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國中八年級的語文教案【多篇】

國中八年級的語文教案【多篇】

國中八年級的語文教案【多篇】

國中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短文二篇》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注重整體感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通過參考註釋和工具書,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及感情基調有初步認識。

2、注意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語感,以朗讀和背誦帶動其他環節。

過程與方法

1、誦讀,體味語言的自然美,學習寫景的技巧。

2、從敍事寫景的角度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加深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答謝中書書》:感受祖國山川之美。

2、《記承天寺夜遊》:培養豁達寬廣的胸襟。

【重點和難點】

重點:整體感知作品內容,領悟作者發現美、欣賞美的情懷。

難點:反覆誦讀,體味語言之美。

【教學方法】誦讀法課外資料延伸法

【課前準備】陶弘景及蘇軾的生平資料、承天寺圖片。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對於祖國的秀美山川,無數位文人在讚羨的同時,也作了大量的描寫,但用書信這一文體進行描摹並且成為名篇的卻並不多。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陶弘景用書信文體寫的《答謝中書書》,從中感受他所描繪的山川之美。

二、作者簡介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陽秣陵(今南京)人。幼有異慧,年四五歲即以荻為筆在灰中學書,讀書萬卷,未及弱冠,齊高帝即引為諸王侍讀。後隱居於句容茅山,自號華陽隱居。因梁武帝早年與之遊,即位後,逢有朝廷吉凶徵兆等大事,常前去徵詢他的意見,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好神仙之術,愛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詩文今傳《陶隱居集》輯本一卷。

三、文本鏈接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時期,因政局動盪,社會混濁,他遁遜山林,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謝中書書》中以描畫山水昭示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

四、整體感知

1、明確學習目標。

2、範讀課文。

(1)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句子的節奏、輕重音等,初步感知課文。

(2)自由朗讀兩三遍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做到流利地朗讀。

3、疏通文意。

(1)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如遇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討論解決。

(2)教師明確重點詞語。

五色交輝:交相輝映。曉霧將歇:消散。

夕日欲頹:墜落。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參與,這裏指置身其中。

(3)全班討論,理解文章大意。

4、背誦課文。

(1)自由競背。

在四人小組內互相檢查背誦。

(2)教師抽查背誦。

五、課文精讀

1、本文語言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試歸納本文的語言特點。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運用對偶、排比手法,語言精練生動,將描繪的山水之美寫得清麗自然,毫無堆砌雕琢的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愛的句子並簡要分析。

3、拓展:“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歷代詩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詩句,請大家相互交流收集的詩句,並試簡評詩句特色。

4、《答謝中書書》首句總領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懷。綱舉則目張,中間部分承前文具體描寫山川之美,選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從仰視、俯視、平眺的視覺角度,從色彩,從四時,從晨昏,從動靜,從聽覺等角度展開,用自己獨特的體驗去詮釋自然景物綺麗的風光,展現出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畫卷。而最後一句則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賢,怡情山水,自得其樂。

六、探究昇華

描寫謳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煙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這樣短小簡約、字精意達的卻並不多見,我們應學習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寫作態度。

七、文章脈絡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説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當中部分則具體敍寫山川之美。最後墊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先以感歎總括前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説。

八、寫作特點

1、描寫細緻。

“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雲”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着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可寫之景物必定多不勝數,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鬱鬱葱葱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作者描寫自然景物時,扣住最能表現景色特徵的時間——早、晚來描繪。在旭日東昇、晨霧將散的一片寂靜裏,山林中呈現一片猿鳥爭鳴的歡騰景象。“亂”字寫出了猿鳥爭鳴的喧鬧景象,使整個山林充滿着勃勃生機。夕陽將要落山時分,餘暉照映着水面,層層粼波之中,不斷有魚兒從水中爭相躍起。“競”字寫出魚兒爭先恐後躍出水面的場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鳴一躍,構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體流動畫面。

2、抒寫奇美。

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中展現了多種“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四是動靜相襯之美。高峯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光色);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九、板書設計(略)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見過月亮,也沐浴過它的清輝。在古代,月亮是人們寄託情思、抒發情感的物象。描寫月亮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文學家蘇軾寫的一篇有關月亮的小短文——《記承天寺夜遊》。

