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豐碑》教學教案精品多篇

《豐碑》教學教案精品多篇

《豐碑》教學教案精品多篇

《豐碑》優質課教學設計 篇一

知識目標:

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摘抄好詞好句;

能力目標:

深刻領悟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學習作者按思想感情發展變化的脈絡進行繼續的方法;

情感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學習軍需處長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學重點:

理解文中描寫軍需處長穿着、神態及將軍神態變化的語句,體會將軍前後思想感情的變化;

教學難點

弄懂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的身體為什麼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教學準備:

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激情導入:

路迢迢,寒風涼。敵重重,軍情忙。紅軍於1934年從江西福建出發,1935年到達陝北。歷經艱難險阻。翻雪山,過草地,漫漫征途,湧現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發生了多少感天動地的故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那艱難的歲月。一起走進《豐碑》這篇課文。齊讀課題

二、感知課文

1、學生自學課文,出示自學提示:

(1)自學字詞,或結合上下文理解字詞

(2)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按什麼順序寫的?

2、學生自學,檢查交流

3、學生質疑,師板書有共性的問題:

a、將軍為什麼思索着:這支隊伍能不能經受住嚴峻的考驗?

b、老戰士為什麼會被凍死?他死時為什麼神態那麼鎮定、安詳?

三、細讀探究

1、快速閲讀課文,思考問題a

2、學生讀後體會交流

3、師小結

二、研讀領悟:

(一)、請學生自由讀課文的3—12節,用“——”劃出描寫老戰士神態、穿着的語句,讀中探究

1、指名讀,説説這段話中哪些詞用得好

2、老戰士是誰?軍需處長是負責管理什麼的?他為什麼穿得這麼單薄、破舊?

3、軍需處長明知道自己會被凍死,為什麼神態十分鎮定十分安詳?(出示多媒體課件)()同桌討論,再交流

4、你認為軍需處長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對他產生什麼樣的感情?(學生自由説,師板書:捨己為人)

5、指導朗讀第7

節(出示多媒體課件)

《辛亥革命》優秀教案設計 篇二

一、教學設計思路分析

(一)學習內容特徵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級歷冊第二單元第8課的內容。《辛亥革命》作為中國近代進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承接了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之後,新民主主義革命之前的社會變革的爆發力。由經濟技術變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節課內容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根據本節教材的安排特點,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提出問題,深入討論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學情分析

1、生理學習技能分析:國中八年級學生經歷過國小與七年級的學習,在歷史知識上具備一定的認知基礎,但是水平參差不齊,對於調度歷史時期的時代背景,顯得有些困難。不能從歷史時間的大環境下看問題。

2、心理學習能力探討:革命史本身就帶有豐富的激情色彩。對於長期飽受強國凌弱的中國,辛亥革命的歷史運動又顯得極其振奮人心。本節知識既有枯燥乏味的綱領文件,又有行色生動的革命運動背景。將二者結合,恰到好處的牽動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與發散思維。

(三)教學設計重點

在教科書的設計和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合理運用學習理論,幫助學生完成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學習。由生動的《辛亥革命》電影精彩片段引入課堂教學,以簡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體影音將歷史事件變得生動化。注重概念形成與發展的思維過程,即知識建構的動態過程。

(四)教學設計基本理念與思路

基於建構主義理論,創設豐富的情境,以歷史事件中實例加以多媒體形象的呈現,以強有力的視覺衝擊效果激發學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應。通過知識遷移、情景設問促進學生的協作與交流,最終實現意義建構。

二、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辛亥革命課型新授課課時1課時

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級歷冊

第二章第8課

教學

目標

【知識和技能】

1、瞭解孫中山救國革命思想路線的轉變過程。

2、學會結合時代背景,深入探討辛亥革命的爆發因素。

3、知道孫中山創辦的政治團體以及武昌起義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1、根據聯繫前後知識點將知識面層層遞進,知道辛亥革命的歷史必

然性。

2、通過歷史再現,激發對辛亥革命的學習熱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近代革命志士的熱血付出,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

