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國小二年級語文《尋隱者不遇》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國小二年級語文《尋隱者不遇》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國小二年級語文《尋隱者不遇》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尋隱者不遇 篇一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

一、提示課題

1.認生字。課題上有4個字,讀一讀:

尋 隱 者 遇

2.釋題。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賈島。

尋:尋找,尋訪。隱者:獨居大山林裏的人。遇:碰見,遇上。

這首詩説的是詩人去訪問隱者卻沒有遇見。

3.質疑:讀了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麼?(引導學生圍繞"尋"思考。如,詩人為什麼沒遇上?有沒有問問其他人?為什麼不在那等一會兒?)

二、自學課文

1.藉助漢語拼音讀課文。

2.畫出本課要求學會和認識的生字,讀一讀。

3.看插圖想想:圖上畫的是什麼人,他們在幹什麼?

三、讀詩句,認生字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注意讀準平、翹舌音的字:鬆、採;師、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讀zhi。

2.提問:(1)圖上畫的是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什麼?(完整通順地回答問題,相機識字:鬆、童。)

(2)圖上誰是詩人,誰是童子?詩人要找的隱者是童子的什麼人?識字:師

(3)詩人找到了童子,怎麼沒遇上他師父呢?

相機識字:言 採 藥 深

(4)朗讀課文。

四、指導朗讀

引導學生椵想自己是詩人在松下遇上童子,體會向童子詢問時的心情,把這種心情讀出來。教師先放錄音,同學再練習朗讀。

松下/問/童子,(滿懷期望)

言師/採藥/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雲深/不知/處。(無可奈何)

五、識字、寫字指導

鬆:用學過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記字形。組詞:松樹、放鬆。

童:上下結構。上面是"立",下面是"裏"。這個字橫畫多,但長短不一。首橫最短,次橫最長,最後一橫又比它上面一橫長些。組詞訓練:童話、兒童、童年。

言:發言、説話的意思。首橫最長,中間兩短橫。

師:左邊是一短豎和一撇右邊是橫下一個"巾"。組詞:師父、老師。

採:上面是爪字頭,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樹,手伸到樹上表示採摘的動作。第一筆為平撇,下面的三筆間隔要勻。

深:左右結構。右邊上面不要寫成穴寶蓋兒。組詞鞏固 :深山、深海、深淺。

六、抄寫生字(完成課後練習2)

第二課時

一、複習生字

1.開火車讀卡片(包括認識的字並用要求會的字口頭組詞。

2.讀拼音填空(先獨立完成再當堂訂正)略

二、朗讀、背誦課文

1.個別、集體等多形式朗讀。

2.練習背誦。指導:詩從問了童子後,童子先後告訴他師父採藥,接着告訴詩人,師父就在這座山裏,不過山高雲深,我不知他在何處。

3.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三、鞏固練習

1.口頭選詞填空。

師父 童子 詩人

( )松下問童子,

( )言師採藥去。

( )只在此山中,

( )雲深不知處。

2.完成課後練習3。

3.填空,再讀一讀。,採藥去。只在此山中,。

《尋隱者不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雙基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不知處”和“意欲”的意思及詩句的含義。

3、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品味,體會詩中意境,感受人物鮮活形象。

思維發展目標:

以《尋隱者不遇》為例,學習並運用讀懂古詩的一種方法——把“話”變成“畫”,再將“畫”變成“文”。

教材分析:

主要內容:《古詩二首》第一首是《尋隱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詩人賈島。詩中敍述了他去訪問隱士沒有見到的事情。《所見》。

文章主題:《尋隱者不遇》通過一問三答的形式,將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所見》刻畫了一個機靈活潑,天真可愛的牧童形象。

寫作特點:《尋隱者不遇》採用問答體,通過尋訪者與童子的問答形式寫出,詩句自然質樸、通俗明快。《所見》用對比的手法,描寫了牧童歌唱和捕蟬時不同的樣子。

本文知識點梳理:

1、字詞:“隱、振、蟬”注意是前鼻音。聯繫上下文體會“不知處”“意欲”的含義。

2、理解並背誦兩首詩。

3、學習將古詩改寫成文。

教學設計:教學時間:兩課時;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教學《尋隱者不遇》。

第二課時:教學《所見》。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中意境是重點。

將古詩改寫成現代文是難點。

教學準備:幻燈,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理解詩句含義,想象詩句意境,背誦《尋隱者不遇》。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揭示課題:

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節奏分明、意境優美,千百年來傳誦不衰。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齊讀課題。

二、交流資料,檢查預習:

1、課前同學們都對課文進行過預習了,找到了哪些相關資料呢?

