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滕王閣序教案精品多篇

滕王閣序教案精品多篇

滕王閣序教案精品多篇

《滕王閣序》教案 篇一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傳説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滕王閣後,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一氣寫下這篇令在座賓客贊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王勃作序後,又有王仲舒作記,王緒作賦,歷史上稱為“三王文章“。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駢體文的特點。

2、掌握文章將敍事、寫景、抒情融於一體的寫作技巧,以及善於將典故與眼前景相結合的寫法。

3、理解和積累下列文言詞語“故、盡、屬、即、且、矣”的意義和用法。

能力目標

1、學習體會本文優美的語言及其表達方式,進行文言仿寫訓練。

2、熟練背誦2~5段。

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人生觀,要有遠大抱負和人生使命感;能夠正確看待挫折,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笑對人生,始終對生活充滿信心。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用富麗的詞藻稱道洪州,記述盛宴,描寫滕王閣的壯麗以及寥廓壯美的山川秋景,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憤懣悲涼而又不甘於沉淪的複雜感情。

2、辯析“故、盡、屬、即”等多義詞的詞義。

【教學難點】

1、學習文章事、景、情融於一體的寫作技巧。

2、指導學生背誦2~5段。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文章屬駢文,名式整齊,便於誦讀。通過學生的反覆朗讀,不斷培養他們對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2、點撥、歸類法(如解讀詞語時,多以練習形式及時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及時點撥總結,以鞏固舊知,積累新知)。

3、討論法(對比較難理解的問題,如作者抒發懷才不遇的情感、融情於景的特點可通過師生討論尋找解決途徑。)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話,同學們一定耳熟吧。這歷詠不衰的名句出自何處呢?(學生回答)是的,它出自古今傳誦的駢文名篇《滕王閣序》,更是出自少有才名的王勃之口。這節課我們就開始學習《滕王閣序》,深刻感受一下他十足的文學才情。

二、解題:

1、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等。書序是著作或詩文前的説明或評價性文字,如南朝梁蕭統的《〈文選〉序》。贈序,是指親友間以作文相贈,表達惜別、祝願、勸勉之意,如韓愈《送東陽馬生序》等。宴集離,是指古人宴集時,常同賦詩,詩成後公推一人作序,這樣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蘭亭集序》。本文是餞別序,即臨別贈言,屬於贈序類的文章。

2、駢文,是魏晉後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體文的表達方式與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語言上有三方面的特點:第一是語句方面的特點,即駢偶和“四六”;第二是語音方面的特點,即平仄相對;第三是用詞方面的特點,即用典和藻飾。

3、王勃及文章寫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龍門(現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學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王勃才華早露,六歲即善寫文章,十四歲便科舉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賢聞其名聲,邀請他作王府侍讀,兩年後因一篇《檄英王雞》的遊戲文章觸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後因擅殺官奴而犯罪,父親也受連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親,途徑南昌,正趕上當地都督閻某在滕王客上歡宴羣僚和賓客。王勃在宴會上賦詩並寫了這篇著名的《滕王客序》。兩個月後,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三、誦讀,疏通。

1、學生對照註釋邊讀邊譯。

2、教師講解。

四、初步感知課文

1、學生集體朗讀課文一遍。

2、提問:從內容上看,文章可分為幾部分?

學生思考後,明確: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概寫洪州的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第二部分(第2、3段):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第三部分(第4、5段):寫宴會的盛況,抒發人生的感慨。第四部分(第6、7段):述説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歎盛宴難再。

五、具體研習文章第一部分(第1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第1段。

2、提問:作者是如何寫洪州的地理風貌的?突出了什麼特點?

學生思考後,明確:“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寫名稱的沿革,兼顧歷史與現實,道出歷史的久遠;“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由天及地,寫界域的廣大,可見轄境的遼闊。“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具體寫地理位置,寫出了地勢之宏偉。

3、提問:從“物華天寶”到“賓主盡東南之美”幾句在寫法上有何特點?

