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日本概況第13、14周在線教學教案

日本概況第13、14周在線教學教案

課程名稱日本概況班級日語1901-1909

日本概況第13、14周在線教學教案

任課教師張明明,尤東旭、朱莉、宣宇、鄭芳、黃佐、舒芳所在學院東方語言學院

周課時2上課時間週一至週五

上課平台超星學習通微信羣QQ羣  矚目軟件等

教學過程設計(導學案)

要求:繼上週講解了日本的經濟和科學技術以後,11周和12周講着重講解日本的教育和宗教

內容安排:

一、日本的教育

教育改革

門1868年,以下級武士為主力的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政權,發表“王政復古”、廢除將軍制的宣言,成立明治政府。明治政府推行資產階級改革運動,史稱“明治維新”,這是日本歷史的重要轉折。以此,日本進入了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近代化的歷史時期。

明治維新是具有民族運動特點的資產階級革命。政府以“富國強兵”、 “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為總目標。這個目標也是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文明開化”的涵義是指全面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文化、技術和知識,以保障日本的獨立富強,免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在促進“文明開化”中,日本近化思想家福澤諭吉,號召日本人民,捨身衞國,使日本文明趕上先進國家。福澤諭吉畢生從事教育與著述,對日本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民主運動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871年明治政府“廢藩置縣”, 確保了中央政府對全國的直接統治。同時規定中央政府的官制,設置文部省,負責管理全國的文化教育事業。文部省成立後,即着手改革學校制度。1872 年頒佈 《學制》令,開始教育改革的試驗。《學制》由學區、學校、教員、學生和考試、學費等五個部分組成。《學制》決定把全國分為8個大學區, 每個大學區設 1所大學和32箇中學區,每個中學區分成210個國小區,計劃在全國設立53760所國小。教育行政管理,完全採用中央集權制,即在文部省統一管理下,設督學局。各大學區設督學,各中學區設監督。督學有權與地方官協商督辦區內的學校;學區監督負責管理和監督國小區的學務。《學制》是一個龐大的國民教育計劃。由於當時的財政困難,人民不滿徵收過重的教育税和學費,到處發生搗毀學校事件,《學制》的改革計劃並未全部實現。但《學制》在普及國小教育,建立師範教育制度和推動教育發展中起了積極作用。1877年明治政府把東京開成學校和東京醫學校合併,改為東京大學,建立了日本第一所近代化的大學。從 1873年到1878年國小校數和學生人數都增加了 2倍多,適齡兒童入學率由28.1%上升到41.2%。在教育內容上,文部省通過翻譯歐美國家公立學校的教材,出版了許多國小課本,側重於學習西方科學的基礎知識。但是,在執行教育計劃過程中和使用翻譯課本過程中遇到了種種困難。19 世紀 80年代前半期,政府開始修訂國小課本和課程,並於1879年廢除《學制》令,頒佈《教育令》。《教育令》是第二次建立國民教育制度的嘗試,其特點是中央政府放寬對地方教育事業的官僚式控制,把教育管理權下放給地方,由各地民眾選出學務委員會來管理學校;兒童接受國小普通教育的時限縮短為 16 個月,並可靈活地掌握。《教育令》頒佈後的第二年就作修改。中央政府再次加強了對公共教育的控制。國小的 4.4分段改為國小初等科(3年)、 中等科(3年)和高等科(2年)三個階段。以初等科作為國民教育的最低要求。教育政策連續發生變化是和明治維新時期社會變革和政治上動盪密切相關的,後來二十一世紀日本教育被世界評為最好的教育。

教育制度的確立

19世紀80年代,日本資本主義在天皇制國家政權大力扶植下得到飛速發展,從封建主義經濟轉化為半封建的、軍事的、特權商人的資本主義經濟。1885年廢除太政官制,建立內閣制,伊藤博文被任命為第一任總理大臣,森有禮被任命為文部大臣。1889年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 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政治體制,推行擴張政策。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從中國掠奪了大量賠款和租借地,又藉口“卧薪嚐膽”,加緊對日本人民剝削,從而刺激了資本主義工業進一步飛躍發展。

