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秋水》教案(精品多篇)

《秋水》教案(精品多篇)

《秋水》教案(精品多篇)

《秋水》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莊子及《莊子》一書。

2、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

3、對比手法的運用。

4、領會主旨,明確寓意。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初步瞭解莊子及《莊子》;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疏通文意。

第二課時:深入文本,明確手法;領會主旨,明確寓意。

第二課時(執教展示)

一、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開始了一篇新的文言文的學習,課題是---《秋水》。上一節課我們的主要任務是疏通文意,老師先看看大家學習和複習的效果。

1、秋水時至: 2、百川灌河:

3、不辯牛馬: 4、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5、東面而視: 6、不見水端:

7、始旋其面目: 8、始旋其面目:

9、望洋: 10、以為莫己若:

11、少仲尼之聞: 12、輕伯夷之義:

13、則殆矣: 14、大方之家:

對於文言詞語的積累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希望大家多加留意。

二、今天我們進行更深入地學習。先將課文齊讀一次。

三、概括內容:剛才大家朗讀的這段文字是《莊子》中《秋水》原文節選部分,但仍有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用自己的話請用自己的話概括這則寓言故事的主要內容。

你認為概括內容,應該抓住哪些要素呢?(誰幹什麼,什麼東西怎麼樣)

四、理清思路:對於一篇要熟讀成誦的文言文而言,理清寫作思路,尤其重要。如果讓你給短文分層,明確文章的寫作思路,你會怎樣劃分?

第一層:河伯見黃河

(“秋水時至”---“為盡在己”)

第二層:河伯見北海

(“順流而東行”---“大方之家”)

五、深入文本:河伯從見黃河到見到北海,處處都在發生變化。文章寫了哪些“變”?你是怎樣理解這些變化的?

1、“水”在變:黃河寬闊,“不辯牛馬”;北海壯闊,“不見水端”。

2、河伯的認識在變:河伯見黃河,“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他躊躇滿志,驕傲自滿;河伯見北海,“望洋向若而歎曰”,虛心認錯,甘拜下風。

3、河伯的神態在變:河伯見黃河,“欣然自喜”一“喜”寫出了河伯得意洋洋的神態;“向若而歎”一“歎”寫出了河伯羞愧佩服的神態。

點明:對比手法的運用

六、明確寓意:這篇文章是《莊子》這部集子中非常重要的一篇。這是一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篇幅短小,寄寓道理。你是怎樣理解這篇寓言的?説説你從中受到的啟發。

1、這是一篇

2、這篇文章好在

3、我從這篇文章中明白了

教師示範:這是一篇寫河神與海神對話的寓言。

這篇文章好在通篇比喻,將深奧的哲理寄託在簡單生動的故事中。

我從這篇文章中明白了個人的知識有限,知識的大小是相對的。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執教《秋水》(第二課時)課後反思

《秋水》是語文版九年級上冊文言文單元着重學習的課文。它選自《莊子》。莊子及其後學者所著《莊子》一書,是道家的經典之一。其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秋水》篇(課文僅選了《秋水》篇的開篇部分)就能體現這一特點。

《秋水》一文的學習,我一共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初步瞭解莊子及《莊子》;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疏通文意。第二課時的主要內容是深入文本,明確手法;領會主旨,明確寓意。

本課的設計我主要採用的是餘映潮老師的“板塊式推進教學模式”,主要是從課堂教學結構的角度來進行的。這樣的教學以“板塊”來整合學習內容,來形成教學流程,來結構課堂教學。簡單得理解,就是在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呈“塊狀”分佈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下面我就結合《秋水》的教學設計來説説這種教學思路的特點,以及運用到《秋水》課堂中的一點感受:

一、就教學的有序性而言,課堂教學比較理性地向前推進,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形成完整的教學板塊。《秋水》的教學構想是:疏通文意---概括內容---理清思路---深入文本---明確寓意。

二、由於教學中的每一個板塊都着眼於解決教學內容的某一角度、某一側面的問題,由於每個板塊都是一個半獨立的“微型課”,它要求教師精心研讀教材,優化整合課文內容,提煉出可供進行教學的內容板塊。文言文的學習自然要疏通文意,方法可以有先疏通後分析,也可以邊分析邊疏通,我執教《秋水》的設計是第一課時疏通文意,第二課時深入學習,先疏通後分析;概括內容是針對情節性很強的文章而言的;理清思路環節是為深入學習打下基礎,也為熟讀成誦打下基礎,明確先寫什麼,後寫什麼,提煉出“見河---見海”;深入文本環節是更深入更進一步更細緻地學習,引出對比的手法;明確寓意是學習寓言的必須環節,也是這篇寓言的主旨所在。