明確:“物華天寶”四句寫人物之盛(“龍光射牛鬥之墟”一句呼應“星分翼軫”;“徐孺下陳蕃之榻”一句為當時“洪都”人才的出場作鋪墊)。“雄州霧列”四句將地勢與人才兩方面交叉在一起寫。(“雄州霧列”寫地,是“星分”四句的補充;“俊採星馳”寫人,是“物華”四句的發揮。“台隍”一句復説“星分”四句,“賓主”一句補充“物華”四句,併為引出後文作鋪墊。)

4、提問:作者寫參加宴會的人物,照應了前文的哪個詞語?

明確:作者在寫參加宴席人物時,用了“雅望”“懿範”“勝友”“高朋”“騰蛟起鳳”“紫電清霜”等詞語,極盡人物的文韜武略,照應了前文的“俊採”一詞。

5、提問:文章開始不寫樓台,不寫宴會,而先寫地勢與人物,這樣寫有何好處?

明確:文章借用鋪陳的手法,歷敍界域之大,地勢之雄,物產豐富,人才俊美,即渲染了和樂的氛圍、宴會的高雅,同時也緊扣照應了題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板書:洪州地勢,宴會賓主

歷史久遠

界域之大

物產豐富

人才俊美

6、提問:學生依據板書試背課文。

六、具體研習文章第二部分(第2、3段)。

1、學生集體朗讀第2、3段。

2、學生分四人一組討論:作者按照怎樣的思路寫滕王閣的壯麗及其周圍的風光。

明確:“時維九月,序屬三秋”點明時令,緊扣題中“秋日”。“潦水”二句抓住“秋水”“秋色”寫秋景。“儼驂騑”以下四句敍寫來閣過程,來賓駕著名車駿馬,造訪滕王閣。“層巒聳翠”以下八句寫滕王閣的自然環境和氣勢,指出閣在山水形勝之地。“披繡闥”以下寫登臨所見:“山原”兩句,寫山川之美;“閭閻”以下四句寫人煙之盛、富庶祥和的氣象;“雲銷”四句寫自然景物;“漁舟”以下四句收束前文,寫生活之樂與候鳥之歌。

3、學生先默讀課文,畫出描寫滕王閣的宏偉構築及周圍美麗秋景的句子。然後討論本部分是怎樣將敍事、寫景與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本部分作者帶着讀者趨名樓,登高閣,覽觀樓台的壯麗,山川的曠遠,市井的繁華,舟楫的眾多,點綴以漁歌、雁聲,描繪出一幅色彩鮮明、情景交融的圖畫。“潦水盡而寒潭清”,清澈的潭水給人清爽的感覺。高聳入雲,溢彩流丹的滕王閣令人歎為觀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朦朧秋景,“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無比愉悦的心情。作者寫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張揚,而是寓情於事於景,含蓄婉轉地表達出來的,給人天衣無縫、妙合無垠之感。

4、學生仔細品味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所選景象的特點及所描寫的意境的特色,展開想象,將該句擴寫成百字左右的短文。注意語言要有文采。

5、學生朗讀或試背第二部分。

山水秋景

板書:閣周風光,自然人文

宏偉構築

人煙興盛

七、具體研習文章的第三部分(第4、5段)。

1、教師範背第4、5段。

2、提問:本部分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作者的情感有何變化?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後,明確:本部分寫由歡樂的宴飲娛樂引發的人生感慨。“遙襟甫暢”以下八句,鋪敍歡飲娛樂的場景:管絃之盛,歌聲之美,人才之多。“四美具,二難並”之後於詩酒歌管之中,忽發深沉的感傷。“窮睇眄於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極娛遊於暇日”,引出“興盡悲來”二句。表露出對人生短暫和功業未就的作感以及自己在“命運”面前的無能為力,即直抒內心深層的傷感。而“望長安於日下”以下十句,則聯繫個人身世,以直抒的方式吐露內心深層的孤獨感。其中即包含其父被貶交趾之痛,又有個人宦途失意之悲。“嗟乎”發端,轉為更強烈的抒情。“時運不齊”以下十句,引用四個典故,藉以自慨年時易往,功業難成,流露出嗟卑歎老的傷感和見機知命的消極心理。“老當益壯”之後引典,全力抒寫壯志決不因老邁困頓而稍有變易,透露出樂觀向上的偉大情懷。