(指名交流,重點放在詩人賈島的介紹上,板書“推敲”)

2、檢查詩文朗讀情況,相機正音。

3、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讀這首詩的題目,你能否知道這首詩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尋找隱者沒有遇到)

4、詩人為什麼沒有遇到隱者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三、朗讀詩文,理解詩句:

1、  自讀詩文,想想詩人為什麼沒有遇到隱者?

2、  集體交流。(引導學生説出全詩大意,對於重點詞語的理解可稍做點撥。)

3、  從剛才同學們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是在“童子”的介紹中得知有關信息的。那麼,這四句詩那些是詩人説得,那些是童子説的呢?

(   )松下問童子,

(   )言師採藥去。

(   )只在此山中,

(   )雲深不知處。

4、   “松下問童子”,可全詩並沒有出現詩人的問題?你能將他的問題補充完整嗎?

(   )松下問童子,

(   )言師採藥去。

(   )只在此山中,

(   )雲深不知處。

5、  連起來説説詩人尋訪的過程。

四、品讀詩文,想象意境:

1、  引導想象:

l  古時候交通不便,詩人千里迢迢前來拜訪,當得知童子的師傅採藥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時他會怎麼想?

l  隱者在山中採藥,如果進山尋找,有沒有可能遇到?此時他會怎麼想?

l  可是山中雲霧濃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隱者容易嗎?此時他會怎麼想?

2、  簡短的三行詩,寫出了不遇、可遇、難遇這三層意思,三次轉折,既富於變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尋味。而詩人將這一系列的問答和心情的變化,濃縮成短短20個字,其間必定經歷了許多的思考。這反覆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誦讀詩文,化詩為畫:

1、朗讀詩文。

2、背誦詩文,腦中想象畫面。

3、拓展:隱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你能根據詩句做出一些推測嗎?

4、課堂練習:將詩文改寫成現代文。

△附板書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      問

言師採藥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雲深不知處。      難遇

《尋隱者不遇》教案 篇三

課文

賈島〔唐代〕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譯文:

蒼松下詢問年少的學童,他説他的師傅已經去山中採藥了。

只知道就在這座大山裏,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道他的行蹤。

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尋、隱、者、遇、藥”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掌握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釋題質疑。

1、直接揭題。通過以前的學習,我們已經認識了唐代四位大詩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渙。今天,我們隨着第五首古詩的學習,再認識一位唐代大詩人,他的名字叫賈島。

2、釋題。

尋:尋找、尋訪。

隱者:隱居山林的人。

不遇:沒有遇到。

題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尋訪一位隱居山林中的人卻沒有遇到。

3、質疑。

怎麼找的?為什麼沒有找到?

二、初讀課文。

1、自讀古詩。

2、指名讀,教師隨機出示生字卡片,指導生字讀音。

三、藉助畫面,理解詩意。

1、仔細看圖。想一想:你知道了什麼,還想知道些什麼?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隱者的弟子詢問隱者的去向;童子在擺手説不知道在哪裏;隱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結合圖談一談詩句中詞語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師:老師。此山:這羣山。

3、師重點指導。

言:説。

雲深:山高林密,山頂之雲霧繚繞。

只:就

4、根據詩句想象詩中省略的詢問。

(1)你師父幹什麼去了?

(2)在哪兒採藥?

(3)你能找到他嗎?