三、由於“板塊”二字的出現,教師就要考慮板塊的切分與連綴,考慮板塊的過渡與照應,考慮板塊組合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如《秋水》中,我在明確寓意之前讓學生深入文本品詞讀句,也是想讓明確寓意的環節能夠水到渠成。

四、板塊的有機劃分,其中有些板塊是明確歸屬於學生的活動的,這就為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方面做好了準備。如《秋水》中深入文本和明確寓意的環節。我在備課時思考,應該怎樣將“明確寓意”這一個環節做好,於是設計為“三句話閲讀法”,通過前兩句話達到對前面學習的小結,後一句話引出寓意,三句話達到總結全文的目的,而且學生構思的角度很多,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五、“板塊”的存在容易協調教學節奏,體現教與學,快與慢,輕與重的展現。如《秋水》中,概括內容環節中,“應該抓哪些要素進行”,屬於方法指導,即“教”,引出學生的學,概括內容、理清思路等環節進行較快,深入文本、明確寓意較慢也較重。

執教完《秋水》(第二課時)後,我發現,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在學生深入文本,學生立足原文回答問題時,當學生把一些重要的句子拎出來之後,可以讓學生説説這些句子的意思,學生在不斷地讀和不斷地譯中,加深對句子的印象,對於對文言文的學習和背誦都大有好處。對於河伯對海神若的對話還可以讓學生品味更深入細緻一些。

《秋水》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領悟莊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體現

2.進一步體味莊子思想的深刻含義及現實意義。

課前準備:

完成第一課時詞語疏通的教學並要求全文背誦,請同學們以四人為組查找莊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

教學安排:

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二課時

1.導入

師:前一段時間我們一直在學習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幾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師:著名學者南懷瑾這樣説:“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多少年來,道家思想對亂世中飽經創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莊子。在現今高度發達的社會裏,莊子思想對於我們或許更有一種特殊的感受和意義,今天就讓我們來感受一下莊子的精神世界。

師:莊子是一個善於用寓言講故事的人,他講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我們現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個,有哪位同學能講給大家聽聽?

生:井底之蛙對東海的大甲魚説:我快樂極了,出來時在井欄上跳躍,回去時在井底休息;在水裏遊的時候,水會浮起我,到水底的時候呢,有泥巴來按摩我的腳,可看看旁邊的小蝌蚪、小螃蟹它們就比不上我了。我獨據一池井水,跳躍其間,無比自在,你也進來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魚的左腳還沒有跨進去,右膝卻已被絆住了。它緩緩地説道:東海有一千里長,八千尺高,即便連年旱災水災海水都不曾為之減少或增加,這才是它真正的快樂呢!井底之蛙聽了之後若有所思。(可簡要講述)

師:莊子通過這樣的一個故事想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為是,天外有天……

2.領悟課文《秋水》中莊子的思想含義

(1)師:那麼課文《秋水》中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要告訴我們什麼道呢?請全體同學齊聲朗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

生:以河伯與北海若的一段對話説明要謙虛,不能自滿;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強中自有強中手……

(2)師:我們從課文中的什麼地方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請同學們散讀文章的第二段,從文中找出最關鍵的詞句。

(3)師請生一邊回答,一邊自己出示板書: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

中國——四海——天地

小米粒—大糧倉

小洞穴曠野

人——萬物

毫末馬體

(4)師總結歸納:

我們來看看課文中的這幾個比較,“百川之水,莫大於海”,四海與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與大山,中國與海內比,有如小米粒在大糧倉中,四海在天地之間,猶如小洞穴在曠野裏,人與萬物比,又如毫末在馬體上,同樣的“四海”因為所比的對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糧倉”和“小洞穴”,同一個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們很自然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對的。(出示板書)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

中國——四海——天地是相對的→

小米粒—大糧倉

小洞穴曠野

人——萬物

毫末馬體

3.由課內知識延伸至課外,進一步理解莊子思想的深刻含義。

(1)師點撥:由前面我們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對的”結論,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相聯繫的相對論,空間的大小是相對的,時間的長短是相對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聞”也反映出了另一種相對性,同學們想一想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對性?(知識)

