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感統訓練教案新版多篇

感統訓練教案新版多篇

感統訓練教案新版多篇

感統訓練教案 篇一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實訓室;教學模式

隨着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人民對學前教育的要求與日俱增,政府因勢利導,大力發展學前教育事業,學前教育在當前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公辦、民辦、民辦公助等形式的幼兒園大量湧現。與此相對應,多種類型培養幼兒師資的學校通過新建、轉型、升格的方式產生了,高職院校便是其中之一,很多都開設了學前教育專業。鑑於高職院校的綜合性,大多數缺乏師範教育尤其是學前教育辦學經驗,因此專業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學前教育專業建設內容廣泛,要與各校具體實際相結合。

一、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課程體系建設

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方案是學前教育專業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直接決定了本專業培養人才的規格和質量。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應體現“校園結合,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特點,適應社會需求、幼兒教師知識技能及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要求。主要可分為三種類型:三年制高職、“3+2”高職、五年制大專(由於幼兒教師資格考試從2016年起需要專科學歷,許多高職院校取消了學前教育三年制中職專業招生)。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可分為五大模塊設置:①綜合知識模塊:對學生的基本素質及道德修養等方面進行綜合教育,主要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概論、大學體育、大學英語、計算機應用技術基礎、入學教育與軍訓課、形式與政策、大學生就業指導等。②職業基礎模塊:以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學前衞生學、幼兒遊戲為核心,以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教育為環繞,體系完整科學,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今後的工作實踐中有足夠的理論指導,遵循教育規律從教。③職業技能模塊:對學生進行專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的培養,主要有聲樂、樂理與視唱練耳、舞蹈、鋼琴、美術等,這些課程地位重要,要保證充足的學時,以培養學生具備嫻熟的幼兒教師藝體技能。④素質拓展模塊:提升學生職業素質、增加學生知識面、拓寬學生就業口徑,主要包括衞生與保健、體育與遊戲、藝術教育。目的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突出提倡培養,為學生的專業化發展提供一個更好的平台。⑤實踐模塊:通過專業實訓、畢業實習、綜合實踐,使學生職業素質、職業技能和綜合能力得以培養,主要有課程實訓、認知實習、畢業實習等。整個課程體系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完整的高素質學前教育師資培養體系,體現了新時期幼兒教師專業素養要求,既注重拓寬專業基礎,又體現出精深的專業性。在注重理論教學的同時加強實訓教學,三種類型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訓課程學時均需超過50%比例的最低要求標準,以鍛鍊學生實際技能,體現高職高專教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注重學生教育見習和實習環節,將見習實習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將實習手冊填寫作為畢業必須條件,學時可按照“三年制高職見習80學時,實習600學時;五年制大專、‘3+2’高職見習80學時,實習1200學時”設置。為應對學生幼兒教師資格證書考試需要,將幼兒教師資格證考前輔導課納入培養方案,按照保教知識與能力、綜合素質、面試三部分安排專業教師在正常教學時間上課。由於幼兒園教師資格證考試內容與現行學前教育課程體系及傳統的核心學科並不完全吻合,且無指定考試用書,因此需加大試題訓練度及普通教育學、五大領域教學力度,以2016下半年考試題為例,保教知識考試出現了社會教育、繪畫教育內容,分值各佔20分,綜合素質考試出現了相當部分普通教育學內容,特別是50分的教育論説文寫作。學科考核形式分為考試、考查,主次分明,確保核心課程地位,考試課要嚴格要求,考查課要了解掌握。特別要注重核心課程建設,確立依據是幼兒教師素養要求及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要求,包括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學前衞生學、幼兒遊戲、鋼琴、聲樂、美術、舞蹈、樂理與視唱。核心課程要確保課時充足、實訓條件完善、教師平時要求嚴格,考核形式定為考試。“3+2”高職專業可增加自然科學基礎、社會科學基礎兩門課程,拓寬學生知識面,滿足幼兒教師對廣博常識性知識的需求。五年制大專前半期可開設相當於中職水平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語文、英語、歷史課,以加強學生文化素養基礎。

二、實訓室建設與教學模式改革

人才培養方案確定實訓課程學時要超過總學時50%的比例,是基於高職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本着“知識夠用,突出實訓”的原則,壓縮基礎理論內容,強化專業技能訓練,增加與幼教職業密切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因此,學前教育專業必須將實訓室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實務工作做好,切實保障人力、物力投入。一個較完整的實訓室體系要與人才培養方案所設置的專業理論課程相對應,實現理論與實訓相結合,不能隨意建設。以一所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實訓室為例,包括幼兒園模擬教室、微格實訓室、語音室、美術畫室、數碼鋼琴實訓室、多功能聲樂實訓室、舞蹈形體室、奧爾夫音樂教室、蒙台梭利教室、嬰幼兒養護館、衞生保健室、心理與行為觀察室、手工製作室、感統訓練與幼兒行為觀察室、親子活動室、科學探索實訓室、兒童語言教學實訓室、幼兒遊戲活動實訓室、鋼琴實訓室。有了設施先進齊備的實訓室,彰顯高職教育特色的“一體化”教學就可以順利成開展了。在較為完整的實訓室體系下,不但傳統的鋼琴、音樂、繪畫、舞蹈技能課程可以在實訓室中通過“教、學、做合一”的方式進行,一些理論性課程也可部分在實訓室中上,避免了空洞説教。幼兒園模擬教室可以承擔幼兒園班級管理和學前教育學課程中的一些實踐教學,讓學生體現幼兒園真實場景。例如,幼兒園室內環境創設部分“室內環境的規劃、室內環境的佈置、室內環境的應用”體現的目的性和動態性、安全性和層次性、材料豐富性要求可以很直觀的得到呈現。蒙台梭利教室除了演示蒙台梭利教教具操作之外,可以將蒙台梭利幼兒教育理論教學貫穿其中,如“兒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問題,而不是醫學問題,教育訓練比醫療更為有效”“敏感期”“關鍵期”“心理胚胎”“工作”“有準備的環境”等,使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該理論體系的博大精深,避免斷章取義的不完整認識。作為核心課程之一的“學前兒童衞生學”因為操作性強,很多理論課難以講清楚的知識在嬰幼兒養護館、衞生保健室可以直觀地講授,趣味性也大大增強。心理與行為觀察室可以進行學前心理學課程的觀察與實驗。幼兒遊戲課程可以在幼兒遊戲活動實訓室真實地演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課程教學也可以在相應的實訓室進行部分內容的教學。除常規實訓教學以外,還需進一步完善實訓室軟環境建設,加大實訓室潛力開發和利用,建設開放性實訓室。推行“教學、實踐、反思一體化”實訓方案即傳授給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通過實踐歷練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再加以反思進一步提升學生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三者互為推手,共同促進學生向專業型、技能型、實踐型和反思型幼兒教師成長。傳統理論課教學不能放鬆,採取現代化教學手段,在優化、重組教學內容的同時,提高師生現代技術素養。每位教師都必須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有較高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專業主要課程配備多媒體課件和電子教案,變單一的言語傳授為圖像、語音、符號、動畫等多種方法綜合傳遞信息,重視直接教與間接教相結合和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改善教學效果。

三、教學評價與質量監控體系

1.教師評價每學期組織學生評教,將結果反饋給相關教師,督促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聽課制度常態化,通過聽課開展自評互評、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2.學生評價構建以學生髮展為主要目標的評價機制,建立行之有效的過程型評價指標體系。以形成性評價和多元評價為主體,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實際發展。實行書面考試、口試、操作考試等多形式學業評定方式。改革傳統的、單一的學習成績考核方法,將學生的平時表現(如討論、作業、試講、實訓等)按一定比例計入總成績,將學生的學習重點轉向平時技能訓練和幼兒教育經驗的積累上,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實踐性。3.社會評價對口支援院校、教育行政部門、專業教育企業、合作幼兒園均可作為社會評價的主體,在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課程教學、教材開發、實訓條件建設、校外教育實習等方面工作發揮諮詢指導作用,避免一己之見。4.注重就業反饋,提高社會聲譽建立相關的畢業生跟蹤調查和就業率上報制度,在提高就業率同時更加註重就業質量,增強社會對學前教育專業的認同感,這也是對專業建設的監督和鞭策。