森有禮曾接受德國鐵血首相O.von俾斯麥的國家主義思想,在擔任文部大臣後,極力主張維護君主立憲制。他主張,為了國家的富強而辦教育,為了維護國家政體而實施國民皆受軍事訓練的教育,在學校教育行政上要根據國家經濟的理論來辦事。根據這種國家主義教育思想,1886年政府制定《學校令》,其中包括《國小校令》、《中學校令》、《帝國大學令》、《師範學校令》。《國小校令》的要點是,規定國小仍恢復原《學制》規定的4.4分段制,即設4年制尋常國小(初小)和 4年制高小,使兒童受普通教育; 4年的初小實施義務教育。《中學校令》的要點是,規定中學分為尋常中學(後改稱為中學校)和高級中學(後來升格為高等學校);前者為 5年制,後者為 3年制。《帝國大學令》的要點是,規定帝國大學由大學院和分科大學組成,分科大學設法、理、醫、工、文5個學院。其任務是適應國家的需要傳授學術、技術方面的理論和實際知識,培養國家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帝國大學實際上成為培養官僚的機構。《師範學校令》的要點是,規定將師範學校分為普通師範學校和高等師範學校。前者培養國小教師;後者培養中學教師和普通師範學校教師。師範學校的任務是培養教員應具備的品德和學識。在品德方面特別強調培養順良、信愛和威重的氣質。對師範生施以軍事體操訓練,學校實行兵營化。這種軍事訓練制度後來擴展到大、中、國小校。為維護天皇制國家主義的國體,向日本人民灌輸“忠君愛國”的國家主義思想。1890年用天皇詔敕的名義頒佈了以儒家忠孝仁愛為教育的中心內容,又摻雜了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倫理道德的《教育敕語》。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成為“忠君愛國”、“義勇奉公”、“保衞皇運”的順良臣民。《教育敕語》規定了日本教育的方向,奠定了國民道德的基礎,實質上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日本教育的基本法,對社會和學校影響很大。這個時期,根據《學校令》建立的學校系統,確立了以國小校教育為基礎的近代學校制度。此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很大的發展。1900年頒佈《國小校修改令》,確定實施 4年的義務教育制,進一步推動了普及國小教育。例如:1902年初小入學率達到90%,基本上普及了國小教育。1907 年義務教育的年限延長為6年,1920年入學率達到99%。

現代教育編輯

三個階段

日本教育主要劃分以下三個階段:

國小校 (6年教育,6-12歲學生入讀)

中學校 (3年教育,13-15歲學生入讀)

高等學校 (3年教育,16-18歲學生入讀)

日本的第一級至第九級的教育是義務教育。每年學年由4月1日開始,下年3月31日結束。每個學期之間會有假期。日本的小朋友以前星期一至五全日上課,星期六上半日課。不過,這制度由2002年起全面取消。不少老師仍在週末上班,他們亦必須在暑假(通常是8月)工作。根據法律規定,每個學年最少有210日為上課日,但是大多數公立學校會撥出大約三十日,作為學校節日、運動會和非學術上的儀式(特別是一些鼓勵合作和學校精神的儀式)。扣除這些活動和星期六半日上課的日數後,上課教學的時間每年約有195日。

教育理念

日本人對教育(特別是強制教育)抱有幾個重要信念。他們認為所有學生有能力學習知識,學生的努力、堅持不懈、自律能力及非學術上的能力決定了學生的學業成就。這些學習及行為習慣是能夠通過講課及訓練而學回來的。所以,國小及國中學生不是根據他們的能力而編班授課,也不是適應各學生的差異。

日本全國性的學習範圍讓學生得到均衡和基本的教育。強制教育讓學生得到一個同等學習的機會,而各學校的財政分配是相對性相同的。不過,這種制度被評為缺乏彈性、缺乏理解學生的特別需要和興趣。日本教育在80年代進行了改革,新制度特別強調彈性、創意、表現自己的機會,但只是有很少的進展。批判性思考不是日本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概念。學生一般要求背誦測驗內容,所以學生高分的原因並不能反映他們的真實水平。

