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生物學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有關開花和結果的知識,在教材中,佔一節課的內容,知識高度濃縮,突出了花與果的關係以及從開花到結果的過程。這給教師和學生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在這節課中我認為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係,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開花和結果現象比較熟悉,但對花的基本結構以及果實和種子的如何形成知道得並不多,尤其是傳粉和受精的過程比較複雜抽象,如果單憑講解,學生是難以理解的,因此可採用多種方式,例如模型、多媒體課件等,使抽象知識形象化,以有利於學生的理解。

另外由於季節原因,找不到正在盛開的桃花,一可以啟發學生回憶平時見到的被子植物的花,二是讓每生準備一支康乃馨,三是結合教科書以及多媒體課件中展示的彩圖進行聯想和觀察。

三、教學目標:根據課標、教材及學生的特點

知識與技能: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説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花習慣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難點: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四、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教具模型、實物教具和多媒體課件的輔助。教具模型桃花的模型;實物教具指各類果實種子等。(學生自備)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麼聯繫,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才有助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係。若在導言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開花之後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為了使學生帶着問題一步步地探究性學習,我把每個小標題改為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稱嗎?”“從花到果要經歷哪些重要過程?”“果實和種子由什麼發育而成?”這些問題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也符合他們的思維特點,使他們能更有興趣地帶着問題學習。

在課文第一個知識點“花的結構”中有一個“觀察與思考”的學生活動,其中要討論兩個問題: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2、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説,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這兩個問題在學習了花的結構之後,學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確回答。此時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掌握正確答案,而是對學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讓學生帶着問題繼續學習,在學完後面兩個知識點後,再次討論這兩個問題。這個時候,學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確答案:1、子房發育成果實。2、對於繁衍後代來説,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後代的過程中,它們分別起什麼作用?”這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傳粉和受精的知識。

六、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第一個環節:導入

1、多媒體展示幾種美麗的花朵—(向日葵、月季、桃花)以及桃花落後枝滿桃的情形,並同時提出問題,向日葵的花漂亮麼?月季?桃花?這些花很美麗,只是為了賞心悦目麼?對植物本身有什麼意義呢?植物開花到結果必須經歷哪些過程?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並不漂亮,並不能吸引昆蟲,那麼這些花怎樣傳粉和受精呢?

説明:首先學生被那些美麗的圖片吸引住了,從開花到結果非常感性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對提出的問題加以思考,很自然聯想到花開的美麗更重要是為了吸引昆蟲為它傳粉,這又為傳粉和受精的提出打下了基礎。同時提出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並不漂亮,並不能吸引昆蟲,那麼這些花怎樣傳粉和受精呢?這為後面的學習傳粉的方式打下基礎。

第二個環節:新授

ⅰ。提出思考的問題:你知道花的各部分結構麼?

説明:採用問題的形式給出知識點,使學生帶着疑問去探究。

1、利用多媒體展示本知識點的要求,並展示桃花的模型。

觀察和思考

對照圖觀察桃花的模型,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討論:(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

(2)對於植物的繁衍後代來説,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

2、指導學生觀察花的順序,使學生學會科學的觀察。

3、、賽一賽: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花的各種結構,比賽辨認花的基本結構,並利用可拆開的桃花模型重點認識雄蕊和雌蕊的結構。

4、討論:四人一組,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共同討論、歸納總結提出的兩個問題。

説明:這兩個問題在學習了花的結構之後,學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確回答。此時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掌握正確答案,而是對學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讓學生帶着問題繼續學習,在學完後面兩個知識點後,再次討論這兩個問題。這個時候,學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確答案:1、子房發育成果實。2、對於繁衍後代來説,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後代的過程中,它們分別起什麼作用?”這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傳粉和受精的知識。

5、小結:通過觀察可以看出,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組成,雌蕊、雄蕊是一朵花中最重要部分。

ⅱ。從花到果實要經歷哪些過程?

