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歸園田居》教案精品多篇

《歸園田居》教案精品多篇

《歸園田居》教案精品多篇

《歸園田居》教案 篇一

《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的名篇,教學這篇文章,除了讓學生明白詩歌的意思和體味 田 園的意境外,瞭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

這首詩教學設計為一課時,學生在國中已經學過《桃花源記》和《五柳先生傳》,對陶淵明的性格、行文風格有一定的瞭解;同時,對於高一的學生來説,他們具備一定的詩歌感受能力,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課 文 下的註釋來了解本首詩的內容。所以根據高一學生的實際和本課意境較為淺顯的特點,我在上課時以“歸”字為中心輻射開來,以“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四個問題來緊扣詩中相應的句子,從而將本文的行文思路清晰地展現在了學生的面前。同時通過詩句中如“羈鳥”、“性本”“自然”等關鍵詞語的理解準確地闡釋了上面的四個問題,把學生的感受和分析落實到具體的語言上,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真正做到“望文生義”,從而避免了學生 的 憑空想象。為了 培養 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間穿插對田園生活詩句的改寫描繪和對詩歌的反覆朗讀。

為了更好地理解陶淵明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在理解本詩內容的基礎上,還引用了其它相關的詩句來説明陶淵明歸隱過後所面臨的物質上貧困但內心卻自由無比★★的生活,進而提出了“ 自由精神與豐厚物質之間,我們該如何選擇? ”的問題,學生討論併發言,不強求唯一的答案,只要説出自己的理由即可,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啟示, 並 在學習中成長。

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知識講解、朗讀、討論等環節都能較好地進行,整堂課上下來,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對於我拋出的每個問題都能積極思考,主動回答問題,氣氛很好,在時間上也掌握的剛好。

但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進行前面結構內容分析的時候主要是老師講解學生聽,給學生參與的時間不夠;在引入討論環節的時候對學生的引導還不夠,使得剛開始討論的時候學生只能從宏觀上談自己的理解,不能更好地結合自身的現實。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書是一種創造,創造教學藝術是我們教師永無止境的追求。

《歸園田居》教案 篇二

高中階段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藴奠定基礎。”又要求對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筆者把傳統的創設情景法和現代化手段多媒體結合起來。這種教學方法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詩歌;陶淵明;想象力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的名篇,對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來説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據詩歌本身的特點和高一學生的實際,我在上課時把“解讀陶淵明的思想和感受陶淵明筆下的田園之美”作為教學重點,讓學生充分體會他的精神追求和美的意境,教學思路較清晰,重點比較突出,流程也很順暢。但這節公開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處理引發了我的一些反思,歸納如下:

這節課的預設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解讀陶淵明的思想;二是感受陶淵明筆下的田園之美。陶淵明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詩人,國中已學過《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和《飲酒》、《歸園田居》其三等篇目,學生對陶淵明的性格、詩歌風格等都有了一定的瞭解,但對其思想還未深入理解。《歸園田居》是一首學生較為容易理解的詩歌,對於高一學生的學生來説,他們具備一定的詩歌感受能力,但對詩人形象還未能全方位認識,所以高一詩歌教學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樣規範系統,必須根據高一學生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基於這些考慮,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解讀陶淵明的思想”,就係統瞭解陶淵明其人來説,這個教學目標的設立還是具有現實意義的。為了提升他們的探究能力,本節課設置了討論環節,讓他們就“陶淵明的思想”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筆者歸納總結,讓學生形成系統知識。

《歸園田居》上課時間為一課時,主要訓練學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間穿插知識回顧和對詩歌的反覆朗讀。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知識回顧、朗讀、討論等環節都能較好地進行,但課堂的重點在鑑賞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鑑賞詩句和描繪整體畫面對學生來説是有相當難度的。如學生描繪畫面可能順序不當、想象不足或流於翻譯詩句,不一定能鑑賞出田園風光的美,學生也很難把握詩人思想和詩歌意鏡美,這些都要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調整的。

教學方式是為課程目標服務的,課程目標是多元的,教學方式也不應該是單一的。不管在教學中採用哪一種教學方式,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從而全面實現課程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都得到了訓練,並且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久而久之,還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歸園田居》教案 篇三

教學得失:

上完本節課,我認識到自己在內容講解和環節安排上既有閃光點也有不足之處。得:

第一,選準了以“歸”為突破口,設置問題,這樣文章的思路就很清晰,便於學生把握詩歌的內容,進而易於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注意引導啟發學生,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很好的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第三,引導學生初步掌握了鑑賞詩歌的步驟:景境—意境—情境。

失:

第一,由於初上講台,教學經驗不足,授課過程中“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突出。

第二,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過程中,方法不夠得當,引導不夠到位,導致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顯得有些被動。

第三,在講解和表達方面用詞還不夠精當,不僅是學生在接受知識上存在一些困難,而且有時還會對學生產生一些錯誤的導向。

第四教學環節不夠完整,最後的背誦環節應當堂檢查結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jy58g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