由於學生只修讀某個程度的課程,有天資和有學習障礙的學生會被忽略。假如:一位母語為英語的學生會自動分配到適合他/她程度的英文班。一位不懂國中一年級數學的國中三年級學生亦需要學習以他能力以下的數學。學校是不會開辦輔導和精英班去迎合個人需要。在極端的情況下,有開發問題的學生會被編入普通班裏,但老師缺乏參加針對這些學生的訓練。

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家長不敢承認自己的子女有特別需要。在美國,大多數地區設有專門及技能學校給一些有嚴重殘障的學生就讀。在這情況下,每一位學生會由一位老師或看護者從旁協助。當這些學校為這些學生提供較好的服務,成人服務正面臨財政困難的危機。

不公待遇

雖然非日本籍的父母(例如移民勞工)的兒子可享有接受強制教育的豁免權,但是他們可以上學。不過,教育這些學生的責任通常由公立學校執行,這些公立學校無法提供這些學生的語言需要。

硬件先進

在強制教育中,教科書是免費的。每隔三年,委員會和校長需從日本文部科學省的書本名單(包括該省出版的書籍及經過認可的書籍)中選取新的課本。文部科學省負責分發這些教科書到公共和私立學校的支出。教科書體積細小,易於攜帶,亦成為學生的財產。

大多數學校擁有一個聯絡健康專家的系統。教育和體育設備是最先進的。差不多所有國小有一個室外操場,大約90%學校有健身室,75%學校有户外游泳池。不過大多數課室並沒有電腦和投影機。在授課及學生的習作中很少會使用科技。作為資源工具的互聯網亦不會被老師和學生使用。

由國小至高中期間,學生每年需定期留在接受導師指導的教室,代表着他們全年會和同一組的學生互相溝通。在這個教室和課程裏,學生將會學習團體精神和自尊心。由於每班負責校舍的清潔,所以校方甚少聘請校工。

學制

義務教育年限從 6年延長到 9年。確立了6·3·3·4新學制, 即國小6年和國中3年為義務教育,高中 3年,大學4 年。在國小下面有幼兒園,在大學之上設研究生院。幼兒園是非強制性學校,招收3歲以上的兒童。其目的在於通過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有教育意義的環境,促進他們的身心發展。國小和國中是強制性學校。所有年滿 6歲的兒童都要上國小,所有讀完國小課程的兒童都要升入國中繼續學習。國小對 6~12歲兒童進行初等普通教育。國中是在國小教育的基礎上,對12~15歲兒童,進行中等普通教育。高中是在國中教育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高等普通教育和專業教育。高中分普通科和職業科。前者以普通教育為主,後者以職業教育為主。不論是普通科的畢業生還是職業科的畢業生,都有資格考大學。大學是作為學術中心,在向學生傳授廣博知識的同時,傳授和研究精深的專門的科學、藝術,並發展學生的才智、道德以及應用能力。有條件的大學可設研究生院,使大學畢業生獲得對學術理論及其應用進行深入的學習與研究的機會,促進文化和科學的發展。除了上述初等、中等、高等學校外,還設有盲人學校、聾啞學校和養護學校,對身心有缺陷的兒童進行教育。師範教育, 改戰前只通過師範學校培養教師的 “閉鎖制"為“開放制”,即凡經文部大臣批准,在教學計劃中加入取得教師資格所必需的學分,任何大學均可培養教師。初等和中等學校的教師,一律在大學裏培養。這種新學制,清除了舊學制的封建等級性,具有資產階級民主的色彩。在改革學制的同時,提高了社會教育的地位。1949年 6月公佈了《社會教育法》,要求在全國各地建立公民館、 圖書館、博物館、 青年之家、兒童中心等設施和機構,作為社會教育的主要場所,通過學校教育系統和社會教育系統共同擔負起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任務。戰後這一系列的改革使教育有了很大發展。