2、培養學生學會聯繫歷史與現實生活,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綱領、武昌起義與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探究式學習法、情景創設法

學習方法

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及所設計的教學方法,用“情景創設法”開展學習活動,以學生自己為主體,以歷史時代背景為起點,利用“拋錨式”建構主義教學法教學,聯繫相關歷史影音並進行深入探究,把學習過程和認知過程有機地統一起來,化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索,使學生自主完成知識建構,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教具準備

多媒體影音設備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複習舊知】【新課導入】

多媒體呈現單元知識框架圖

多媒體播放《辛亥革命》紀錄片片段

觀看完紀錄片後,針對影視中提到的“孫中山的想法贏得了周圍一些人的贊同”,引出孫中山創建革命黨並展開提問。

【提問】孫中山在檀香山政治體制變更中,更加肯定了必須要武裝暴力奪取清政府的想法,那麼為了革命那一天的到來,他又做了那些前期準備呢?以及怎麼去建立武裝革命組織的呢?

看圖並回憶舊知,從舊的認知中尋找對新知的理解。

觀看紀錄片,思考“為什麼孫中山會選擇武裝暴力革命,而不是政治改良道路?”

瞭解革命先驅孫中山的熱血救國的艱辛經歷。

學生在瞭解完視頻內容後,依據問題閲讀課本內容。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複習與本節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點,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點上建立新的知識體系。

將歷史中的雲霧般的孫中山,以強烈的視覺衝擊的影視表達出來,直擊課題“辛亥革命”,用影音、圖像演繹方式將辛亥革命引入歷史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用生活的鏡頭感受辛亥革命的真實存在。

通過多媒體影音展示內容的再現,教師拋磚引玉,讓學生帶着問題,結合視頻播放內容在課本中找答案,達到學生自主建立知識結構,自主填補知識缺口。

【授受新課】

同學們閲讀課本並填寫回答“興中會”與“同盟會”的創立時間、地點、創建人以及綱領。

【承轉】興中會的“振興中華”綱領發展為同盟會的“三民主義”,在三民主義的啟發與鼓舞下,滿懷熱血的有識之士,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

【多媒體呈現】武昌起義形勢圖

【提問】

1、請同學們閲讀課本,回答武昌起義的時間、地點?

2、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中武裝革命形勢路線,結合課本知識看看你們能不能説出起義的過程?

【多媒體呈現】

清帝宣佈退位影像視頻資料

【承轉】以清政府的覆滅,清帝的退位引出第三個知識點——中華民國的成立

【多媒體呈現】孫中山戎裝圖

【提問】

1、中華民國成立的時間、地點以及主要人物?

2、中華民國成立後的結局?

【發散思維】

有人説“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敗的一面。”你同意這種説法嗎?結合學過的時代背景説説為什麼?

學生閲讀課本且之間討論交流,並思索回憶課前所講,結合課本知識進行着答案的推測。

學生看圖思考

學生回答

學生觀看影像資料,感歎清王朝的覆滅。

學生回答

“1912年1月1日、南京、孫中山”

結局: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學生深思並回答成功方面:1、_了清朝統治。2、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失敗方面:1、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

以多媒體形象的演示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啟發學生將歷史信息進行聯繫比較,找出其中的繼承性,讓學生學會總結歸納、同類比較、綜合分析等方法來總結知識點,有利於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記憶,加深對知識的瞭解程度。

讓學生在問題中將新知識慢慢消化,並啟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記憶、理解。

將重要歷史節點的一幕以多媒體影音呈現給學生,圖文並茂的生動教學,刺激了學生的感、知覺。

引導學生回憶舊知識(歷史時代背景),舊知識有時是不完善的,此處設下伏筆,意在引導學生形成認知衝突,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併為新知識的理解提供便捷之路。