參考文獻:

[1]朱宗順,陳文華。學前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2]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兒教育科學方法[M].任代文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感統訓練教案範文 篇二

體育考生是一個特殊的羣體,他們不同於普通的考生,也不同於其他專業訓練隊隊員。體育考生除了要在體育訓練中提高專業技能外,還必須學好各學科的文化知識,只有體育、文化課程並進,才能取得體育大學聯考成功。

二、體育專業考試方案的變化及分析

1.考試方案的總體框架。

2010年體育專業考試方案將體育專業考試的總分值由原來的100分提高到150分,其中身體素質100分,專項技術50分。

身體基本素質考試科目調整為100米跑、立定/三級跳遠、800米和原地雙手頭後向前擲實心球四項;專項考試內容調整為題庫式、可選擇的考核辦法,同時取消了足球專項中守門員考試項目。

2.分析。

2010年江蘇省體育專業統考方案中新增的實心球前拋項目評分標準較高,相對於南方非專業運動員來説,考試要求難度大;專項分值的提高,題庫式的考核辦法,以及取消足球守門員考試項目使我校大多數沒有專項特長的普通學生面臨嚴峻考驗。此外專業和文化成績相加錄取,這與前兩年大學聯考相比,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文化要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結合新大學聯考方案的實施,對我校體育大學聯考訓練的幾點設想

1.針對我校大學聯考訓練實際合理選材。

選材是成功的一半,要針對大學聯考的實際要求,一要選一些文化課成績符合要求,身體素質較好且有體育特長的學生入隊,保證專業和文化均達到高校錄取的要求;二要選一些能夠吃苦、意志堅定的學生入隊,這樣才能使訓練任務順利完成,保證訓練課的質量和實效;三要選一些遵守紀律、思想品德端正的學生,使訓練隊成為一個團結向上的集體;四要選心理素質較好、身體素質有發展潛力的學生。

2.考體育講認識。

考生的體育素質教育和體育素養教育是大學聯考體育訓練的重要課題。體育教師是考生體能、技能訓練的指導者,更應該是考生樹立專業思想意識的引路人。如果教師只管訓練,不注重考生專業素養的養成教育,使一些考生把考取高校作為換取學歷的手段,必將給高校的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造成一定的影響,與我們的教育方向相背。因此在專業目標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加強體育意識教育、傳統教育、職業道德和思想品德的教育,以自身的行為感染學生,使學生生確立終身獻身體育事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3.練技術講原理。

在大學聯考體育訓練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未經過正常的課餘訓練,他們雖然具備一定的身體素質,但還是片面的,表現為體育技能較差,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跟不上,等等。如何使這部分學生儘快適應訓練步驟和節奏?我認為在練技術的同時,加強對技術原理的理解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因為只注重素質而忽視技術的訓練是一種不完整的訓練過程,而練技術不講技術原理是一種不科學的訓練方法。

4.練素質講方法。

學生具備了基本的運動技能後,身體素質就是提高運動成績的基本保證。針對學生訓練的實際,應着重注意三個方面。一是練素質要有針對性,針對大學聯考體育訓練週期短和學生體能參差不齊的特點,建立各階段個人訓練檔案,制定各階段提高體能和技能的訓練計劃。二是練素質要有突破口。在訓練時要根據項目的特點尋根、尋着眼點和突破口,尋互助條件和制約因素,這樣才便於下手,以達到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三是練素質要區別對待、因材施訓。一般來講大學聯考體育生的文化基礎和運動能力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所以在訓練中應注意學生間基礎能力的差異,區別對待、因材施訓,儘量保證我們的學生專業成績和文化成績雙達線。

5.突出個體訓練的差異,轉化學生薄弱因素。

絕大多數學生客觀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薄弱環節,特別是技能上的差異很難在集體訓練中得到解決,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個體的發展和整體訓練的效果。首先在訓練過程中應分散這一難點,利用訓練的間歇、體育課或其它空餘時間加強對學生的個別輔導,改進學生薄弱項目的基本技術,促進各專項能力的平衡發展。其次是抓好冬訓,冬訓階段是學生基礎能力訓練的重要時期。除了加強技術、技能水平的訓練之外,還要大面積提高學生個人的各項素質水平,這對解決學生的薄弱環節至關重要。最後是加強自我訓練的誘導。在訓練中要善於運用循循善誘的方法,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進行自我訓練能力的培養,讓他們自我發現存在的薄弱環節,並尋找提高弱項的練習方法與手段,強化自我訓練,樹立訓練過程中主體地位。

6.加強心理訓練,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

(1)運用想象訓練幫助學生掌握、改進和提高運動技能。

所謂想象訓練就是要求學生利用訓練間隙或病等停訓期間,回顧和完善正確的技術概念,修正錯誤的動作技術。

(2)矯正消極意念,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學生心理狀態的反映主要是自信心不足,如果不及時矯正學生的消極意念,可能使部分學生產生消極情緒,影響運動成績或失去信心,甚至半途而廢。因此,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敞開心扉,道出心中的祕密和憂慮,幫助他們端正思維方式,分析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樹立信心。其次,根據不同的心理狀態,分別進行實例教育。再次,單獨制定突破薄弱項目的訓練計劃和恢復訓練計劃,讓學生在短期內看到效益,迅速糾正和擺脱不良情緒。最後,讓專業成績較好的學生,適當減少訓練次數,提高訓練質量,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用於文化學習,事實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

(3)實施模擬訓練,提高學生抗干擾能力。

許多學生未經過正規比賽的鍛鍊,面對競爭力很強的專業考試,心理的承受能力和焦慮感較重,容易出現考試失常現象。模擬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從而以最佳的狀態進入考試階段。一是利用訓練間隙向學生講解考試中的基本常識和相關的基本規則,讓學生在心理上首先進入考試狀態。二是考前分步強化學生的應試能力,通過組織與考試相似的專項素質測驗,讓學生感受競賽氣氛;人為地改變訓練場地和測驗時間,有意識地將考試中可能發生的突變情況引入到訓練、測驗或比賽中,鍛鍊學生臨陣不亂和隨機應變的能力。三是在考前訓練的準備活動和放鬆練習中多采用輕鬆愉快的練習手段,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

感統訓練教案 篇三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是在整個國家都在倡導“以人為本”的新的文化背景下頒佈的,它將幼兒園教育的主體——幼兒教師和幼兒——置於前所未有的核心地位,強調教師在工作中應有充分的自主性,體現着對幼兒教師的尊重、信任和關懷。的確,幼兒園不僅是幼兒成長的搖籃,同時也是幼兒教師成長髮展的沃土。生活在批評中的人,便學會譴責;生活在鼓勵中的人,便學會自信……孩子需要教師的賞識,教師同樣需要園長的賞識,尤其是才邁出大學校門,剛踏入工作崗位、缺乏經驗的新崗教師不僅需要園長的賞識和扶持,更需要我們為她們創造有利於成長的空間。

江澤民同志曾説過: “年輕人不但思維敏捷,精力旺盛,而且對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掌握也是最為快捷,又最少包袱,敢想敢幹再加上其他有利條件,所以新的發現、新的創造出自青年時期居多。”只有充分地挖掘新崗教師的潛能,使她們更快地成長,才能使她們發揮理論所學,促使幼兒園辦園水平不斷提高。

一、營造合作氛圍,促使新崗教師與骨幹教師共同成長

隨着幼教師資隊伍的年輕化,新崗教師已經成為幼兒園的一支極其重要的力量。根據《幼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對幼兒教師專業能力水平的具體要求,新崗教師隊伍的建設不僅關係到她們自身的專業成長,同時也關係到園所事業的整體發展,對於他們的培養應該特別給予重視。

新崗教師的優勢體現在思維活躍,自身技能技巧強,精力充沛,求知慾強。但他們在教育教學經驗及教育管理機智等方面還比較稚嫩;切實瞭解幼兒的發展現狀,滿足幼兒的不同需求,創設適當的教育環境,運用遊戲手段進行教育調控等,這些對新崗教師來講存在着一定的難度。