説明:通過標題讓學生思考,花到果實必經的途徑——傳粉和受精

1、多媒體展示雌蕊的放大結構,並出示閲讀提綱。

2、討論交流閲讀結果,在總結傳粉方式時,用多媒體展示玉米用風傳粉(即風媒花)和桃花用昆蟲傳粉(蟲媒花),使學生對自然界中花的傳粉方式有了較為深入地瞭解。

3、受精過程十分抽象,用多媒體動畫展示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過程,使學生對受精的過程更易理解。

4、小結: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後,在柱頭黏液的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出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隨着花粉管的伸長而向下移動,最終進入胚珠內部。胚珠裏面有卵細胞,與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

ⅲ。果實和種子是由什麼發育而來的?

1、多媒體展示花到果實的過程。

2、討論後總結果實和種子的由來。

3、拿出自備材料,區分哪些是果實,哪些是種子。

3、小結:受精完成後,花瓣、雄蕊柱頭花柱凋落、子房發育成果實。

其中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裏面的受精卵發育成胚

ⅳ。分析推理:

我們吃的玉米,常會看到玉米穗缺粒現象,向日葵子粒也會出現空癟的現象,這是什麼原因?怎樣預防?

説明:不僅可以引出人工輔助授粉,而且讓學生有一種熟悉感,讓他們以更多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

討論並總結:玉米穗缺粒現象,向日葵子粒也會出現空癟的現象,主要是傳粉不足造成的,為了彌補自然狀態下傳粉的不足,人們常給植物進行人工輔助授粉。

第三個環節:課堂小結。

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學生的歸納為主,老師主要進行學習方法的總結,並鼓勵學生大膽的提出問題,為下一節的學習作好鋪墊。

第四個環節:檢測反饋

ⅰ。判斷

1、花冠是花最明顯的部分,也是花最主要的部分。( )

2、只要有雌蕊就能結出果實和種子,因為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

3、一般情況下,一枚雌蕊的子房中只有一個胚珠。( )

4、受精完成後,除雌蕊以外,花的其它部分全部凋落。( )

説明:讓學生區分明確易錯、易混淆點。

ⅱ。拓展和延伸:

1、一朵豆角花裏有6個胚珠,若6個胚珠都能發育成六個種子,至少需要花粉( )

a、1個 b、6個 c、3個 d、12個

2、有一個描述花生的謎語:”麻屋子、紅帳子,裏面住着個白胖子。”麻屋子、紅帳子、白胖子分別指的是( )

a、外果皮、內果皮和果實 b、外層種皮、內層種 皮、種子

c、果皮、種皮和胚 d、果皮、種皮、種子

3、如果在開花前,把桃花甲去掉雌蕊,把桃花乙去掉雄蕊,都用塑料袋分別罩起來,紮好袋口。其結果是( )

a、甲不結實,乙結實 b、甲能結實,乙不結實

c、甲、乙都結實 d、甲、乙都不能結實

七、課後反思: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我認為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在講解“傳粉和受精”時,請“小老師”上台講解,使學生有新鮮感;在講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時,讓學生觀看視頻,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活動多樣化,能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他們就不會感到枯燥乏味。而在此過程中,也要注意書本的充分運用,媒體不能濫用,學生能夠通過閲讀課本自學的,就給時間他們閲讀自學,在書中尋找答案。

新課標還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如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照片,再聽着美妙的音樂,欣賞花開的過程,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薰陶;在看“果實的形成”視頻時,有一段話教育學生“在品嚐美味的果時,別忘了説聲感謝你,花朵”;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着美麗的花,品嚐着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由宏觀到微觀的方法觀察葉片的結構,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2、通過查找相關的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3、認同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中水循環的意義,初步形成節約用水,保護森林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葉片的結構、氣孔的開閉與蒸騰作用的關係,以及植物體是怎樣參與生物圈水循環

的內容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徒手切片的製作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收集資料。

2、教師準備:課件,實驗準備收集資料。

教學設計:

學生活動教學內容教師活動

嘗試回答觀察水循環課件演示,啟發

動手實驗葉片結構指到實驗

探究氣孔結構氣孔結構引導實驗分析

觀察嘗試回答氣孔開閉機制課件演示

聯繫實際蒸騰作用與水循環範例法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

環節教學過程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導入

出現綠色植物及課題的畫面,播放音樂觀看,進入情境引言導入,引起學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維持正常生命活動應具備哪些外界因素?