(2)莊子有句與此有關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會得出不同的印象。在莊子看來,一樣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以是貴,又可以是賤,事物沒有確定不變的標準,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貴賤、生死、物我等同的觀點,即齊大小、齊貴賤、齊生死、齊物我,這就是莊子思想頗具特色的“齊物論”。(出示板書)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齊(以…為同)大小天地與我並行

中國——四海——天地是相對的→齊生死→

小米粒—大糧倉齊物我萬物與我合一

小洞穴曠野

人——萬物

毫末馬體

(3)師:這些看來很深奧的道理莊子也是通過講寓言故事的形式來告訴大家的,上節課後,我佈置大家回去找一些莊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有沒有同學找到莊子講的有關生死的小故事?

生講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師同時放幻燈。

師點撥:這個看起來有點無情的故事恰恰體現了莊子的生死觀。人一旦死去,埋掉、燒掉化為泥土,散為塵垢,甚至連意識也沒有,這給人帶來了無限的恐懼,無怪乎王羲之要説“豈不痛哉”而莊子則認為人開始是沒有生命的,只有氣息形成“形”,“形”變成“生”,“生”又變成“死”,最後又歸為氣息。這樣生來死往的變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一樣自然。這樣的觀點不是讓人輕視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護生命,不因為死亡的到來而憂傷生命。

(4)師:下面我們要講的故事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關於莊子做夢的故事,請查到這個故事的同學為大家講述一下。

生講述故事,師放幻燈。

師點撥:以夢喻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著名的有南柯一夢、黃粱美夢,都是些平生窮困潦倒的人,在夢中享盡榮華富貴,一旦夢醒,一鍋黃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過是一個螞蟻窩。他們夢的是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求之不得就產生破滅感。而莊子的夢更奇異、更優美,翩翩而飛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園中,蝶兒飛舞在花叢間,逍遙在陽光空氣下,在這裏天地萬物與我合二為一,達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莊子為我們營造了一個精神上無限自由的世界,從整體處觀察事物,從各個角度作全面的透視,不以人類為中心,不以自我為中心,取消了天地萬物和我對立的宇宙觀,達到萬物合一的境界。

4.討論體會莊子思想在今天的現實意義。

師;現實生活中物質的慾望、名利都可以是牽制我們自由的東西,照莊子看來,人、物慾、自然等等都應該是一個和諧自然的整體,人類的行為與行事都應合乎自然的運行。對於現世人類無止境的貪慾與物化,莊子的思想無異是調劑人心的清涼劑。下面請同學們的四人小組討論一下現實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體現莊子思想的時代意義的。

生討論略(可考慮人與自然的。關係,人對物慾過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開)

5.師小結:莊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節課的時間只能“蜻蜓點水”,其中的睿智與哲學還需要我們在課後進一步感悟與領會。在上課開始的時候曾經説過,在我們心靈生病的時候,會需要進進藥店,可是任何藥也不能吃得過量,否則也會有負面的效應,所以關鍵的是對度的分寸拿捏。

《秋水》反思

今天下午上《秋水》一文,在導入新課階段,我引用了南懷瑾的一句話“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倒,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介紹了道家思想在歷史上的深遠影響以及它對於心靈生活的滋潤。又引魯迅《漢文學史綱要》中的“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一句,指出了《莊子》著作的的藝術風格,學生感到很新鮮。然後又讓學生試着介紹他們所瞭解的有關莊子的生平事蹟以及《莊子》中的有關故事等,從學生的介紹來看,他們對莊子其人其書的瞭解是很有限的,這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裏是一級達標學校,是全市最好的生源;可見他們在國中時候的課外閲讀是比較狹隘的)。為了讓學生對莊子其人其書產生點興趣,我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扼要地概括介紹了莊子的生平與思想,介紹了《莊子》一書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與基本藝術風格。然後選擇了幾個比較典型的能體現莊子個性風采的故事片段,如鼓盆而歌,拒不為相、路遇骷髏等介紹給學生,從他們的驚訝的反映可見出他們對莊子這個人是有點興趣了。接着順水推舟。轉入對《莊子·秋水篇》的全篇思想內容要點的介紹,強調原文全篇的主要意圖是在於表達“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但是如果單獨將其開頭部分抽取(即課文的節選部分),它還給人以關於“人的認識是有限的,不能驕傲自大”“人貴有自知之明”“謙受益,滿招損”等等的啟示。上述啟示在賞析中,學生基本上能説出。

