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夜書所見》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夜書所見》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夜書所見》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夜書所見 篇一

夜書所見

【宋】 葉紹翁

蕭蕭⑴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⑵。

知有兒童挑⑶促織⑷,

夜深籬落⑸一燈明。

【註釋】

⑴ 蕭蕭:風聲。梧:梧桐樹。

⑵ 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⑶ 挑:讀上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

⑷ 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⑸ 籬落:籬笆。

【譯文】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賞析】

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着重於夜間小景。他深夜難眠,透過窗户,看到不遠處籬笆間有盞燈火。於是他明白了原來是有孩子在捉促織。挑,讀上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極為準確。錢鍾書《宋詩選注》説:“這種景象就是姜夔《齊天樂》詠蟋蟀所謂:‘ 笑籬落呼煙,世間兒女。’”若補上陳廷焯評姜詞所云:“以無知兒女之樂,反襯出有心人之若,最為入妙”(《白雨齋詞話》卷二),便可想見詩人此時內心深處的悲哀了。

夜書所見

平湖市東湖國小   沈心蕾

一天,葉紹翁去外面遊玩,突然,一陣蕭蕭的秋風迎面吹過來,頓感陣陣寒意。

秋風吹動着梧桐樹的樹冠,沙沙作響。一張張樹葉脱開了枝頭,隨風悠悠盪盪飄落到地上,它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還給我們留下了多麼美好的形象,不禁勾起他對家鄉的思念。

天氣漸漸地涼爽起來,吵人的蟬聲被秋風吹走了。代替它的是晚間籬笆下石板縫裏的蟋蟀、蟈蟈、油葫蘆的歡叫聲。一點點,一陣陣,一大片,遠遠近近,組成一部宏大的秋天交響曲。

忽然,遠處籬笆下冒出一閃一閃的亮光。那是什麼呢?原來是兩個調皮的小孩子提着燈籠。一晃一晃地來到籬笆下。小男孩提燈籠,小女孩捉蛐蛐。

“捉到了。捉到了。”只聽見小女孩歡快地叫了起來,頓時小男孩也高興地笑起來,充滿勝利地笑聲隨着秋風越飄越遠……

我對《夜書所見》異見

課本原文註釋及相應理解: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註釋]

①蕭蕭:風聲。梧:梧桐樹。

②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③挑:捉。

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籬落:籬笆。

[解説]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我的理解

“知有兒童挑促織”中的挑不應理解為“挖、捉”,“挑”在本詩應為“挑撥、挑逗”解。

理由一:詩人不是真正的“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而是穿越時空的意想所看到“一燈明”,它不受房屋、籬笆等事物隔擋,這“一燈明”可以在籬笆下、屋子邊及房屋裏。“夜深籬落一燈明”夜深兒童更應在屋子裏。

理由二:“知有兒童挑促織”是由詩人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難忘的趣事引出的,而鬥蟋蟀比捉蟋蟀更有趣、更難忘,所以把“挑”理解為“挑撥、挑逗”更符合實際,使古詩更生動,更有價值。

理由三:兒童捉蟋蟀是因為愛看鬥蟋蟀。按大多兒童性情而論不會堅持“捉蟋蟀”到“夜深”,而會“鬥蟋蟀”到“夜深”。

我理解《夜書所見》古詩的意思是: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最記掛的是自己疼愛孩子,此時可能還在興致勃勃地鬥蟋蟀,夜深人靜了還不肯睡眠。