5、體會人物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第一句:松下問童子——滿懷希望。

第二句:言師採藥去——情緒一下子低落變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線希望。

第四句:雲深不知處——悵然若失,又生出無可奈何之感。

在反覆朗讀中感悟語氣,體會語感,讀出語氣。

6、扮演詩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對話。

四、想象詩意,熟讀成誦。

1、正確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讀出節奏。指讀、同桌互讀。

2、邊想象詩意邊練習背誦。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教學反思

古詩《尋隱者不遇》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這位隱者是誰?是神仙嗎?針對這一疑難,同學的回答各式各樣:詩人、僧人、道士、採藥人、醫生都為自己的看法爭得面紅耳赤,這時我説:老師想給你們提個建議?我們能不能再仔細地讀讀詩,邊讀邊想,從詩中的一些詞語裏,把這位隱者畫出來好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趣大增,討論十分熱烈。有的説:我從採藥這個詞裏想象隱者是懂醫術的人,他採了藥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醫。有的説:雲深不知處説明隱者的採藥是在雲霧繚繞的高山上,他不辭辛勞、不怕艱險,隱居在深山,採藥行醫,是個大好人。有的'還説:松下問童子的鬆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徵隱士的品格像松樹一樣堅強,精神像松樹一樣長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正是有了及時的點撥,課堂上學生才會意趣橫生,煥發出了生命的活力。

我覺得,在課堂學習中,我們組織他們去自主學習、合作探討,集體力量再強大,學生仍舊會遇到懵懂不開的困難。這時的老師不能見死不救,一味強調讓他們自己再想想,應該組織他們整理思維,引導他們的思維走向正確,適當地及時參與,或提醒,或總結,整合學生混雜的語言、思路,做一位及時的引導者,積極的參與者。

在如今的課程改革浪潮裏,師生的話語是豐富多彩的,我們老師所追求的不僅是一種對話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這種平等、合諧的氛圍,能夠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能夠形成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能夠使我們的課堂走向精彩。

國小二年級語文《尋隱者不遇》原文 篇四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註釋:

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裏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言:回答,説。

雲深:指山上的雲霧。處:行蹤,所在。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説,師傅已經採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説,就在這座大山裏。

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他行蹤。

尋隱者不遇 篇五

佚名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註釋]

1.尋:尋訪。

2.隱者:古代隱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這是指隱者的弟子。

4.處:地方。

[簡析]

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

首句“松下問童子”,點明會晤地點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這就把“不遇”的情節作了交代。松樹是“歲寒三友”之一。古人寫松樹大多與表現孤傲高潔的品質有關,此句也是為了突出隱士的高潔。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師採藥去”,採藥是隱者經常性的活動,用“採藥”一詞十分切合隱者的身份,介紹師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來的,説師傅就在這座山中採藥,對師傅的大致去向給予明確的回答,是熱情的指引。第四句來個轉折,“雲深不知處”,説雖在山中,但云霧瀰漫,不知他在何處,作了婉轉的辭謝,請來訪者不要作徒勞的尋覓。

本詩以問答的形式,記敍“尋隱者不遇”這件事,表現了隱者的思想和性格。隱者雖未出現,但通過側面描寫,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現出來了。

[作者簡介]

賈島(799-843),字閬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唐代詩人。

國小二年級語文《尋隱者不遇》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能背誦並能正確默寫,培養對古詩的興趣。

2、藉助工具書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內藴美。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想象詩歌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媒體運用: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

默讀第九課課文《推敲》,瞭解賈島“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書:唐·賈島

小結:唐代詩人賈島的創作態度極為嚴肅認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稱為“苦吟詩人”。他的詩自然質樸,歷來為人們所傳誦,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五言絕句《尋隱者不遇》。

二、讀題、釋題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討論:尋?隱者?遇?

3、想想題目的意思。

4、引導質疑。

三、精讀課文

1、教師範讀。

2、學生反覆朗讀,讀準音,讀通句。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

3、藉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處?

4、藉助工具書理解古詩大意。提問,看誰對詩句的理解更正確。

5、背一背。

四、觀看投影,練習對話,體會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2、想問句,同桌練習。

3、觀看投影圖片,練習對話。

4、體會作者感情變化。

滿懷希望—失望—一線希望—徹底失望

五、總結全詩,背誦感悟

1、總結:這首詩採用問答體,一問一答,寓問於答。是通過尋訪者(賈島)向童子打聽師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應的回答寫的,這三次問答,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語言樸實自然,讀來卻令人尋味。

2、有感情的背誦《尋隱者不遇》,感受詩歌的內藴美。

六、補充閲讀

賈島《題詩後》

七、作業

1、填詩,練字

尋()者不遇

()下問童子,

言師採()去。

只在此山中,

雲()不知處。

2、想想詩歌描繪的情景,並畫下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qvmwr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