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國中八年級語文《那樹》教材教案【新版多篇】

國中八年級語文《那樹》教材教案【新版多篇】

國中八年級語文《那樹》教材教案【新版多篇】

《那樹》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掌握“倒坍”“引頸受戮”“周道如砥”等詞的詞義並學會運用。

⑵瞭解王鼎鈞及其散文創作成就。

⑶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2、能力目標:

⑴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課文的主旨。

⑵理解託物寄意的創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藝術性,逐步培養學生的散文鑑賞能力。

⑶揣摩語言,體味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培養語感。

3、德育目標:

⑴反思人類與自然關係中,對大自然的破壞行為,從而認識到珍惜自然,珍愛自然的必要性。

⑵正確認識發展與環境的矛盾,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教學重點】

1、瞭解那樹的生命歷程,把握樹的價值,品格及其命運,理解作者的思想情趣。

2、掌握託物寓意的表現手法,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揣摩關鍵語句,體味作者痛苦、悲憫、憤激的情感,感受老樹命運的悲劇色彩。

2、正確理解螞蟻王國的事情,體會作者的用意。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討論點撥法。

3、品讀法。

4、延伸拓展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我們學習了《愚公移山》一文,知道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有一個理想,就是要征服大自然,我們一直相信人定勝天,於是,盲目的征服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的過程中,我們也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請學生舉例説一説,我們受到那些懲罰:

沙塵暴乾旱缺水酸雨温室效應森林消失洪澇災害

連街頭的那棵老樹也不能倖免,今天我們一起來拜讀王鼎鈞先生為“那樹”寫的“悼詞”。

首先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用下列句式説話“那是一棵……的樹”。

教師注意引導:

1、從樹的環境方面概括;

2、從樹的外形方面概括;

3、從樹的品格方面概括;

4、從樹的遭遇方面概括;

5、從作者對樹的感情方面概括;

6、從讀者對樹的感情方面概括;

7、從樹的作用方面概括。

由此歸納總結:

A、大樹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態、佝僂、但堅固穩定,繁密茂盛,有黴黑潮濕的皮層。有隆起的筋和縱裂的紋,樹自身象生鐵鑄就。

B、大樹生長在特殊的環境中:它站立在泥濘的馬路邊,周圍有幾處老式平房,一片破舊、荒涼的景象。

C、大樹對人類大有功德:成為人們心靈的慰藉;炎熱的夏,送來陰涼和清靜;蒙朧的夜晚,送給情人温馨的感覺;它擴張着蔭庇的面積,為人類帶來更多的便利,總之,大樹在世間珍奇之物,是人類的守護神。

D、大樹的本性:大樹的生存受到威脅,淹沒在滾滾黃塵裏和焦躁惱怒的喇叭聲中,即便如此,大樹仍然奉獻生命的綠色,醖釀着詩意,表現了大樹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忍辱負重、胸懷豁達的本性。

E、作者對大樹懷有滿腔的熱愛和崇敬之情,大樹倒地,讓作者的心中的痛苦、悲哀、憤激之情溢於言表。

由此總結文章的大意:

這篇散文通過描寫一棵大樹常年造福於人類最終被人類伐倒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大樹命運的痛苦,以及對都市文明發展利弊,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深層次思考和深重感慨。

第二課時

〖教學任務〗

與作者情感交流,探究寫作目標。

〖教學步驟〗

一、情感交流

圍繞下列問題作答,學生分組討論作答:

1、這篇文章中最吸引我的是……

2、讀了這篇文章,我最憂慮的是……

3、我感到最為震撼的是……

4、我最為感動的是……

5、我認為最為神奇的是……

6、最讓我感到悲哀的是……

7、我最為遺憾的是……

8、我最為憤慨的是……

二、目的探究

本文作者講述那樹的故事的目的是:

學生討論回答:

1、我認為主旨是“愛護自然”。人類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大自然為人類作出了無私奉獻,我們就應當善待它愛護它,與它成為最親密的朋友。

2、我認為本文意在“善待生命”。樹是有生命,它有自己的人格。任何生命的死亡,都是令人痛心的,我們要尊重任何生命存在的形式,善待生命,善待它們,也就是對自己生命的尊重。

3、我認為本文意在“反思文化”。“那樹”的命運寓意深刻。“樹”經歷由盛至衰的過程,最終被人無情地砍伐,這就象徵着曾經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在文明的進程中,由於不適應社會需求而逐步淘汰的過程,作者借這棵可憐的大樹讓我們作出思考。該如何在快節奏的今天正確理性地對待我們文化的精髓呢?

