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實用】國小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實用】國小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實用】國小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能結合已有的經驗對一些可能性的事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語言做出判斷性的表述,並能簡單説明理由。

3 、培養表達能力和邏輯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能對一些事情的可能性做出正確判斷,並恰當的表達出來。

2、培養學生簡單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表達自己思考過程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轉硬幣

1、印有一元的這面是正面,印有國徽的這面是反面。(轉硬幣) 猜是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

2、先猜是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再轉硬幣。

總結:也就是説在硬幣轉動之前,我們只能猜測,轉動之後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這就是一種可能性。(板書:可能性)

二、摸棋

1、把紅棋全部放入一個盒中。請問在這個盒子中會摸出什麼顏色的棋?

2、那如果再請同學摸會是什麼顏色的?

3、把三種顏色的棋放到盒中,這次還一定會摸出紅棋嗎?猜在這個盒子中會摸出什麼顏色的棋?學生實際摸摸看。

4、總結:在這個盒子中裝有三種顏色的棋。摸的時候,可能摸出一個紅棋,可能摸出一個黃棋,也可能摸出一個綠棋。我們只能用可能描述這件事情。

5、請問在這個盒子中摸到紫棋嗎?(因為沒有紫色的棋,所以不可能摸到紫色的棋)。

6、小精靈帶來三個杯子。提出三個問題。

三、書上例2。

要求:如果認為某件事情是一定會發生的,就在方框裏畫勾,可能發生的就在方框裏畫圓圈,認為不可能發生的就在方框裏畫叉。

四、鞏固練習。

書後練習題,小卷,遊戲。

教學反思: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把抽象問題具體化,將複雜問題簡明化,將“可能性”這種深奧的教學內容設計成符合低年級學生思維特點的數學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讓學生從被動聽講變為主動探索,並通過參與具有教育價值的數學活動,初步領會到深奧的“可能性”問題的意義。

國小數學教案 篇二

教學內容:年、月、日

目的要求:

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瞭解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的知識。

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歸納概括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重點:認識年、月、日的知識

難點: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

教具: 年曆卡,投影,電腦

教學過程:

出示日曆冊、掛曆、年曆卡、

師:問他們是用來幹什麼的?

誰來告訴大家自己的生日?

誰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哪年哪月哪日誕生的?

年、月、日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年、月、日也是時間單位,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電腦出示課題 年、月、日

一、認識年、月、日

1、結合實際認識一年、一月、一日的時間長短

師:問你知道多長時間是一年?多長時間是一月?多長時間是一日?

(讓學生儘量説出自己所瞭解的)

師:為了看着方便,人們把日曆冊製成掛曆和年曆卡。

2、請同學們拿出1900年、1993年、1996年的年曆卡,認真觀察一下,看一年有幾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

師:結合學生回答板書:

一年有12個月。

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小月:30天:四、六、九、十一;

二月:平年28天,閏年29天。

師:習慣上人們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把有30天的月叫小月。

你知道為什麼這樣規定每月的天數嗎?

電腦講述故事。

3、計算全年天數

生計算後彙報。

師板演:31×7+30×4+28=365,平年二月:28天,全年365天;

31×7+30×4+29=366,閏年二月:29天,全年366天。

二、判斷平年、閏年

問:有的年份的二月是28天,有的卻有29天,是不固定的,你知道它的排列有什麼規律嗎?

請你觀察下表:

電腦出示1981--2004年二月份天數表。

問:你發現了什麼規律?當二月份是29天的這一年年份有什麼特點?

學生討論後得出每4年出現一次29天 ,二月份是29天的這一年的年份是4的倍數。

師:算一算1900年是4的倍數嗎?但1900年的二月卻是28天,這是因為公曆年份是整百年時,必須是400的倍數,這年的二月才是29天。

師:你知道為什麼4年才會出現一次二月份是29天,也就是閏年。

學生説出自己瞭解的情況。

師:用電腦介紹形成閏年的原因(地球繞太陽旋轉,加解釋)。

1、練習:

判斷:下面哪一年是閏年?請你説一説是怎樣判斷的。

1990、1908、2000、1998、2100

生説出想法後,師介紹可以用年份的末兩位數字除以4能整除就是閏年,否則是平年。師告訴學生大家喜愛的奧運會一般在閏年舉辦。

2、記憶每月天數

你有什麼好的方法記憶每月的天數嗎?

