四,各桌同向。指在舉行大型宴會時,其他各桌的主位均應與主桌主位保持同一方向

探究二、有人説《鴻門宴》預示着劉項雙方將來的成敗,對此你怎麼看?

項羽

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多次拒絕范增誅殺劉邦的計謀)

寡謀輕信,失判斷能力;(被劉邦三言兩語就忽悠過去)

自矜功伐,有婦人之仁;(輕信項伯,許諾善遇劉邦,聽信劉邦,不應范增,寬容樊噲,產生相惜之心,不究逃席,安然受璧)

養奸貽患,胸無城府。(輕信項伯和劉邦之言)

劉邦

從善如流,知人善用(以商量的語氣和張良對話,聽從張良計策;聽從樊噲計策逃離)

能言善變,能屈能伸(對項伯像兄長一樣對待,對於鴻門宴的座次安排不以為意)

機警圓滑,虛偽狡詐(對項伯和項王的一番話以及和項伯約為兒女親家)

見機能斷,有奸必肅(出了宴會立即逃離,回去誅殺曹無傷)

看一看,以下這些性格中你是否位列其中?

脾氣暴躁焦慮緊張

忍耐憂鬱鑽牛角尖

多疑嫉妒拖拉散漫

這些在常人看似不好的性格是否就一定都會導致失敗呢?

性格沒有絕對好壞之分,要善於發揮性格的長處,揚長避短,使身心愉悦,方能邁向成功

六、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進一步理清故事情節

2、結合課下註解,翻譯1、2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g4yo9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