為促使新崗教師迅速成長,骨幹教師不斷成熟,我們開展了“以老帶新,以新促老”的師徒互動活動,把目標定位於:一年常規入門,兩年技能過關,三年挑起大梁;從常規工作入手,一幫一、一帶一;通過一課三研方式:一研觀、二研議、三研重實踐等多種策略,加強新崗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每位骨幹教師帶一名新崗教師,全程跟蹤,採取園長點撥、指導、解困,骨幹實踐、引路、答疑、共同反思的方法,使教師在合作中共同成長。如在園內的一次數學觀摩活動中,孫老師的一節分類活動,在説課時自己就感覺設計的內容及形式特別呆板,於是在與市級骨幹王老師的共同探討、切磋中,形成了以逛超市的遊戲形式來完成目標;在再一次的説課中,效果明顯有所改變,於是進行實踐操作,果然孩子們在遊戲的過程中愉快地探索着新知,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目標。在評課、議課中,大家又集思廣益,補充了一些內容。真正體現了《綱要》中的要求:“幼兒園教育評價實行以教師自評為主,園長以及有關管理人員、其他教師和家長等參與評價的制度。”進修學校主管領導看過活動後,也給予新崗教師孫老師較好的評價,使她信心倍增。

在互動中,新教師享受着老教師的知識和經驗,老教師則從新教師的新知識、新理念中獲得啟示,優勢互補,形成教師羣體的互動機制。

二、尊重每位新崗教師的個性,重視教師人力資源的開發

作為管理者——園長要時刻尊重教師,尊重不同性格的教師,要善於尋找教師身上的閃光點。當教師的長處能被別人看到,並受到尊重和愛護時,他就有了自尊、自愛、自重,在此基礎上才會煥發出自強不息,發奮向上的精神。只有這樣教師的被尊重,被理解,被肯定的價值效應自然會得到充分發揮。

知人善任,量才錄用。“集體中的每個人都是一本書”都具有不同於他人的內涵和個性,每一種個性都有特長和優勢,瞭解自己,讀懂他人,發揮主觀能動性,是發揮新崗教師資源的保障原則;而信任則是最好的尊重,我們放手讓新崗教師根據各自所長,承擔有一定責任的工作,同時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和及時必要的指導。

如:對新崗教師信賴和支持:安排她們承擔公開課、觀摩課、激發其創新慾望;在幾次的對外觀摩活動,我們大膽起用新崗教師,送有音樂才能的趙老師外出參加培訓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發揮其音樂特長,回園後,開設奧爾夫音樂實驗班,使之將理論所學,運用於實踐工作中,並在園內進行觀摩推廣;對於應變能力強、機靈的孫老師來説,更多地給她壓擔子,讓她承擔園內外的公開活動和教學競賽,使其在一次次的獲獎中體驗成功的快樂,促進其更快成熟,為其成為今後的骨幹奠定堅實的基礎;而呂老師則是內向性格的人,如何發揮她的潛能,則是在生活中的關心、親近中瞭解到其對文學熱忠,便在語言活動中讓其有更多的展示,在園內的大型活動中採納其撰寫的文稿,以提高其知名度……

總之,給新崗教師創造展示亮相的舞台,努力為她們充分施展才幹創造條件,用她們之長整合羣體資源,支持大家個性能力的錯位發展,而在他們遇到挫折時不埋怨指責,而是引導她們刻苦鑽研,幫助他們總結經驗,這種信任使新崗教師們感到自己在領導心中佔有重要地位,引起了她們與領導之間的情感共鳴;新老教師間、骨幹與新崗教師間樹立互謙互讓、協調工作的作風,使新崗教師們感到不但得到領導的理解,還得到同事的支持,由此產生對工作的責任感和對辦園的緊迫感。

三、開發新崗教師的潛能,調動起她們的積極性

提出奮鬥目標,通過“抓學習、抓考核、抓指導、抓研究。”幫助新崗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提高她們的專業水準及自我發展的意識,充分調動新崗教師的積極性,鼓勵新崗教師積極參與到幼兒園立項課題研究中,使每位教師根據自己的能力承擔課題研究任務,通過教科研提高新崗教師教育教學水平,並以此激勵新崗教師建功立業。如:每課一篇反思、每週一篇好筆記、每月一篇好教案、每學期每幼兒一篇好的觀察記錄、參與觀摩、評課、議課……日常積累、積澱深厚的業務底藴,承擔子課題研究任務,使其形成一個朝氣蓬勃的、充滿生機的羣體,人人勤奮努力,團體互助,提高新崗教師學習、研討的積極性;不斷創造驕人的工作實績,抓住一切有利時機,給新崗教師創造展示才能的機會,組織教師參加市區教育部門舉辦的競賽活動:去年末、今年初市區教育局舉辦的“春蕾杯”“迎新春”幼兒繪畫大賽中,趙老師指導的《慶新年》獲市二等獎,孫老師指導的《我們去運動》獲區二等獎;在大連市首屆論文、教案、案例評選中孫老師的論文《在角色遊戲對大班幼兒助人行為的影響》獲市論文二等獎、趙老師的《對幼兒園音樂教學的初步探索》獲市論文二等獎、呂老師的《淺談幼兒合作教育》獲論文三等獎;孫老師撰寫的《感覺統合訓練對性格內向幼兒的影響》、趙老師撰寫的《感覺統合失調對幼兒學習的影響》獲遼寧省專業委員會論文評選二等獎,兩人還被評為大連市首批感統訓練骨幹教師。在各類競賽活動中,我們有效地調動新崗教師實現自我價值目標,營造人人奮進的積極氛圍,增強了她們的凝聚力,使她們在縮短了入職適應期的同時,在崗位中找到了自身的價值,同時也嚐到了職業帶來的幸福感和歸屬感。

教師是幼兒園發展的中堅力量,是幼兒發展的承諾,是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承諾。以教師的發展保障幼兒的發展,以教師的發展保障幼兒園的發展。只有給新崗教師們創造充分的發展空間,才能激發她們創新的熱情,提高她們的創新能力,為幼兒園發展提供保障。

新崗教師血氣方剛,風華正茂,可以説是我園今後教育教學的中流砥柱,也是幼兒園的發展棟樑之材。堅持調動新崗教師積極性,為她們的成長創造有效空間,提高她們的素質,真正做到高標準,嚴要求使她們儘快成為幼兒園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源,為幼兒園實現更遠大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遼寧大連市沙河口區第五幼兒園)

感統訓練教案 篇四

關鍵詞:信息系統;戰時政治工作想定作業;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726 文獻標識碼:A

作戰方式決定訓練模式,訓練模式牽引教學模式。當前,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成為戰鬥力的基本形態,適應信息化條件下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發展的深刻變化,構建信息主導的新型教學模式,在任職教育班次組織開展基於信息系統戰時政治工作想定作業教學,是當前任職教育政治工作實踐性教學理論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充分認清基於信息系統戰時政治工作想定作業教學的現實意義

(一)積極開展基於信息系統戰時政治工作想定作業教學有助於促進任職教育實踐教學與部隊訓練的有機銜接

近年來,大量信息化技術含量高的武器裝備、指揮信息系統相繼列裝部隊,部隊開展基於信息系統集成訓練有了堅實的技術支撐。目前,在裝備配發方面,院校雖然在實裝上大多落後於部隊,但在信息系統建設方面卻普遍領先於部隊。軍隊院校任職教育教學着眼學員崗位任職能力需要,積極適應信息技術發展的客觀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指揮信息系統的教學功能來組織實施戰時政治工作想定作業,能夠使學員深刻體驗基於信息系統集成訓練的真實環境,能夠較好地將部隊基於信息系統集成訓練與院校基於信息系統集成教學結合起來,實現“仗在一起打、統一背景訓”的目的,提高院校教學效益。