板書:宴會盛況,人生感慨

宴會歡娛(喜悦)

人生感歎(悲傷)

壯志不易(樂觀)

3、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理解。

點撥:要樹立高尚的人生觀,不在挫折面前折腰,而要笑傲困難,樹立戰而勝之的勇氣,把自己培養成能看到事業未來有的膽識者。

4、學生試背本部分課文。

八、具體研習文章第四部分(第6、7段)。

1、學生集體朗讀第6、7段。

2、提問:文章最後兩段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學生思考後,明確:第6段由個人遭際寫到途經滕王閣,有幸參加宴會,自當應命為詩。第7段寫自己對主人的知遇之恩表示感謝,對本次盛大的宴會表示依戀。

3、學生討論:文章前後是如何照應的,這樣寫有何好處?

明確:前後有兩處照應:一是宴會開始照應宴會結束;二是作者自己以謙詞入場照應謙詞退場。這樣寫首尾聯貫,一氣呵成,無懈可擊。

4、學生試背最後兩段。

二、王勃的詩篇(選三)

(一) 滕王閣詩 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譯文:高高的滕王閣正對着江心小洲,想當年建閣的滕王已經死去,坐着鸞鈴馬車,掛着琳琅玉佩,來到閣上,舉行宴會,那種豪華的場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閣內畫棟珠簾冷落可憐,只有南浦的雲,西山的雨,暮暮朝朝,與它為伴。悠閒的白雲,深潭(指江)的影子,不知經過了多少春秋。滕王死去了,可檻外的長江卻是永恆地東流。

(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三) 山 中 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滕王閣序》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滕王閣序》公開課教案要求學生理解和積累掌握“故、盡、即、勝、幸、且、矣”等多義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瞭解駢文的特點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教師誦讀指導使學生熟讀成誦,通過學生研讀和討論,疏通文字,把握文意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文章的感情,初步感受駢體文的文采和音韻之美,理解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失意和不平及不甘沉淪的樂觀進取的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積累掌握重點文言字詞意義和用法,體悟辭采典雅華美的特點並能熟讀成誦當為重點,同時理解把握作者失意而不失志的複雜的思想情感、典故的作用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調動認知、情趣導入

在江南,有中國古代的三大名樓,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請同學們説説下面三首詩描寫的分別是哪座名樓?

出示詩篇: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杜甫《登岳陽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閣詩》)

今天,我們就來一睹王勃筆下的滕王閣的風采

二、指導誦讀,初步感受

朗讀是學習感悟的有效途徑,有助於培養語感教師指導學生自由朗讀,讀出節奏

教師提示:

1、疑難字音

軫zhěn甌ōu隍huáng棨qǐ戟jǐ懿yì襜chān潦lǎo儼yán驂cān騑fēi鳧fú闥tà甍méng舸gě舳zhú鶩wù蠡lǐ遄chuán睢suī睇dì眄miǎn閽hūn舛chuǎn賒shē愨què簪zān笏hù叨tāo

2、節奏劃分示例: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四字句的讀法只有一種:如,豫章/古郡

六字句的讀法有五種:孟學士/之詞宗,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窮/島嶼之縈迴;鐘鳴/鼎食/之家,誰悲/失路/之人;響窮/彭蠡之濱,氣凌/彭澤之樽;撫/凌雲/而自惜,幸/承恩/於偉餞

七字句的讀法有四種:襟三江/而帶五湖,潦水盡/而寒潭清;龍光/射/牛鬥之墟,賓主/盡/東南之美;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閻公/之雅望

