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教案精品多篇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教案精品多篇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教案精品多篇

《歸園田居》(其一 篇一

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愉悦的心情。這是第一首。

陶詩通常呈現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見組織雕鏤之工。然而蘇東坡説:“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又説:“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冷齋詩話》引)東坡偏愛陶公之為人,尤推崇其詩,以為自古無人能及,反覆吟詠,爛熟在胸,並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體驗實較常人為深。這一首主要體現其質樸中的深味,散緩中的精巧。

起首四句,先説個性與既往人生道路的衝突。韻、性,都是指為人品格與精神氣質。所謂“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吧,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場後,執意離開,對官場黑暗的不滿和絕望。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於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於官場。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髒無聊的世俗之網。“一去三十年”,當是“十三年”之誤。從陶淵明開始做官到最終歸隱,正好是十三年。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歎息道:“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內中無限感慨,無限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兩種生活之間的過渡。雖是“誤入塵網”,卻是情性未移。“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兩句集中描寫做官時的心情,從上文轉接下來,語氣順暢,毫無阻隔。因為連用兩個相似的比喻,又是對仗句式,便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嚮往新生活的情緒;再從這裏轉接下文:“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就顯得自然妥帖,絲毫不着痕跡了。“守拙”迴應“少無適俗韻”——因為不懂得鑽營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無須勉強混跡於俗世;“歸園田”迴應“性本愛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開始所寫的衝突,在這裏得到了解決。

從衝突中擺脱出來,心中歡喜,情緒開張,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筆,詠唱居所一帶的風光。這裏描寫的一切,是極為平常的。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讀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這是有點兒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桃花源記》)其實,幻想的桃源也好,現實的鄉村也好,都是表現着陶淵明的一種理想:合理的社會,應當是沒有競爭、沒有虛偽、沒有外加的禮儀束縛,人人自耕自食的社會。這種社會當然不可能實現;陶淵明筆下的鄉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艱難和殘酷的一面。但作為詩的構造,卻給人以美的安慰。——文學常常起着這樣的作用。

這一段初讀起來,只覺得自然平淡,其實構思安排,頗有精妙。“方(同“旁”)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但雖無雕樑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於屋後,桃花李花競豔於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前四句構成一個近景。但陶淵明要描寫出和平安寧的意境,單這近景還不足顯示。所以接着把筆移向遠處的景象:“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曖曖,是模糊不清的樣子,村落相隔很遠,所以顯得模糊,就像國畫家畫遠景時,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幾筆水墨一樣。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這兩句所描寫的景緻,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從四句近景轉到兩句遠景,猶如電影鏡頭慢慢拉開,將一座充滿農家風味的茅舍融化到深遠的背景之中。畫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卻是很濃很濃,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讀到這裏,人們或許會覺得還缺少點什麼。是的,這景象太過清靜,似乎少一點生氣。但詩人並沒有忘記這一點,請聽,“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這幅美好的田園畫就活起來了。這二句套用漢樂府《雞鳴》“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而稍加變化。但詩人絕無用典炫博的意思,不過是信手拈來。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徵,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隱隱之中,是否也滲透了《老子》所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會觀念,那也難説。單從詩境本身來看,這二筆是不可缺少的。它恰當地表現出農村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會讓你感到喧囂和煩躁。以此比較王籍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那種為人傳誦的所謂“以動寫靜”的筆法,未免太強調、太吃力。

從寫景轉下來,是這樣兩句:“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塵雜是指塵俗雜事,虛室就是靜室。既是做官,總不免有許多自己不願乾的蠢事,許多無聊應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擺脱了,在虛靜的居所裏生活得很悠閒。不過,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這悠閒,而在於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全詩便以這樣兩句收結:“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但這一呼應與點題,絲毫不覺勉強。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這樣的結尾,既是用筆精細,又是順理成章。

自來評陶詩者,多強調其自然簡淡的風格,至有“陶淵明直是傾倒所有,借書於手,初不自知為語言文字”,“淵明所謂不煩繩削而自合”之類的説法。其實,詩總是詩,“自然”的藝術仍然是藝術,甚至是一種不易求得的藝術。真正隨意傾吐、毫不修磨,也許稱得上“自然”,但絕非“自然”的藝術。從這詩來看,在謀篇佈局、逐層推進,乃至每個細節的刻畫方面,都非草率從事,實是精心構思、斟字酌句、反覆錘鍊的結晶。只是有一種真實的情感始終貫穿在詩歌中,並呈現為一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這意境服務,不求表面的好看,於是詩便顯得自然。總之,這是經過藝術追求、藝術努力而達到的自然。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篇二