改革教育制度

自1951年9月簽訂的舊金山和約於1952年4月28日生效後,日本獲得了“政治獨立”。從50年代下半期開始,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隨着社會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逐漸暴露出新教育制度不能適應這種變化。主要是照抄美國式的學制和忽視職業教育等,不符合日本的國情,不能滿足社會和工業上對人才的需要。早在 1951年 11月,政令改革委員會就向內閣提出了一項《關於改革教育制度的諮詢報告》,要求“建立一個能適應社會實際需要的靈活的教育制度”。1956年 11月“日經聯”發表《關於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技術教育的意見書》,對新教育制度提出了尖鋭批評,要求有計劃地培養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加強理科教育和職業教育。在這種呼聲下, 日本政府多次部分修訂 《學校教育法》等法規,對學校教育體制和內容作了一些局部性的調整。1962年設立了招收國中畢業生的5年制高等專科學校。其目的是,傳授專深的學藝,培養職業所必需的能力。初建時只設工業高等專科學校,1967年設商船高等專科學校,1971年設無線電工業高等專科學校。這就保證了工業上急需的中級技術人員的來源。1964年,從法律上承認 50年代初就實際存在並不斷髮展的短期大學。法律規定短期大學的修業年限為2~3年,目的在於傳授和研究高深的專門學藝,培養學生在職業上或實際生活中所必需的能力。1976年,又設立了專修學校。這種學校是從社會上大量存在的進行職業教育訓練的各種學校中擇優升格而來的,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從事某種職業或實際生活需要的能力,修業年限為1~3年。專修學校設專門課程(招收高中畢業程度者),高課程(招收國中畢業程度者),一般課程(不問入學資格)。在整個60年代中,日本政府推行高中教育結構多樣化政策,不僅有普通高中、 職業高中、 綜合高中;有全日制、定時制、函授制;而且在職業高中的專業設置上也靈活多樣。經過這樣一系列調整,形成了現行的6·3·3·4製為基幹的學制。

二,日本的宗教

三個大的宗教和許多小宗教。神道教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信仰,也是在日本歷史比較長的宗教。它沒有類似於釋迦牟尼那樣的教主或惟一神靈。它產生於日本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但又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深刻影響。其信徒分別與設在各地的神社或教會保持着某種聯繫。一般根據這些神社等組織的性質將神道分為二類,即神社神道和教派神道。

佛教可以説是日本的外來宗教,但也有人認為佛教在日本已經實現了民族化,不應將其看作外來宗教。它的歷史卻非常悠久,在日本封建社會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盛行傳統佛教階段(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和盛行新佛教的鎌倉時代等兩個階段,到江户時代和明治維新以後進入了低潮期,二戰以後又逐漸有所發展擴大。 全日本佛教會是日本佛教界惟一的聯合體組織,下屬團體達100餘個。日本佛教在全國共有約8萬個寺院或佈教所,分別屬於各個宗派,其中 有90%以上屬於全日本佛教會及其下屬的宗派、團體。

基督教這個外來宗教在日本的發展歷程可謂一波三折。它既受到過殘酷的鎮壓,也受到過有力的扶持。目前,日本國民對這個宗教似乎頗有親近感,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願意在基督教的教堂舉行婚禮就是一個明證。但是,正式接受洗禮加入基督教的信徒卻不見增加。 日本基督教的全國性組織是日本基督教聯合會和日本基督教協議會。日本基督教聯合會的團體會員共有60個,其中最大的是天主教中央協議會。日本基督教協議會則主要是新教的全國性組織,擁有33個正式或準正式加入的團體會員,其中最大的是“日本基督教團”,其次是日本聖公會。

所謂其他宗教,是指除了前述神道、佛教、基督教以外的宗教。這些宗教有些已經有比較長的歷史,但更多的是近代以後特別是二戰以後創立的,因而也有人將它們稱作“新宗教”。1951年10月17日,這些宗教團體聯合成立了全國性組織——新日本宗教團體聯合會,並於1953 年3月9日被政府批准為財團法人。這個聯合會(簡稱“新宗聯”)代表“新宗教”與神社本廳、教派神道聯合會、全日本佛教會、日本基督教聯合會一起組成了日本宗教界的代表性組織——日本宗教聯盟。“新宗聯”的宗旨是“信教自由、宗教合作、政教分離、國民皆信仰”。目前,新宗聯共有66個團體會員,在全國各大區設有11個“總支部”,在各個都道府縣和地區設有55個協議會。

互動頻次:一週線上一次

互動方式: 可以微信班級羣中指定學生即時回答問題。計入平時成績。

課後作業佈置:

按照每週的實際進度和學習內容在學習通上完成任務點,隨堂點評作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rmqv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