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八年級提高班語文練習(一) 記敍文閲讀

八年級提高班語文練習(一) 記敍文閲讀

   八年級提高班語文練習(一) 記敍文閲讀
   八年級提高班語文練習(一) 記敍文閲讀
(一)、閲讀下面文章,完成1—4題。
種春風
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幾張稿費單去郵局,心情很好。
     郵局裏人不多,我前面是個小夥子,正在給家裏寄錢。後面是一個七十歲左右的老人,戴副老花鏡,穿着破爛又邋遢。他肯定是來取子女們的匯款的。他手中還拿着一張報紙,我掃了一眼,是《河北農民報》,我從來沒讀過的一份報紙。
    老人的外套油漬斑斑,我不由得站遠了一些,以免蹭髒自己新買的“寶姿”風衣。我正戴着MP3耳機聽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來,我忙摘下耳機。他説:“姑娘,麻煩你幫我取張匯款單。”
    我拿了一張給他,他又説:“姑娘,你能幫我寫一下嗎﹖人老了,戴上花鏡也怕寫錯。”我有點兒無可奈何,但看他懇請,也只好從命。
“寄到哪裏﹖”我問。“就照這報紙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説。
    我很快看完了那則煽情的報道——原來是説某村的一個小女孩,父母去縣城賣菜的途中出了車禍,肇事司機至今沒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歲的奶奶生活,學費、生活費都沒有着落。
“多可憐啊!”老人説。.
    “騙你呢,大伯。這肯定是騙局,連照片都沒有,哪能信?”
老人很固執:“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過,人家都給回信了。你説,誰要有活着的辦法會這麼求你呢﹖一定是過不去這個坎了,對吧,姑娘﹖”
    我抬起頭來,打量着這個猛然打動了我的老人。他其貌不揚,甚至是寒酸的,攤開的雙手老繭重重。老人歎口氣説:“小的時候家裏窮啊,要不是別人幫我,我肯定活不到現在。
    為保險起見,我撥通了那家報社的電話,他們不僅知道老人的大名,還説,他每月都要寄錢來,他們對他非常感激。.
    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錢是300元。我有些震驚,300元對我而言無所謂,一篇稿子而已,可對老人幾乎是傾其所有。老人説:“下個月我還要寄,讓她們祖孫倆起碼能吃上飯。”
    不知為什麼,我的眼角有些濕潤,如果不是親手填寫這張匯款單,我很難相信一個也剛剛吃飽的人,正在把錢寄往一個更窮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隱隱不安。一個買瓶CD香水就要花上千兒八百的女人,是越來越愛自己了,卻對他人越來越鐵石心腸。.
    那天,我領取的稿費將近2000元,我也要了一張匯款單,寫了同一個地址,寄去了一點兒錢。老人非常感動,一個勁地説:“姑娘,我替她們祖孫倆謝謝你!”
我連忙搖頭。哪裏用他替陌生人感謝我,我才要感謝他,那種本真的善良,喚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遺忘的東西。這個社會有時是冷漠的、斤斤計較的,但只要你敢愛、敢信任,它就會是熱情的、柔軟的。
     和老人告別後,我的心頭別樣的温暖。外面春風乍起,心裏的春天也悄悄來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畝田》:“每個人心裏一畝一畝田,每個人心裏一個一個夢……用它來種什麼?用它來種什麼?種桃種李種春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過這首歌,但一直不明白,春風怎麼可以種﹖但那天我在風中走着,終於知道,春風是可以種的                                         
1.文章劃線句“那種本真的善良,喚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遺忘的東西”中“遺忘的東西”指的是什麼?
                                                                  2.文章中有好幾處地方描寫了老人的外貌,這些描寫有什麼作用?