一、導入。

詩,以景傳情,情景交融,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幅優美的畫卷。讓我們隨着詩人的筆觸走進那色彩各異、形象鮮明的詩境中去吧。今天我們學習《詩四首》之一,《歸圓田居》。

﹙板書課題、作者﹚

二、拜訪作者。

﹙請學生填空,師生交流﹚

《歸園田居》的作者是--------,字----------, 一名-----------,字----------,諡號--------------

別號-----------,---------﹙朝﹚偉大詩人,少時頗有壯志,博學善文,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等。﹙填好後學生齊讀一遍﹚

三、誦讀。

1、生師賽讀。

學生代表朗讀。教師朗讀。學生,強調字音:晨興、荷鋤。

2、學生齊讀,讀準字音。

3、讀出節奏。

讀詩要讀慢些,字句凝練,給人以思考的空間。讀出節奏。

方法指導:五言詩句的節奏221或212,每拍的後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停頓,這樣朗讀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劃分節奏後,範讀首句。﹙學生練讀後,擊掌齊讀,讀出節奏。﹚

4、讀出意境。

﹙1﹚結合註釋,散讀詩歌,疏通大意。

﹙2﹚閉上你的眼睛,默誦本詩,你的腦海中浮現的是怎樣一幅圖畫。把你讀出的那形象鮮明的詩境,加上想象用筆描述下來。﹙用第三人稱﹚

《歸園田居》(其一 篇三

教材章節:語文教科書第五單元

授課教師:陳xx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講授法、誦讀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識目標: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響。

⑵瞭解鑑賞古典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領。

能力目標: 訓練通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與體味情感來鑑賞古典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過程目標:通過學生對詩歌的審美領悟,繪畫出詩歌的詩意圖,由此促進學生與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

方法目標:以引導為主,學生體驗為輔,引導學生體驗詩歌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詩歌的鑑賞分析,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從而加深學生的文化積累,領悟詩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時要逐步掌握詩歌鑑賞的方法並形成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詩中形象及描寫手法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導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語→體味意境→總結規律→擴展練習

教 學 過 程:

一、師生問好,考勤

二、導入: 師:

國中學過《桃花源記》,誰能説説桃花源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勞動,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生:自給自足,豐衣足食。

生:與世隔絕,幸福快樂。

生:熱情好客,淳樸。

同學們,還記得在你們國中時學過一篇散文,其中,詩人為人們虛構了一個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的“世外桃源”,那篇詩歌是什麼,作者是誰,還記得嗎?(《桃花園記》,陶淵明),詩人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時也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那麼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他的田園詩作的代表作品——《歸園田記》。那麼這篇詩歌跟《桃花源記》一樣?又是要反映什麼呢,還是純粹的寫作者要歸田當農夫的單純願望呢?

三、簡介作者: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末年的偉大詩人,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時期是一個政治高壓的時代,社會的黑暗,政治腐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因此,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裏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後終老農村,死後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他還有一個稱號叫“五柳先生”,緣由是他家門前有五棵柳樹。

陶詩今存125首 ,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 、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而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

四、整體感知

1、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全班學生一起來朗讀,解決生字詞,並且參看註釋,瞭解詩歌的大意。(重讀“返”、“曖”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寫錯)

韻 yun 指人們的氣質性情的素養

羈ji拘束

拙zhuo①笨:手笨、勤能補拙②謙詞:稱自己的文章、見解:拙見

蔭yin沒有日光,又涼又潮濕

噯ai日光昏暗,模糊

顛dian高而直立的東西的頂

樊fan 籬笆指受束縛而不自由的境地

2、同學們,先來看一下這篇詩歌的題目,俗話説:眉目傳情。那麼,“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是“歸”還是“居”?

(明確: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着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

3、掃清了生字詞,疏通了詩歌的大意,既然“歸”字是文章的核心,作者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麼作者從哪裏返回?為什麼要返回?回到哪裏?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思考作者:⑴從何而歸;⑵為何而歸;⑶歸向何處;⑷歸去如何。

4、朗讀課文,尋找相關信息:

①那麼作者從哪裏返回呢?即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明確:官場生活( “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追問:為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我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我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鬥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用誇大了的數字,説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② 為何歸來?