讓知道的同學回答,師結合學生回答介紹下面的方法:

(1)拳記法:師邊示範邊講解。

(2)歌訣法: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閏年二月再把一加。

三、鞏固練習

1、口答:

(1)一年有幾個月?

(2)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

(3)平年二月是多少天?閏年二月有多少天?

(4)閏年全年有多少天?

(5)小強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出生的?

2、判斷:

(1)一年中大月有7個,小月有4個。( )

(2)每年都有365天。( )

(3)凡是4的倍數的年份都是閏年。( )

3、遊戲

大月過生日的舉起你的生日卡。

4、聯繫實際解決問題

(1)你今年幾歲?算一算你是哪一年出生的,並説出自己的想法。

(2)老師今年38歲,算一算是哪一年出生的?

(3)今年二月你家的電費花了多少元錢,算一算平均每天花多少元錢?

(4)今年1--3月共花電費多少元錢?平均每天花多少元錢?

(5)4月份有幾個星期零幾天?

板書設計:

一年 12個月(7個大月、4個小月、1個平月) 365天 (366天)

大月 31天

一月 小月 30天

平月 29(28)天

國小數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學生親身體驗和經歷中初步建立1噸的概念。

2、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簡單的轉化。

3、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數感的培養,激發求知慾。

4、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這節課是在教學了克、千克、噸這三個重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的探索教學。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恰恰是本節課的重點。於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繫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第一個環節: 教學1噸有多重, 特別是"1噸"的現實意義是教學的難點。如果沒有相應的經驗支撐,純粹記憶1噸的概念是無意義的。因此本節課設計了一個學生樂於參與,容易參與的活動。全體學生在經歷了470克——1千克200克千克——5千克——10千克(1噸)的感受過程(很輕——輕——重——很重)。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從遊戲中感受。通過用噸作單位的物品的展示和為什麼不能帶這樣的物品到現場的提問,以及與帶來的物品比較初步感受到用"噸"作單位的物體是很重,很大的。

第二個環節: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實踐作業《一噸有多重》在合作者用到了推算,精算,和估算,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並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三個環節:小組彙報合作結果,讓學生用準確、完整的語言來彙報小組推算的過程。用課件出示給學生從視覺上帶來更大的衝擊力。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及推算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數感的培養,激發求知慾。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創設情境,揭題導入

一、創設情境,揭題導入

(1)感受

師:我們玩一個猜一猜的遊戲,老師準備了四樣物品,分別是一袋大米、一盆花,一個籃球、一個鉛球。它們的重分別是470克、1千克200克、10千克、5千克,誰能來拎一拎,猜一猜給他們找出對應是物品。

師:你能來説説你是怎麼猜的

師:一噸的物品你能拎起來嗎,

生1:太重了,拎不動

師:那麼一噸有多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一噸有多重?》(出示課題)

活動2【活動】小組合作、探究實踐

二、小組合作、探究實踐

(1)、實踐

師:老師這裏有四樣物品,請同學們選擇一樣物品的重量進行推算,算一算多少個這樣的物品的重量大約是一噸,也就是1000千克。並在課堂上完成這張 實踐作業。

師:小組內先商量一下,你們選擇哪個物品的重量?

生:10千克、5千克

師:為什麼不選這兩個?470克和1千克200克

生:不好算。

師:辦法總比困難多,想一想怎樣把它變成容易算的?哪個小組願意來挑戰困難?

師:鼓勵表揚

師:出示小組合作要求,請同學上前大聲閲讀並逐一解釋要求

生:小組合作

(2)交流感受

小組合作完畢

師:那組願意上來交流你們的想法?

生1:10千克 10個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個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師:我們來看大屏幕,(出示動畫演示)

10個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個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2:2個5千克時10千克,20個5千克就是100千克,200個5千克就是1000千克就是1噸。

生3: 1千克200克看成1千克,10個一千克就是10千克,100個1千克就是100千克,1000個1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4:470克約是500克2個500克是1千克,20個500克是10千克,200個500克是100千克,20xx個500克就是1000千克。

活動3【練習】練習

師:出示課件動畫演示如果老師把20個籃球裝一筐,能裝多少筐呢?