三、自主探究,積累理解

學生結合註釋疏通文意,研讀探討歸納課文中出現的文言現象教師邊巡視邊解答疑難字句

1、詞類活用

襟三江而帶五湖:襟、帶,意動用法,以……為衣襟;以……為帶

徐孺下陳蕃之榻:下,使動用法,使……放下

雄州霧列,俊採星馳:霧、星,名詞作狀語,像霧一樣湧起,像流星一樣飛馳

賓主盡東南之美:美,形容詞作名詞,俊傑

飛閣翔丹,下臨無地: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往下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騰、起,使動用法,使……騰空、使……飛起

川澤紆其駭矚:駭,使動用法,使……吃驚

四美具,二難並:美、難,形容詞作名詞

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屈、竄,使動用法,使……委屈、使……逃匿

2、通假字

儼驂騑於上路:儼通嚴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銷通消

所賴君子見機:機通幾

3、多義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故、盡、即、勝、數、幸、且、矣等

四、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第一段:寫地理風貌,引宴會人物

第二、三段:摹萬千氣象,狀周圍景觀

第四、五段:繪宴會盛況,抒人生感慨

第六、七段:述身世際遇,歎盛宴難再

五、佈置作業,鞏固提高

課後讓學生翻譯全文並寫在作業本上

第二課時

一、導入課文,明確目標

在前一節課疏通文意、初步理清文章脈絡的基礎上,這節課,我們來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寫作特色

二、重點研讀、深入理解

1、再讀課文,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一個詞語(興盡悲來)

2、用自己的話概括,作者寫“興”事寫了哪些方面?採用的主要表現手法是什麼?

示例:興

州城形勝

賓主之美

山川之美

登樓之喜

主要手法:記敍(鋪陳)、描寫

教師小結:文章用鋪陳的手法,歷敍界域之大,地勢之雄,物產豐富,人才俊美,渲染了和樂的氛圍,宴會的高雅;又帶着讀者趨名樓、登高閣,覽觀樓台的壯麗,山川的曠遠,市井的繁華,描繪出一幅色彩鮮明,情景交融的圖畫,這一切處處扣住一個“興”字,洋溢着作者愉悦的心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3、正是在興致高昂,情緒激動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由喜悦漸生悲慨,作者用了哪些語句表現了人生之“悲”?用了什麼手法?

示例: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體悟天地之大,宇宙無窮,感歎人生無常,盛衰有時)

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玄想宇宙廣袤,襯托人生渺小,引發感慨)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溝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答非所問,流露出懷才不遇的心緒,充滿了自我悲傷的情調)

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懷,報國無路,濟世無門,言辭哀婉)

主要手法:抒情、議論

小結:作者縱筆馳騁,抒寫個人懷才不遇、仕途失意之悲,讓人心有慼慼焉

4、就文章來看,作者的情感就此悲傷消沉,一蹶不振了嗎?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馮唐、李廣、賈誼、梁鴻句,來寬慰包括自己在內的失意之人(古已有之,今又何傷?)

老當益壯四句,勉勵自己不因年華易逝,處境困頓而放棄遠大崇高的志向,表現了崇高的人生觀

貪泉、涸轍句,表明身處逆境仍能達觀看待,表現了樂觀開朗的情懷

北海、東隅、桑榆句,表現不甘沉淪的豪情壯志

孟嘗、阮籍句,反襯自己堅定的意志

班超、宗愨句,表示投筆從戎,乘風破浪的志向

這裏作者主要採用了什麼手法?(化用典故)

小結:作者以古比今,借古寫懷,以真摯的情感和濃郁的詩意,熔寫景、敍事、抒情、議論、用典於一爐,表現了自己仕途失意的困頓與悲傷,卻又不失遠大的抱負,崇高的志向,樂觀的情懷,具有人生的使命感

三、整體歸納、把握特色

示例:

1、句式錯落,節奏分明

2、駢儷藻飾,辭采華美

3、運用典故,簡練含蓄

小結:全文以四六句為主,交錯運用多種字句的句式,起伏跌宕,節奏分明,自然流暢同時運用色彩濃豔、華麗典雅的詞語,整齊對偶的句子,富於樂感,富於詩意,辭采華美,賞心悦目作者更把記敍、描寫、抒情、議論、用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真正體現了駢賦文“鋪採摛文,體物寫志”(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説:“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的特點

四、比較閲讀,拓展延伸

課後閲讀:同是為集會詩所作的序文《蘭亭集序》,思考《滕王閣序》和《蘭亭集序》在寫景敍事的基礎上抒發的感慨有什麼異同?