本課計劃用一節課教完,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我只用了30分鐘多一點,前面近15分鐘用以課前口語訓練以及對第22課《寡人之於國也》一課的總結性複習問答。這學期文言文快要結束了,我想得告訴學生學會自己分類整理語言點,即按照易錯讀字、通假字、古今異義、文言實詞、一詞多義、特殊句式、固定結構等知識點來梳理,以便複習鞏固,因此這節課在賞析的同時向學生提示、點撥了本課的重點的字詞句,在黑板上板書了部分語例,並將此項工作佈置為課後作業。課後找了幾個學生談話,瞭解對這堂課聽課的反饋。大部分學生表示聽得懂,這篇課文比較淺易。這讓我有點擔憂:因為感覺淺易,覺得沒有什麼值得深究的問題了,可能只是知之皮毛。這篇課文是節選,只是原文《秋水》篇的一個開頭部分,部分與整體的內涵在讀者的閲讀理解來看又會存在一些出入。

在〈1〉班講這篇課文時,我把課文中的提到的伯夷與孔子這兩個人的用意作了個具體的解釋,介紹的了莊子的“知量無窮”的觀點。指出文本中海若與河伯的象徵藴涵,如果説海若是莊子的自我寫照,那麼河伯則是儒家門徒之類的投影,孔子及其門徒們在這個文本中是一個被奚落和挖苦的對象,這是莊子的詭祕之處。(1)班的葉瑩瑩同學對“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一句如何理解提出了疑問,這是我事先估計到的。在講解過程中,我對此也做了簡要闡述:《秋水》的主體是河伯與海若的七次對話,對話的核心內容就是莊子的無限相對思想。河伯與海若在後面的對話中也曾提到孔子與伯夷,原文是“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與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意思是伯夷辭讓君位以成就好名聲,孔子大談天下事以顯示自己學識淵博,他們的自滿,不就好像你剛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樣子嗎?通過這樣的補充介紹,學生對節選部分的思想內涵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高中必修一《秋水》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初步瞭解莊子的思想及作品風格

2.積累實詞:時、涇流、望洋、少、輕、殆、窮

3.積累虛詞:之、以、則、見、於

4.掌握文言句式:被動句與賓語前置句

5.學習運用寓言故事説理的寫作特點

二、能力訓練目標

1.訓練結合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含義與用法的能力。

2.培養把握作品思路,熟讀成誦的能力。

3.訓練鑑賞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使學生認識個人見識有限,若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的道理。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熟讀成誦,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河伯對海神的感歎中引用兩則材料的作用。

解決辦法: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指導學生做文言知識卡片,組織學生討論兩則材料的作用,引導學生鑑賞莊子運用形象説理的藝術風格,把握文章觀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組識學生進行三次誦讀: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領會主旨;第三次,背誦,領會莊子的風格。

2.組織學生製作文言知識卡片。

3.組織學生討論莊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歎的內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初步瞭解莊子其人

2.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

3.當堂背誦,領會主旨,鑑賞語言及表達技巧

二、整體感知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或稍後。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莊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莊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一般認定為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出於莊子門人及後學之手。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説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新課導入

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這樣評價一位古人:“其拿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這位作家是誰成語“望洋興歎”“貽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學生回答

2.組織學生誦讀課文,製作文言知識卡片

第一次誦讀,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②製作文言知識卡片

卡片一:古今異義

至於北海(至:動詞“到”,於:介詞)

望洋向若(聯綿詞,仰視的樣子)

大方之家(修養高,明白事理)

秋水時至(時令,季節)

卡片二:通假

不辯牛馬(辯,通“辨”)

涇流之大(涇,通“徑”)

卡片三:詞類活用

順流而東行(名詞用作狀語,向東)

少仲尼之聞(形容詞作動詞,小看,也可以理解為意動用法,以……為少)

輕伯夷之義(形容詞作動詞,輕視,也可以理解為意動用法,以……為輕)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莫若己)

我之謂也(用“之”幫助賓語前置,謂我也)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被動句)

卡片四:一詞多義

涇流之大(代詞,這樣)

我之謂也(結構助詞,幫助賓語前置)

仲尼之聞(結構助詞,的)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詞,因)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介詞,被)

第二次誦讀,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河伯在什麼情況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

③河伯為什麼認為自己“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3.組織學生背誦課文,討論以下問題

①全文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層次間的關係是什麼?

