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高中語文教案課件課件課件範本精品多篇

高中語文教案課件課件課件範本精品多篇

高中語文教案課件課件課件範本精品多篇

高中語文説課稿課件 篇一

説教材:

(一)教材地位

《詩經兩首》是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課,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高中語文在詩歌教學中按照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順序來進行課文編排,《詩經》作為我國詩歌的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課改後,教材從高一第二學段,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瞭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繫,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學習目標

1、瞭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2、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説學法:

學生學法:

1、討論交流法

2、個性展示法

3、課堂辯論法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學生自己獨立思考之後,形成自我觀點後的溝通交流,學生間的思維碰撞更有助於學生新觀點的形成和完善。個性展示法在於讓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鍛鍊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為書面的鑑賞分析打好基礎。課堂辯論法的應用使得課堂不同的觀點立場相互較量,促進學生對於問題的深入探究。

説教法:

教師教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歸納法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永遠離不開朗讀法,在本次課的設計中,採用多種朗讀方式,包括配樂朗誦,學生朗誦喜歡的詩句,背讀和教師引讀。讓讀書聲讀書聲真正的瀰漫在詩歌的課堂。本課以以主問題的設計帶起全文的賞析,因此學生的分析鑑賞在課堂的呈現上會顯得有些零散,教師借用點撥、歸納的方法,結合板書的設計能夠增強課堂的條理性,使得學生的發言更清晰。

説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中國被譽為詩歌的王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上溯到《詩經》,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追溯到《離騷》。孔子説:“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今天我們一同學習《詩經》中的《氓》。

新課導入從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切入,本課是學生高中語文學習中古代詩歌單元的第一課,從《詩經》入題吻合本單元的單元提示,同時《離騷》概念的引入也為本單元第二課做了鋪墊。

二、 明確學習目標

1、 瞭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2.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學習目標的展示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之前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難點,真正讓學生做到心中有

數、有的放矢。關於《詩經》,學生在國中時期學習過《蒹葭》和《關雎》,因此學生對詩經的特點和比興的手法並不陌生。詩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而對於中關於愛情觀念的探究作為本課的突破難點。

三、 配樂朗讀,梳理概括故事情節

詩歌學習在於朗讀,在學生第一遍朗讀中選用古琴曲《鳳求凰》為背景音樂,為朗讀營造一種古韻氛圍,更易於帶學生進入詩境。朗讀後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指導,主要是讀音的準確和四言詩二二拍的節奏。

《氓》是一首敍事詩,學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節有助於理解詩歌淺層的含義,對女主人公戀愛、婚變、離開的經歷以及情感脈絡的變化有準確的把握,同時為重難點的突破做好了鋪墊。

四、 教學重難點突破

1、初探究:課文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畫出來,並簡要賞析。

本堂課的學習重點在於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與認識。但重點內容突破的問題設置沒有選用“詩歌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也沒有從《詩經》手法角度“詩歌是如何運用比興手法的?”出發。引導學生從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詩句入手,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於學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於學生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比興手法運用等方面發散出去,也就是用一個總問題將全文穿起。同時這樣的問題設置更便於學生將自己的觀點闡發出來,正所謂“讀進去,説出來”。這樣的讀詩的角度,除去讓學生學會解讀《氓》之外,也學會讀詩鑑賞詩的一般規律。

這一環節中,詩歌內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於課堂的生成,教師重在引導而不是講授。在小組活動,先引導學生先自主理解,然後小組交流,最後班級展示。這樣有助於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獨立的見解。

2、再探究:女子離開氓以後,能不能獲得幸福?