9,《古詩兩首》——《夜書所見》教學反思

古詩的教學,一直覺得在詩句的理解,特別是出現一些跟現在的意義具有較大出入的字詞的時候是最大的難點。《夜書所見》在備課就猜到學生對"書"字的理解以及對後兩句出現倒裝句的情況可能存在困難。果然,板書課題後,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 是指詩人在做什麼 書指什麼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説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説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看圖然後再反覆讀課題,又讀了三遍課題後一位同學站起來説,他認為書是寫,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這時,學生也茫然不知所措,我不急於讓學生下定論,因為開課前我也查了不少資料正在這個書上為難呢,這個書字是應作寫來講,但很容易讓人感到是詩人在看書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們説不出來都認為是看書的話,也不能説錯,但學生竟能悟出來,看來多讀確實有好處。而這兩首詩的難點也就是夜書所見, 這首詩的詩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讓學生再看圖聯想明月,獨自一人,江邊靜靜的夜這些會讓人想到什麼,學生都説會想到自已的家。再讓學生朗讀古詩,從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學生能夠説出來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辦了,學生再反覆讀詩句並結合註釋,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卻是倒裝句, 為此我先讓學生讀最後半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結合圖學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麼晚只看到燈又看不到人,那個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讓學生抓住"知"(料想)就馬上能理解了。學完了古詩,理解了詩句的意思,然後我又重新回到課題,讓學生説説"書"字到底怎麼理解,這回大家都能明確地説出是"寫"的意思了。 有了這樣的基礎,第二首詩學生基本可以靠自學理解。

語文三年級上冊《夜書所見》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愛美情趣,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理解詞句意思瞭解古詩敍述的內容。

教學重難點:理解詞句,想像詩歌內容。

教學過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課。

1、引導學生回憶古詩《所見》解釋“所見”的意思。

2、通過課前預習,你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你對他有什麼瞭解。

二、觀察畫面、解題。

1、出示圖畫,指導觀察。

2、解題。

3、師配樂範讀古詩,學生思考。這首古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三、指導自學

1、你們有什麼學習方法嗎?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四、師生交流

1、看第一句詩句,你們讀懂了什麼?

2、學生質疑。

3、指導朗讀。

4、過渡:此時詩人又看到了什麼景色呢?

5、在這一句中你讀懂了什麼?

6、學生質疑

你最喜歡詩中哪一句或哪個詞。

五、感情朗讀、激活畫面、練習背誦。

1、齊讀,同桌互相説説你腦海中出現了哪些畫面。

2、自願上台描述。

3、背誦古詩。

六、佈置作業。

古詩《夜書所見》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內容: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古詩《夜書所見》

教學目標:1.會以“蕭”等3個生字,會寫“促進、急促、深夜、深山、深情、寒冷”等詞;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話説童年: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畫,你們心中一定珍藏着許多童年的美好記憶,打開你們記憶的閘門説説童年的趣事。

2.聯繫舊知:放風箏、捉迷藏、學打仗……多麼令人難以忘懷啊!我們學過的不少古詩詞就是回憶童年趣事。引導學生誦讀《村居》、《小兒垂釣》、《所見》。

3.導入新課(板書:夜書所見  宋  葉紹翁)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詩人高鼎被趁着東風夜紙鳶的孩子吸引了,胡令能被蓬頭稚子學垂釣的場景逗樂了,袁枚卻讓牧童迷住了,葉紹翁見到什麼有趣的畫面呢?快打開課本自由朗讀《夜書所見》。

提示:多讀幾遍,先要讀得通順,讀得字正腔圓,再按七絕223的停板法讀書古詩的音韻、節奏。

1.查讀生字詞(先帶拼音讀,再去掉拼音讀)。

蕭蕭    梧葉    篙落    知道

送寒聲  動客情  挑促織  一燈明

2.再讀課文,對照文中註釋和教師補充的註釋,初步理解詩句意思。

三、品詞析句,想象悟情

1.感受自然環境,觸摸詩人的鬱結。(課件出示:配上插圖的詩歌)

①讀詩歌,看插圖,想象詩人這一夜是怎樣度過的。他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想到什麼?