明確:A、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養家餬口,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那麼走上仕途之路的陶淵明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了嗎?(沒有)從哪一句可以看出來?

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願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追問:據我所知,陶淵明一生多次辭官做官,難道是僅僅用一“誤”字所能辯解的嗎?

明確:①矛盾心態: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有“大濟蒼生”的抱負;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②徹底悔悟。③也許是一種託詞。

追問:所以“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信息。(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

明確:

B、守拙歸園田。

提問:歸園田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麼?(如果不“歸園田”就不能“守拙”)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即使是現在,也有類似的現象)。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所以詩人把自己比作“羈鳥”、“池魚”(結合陶辭官原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③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麼顯得那麼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

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農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農村(文明的異化)}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 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後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麼幽雅美麗!這裏襯托出了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 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裏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④歸去如何?請從詩中找出藴涵作者情感的詩句詞語。

明確:'無塵雜'/有餘閒/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最後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為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衝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説,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教案: 篇四

歸園田居(其一)

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其一 篇五

【教學目標】

學習詩歌素描,以寫促讀。

【教學重點】

對《歸園田居(其一)》進行素描。

【教學難點】

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巧用詩歌中的元素構思文章。

【學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1、導入新課:

大部分同學為了使文章富有文采往往把詩歌嵌入文章當中去,那麼你們知道詩歌還有一種利用的方式嗎,那就是詩歌素描。一首詩歌,就是一個靈魂,一首詩歌,就是一段經歷,一首詩歌,一幅美景,我們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巧用詩歌中的元素,來做一篇文章。

2、概念介紹:

素描:文學上指文句簡潔、不加渲染的樸素描寫。素描即改寫,只是這種改寫更加靈活、自由。在記誦的基礎上,用文字傳達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體驗,可以以詩歌內容為原型,也可以改編內容,改造其中的人物、事件。

對詩歌的理解和體驗換成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

3、投影: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菊花人生

(2005年湖北大學聯考滿分作文片斷)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裏靜放,嬌美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山澗清泉一直流過家院門口。早上,霧色漸漸散去。透過微薄的陽光,一位老人拿着鋤頭,提着竹籃,向院中走去。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他吟唱詩句,步履悠閒地跨進了院子他便是陶淵明。

4、《歸園田居》素描練習:

練習1:園田擴展練習:陶淵明嚮往的是園田生活,請你根據《歸園田居》提供的信息,通過自己的想象加工,描繪一下的田園風光。(注意:不是翻譯)

練習時間:10分鐘。

學生展示片斷,教師點評。

教師示範:

透過晨霧暮靄,陶淵明與家人葛衣芒鞋,荷鋤園田;在屋子周圍的柳樹和桃樹伸展出最迷人姿態的季節裏,他與友人在樹下飲酒作詩暢聊至天明。那時,炊煙從遠處村落裊裊升起,雛鳥剛剛發出稚嫩的鳴叫,姿態驕傲的公雞在樹顛呼喊天明,遠處農家大黃狗的嬉戲,驚醒了熟睡中的小兒這一切在他的眼裏都那麼自然,雖清貧但寧靜,雖守拙但歸真。

微風帶着濕潤的水氣絲絲縷縷地吹來,遠處的草屋顯出一份朦朧的趣味,不遠的一簇菊花輕輕地擺動着花瓣。旁邊的河裏,偶爾有幾隻調皮的魚跳出了水面,又撲回水裏。

注意:描繪應該符合詩歌的意境的前提下,進行想象和加工

練習2:

塵網擴展練習:

⑴ 自選角度,描繪陶淵明厭惡的塵網。

⑵ 他陷入塵網迴歸田園的心情。

練習時間:10分鐘

學生展示片斷,教師點評

教師示範:

官場:他淵博的學識和出眾的才華在門閥的偏見裏成為零,他倔強的個性和直爽的談吐在巧言令色的人羣裏是個異類,他強烈的自尊和不與權貴為伍竟成為施展抱負的絆腳石;一切的一切都被時間織成一張塵雜大網,籠罩着他,日漸一日將他緊緊束縛。