②文中用兩個“於是焉”有什麼作用?

第一個“於是焉”,説明河伯是在“秋水時至,百川灌河”的情況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個“於是焉”呼應第一層,對比説明,情況不同,時間不同,認識也不同,透露出莊子的哲學思想。

③河伯引“聞道百,以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麼?

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盡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的作用是什麼?

批評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這篇課文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⑥通過這篇課文,你認為莊子的文章有什麼特點?

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想象豐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創造性,善用對比。

總結、擴展

《秋水》我們學的只是開頭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對話的形式,討論“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莊子採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對話來討論玄妙的哲學問題。課文這一段河、海的對比,實際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貴賤之類的看法,然後一層深一層地引到漫無邊際的認識的海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外閲讀《秋水》全文。

佈置作業

閲讀《秋水》中緊接課文的一段,説説其中比喻的含義。

北海若曰: “牛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水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附:板書設計

秋 水

《莊子》

自大 自歎

黃河寬闊 不辨牛馬 北海壯閲 不見水端

↓於是焉 過渡 ↓於是焉

→→→ ↓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 我之謂也——狂妄自大 自大

望洋興歎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淺陋

見笑大方

【背景材料】

一、作者作品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而稍後。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的思想屬於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魯迅先生説:“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

《莊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一般認定為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出於莊子門人及後學之手。

二、課文刪節部分

望洋向若而歎曰:“……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住地)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拘限)於時也。曲士(鄉曲之士,指寡聞陋見的人)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這裏指淺陋)。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傳説中的海水排放處)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盡)。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水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在)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蟻穴)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稱呼)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通“萃”,聚集)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繼承),三王之所爭(指爭奪天下的戰事),仁人之所憂,任士(擔負職務的人)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三、參考譯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節來到了,許許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黃河。暢通無阻的流水是這樣大,兩岸和沙洲之間,都分不清是牛是馬了。這時候,河神樂滋滋地高興起來,覺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這裏。他順着河流往東走,到了北海,面對東面一看,看不到水的盡頭。這時候,河神才轉過臉來,對着海神若迷茫地感歎説:“俗語有這種説法:‘聽到的道理很多,就認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説的就是我啊。我曾經聽説過,有小看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義的人,開始我還不相信;現在我親眼見到您的廣闊無邊,我要不是來到您的門前,就危險了。我將長久地被大方之家恥笑。”

《秋水》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瞭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本文寓意。

2、積累文中的重點詞語和特殊句式。

3、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瞭解“非……則……”和“見……於……”兩種固定句式及“望洋興歎”“貽笑大方”兩個成語的含義

教學難點:

1、藉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歎。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的前兩句描繪出一幅壯闊遼遠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後兩句則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現實生活也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已有所闡述,下面我們就學習選自《莊子》的《秋水》。

二、作者介紹: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後,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任蒙漆園吏,但不久辭去,不願和統治者合作。《史記》上説,“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可莊周並未接受,“寧遊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人物,被後世人合稱為“老莊”。

老子的思想是主張絕聖棄智,忘情寡慾,無為而治,莊子是在老子的基礎之上,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順應自然,用莊子的話來説就是“安時而處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這就是莊子最基本的哲學思想。

莊子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和他的弟子門人合著的《莊子》一書中。《莊子》,現存33篇(其中內篇7,外篇15,雜篇11,《秋水》選自外篇)。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1、想象奇幻;2、構思巧妙;3、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4、文筆汪洋恣肆,不拘繩墨,變化無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

三、教師範讀(帶感情)、正音:

涇jìng 涘sì 渚zhǔ 殆 dài

四、學生自讀,初步感知

文章特別短小,只有5句話,文字比較淺顯,學生參照註釋,疏通文章的大意。

五、教師強調:找出古今異義詞,並解釋。

1、古今異義:

至於北海(古:到了;今: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義,課文註釋為北方的海,指東海的北部,其實應該是指渤海,當時的黃河是入渤海;今常義指我國一部分海域。)

百川灌河(古:特指黃河;今: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臉;今:臉的形狀,相貌。)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古:深明大義的人,或專通某種學問的人;今:不吝嗇,或者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2、詞類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做狀語,按時。)