②小組討論後彙報,師相應板書。

秋風蕭蕭,落葉紛飛,寒風陣陣,夜深人靜,秋風吹皺一江水

淘氣的孩子,矮矮的籬笆,挑燈起蟋蟀,送來一陣陣寒意

③音樂渲染:教師配樂朗讀詩歌的第一、第二句,並引導學生結合板書和生活經歷,想象那是一個怎樣淒涼的秋夜。

師:那一夜——秋風吹皺一江水,河面上明鏡般的月亮不見了。

④想象詩人的心情

師:(渲染氣氛)懸啊,那一夜看不見“扶堤楊柳醉春風”,看不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看不到“春風夜膽來梳柳,夜雨瞞人去澆花”。只有梧桐樹葉、沙沙的炬人聲,只有那蕭蕭秋風帶來的陣陣寒意,這樣的夜晚詩人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孤零零地客居他鄉會有怎樣的心情?

⑤有感情地朗讀第一、第二句。

師:(渲染氣氛):人心都是肉長的,離開家鄉的人,怎能不想念親人,想念家鄉,何況在這淒涼的秋夜,詩人怎能睡得着啊!讓我們帶着這種孤獨和思念讀第一、第二句(生朗讀)。

師:(再次渲染):是什麼讓詩人感到孤獨?(生:蕭蕭梧葉送寒聲)。是什麼讓詩人徹夜難眠?(生:江水秋風動客情)

2.走進生活情境,品味詩人情感。

①讀詩句想象兒童捉蟋蟀的情景。

師:正當黯然心傷時,詩人看到了什麼?誰來讀後兩句詩?想象這是怎樣的場面,説給同桌聽。(提示:説“挑”的動作、神態、心情)。

②轉換角色,追憶童年。

師:深更半夜,秋風送來陣陣寒意,天真活潑的孩子卻顧不得天黑天冷,打着燈籠興致勃勃地捉蟋蟀。看到這動人的情景,詩人剎那間回到了童年。如果你是詩人,此時可能想起童年的那些趣事?

不拘一格猜想詩人童年趣事,老師在“小詩人”追憶童年生活時,特意詢問當時的心情可能是怎樣的,從而指導學生吟誦後兩句詩歌。

③悲喜交加,以歡襯悲:比較詩中兒童與詩人的心情,往事帶給詩人的都是快樂嗎?(詩中的兒童無憂無慮、天真爛漫、滿心眼裏裝着一個“樂”字,這樣的情景讓詩人回憶起童年的快樂,但是與眼下的處境相比,孤單寂寞的詩人只會更加思念家鄉、思念親朋好友)。

④配樂吟誦全詩(個人誦讀,小組賽讀,全班吟誦、背誦。)

四、拓展比較寫童趣的古詩

1.小結引出組詩兩首。

在《夜書所見》中我們看到詩人因秋風蕭瑟、落木蕭蕭而傷感,詩人見兒童生活得無憂無慮而懷念自己的孩提時代,悲時念喜悲更悲,古人筆下有不少寫兒童生活的詩,讓我們來看看童趣帶給他們什麼?

課件出示配插圖的詩歌《桑茶坑道中》、《溪居即事》。

2.藉助註釋,小組合作學習組詩。

3.交流讀詩體會,比較這兩首詩所描寫的情景,有何不同,説説這兩位詩人寫詩時的情感與《夜書所見》中詩人的情感有何區別。

4.選擇詩句填空,然後有感情地吟誦,在朗朗書聲中結束這節課。(見課件)

《夜書所見》教學設計 篇四

學習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設計理念:

1、感受詩的韻律美,培養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為本,熟讀成誦。

教學難、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的感情。

課前準備:

1.課文掛圖,課文朗讀磁帶。

2.生字卡片:《夜書所見》詩句字條。

教學過程:

一、以舊引新,激趣導入。

1.學生自由背誦已學過的或課外讀過的古詩。

2.板書課題,理解課題中的“書”是什麼意思。

二、指導看圖,感知圖意。

出示掛圖,觀察圖畫,説説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地指導識記。

4.指名朗讀,先指導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讓學生體會古詩朗讀的特點。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深夜/籬落/一燈明。

5.藉助字典和詩後註釋,理解詩中詞語意思,並圈出不理解之處。

6.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視指導。

四、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

(1)引導學生藉助課後註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2)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教師巡迴指導。