                                                                   
3.寫出文中“我”感情變化的過程。

                                                                    
4.文章的標題“種春風一有什麼深刻含義?
                                                               
(二)、閲讀下面文章,完成5—9題。
                              去遠方              
    寒假的時候,兒子從美國發來一封電子郵件,告訴我利用這個假期,他要開車從他所在的北方出發到南方去,並畫出了一共要穿越11個州的路線圖。剛剛出發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薩斯州的首府奧斯汀打來電話,興奮地對我説這裏有寫過《最後一片葉子》的作家歐·亨利博物館,而在昨天經過孟菲斯城時,他參謁了搖滾歌星貓王的故居。
    我羨慕他,也支持他,年輕時就應該去遠方漂泊。遠方,會讓他見識到他沒有見到過的東西,讓他的人生半徑像水一樣蔓延得更寬更遠。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獨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車站等候換乘的火車,寂靜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幾個候車的人,其中一個像是中國人,我走過去一問,果然是,他是來接人。我們閒談起來,知道了他是從天津大學畢業到這裏學電子的留學生。他説了這樣的一句話,雖然已經過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記憶猶新:“我剛到柏林的時候,兜裏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懷揣着僅僅的10美元,他也敢於出來闖蕩,我猜想得到他為此所付出的代價,異國他鄉,舉目無親,餐風宿露,漂泊是他的命運,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兒子還要小的年紀,驅車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天寒地凍,路遠心迷,彷彿已經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斷線的風箏,不知會飄落到哪裏。但是,它讓我見識到了那麼多的痛苦與殘酷的同時,也讓我觸摸到了那麼多美好的鄉情與故人,而這一切不僅譜就了我當初青春的譜線,也成了我今天難忘的回憶。
    沒錯,年輕時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遠方想像得那樣好,才敢於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遊,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品嚐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絕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裏啜飲咖啡的一種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輕時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氣,也需要年輕的身體和想像力,便收穫了只有在年輕時才能夠擁有的收穫,和以後你年老時的回憶。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麼事情叫作無愧無悔的話,在我看來,就是你的童年有遊戲的歡樂,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經歷,你的老年有難忘的回憶。
    青春,就應該像是春天裏的蒲公英,即使力氣單薄、個頭又小、還沒有能力長出飛天的翅膀,藉着風力也要吹向遠方;哪怕是飄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闖一闖未開墾的處女地。這樣,你才會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會看見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牆。
    我想起泰戈爾在《新月集》裏寫過的詩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給我……我將帶我的朋友快快樂樂地航行於仙人世界。”那麼,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來別人的船張帆出發吧。只有年輕時去遠方,才會擁有充滿泰戈爾童話般色彩的經歷和收益,那不僅是他書寫在心靈中的詩句,也是你鐫刻在生命裏的年輪。
5.文章開頭寫兒子在美國漫遊,在結構和內容表達上有什麼作用?請分別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敍述中國留學生在西柏林和“我”在北大荒這兩件事,各側重説明了什麼?(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段畫線的句子表達在了什麼意思?語言上有什麼特點?(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多處流露出了作者對“去遠方”的情感態度,請簡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細讀全文,結合自己的認識,談談你怎樣正確理解作者反覆強調的“年輕時就要去遠方”的觀點。(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三)、閲讀下面文章,完成10—16題。

                        只管向前奔跑
①貝基拉出生在埃塞俄比亞的一個貧苦的家庭,很小的時候,他就渴望成為一名馳聘賽場的長跑健將。他時常站在訓練場邊,羨慕地看着運動員們訓練。但極度貧寒的家境,讓他自卑得有些差愧——他不僅拿不出訓練費,連最便宜的普通跑鞋也買不起。
②那天,貝基拉不知不覺地又走到訓練場邊,望着跑道上那些奔跑的身影,他既羨慕又難過,心頭奔跑的熱望亮起來,又暗淡下去。
③一位跨欄教練員聽了貝基拉的傾訴,將他帶到一組很矮的欄杆前,讓他一路跑過去,他輕鬆地跨越一個個欄杆;教練員又指了指那組已升高到足有1.5米的欄杆前讓他再試一試。他努力了好幾次,也沒能跨過去。
④這時,教練員平靜地告訴他:“孩子,你剛才所説的那些困難,就像眼前的這一道道欄杆,它們會橫在每個人的面前,那些你現在跨不過去的欄杆,可以在一次次的失敗後,最終跨越它們,你還可以踢翻它們,也可以繞過它們,你只需盯準你嚮往的前方,只管努力地向前奔跑,相信沒有什麼可以攔住你的夢想。”
⑤教練員的一席話重新點燃了貝基拉的希望,從此,買不起跑鞋的貝基拉開始了他堅定而執著的赤腳奔跑訓練,廣袤的原野、泥濘的山路、堅硬的戈壁灘上……隨處可見他奔跑的身影,他已練出了一雙鐵腳板。數年後,他成了埃塞俄比亞著名的馬拉松運動員。
⑥1960年羅馬奧運會馬拉松賽場上,貝基拉一出現,便引起人們的關注,因為他是唯一赤腳的運動員。在數萬名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中,貝基拉為他的祖國贏得了一塊沉甸甸的金牌。
⑦距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開幕還有二十多天,貝基拉動了一次手術,很多人以為他會放棄比賽。然而,三十二歲的他不僅出現在馬拉松賽場上,而且再奪金牌,成為奧運史上第一個蟬聯這個項目冠軍的選手,也成為埃塞俄比亞的民族英雄。
⑧面對蜂擁而至的記者,貝基拉激動地感慨道:“一切都很簡單,只要站在跑道上,就沒有什麼障礙可以攔住奔跑的雄心,就只管向前,再向前,一路向前地奔赴夢想的終點。”
⑨沒錯,大千世界中我們每個人的面前,都可能會橫着一些諸如清貧、疾病、磨難之類的障礙,只要不失去向前奔跑的雄心,就能勇敢地跨越它們,踢翻它們,繞過它們,就會抵達夢想的前方。
10、第一段劃線句中有一個錯別字,請找出來並改正。(1分)
錯別字         改正          
11.品讀選文,題目“只管向前奔跑”換成“金牌”好不好?為什麼?(2分)