順流而東行(名詞做狀語,向東。)

東面而視(名詞作動詞,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意動用法,以……為少,以……為輕。)

3、找出特殊句式,並分析。

聞道百(定語後置:聞百道)

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以為莫若己)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謂我也)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被動句(見………於……:被………所…… 固定句式)

4、找出文中的成語,並理解。

望洋興歎:望洋,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歎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行見笑。

5、理解這則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人貴有自知之明;知恥近於勇;謙受益,滿招損;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自大由於無知;有比較才有鑑別。

六、本文的寫作特色:

1、巧設比喻:本文要説明的是人不能驕傲自滿的道理,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來比喻,非常生動,化抽象為形象。

2、對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黃河的壯闊和大海的廣闊進行對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辯牛馬”,後者是“不見水端”“難窮也”;還有把河伯前後態度的變化進行對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後來是“望洋向若而歎”。

《秋水》這篇課文雖然僅僅節選了《莊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們同樣領略到了莊子散文的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設喻巧妙,機趣橫生的特點。不僅如此,還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只有開拓視野,不斷創新,才能有所提高,順應時代的潮流。

七、學生朗讀課文,並置疑。

八、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寫一篇讀後感。

《秋水》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初步瞭解莊子的思想及作品風格

2.積累實詞:時、涇流、望洋、少、輕、殆、窮

3.積累虛詞:之、以、則、見、於

4.掌握文言句式:被動句與賓語前置句

5.學習運用寓言故事説理的寫作特點

二、能力訓練目標

1.訓練結合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含義與用法的能力,

2.培養把握作品思路,熟讀成誦的能力。

3.訓練鑑賞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使學生認識個人見識有限,若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的道理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熟讀成誦,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河伯對海神的`感歎中引用兩則材料的作用。

解決辦法: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指導學生做文言知識卡片,組織學生討論兩則材料的作用,引導學生鑑賞莊子運用形象説理的藝術風格,把握文章觀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組識學生進行三次誦讀: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領會主旨;第三次,背誦,領會莊子的風格。

2.組織學生製作文言知識卡片。

3.組織學生討論莊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歎的內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學步驟

1.初步瞭解莊子其人

2.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

3.當堂背誦,領會主旨,鑑賞語言及表達技巧

《秋水》教案 篇六

一、文學常識

莊子,名周,戰國時代哲學家,散文家。他繼承併發揚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莊子》散文,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二、重點字詞

1.通假 不辯牛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2.活用 輕伯夷之義者 形容詞作動詞,輕視

順流而東行 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

3.特殊句式。

①聞道百,以為莫己若

賓語前置。應該是“莫若己”。屬於賓語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這一類型。

②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被動句:見……於,見,被。

狀語後置:“於大方之家”後置

4.成語

①望洋向若而歎曰

望洋興歎:望洋,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歎。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歎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②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貽笑大方:貽笑,讓人笑話;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後泛指見識廣博或有專長的人。指讓內行人笑話。 大方之家:指修養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三、道理

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貴自知之明;2謙受益,滿招損; 3自大由於無知; 4知恥近乎勇; 5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6有比較才能有鑑別。

高中必修一《秋水》教案 篇七

[設計思想]

本篇案例設計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讓河伯這個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設計時,我們層層深入,分為導入、走進莊子、基礎知識預習檢查、課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關鍵是讓學生深入形象並找到美感。

[教學內容分析]

本專題主要是節選,當然和莊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一方面通過對河伯的形象分析來掌握文章的主題,另一方面也要明確這篇文章的主題和《秋水》篇的主題是有所出入的。

[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

1.初步瞭解莊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風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標

在誦讀學習中體會河伯這個形象的可愛之處。

德育目標

讓學生明白個人的知識見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驕傲自滿。

[教學準備]

多媒體

[素材推薦]

1、中華成語畫廊《望洋興歎》。

2、《秋水》朗讀flash.

