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國中語文魯迅的《風箏》教案多篇

國中語文魯迅的《風箏》教案多篇

國中語文魯迅的《風箏》教案多篇

《風箏》教案設計 篇一

風  箏

教學目標 :①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②感悟親情的含義;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 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親情動人心絃,感人至深,在誤解和衝突中的親情也是真摯而令人難忘的。今天學習的《風箏》,就是魯迅(周樹人)回憶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時候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醒悟後的自責及無法補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濃濃的手足之情。《風箏》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讚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裏。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篇文章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檢查預習。訂正字詞

三、瞭解魯迅及作品

魯迅(1881~1936),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大膽揭露吃人的封建禮教,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猛烈抨擊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為新文學運動的偉大旗手。20世紀20年代陸續出版了小説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説《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從1927年到1935年,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雜文集。魯迅為中國革命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

《野草》,散文詩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詩,書前有題辭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徵表達了20年代中期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有的篇目表達了對現實的失望與憤懣,如《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一覺》等;有的描繪了對自我深刻解剖之後的迷茫心境,如《影的告別》《死火》等;有的寫出了對未來的疑懼,深刻表現出作者的人生哲學,如《希望》《死後》等。語言俏奇瑰麗,意象玄妙奇美。

四、朗讀課文並感知:

a.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麼事情? 請你概述一下。

b、1、這篇散文1-2自然段寫了什麼? ①看到北京天空風箏浮動,“我”想到了故鄉的風箏時節;

2、 3-4自然段寫了什麼? ②回憶起自己幼年時的對小兄弟精神的虐殺

3、 5-11自然段寫了什麼?  ③中年時我明白了我的過錯,想要補過,但小兄弟已經完全忘了這件事;

4、12自然段寫了什麼? ④我無法補過,心裏只有着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

c.聽讀課文以後,你有哪些感受? (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感受啟發提問: 為什麼“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   事隔幾十年為什麼要討小兄弟的寬恕?  為什麼説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於精神的虐殺”?    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五、教師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藴很豐富。有手足情;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內容。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經歷這條主線,為感悟課文思想內容做準備。。

六、問題探究

㈠範讀1、2自然段,思考:

1、“我”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驚異和悲哀

2、見到風箏,人之常情應該是愉快的,但“我”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心情呢?(聯繫下文)

故鄉放風箏的季節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過去,就放風箏,所以“我”感到驚異;同時,我見到風箏,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時虐殺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無從補過,所以心頭又不禁感到悲哀。

3、寫“我”心情的“驚異和悲哀”在文章結構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麼? 引出下文。

4、“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為什麼説春天“久經逝去”?為什麼又説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盪漾了?

明確:這裏所説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㈡一邊瀏覽三、四自然段,一邊和四人小組的其他成員討論下列問題:

1、“我”和小兄弟對待放風箏有什麼不同的態度? (我:嫌惡、鄙視 +小兄弟:最喜歡)

2、我對小兄弟放風箏採用了哪些措施進行嚴厲管教? (我:不許放 毀風箏 )

3、從哪些神態、語言、行動可以看出小兄弟確實很喜歡放風箏?

(小兄弟:看得出神、驚呼跳躍 苦心孤詣偷着做蝴蝶風箏)(1)他沒有風箏,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風箏在空中飄遊而“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2)他時而為人家的風箏突然跌落下來而“驚呼”;他時而又為人家的風箏因“纏繞解開”而“高興得跳躍……”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憐的。放風箏,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動活動,本是大有好處的,可是因為兄長不允許,只能呆看人家的風箏,他“驚呼”“跳躍”,天真活潑的兒童天性躍然紙上,小兄弟入迷的情狀描寫得越細緻生動,越能加重對剝奪他放風箏權利的封建家規的控訴力量。這裏隱含着對小兄弟的同情,對自己深深的自責。

4、“我”少年時為什麼不許小兄弟放風箏? 因為“我”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

5、我為什麼會認為愛放風箏就沒出息呢,這種觀點是與生俱來的嗎?

當時的思想觀念是小孩子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至於放風箏這些玩樂的活動當然就會被認為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在這種舊思想舊觀念的影響下,理所當然地認為小兄弟放風箏是沒出息的表現;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夠成才,而又“恨鐵不成鋼”,所以粗暴地毀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詣做好的風箏。

從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我是一個對兄弟十分愛護並且嚴格要求的兄長,同時也是一個受舊思想、舊觀念影響和毒害的人。

6、從小兄弟喜歡風箏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什麼樣的一個小孩?