活動4【講授】小結

師:今天我們通過掂一掂。算一算感受了一噸的重量,在生活中還有更多有趣的數學知識等待我們去探索。

國小數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瞭解有關利息的初步知識,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義,會運用利息的計算公式進行計算利息。

2、使學生明白儲蓄的意義,進行教育,培育其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學生分組、幻燈機、存款憑證。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小品導入新課

師:在上新課前,我們來看一個小品。大家可要仔細看,等一下,老師有問題要考你們,看誰最聰明,好,現在請看:

師:銀行職員,同學甲:儲户小麗,同學乙:孜大爺。

(甲揹着揹包,興沖沖地趕路,碰上乙)

乙:喂,小麗,這麼些早去哪裏呢?

甲:張大爺呀,我還要去銀行取錢呢!

乙:取錢!真不懂你們這些人,錢好好地家裏不放,偏偏要藏到銀行裏,又要存,又要取,多麻煩。

甲:大爺,這您就不懂了,這錢放在家裏不安全,存到銀行裏,不但能合理、有計劃地用錢幣還能支援國家建設呢!

乙:真的嗎?錢存入銀行有這麼好處,那我趕緊去把家裏的幾百塊錢存了,省了我天天提心吊膽了。

甲:大爺,再見

乙:再見

(甲繼續走,到了銀行)

甲:您好,我不想取回去年存的100元錢,請您辦下手續。

師:好的請填一下取款單。(生填)

師(把錢遞給甲)這是你的錢,數數看。

甲:(數錢)驚訝地叫道:哎,怎麼錢多起來了?

(甲揚起手中的錢)您多給了一塊八毛。

師:(撫摸着甲的頭):真是個誠實的好孩子,錢沒錯,這1.8元是你應得的。

二、新授: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誰會知道,説説看!

1、學習利息的計算公式,及相應的幾個概念。生:(利息)

師:同意這種説法嗎?是的,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利息(板書課題)

師:那你對利息瞭解多少?生説。(取款時,銀行多支付的錢叫利息)

師:説得真好,大家表揚他。

師:再請幾位同學説説什麼是利息,並引導學生説出小品中的1.8元是利息。

師:你知道這1.8元利息是怎麼算出來了嗎?請學生看書討論,後引導學生得出:

利息=本金×利率×時間 (板書)生齊讀利息的計算公式。

師:從這幾年來公式可以看出,要求利息,首先得知道什麼?(本金、利息率、時間)

師:我們已經知道什麼是利息,對於本金和利率你知道多少,結合課本,請同學們説一説。生説。

(存入銀行的錢叫本金,小麗的100元是本金)利息與本金的比值叫利率,利率是由銀行的規定的。有按年規定的,叫年利率,有按月規定的,叫月利率,利率可根據存款的長短,和存款的方式不同而不同)生沒説到的,教師可進行補充,並出示:

小麗整存整取的年利率是2.25%

讓學生説説這整存整取是什麼?

(是存款方式,存款有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方式)

2、計算利息。

師:好,現在請同學們根據這個公式。

出示:小品中的小麗把100元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一年。年利率是2.25%。到期,利息是多少?

① 學生獨立完成,請一學生上台板演。

100×2.25%×1=2.25(元)

② 讓學生説説列子中的每個量代表什麼?根據什麼進行列式。(100是本金,2.25%是利率,1是時間,2.25元是利息)

3、税後利息的學習及計算。

師:2.25元是利息,這可就奇怪了,可小麗只拿到1.8元。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錢真的算錯了嗎?

讓學生自由説,不清楚,可以翻書找找原因,小組進行討論,得出:

(國家規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利率納税)小麗得到的實際上是納税後的利息叫税後的利息。教師板書:税後利息。

師:那税後利息該怎麼算呢?想想看,看誰的腦子最聰明,轉得最快。

學生討論思考後,師引導得出:

税後利息=利息-利息×20%=利息×(1-20%)

師:看來,同學們真了不起,利息已經算出來了,現在,算税後利息有困難嗎?好動筆。學生計算,請一同學板演:

2.25×(1-20%)=1.8元

或2.25-2.25×20%=1.8元

師: 現在,大家知道,小麗,多得的1.8元是怎麼回事了嗎?生:知道。

出示第三個問題:小麗一共可取回多少元?