(3)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問題,教師重點點撥理解“動客情”的意思。(一是動思鄉之情,二是勾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2、聽課文朗讀磁帶。

(1)邊聽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説説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指名描述畫面,其他同學説説是詩中的哪一句,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説具體,説生動。

(3)再聽錄音,體會情感: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1)把握詩的節奏。

(2)教師範讀、領讀。

(3)學生自由讀、齊讀、小組競賽讀、個人表演讀。

(4)背誦古詩。

各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將學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詩句的意境中。

五、作業

1、練習寫生字。

2、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見:梧葉 促織 一燈明

聽:寒聲 } 思鄉之情

感:動客情

夜書所見 篇五

《夜書所見》這首詩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寫,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葉,這對於提高我們的閲讀能力和水平很有幫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夜書所見》閲讀題目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夜書所見》閲讀原文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夜書所見》閲讀題目

(1)請簡述詩歌的三、四兩句所表現的內容。(3分)

(2)這首詩歌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就其中的一種手法,結合相關詩句做具體分析。(4分)

《夜書所見》閲讀答案

1)(3分)詩人發現,不遠處的籬笆旁有一盞燈火,原來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1分),這是一幅歡快而有趣的生活圖景(1分)。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襯出了詩人對故土家園的懷念之情(1分)。

(2)(4分)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兩句寫自然環境,三四兩句寫生活場景。落木蕭蕭,寒聲陣陣,秋風秋江,傳達漂泊不定、悽愴落寞之感;秉燈夜遊,捉弄蟋蟀,兒童歡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魚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襯,表達了抒情主人公的思鄉之情。

②動靜結合,以動襯靜。蕭蕭風聲,頑皮兒童,這些動態情景巧妙地反襯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靜,更引發人們對寒涼靜夜中詩人那顆愁緒難眠的苦況心靈的體味。

③悲歡對比,以歡襯悲。一二句寫景,秋風掃落葉,長天送寒意,是悲景,傳悲情;三四句寫人,深夜挑促織,明燈照籬落,是樂景,傳歡情。悲喜交加,以歡襯悲,更顯遊子流浪天涯的孤寂無奈、惆悵無眠。

④擬人的手法,增輝添彩。“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一“送”一“動”,寓情於物,賦予梧葉、秋風以人的情態意緒。這些物態聲情的詩文,似乎把讀者帶進了一種風送寒涼、情動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難返,惆悵滿懷。

(指出表現手法1分,結合具體詩句分析2分,思想感情1分。)

《夜書所見》創作背影

江上的秋風吹過來,梧桐樹沙沙作響,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風的聲音,最能觸動在外的人的思鄉之情。夜已深了,還有兒童點着燈,在籬笆邊找並捉蟋蟀。

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夜書所見》閲讀賞析

①作者抒發了一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

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輾轉漂泊的淒涼心境。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遊、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詩人的聯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温馨美好;他會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②詩歌抒發了作者客居他鄉、歸無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遊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淒涼之感。一江秋水,滿天黑暗,觸耳寒聲,詩人徹夜難眠必定是心有鬱結,意有不順。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

③詩歌抒發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留戀的思想感情。

通觀全詩,整體而論,三、四兩句寫詩人客舟所見。兒童夜捉蟋蟀,興致勃動,忘記了瑟瑟秋風、陣陣寒意,忽略了落木紛紛、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還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專注痴迷,那份謹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舉手一投足的舉止中展露無遺。這種歡快有趣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勾起詩人對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億、留戀。一二兩句也可以作這樣的理解,蕭蕭寒聲、梧葉搖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種漂泊不定、愁緒莫名的感覺,更反襯出詩人客居他鄉對童年無憂無慮生活的留戀、思念。

夜書所見教案 篇六

一、出示課題,理解題意

1、回顧以前所認識的詩人,出示課題,提問: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你瞭解他嗎?(學生將自己課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交流,師可適當進行補充。)

2、再讀課題,提問:題目是什麼意思呢?