(二)積極開展基於信息系統戰時政治工作想定作業教學是採集完善戰時政治工作數據的迫切要求

數據是構成任何信息系統的基礎。在應用中逐步補充完善數據,是系統不斷持續發展的動力,也是這一類系統所必需的特性。在基於信息系統戰時政治工作想定作業教學中,學員需要調用大量的基礎性數據形成合理化的決策建議。由於政治工作固有的特點,其對數據的需求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是多種多樣的,不僅可能會涉及部隊編成、武器裝備、戰場環境等軍事領域的數據,還可能會需要民族、人口、宗教、政黨、工農業生產、國民經濟等其他諸多方面的數據信息。對信息系統而言,學員實際需要的數據就有可能超過基礎數據庫的邊界,所以根據使用需求情況及時採集完善數據庫就成為了政治工作數據採集的重要方法。

另外,戰時政治工作想定作業組織者一般都是政治工作某一方面的專家,他們在與學員研討過程中形成的基本案就會成為經過理論論證的“專家知識”,其分析判斷過程經過綜合後將以知識庫的形式進入基礎數據庫,成為系統的資源。所以,系統在不斷地研究過程中對研究者進行支持,同時系統也將在高水平的研究過程中不斷增長和積累,從而為後續訓練提供更高質量的決策支持。

(三)積極開展基於信息系統戰時政治工作想定作業教學有助於提高學員的能力素質

基於信息系統政治工作想定作業將掛圖、沙盤等教學器具承載的內容數據化,作業條件從形式上看不僅有文字和要圖式,還有動態演播式和態勢圖等多種樣式。形式多樣的作業條件更便於學員以一種“預實踐”的方式體驗戰爭,對於沒有實戰經驗的學員來説,在全面瞭解想定作業條件、分析判斷情況、定下決心的過程中,通常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學員必然想急於知道理論上的相關闡述,自己怎樣做才符合要求,促使學員在回顧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理論向實踐的轉化,提高對戰時政治工作基本知識的認知。這不僅改變了傳統想定作業提供作業條件的簡單化做法,更重要的是,它能真正地創造出一個虛擬的戰場,使學員在實踐體驗中學會反思,在反思總結中得到提升,在不斷提升中逐步成熟,以此來解決和平時期戰時政治工作的訓練和演練難題。

二、客觀分析基於信息系統戰時政治工作想定作業存在的問題

(一)功能運用單一

基於信息系統政治工作想定作業教學以信息技術、數據庫、專家支持系統和數學模型為基礎,利用信息系統進行作戰信息的收集、處理、分發,通過計算、推理和仿真等手段,輔助各級學員制定政治工作方案,解決政治工作面對信息化戰場複雜的組織指揮、繁多的工作內容和瞬息萬變的戰場情況帶來的諸多不確定性難題,可以實現分析判斷情況、定下決心的科學化。學員在教學中不僅提高了信息化指揮平台的操作技能,同時也進一步熟悉了信息化條件下作戰指揮的基本流程,掌握了指揮節奏,增強了信息意識,真正實現了“未來仗怎麼打就怎麼訓”。

但是,在組織戰時政治工作想定作業教學中,無論是組訓者還是學員都存在重視應用信息系統的查詢功能和文書生成功能,忽視作戰評估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輔助決策功能。習慣於依靠經歷、閲歷對一般性、通用性想定情況進行推理判斷,做出程序化處置,不能很好地使用信息系統對特殊條件、極端情況、非智力要素、現實情感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複雜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判斷,信息系統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導致戰時政治工作想定作業在低水平徘徊,對學員全方位的鍛鍊效果不明顯。

(二)數據利用率低

在組織基於信息系統戰時政治工作想定作業教學中,我們會在使用想定基礎數據時產生大量的想定情況數據。這主要是因為,通過對敵、我、友三方人員的思想和情感施加影響來保障軍事行動目的的實現,是戰時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但是,由於人的思想複雜多變、相對隱蔽,政治工作能否對其施加有效的影響,在沒有實戰檢驗的條件下很難得出絕對正確的結論。因此,戰時政治工作想定作業中學員的報案不會存在唯一的標準案。其結果既可以導致在一定隨機分佈意義下的統計性的共性內容,也可以引起在一些非常規條件下的“出奇制勝”的個性內容。對於前者來説,可以通過對歷史經驗的總結、積累數據的分析獲得支持,反映出當前戰場態勢的基本規律,其結論可以作為情況處置的基本案收入想定情況數據庫;但對於後者,則是對抗的各方根據自己對戰場情況的判斷做出的悖於常規的怪招妙招,其決策極有可能導致產生不確定性卻有利於自己的新戰場態勢,其結論更應該收入數據庫。兩類情況是幫助後續學員進行決策分析的重要參考,也可以作為進一步作業的想定情況數據,政治工作專用信息系統應該對此提供智能輔助,通過建立相應的推理系統來輔助學員決策。

(三)實戰動態對抗性不強

戰時政治工作想定作業教學具有很多的“發現”成分和“探索”因素,很適宜啟迪、激發學員的發散思維。在組織基於信息系統戰時政治工作想定作業過程中,通過信息系統為學員提供一個接近實戰的環境,提供更多“發現”和“探索”的險局、僵局、殘局,使學員在對抗中感受到實戰的動態性,完整經歷和體驗對預想情況處置的全過程,這個全過程不僅包括對戰場情況的分析判斷,定下決心,實施指揮,而且要觀察情況處置的結果,承擔組織指揮的後果,尤其是體會到錯誤決策帶來的後果。在對抗中,學員作出決策不會是一廂情願地設想其他方的決策和措施,而是在不斷地對抗和選擇中分析和探索最恰當的決策。在一個回合中的不當決策如果被對手利用,很快會在下一個回合中遭到反制,學員必須根據新的戰場態勢,進行再次分析判斷情況,定下決心,實施指揮的循環過程。對每名學員而言,這種因對抗性而形成的動態戰場態勢能夠極大地提高學員的積極性,在對抗中激發創造性思維,發現靜態思考所難以發現的問題,從而提高訓練效果。

三、對加強基於信息系統戰時政治工作想定作業的對策思考

(一)提供動態戰場態勢

一是構設基本案模型。在基於信息系統政治工作想定作業中學員會根據初始態勢分析判斷情況,定下決心,形成不同的基本案。根據不同基本案所作出的決策指揮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戰場態勢,這一態勢經過信息系統的態勢表達模型轉換後提供給學員形成系列動態想定情況。從實際情況來看,組訓者應該在編寫企圖立案,進行集體備課時充分利用信息系統的開放性,本着“一案多策、一策多情”的原則不斷補充完善基本案模型,以文字、數據表、圖形、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方式向決策者動態展示因決策不同而導致的官兵思想政治素質、軍心士氣狀態、軍人心理水平、政治工作態勢,以及敵軍思想、情感、心理優劣等變化。以此來保證學員決策的背景和條件在不斷演變,促使其在不斷變化的戰場態勢下連續決策,而不是在一個靜態的決策點上進行分析。以動態推演的方式體現戰爭的複雜性,增加演練的真實性,增大訓練難度。

二是大力推廣對抗作業。戰爭系統是對抗的多方在生死之地的較量,而這種較量總是要打破平衡力爭主動的,其過程和結果是不確定的。採用對抗方式進行的訓練,可以完全改變“走程序”“演戲”式的傳統訓練方式,學員在不確定的想定情況中更能夠感受到一種接近實戰的氛圍,更能夠刺激出一些更深刻的見解。這種方式比靜態的研討更容易發現問題,也更加符合戰時政治工作想定作業的實際。從實際情況來看,在想定作業的組織實施環節,組訓者應該依據當前訓練問題的需要,結合學員的報案情況,修正相應的態勢數據、實力數據和其他相關數據,快速提供和學員因為第一次決策而產生戰場態勢,使學員能夠自主獲取各種情報信息,融合生成想定作業條件。

三是封盤裁決討論。這一環節是對模擬對抗結果的處理過程。在某種意義上説,對抗作業結束後,無論組訓者的“基本案”還是學員的“處置案”都會存在優長和不足,如果按照預先劃定的原則方向強制性地往“基本案”上引導,或強制性地要求學員接受某一“作業案”,都可能忽視學員出奇制勝的指揮決策,甚至影響學員的創造性。因此,組訓者應實時掌握學員作業情況,合理調控作業進度,及時為學員提供研究和討論問題的平台,誘導學員在歸案過程中採取多個回合的連續互動,分析比較各自優長,力爭把各種方案盤活。促使學員在動態的決策點上對有矛盾對立、有意見分析的處置案進行分析研究,啟發學員的發散思維。