①從看別人放風箏的表現:天真、活潑;

②從他所做的蝴蝶風箏與眾不同這一點,可以看出他聰明、善於創新的特點。

㈢1、同學們,“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這件事做錯了嗎?我在什麼時候知道自己做錯了?答案在第幾段?

2、第五自然段,中年時,“我”偶然讀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此時,“我”才知道自己做錯了。知道了自己的腳下不只踐踏了一隻風箏,還踐踏了一顆幼小的心靈,踐踏了小兄弟的創新精神。

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知道,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必須要有科學的理論來指導,才不至於幹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後的事情。

3、“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作者為什麼説“不幸”?

明確:聯繫“懲罰”一詞,就比較清楚了,因為自己一向以為管小兄弟管得對,現在見到書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懲罰了,對舊“我”來説,良心遭受了譴責,可謂“不幸”。

4、文中所説的“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

明確:指“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認為是“笑柄”“可鄙的”;發現小兄弟偷做風箏,“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風箏抓斷踏扁了。

5、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

明確:從遊戲的意義上看,“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遊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不準兒童遊戲無異於虐殺兒童的天性。一個純潔無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願望,只是因為有悖於大人們的“信條”,就不能發展,就得不到實現,甚至要為此付出代價,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種具有悲劇意味的東西。被糟踐的雖然只是一隻風箏,可是同時受到傷害的卻是一顆本來應該受到愛撫的稚嫩的心。作者稱之為“精神的虐殺”,是非常深刻的。

6、作者為什麼總想補過?那心為什麼“只是很重很重地墮着”?

明確:“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現在反思起來,當年被落後的觀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徑實在是“精神虐殺”的行為,所以他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從這裏可以看出作者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

因為始終沒能得到弟弟的寬恕,設想的補過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7、古人説:“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有錯,就應該改正,我做錯了,也渴望補過,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夠輕鬆起來。那“我”的心輕鬆了嗎?       為什麼沒有輕鬆?請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我” 向兄弟提起舊事,承認自己年少胡塗,希望得到兄弟的寬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卻,無從寬恕他,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為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覺得“沉重”?

明確:小時候,自己對弟弟那樣管束,簡直是精神的虐殺,而弟弟卻毫無抗爭,逆來順受,時過境遷,忘得一乾二淨。作者感歎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㈣2.末段的語句如何理解?

明確:“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説“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脱而不得。

“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脱悲哀。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慄。

(七)理解主旨:我們閲讀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內容弄懂,還應該儘量去找出潛藏於字裏行間中的信息。請四人小組討論,談一談你對你對作者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嘗試歸納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

1、可以從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來談;

2、可以從魯迅先生表現於文章中的精神方面來談;

3、可以從遊戲對兒童的重要意義這一角度來談;

4、可以從“我”對放風箏前後看法不同的原因來談。

小結

1、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出“我”對小兄弟濃烈的兄長之愛,歌頌了兄弟情深。

2、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了魯迅先生嚴於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過回憶幼時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風箏,到了中年時補過已晚的事實,説明我們應注重遊戲對於兒童的重要作用,並批判了落後的兒童教育思想。

4、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補過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現,説明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只有這樣,才能不幹出違情背理、愚昧落後的行為,而對自己的正當的權利也應該去捍衞。

這篇課文的意藴很豐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D、有小兄弟毫無怨恨的思想內容;E,還集中表達了“我”的悔恨、自責、悲哀的情感。

《風箏》一文不僅表現了人物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還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內容。通過本文的學習,你感悟最深的是什麼呢?反覆思索以後,運用於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讓你的感情更真摯、美好,讓你的思想更豐富、深刻。

八、佈置練習:文中説“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遊戲,玩過不少玩具吧?請你選一個最難忘的寫一寫,與同學交流。