師:這“一共”包括什麼?(本金和税後利息)學生獨立完成,然後反饋。

100+1.8=101.8(元)

答一共可取回101.8元。

4、反饋練習,讓學生看教科書P124—P125內容。

師:還有什麼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解決。……

師:同學們表現真好,現在讓老師來考考你們,看誰知識掌握的最牢。

出示:①把錢存入銀行,只對國家有好處( )

②所有的利息都要納税( )

③存款的利息按20%的税率納税( )

國小數學教案 篇五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教科書第100頁例2,“做一做”和練習二十三第11、12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通過解決具體問題,讓學生獲得一些用除法計算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進一步培養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學會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連除解決問題能正確求解。

教學難點:

會用多種方法來解答。

教具準備:課件。

【設計意圖】通過前面兩個課時的教學,現在學生已初步獲得瞭解決問題的經驗,為了讓學生區分連乘與連除,結合教材特意設計了這一節連除。(具體設計意圖負載各個環節後)

教學過程:

一、基礎訓練:

(1)口算。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解決問題,老師帶來了一些口算練習,你來?

出示:5×3×2= 60÷3÷4= 7×7+1= 21÷3+9=

…… ……

(2)簡單的解決問題。

出示:有30人蔘加團體操表演,平均分成5行, ?

師:能補充問題嗎?

引導學生總結出: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齊讀)

【設計意圖】口算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兩步的口算題給本節課的兩部計算埋下伏筆。“發明千千萬,起點一個問”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把問題的提出留給學生,讓學生做到真正的學習主人。

二、新授例題

1、找信息 蒐集數學信息

師:六一兒童節快要到了,團體操表演隊的60位同學正在緊張的排練着。我們來看看團體操的隊形,左邊的這些同學圍成了一個大圈,右邊的這些同學也圍成了(一個大圈),我們來看看左邊的這一個大圈,這幾個同學圍成了一個小圈,這一個大圈裏有幾個小圈(5 個),右邊的大圈裏有幾個小圈(也是5個),那麼從這一幅圖裏你能收集到哪些信息?

【設計意圖】“説數學、做數學、創數學”是我校數學研究課題“數學閲讀”的主旨,通過指導學生仔細認真的閲讀主題圖,以便保證學生收集的完整性、也是教會學生看圖的基本方法,同時讓學生知道了數學離不開閲讀。

2、提問題 完善解決問題

師:整理題目,出示“這場團體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個大圈,每個大圈平均分成了5個小圈, ?”

師:你能補充問題嗎?

生: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學生默讀)

【設計意圖】課堂的學習,不應該是一個圓滿的句號,而是給學生一個充滿遐想的省略號,應留給學生一片未曾開發的灘塗。就像前面説的“發明千千萬,起點一個問”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

3、説思路 理清解題思路

師:要求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先要求什麼(思考)

方法總結:要求每個小圈的人數,可以先求每個大圈的人數,再用1個大圈的人數除以5就得到了,每個小圈的人數?

師:誰還能説一説這一題的解題思路。

【設計意圖】“説數學”的目標是讓每一位學生會説數學,也就是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在教師總結後讓學生互相説,既是給養學生成功的體驗,也體現了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4、列算式 嘗試解決問題

師:你能列式解答嗎。

【設計意圖】會説不一定會寫,讓學生在草稿本上把他的想法寫下來,也是為了檢查學生將解題思路轉變成數學符號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5、説意義 掌握解題步驟

師:“60÷2=30(人)”表示什麼?

師:是的,要求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先求一個大圈多少人,再求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同學們,今天我們解決問題用的什麼計算方法(除法),幾步計算呢?(兩步計算),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運用除法兩部計算”解決問題。(板書課題),在解決問題裏,我們先要觀察圖,找到有用的數學信息,再通過有用的數學信息分析問題,也就是確定先求什麼,再求什麼,最後列式解答。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説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解決問題要知道先求什麼,再求什麼,同時也是讓學生在説的過程中足部完善自己的表達,獲得成功的體驗,最後通過師生的交流互動完善板書。

6、寫綜合算式。 類比分步計算

師:剛才我們是用分步計算的方法,你能寫出這個兩步計算的綜合算式嗎?

師:綜合算式和他一樣的向老師招招手,好嗎?