【板書設計】

《滕王閣序》

州城形勝人生無常,

賓主之美盛衰有時,

興記敍(鋪陳)、描寫悲抒情、議論、用典

山川之美懷才不遇

登樓之喜濟世無門

鋪採摛文,體物寫志

《滕王閣序》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滕王閣序》的寫作背景及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

2、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

3、訓練學生能將名句改寫成優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註釋,疏通文意,討論研究、形象描述,體會駢文特點。

情感與價值觀:

體味山川美景,欣賞千古名句,感受音韻美感,領受美的薰陶。

教學重點:理解本文用富麗的詞藻稱道洪州,記述盛宴,描寫滕王閣的壯麗以及寥

廓壯美的山川秋景,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憤懣悲涼而又不甘於沉淪的複雜感情。

教學難點:學習文章事、景、情融於一體的寫作技巧。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導入課文

本文全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此序當為贈序而非書序。聚散之因緣,登高之見聞,賢主嘉賓之寒暄,舊識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贈序之應有之義。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捨結構,則頗見為文之功底。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統觀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遞進,緊扣題意。文因餞別而作,但對於宴會之盛僅略敍數筆帶過,而傾全力寫登閣所見之景,因景而生之情,這就脱去了一般餞別文章頌揚、應酬的窠臼,闢出了自家新徑。結構圖:

二、整體感知 深入研讀

第一部分:概寫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突出人傑地靈。扣“洪府”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歷史久遠。(時)

星分地接,襟帶控引――由天及地,宏偉遼闊。(空) 地 靈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由物及人,資源寶貴。(物) 人 傑

主賓尊貴,俊採星馳——由文及武,盛會空前。(人)

文章開始不寫樓台,不寫宴會,而先寫地勢與人物,這樣寫有何好處?

文章借用鋪陳的手法,歷敍界域之大,地勢之雄,物產豐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樂的氛圍、宴會的高雅,也緊扣照應題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第二部分(2——3):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扣“秋日”

(一)本部分是著名的寫景段落,歷來膾炙人口。請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晚秋暮色圖”的意境描述出來。

1、色彩變化之美——文章不惜筆墨,濃墨重彩,極寫景物的色彩變化。

如 “流丹”, “聳翠”, “青雀”“黃龍”無不色彩繽紛,搖曳生輝。

“潦水盡寒潭清,煙光凝暮山紫”一句,不囿於靜止畫面色彩,着力表現水光山色之變化,上句樸素淡雅,下句設色凝重, “寫盡九月之景”。

這句是因果性的推論。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兩個有代表性的特徵來寫秋天,寫水寫山,動靜結合,如詩如畫。

2、遠近變化之美——作者用電影手法,由近及遠,構成一幅富有層次感和縱深感的全景圖。體現了作者立體化的審美觀,把作者帶進了如詩如畫的江南勝境,讀者和景物融為一體,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鶴汀鳧渚”四句寫閣四周景物,近景

“山原曠其盈視”二句寫山巒、平原和河流、湖澤,中景

“虹銷雨霽”以下則是水田浩淼 遠景

3、上下渾成之美。

“層巒聳翠”四句,借視角變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裏城外,相與為一,不可分離,體現了作者整齊劃一的審美觀。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更是寫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該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潦水”對“寒潭”,“煙光”對“暮山”, “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落霞自天而下,孤鶩自下而上,故曰齊飛;秋水碧而連天,長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千古絕唱。)

4、虛實相襯之美。

“漁舟唱晚”四句,寫的是生活之樂和自然之樂。憑藉聽覺聯想,用虛實手法傳達遠方的景觀,使讀者開闊眼界,視通萬里。實寫虛寫,相互諧調,相互映襯,極盡鋪敍寫景之能事。

(二)部分是怎樣將敍事、寫景與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1、“潦水盡…”,清澈的潭水給人清爽的感覺。