【知識延伸】

發散學生思維,增加學生知識面的廣度,對本節知識的教學具有積極作用。以中山裝的紋飾、鈕釦向學生闡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與深入人心的民主思潮。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認識到孫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與轉變,知道了民主革命的艱辛道路,明白了滿懷熱血的有識之士報國救國的壯志。掌握了三民主義的含義,以及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時小結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課堂練習】

1、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之後,繼任這一職務的是:

A.黃興B.蔣介石

C.袁世凱D.黎元洪

2.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成立,首都是:

A.北京B.武漢C.南京D.廣州

3、對於辛亥革命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_了清政府B.結束了封建帝制

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D.改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

4、有位老人説他出生於民國三年,那麼他現在的年紀是:

A.96B.93C.100D.87

【板書設計】

辛亥革命

一、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1、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形成:

2、革命黨的發展歷程:興中會——同盟會

二、武昌起義

1、時間:1911年10月10日

2、地點:湖北武昌

3、起義過程:

4、清宣佈退位:

三、中華民國的成立

1、時間:1912年1月1日

2、地點:南京

3、人物:孫中山

4、結果: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教學反思】1、基於建構主義理論

指導學生利用生活影視素材,瞭解辛亥革命發生原因。

2、凸顯歷史學科特點

以歷史史實為基礎,從生活走進歷史,從歷史走進生活。

3、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有機結合

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使歷史事件直觀化、形象化,便於學生理解。

4、培養學生樹立尊重歷史,熱愛國家、熱愛生活的情操。

《豐碑》教學設計 篇三

第13課共和國的科技豐碑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思路

運用收集視頻和圖片資料導出新課,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的記憶 和思考;橫向和縱向對比導出我國科技發展脈絡;講述科學家的事蹟,使學生總結科學家們共同點得出結論,對學生進行德育  和愛國主義教育。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掌握兩彈一星和雜交水稻,瞭解科學家們的事蹟。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史料的能力,掌握歷史比較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比較和學習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成就,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通過講述老一輩科學家的事蹟,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刻苦,愛國的風尚。

教學重點

兩彈一星

袁隆平和雜交水稻

教學難點

建國初期我國科技發展的原因

教學方法

啟發講述的方法

問題情境方法

教學媒體

幻燈片或者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15世紀以前我們的祖先曾經創  造了光輝燦爛的科技成就,很多科學技術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請同學們列舉古代的科技成就及特點),然而1840年以後,由於清政府的腐敗和經濟的落後,大小列強紛紛入侵中國,雖有洋務派效仿西方的洋務運動,但是中國的科技發展仍處於停滯落後狀態,加上後來的軍閥混戰,人民生活困苦聊生,新中國建立後,百廢待興,毛澤東有過一段非常形象的描述,他説:“現在我們能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麪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輛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製造。”這節課我們學習就學習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科技發展的成就。

第13課 共和國的科技豐碑(板書)

【講授新課】

放映視頻《鄧稼先》,指導學生閲讀課本,請同學們回答:

一、兩彈(板書)

(一)原子彈(板書)

1.“兩彈一星”是指什麼?

2.“兩彈元勛”是指誰?

3.第一顆原子彈是什麼時候爆炸成功的?

4.第一顆氫彈是什麼時候爆炸成功的,與原子彈爆炸相差幾年?

5.原子彈是殺傷力極強的核武器,我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為什麼也要研製原子彈呢?

(教師總結)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就連接受到核武器的威脅。中國出兵朝鮮獲勝以及在中國台灣海峽附近作戰時,美國總統都曾揚言準備使用原子彈。白宮敢動輒揮舞核大棒,就是因為中國沒有核彈及其運載工具,  沒有起碼的還擊手段。為打破核大國的訛詐與壟斷,使中國人民過上安寧的生活,維護世界和平和國家安全,在世界面前顯示中國的實力,在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1955年1月,毛澤東決定自力更生,依靠本國的科學家,正式決定研製核武器。經過九年的艱苦攻關,1964年10  月16日,中國在新疆進行了第一次試驗,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中國政府鄭重聲明,中國掌握核武器是完全是為了防禦,為了保衞中國人民不受核武器的威脅,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接着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投影顯示的是原子彈和氫彈爆炸後蘑菇雲升空的情景。