這一問題的設置事實上在前一問題的基礎上生髮出來的,在於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詩歌的思想內涵。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對於正確愛情觀的探討有助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一環節的問題設置本身就是兩面性的,富於辯論性。而學生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讀,會在課堂上呈現思想和觀點的碰撞,在辯論聲中學生們會對正確的愛情觀有清晰清楚的認識。在本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文解文”的閲讀方法,以規避學生完全脱離開文本進行無根據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課上學生結合文本聯繫實際的爭辯將課堂推向了高潮。

五、 課堂小結

什麼是愛,愛是靈魂的共通,愛是精神的平等。什麼是愛情,朦朧派詩人舒婷用《致橡樹》給我們做出了詮釋。

本課以朗讀舒婷《致橡樹》節選收尾,以教師朗讀的聲音帶動學生一同跟讀,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是與學生上一環節內容想成呼應,同時有和上課伊始的朗讀呼應,從朗讀聲氣,再朗讀聲中結束,使得整堂課的設計結構圓和。

高中語文説課稿課件 篇二

一、説教材

《短文三篇》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三篇短文,富含哲理,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有思想衝擊的力量。它們告訴學生要熱愛生命、熱愛生活,要學會思想,學會平等、合作和承擔責任,它有助於學生提高生命質量。同時,三篇短文質樸而富含哲理的語言和以小見大、比喻、對比等技巧的運用,值得學生借鑑。

蒙田的《熱愛生命》文章語句平實,思想卻深刻,作者把深邃的思想通過鮮明的對比呈現了出來從對比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愛,取決於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世界只是一個角度,而生活也只是一種心境: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以不同的心境營造的是迥異的生活從對生活苦和樂的對比中,作者調製出了“心的轉化劑”,同樣在對生和死的對比中,作者提煉出了“樂觀的美酒”作者為了突出“生”的樂趣,鮮明地提出了“生之本質在於死”的觀點樂觀地面對每天升起的太陽,充實地度過上帝賜予你的每一天生命,死亡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總是顯得那樣耐人尋味在一句簡短的比喻中作者形象生動而又高度準確地概括出人的兩個本質的屬性:肉體的脆弱和思想的偉大文章的開頭,作者把人比作葦草,似乎透露出蒼涼的意境,傳達出人的自然生命的脆弱性的無奈但是,這絕非單純的感傷情緒的流露,因為作者並沒有將人簡單地比為草木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思想”與“葦草”兩個意象的疊加產生了詩性的張力,將人表述為一種矛盾的、辯證的存在,其中藴涵着精神與物質、理性與感性、倫理的尊貴與自然的卑微等相反相成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雖然“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但作為世間唯一能思想的動物,他卻比整個宇宙更高貴正是人對自己有如草芥一般脆弱和微末的處境的自覺體認成就了人的崇高與莊嚴作者強調人生命的脆弱正是為了突出人思想的偉大

《信條》就是這樣一篇指導我們如何把美好的願望付諸實踐的文章。一切美好的藍圖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變成現實,擁有愛的情愫,擁有思想的靈光,更需要有行動的橋來連接心靈和現實。作者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傳達出精深的人生準則,在輕鬆愉悦的氛圍裏,靈魂獲得了高標準的昇華作者談到的十七條準則表面似乎是“幼兒園語”,實際上句句精警有力,引人深思,值得我們踐行一生,是促進人生幸福、社會和諧、世界太平的法寶作者像一位飽含愛心的阿姨,拈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精心打磨成一顆顆璀璨的珍珠,串在一起,就成為一掛折射生命內涵的項鍊;又像一位閲盡滄桑的智者,用關愛、尊重、盡責等音符合奏出生命的幸福之曲,演繹出世界的和諧之音最可貴的是,作者認為這美妙的旋律不應只彈奏在心間,更應迴響在現實世界的每個角落。

二、説學習目標和重難點預設

《語文新課程標準》注重“以學定教”。學生自學後,根據對文本的把握,教師根據對課程標準的把握,我們共同討論,師生一起預設學習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能説出關鍵句的內涵。

過程與方法目標:摘抄散發思想華彩的語句,品味文章樸實富含哲理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悟文章豐富的精神內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命觀,提高個人素養。

三、説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論,為了維繫良好的教育生態,全面提高學生素養,在課堂上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理念,我採用“三段自主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學習,構建“高效課堂”。“三段自主學習模式”,即課前自學、課中展示、課後反思三段。這種學習模式最終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好起來。

[教學設想]