《風箏》教案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②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課時安排兩課時○課前準備 學生①佈置預習:反覆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可從網上查閲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②預習課後練習二,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教師①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②把課後練習融於教學的過程中。③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第一課○教學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提出問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設計整體感知①導人    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親情動人心絃,感人至深,在誤解和衝突中的親情也是真摯而令人難忘的。今天學習的《風箏》,就是魯迅(周樹人)回憶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時候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醒悟後的自責及無法補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濃濃的手足之情。《風箏》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讚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裏。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篇文章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課題並出示目標。②檢查預習    教師範讀或讓學生聽配樂錄音。    (過渡)要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聽讀課文,並在聽讀中思考問題。③質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a.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麼事情?請你概述一下。b.聽讀課文以後,你有哪些感受?(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感受啟發提問)為什麼“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事隔幾十年為什麼要討小兄弟的寬恕?為什麼説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毫無怨恨?c.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學生聽讀課文後,討論回答,學生間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再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幫助學生多角度地理解課文。[教師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藴很豐富。有手足情;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內容。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經歷這條主線,為感悟課文思想內容做準備。因初步感知,教師要及時引導,尊重學生獨特理解。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學生四人小組設疑,可小組內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補充,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別。    (可請學生把問題記在課堂筆記本上)     [問題探究]①為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聯繫下文)②畫出描寫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説説作者為什麼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多角度討論探究) ③為什麼説“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近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北京天空中盪漾了”?    師生討論後,教師加以評述。    [教師小結]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風箏所引發的驚異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畫面裏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嚮往光明天地的心情。佈置作業 ①精讀課文,再提問題,繼續研討。②課後“讀一讀,寫一寫”。③閲讀《滿天的風箏》,説説文章抒發了怎樣的感情?●O    繼上節課的學習基礎,進一步探究疑難。)I導入      上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中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明白了遊戲於兒童的意義,感悟到魯迅嚴於解剖自己、知錯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驚異、悲哀到後悔自責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經歷,初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麼,我們從中還能感悟些什麼?本節課繼續研讀課文。    。  精讀課文  教師朗讀指導(聲音、語調、速度、感情)。  指名朗讀課文(3—12段),對課文主體內容再’交流探究。    朗讀時,可分讀、齊讀或重點讀。次整體感知,同時佈置思考問題準備    在預習與思考前提下,小組內交流,選共性和有代表性問題合作探究。小組之間相互派代表問答,教師引導深化,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應引導學生解決好如下問題)):合作探究    學生可邊讀邊思考或讀完整體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第一組:O從語段中找出描寫小兄弟觀望他人放風箏的語句,分析一下作者從哪幾方面寫的?他為我們勾畫了一個什麼樣的兒童形象?對小兄弟流露出什麼感情?(結合書中插圖體會)e文中所説的“對於精神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麼?請你用自己話概括。説説作者在文中是什麼樣的形象?對“我”的描寫,流露出了怎樣的感情?這時的小兄弟是怎樣的處境?O這部分一些動詞和形容詞用得很貼切傳神,找出來,説説為什麼用得好。O通過3、4段的學習,你進一步感悟到了什麼?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點撥,全班交流、補充。[教師小結]    這部分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個野蠻粗暴的“虐殺者”,文中隱含着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着深深的1自責。(第4題可放開讓學生説,教師不一定給評價)  第二組:  快速默讀,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討論。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O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行為的書,為什麼説是“不幸”?e從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關文章主旨句子,説説反映了什麼主題?曠我,,J瞳得遊戲意義後,,心情沉重,總想補過,這説明什麼?O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着説:“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覺得沉重”?從中你又感悟到了什麼?    ·教師小結:    作者一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麼沉重,可見他是多麼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他的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第三組:(教師要重點指導第三組的問題,可由淺入深引導)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O為什麼説“悲哀”是無可把握的?e為什麼説“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點撥。r教師小結]    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既意想不到,1“無可把握”,想擺脱也不可能了。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課文一再強調“我”的沉重和悲哀,不僅表現個人的悔恨,而是對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的憂慮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得到極大的教育意義。  體驗拓展O請學生根據練習三準備的作業 在全班交流。@文中説“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遊戲,玩過不少玩具吧?請你選一個最難忘的説給同學們聽聽。    (以上練習如課堂時間不夠,可放到課後練筆中寫)r教師小結]    《風箏》不僅是表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閲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穫。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麼呢?反覆思索以後並用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教學小結    由於這篇課文是學生進入國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不要求學生一下子理解透徹,而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探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生獨特的感受。儘管兩節課下來,學生還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點  評    本教案以新的課程標準為標準,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本文是學生進入國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文章,不瞭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國中生平時對衝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一個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二、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    本文意藴豐富,在“合作探究”的教學環節中,重點讓學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在“體驗拓展”的教學環節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鼓勵為主,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強調過程性評價的體驗,使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發展,個性得到發展。