(1)“書”在這裏是什麼意思?(寫)

(2)“所見”是什麼意思?(所看到的)。

(3)題目“夜書所見”是什麼意思?(在夜裏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寫下來)

pck分析:課前讓學生蒐集詩人的資料,交流了解詩人的背景,為學生學好古詩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做好鋪墊。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詩題,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過渡到古詩內容的教學。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根據拼音、註釋同桌互讀詩文,要求讀通、讀順。

2、老師正音(“挑”),師生討論生字“促、深”的識記方法。

3、聽錄音朗讀,劃出朗讀節奏,男女生分組讀。

4、你從詩中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自由讀讀這首古詩,邊讀邊把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分別用“”和“〇 ”畫下來。猜一猜詩人在想什麼?

5、學生彙報。(板書:見:梧葉促織一燈明聽:寒聲)

pck分析:從整體入手,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通過整體感悟文章內容。並讓學生邊讀邊畫,培養學生帶問題讀書,養成邊讀邊畫的。習慣,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三、品讀賞析,感悟詩意

1、學習第一、二行詩

(1)梧桐樹的葉子在秋風的吹動下,發出了什麼聲音呢?(“蕭蕭”,結合註釋理解)。

(2)第二行詩句這裏的“客”是指誰呢?(詩人)為什麼説詩人是“客”?(因為他身在異鄉)

(3)播放音樂渲染氣氛: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意,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是怎樣的心情?有了這樣孤單寂寞的心情就會很容易想起了什麼?

(4)我們班有很多隨父母來到這讀書的孩子,離開家鄉的你們想家嗎?你想起了誰?請你讀一讀這句詩好嗎?

(5)通過你的朗讀,老師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對呀,看到這樣的秋景,很容易觸動了我的思鄉之情,這就叫做什麼呀?(板書:動客情)

(6)小組賽讀這兩行詩,再指名讀,齊讀。

(7)結合詞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意思。

pck分析:抓住詩句中的字詞來理解詩文內容,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播放音樂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詩人的孤獨和思鄉情感,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並讓新居民孩子談談自己離開家鄉的感受,深深體會“動客情”。

2、學習第三、四行詩

(1)自由默讀,邊讀邊結合插圖、註釋來想一想。

(2)女同學齊讀,指名彙報看到了什麼。

(3)質疑:①“知”字是什麼意思呢?(料想)

②發揮想象,猜想孩子還在玩些什麼呢?

(4)師:詩人看見兒童玩得那麼高興,那麼投入的時候,就越會想到了什麼呢?(想起他的家鄉和自己的童年)(板書:思鄉之情)

(5)根據剛才的提示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兩行詩的意思。

引導:在翻譯古詩的時候,可以根據情況調換詞語、詩句的順序。所以翻譯時可以把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順序調換一下。

(6)指名讀詩,齊讀,讀出詩人當時的心情。

pck分析:通過學生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解除疑難,理解詩句所描述的情景。引導學生對於詩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詞析句,積極思維,展開想象,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變化,體悟了詩的內涵,也學會了閲讀。

四、誦讀詩文,品味詩藴

1、全詩從頭到尾都融進了詩人的思鄉之情。讀的時候要注意讀出感情,讀出詩的韻味,師配樂範讀。

2自由讀,指名讀詩,師生評價。

3、男女賽讀。

4、遊戲背詩:師説出詩中的一個字,學生説出相應的詩句。

5、同桌互相背古詩,再指名、齊背古詩。

6、説説自己的感受,你想對詩人説些什麼?

7、回憶一下關於思鄉的詩,如《靜夜思》。

pck分析:語文的閲讀教學應該堅持“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讓情感昇華。古詩教學也應注重積累,通過遊戲的方式進行背誦,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品味古詩的詩藴,靈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課堂教學得到拓展和延伸,豐富學生的積累。

五、佈置作業,課外延伸

1、背誦《夜書所見》

2、收集一些關於思鄉的古詩,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還可以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pck分析: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多背誦優秀詩文。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特點,要注意扶放結合,由點及面,讓學生在閲讀中充分感受中華古詩文化的魅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z4m88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