(二)加強師資力量建設

一是熟悉培養對象特點和了解部隊需求的政治工作專業人才。要組織基於信息系統政治工作想定作業,首先,要對培養對象進行分析,明晰培養對象的特點和部隊現實要求,分析學員己有的知識、能力,以及將來任職崗位還需要哪些知識和能力;其次,根據學員知識和能力需求情況,明確指導思想、訓練目的,科學設置訓練課題;然後,編寫基本想定,設計實施程序和方法,將相應理論和知識點融入到想定的編寫之中,使想定成為學員知識需求的載體和尋找知識的引擎。

二是掌握基於信息系統想定作業教學模式特點的組訓人才。與傳統的想定教學相比,基於信息系統的想定教學在教學組織、教學實施、作業成績評價等方面有着很多的不同之處,這對教員的教學組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求專業教員除具備一定的任職教育教學能力之外,還應具備較高的“指技合一”“通專兼備”的能力,既是一名能夠組織實施戰時政治工作的指揮員,也是一名能夠傳授知識的教練員;既能根據學員特點擔當可強可弱的藍軍磨刀石,也能夠根據教學目標擔當提供難易適度作業條件的導演。

三是懂政治工作的技術人才。政治工作信息系統在總體設計時,如果政治工作人員特別是懂技術的政治工作人員參與的少,就不能很好發揮“需求牽引”作用。另外,如果工程技術人員缺乏必備的政治工作基本知識也將導致系統開發偏離方向。因此,當前需要切實加強這個層次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培養,形成一支相對穩定的軍隊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設得以依靠的信息技術力量。

(三)加強訓練條件建設

一是構設符合未來戰爭特點的仿真戰場環境。通過對戰場地理環境、氣象(候)水文環境、複雜電磁環境、媒體環境進行仿真,構設虛擬實戰化的戰場環境,使學員在沒有硝煙卻形象逼真的戰場上,感受到部隊行動、戰鬥進程、毀傷情況、組織指揮等,使指揮員遊刃於整體與部分、精確與模糊、真實與虛假相交織的信息時空,使學員能“身經百戰”,在虛擬的戰場環境中體驗生與死的角逐,磨練堅韌的戰鬥意志。

二是搭建與部隊訓練相兼容政治工作想定想定作業支撐平台。想定教學支持系統是基於信息系統的想定教學改革的支撐點。但是,基於信息系統想定作業訓練平台建設不是“另起爐灶”,應本着改造利用和建設開發相結合的思路,積極盤活現有訓練保障資源,確保教學使用平台與部隊訓練平台相兼容。在任職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加強與部隊訓練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合力研究解決部隊在信息系統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使部隊在基於信息系統訓練中出現的重點、難點問題能夠及時進入課堂教學,列入科研項目或課題;使院校的最新科研成果能夠儘快進入部隊的實踐環節。確保學員能夠在戰時政治工作想定作業教學中提高信息化指揮平台的操作技能的同時,也能夠進一步熟悉信息化條件下作戰指揮的基本流程,掌握指揮節奏,增強信息意識,真正實現練為戰、練如戰、練戰一致。

參考文獻

[1]司馬光。戰略訓練模擬系統原理[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11.

[2]穆慶生。論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政治工作數據建設[J].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12(4).

感統訓練教案 篇五

1 實驗對象與方法

1.1 實驗對象的選取

本研究在河南省安陽市第一實驗國小按照隨機抽樣的原則,採用整羣抽樣的方法,先在各個年級中隨機抽取2個班,然後在這2個班中隨機抽取一個班為實驗班,另一個班則為對照班,具體抽樣結果是:實驗班級有二(3)、三(4)、四(2)、五(2);對照班級有二(2)、三(6)、四(4)、五(5),每班人數均為60人,無人中途退出。需要説明的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由於國小一年級學生剛剛入學、國小六年級學生有升學任務,很難保證課的正常進行,故沒有在這兩個年級進行實驗研究,這也是本次實驗研究的缺憾之一。

1.2 實驗方法

謝敏豪[1]提出:“通常把身體素質增長速度最快的年齡段稱為增長敏感期。一般以年增長率的均值加一個標準差( ±s)作為確定敏感期範圍的標準,年增長率等於或大於標準值的年齡段為敏感期,小於標準值的為非敏感期。”依據這一概念界定和學生體能發展的敏感期特徵,通過查閲楊世勇[2]、李鴻江[3]、李潔[4]等人對青少年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的界定,確定靈敏素質發展的敏感期為6~13歲,正好對應的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國小階段。本研究以在敏感期內對靈敏素質進行促進,併兼顧其它同期促進的身體素質(如平衡素質)為指導思想,以《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對國小生體能發展的水平目標為依據,通過引進改造後的、針對發展靈敏素質的現代體能訓練方法,採用輕便、安全、易於開展的現代體能訓練器材,如軟梯練習、六邊形訓練器練習、敏捷訓練圈練習、反應球練習和平衡盤練習等,制定了國小生靈敏素質促進的實踐方案,並採用準實驗設計法,對實驗對象實施為期3個月的干預教學實驗,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1)實驗時間:2011年9月19日—2011年12月31日共計15周,其中包括實驗前和試驗後各1周的測試時間,國慶節放假1周和1周的機動時間,實際實驗時間為11周。

2)實驗過程:(1)實驗前。首先對參與實驗的任課教師進行培訓,然後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靈敏素質和平衡素質進行測試。(2)實驗中。在不打破原有教學計劃的前提下,對實驗組在課的準備部分(5~10 min)或基本部分(10~15 min)實施由任課教師依據方案選擇和制定的教學內容,具體方法是:利用國小每週3節體育課的時間,在課的準備部分或基本部分,選用軟梯、六邊形訓練器、敏捷訓練圈、反應球和平衡盤等練習內容,以“課課練”的形式進行。對照組也採用“課課練”的形式,準備部分或基本部分的教學內容仍按原教學計劃進行,如徒手操、慢跑和遊戲等。也就是説,兩個組別的教學內容除了對應的準備部分或基本部分不一樣以外,其它教學內容相同。每次課的負荷強度以達到本人最大儲備心率的60%~70%為宜,練習時間和休息時間可控制在1︰2,要求教學過程中儘量使兩個組別受到相同運動負荷的干預,即兩個組別由同一任課教師任教,並採用相同的練習時間、練習組數和次數,負荷強度儘量一致(通過心率來控制)。實驗結束後,對兩個組別的學生使用同樣的儀器、方法和標準,由與實驗前測試相同的測試人員進行測試。(3)實驗後。採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結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具體方法是:採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為充分體現學生實驗前後靈敏素質測試成績提高的幅度,對兩組實驗前後測試成績差值的平均數進行了檢驗,數據結果均以差值的平均數±標準差( ±s)方式表示,P<0.01表示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P<0.05表示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示不具有顯著性差異。並在課堂或課外採用小型問卷的形式,通過了解學生實驗前後對相關鍛鍊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對練習內容及方法的喜歡程度,對實踐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調查並分析。

3)實驗條件控制:(1)在確定實驗組和對照組後,進行測試前先諮詢任課教師兩個組別整體的體能情況,以保證測試成績的可比性;(2)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測數據進行協方差分析,從數據的差異性來保證實驗結果的可比性;(3)實驗過程中實時監控實驗組任課教師對方案的執行情況;(4)採用單盲實驗法,避免作為實驗對象的學生產生異常心態,從而減少實驗結果的影響因素;(5)為避免兩個組別在課外活動時間的運動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實驗期間對兩個組別在校的課外活動內容和負荷量儘量控制到不存在大的差異或不對某個組別做單獨的運動干預。