魯迅《風箏》教案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劉老師熱愛生活、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以及他熱愛學生、

執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學習通過幾件事寫人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劉老師對學生的熱愛,對生活樂觀積極的態度。

2.學習通過幾件事寫人的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

寫有自學思考題的小黑板。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引題。

殘疾人是一個弱勢羣體,他們需要正常人的幫助;但殘疾人也是上個堅變的解體,

他們用正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生存、生活着。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樣~個人。(板書課

題。)

二、教師範讀課文。

思考:課文講的是誰的什麼事?

三、學生自讀課文。

1.學生試着自己提出問題。

2.根據學生所提問題,教師大體歸納出以下問題:(出示小黑板。)

(1)課文講了劉老師的哪幾件事?

(2)劉老師在課上講課和在課下放風箏的情景,二者有什麼關係?

(3)為什麼“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劉老師?

3.學生再讀課文,並思考上面的問題。

4.學生分組討論,然後全班交流。

(1)課文主要講了劉老師的兩件事:一是劉老師上課,講他上謀生動而富有激情,

體現他對祖國深深的愛;講他循循善誘,熱愛學生。二是劉老師課下放風箏,講他在放

風箏時表現出像孩子一樣的歡快和稚氣,體現了他對生活純樸、強烈的愛與追求,並通

過風箏向上,在藍天飛翔的特點,含蓄地説明了劉老師對生活、對理想的美好追求。

(2)課上講課,課下放風箏都體現了劉老師雖然是個殘疾人,但是對生活充滿了愛,

對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3)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滿蓬勃生機的,是戰勝嚴寒後到來的。劉老師恰似春天,不

因自己殘疾而灰心喪志,時時與年老殘疾做着頑強的鬥爭,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四、學生讀寫“我”的感受的句子,讀後談感受。

可通過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談鹹。

1. 課題為什麼叫“理想的風箏”?

2. 你從劉老師身上學到了什麼?

五、課堂小練習。

用一兩件事來描述一個人,在寫事的過程中可以寫人物的外貌。

《風箏》教案設計 篇四

本週三上午在縣實驗中學上了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語文課《風箏》,《風箏》這篇課文是魯迅的作品,學生上國中後第一次接觸,學習難度較大,課文難點較多,且本文思想內容可從多方面理解,這恰恰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研究性的教材。現作如下反思。

一、教學思路清晰。一開始,讓學生談自己放飛風箏的自由與快樂,引出課文兄弟倆對風箏的不同態度,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場“精神虐殺事件”。最後討論體會封建教育思想和倫理道德才是導致這場“精神虐殺”真正的罪魁禍首。

二、教學方法得當。我緊緊抓住“精神虐殺”,重點研讀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通過圈點、朗讀,突出“出神、驚呼、高興得跳躍”,讓學生體會弟弟對風箏的酷愛以及表現弟弟天真活潑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動作、神態等描寫著稱。教學時採用的表演“我”毀風箏的片斷,學生很是受啟發。評點時,大多學生都能指出表演學生的不到位之處,甚至後來連“我”的“傲然”神態都能表現出來。朗讀、表演,學生充分領略了“我”的毫不顧忌、無情踐踏風箏的粗暴行徑。

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思維的碰撞,難題頃刻瓦解。在討論““我”還不是“罪魁禍首”?那導致這場“精神虐殺”悲劇的幕後真正“兇手”是誰呢?””這個問題時,我出示了魯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寫作的年代,大大幫助了學生對此問題的思考,降低了這個難題的難度,以適應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各抒己見,有的從家庭背景出發述説,有的從不平等的長幼關係闡述,大部分同學認識到了這是封建教育思想導致的落後觀念所致。即使他們説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還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毀風箏事件中的“抓”、“擲”“踏”等動作描寫以及“傲然”“絕望”的神態描寫應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再讓學生表演,一定會比粗讀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這堂課是以“精神虐殺”來挖掘文章主題思想的,但上課過程中,針對學生的闡述過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講了文章選材的事情,使整堂課有“散”架之感。

圍繞一個主題,設計一些探究性問題,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讀透,打開思維,並展開充分的討論,教師適時點撥,這樣的課堂才算是合格的語文課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gz4g3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