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區分別起着不同的作用,請認真觀察圖片並思考沙漠中什麼地方會有植物生長?

思考回答

觀察思考

回答

引導,建立聯繫

展示圖片

適時提示

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

(1)描述植物的蒸騰現象,解釋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舉例説明蒸騰作用的概念;

(3)舉例説出氣孔的數目和分佈與植物蒸騰作用的關係;

(4)説出蒸騰作用對植物生活的意義。

2.能力:

(1)觀察植物蒸騰失水的演示實驗,運用觀察和分析能力;

(2)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運用科學探究的一般技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結合植物蒸騰失水的觀察實驗,以及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的探究實驗等,形成對生命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

(2)通過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樹立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教學重點】

(1)蒸騰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2)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

【教學難點】

(1)蒸騰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2)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實驗。

4.與其他章節的聯繫

(1)水分蒸騰促進植物吸收水分和水分與無機鹽的運輸,因此,“蒸騰作用”與“吸收作用”一節的知識相聯繫;

(2)植物的蒸騰作用是自然界水循環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這部分知識與“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一章知識相聯繫;

(3)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實驗中,氣孔的知識和葉的結構知識相聯繫。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1.本節課以學生探究為主,老師以一連串的問題引路,學生動腦思考、討論、解答問題、自主總結,同時輔以教師的演示、講授和點評,師生共同努力,圓滿完成此部分的學習。

教學思路

本節課的內容按兩條思路展開,一是通過演示“植物的蒸騰失水現象”,引導學生探討植物蒸騰作用的概念以及蒸騰作用的意義;二是通過對“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的探究,引導學生探討與植物蒸騰作用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點。

3.問題思路

上課一開始,聯繫前面學習吸收作用的知識,指出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用於各種生理活動和保留在植物體內,而絕大部分的水“跑”到哪裏去了呢 給學生一個懸念,引起他們探究的興趣,而自然地引入蒸騰作用的主題。

在演示“植物的蒸騰現象”之前,讓學生有目的地邊仔細觀察演示實驗,邊思考:

①描述兩個塑料袋上出現的實驗現象。

②試解釋發生上述實驗現象的原因。

③兩個試管內的水面上為什麼要滴植物油?

④為什麼要將實驗裝置放在温暖、有陽光的地方?

學生通過對這幾個問題的解答和思考,解開了導入時向他們提出的懸念,即植物吸收的水絕大多數散失到空中去了,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學生從心理上願意與老師一起繼續往下探索。

在學習蒸騰作用的意義時,緊緊圍繞下列問題依次展開:

①炎熱的夏天,一隻手是乾燥的,另一隻手沾滿了水,哪一隻手感到涼爽?為什麼?(實際上是蒸發)

②由於地心的引力,水總是往低處流,為什麼在大樹的身體裏,水卻能往高處流?是什麼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的引力?

③植物是怎樣源源不斷地獲取無機鹽的?

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在解答了以上問題後,要求他們自己總結出蒸騰作用對植物的意義。老師及時肯定學生的成績,讓學生再次獲得成就感。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株玉米從出苗到結實的一生中,大約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這其中作為植物組成成分的水為1.827千克,維持植物生理過程的水為0.25千克,兩者用水量加起來約為2.077千克,僅佔植物吸入體內水分總量的1%,那其餘的99%的水分“跑”到哪裏去了呢?

要弄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得從植物的蒸騰作用説起,那麼,什麼叫做蒸騰作用呢?蒸騰作用對植物生活有什麼意義呢?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這些問題。

師生共同學習探究新課。

(一)植物的蒸騰現象

請學生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實驗,在觀察時,請思考以下幾個問題,並分組討論:

①描述兩個塑料袋上出現的實驗現象。

②試解釋發生上述實驗現象的原因。

③兩個試管內的水面上為什麼要滴些植物油?

④為什麼要將實驗裝置放在温暖、有陽光的地方?

