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九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範本(精品多篇)

九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範本(精品多篇)

九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範本(精品多篇)

中學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學習目標】

1、瞭解戴望舒及其詩歌創作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培養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3、品味詩歌語言,深層體會變幻多姿的抒情風格,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4、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增強愛國情感。

【學習重點】

1感情誦讀,品味語言,把握全詩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學習難點】

1、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寄寓的詩人的情感。

2、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自主預習案】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並解釋加橫線的詞語。

錦幛(zhàng ) 荇藻(xìng zǎo ) 蓬蒿(Péng hāo)

蘸着(zhàn)輕撫(fǔ)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螻蟻((lóu yī):“螻蛄和螞蟻,用來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文學常識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生於浙江抗州,是中國現代著名的詩人。1929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其中《雨巷》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他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赴法留學回國後,1936年與卞之琳、樑宗岱、馮至等創辦《新詩》月刊。抗戰爆發後,在香港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編《頂點》。在副刊上編髮了不少動員抗戰的詩歌。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後曾被捕入獄,在獄中受傷致殘,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並寫下了《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心願》、《等待》等詩篇。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災難的歲月》等。他是中國現代象徵派詩歌的代表。無論理論還是創作實踐,都對中國新詩的發展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3、預習質疑:讀了這首詩後,你還有哪些疑問?試寫在下面。

【課內探究案】

情境導入,目標明確

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土地的誓言》嗎?還記得我們看過的日本侵略我領土,屠殺我人民的慘不忍睹畫面嗎,如果大家忘卻了,就請再看一遍,(多媒體顯示畫面),對我們每個中國人來説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億萬中國人被魔掌蹂躪,大好河山被鐵蹄踐踏,中國人民開始了不屈的抗爭,“雨巷”詩人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紙傘”,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流中,不久,被捕入獄,受盡了非人的折磨。

中學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二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整體感知

這首詩寫於抗日戰爭最艱苦的1942年,詩人戴望舒因為在報紙上編髮宣傳抗戰的詩歌,被日本憲兵逮捕。在獄中,他受盡折磨,但始終沒有屈服,寫出了《我用殘損的手掌》這首詩。當時祖國半壁江山淪於敵手,中華民族處於危亡關頭。在詩中,詩人面對現實,把個人的不幸同國家的命運融為一體,以深沉的思想、熾熱的感情,抒發了對災難深重的祖國的由衷關注和真誠的愛。同時,藉助於詩的想象,表達了對“遼遠一角”的解放區的嚮往。

這首詩以“我”用“無形的手掌”撫摸祖國地圖時的聯想為抒情線索。“無形的手掌”指的是詩人的思緒、聯想、心理和情感,而“撫摸”則是思緒和聯想的展開,心理和情感的流動。

(二)學法引導

這首抒情詩,詩人由“殘損的手掌”展開想象,讓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國地圖,隨着“手掌”的移動,作者的情緒也發生了變化。詩作通過一個個具體可感的形象,表現出詩人對解放區的申請向往和,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熱切盼望。朗讀本詩,應努力把握它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並仔細品味詩中描寫的具體形象所寄寓的詩人的主觀情感。

(三)審美鑑賞

堅貞不屈的意志美

這首詩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親的歌。詩人的手掌是殘損的,祖國的土地也支離破碎,詩人與祖國有着共同的命運。在敵人的黑牢裏,詩人用 “殘損的手掌”,摸索心目中的祖國地圖。詩中“廣大的土地”,實際象徵的是祖國。“殘損的手掌”既是寫實,又是寫詩人堅貞不屈的意志。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祖國土地時所產生的種種感覺,其實是發自詩人內心的愛於恨,憐與悲,愁苦與希望。“殘損的手掌”是詩人一顆“赤誠的忠心”的物化。

(四)重點難點突破

1、這首詩描寫了哪些具體形象?作者藉此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析]這道題旨在引導學生從詩歌中的形象入手,整體把握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詩中描寫的形象有“殘損的手掌”“廣大的土地”“長白山的雪峯”“黃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花”等。

詩人以“殘損的手掌”撫過祖國大地的形象化思緒,在想象中再現了他的家鄉、長白山、黃河、江南、嶺南以及天氣沒有親身體驗過的解放區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覺展示了他內心情感的變化。詩人先是悽楚憂憤,轉而熱切期盼,對解放區寄予了民族復興的希望。