二、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以文才聞名於世,而他的成就。他在歐陽修去世後,成為宋朝文壇領袖。他在散文、詩詞、書法、繪畫方面均有驕人的成就,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作家。

三、文本鏈接

元豐二年,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四個多月後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由於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賞月排遣心中的苦悶,故作者借景抒情寫了此文,表達了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

四、整體感知

1、範讀課文。

(1)學生聽讀,畫出生字詞,注意句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讀兩遍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

2、疏通文意。

(1)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如遇有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討論解決。

(2)教師明確重點文言詞語。

①念(考慮,想到)無與為樂者,遂(於是,就)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②相與(共同,一起)步於中庭。

③但(只是)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罷了)。

(3)全班討論,落實翻譯。

(4)競背課文。

(5)抽查背誦。

五、課文精讀

1、文中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這十八字寫景,有何妙處?

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使讀者如見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創造了一個明淨幽閒的境界。作者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得充滿詩情畫意。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話應怎麼理解?

明月經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欣賞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當時與張懷民俱貶官黃州,雖任團練副使,卻無實權,實在是一個閒人。作者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貶,心境肯定不會如意,但是作者卻能從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並描繪得充滿詩情畫意,表現出作者豁達寬廣的胸襟。

4、《答謝中書書》與本文都寫自然景物,但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現加以分析。

《答謝中書書》一文作者是個隱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對山水的喜愛欣賞之情與無人能同賞的些微悵惘。本文卻是作者貶官之後作的,不免有對自己宦海浮沉的悲涼、失意、惆悵和憤懣之情,但同時也有善於自我排遣的豁達態度。

六、探究昇華

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對於人類的恩賜,也是無數文學家們不遺餘力地歌頌和吟賞的對象,不論是得意或失意之人,彷彿只要迴歸到了山水中,與清風明月為伴,那一腔的失意或悵然總能一掃而空,重獲心靈的自由。

“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山水的清音與絲竹之音截然不同,它能讓真心觀賞它的人蕩盡胸中塊壘,得到無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古往今來的人們從大自然的美景中不僅能尋求精神上的安寧,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練就了一雙慧眼,他們用生花妙筆及時地描繪出了這些美景,並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論是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中無人同賞的些微悵惘,還是蘇軾《記承天寺夜遊》中的豁達,都能夠引起千載之後人們的共鳴,讓人彷彿進入當時的情境中。

七、文章脈絡

《記承天寺夜遊》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寫作者與張懷民在庭中散步。第二層寫散步時所見的月色。第三層寫作者內心的感慨。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二

學情分析

1、從師生訪談的結果來看,瞭解課文結構與敍事線索對學生來説並不難,關鍵在於對“台階”的象徵意義,即對父親的精神世界的瞭解。而要實現此目的,就要讓學生了解父親生活的那個時代的背景,瞭解那個時代的人們的思想。

2、父親想建造有九級台階的新屋,其實是想獲取社會對他的尊重,這是一種心理需要。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情節,體會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形象

3、掌握圍繞中心選材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用第三人稱複述課文。

2、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父親追求社會地位、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的特點及意義。

2、學習作者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法。

3、把握故事內容,分析父親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魯迅對保姆阿長的愛,朱自清對父親的愛,我們已經在學習課文時感受到了,今天我們來學習李森祥的《台階》看看他為我們帶來了什麼。﹝約2分鐘﹞

二。預習交流﹝約5分鐘﹞

1、以小組為單位,檢查預習課文清況。2.瞭解作者及作品情況。3.瞭解背景。

三。確定目標。﹝約2分鐘﹞

四。分組合作。﹝約8分鐘﹞

五。展現提升﹝約15分鐘﹞

六。穿插鞏固﹝約5分鐘﹞

七。達標測評﹝約5分鐘﹞

入教導學。

抽查兩名學生的預讀情況,

出示小黑班題。讓其他學生參與組內檢查,交流。

出示本節課學習目標。

1、父親為什麼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

2他做了哪些造屋準備工作?