演示“植物的蒸騰失水”的實驗目的,首先在於使學生觀察到植物的蒸騰現象,然後,通過引導學生分析這種生理現象,使他們認識到:植物體內水分能夠以水蒸氣形式散失(水珠的發生),從而解答了導入時提出的玉米一生所吸收總水量的99%的水“跑”哪去了的問題。

通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追問,植物體為什麼要大量地散失水分?它們是怎樣散失水分的呢?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從而引導出本節課的主題――植物的蒸騰作用。

(二)蒸騰作用

教師在演示實驗的基礎上總結:

①蒸騰作用的環境因素――温度、陽光。

②蒸騰作用的主要結構基礎――氣孔。

③什麼是蒸騰作用?

植物體內的水分以氣體形式散發到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

(三)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

1.在確定了水分是從葉片的氣孔蒸發出去的這一事實後,教師啟發學生:陽地植物與陰地植物的生活環境不同,有些植物可以生活在不同環境中,同一株植物的上部葉子和下部葉子,以及同一片葉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接受光照的強弱也是不同的,那它們的葉子上的氣孔的數目和分佈會不會一樣呢?

通過質疑,使學生產生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的興趣,把全部學生分成八組,用大約20分鐘的時間,讓各組學生去探究。在各組開展探究活動前,將《活動評價表》發給學生。

2.教師建議方案(對開展探究活動有困難的小組提供)。

方案一:

①問題:探究不同生態環境中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

②假設:a.陽地植物比陰地植物氣孔數目多或少。

b.同一植株在陽地生活的植株比陰地生活的植株氣孔的數目多或少。

c.同一植株,上部葉子比下部葉子氣孔的數目多或少。

d.同一片葉子,上表皮比下表皮氣孔的數目多或少。

③制定和實驗計劃

a.材料器具:燒杯、鑷子、70℃以上的熱水、蠶豆葉、玉簪葉、枸樹葉。

b.方法步驟

將對比葉子分別浸在盛有70℃以上的熱水的燒杯中,看葉片表面會不會產生氣泡,如果有氣泡,統計氣泡的數目,根據不同假設,記錄在下面的表(一)至(四)格中。

④分析數據,確定假設是否成立。

方案二:

①問題:探究不同生態環境中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

②假設:

a.陽地植物比陰地植物氣孔數目多或少。

b.下表皮比上表皮氣孔數目多或少。

③材料器具: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清水、剪刀、鑷子、解剖針、蠶豆葉、玉簪葉。

④方法步驟:

a.分別取蠶豆葉和玉簪葉的上下表皮,製作臨時裝片。

b.用顯微鏡觀察臨時裝片,在相同放大倍數下,統計視野內氣孔數目,記錄在表(五)中:

c.分析數據,確定假設是否成立。

3.注意問題

①本活動為學生活動,要給學生提供充足時間,保證學生獨立完成探究活動。

②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假設,並針對本組的假設設計實驗計劃,設計實驗計劃時要有定量研究的意識,能獲得可靠的實驗數據。

③教師特別注意不要包辦代替,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即使實驗失敗也是一種結果。活動的目的不是以實驗結果為唯一目的,關鍵是實施實驗的過程和對實驗的正確分析。

④對獨立探究有困難的組,教師可適當地給出一些建議方案和指導。

⑤鼓勵學生上講台交流本組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讓其餘組的同學大膽質疑和點評。

⑥教師應注重通過評價肯定和激勵學生。本活動的評價應注重小組的合作性;如何記錄實驗結果,實驗結果的真實性,是否在實驗中善於發現新問題,在小組交流時是否能提出新問題;對評價結果不滿意的小組,可鼓勵他們課下重新完成實驗,然後再修改評價。

4.引導全體學生得出正確結論

通過探究得知,陽地植物比陰地植物葉表皮的氣孔多;不同環境中的同一植物,葉氣孔的數目不同,陽光充足處較多,陰濕處較少;植物上部葉的氣孔較下部的多,有許多植物葉的上、下表皮都有氣孔,但下表皮一般較多。總之,植物葉氣孔的數目和分佈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

(四)蒸騰作用的意義

一開始上課我們就提到,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真正用於各種生理活動和保留在植物體內,而99%左右的水則被蒸騰掉了,這不是在做無用功嗎?其實不是,植物的蒸騰作用對植物的生活意義可大了。

1.降低植物體葉片的温度

問:炎熱的夏天,一隻手是乾燥的,另一隻手沾滿了水,哪一隻手感到涼爽,為什麼?