心情:歸,多麼甜蜜的字眼,只有離開母親太久的遊子才會為這個字的流淚,只有離開故淵的魚兒才理解這個字的美好,只有被關在金籠裏的鳥兒才知道這個字的意義。而如今的他卻像乳兒一刻也離不開母親,像魚兒一刻也離不開水,像鳥兒籠中絕食只是為了使靈魂迴歸枝頭。(羈鳥池魚)

練習3:

請根據以下資料,構思一篇文章(將練習1、2融入其中)

詩文及其他素材

⑴ 詩文:歸園田居飲酒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

⑵ 個性:崇尚自然嚮往園田自由高傲愛菊愛酒

⑶ 重要事件: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園田

思考時間:3分鐘

學生敍述,教師點評

教師示範:

《歸》的構思

時間:徹底與官場決裂歸園的前一夜

地點:彭澤縣衙

人物:41歲的陶淵明

情景:塵網,園田

事件:陶淵明接到迎接鄉里小兒的信函後,在縣衙邊飲酒邊思考,最終決定迴歸田園。

六、課堂小結

1、發揮想象力/創造力。

2、不怕修改。

七、作業(選做題)

1、完成所構思的作文。

2、任選一首詩歌,進行素描。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 瞭解陶淵明其人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影響。

⑵ 培養學生運用樸素平淡的語言表達情懷的能力。

⑶ 培養學生能夠穿透詩文把握文章的內涵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⑴ 在誦讀中領悟詩歌的意境。

⑵ 掌握詩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學習他那種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⑵ 學會辯證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教學重點】

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通過反覆誦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2、運用點撥法,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以點帶面,以利於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3、運用討論法,讓學生自己品味詩中運用的情景交融等藝術手法。

4、探究閲讀法,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期會考作文以“學會放棄”為話題,通過這次作文,我們懂得,取與舍貫穿於人的一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捨棄,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説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什麼時候該舍,什麼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在出仕多年後,毅然地與官場徹底決裂,選擇歸隱田園,這是為什麼?他歸隱田園之後的生活狀況又是怎樣?帶着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

二、簡介陶淵明,並解題

《歸園田居》是一組詩,共五首,歌詠田園生活之樂。寫於辭官歸隱的次年。此詩為第一首,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敍述了詩人歸隱田園後輕鬆喜悦之情,表達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三、誦讀課文

1、範讀正音並提示五言詩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學生朗讀,並加以評價。

3、聽錄音,然後學生自由朗讀。

4、全班分成兩組進行朗讀比賽。

5、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四、討論鑑賞

1、提問:詩中哪些詩句直接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詩眼或關鍵語句並分析)

明確: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

塵網羈鳥池魚

厭惡官場生活(樊籠裏)

嚮往田園生活(返自然)

愛丘山 戀舊林 思故淵 歸園田

2、提問:哪些詩句描寫鄉村田園生活?

明確:“方宅十餘畝,草屋七八間”等詩句。

3、提問:詩中描繪的田園風光圖景有什麼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讓學生以四人一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

農田 草屋

簡樸幽雅

榆柳 桃李

遠人村

安詳悠閒

墟里煙(動靜結合)

(以動襯靜)

狗吠 深巷

寧靜和平聞

雞鳴 桑樹

無塵雜

閒適自在 感

有餘閒

總之,這些詩句,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裏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4、小活動:假如你是某旅遊公司的策劃或導遊,根據本詩你打算怎樣向客人推介“樂陶陶農家遊”這項服務?

五、探究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要根據整首詩,聯繫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1、從當時的社會來看,陶淵明堅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種對黑暗官場的反叛,具有積極意義。“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辭官歸隱是在對污濁的現實社會絕望之後選擇的一條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與當時社會的“學而優則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淵明放棄了大濟蒼生的理想則有其消極的一面。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污濁,不能單靠“歸隱”與“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

3、成因分析:陶淵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積極入世、大濟蒼生,曾為陶淵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極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誤落塵網”13年之後,“悟幾往之不諫,改心為形役”為“形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學朗讀課文並練習背誦

七、作業

1、課外探究:陶淵明一生多次辭官做官,難道是僅僅用一"誤"字所能辯解的嗎?

提示:

⑴ 矛盾心態: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有"大濟蒼生"的抱負;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

⑵ 徹底悔悟。

⑶ 也許是一種託詞。

2、比較閲讀《歸園田居》和《短歌行》:

提示:

⑴ 進取與隱退的對立。

⑵ 文學有着廣闊的胸懷,只要是美的,都有價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3916d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