2、《我用殘損的手掌》這首詩,前後通過對比的手法,使作者的感情傾向更加鮮明。請從詞語的感情色彩的角度,結合原詩作具體分析。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三

論 美

培根

教學目標

1.體味文章對美的論述

2.品味美的內涵,能表達對美的理解

教學重點

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語言

教學難點

感受美的內涵

教學方法

引導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

作者介紹:培根(1561~1626)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

被尊稱為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被譽為“科學之光”“法律之舌”。著有《論人生》等著作,留下了很多廣為傳誦的名言,如: 。

檢查字詞:

肅然起敬( ) 吝嗇( )( ) 滑稽( )

攝取( ) 諺語 ( ) 愧悔( )

問題設置:

1. 作者談論了哪幾種美,這幾種美之間是什麼關係?

2. 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麼?文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3. 文章最後作者給我們提出怎樣的勉勵和希望?

品味語句:

例:美言: 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以保持的。

賞析(推薦理由): 這裏的美是指外表的美麗。這句話用水果打比方,説明沒有豐富的內涵而只有表面的美麗,是不可能長久的。

美言:

賞析:

拓展延伸:

用發現的眼睛尋找身邊的美。

作業佈置:以“論不美”為題寫一篇小隨筆。

論美

培根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並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為造物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許多容顏俊秀的人卻一無作為,他們過於追求外形美而放棄了內在美。但這話也不全對,因為奧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德華四世、阿爾西巴底斯、伊斯梅爾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細考究起來,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最高的美是畫家所無法表現的,因為它是難於直觀的。這是一種奇妙的美。曾經有兩位畫家----阿皮雷斯和丟勒滑稽地認為,可以按照幾何比例,或者通過攝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點,用畫合成一張最完美的人像。其實象這樣畫出來的美人,恐怕只有畫家本人喜歡。美是不能制訂規範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有許多臉型,就它的部分看並不優美,但作為整體卻非常動人。

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拉丁諺語説過:“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儘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

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世上有許多美人,他們有過放蕩的青春,卻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九年級語文上冊《故鄉》教案 篇四

【學習目標】

1、理清小説結構層次,感悟作者的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新路的執着信念。

2、學習運用語言、心理、外貌等刻畫人物的方法以及運用對比方法刻畫人物、突出中心的寫法。

3、揣摩、品味課文的抒情意味的語言,積累詞語、句子和精彩語段。

4、在本文閲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教給閲讀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運用對比寫法表現小説的主題的寫法。

2、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教學難點】

。最後三個自然段的深刻含義。

一、複習導入

聽寫字詞

二、複習有關閏土的描寫

對比內容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動作

語言活潑剛健,動作乾脆利落,説話脱口而出,樸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

4個省略號(5處對話)説明閏土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説也説不完。説話前的神態是“歡喜--淒涼--恭敬”説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説話後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着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

9個省略號(5處對話)説明閏土心裏有説不盡、道不明的苦處。

對我態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希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態度捕鳥、看瓜、刺碴、拾貝、觀潮……

——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揀了“一副香爐和燭台”。

——將希望寄託於神靈。

三、品味有關楊二嫂的對比描寫

四、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齊讀第三部分課文,品味、領悟小説語言的含義。(出示問題,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引導)

1、從文中看,“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明確:文中的“我”是一個有作者影子,具有進步思想傾向,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形象。

2、回到故鄉“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着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文中的“高牆”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指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下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淡隔膜。)

3、“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討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麼樣的生活?

(討論並歸納: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最後一個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這段話有什麼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討論後歸納:這段話告訴我們,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奮鬥,等於沒有希望;希望雖然遙遠,而且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奮鬥,去實踐,希望就能實現。表達了“我”對“新生活”一定會來臨的堅定信心。

五、理解朗讀,積累詞語:

“學理如建樓,學文如堆沙”。學習語文,強調的是在文本閲讀過程中,要注意積累詞語、格言警句和精彩語段,豐富自己的詞彙,為今後的更好地讀寫打基礎,下面,請同學們拿出詞語作業,摘抄本文中你喜歡的詞、句、段,然後全班交流。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全文,圈劃摘抄文中詞語。

2、挑生讀一讀各自摘抄的詞語、句子、段落。

六、回顧過程,交流收穫:

1、《故鄉》這篇小説,我們已經學習完了,通過本文的閲讀,同學們有什麼感受和收穫?請同學自由談談?