答:沾滿了水的手感到涼爽。這是因為水分蒸發會帶走手上的熱量。

由此問題,讓學生自己總結出蒸騰作用同樣可以降低植物體的温度,使植物體不至於在炎熱的夏天受到高温的傷害。這是因為通過植物體內水分的散失,帶走了植物體內熱量的緣故。

2.促進根吸收水分

問:由於地心的引力,水總是往低處流,為什麼在大樹的身體裏,水卻能往高處流?是什麼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對水的引力?

由此問題,讓學生總結出蒸騰作用就像一個水泵,是水往高處流的動力來源。葉片裏的水分蒸騰出去之後,葉肉細胞缺水,就要吸收葉脈中導管裏的水分,從而促進水分從根通過導管上升到葉子裏,這也就促使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

3.促進無機鹽的運輸

問:無機鹽是怎樣進入植物體內的?

學生通過複習已學過的這個問題,總結出無機鹽只有溶解在水裏,才能被根吸收,導管中的水分裏就溶解有各種無機鹽。所以無機鹽隨着水分在導管中的上升而上升,並且最終進入到植物體的各個器官。

新知識的靈活運用:

1.春季植樹時,移栽的樹苗常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葉,這是為什麼?

2.取四株大小相同且葉數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條件下,依教材P95圖所示的方法進行處理。

實驗開始時,先將各個裝置的重量調整至80g,其後每隔4h記錄各個裝置的重量變化,實驗結果用下面曲線表示:

①曲線Ⅰ代表哪兩組裝置的重量變化,説明理由。

②曲線Ⅱ和曲線Ⅲ分別代表哪兩組裝置的實驗結果?

③比較分析上述實驗結果,對葉片上下表面氣孔的相對數量作出推斷。

④假如將裝置A放在暗室中,對實驗結果會有什麼影響?

3.為什麼説“大樹底下好乘涼?”

4.森林附近地區往往降雨較多,這是什麼原因?

【教學反思】

“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這一探究實驗是本節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這是學生獨立完成的探究實驗,要求學生分組獨立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自主設計實驗方案,並做出實驗結果,經過本書前面的幾個探究實驗,學生已有一定的能力,熟悉探究實驗的各個環節。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和時間,教師不做任何鋪墊和包辦,明確即使失敗也是一種結果,活動的目的不是以實驗結果為唯一目的,關鍵是實驗的過程和對實驗結果的正確分析。由於給了學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學生在活動中以積極主動的身份出現,使得他們敢於大膽去提問、去假設、去想、去做、去創新,表現出了對未知知識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探索精神。

對於學習能力和動手動腦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應在教學中將其作為重點幫扶對象,適當地給出一些建議方案和指導,使他們與集體同步。

活動評價是本次探究活動的閃光點,讓學生在進行活動之前知道評價的標準會使他們學習目的更明確,心理準備更充分。在活動前,給學生髮一張探究活動評價表,使他們瞭解評價要求,評價要求包括小組的合作性、實驗結果的真實性,是否在實驗中善於發現新問題,交流時的表達能力,對其他小組陳述的大膽質疑等等。

對於活動中出現結果與課本內容不符的情況,教師指導學生科學地對待實驗結果,要脱離課本的束縛,尊重事實,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並從中找出實踐與理論出現差距的原因,從而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的認識。

本次探究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課堂氣氛活躍,生生交流、師生交流順暢,主導與主體作用體現充分,探究效果良好。

【教學點評】

“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的實驗活動,是較為難做的,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是較為困難的,這篇教案提供的教學設計中,除了讓小組設計實驗方案外,教師還提供了兩個建議方案,起到了示範、指導的作用。教學中,實驗方案的設計,注重了定量實驗的設計和對學生活動的積極評價,促進了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能力的提高。

生物學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四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這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