本課的隨筆充滿了哲理色彩和生命意識,並且作者都是具有獨特思想體系的哲學家,因此在教學中應力求通過設置能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問題,引導學生認真研讀文本,突出學生的個性解讀,以提升境界為指向,讓學生走進人類思想的寶庫中,感受思想者的高貴,與作者相約,與生活接軌。

因此根據本課的特點,將三篇短文依據“人啊!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這一名言展開,按照“人是什麼”“人的生命”“人的生活”三個主題分別對《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熱愛生命》《信條》進行研讀第一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以教師講授為主,第二篇《熱愛生命》以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分析為主,第三篇《信條》以學生合作探究為主,每篇文章都像是一位靈魂的導師,引領我們走向精神的家園

[教學過程]

導入:(將三篇短文作為一個整體,導入的同時板書):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短文三篇》,每個人都有過少年維特的煩惱,也有青春不能承受之輕,在煩惱的時候常常不自覺要思索人生問題,是啊,人——一個多麼複雜的字眼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生命呢?人是有思想的動物,那麼思想對於人又意味着什麼呢?時代瞬息萬變,有沒有不變的信條呢?讓我帶着這些問題,走進《短文三篇》,聽聽哲人們給予我們的人生箴諫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1、導入:由“人是什麼”引出導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2、分析文章的標題

3、闡述思想的高貴

4、教師總結:人是宇宙中一個偉大的存在!提升思想也是熱愛生命,因為思想可以在我們有限的生命裏書寫永恆!

《熱愛生命》

1、導入:以“葦草”生命的脆弱引出“人的生命”,展開對生命討論

2、閲讀課文,  討論、分析:作者是如何熱愛生命的?

3、結合事例拓展、討論

4、教師總結:生是死之開始,而死是生的極限;生命的價值是在具體的生活中實現的,生活中我們做的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做的有意義的事情越多,那麼,我們生活的價值就越大,我們生命的價值就越大,那麼,死的價值也就最大,因為死是生的極限,這個時候,生命是最充實的時候。

《信 條》

1、導入:以思想的靈光,愛的情愫,更需要有行動的橋來連接心靈和現實引出“人的生活”

2、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感觸較深的句子,並在旁邊適當作一些批註

3、學生對課文質疑,學生討論、解答,教師作必要的點撥

4、教師總結:真理往往是最樸實的話語,我們在慢慢長大,但無論什麼時候,千萬別忘記兒時,父母師長的語重心長正如孟子所説: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結束語: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短文三篇》,我們簡單回顧一下,生命是人的自然基礎,思想體現人的人格追求,而信條是人的生活原則,  這些閃爍着理性光芒的短文給了我們深刻的啟迪:當我們懂得了生與死的關係時,我們會更加熱愛生命;當我們知曉了人如葦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們變得尊貴而強大時,我們看到了思想對於生命的意義;當我們明白度過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兒園裏學到的那些信條時,我們不禁感慨看似簡單的信條中包含了多少永恆!三者構成了穩固的三角結構,共同支撐起一個大寫的“人”。

高中語文説課稿課件 篇三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是日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關於美和審美的哲理散文。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本單元設計的目的是通過閲讀現當代散文,學會在總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的基礎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學會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學會體會散文語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冊第二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文章以發現海棠花未眠寫起,從三個方面闡述: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重視自然美,崇尚寫實精神。本文由於是哲理散文,加上學生對藝術欣賞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內容理解較難。如何把難理解的文章深入淺出的講解好,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體會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特點,特制定兩個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理解本文主旨,讓學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2)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品味散文語言。能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學會創造美。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就確定為:理解本文主旨與鑑賞本文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二、説教法:

本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主旨和鑑賞語言,因此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是關鍵。運用前幾篇課文所學的提要鈎玄的方法,學會勾畫圈點重要的句子,抓住關鍵句子理解主旨。採用重點段落重點閲讀的方法進行。同時輔之以多媒體教學設計,讓學生能儘快的抓住關鍵。同時也採用問題激趣討論法,使學生能自主地探討問題。

三、説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有些哲理性較強,隱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語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等,理解較困難,因此,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讓學生自由的發表意見,自主合作的探討問題。

四、説教學過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yjdoy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