2、同學們都採用了什麼方法來學習《故鄉》?我們是學習按怎樣的步驟來學習課文的?請同學們回顧學習一下學習本文的過程。

引導學生回顧故鄉的學習過程,歸納小説閲讀的方法:感知小説內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語言——摘抄積累語詞。

七。拓展訓練,佈置作業:

欣賞小説,要學會分析人物,因為人物是小説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時,不妨寫一寫人物小傳。請你為閏土寫一人物小傳。

【板書設計】

小説閲讀方法:感知內容——分析形象——品味語言——積累語詞。

【設計思路】

課文不過是教會學生學習的例子,閲讀教學不能僅滿足於讓學生讀懂具體的課文,而應該着眼於訓練學生的思維,教給學生閲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的語文素養。本教案從營造輕鬆、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圍入手,引導學生自主閲讀,整體感知;反饋展示,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語言,體會感情;理解朗讀,積累詞語;回顧過程,交流收穫;並在本文的導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習習慣,授給小説閲讀的方法,為學生自主閲讀小説提供借鑑。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目標

1、瞭解有關《世説新語》的文學常識。

2、文言文詞句的翻譯。

3、閲讀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並能概括其性格特徵。

德育目標

從古人身上吸取做人的道理:人應謙虛;與人相處應落落大方,有禮有節,誠實守信。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準確把握重點字、詞。

2、流利地翻譯全文,達到自動講述故事的程度。

二、整體感知

《世説新語》亦稱《世説》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筆記小説集,也是同類小説中的代表作。有許多作品,批判黑暗,諷刺奢淫、表彰善良,全書語言精練,善於通過一言、一行來刻畫人物肖像和精神面貌,意味雋永,今天我們一同學習《世説》三則故事,體會作者遣詞造句,塑造人物的獨特語言風格。

三、疏通字詞並翻譯全文

1、介紹作者劉義慶的有關知識以及《世説新語》這部小説的特色。

2、檢查。

3、要求根據書後註釋翻譯三則故事。

4、重點語句解析。

四、總結、擴展

點評翻譯的優劣,概括指導古文譯法:變單為雙,聯想推敲,補充省略,調整詞序等。

五、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思考:

1、三則故事分別表現主人公怎樣的性格。(用一句話概括)

2、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3、體會三則故事的語言特點。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分析人物性格

2、體會語言特色

二、課文分析

1、讀課文,分析人物性格。

孔融:機智

陳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曹操:好猜忌、嗜殺、殘暴。

2、小説通過人物的哪些方面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

孔融:語言描寫

對守門人所言:初步展示(開始)

與李膺對話:逐步表現(發展)

回陳韙之語:進一步表現(高潮)

陳元方:語言描寫

曹操:行動描寫

使…代;自…立→令間諜問→聞之,追殺

3、讀《世説新語·排調·第二十五》這則故事,體會語言特色

謝公(人名)始有東山之志(指優遊山林的意願),後嚴命屢臻(下達)勢不獲已(看情勢無法實現自己的願望了),始就桓公司馬。於時人有餉桓公藥草,中有“遠志”。公取以問謝:“此藥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稱?”謝未即答。時郝隆在座,應聲答曰:“此甚易解:處則為易‘遠志’,出則為‘小草’”。謝甚有愧色。桓公目謝而笑曰:郝參軍此過乃不惡,亦極有會。(話説得極有意味)

思考:①謝安聽了郝隆的話後感到慚愧的原因。

②本文語言特色。

附參考答案:①謝安始有東山之志,可後來畢竟出山為官了。郝隆所志處山則這處山為

“遠志”,出山則為小草。因此謝安“出山”則為小草。

②語言雋永,意味深長。

遠志:名為藥名,更指人的潔身自好的志向。

三、總結、擴展

1、《世説新語》善於通過特徵性的細節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

2、善於把記言、記事相結合。

3、語言精練含蓄,雋永傳神。

四、作業

課後練習一

探究活動

一、方仲永與孔融的人生起點一樣,但結局卻大不相同,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解説:同學們先找到《傷仲永》這篇文章,蒐集一些有關孔融的故事、生平事蹟的;然後在對比閲讀的基礎上在班內組織討論;最後形成一定的結論。

二、你認為陳太丘的做法可不可取?為什麼?