4)測試內容和方法:(1)十字跳,目的是測量變換方向跳和靈活控制身體的能力。測量方法:受試者聽到口令後,由起點雙腳跳入第1區,接着連續跳至2、3、4區,再跳回1區,連續跳時間為10 s,記錄10 s內跳的次數,每跳1次得1分,每跳錯1次(如錯格、踩線、雙腳不同時起跳或落地)扣0.5分,受試者因意外中斷動作或特殊原因影響成績時,允許重測1次。(2)十字辨向折返跑,目的是測量判斷、快速起動、控制身體的協調性和靈敏性。測量方法:受試者站於兩直線的交叉點,聽到方向指令,快速起動跑至線端並立即折回,以腳踩交叉點為完成1次,連續跑4次。用秒錶記錄每次跑到時間,4次累加即為測驗成績。每人測驗2次,以較好1次的成績為準。(3)單足閉眼支撐站立,目的是測試學生的靜力性平衡能力。測量方法:受試者由雙足直立姿勢開始,單足支撐站立,非支撐腿向前伸直,使腳掌離地面約10 cm,兩手叉腰,閉眼維持平衡,計單足獨立的持續時間,支撐腿的前腳移動即停表,取3次測驗中的最佳成績。

2 實驗結果與分析

2.1 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前後靈敏素質成績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兩個組別實驗前後通過組間比較後,無論是十字跳得分還是十字辨向折返跑成績,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成績好於對照組;且二年級學生從統計結果中的標準差分析,在十字跳測試中,對照組要大於實驗組,在十字辨向折返跑測試中,對照組小於實驗組,這説明相同練習對學生的變換方向跳、靈活控[lunwen.1K EJIAN 第一論文 網]制身體的能力和判斷、快速起動、控制身體的協調和靈敏能力的影響是有很大差別的。三、四年級兩組實驗前後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P<0.01),實驗組成績明顯好於對照組;從兩組統計結果的標準差分析,實驗組都大於對照組,這説明實驗組學生實驗後成績差別較大,個體的提高幅度存在明顯的差距。五年級兩組實驗前後,十字跳成績兩組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十字辨向折返跑成績兩組之間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P<0.01),這説明學生的判斷、快速起動、控制身體的協調和靈敏能力的增長幅度要大於變換方向跳、靈活控制身體的能力。

2.2 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前後平衡素質測試成績的對比

從表2可以看出,通過靈敏素質的促進練習,實驗組較對照組的提高較大,二年級呈顯著性差異(P<0.05),三、四、五年級的呈高度顯著性差異(P<0.01),這説明靈敏素質與平衡素質之間存在轉移現象;三、四、五年級的標準差數值很大,這説明在學生平衡素質大幅度提高的同時,學生間的個體差異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2.3 對靈敏素質實踐方案可行性的調查分析

本研究在實驗臨近結束時,利用體育課前和課後時間,以分批發放的方式,採用小型問卷對實驗組學生進行了關於實踐方案可行性的調查,共發放問卷240份,實際回收226份,回收率94%,有效問卷223份,有效率93%。

採用統計軟件,對問卷中3個問題涉及到的內容的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具體調查內容為:(1)對相關知識的瞭解(概念、作用、影響因素、注意事項、基本運動術語);(2)喜歡的鍛鍊內容(軟梯、小欄架、靈敏訓練圈、六邊形訓練器、反應球);(3)對練習方法的喜歡程度(很喜歡、較喜歡、一般、不喜歡、討厭)。統計結果顯示,學生對所調查的靈敏素質相關知識的掌握都在60%以上,尤其對概念和作用的認識超過了85%;實驗所提供的在現代體能訓練中被廣泛應用的器材很受學生歡迎,其中軟梯、靈敏性訓練圈的喜歡人數超過了90%;實踐方案所提供的練習方法很受同學們喜歡,其中很喜歡的人數達到了91%以上,這説明靈敏素質實踐方案在國小階段實施是可行的。

3 討論

3.1 實驗效果的顯著性驗證了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過為期3個月的實驗干預,方案中所設計的練習方法對不同年級的受試學生的影響效果都呈顯著性差異;調查結果同樣驗證了方案的可行性。可見,現代體能訓練中的一些針對性練習方法和手段在經過“學校化”改造後,引入中國小體育教學中是可行和有效的,特別是現代體能訓練所使用的方法和器材普遍具有樣式多、趣味性強、輕便柔軟、安全性好、色彩鮮豔、易於普及和開展的特點,很受師生的喜歡,這樣不僅調動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提高了教學質量,還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加上現代體能訓練的好多內容不過於受場地和時間的限制,學生可以自備一些安全輕便的器材,在課外和家中練習。因此,根據敏感期特徵,制定具體的體能促進實踐方案,不僅是增強中國小生體質健康的有效實施措施,還為《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不規定具體的教學內容”在實踐操作層面提供了新思路。

3.2 利用敏感期,採用“課課練”形式是提高靈敏素質的有效策略

在敏感期內側重發展某些體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一結論在理論上早已被認可,但是進行實踐檢驗的研究並不多。吳鍵[5]提出了通過“課課練”來有效解決學生體能下降問題,還提出了把現代體能訓練方法和手段引入體育課堂的研究設想,但沒有對“如何引入”問題做進一步的闡述。通過本研究的實驗結果顯示,利用敏感期,對傳統“課課練”內容進行改造,注入新的內容,“課課練”形式確實是發展學生體能的有效策略之一。但需要提醒的是,在實施的過程中,一定要規範“課課練”的時間和運動負荷量,避免把“課課練”上成“訓練課”。

3.3 國小三、四年級是學生靈敏素質提高最顯著的時期

對於實驗組來説,三、四年級學生的兩項測試成績較對照組都呈高度顯著性差異。這可能與這一階段學生的生理特徵有很大關係。這一階段是國小生身體成長更慢、更穩定的一個時期,是從出生至青春期期間最慢的增長時期。同時,在這一階段,體重的增長要大於身高的增長,因而身體的重心較低制以及對基本動作技能的強化。如果學生在一、二年級已經獲得較好的基本動作技能,那麼這個時期也是熟練掌握基本位移和平衡動作的最好階段(從表2的數據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這可能也是數據統計結果中,特別是在平衡素質的統計結果中,出現這兩個年級的標準差數據過大的主要原因。因此,從教學角度來講,三、四年級是學生靈敏素質提高最顯著的時期,教師應適當增加這一時期靈敏素質練習的內容比重。

3.4 實踐方案的內容應儘量“個性化”

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每組數據統計的標準差數值都較大。從體育統計學角度分析,標準差越大,表明這組數據的離散程度越大,平均數的代表性越差[7]。這也是本研究的缺憾之一。為提高實踐方案的高效性和科學性,本研究認為,應使實踐方案的內容儘量“個性化”。如在實驗前,可以根據測試成績,首先進行班內個體差異評價,將學生分成不同組別,並有針對性地制定“個性化”的實踐方案;然後在教學組織中,按照同質分組和異質分組的原則,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實現高效教學,從而也提高實踐方案的實操性和可行性。

3.5 重視身體素質間的轉移

由於各身體素質之間存在轉移現象,故本實驗在靈敏素質實踐方案中設計練習手段時,在以促進靈敏素質為主的情況下,有意增加了部分促進平衡素質的練習。從對實驗結果來看,實驗組平衡素質的增長幅度明顯高於對照組。就這一現象進行分析認為,由於靈敏素質是人體的一項綜合素質,它與速度、力量、柔韌、平衡等素質之間存在直接轉移與間接轉移現象,平衡穩定性是大多身體素質的基礎,且就轉移產生的效果分析,平衡素質與速度素質之間存在可逆轉移現象,再加上8~12歲又是平衡素質發展的敏感期, 綜合這些因素,也就不難解釋這一實驗結果了。因此,在中國小生體能促進過程中,進行教學內容組織時,一定要重視身體素質的轉移這一現象,只要把握好它們之間的內容比重,讓它們之間多產生直接轉移,就可以使它們之間多產生良好轉移,從而全面提高促進效果。

3.6 本實驗存在的不足

由於受實驗條件和時間的限制,在實驗過程中,僅對“在同一年級的單元計劃中,應注意內容之間的橫向關聯性和範圍;學期內教學內容方面縱向要有量、強度和難度的層次體現”這一觀點進行了驗證,也確實收到了很好的實驗效果。但缺乏對教學內容組織的“縱向順序性、連續性和關聯性”的驗證,不利於研究結果形成系統的結論,這還有待於今後的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謝敏豪。 運動員基礎訓練的人體科學原理[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22.