答:                                                                    
12.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對錶現貝基拉有何作用?(2分)
三十二歲的他不僅出現在馬拉松賽場上,而且再奪金牌,成為奧運史上第一個蟬聯這個項目冠軍的選手。
答:                                                             
③ 
                                                                   
l3.第②段中“他既羨慕又難過”,他羨慕什麼?為什麼難過?(2分)

答:                                                                 

                                                                       
14.選文最後一段有何作用?(2分)

答:                                                                  
15.貝基拉成功了,你認為他獲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2分)

答:                                                             
16.品味選文,談談你對人生有何感悟。(3分)

答:                                                                      

 
提高班語文練習答案 ( 一)         
1.(2分)對他人的關愛之心(意思相近即可)
2.(3分)①外表的寒酸與心靈的美好形成對比(或用外表的寒酸襯托心靈的美好)②欲揚先抑(意思相近即可)
3.(2分)隱隱不安(震驚) 別樣温暖 (意思相近即可)
4.(3分)希望人人都能關愛別人,並能把這種愛心傳遞給每個人。(意思相近即可)


5、在內容上告訴讀者將要去遠方獨自旅行,在結構上點題,並引出下文中國留學生和“我”去遠方的故事。
6、前一個例子側重於説明年輕時要敢於闖蕩,後一個例子側重於説明闖蕩要付出代價,也會成為難忘的回憶。
7、年輕的時候儘管幼稚,但應該努力地拼搏,勇敢地去遠方闖蕩,去放飛心靈。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年輕時敢拼搏,勇闖蕩,正所謂: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8、對兒子去遠方是羨慕、支持;對中國留學生在西柏林是佩服他敢於拼搏;自己去北大荒是美好難忘的回憶。
9、年輕是就應該去遠方,敢闖敢拼,因為年輕就是資本,年輕可以張揚個性,不要讓你的生命平凡,留下遺憾,作者旨在激勵年輕人勇於開拓,去經歷,去磨練,去培養自我的獨立能力和奮鬥能力。
10.聘 騁 (1分)
11.不好。(1分)“只管向前奔跑”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體現了文章的中心,”金牌“則沒有這種效果(意近即可)
12。“三十二歲”“不僅”表現他作為運動員年紀偏大,但面對困難,勇於挑戰。“弟一個蟬聯”説明他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強調了貝基拉麪對困難,勇敢跨越,最終取得了巨大成功。
13.他羨慕那些運動員能有機會參加訓練(1分)又為自己拿不出訓練費,買不起跑鞋不能參加訓練,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而難過。(意近即可)(1分)
14.總結全文,點明並深化中心。(意近即可) (2分)
15.一是靠自己勇敢,不放棄夢想而努力訓練。二是遇到一個給他希望和鼓勵的教練。(意近即可) (2分)
16.言之成理即可給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gzzj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