2、高聳入雲,溢彩流丹的滕王閣令人歎為觀止。

3、“落霞…”的朦朧秋景,“閭閻撲地…青雀黃龍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無比愉悦的心情。

4、時維九月,序屬三秋”兩個短句,點明瞭時令,格調高亢嘹亮,領起下面對秋景的描繪。

5、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兩個四六句,“四字”托出敍述主體,“六字”作描繪、渲染,意在指出閣在山水形勝之地

6、“繡闥”,是由外至裏;“俯雕甍”是由上視下。用三字句,加快節奏。僅用六個字,就極簡練概括地寫出登閣的情景,喜悦之情溢於言表。

7、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兩句,寫登高望遠所見山川之美。

8、“舸艦彌津”兩個四六句,極寫人煙之盛,“舸艦”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氣象。

9、“雲銷雨霽,彩徹區明”又變而為四字句,轉寫自然景物,繪出雨後天晴的景色,由此引發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絕唱,將對滕王閣的景物描寫推向高潮。

10、“漁舟唱晚”,寫生活之樂;“雁陣驚寒”,寫候鳥之歌。社會與自然各具情趣,又融為一體

作者寫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張揚,而是寓情於事於景,含蓄婉轉地表達出來的,給人天衣無縫、妙合無垠之感。

三、拓展延伸 再讀品味

兩段秋景的描述與傳統中描寫秋景的意境有什麼不同?

一反傳統中“悲秋”的習慣寫法,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邁的情致。

四、小結作業

寫滕王閣構築之宏,眺望之廣,周圍秋景之美。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二句為描寫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秋之圖景。再讀文章,體會作者抒發懷才不遇、憤懣悲涼而又不甘於沉淪的複雜感情,感受作者“居卑位而有為”的進取精神。

板書設計

滕王閣序

王勃

晚秋暮色圖

色彩變化 遠近變化

上下渾成 虛實相襯

《滕王閣序》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一、瞭解駢文的文體特點。

二、學習本文優美的語言。

三、掌握“故”、“盡”、“屬”、“即”等實詞的義項,體會“且”、“矣”等虛詞的用法。

四、背誦課文2~5段。

教學重點

一、介紹寫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通讀全文。

教學步驟:

一、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導入課文。

1、作者:見課下注釋①。教師補充:王勃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

2、寫作背景:見課下注釋①。教師補充:《新唐書·文藝傳》記滕王閣詩會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可見當時王勃年輕氣盛,才華橫溢,揮毫潑墨,語驚四座的情景。

二、通讀全文。

1、通讀課文,把生字找出來,看註釋注音。

2、看註釋,粗通文意。

3、集體齊讀課文。要求:分段讀,師個別指導正音,節奏校正。

明確:誦讀的停頓關係到語氣的準確性,本文是駢文,都是偶句,字數或四或六,也少數七字句。

四字句的讀法只有一種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讀法有五種模式:

(1)孟學士/詞宗;訪風景/崇阿。

(2)臨/子之長洲;窮/嶼之縈迴。

(3)鐘鳴/鼎食/之家;誰悲/失路/之人?

(4)響窮/彭蠡之濱;氣凌/彭澤之樽。

(5)撫/凌雲/而自惜;幸/承恩/於偉餞。

七字句讀法有四種:

(1)襟三江/而帶五湖;潦水盡/而寒潭清。

(2)龍光/射/牛鬥之墟;賓主/盡/東南之美。

(3)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長天/一色。

(4)都督/閻公/之雅望。

4、熟讀課文。

三、作業:

背誦課文2~~5段。

《滕王閣序》教案 篇五

第一課時

學習目的:

1、通過反覆朗讀,領略駢文的神韻之美。

2、瞭解本文寫作背景

學習重點:

1、不同形式對偶句的朗讀,特別是句讀的切分。

2、認真朗讀,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學習難點:

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學習方法:

朗讀法,講解法

教具學具:

Ic課件

講課前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課文,通讀課下注釋並思考下列問題。

1、敍事是哪一段?概括大意。

2、寫景是哪幾段?概括大意。

3、抒情是哪幾段?抒發了什麼感情?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號稱江南三大名樓,有聯贊曰:“洞庭月,衡岳雲,巫山雨,

波撼氣蒸,攬天下風光,堪稱獨步;崔灝詩,範相記,王勃序,兩樓一閣,數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二、學習新課。

1、作者簡介:王勃,字子安。初唐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稱“初唐四傑”,王勃的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為名作,名句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境開闊,甚相慰勉。《滕王閣序》在唐代已膾炙人口,傳為佳話。

唐高宗在位期間,為王勃之才一歎二歎,乃至於三歎,在初唐時即被傳為佳話。王勃十四歲不到就去應幽素舉。應試之日,到禁衞禁場的考場,用眼四觀,見全是年長的公子、束髮秀才、白首童生,唯獨自己還是一個孩童。當主考官點名點到王勃時,見其長衫拖地,乳臭未乾,一臉稚氣,心中頗有幾分不快。王勃非常聰明,見狀,連忙上前叩拜施禮,説:“宗師爺在上,學生龍門王勃前來參拜領教。”這幾句話聽者頗覺順耳。主考官這時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藍衫拖地,怪貌誰能認!”王勃仗膽反譏:“紫冠沖天,奇才人不識。”主考官笑,再戲謔道:“昨日偷桃鑽狗洞,不知是誰?”王勃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主考官竊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龍門神童,準考。”

王勃赴考高中後,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嗣後,才思泉湧,筆端升花,撰《宸遊東嶽頌》《乾元殿頌》,文章綺麗,驚動聖聽。高宗見此兩篇頌詞,歌功頌德,詞美義壯,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為,驚歎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為之大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並推為首位。

2、寫作背景:讀註釋,瞭解本文成篇背景。

《新唐書·文藝傳》記滕王閣詩會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可見當時王勃年輕氣盛,才華橫溢,揮毫潑墨,語驚四座的情景。

3、駢文的特點。課後短文級投影總結。

4、教師朗讀課文。(注意字音)

三、鞏固新課。

齊讀課文。

四、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二。

板書設計:

滕王閣序

王勃

字音:

翼軫 甌越 棨戟 襜幃 潦水 驂騑 繡闥 甍 紆 睇眄 帝閽

宗愨 叨陪

教學後記:

①《唐摭言》卷五載:“王勃著《膝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

而周公意屬於婿盂學土者為之,已宿構矣。乃以紙筆巡讓賓客,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雲:‘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談’。又報雲: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②勃往省覲,途過南昌。時都督閻公新修膝王閣成,九月九日,大會賓客,將令其婿作記,以誇盛事。勃至入謁,帥知其才,因請為之。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酒酣,辭別,帥贈百繒。

——《中國文學家大辭典》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掌握一些文言實詞的詞義和一些文言虛詞的用法。

2、理清全文的思路,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掌握一些文言實詞的詞義和一些文言虛詞的用法。

教學難點:

文章思路。

教學方法:

點撥法。

教具學具:

Ic課件

教學過程:

一、齊讀課文。

二、理順文章思路。

1、第一段。

概寫洪州的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

先寫歷史悠久,再寫地域廣闊,寫地理位置的重要,由“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引出參加宴會的眾多傑出人物,還有一個“童子無知”的“我”。

此段為敍事。

2、第二段。

前往滕王閣處觀景及登臨時見到的自然景觀。

3、第三段。

在滕王閣上俯視所見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4、小結二、三段。

這兩段為寫景。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並閲讀前三段,鞏固字詞及句式。

5、後四段作者抒情,作者抒發了什麼感情。懷才不遇。

第四段,狀宴會之盛況——述“興悲”之情懷

第五段,寫作者的人生看法和人生態度。

第六、七段,述説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歎盛宴難再。

6、閲讀後四段,積累字詞,掌握典故。

三、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佈置作業。

背誦二三段。

板書設計:

滕王閣序

王勃

1、概寫洪州的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

2、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

3、狀宴會之盛況——述“興悲”之情懷。

4、寫作者的人生看法和人生態度。

5、述説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歎盛宴難再。

教學後記:

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鋪敍美景之後,以騰挪跌宕的筆勢,由逸遊的豪興,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報國無門卻壯志不墜的執着態度。“望長安於日下”四句抒寫了遠離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從關山難越,念及英雄失路,連用屈原、賈誼、馮唐、李廣四人的典故借懷才不遇的人物表達自己有志難伸的悲憤。至“所賴”一提,振起全篇。“老當益壯”幾句,勉勵同仁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鵬”作比,表明凌雲之志,又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時,又反用“貧泉”“涸轍”、阮籍之典,説明處困頓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壯志彌堅。

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揚升沉的情感發展軌跡,披露了交織於內心的希望與失望,追求與痛苦,奮進與失意的複雜情感。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滕王閣》詩。

2、準確記住名句,切實理解成語典故。

3、用典的作用。

教學重點:

用典的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滕王閣》詩。

教學方法:

點撥法。

教具學具:

IC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檢查背誦二、三段。

二、學習新知識。

1、閲讀《滕王閣詩》,背誦《滕王閣詩》。

滕王閣詩 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 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 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弟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高高的滕王閣靠着江邊,佩玉、鸞鈴鳴響的豪華歌舞已經停止了。早上,畫棟飛上了南浦的雲,黃昏,珠簾捲入了西山的雨。閒雲的影子映在潭中,時日悠悠不盡,事物變換,星座移動,渡過幾個春秋。高閣中的滕王如今在哪裏呢?只有那欄杆外的長江空自流淌。

(1)對這首詩文的理解,錯誤的一項:A

A、第一句點出滕王閣的形勢:高閣臨江;第二句寫出滕王閣的現狀,依然歌舞不休。

B、三四兩句中的“朝”“暮”和“雲”“雨”是從宋玉的《高唐賦》“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化用而來,這兩句寫出了閣之高之靜。

C、第五句寫閣外景象,天空中自由自在的白雲倒影在潭水中,天天悠然漂浮。

D、最後三句的意思是説:物象更換,斗轉星移,如今閣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長江空自奔流。

(2)對這首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

A.一二兩句總起,三到六句對滕王閣分層描述,最後一句

以議論作結。

B.第二聯對仗極為工穩自然,毫無斧鑿之痕。

C.最後一句以寫景作結,與李白敵視“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意境相似,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D.這首詩融情於景,抒發了人生盛衰無常而宇宙永恆的感慨,詩的基調抑鬱但不消沉。

2、本課應掌握的成語。

物華天寶 人傑地靈 鐘鳴鼎食

高朋滿座 龍飛鳳舞 逸興遄飛

萍水相逢 投筆從戎 長風破浪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注意:龍飛鳳舞

3、用典的作用。

加強論證 抒情含蓄(以古比今、借古寫懷) 內容充實 聯想豐富 語言簡練 風格典雅。

三、課堂練習。

1、對對聯:馮唐白首 老當益壯 司馬青衫 窮且益堅

儼驂騑蟾宮折桂 御舸艦蓬萊訪仙

2、用一副對聯概括課文內容(可以選擇某一方面)

四、佈置作業。

練習冊課內練習。

板書設計:

滕王閣序

1、《滕王閣》

2、成語

3、用典的作用

教學後記:

1、作者的人生道路與文章主旨有密切關係,“知人論世”對理解作品內容不無益處。除課文註釋外,補充介紹下列知識:王勃14歲應舉及第,授朝散郎。曾為沛王府修撰,為沛王李賢侍讀時因撰《檄英王雞》文而被逐,入蜀後補虢州參軍時又因擅殺官奴曹達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作者經歷的介紹有助於提高自讀效率,幫助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典故及作者的“牢騷”。

2、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請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陽城東道崖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j4l93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