3新屋造好後,父親怎樣了?。

4複述課文,感知父親形象。

檢查每一組的學習討論情況。

要求各組選出代表,展示本組學習成果,組與組比賽,評出優勝組,教師適當點評。檢查每一組的學習情況。

引導學生從小説角度再學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1、父親為什麼覺得自家的台階低?

2、台階在父親心中意味着什麼?

3、為什麼父親造的是九級台階?

4、為了這個願望父親付出了哪些努力?

5、文中詳述造台階時父親的興奮與幸福,意在表現他的什麼品質?

出示測試題:

1、父親對台階的要求,其實就是他對自己地位的要求,就是他對獲取他人尊重的渴望,這種説法對嗎?為什麼?

2、父親靠什麼實現了目標?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1、體會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2、從文章中聯繫實際感悟其中的真情。

3、學會關心父母,仔細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學習重難點】

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學習流程】

預習導學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凹凼()尷尬()煩躁()涎水()門檻()

啃()黏性()躥()撬()磕()揩()

茬()籌劃()晌午()微不足道()大庭廣眾()

2、整體感知

本文圍繞“ ”記敍了父親為而拼命苦幹的一生,表現了農民艱難困

苦的生存狀況和他們為改變現狀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表達作者對父親的讚美。

學習研討

3、閲讀課文,思考討論下列問題,把握文意。

(1)、每個人的家鄉都有些獨特的風俗,本文中“我”家鄉一個獨特的風俗或講究是什麼?

(2)、父親是怎樣造起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的?

(3)、造新屋的過程寫的簡略,可造台階反而很詳細,這是為什麼?

4、討論下面問題。

(1)、“父親坐在綠蔭裏,……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表現父親怎樣的思想感情?為何不用心理描寫?

(2)、父親回來時,為什麼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麼解?

5、怎樣理解父親這個人物形象。

拓展學習

6、比較一下,《台階》與《背影》在命題立意上有何不同。

一課一得

讀完本文,你有什麼收穫或體會,把它記錄下來。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四

【課標引路】

“誦讀古代詩詞,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評價學生閲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察學生的記誦積累,考察他們能否憑藉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

【單元學習要求】

“學習本單元,要先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讀懂課文大意,積累“交通”“妻子”“無論”“不足”等常用的文言詞語。

2、瞭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社會理想。

過程與方法

1、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通過多種誦讀形式讀懂課文大意。

2、在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展開想象,進行文學再創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同時形成自我的情感體驗,追求自己的理想世界。

2、引導學生珍視今天的和平生活,熱愛祖國。

教學過程

【導入】

1、導語:同學們,你知道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請一個同學説説“世外桃源”這一成語的含義及出處,並屏顯該成語的含義,提醒學生積累該成語。)

2、學習目標(屏顯)

(1)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通過多種誦讀形式讀懂課文大意,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2)瞭解作者的社會理想,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

(3)品味語言,展開想象,進行文學再創作。

(設計意圖:1、開門見山地導入新課。2、讓學生了解本課的學習目標。)

【教學環節之一——讀懂課文,積累詞語】

一、正讀

1、大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不會讀的或把握不準的字圈出來,然後利用註釋和工具書合作解決。

2、屏顯重點字詞,正音並幫助學生掌握。

夾岸數百步

豁然開朗

屋舍儼然

阡陌交通

黃髮垂髫

便要還家

鹹來問訊

此中人語云

詣太守

南陽劉子驥

3、大聲朗讀課文,注意節奏,畫出把握不準的語句,師生共同研討。

(屏顯可能誤讀的句子)

緣溪/行

忘/路之遠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後/遂/無問津者

二、點讀(所謂“點讀”,就是從課文朗讀轉向閲讀課文註釋,要求學生“點”着課文註釋,一個一個地讀)

1、要求學生大聲地慢慢地理解性地朗讀課文註釋,不理解之處畫上橫線。

2、學生質疑問難,老師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3、教師點出應該重點理解的詞,幫助學生理解積累。

(1)重點字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髮垂髫便扶向路

(2)通假字:便要還家

(3)古今異義詞:交通妻子無論不足

(4)一次多義:舍志尋

(5)同義詞:鹹=悉=皆=並緣=扶要=延

(6)成語:世外桃源怡然自樂豁然開朗無人問津落英繽紛

三、譯讀(所謂“譯讀”,就是學生自讀課文,自譯課文,讀讀譯譯,譯譯讀讀。)