【設計意圖】掌握綜合算式的一般計算法則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上節課學生已經初步獲得了用綜合算式來解題的經驗,在這裏直接放手讓學生列綜合算式,同時也是為了把課堂還給學生。

三、鞏固練習。

100頁做一做。

師:請同學們閲讀教材第100頁的做一做,然後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達出來。

……

師:完成了的同學請用你的正確坐姿告訴老師,你已經完成了。要解決這一題必須先找到有用的數學信息?你找到了嗎?

【設計意圖】這是一道模仿練習題,老師不過多的講解,而是讓學生獨立解答,部分學生完成後並不着急講解,等待更多的學生完成再講解,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四、課堂訓練。

1、第104頁的第11題

師:請同學們完成教材第104頁的第11題。

…… ……

師:青蛙和啄木鳥都是消滅害蟲的能手,都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好好的保護他們。能做到嗎?

生:能。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在比較中學會減除類型的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連除、減除類型解決問題的理解,同是也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2、第104頁的第12題

師:請同學們完成教材第104頁的第12題。

師:做好的認真思考,我做的對不對?我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設計意圖】這一題意在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學會一種方法後,並不急於評講,而是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尋找方法,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增強他們的信心,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課堂總結。

師: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課堂的真正主人是學生,學生的學習必須是一個生動活潑的過程,把課堂小結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樂學、愛學。

板書設計

運用連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這場團體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個大圈, 1、蒐集信息。

每個大圈平均分成了5個小圈, 每個小圈有幾人? 2、理清思路。

先求:每個大圈有多少人。列式計算:60÷2=30(人) (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再求: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列式計算:30÷5=6(人) 3、列式解答

答:每個小圈有6人。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範文模板 篇六

教學內容:蘇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教材第78~79頁“間隔排列”。

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探究,找到“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當兩端的物體相同時,兩端的物體數量比中間的多1;當兩端的物體不同時,兩種物體的數量相等。”這一規律。

2、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掌握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思想。培養學生髮現與應用規律的積極性和好奇心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經歷一一間隔現象中簡單規律的探索過程。

教學難點:

初步體會和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係間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圖片引入,揭示課題。

師:出示喜洋洋和灰太狼排列在一起的圖片,問學生排列有什麼特點?你能猜出灰太狼後面的是誰嗎?指名生回答。並揭示課題。像這樣一個隔着一個排列,就叫間隔排列。(板書:間隔排列)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找一找間隔排列中的規律。

二、主動探究,發現規律。

談話:小兔們聽説我們今天要來找規律,已經在它們的花園裏等着我們了,你們看,小兔的花園美不美啊?

1、研究排列特點

仔細看看圖上都有什麼呀?他們是怎麼排的呢?

(1)同學們説得很對,我們先來看一看活潑可愛的小兔和蘑菇是怎樣排列的?

生1:一個小兔一個蘑菇……師:還有不同説法嗎?

生2:它們是一個接一個排的。

師:具體説説它們是怎樣一個接一個排的呢?(一隻小兔一個蘑菇一隻小兔一個蘑菇)也就是小兔和蘑菇是一個隔一個排的。

(2)説木樁和籬笆

師:剛才我們討論了小兔和蘑菇排列的特點,那麼木樁和籬笆是怎樣排列的呢?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誰來説説。

(3)説夾子和手帕

師:夾子和手帕是怎麼排列的呢?請誰來説

(4)比較三排物體在排列上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結論:每排的兩種物體都是一一間隔排列。

如果學生説不出,就問:用今天剛學到的知識,可以怎麼説。

2、研究個數規律

下面我們就來重點研究一一間隔排列中兩種物體數量之間有什麼關係?

(1)請小朋友們拿出作業紙,數一數每種物體的數量並把表格填寫完整。核對數量。

(2)比較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你發現了什麼?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巡視。

師:誰來説説你們小組的發現。

生:小兔比蘑菇多1,木樁比籬笆多1,夾子比手帕多1。

蘑菇比小兔少1,籬笆比木樁少1,手帕比夾子少1。

師:經過比較,我們發現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都相差1。

(3)為什麼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都相差1呢?要解開這個疑問,我們需要繼續研究。

剛才同學們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很棒,老師還要來考考你們的動手能力。我們來給小兔分蘑菇吧,看看老師是怎麼分的,把一隻小兔和一個蘑菇圈起來看成一組,你們會分嗎?那老師就把分蘑菇的任務交給你們了。

分好了嗎?在分蘑菇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

生:_一隻小兔沒有分到,多了一隻小兔,少了一個蘑菇……

師:是嗎?(不相信的語氣)老師也來分一分,真的是這樣,這就説明小兔比蘑菇多1。

請你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把木樁和籬笆,夾子和手帕也分別一組一組地圈一圈,_會怎樣?

