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秋天的樹葉》教案(精品多篇)

《秋天的樹葉》教案(精品多篇)

《秋天的樹葉》教案(精品多篇)

教材分析 篇一

俗話説:一葉知秋。“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秋天,許多樹的葉子換上了新的色彩。組織一次秋遊,到野外、山上、公園或植物園裏去,觀察一些植物的葉子,看看它們的顏色有什麼變化,注意蒐集各種植物的落葉,仔細觀察它們的形狀、色彩,還可將它們蒐集起來,製成“樹葉冊”或“樹葉書籤”。在作文課上,先給同學們介紹自己蒐集到的樹葉,然後圍繞“秋天的樹葉”,自擬題目,寫一篇習作。

活動過程: 篇二

一、導入活動

1、教師:小朋友,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了嗎?你們喜歡秋天嗎?為什麼呢?

2、教師:到了秋天,樹上的葉子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

幼兒自由談論並回答老師的問題。

3、教師小結:秋天到了,樹上的葉子很多都會變顏色,有的變成紅色,有的變成黃色。等到深秋的時候,秋風一吹,葉子就會隨秋風飄落。

二、引導幼兒觀察樹葉,大膽地説出它的外形特徵

1、教師:小朋友,你們把自己帶的樹葉拿出來吧!

2、引導幼兒通過各種感官感知樹葉的形狀特徵,認識它們的名稱。

教師:小朋友,你們認識你們拿的這些樹葉嗎?它是什麼樣子的呢?你們覺得你們的樹葉像什麼呢?

引導幼兒觀察並説説樹葉的名字。

3、教師讓幼兒摸一摸這些樹葉,會有什麼樣的感覺。然後再聞一聞,它又有什麼樣的味道。

4、請幼兒交換觀察樹葉

教師:這片樹葉和你剛才摸的樹葉有什麼不一樣嗎?哪裏不一樣呢?(引導幼兒從形狀、顏色等來説一説。)

三、認識樹葉的名稱

1、教師:你們都知道這些樹葉的名字嗎?

楓樹的樹葉像手掌,銀杏樹的樹葉像扇子,松樹的葉子像針,白樺樹的葉子像顆心。

2、遊戲:教師報出樹的名字,幼兒能很快地舉起它的樹葉,並説出它的形狀。

四、遊戲:樹葉找朋友,鞏固認識這些秋天的樹葉

1、教師:我們一起來玩一個遊戲吧!我説到什麼樹葉或者是説到什麼形狀的時候,拿了這個樹葉的小朋友就站出來。然後找到跟你拿一樣樹葉的好朋友握握手。

2、教師帶領幼兒進行遊戲。

3、教師進行小結,結束活動。

設計理念 篇三

習作指導以觀察和體驗為突破口,讓學生走進秋天,走近樹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積累素材。在交流觀察發現、引導言語表達等習作指導過程中,啟發學生做有心人,寫出自己的發現,自己的體驗,自己的想象,自己心目中“秋天的樹葉”,那些“我”獨有的東西。作文教學應為人而文,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悟性,煥發學生的靈性,讓作文成為學生生命的一部分。

課前準備 篇四

1、組織學生秋遊,觀察樹葉,蒐集自己喜愛的各種植物的落葉。

2、請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如樹葉顏色變化的原因及與秋天樹葉有關的古詩詞等。

3、教師拍攝一段錄像,包括秋天的景色全景,秋天樹葉的特寫鏡頭,同學們觀察、蒐集樹葉的活動。

教學過程 篇五

一、在回味中親近。

1、喚醒回憶。(播放音樂《秋日的私語》)

(1)師描述:前天,我們去秋遊,感受到了濃濃的秋天的氣息,特別是與秋天的樹葉進行了親密的接觸。那麼,你眼中秋天的樹葉是什麼樣的呢?(請學生用一兩個詞或一兩句話簡要談一談真實的感受)

(2)老師眼中秋天的樹葉是什麼樣的呢?(教師也談一談,與學生真誠交流。)

(3)古代詩人眼中秋天的樹葉又是什麼樣的呢?

(4)學生彙報蒐集的資料。用實物投影展出: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

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唐·白居易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唐·杜牧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唐·王昌齡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唐·劉禹錫

(通過師生交流,談對秋天樹葉的印象,雖寥寥數語,卻勾起了學生的回憶,和着那一曲《秋日的私語》,使學生不知不覺又一次走進秋的天地,走近秋天的葉子,流連其間。學生把蒐集的與秋天樹葉有關的古詩詞展示出來,營造出濃濃的詩的意境,與秋天的'樹葉的神韻相契合。)

(5)師:是呀,古人對秋天的樹葉既有“一葉知秋”“櫚庭多落葉”的感慨,又有“紅於二月花”“霜乾片片輕”的喜愛。看來,秋葉真是秋日一道靚麗的風景。

邊出示邊朗誦:

寫秋雨——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寫秋夜——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日明中。

寫秋色——雨侵壞甕新苔綠,秋入橫林數葉紅。

寫秋聲——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2、精彩回放。

播放錄像,體會秋雨秋夜秋色秋聲中的葉,錄像中可以加話外音,然後播放同學們觀察、蒐集樹葉的活動情景。在展示秋色紅遍山野的時候,加入秋天樹葉的特寫鏡頭,從整體到局部,由漫山遍野到一棵樹,再從一簇樹葉到一片樹葉。

(播放錄像與展示學生蒐集的葉子,進一步使學生親近樹葉。學生只有“情意”萌動時才有用語言表達的願望,在作文指導時努力通過創設情境撩撥學生情感,激發學生習作激情,產生“我要寫”的願望。)