三、品味文章寫作特色

1、託物寓意手法的運用。

2、擬人修辭格的運用。

3、情節富有奇幻色彩。

4、寫景狀物生動活潑。

四、延伸拓展

課後練習二第3小題及練習三。

寫一句話勸告或警醒那些不珍惜環境和大自然的人們,聯繫現實,談談我們優秀傳統文化,受不到人們重視的例子,談談自己的看法。

那 樹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積累詞語,掌握“倒坍、引頸受戮、周道如砥”等詞的詞義並學會運用。

(2)瞭解王鼎鈞及其散文創作成就。

(3)理清文章的基本結構。

2、能力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課文的主旨。

(2)體味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理解託物寓意的創作手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正確認識發展與環保的矛盾,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教學重點】(1)瞭解那樹的生命歷程,把握樹的價值、品格及其命運。

(2)體味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理解託物寓意的創作手法。

【教學難點】(1)揣摩關鍵語句,體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樹命運的悲劇色彩。

(2)正確理解螞蟻王國的事情,體會作者的用意。

【教學設想】教師試圖從老樹的特點、功用入手,探究老樹的命運,進一步理解生命的意義 及對都市文明與自然界共同發展等問題的深層思考。

【教學課時及輔助教具】 一課時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1、請學生觀看展示圖片。

2、導語:大地上最悦目的顏色是綠色,大地上站立的的生命羣體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許多地方的綠色正逐漸被吞噬,他們在疾速奔馳的人類文明的車輪的碾壓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這不,就連街頭那棵老樹也未能倖免,就讓我們一起拜讀王鼎鈞先生為那樹寫的“悼詞”吧。

(板書課題:那樹 王鼎鈞)

(二)走進作者,注重積累

1、展示作者及其散文創作成就。

2、字詞積累。

(三)朗讀感知,賞析課文

1、學生以深沉的語調、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並思考:

1、根據時間順序和標誌性語句劃分文章結構?

2、文章中大樹遭遇了怎樣的命運?

(教師點撥提示,學生髮言,共同明確。)

2、速讀課文,瞭解那樹的生命歷程。思考:

(1)寫早期的大樹,作者寫了幾方面的內容?

(2)寫近期的大樹,作者着眼於“矛盾衝突”,寫了幾方面的矛盾?

(3)寫現時的大樹,作者敍述了幾件事?

(學生讀後分組討論,教師巡視,適時提示,然後每組選代表彙報討論結果,同組成員補充,師生達成共識。)

3、揣摩關鍵語句,體味作者的情感。

提問:作者描述老樹的形象時,融注了濃濃的情感。請揣摩在“綠着生”“綠着死”兩個生命階段的描摹過程中,表露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學生思考,教師點撥提示,師生交流,共同明確。)

4、體味關鍵句,理解託物寓意的表現手法。

揣摩下列語句,理解其深層含意。

(1)柏油路一里一里鋪過來,高壓線一千碼一千碼架過來,公寓樓房一排一排捱過來。所有原來在地面上自然生長的東西都被剷除,被連根拔起。

(這與那樹“一釐米一釐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鬚形成什麼關係?表現了作者什麼思想?)

(2)於是這一天來了,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樹

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

(讀“咬”“骨粉”“呻吟”這幾個詞有怎樣的感受?)

(3)你認為作者通過大樹的遭遇想表達的是什麼?

(學生讀後分組討論,然後每組選代表彙報討論結果,同組成員補充,師生達成共識。)

(四)問題探究:

作者為什麼要敍述“螞蟻國”裏的事情?

(學生思考,教師點撥提示,師生交流,共同明確。)

(五)課堂小結

作者為什麼要關心一棵樹的命運呢?因為關心樹木就是關心地球,地球是我們的家,

關心地球就是關心我們自己。為了人類的幸福,希望人類能關心自然,保護自然,與自

然和諧相處。

(六)課外練筆:

請以“人類文明的發展與環境衝突”為話題寫一篇300---500字的小練筆。

《那樹》 篇三

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要求教師寫下自己的經驗,並與其指導教師共同分析。下面是關於《那樹》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那樹》教學反思

當文本被選入教材,它的教學價值就開始被一層一層抽剝。但不可否認,文本的內在初衷是難以改變的,尤其是對於有一定時代視野和歷史厚度的文本,它那震人心魄的力量在時間的流逝中漸行漸遠。學生閲歷尚淺,稚性正盛,面對文本往往猶如面對冰冷的字碑,達其理而難通其情,因此出現了隔閡和強自説愁。

在《那樹》的教學中,我便飽嘗了這樣一次情理未相生的遺憾。

“立於理”的解讀

《那樹》是一篇文質兼美、意藴含蓄深刻的散文。通篇擬人化手法的背後,是一種沉重悲劇感的流露。這悲劇感正是作者通過“立在那條路邊上已經很久很久”的老樹的命運,象徵性地向人們表達了一種強烈的現代意識——現代的發展正剝離着人類生活的最後一層詩意。

鑑於課時安排,我捨棄細枝末節,直接抓取了“那樹”的形象和悲劇命運作為牽引,直達文章主題的多角度理解。這棵樹的命運早已由上帝預設,“當幼苗長出來,當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説:‘你綠在這裏,綠着生,綠着死,死復綠’”。“綠着生,綠着死,死復綠”這一命運軌跡便生髮成了串聯課堂的線索,由此延伸開了這節課的重難點環節。