一、根據課標及學生已有的實際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訂為如下:

知識目標: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説出有機物對於生物體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標:參與技能訓練,發展推理能力。參與動手實驗及實驗現象的分析,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同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有重要意義。

本節課採用的課型是探究式教學。

二、説教材:

本節的內容是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子中有機物的製造者》的第二節,前面一節已介紹了有機物是光合作用製造來的,那麼綠色植物如何對有機物進行利用呢,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從上節到這節的過渡很自然。在這節課中教材闡明瞭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它附合課標中的第四個主題中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課標中,它屬於理解層次。貫穿教材安排了三個演示實驗,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知識結構的安排來看,它包括三個方面:1是有機物對生物體的作用,2是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應式,3是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徵。

根據以上分析,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是:

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認同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有重要意義。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會將教材中的三個演示實驗改為分組實驗,全班分為8組,每組選做一個小實驗,選擇時指導同學們每個小實驗至少要有兩個小組選擇。由同學們在課前按要求準備好。這三個小實驗不難,學校也有足夠的設備可做演示實驗,這樣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後將讓學生為家裏的栽培植物鬆土,達到學於至用的目的。

三、下面我説説教法和學法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這節課的一開始會組織學生複習上節課的內容,在複習的基礎上設置問題讓學生探究:製造這麼多有機物有什麼用呢?這樣的引入比較自然,也很快可切入主題。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估計可以答出有機物的用途,這是我會順着學生的思維,設置思維的障礙:為什麼有機物可用來構建植物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請學生一起總結。至於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這部分內容,則由同學們交流他們所做的實驗過程,並上台演示,在演示、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課件,採用啟發學生總結,根據學生的分步演示的方法,總結出呼吸作用的公式並推論到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的對於生物圈子的重要意義。

在此我想説的是:為突破重點與難點,我採用探究式教學,改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改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為主動去探究,組織學生參與分析,通過質疑,探究,交流,總結,實現教學目標。

本節課中所使用的教學課件比較簡單明瞭,它將做成網頁狀的結構,主要它將按學生髮言及教師教學的需要,調整教學的進度。其中呼吸作用的公式將做成可分批顯示的。課件中還會做個小動畫,用於鞏固呼吸作用公式的課堂練習:將正確的答案拖到相應的位置,如果答對,它就會在停在相應的位置,如果答錯,則它會回到原來的起點。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這節課中,我還會滲透學法指導,例如:在學生已初步瞭解觀察方法的基礎上,繼續明白觀察要有一定的觀察目的,觀察時伴隨思考,如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在實驗中採用的是萌發的種子做為實驗材料,我們可以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導大家交流,從而讓學生的只要多問一個為什麼,我們的發散性思維就可以得到培養。而在小組完成實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明白善於與他人合作,從他人的身上學到優點,也是學習的重要方法。在技能訓練中,讓學生明白推理的方法也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節課的課前要求同學們到實驗室完成準備實驗,課堂上將利用3分種完成課後練習,在這當中注意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後將指導學生課外實踐,給家中的植物栽培植物鬆土,並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動手能力給予評價。

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 篇五

學習目的

1、觀察變形蟲的形態結構和運動方式。

2、描述細胞的生命活動,説明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和單位

重點

1、觀察變形蟲。

2、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單位。

難點

製作變形蟲裝片,觀察變形蟲。

學習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説明分析法,讀書指導法

學習過程

知識鏈結

1、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2、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3、動植物細胞的異同?

自主學習

活動1:觀察變形蟲

目標:

1、觀察變形蟲的形態結構;

2、觀察變形蟲的運動及其攝取食物的活動;

3、學會使用顯微鏡高倍物鏡觀察細胞。

討論:

1、變形蟲運動時,它的細胞形態如何變化?

2、變形蟲攝取食物時,它的細胞發生怎樣變化?

3、變形蟲的形態變化與細胞的哪些結構有關?

活動2:細胞的生命活動

分析:

1、變形蟲是怎樣運動的?

2、變形蟲運動需要什麼條件?

3、變形蟲運動需要能量,變形蟲是怎樣獲得能量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vke4w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