(二)導彈(板書)

在研製原子彈的同時,我國的  導彈研製工作也取得了一定   的成績,1966年10月,裝有核彈頭的第一枚中近程地對地導彈點火發射,並在預定點上空試成功,實現了導彈和核彈頭的結合。隨着我國國防尖端技術的迅速發展,1966年7月,中國人民解  放軍戰略導彈部隊正式組建。周恩來親  自將這支部隊命名為“第二炮兵”。(請同學閲讀課本87  頁相關內容)

研製原子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和燃料和眾多部門的配合(這在當時中國式非常不易得),還需要掌握先進核技術的科學家,請同學翻開課本閲讀85、86頁小字內容,教師講述錢學森和鄧稼先的故事。

二、衞星(板書)

投影或展示東方紅等衞星的圖片,教師講解,請學生識別並回答衞星的用  途。

過渡:原子彈使中國不再受到  恐嚇,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那麼是什麼使中國人不再受捱餓的威脅呢?

三、袁隆平和“秈型雜交水稻”(板書)

經濟日報報道,中國農民説,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責任制),二靠袁隆平(雜交稻)。建國後解決人民温飽問題一直是一個大問題,科學家袁隆平從20世紀60年代起開始進行水稻的兩種的培育,經過多次雜交試驗和篩選,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比原來提高產量20%~30%,極大的提高  了糧食產量,從而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他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關袁隆平的文字和投影圖片。閲讀科學家袁隆平的事蹟。

請學生回答三位科學家的共同點,並談一下自己的學習心得。

【課堂小結】

“兩彈一星”是新中國的國防科技迅速發展和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象徵,雜交水稻推動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從新中國現代科技的發展不難看出:第一,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初級到高級的過程;第二,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第三,帶給中國社會經濟的變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板書設計

第13課 共和國的科技豐碑

一、兩彈

(一)原子彈

(二)導彈

二、衞星

三、袁隆平和“秈型雜交水稻”

人教第十冊《豐碑》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

一。知識目標:弄清課文哪些地方詳細,哪些地方簡略,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有詳有略地安排材料的,從中學習表達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能力目標:從對軍需處長凍死時的動作、神態、穿着描寫的語段中體會他的獻身精神,弄懂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為何成了一座晶瑩豐碑的含義。

三。德育目標:瞭解紅軍隊伍在行軍途中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學習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

教學重點:

1、從描寫軍需處長凍死時的動作、神態、穿着的語段中體會他

的獻身精神。

2、理解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為何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3、弄清課文中的詳寫和略寫。

教學用具:錄像機、電視機、投影儀、投影片。

教學模式:目標導學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交代目標。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豐碑》(板書課題)。豐碑是什麼意思?在課文中指的是誰?(板書:軍需處長)

2.為何把軍需處長稱為豐碑呢?

3.師範讀課文,學生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4.交待目標:這節課我們在理解重點句段的基礎上體會文章的中心,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有詳有略地安排材料的,從中學習表達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學習新課,落實目標:

(一)學習課文第7自然段。

1.投影:軍需處長犧牲時的感人畫面。問:課文哪一自然段直接描寫這一畫面的?(第7自然段)

2.指名讀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從幾個方面描寫軍需處長凍死時的感人畫面的?(三方面)(生答有關語句後,師板書:倚靠、坐着、鎮定、安詳、單薄、破舊、貼)

3.作者描寫哪些方面用得筆墨較多?(神態)他是怎樣把軍需處長鎮定、安詳的神態寫具體的?(生讀有關語句)

4.比較句子。

A:……他的神態十分鎮定,十分安詳: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還夾着 半截紙卷的旱煙,火已被雪打滅;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戰友借火。

B:……他的神態十分鎮定,十分安詳。

( 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確原句不但寫出了軍需處長鎮定、安詳的神態,還通過左手和右手的姿勢具體寫出了老戰士的神態如何鎮定、安詳。)

5.軍需處長為什麼那麼鎮定、安詳呢?(因為作為一名軍需處長他盡到了自己的職責,他無愧於每一位戰士,所以他犧牲的時候是十分坦然、從容的。)

6.放錄像,讓學生感受當時惡劣的環境。學習第1自然段,瞭解軍需處長犧牲時的惡劣環境。

7.天氣這麼寒冷,作為掌管軍需物資的軍需處長因衣服單薄而凍死了,從中你體會到什麼?