[2] 楊世勇。 體能訓練學[M]. 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1-13.

[3] 李鴻江。 青少年體能鍛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4] 李潔。 人體運動能力檢測與評定[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205-206.

感統訓練教案 篇六

【關鍵詞】普特融合幼兒園;障礙幼兒;分合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14)01-0029-03

【作者簡介】王熙珍(1963-),女,浙江吳興人,上海市曲陽第二幼兒園教師,中學高級。

所謂普特融合幼兒園,即幼兒園招收普通幼兒的同時接納有障礙的幼兒入學。這種幼兒園既提供適應普通幼兒發展的教育;又通過設置特殊班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障礙幼兒提供特殊教育。由於這類幼兒園在針對普通幼兒的同時要符合特殊幼兒的特殊教育需要,故在教育硬件、人文環境(教育軟件)上均與單純的特殊教育機構有很大區別,園所設計、設備添置、環境創設、成本投入上的優勢,在人力資源的優勢、普通教育課程利用的優勢、普通孩子的優勢,所有的資源優勢將配合分合教育的進行。

一、利用師資優勢開展分合教育

普特融合幼兒同一個最大的特點是有普通教育教師又有特殊教育教師,他們分別承擔着有分有合的教育任務,他們在教育教學的理念、內容、形式上存在很大差異。我同作為普特融合的幼兒園,有着特教與普教溝通的有利條件。

我園每兩週組織一次打破組室機構的學習交流,使普教教師與特教教師在課程理念、優秀教案、遊戲、環境創設等方面交流碰撞。整合特教教師和普教教師各自的教育優勢:1.特教教師和普教教師相互交流最新的教改理念、學習最新的教育動態、嘗試整合的教育方法,使教師們能換一種理念思考,多一種方法教學,多一種形式訓練;2.特教教師可以借鑑與學習普通教育的教學方法,如利用整合的教育觀念設計生活教育內容,利用區角遊戲來改善個別訓練。由於普教教師的參與,帶來了更多普通教育觀念和手段,讓特殊孩子接受更多的普通教育,使他們對自已的“特殊性’’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3.通過接受特殊孩子隨班就讀、有關特教研討會等等,轉變了普教教師的理念;4.學校讓特教教師開設講座、帶領新教師研究區角活動、多媒體演示等,在專業上為特教教師提供了展示的機會。

二、利用課程優勢開展分合教育

(一)普通教育課程在合教育中的運用

“個別特殊兒童活動”就是考慮特殊兒童個體差異的課程,即個別化課程,而“集體普特融合的活動”就是特殊教育與學前教育融合的課程,即一體化課程。在分合教育中我們將特殊幼兒的課程以整合的理念、以特殊幼兒發展為本,以滿足每個特殊兒童安全、健康、關愛與尊重的基本需要,以促進每個特殊兒童缺陷補償與潛能開發的全面發展。

1.普特融合幼兒的合教育

普特融合幼兒的“合教育”指在融合的環境中,運用普通教育的課程,對特殊幼兒進行教育。“合教育”完全由普通教育教師擔任完成,在實施中有以下的要點:(1)在對特殊幼兒實施普通教育時不能一蹴而就,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合”的前提是做好“分”教育的鋪墊;(2)為體現教育的公平性,合教育中特殊兒童的教育目標不是隨意地降低與刪除;(3)對特殊幼兒掌握有困難的內容要進行分目標與分過程教育管理;(4)注重普通幼兒與特殊幼兒同伴間的合作與幫助;(5)實施多相交流,家園協同、普特教師協同。

2.異質特殊幼兒之間的合教育

“合教育”在我們分合教育過程中有兩個層次,一個為普特融合的合教育,另一個是特殊幼兒之間的合教育,異質特殊幼兒之間由於障礙類型和程度差異大,合教育完全引用普通教育課程顯然是行不通的。所以在特殊幼兒之間的合教育我們也遵循以下的要點:(1)輕度異質特殊幼兒的課程可以借鑑普通幼兒的課程內容與方法,由特殊教育教師完成;(2)中重度異質特殊幼兒仍以幼兒發展理念為本,實施的課程以特殊課程與普通課程相結合,以康復訓練、技能培養、生活自理、運動、遊戲結合的課程為主;(3)異質特殊幼兒合教育的教育者將由普通教育教師、特殊教育教師共同擔任。

(二)普通教育課程在分教育中的拓展

“分教育”是在融合的環境下,面對同質特殊幼兒開展的針對性強、目標指向唯一的教育,主要針對特殊幼兒的個性發展、行為改變、各類康復而設置,具體由特殊教育教師完成。在實施過程中也要遵循以下要點:1.分教育的內容以幼兒個體發展為主,方法以個別訓練為主;2.分教育要依託兩個層次的合教育,即普特幼兒的合教育與異質特殊幼兒的合教育;3.分教育中學會的技能要在普特融合的環境中加以鍛鍊與運用。

表內記錄了不同障礙幼兒分合教育的目標內容與具體實施。通過利用普通教育課程開展分合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體現在:1.普通教育理念的滲透,使特殊教育也走上了整合教育的軌道;2.充分利用了普通教育課程,如生活、遊戲、運動、學習課程,豐富了特殊幼兒的學習內容;3.在普通課程的基礎上開發了新課程,包括:情感培養、行為支持、智力開發、運動、生活,節省了開發課程的時間;4.借鑑了普通幼兒的教學手段,為學前特殊幼兒教育方法拓展了途徑。

三、利用幼兒優勢開展分合教育

普特融合幼兒園的最大優勢有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一起遊戲學習,從最大程度上擴展了特殊幼兒的生活圈,教師也可以利用普通幼兒的資源對障礙幼兒進行有效教育,教育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具體做法是:1.情感學習:利用正常幼兒具有的情感體驗與表達優勢,使障礙幼兒從拒絕到逐漸適應、從情緒波動到逐漸平穩、從無情感體驗到有情感的積極表達;2.行為學習:障礙幼兒有針對性融入到不同形式的隨班就讀之中,在正常的環境中逐漸減少異常行為的發生。

在融合的環境下,取得的效果:1.融合的環境提供了特殊幼兒直接向正常幼兒學習的機會,與普通幼兒結成夥伴一起遊戲,各方面學習的能力有大幅的提高;2.智障幼兒與正常幼兒相處,在普通幼兒引導下,障礙兒童能聽懂簡單的指令並完成任務,自閉症幼兒與正常幼兒相處,人際互動多了,可以看到他們的“依附行為”減少了,“視線接觸”“迴應能力”提高了;3.與普通幼兒相處對障礙幼兒的口語和語言的理解能力的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結伴遊戲活動中,障礙幼兒能聽普通幼兒的指令做動作,並跟着他們一起學説話,他們從無語言到會發許多雙音“哥哥、弟弟、媽媽”等,進步很明顯。

四、利用設備優勢開展分合教育

我們的分合教育實踐需要有一定的設備條件作為保障,在具體操作中應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資源。

感統訓練教案 篇七

[關鍵詞]培智學校;康復訓練;實踐

2007年2月,國家教育部頒佈了《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在《方案》的指導下,各地培智學校相繼開展了康復訓練,但很多學校陷入“想做康復,卻不知道怎樣康復”的尷尬境地,或處於沒有理論指導,只憑着感覺走的現實局面,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因此,探索適合學生身心發展和個性特點的康復訓練課程、模式和方法是培智學校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我校結合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在康復訓練的課程設置、實施途徑、訓練方法等方面做了初步的嘗試和探索。現將取得的經驗及問題闡述如下,以期為同類學校提供借鑑。