師:我們先來看木樁和籬笆,_怎麼樣?學生回答。

師:這就説明木樁比籬笆(多1)。

夾子和手帕呢?我們也一起來圈一圈,_怎麼樣?

師:這説明夾子比手帕多1。

師: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了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確實相差1。

(4)師:指着表格中的數據,可是為什麼都是這些物體多1呢?

生可能回答:_一隻小兔沒有蘑菇了

師:也就是説排在_的是什麼?(小兔)排在_的呢?(小兔)一頭一尾,也就是兩端都是小兔,在這種情況下,小兔比蘑菇多1。

師:木樁和籬笆這排物體兩端都是什麼?(木樁)所以木樁比籬笆多1。

師:夾子和手帕這排物體誰多,為什麼?(夾子多1,因為兩端都是夾子,所以夾子比手帕多1)

師:當兩端物體相同的時候,排在兩端的物體和排在中間的物體數量上有什麼關係?

小結:當兩端物體相同的時候,排在兩端的物體比排在中間的物體多1。

(板書:兩端物體相同)

3、練習(核心問題:明確誰多,求的是多的還是少的,多1或少1)

(1)出示小兔蘑菇圖,師:這裏有8只小兔7個蘑菇,如果接着往下排,一共20只小兔,還是每兩隻小兔中間有一個蘑菇,一共有多少個蘑菇?

學生回答,説想法。

(2)出示夾子和手帕圖

再看,夾子和手帕。如果把20塊手帕像下面那樣夾在繩子上,一共需要()個夾子。

學生回答,為什麼?

師:同學們一定要仔細審題,要我們求的是排在兩端的物體還是排在中間的物體。

三、應用思想,拓展規律。

如果把□和○一個隔一個地排成一行,□有10個,○需要幾個?

自己先擺一擺,畫一畫

學生彙報,展示學生作業紙。

(1)□○□○□○□○□○□○□○□○□○□

□有10個,○有9個。

(2)○□○□○□○□○□○□○□○□○□○□○

□有10個,○有11個。

為什麼_擺法○有9個,而第二種擺法○有11個?

A、師:○還有可能是幾個?有沒有可能○也是10個呢?這時候怎麼排列呢?

同桌討論討論,並把你的想法畫出來。

B、這裏還有一種擺法跟前兩種都不一樣,我們來看看

□○□○□○□○□○□○□○□○□○□○

□有10個,○有10個。

師:為什麼像這樣排成一行,○與□的個數相等呢?(板書:相等)

如果也像剛才那樣將一個□和一個○看成一組(暫時圈一個圈),大家想想_餘下的是什麼?(沒有多餘)全圈。這也就説明了○與□的個數是相等的。

師:老師這還有一種擺法,和第三種差不多,出示:

○□○□○□○□○□○□○□○□○□○□

□有10個,○有10個。

師:為什麼這兩種擺法,○的個數和□的個數是相等的呢?

師:兩端物體不同,兩種物體的數量是相等的。(板書:兩端物體不同)

師:□有10個,○_幾個?_有幾個?還可能是幾個?

師:在什麼情況下,○比□少1?在什麼情況下,○比□多1?在什麼情況下,○和□數量相等呢?

小結: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成一行,當兩端物體相同時,兩種物體數量相差1,並且是兩端物體比中間物體多1;當兩端物體不同時,兩種物體數量相等。

剛才我們研究的是一個隔一個排成一行,如果一個隔一個圍成一圈,出示

這時,數一數□有幾個?○有幾個?

仔細看,剪刀一剪,拉成直線,圍成一圈其實也就是兩端不同的情況,兩種物體數量相等,數學可真神奇!