(板書:一心為公、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8.小結指導朗讀。

這位普通的軍需處長,他並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偉業,然而在他身上那種一心為公,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多麼令人崇敬。下面讓我們帶着崇敬的心情朗讀這一自然段。

導:課文除了直接描寫軍需處長外,還描寫了誰?

(二)學習課文描寫將軍的部分。

1、自由讀文,畫出將軍語言、神態的句子。生回答後,教師投影將軍語言的句子。

A:將軍邊走邊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

B:忽然他轉過臉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需處長給我叫來!為什麼不給他發棉衣?”

C:“聽見沒有,警衞員?叫軍需處長跑步過來!”將軍兩腮的肌肉抖動着。

問:將軍為什麼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停下來有凍死的危險。)將軍為什麼要吼,“吼”字説明了什麼?(將軍非常生氣,他責怪軍需處長沒有盡到責任。)“聽見沒有,警衞員?叫軍需處長跑步過來!”將軍説這句話時,兩腮肌肉為什麼要抖動?説明了什麼?(説明將軍已經憤怒到極點,以至於連兩腮的肌肉都在顫動。)

指導學生理解將軍語言句子的基礎上,朗讀每一句話,讀出當時的語氣。

導:正當將軍大發雷霆的時候,有人告訴:“他就是軍需處長”將軍愣住了,此時將軍的心情如何?

(三)學習第12自然段。

1.指名讀第12自然段,思考:將軍的心情如何?你是從哪些詞語體會到的?

2.指導讀出將軍驚訝、悲痛、內疚、沉重的心情。

(四)學習第13自然段。

1.齊讀第13自然段,問:“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為什麼?(從形象上看,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的身體確實像一座晶瑩的碑,更重要的是,軍需處長那一心為公,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將軍和戰士們心目中的一座豐碑。)

2.理解後,指導朗讀,讓學生讀出對軍需處長的崇敬和讚美之情。

導:軍需處長犧牲了,但他的精神激勵着紅軍戰士,這樣的隊伍面對困難會怎樣呢?

(五)學習最後一自然段。

1.投影比較,體會反問句的作用。

A:如果勝利不屬於這樣的隊伍,還會屬於誰呢?

B:勝利屬於這樣的隊伍。

2.原句是什麼句?這兩句哪句好?為什麼?(反問句起到突出強調的作用,表達了更加肯定的語氣。)

3.為什麼勝利一定屬於這樣的隊伍?(這樣的隊伍是受了軍需處長崇高精神鼓舞的隊伍,這樣的隊伍,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戰勝的,所以勝利一定屬於這樣的隊伍)

(六)小結:

軍需處長離我們遠去了,但他那一心為公,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激勵着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奮勇前進,他成了我們心中的豐碑。

四。總結寫法,反饋目標。

1.你覺得哪些內容最能突出中心?(軍需處長凍死時的形象,將軍的語言、神態變化。)作者是為了讚揚軍需處長崇高的精神,為什麼還要用濃墨描寫將軍?

2.師生總結。(對於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內容要詳寫,而關係不是緊密又必須交待的內容要略寫。通過將軍的語言、神態的變化可以瞭解到將軍的內心活動,體會到將軍對軍需處長的崇敬之情。從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五。作業 :1、感情朗讀課文。

2、背誦第7自然段和最後三個自然段。

附板書設計 :

23豐碑

一心為公 ↓ 倚靠、坐着

毫不利己 軍需處長 鎮定、安詳

專門利人 單薄破舊、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pmdnk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