解説:可以在班內組織討論或展開辯論。

九年級語文課本教案 篇六

《愚公移山》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理解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寓意,掌握愚公精神。

(二)能力目標:文言文的誦讀;運用全面的、辯證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學習古代人民戰勝艱難險阻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二、教學重點:理解本文寓意及愚公精神。

三、教學難點: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課時安排:

五、教學方法:討論法;問答法;講解法

六、教學設計與內容

第一課時

一、課程導入(3分鐘)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聽過“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句話呢?(生:聽過。)那我請位同學為我們複述一下這個故事。(生:這個故事講得是唐朝的大詩人李白,他小時候不喜歡讀書。有一天,乘老師不在屋裏,便悄悄的溜出門去玩。他來到山下的小河邊,見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石頭上磨一根很粗的鐵杵。李白就覺得很納悶,就上前問她:“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 老婆婆説:“我在磨針呢。”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麼粗大,怎麼可能磨成細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説:“只要天天磨,鐵杵就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聰明的李白聽後,再聯想到自己,感到非常慚愧,於是變轉身回到書屋努力學習。從此,他在心裏牢牢的記住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圖強,用功學習。)講得非常好。那你們知道這則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呢?(生:只要我們有恆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沒錯,這則故事告訴的正是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我想大家應該也做得到。好,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與這則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認真體會一下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

二、文學常識(2分鐘)

從文中註解①我們看到這則寓言選自《列子•湯問》,《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了很多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我們今天所學的這篇《愚公移山》就是古代

寓言中的名篇,它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禦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寓言這種體裁的特點是寄託一定的道理在一種比喻性的虛構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意味。

三、字詞(4分鐘)

下面大家先自由朗讀一篇課文結合文章註釋將不懂得讀的字註上音,如果註解中沒有,就先劃出來,等一下我們一起解決。„„

大家都讀完了嗎?(生:讀完了。)那你們有哪些不會讀的字詞呢?(生: „„)(在這篇課文中以下字詞的讀音應提醒學生注意):

萬仞(rèn) 懲(chěng) 塞(sè) 迂(yū) 荷(hè)擔者 箕畚(jīběn)

窮匱(kuì) 亡(wú)以應 厝(cuò) 孀(shuāng)妻 齔(chèn) 叟(sǒu)

„„(結合註釋解釋:塞:多音字,阻塞。 荷:多音字,扛。 亡:通假字,通“無”。 „„)

四、朗讀課文(2分鐘)

接下來大家一起朗讀一下這篇課文,看看這篇文章講的是什麼故事?

五、疏通文意(8分鐘)

大家讀得非常好,大家讀完了這篇文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疏通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家結合文章註釋看下文中有哪些字詞句是大家有疑問的,現在大家跟同桌互相討論,試着翻譯一下整篇課文。(„„)

大家都看完了嗎?有沒有哪些字詞句在你們討論中沒能得到共識或不能讓你給理解的呢?(可能會有疑問,根據學生提出一一解答。)

因為這篇文章的字詞比較容易理解,我就不多説了,就請4位同學為我們翻譯一下這篇課文吧。(本文為自讀課文,全文大意由學生自己疏通,教師只從旁指點即可。)

【生1: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生2:北山有一個愚公,年紀將近有九十歲了,面對着山居住。(他)苦於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説:“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

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説:“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麼樣呢?況且土石放到哪裏去呢?”大家紛紛説道:“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 於是愚公就率領挑擔子的三個兒孫,敲鑿石頭,挖掘泥土,用簸箕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寒來暑往,季節交換,才往返一趟。

生3:河曲的智叟笑着勸阻愚公説:“你太不聰明瞭。憑你在世上這最後的幾年,剩下的這麼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剷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 北山愚公長長地歎息説:“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能通達事理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啊。可是山卻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麼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生4:山神聽説了愚公移山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便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漢水的南邊,再沒有高山阻隔了。】(根據學生的翻譯,對於翻譯不到位的地方稍作解釋。) (在翻譯其間結合課後練習二分別點出一詞多義字“方” 、“且” 、“曾” 、“固” 、“亡”等。)

六、總結(1分鐘)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愚公移山》這篇文章,較完整的知道了整篇課文所敍述出的寓言故事。在下節課上我們將深入瞭解整篇寓言故事以及它所敍述的道理。對於愚公與智叟這兩位主人公也將作出詳細的解説,所以請同學們課後認真思考下這篇寓言通過愚公與智叟這兩位主人公向我們詮釋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vkn5p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