[學習過程]

一、導入

對於莊子,聞一多先生曾這樣評論:“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着他的烙印。他的書成了經典,至於歷代文人學者對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別的聖哲,我們也崇拜,但哪像對他那樣傾倒、醉心、發狂?”莊子究竟是什麼讓大名鼎鼎的聞一多先生也崇拜到發狂的地步?下面讓我們走進莊子。

二、走進莊子

(板書:秋水 莊子)

問:請同學們談一談你對莊子及《莊子》一書的瞭解。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或稍後。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老莊”。

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 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 治。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這樣評價他的文章:“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書的“莊子”兩字上加上書名號)

《莊子》一書:作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當然“道”是貫穿於他的始終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個混混沌沌的東西,它生成世間的萬事萬物,這就是所謂的“道”。

所謂“大象無形”,道能夠生成萬物,所以它本身沒有任何規定性。也就是説,無生成了有,有就是無,無就是有。不僅有和無是這樣的,一切都是既相對又可以相互轉化的。那麼,世間萬物就沒有好壞之分,沒有差別,就像《莊子》一書中説他夢見蝴蝶,他問究竟是我變成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我呢?既然快樂和痛苦都是一樣的,才有了莊子的妻子死了以後,莊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間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麼何必再去斤斤計較呢?所以莊子認為政治上應該“無為而治”,生活上應該“安時而處順”。著名學者南懷瑾這樣説: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倒,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 千百年來,道家思想對亂世中飽經創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

為了把它的“道”説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來讓人們明白他要講的故事,如上面講的莊周化蝶、鼓盆而歌,這也是《莊子》一書的特色所在。

三、聽動畫範讀,正音以後,齊讀。

徑(jìng) 涘(sì) 殆(dài)

四、基礎知識預習檢查

分組檢查——

1、重要實詞

百川:眾多。

涇流:直流的水波。涇:同“徑”,直。

兩涘:兩岸。

旋:掉轉。

面目:偏義複詞,指面部。

野語:俗語。

聞道百:聽説的道理很多。

聞少仲尼之聞:聽説

子之難窮:窮盡

大方之家:指修養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詞語

百川灌河 古:黃河 今:河流 古今異義

至於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話題

於是焉 古:在這時 今:連詞,表結果

不辯牛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涇流之大, 同“徑”,直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形容詞作名詞,美景 活用詞語

少仲尼之聞 形容詞作動詞,小看

輕伯夷之義者 形容詞作動詞,輕視

順流而東行 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

本項考察用人機對話的方式進行。將詞義之間的切換時間設定為10秒,那麼學生搶答,看是學生搶答快還是計算機答案出現的快。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基本能夠提前40秒。

4、特殊句式。

①聞道百,以為莫己若

賓語前置。應該是“莫若己”。屬於賓語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這一類型。

②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被動句:見……於,見,被。

狀語後置:“於大方之家”後置。

5、成語

①望洋向若而歎曰

望洋興歎:望洋,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歎。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歎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②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貽笑大方:貽笑,讓人笑話;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後泛指見識廣博或有專長的人。指讓內行人笑話。

五、課文分析

問題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興歎。

問題二:河伯為什麼會欣然自喜?

答: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問題三:既然欣然自喜,為什麼會望洋興歎?

答: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問題四:河伯歎什麼?在河伯的感歎中體會河伯這一個形象。

答: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這個形象還是非常可愛的。河伯一開始見到黃河直流的水波這樣大,他就開始飄飄然,認為天下間的美景全在自己這裏。當他見到大海後,他認識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轉臉,對海神做自我批評,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他這種很快認識自己錯誤,勇於做自我批評的精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要想到,畢竟他是一條大河的神仙啊。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後,繼而進一步論述,在社會上,像我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我曾經聽説過,有人小看孔子的見聞,輕視伯夷的大義,開始我不相信,現在看到自己是這樣的,那麼社會上肯定存在的。

問題五:那麼本文通過河伯經歷的一件事,這個寓言想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

答:個人的知識見解是有限的,如果驕傲自滿,難免會貽笑大方。

問題六:“秋水”這個題目只是取課文的前兩個字,那麼根據你的理解,給本文換個題目。

五、拓展延伸。

1、本專題的名稱是“尋覓文學津樑”,在尋找通往中國古典文學的路上,我們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學的薰陶要從兒童抓起。那麼請你根據本篇文言文,請你為中國兒童設計一個動畫片。

設計完之後,展示樣板動畫片,素材來源於《中華成語畫廊》。

2、那麼在我們古典文學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結

莊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從不同的視角讀出不同的意味。它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説:“莊子的思想像燃燒千年的精神聖火,照亮了許多作家的人生之路;莊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現代人潮濕的心靈。”

[板書設計]

秋 水

《莊子》

欣然自喜 自大

望洋興歎 自歎

貽笑大方 自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j4pdr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