四、聯繫生活、感悟規律。

老師出示校園外的圖片,要求學生説説看到的一一間隔排列的現象。

黑色方塊和黃色方塊,紅蠟燭和白蠟燭,跨欄的欄杆和跑道,柱子和欄杆,屋檐上圓木頭和扁木頭,石柱和石桌。

瞧,人們把一一間隔排列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五、回顧反思、交流體會。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

數學來源於生活,可以説,生活中有規律的現象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就一定能發現更多規律,解決更多問題。

國小數學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結合具體情境,經歷用十幾減幾的退位減法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多少或少多少的簡單問題的過程。

2、過程與方法 掌握十幾減5,4,3,2的退位減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經歷探索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過程中,學會從數學角度去觀察事物。

教學重點:

用十幾減幾的退位減法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多少或少多少的簡單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的方法的過程。

教具準備:

小棒,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今天,藍天白雲,天氣清涼,在美麗的大森林裏,小蝸牛舉行了一場精彩的表演。你們想看嗎? (出示:從美麗的大森林伸展到藍藍的天空,再到陸續飛落的降落傘) (生答)現在老師就帶小朋友一起來欣賞小蝸牛的跳傘表演(指向黑板課題:跳傘表演)。請看大屏幕。 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初學新課

(初步探究) 用電腦出示課本第全景圖

你説一下這幅圖的意思嗎?

提一個減法問題

怎麼列式?

14-6=?該怎麼算呢?下面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來

14-6=8(個)

還能夠提出不一樣的減法問題嗎?

怎麼列式?

14-6=?該怎麼算呢?下面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來

14-7=7(個)

觀察圖,理解圖意

蝸牛在跳傘

(1)背紅色降落傘的蝸牛比背黃色的多幾個?

14-6

紙上計算 14-6=8

(2)背藍色降落傘的蝸牛比背紅色的少幾個?

14-7

14-7=7 引起興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進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引導釋疑

(合作學習) 出示11頁例題

提問:今天比昨天少生了幾個蛋?

怎麼列式?

11-5=?如何計算

用小棒演示 11-5=6(個)

十幾減5會做了,那十幾減4,3,2呢?

11-2=

12-3=

13-4=

國小數學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通過複習,牢記所有公式。

2.通過複習,發現學生以前知識中的問題,及時改正。

3.通過複習,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形成知識網絡。

重點難點:

通過複習發現學生以前知識中的問題,及時幫助學生糾正,加深記憶教學目標

一、複習公式。

師:想一想你都學習過哪些運算定律和性質?

1.加法交換律:a+b=b+a

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這叫做加法交換律。

2.加法結合律;(a+b)+c=a+(b+c)

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叫做加法結合律。

3.乘法交換律:a×b=b×a

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

4.乘法結合律:(a×b)×c=a×(b×c)或a×b×c=a×(b×c)

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乘,積不變,這叫做和乘法結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運用:a×c+a×b=(a+b)×c或a×c-b×c=(a-b)×c

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它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這叫做乘法分配律。

6.減法不變性質 :一個數減去兩個數,等於第一個數減去後兩個數的和。 a-b-c=a-(b+c)

7.商不變性質: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數(零除外),商不變。a÷b=(a×c)÷(b×c)=(a÷c)÷(b÷c) (c≠0)(b≠0)

8.一個數減去兩個數的差,等於先減去第一個數,再加上第二數,即:a-(b-c)=a-b+c

9.某個數先減去第一個數,再加上第二個數,等於某數減去這兩個數的差:a-b+c=a-(b-c)

二、總結

這些定律和性質,大都可以推廣,

加法交換律結合律:推廣到多個數相加。

乘法交換律結合律:推廣到多個數相乘。

乘法分配律:推廣到幾個數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個數。

請同學們再記一下公式。

三、解題思路。

公式記熟了,遇到簡算題,選擇合適的方法是關鍵。(板書:方法是關鍵)

一般來説,連加算式中,應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連乘算式中;應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津;在除法算式中,應用商不變性質;連減或加減混合算式中,應用減法的性質。

四、鞏固練習

1.判斷下面簡算各題是否正確。

(1)99×4.4 (2)45÷2.5

=(100+1)×4.4 =(45×4)×(2.5×4)

=100×4.4+1×4.4 =180×10

=440+4.4 =1800

=444.4

(3)25×(0.4×9)

=25×0.4+25×9

=10+225

=235

2.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1)13÷2.5 (2)3.2×12.5×25

(3)(44×4)×25 (4)999×9

教學反思:

這堂課我設計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放手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相互探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完全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只是輔助性的導,包括後面例題的教學都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本堂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yqr7e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