1、各人自讀自譯,畫出不會翻譯的語句。

2、男生提出疑難,女生翻譯。

3、女生提出疑難,男生翻譯。

(教師聽學生的讀與譯,指出並糾正不當之處,屏顯學生可能不大會翻譯的語句)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4、齊讀課文。

【教學環節之二——品讀課文,理解作者的社會理想】

一、品讀(所謂“品讀”,就是在感知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分析、品位和賞析。)

1、桃花源的外面是什麼樣子的?請從文中找出描寫桃花源外部環境的語句。

2、桃花源的裏面是什麼樣的呢?請從文中找出描寫桃花源內部環境的語句。

3、桃花源中的人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小結:作者筆下的桃花源環境優美,男女耕作,老少皆樂,民風淳樸,是一個和平安寧的地方。)

5、這樣的地方在當時找得到嗎?為什麼找不到呢?

6、瞭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理解其社會理想。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紛乘的環境裏,中年以後長期隱居在農村(寫作本文時作者已57歲,隱居農村已十餘年),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瞭解,對人民的願望更有切身體會,於是構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裏,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在這篇文章裏,他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這個現實世界之中。(屏顯)

教師引言:唉,陶淵明何其不幸,生在亂世之中,這麼尋常的生活對他來説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而我們何其有幸,生活在太平盛世。同學們,飲水得思源,你知道在這太平盛世的背後,有多少人的努力嗎?你知道我們能夠坐在這兒學習,這背後有多少人在為我們默默地付出嗎?是啊,我們要珍視今天的和平生活,好好學習,長大以後,為國效力。

二、拓展延伸——追尋你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教師引言:千百年來,桃花源的故事讓無數人為之傾倒,因為它構建了一個美好的樂“源”。我想,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世外桃源吧。同學們,你理想中的自我、家庭、學校和社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教師練筆:《我有一個夢》

我有一個夢

我有一個夢。夢裏,天空蔚藍蔚藍的,鳥兒自由自在地飛翔。山,鬱鬱葱葱的,各種動物歡樂地奔走其間。水,澄澈見底,魚兒蝦兒暢遊其間。啊,夢裏的世界多麼潔淨!沒有滾滾而來的沙塵暴,沒有四處瀰漫的霧霾,沒有工業廢水,沒有漂浮的塑料袋。

我有一個夢。夢裏,中東部家庭和西部家庭手拉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手拉手,全世界的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長,快樂地學習,不用踏着泥濘步行數裏去上學,不用在凜冽的寒風中瑟瑟發抖。啊,夢裏的世界多麼美好!沒有貧窮,沒有疾病。

我有一個夢。夢裏,世界和平安寧,沒有殺傷性的武器,沒有戰爭,更沒有屠殺。

【教學環節之三——品味語言,展開想象,進行文學再創作】

一、研討漁人與村人的對話(體會本文的語言精煉的特點)

二、展開想象,寫一寫《村人與漁人談話錄》《漁人與太守談話錄》

教師練筆

(一)漁人(自言自語地):哇塞,這是什麼地方啊?天上?人間?

村人:你是誰?從哪來?

漁人:我——,我是打漁的,今天天氣好,運氣也好,打了好多魚。我就划着船沿着溪水走着走着,看到了一片美麗的桃花林覺得很神奇,就跟着過來了,沒想到這裏別有洞天啊!我是不是在做夢啊,你們這是天上,還是人間?

村人:傻瓜,當然是人間了!

漁人:那這裏的“人間”跟我生活的的那個“人間”迥然不同,咋回事呢?

村人:這——,説來話長啊,還是到俺家裏去,咱們慢慢聊吧。

(二)作業佈置:

一、必做題

1、把重點字詞整理到筆記本上。

2、完成《基礎訓練》前六大題。

二、選做題(從以下題目中任選一題)

1、寫一寫你心中的世外桃源。

2、展開想象,寫一寫《漁人與村人談話錄》或《漁人與太守談話錄》。

附:板書設計

環境優美

男耕女作

老少皆樂

民風淳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8g4re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