一、實施過程

1.明確康復訓練目標

1981年世界衞生組織醫療康復專家委員會給康復下了一個權威性的定義:康復是指應用各種有用的措施以減輕殘疾的影響和使殘疾人重返社會。康復訓練最終目標是使智障生的生理、心理功能得到改善及發展,潛能得到開發,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並讓他們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與發展技能,為提高生活質量打下基礎。每一位學生都需要不同程度、多種形式的康復,以減輕其生理功能上的障礙對學習的影響。因此,培智學校康復訓練要面向全體智障生,滲透日常生活中。

2.學習康復訓練知識

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對特殊教育高度關注,積極發展殘疾兒童康復教育。“十一五”期間,江蘇省教育廳加大了對特殊教育學校的硬件設施投入,為每所特殊教育學校配置了一系列現代化康復儀器設備,如感知覺統合訓練器材、啟音博士設備、蒙台梭利學具、肢體康復訓練器材等,為智障生的康復訓練提供了物質保障。如何將這些康復設備用起來,我們挑選了有責任心、上進心的教師並委派他們參加省級康復器材使用培訓活動,上網查找相關資料、閲讀康復設備説明書、聽取安裝人員的現場指導等,多途徑、全方位掌握康復專業知識,並向全體教師進行二級培訓。

3.安排康復訓練課時

《方案》對康復訓練課程進行了明確表述,並將其納入選擇性課程之中,但並未列出具體課時數。2008年9月,我校根據《方案》對學校課程進行了全面調整,開設了康復訓練課。每週課時數為1~2節,佔總課時的6~7%。學校依據《全國培智學校義務教育康復課程標準(草案)》的相關要求,對學生進行了感知、運動、認知、語言等方面的康復訓練。隨着康復訓練走向深入,我校對康復訓練課程又進行了新的調整,訓練課時有所增加,低、中年級小組訓練每週安排5課時,佔總課時的17%,高年級安排3課時,佔總課時的10%,合理調整課時,確保了康復訓練的效果和質量。

4.組織康復訓練內容

在康復訓練內容的組織上,依據學生的類別分年級開設了蒙氏、感統、肢體康復、言語康復訓練等課,並根據學生的興趣需求,有針對性地設置了手工、珠串、十字繡等興趣小組,以充分滿足不同類別學生的訓練需求。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大,難以形成材,在實際操作中靠教師自己把握訓練內容,訓練的隨意性較大。因此,在訓練中我們要求教師制定學生的長期和短期訓練目標,選擇適合的訓練內容,使訓練內容序列化,這樣訓練就會有目的性、方向性,也便於下一任訓練教師延續訓練。

5.實施康復訓練途徑

(1)小組訓練

實踐證明,利用小組氛圍,同伴的相互學習、模仿,再加上教師的強化,能增強學生訓練的興趣,訓練效果會更好。我校感知覺統合訓練課、肢體康復課、蒙台梭利訓練課等,均採用以小組訓練為主的康復訓練方式,即把同一類型的4~6個學生組成同質小組放在同一訓練室接受康復訓練,針對學生共同的發展需求進行康復訓練活動。

(2)個別訓練

為滿足智障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缺陷矯正,個別康復訓練是必不可少的途徑。訓練教師選取班級中缺陷明顯,需要個別訓練的學生1~2名。根據學生的障礙類型選擇相應的評估量表實施功能評估,制定訓練計劃,安排個別訓練的時間,開展個別訓練活動,及時記錄訓練情況,定期評估訓練效果,適時調整訓練方法和內容,並建立學生個別訓練檔案。個別訓練的內容主要包括認知、模仿、動作、溝通、社會情緒訓練等。

(3)滲透於各科教學的集體訓練

教育與康復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在教育過程中有康復的手段,在康復中又時時存在教育的內容。康復訓練與各學科教學要進行全面的整合,如言語溝通領域的訓練目標、內容可以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在低年級語文教學《水》一課中,教師教學生“水”的讀音時,發現言語障礙的學生髮音困難,這時教師可先對學生進行身體放鬆練習、口腔動作練習和呼吸練習,再過渡到發聲練習,循序漸進地讓學生掌握“水”的發音。

6.開展康復訓練方法

(1)採用固定程序進行訓練

培智學校康復訓練沒有統一的方法,視訓練領域而定,因人施教。在當前訓練中,我校運用最多的是固定程序訓練法,此法能培養學生的任務意識。如在肢體康復訓練室裏,腦癱兒童要完成一系列的大運動訓練,首先要靠牆或手扶手杖,進行站立練習,然後做準備操,接着在墊上練習坐、跪、爬等動作,最後進行有針對性的功能障礙補償訓練。

(2)藉助優勢彌補缺陷

從多元智能的角度來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在康復訓練中要藉助學生的優勢功能,補償劣勢和不足,如一些自閉症兒童視覺學習佔優勢,就可以利用視覺優勢彌補思維刻板缺陷。在做遊戲“請你跟我這樣做,我就跟你這樣做”中,孤獨症學生不會應答下句,人稱代詞轉化困難,只會機械重複上句,教師就可利用其視覺優勢、識字量多的特點,將其下句寫在黑板上,當教師説上句時,自閉症學生看着板書,就能説出下句了。

(3)多種方法融會貫通

在康復訓練中合理安排講授、操作、實踐、遊戲活動等多種教學形式與方法,體現靈活性。如對自閉症兒童進行感知覺統合——平衡訓練時,為避免訓練的枯燥與單調,設置“小白兔採磨菇”遊戲活動,將平衡木、腳踏石擺成障礙道,讓學生從上面通過,最終到指定地點採到磨菇,這樣既達到了訓練的效果,又增強了訓練的趣味性。

二、實踐思考

我校康復訓練課或隱或現已開設了十多年,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康復需求。如何更有效地做好康復訓練,還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充分利用家庭資源

目前,培智學校的師資力量相對不足,造成學生個別訓練的次數不足,訓練時間不夠,訓練效果不明顯。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並且在許多方面也是兒童最好的教師,學會與家長有效合作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如在集體康復訓練課中,由於學生人數多,教師難以照顧到每一位學生,可以組織家長陪訓,這樣不僅增進了親子感情,又保證了訓練時間和強度。訓練中,教師要視家長為平等的合作者,而不是脆弱的一方,教師不僅擔當訓練者的角色,還要做一名家教指導者,與家長及時溝通、聯繫,交流訓練方法及成敗得失等,這樣才能保證訓練的有效性。

2.加強教師專業指導

儘管培智學校教師有機會參加各級各類康復知識、技能方面的培訓,但培訓學習的內容不繫統,又缺乏實踐性指導,再加之特殊教育學校康復教育書籍稀缺,造成了康復訓練教師專業性不強,教師的理論功底和實踐操作能力都有待提高。培智學校學生不僅伴有功能障礙,還有情緒障礙,教師需要的不僅是醫學康復知識,還有心理諮詢、行為矯正技術等方面的知識。一線教師迫切希望得到的是系統跟蹤性培訓和專業人士的現場指導。

3.構建科學評估模式

目前,對智障兒童診斷的標準日趨一致,但對其功能評估至今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評估模式,造成了時間、精力的浪費和兒童心理情緒的牴觸,甚至不同的結果還會擾亂教師的判斷,從而制定出不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求的教育康復計劃,導致教育康復的失敗。因此,構建統一、合理、科學、簡單、實用、操作性強的標準化功能評估模式,已成為研究課題之一。它可以使與智障生相關的醫療、康復機構、學校、社區或家庭的功能評估工作銜接起來,使用統一的標準,便於多方交流、比較和更深入的研究。同時,統一評估模式還可以避免學生在不同地方反覆接受不同或相同的多種功能評估。

4.建立建全電子檔案

為了提高智障學生的康復效果,培智學校應為學生建立個人電子檔案,詳細記載醫院的診斷、評定、康復計劃及計劃執行情況、執行效果等,學校為其設置的課程標準、內容、評價標準、課程實施情況等,這些都應記錄在案。醫療、康復機構和學校等相關人員可通過網絡,及時瞭解學生在學校的情況,並通過網絡分析,商討學生的解決策略。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加入網絡,提供學生的信息,瞭解學生的情況。

5.重視資源開發與利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o69p4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