3、展示分享。

秋遊的時候,同學們都做有心人,不僅蒐集了許多樹葉,而且不少同學回去還進行了加工,製成了書籤,繪成了“樹葉畫”,給大家展示一下吧。(學生爭先恐後,展示自己的“傑作”。)

4、小結。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正是這些多姿多彩的樹葉把秋天裝扮得如詩如畫,今天我們再一次走進秋葉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美。

二、在發現中體驗。

1、教師引導:所謂觀察,就是仔細察看。我們該從哪些方面來觀察一片秋葉呢?(隨着學生的發言板書:顏色、形狀、姿態……)

2、指導觀察。

(1)觀葉色。秋天的樹葉是什麼顏色?(紅的、黃的、綠的……五彩繽紛。)如果是黃色的,是金黃、橘黃,還是綠中泛黃?即便松柏等四季常青的樹葉,只要細心地去觀察,也會發現它們有細微的變化。

(2)辨葉形。秋天的樹葉是什麼形狀?是圓形的、扇形的,還是爪形的、針形的……再瞧瞧它們葉柄的形狀、葉脈的紋路是什麼樣的?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雖然樹葉形狀不一,但都精緻奇麗。

(3)摸葉片。在看的過程中,提醒學生伸出小手摸摸葉片,是光滑的,還是粗糙的,進一步感知秋天樹葉的特點。

(4)嗅葉味。觀察過程中還可以讓學生用鼻子湊近葉片嗅一嗅,感受葉子透出的秋的味道。

(觀察力最可貴的品質是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不平常的東西。從指導學生觀察開始,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葉色、辨葉形、摸葉片、嗅葉味,從觀察一枚樹葉,一簇樹葉,一株樹葉,及至漫山遍野的樹葉。指導學生觀察有層次,有方法,循序漸進,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感知秋葉,為習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語句是可以模仿的,但活生生的體驗是無法用文字來克隆的。教師循循善誘,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啟發學生看、聞、摸,靜靜地想,細細地品,分享發現,分享體驗,分享快樂。)

3、啟發回憶。

(1)我們剛剛觀察的是一片樹葉。一簇樹葉,一株樹葉,滿山樹葉,又是怎樣的情景?(指導學生習作時可以由點到面,或由面到點,既寫單片的樹葉,又寫整體的樹葉。)

(2)俗話説,“樹欲靜而風不止”,風中的樹葉是怎樣的姿態呢?(引導學生回憶想象在枝頭顫抖的樹葉、在空中飄舞的樹葉的姿態,以及它們發出的聲音,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3)提示學生還可以寫寫雨中的秋葉等等。

4、小結。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同學們只要仔細觀察,就一定會發現秋葉的不同特點,發現秋葉的細微差別,就會有一份收穫,有一份驚喜,筆下的秋葉一定會栩栩如生。

三、在想象中張揚。

1、播放錄像。看到這些色彩繽紛、千姿百態的樹葉,你聯想到什麼呢?請把你聯想到的寫在你搜集的樹葉上,或寫在準備好的各種樹葉形狀的紙片上。

2、集體交流。請學生讀寫在葉子上或葉形紙上的句子,教師及時點撥,對寫出自己真實感受和富有個性的想象給予讚揚,鼓勵學生有創意的表達。

3、出示課件。課件上出現形狀不一、顏色各異的樹葉,上面寫着一些句子,請學生欣賞,並談談自己受到的啟發。進一步啟發學生大膽想象。

(孩子們的思維是最活躍的,想象力是最豐富的。一旦他們的思維打開,插上想象的翅膀,就能“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們鼓勵學生率性而為,張揚個性,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童心為秋天塗抹色彩。)

寫在樹葉上的句子有:

(1)一片秋葉就是一首詩,幾聲蟲鳴就是一曲歌。

(2)秋天停在一片樹葉上面……

(3)飄飛的樹葉是風的語言。

(4)一陣秋風使樹葉變成黃金一般的玫瑰。

(5)風走後不久,那片樹葉的臉紅了。

(6)大樹,是撐開的傘,現在,葉子落了,是傘漏了嗎?

(7)秋意踮起腳尖掠過樹頂,染紅幾片葉子,然後乘着一簇風掠過山谷離開。

4、小結。生動的想象有一種魅力,就像是童話中的魔棒,碰到哪兒,哪兒就產生奇特的變化,讀後常常令人長久難忘。只要插上想象的翅膀,哪怕是最普通、最平凡的事物也能產生無窮的美感與詩意。

四、在表達中成長。

1、自主擬題。我們圍繞“秋天的樹葉”寫一篇習作。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你打算擬一個什麼題目呢?(請部分學生把擬定的題目寫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賞。)

寫在黑板上的題目有:《落葉的旅行》《秋天的“鬼精靈”》《秋葉抒懷》《秋葉賦》《霜葉紅於二月花》《小樹葉的秋天舞會》《漫天紅葉》《百變秋葉》《秋天的“信件”》……

2、下筆成文。下面就讓我們用手中的筆來描繪眼中的秋天的樹葉吧。學生習作。(略)

習作目標 篇六

1、引領學生走進如詩如畫的大自然,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之情。

2、組織學生到公園、野外、山區等處去秋遊,着重觀察秋天的樹葉,搞清它們的形狀、色彩。

3、着力提高學生參加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指導學生製作“樹葉書籤”、“樹葉冊”等。

4、引導學生互相介紹自己蒐集到的各種樹葉,培養它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5、以説促寫,努力提高學生書面表達的水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w88vq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