既然上帝對於“那樹”的命運早有預言,那上帝的預言實現了嗎?——以此一問,順而引導學生思考:那樹在活着的時候,是一棵怎樣的樹?在這場老樹的悲劇中,誰是劊子手?那樹死了,可上帝還期許他死復綠呀,這實現了嗎?作者相借引頸受戮的老樹表達什麼主題?各個教學環節鋪展下來,學生於其中有極大的思考和表達空間,尤其是在文“理”的探究環節,或是批判城市和工業文明對人類帶來的負面影響,或是呼喚生命價值的尊重與認同,亦或是思考現代文明發展與傳統文化堅守的辯證關係,開放的思維引導和自由的表達氛圍讓課堂收穫了很多令人驚喜而又精彩絕倫的回答。

在現今的語文教學中,多元解讀文本蔚然成風。但我深知,多元解讀並非 “隨意解讀”,多元解讀還應有邊界。面對《那樹》這般非傳統經典但藴涵深刻的文章,我力求有收有放。毋庸置疑,備教材本就是“教師解讀”,但“教師解讀”不能成為教學中的箍住學生的條條框框,而是要從學生的閲讀體驗出發,瞭解學生可能讀到哪一層面,而哪些層面是閲讀的盲點和難點,從而實現教學中的“收放”。正如《那樹》,學生能輕而易舉地從中讀出“人和自然”的思考。可若主題單一如此,作者卻用如此鄭重其事、煞有介事的筆調,豈不可惜?那樹更像是一位通靈的智者,透過文字傳遞箴言。而這學生無法深探到的地方,正是我們選取教學內容的起點。

“發於情”的遺憾

出於對文“理”的渴求,從導入語的構想到主問題的設計,我都注重引導學生進入理性的思考氛圍。可理性的思考並沒帶來穩重的氣質,課堂竟呈現出了出乎意料的浮躁之氣。審思原委,歸根結底是未能情理相生。

文章不是無情物,而是作者情動於中,言溢於表的產物。尋求文本的合理解讀往往是可以透過語言文字去實現的。《那樹》的語言是飽含作者的匠心、情感甚至靈魂的。在設計教學時,我意識到要引導學生觸碰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深意,就要通過朗讀,讀到作者試圖通過文本來傳達的情感,讀出讀者自己的共鳴和思考。學生在閲讀《那樹》時,必然會留意到一些起眼的詞句,如“但是,這世界上還有別的東西,別的東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鋪過來,高壓線一千碼一千碼架過來,公寓樓房一排一排捱過來。所有原來在地面上自然生長的東西都被剷除,被連根拔起”,表現的是極速發展的現代文明與老樹日益困窘艱難的境遇形成的鮮明對

比。我有意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抓住“一里一里”、“鋪”、“一千碼一千碼”、“架”、“一排一排”、“挨”、“剷除”、“連根拔起”等字詞進行着重處理。學生的朗讀未能一蹴而就,而我又未能多加形式地堅持引導,所以朗讀的形式感遠遠大於功效性,遠沒有起到牽引情感的作用。

又如“於是這一天來了,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以及“屠殺”“屍體的肢解”等誇張的用詞,簡直是生命的一場屠殺了。還有很多諸如“啊!所以那樹,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勞無功的貢獻,在星空下仰望上帝”、“夜很靜,像樹的祖先時代,星臨萬户,天象莊嚴,可是樹沒有説什麼,上帝也沒有。一切預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這樣的句子,渲染的無不是一種濃郁的悲情。學生對此是瞭然的,在解析詞句的當下,學生或許還在文本情緒中,可一旦完成解析,學生隨之跳脱情緒,更不用説沉浸其中了。而急於到達文“理”的我是如此忽視了文“情”的鋪墊和蓄積。

顯然,情境的缺失和情緒的跳脱是這節課最大的遺憾,以至於最後的影視延伸環節也沒能挽回窘局。課堂的最後,我引入了陳凱歌的電影片段《百花深處》。《百花深處》講述了一個瘋人不瘋的懷舊故事,以寓言的手法和喜劇的形式包裹了藏在傳統段子裏的那種深沉哀痛,那種昨日瓊樓玉宇今日斷壁殘垣的辛酸也一點一滴地表露無遺。在這點上,影片藴涵和《那樹》是相通的。課前預設時,我是多麼期待學生給予我或是沉默,或是唏噓,或是感傷的迴應,可這回應絕不應該是歡笑。當大部分學生深深被喜劇外在所牽制時,我看到了少部分走進了影片精髓的學生的孤單。當然,孤單的還有我,深深為此感到不甘的我。倘若我能增設情境形成情感的“心理場”來引導學生體會文“情”,倘若我能在學生鬨笑時予以更鮮明的立場引導,倘若我能在授課中嗅到班級躁動氛圍時就果斷將影片暫停在荒誕逗笑的情節之前,這節課的“情”“理”是否會有更好地相生相融?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可見,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更是學生智力的催化劑。教師要善於把藴含在文本字裏行間的情感披露出來,但情感是生命主體的內在體驗,學生對情感的體驗不能由教師來替代,也不能由教師來灌輸。

在語文課堂中如何批文入情,情理相生,這將是這節課給予我的不竭的思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j4wkw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