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中學歷史教學論文(教學論文,中學歷史)

中學歷史教學論文(教學論文,中學歷史)

目錄

中學歷史教學論文(教學論文,中學歷史)
第一篇:中學歷史教學論文第二篇:中學歷史教學論文第三篇:中學歷史論文中學歷史教學論文第四篇:金橋中學歷史教學論文第五篇:關於舉辦淮安市2014年中學歷史優秀教學論文、教案評比活動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中學歷史教學論文

談談國中歷史教學創新

徐聞二中莫春紅

教學創新是現代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運用新的教學手段和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國中歷史教學創新的客觀要求。為了適應歷史教學新形勢的需要,必須遵照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要求,創新歷史教學原則、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等等。

一、歷史教學原則要創新

歷史教學原別的內容具有多層次、多方位聯繫性的特徵,它包括: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繫;同一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橫向聯繫;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繫;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之間的聯繫;歷史演變與現實生活、時事之間的聯繫,等等。這些聯繫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能更好地認識井分析歷史。為適應現代化教育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現代化的思維方式,實現多層次、多方位的歷史教學。歷史教學原則就必須創新,要採用多維教學法,即多角度、多系統地啟迪學生思維。並以着重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和具體化的能力為原則,使國中歷史教學承負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任務。

二、歷史教學理念要創新

理念是行為的靈魂,是創新的先導,教學理念對教學起着指導和統帥的作用。目前國中歷史教學尚未擺脱應試教育的陰影,應試教育沒有真正轉化為素質教育。然而,新的課程標準的人文性強調歷史教學要致力於學生歷史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我們應儘快轉變教學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緒及情感體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樹立既教書又育人的教學新理念。傳統的教學理念過分強調教師“教”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學”的手段,這已不能適應21世紀人才培養的要求。國中歷史教師要儘快樹立並適應新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師中心”的教學理念,樹立起“學生中心”的新理念。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上課習慣於“一言堂”。要求學生對知識點死記硬背,這抑制了學生創新精神的養成。因此,教師應該樹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理念。

三、歷史教學手段要創新

教學手段創新是整個歷史教學創新的重點。歷史教學手段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着時代和技術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現在的國中歷史教材和課程內容都發生了變化,相應地,要求國中歷史教師在教學手段上也必須發揮創新精神。在國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關鍵在於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識。學生在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創造性思維也得到了訓練。因為,學生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發散性及創造性的思維,特別是對歷史上因果關係的思考,這是對人的思維水平的考驗。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也是訓練和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因此,國中歷史教師所採用的歷史教學手段必須能激發、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髮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此外,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它不僅需要教師、學生來完成,更要藉助網絡技術與其它媒體才能提高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講課前要充分準備。不僅是通過語言,還要發掘校本的資源,儘可能地調動學生自己動手,

通過網絡信息蒐集和查找資料等多種渠道獲取信息,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對歷史資源的進一步探究和開發的能力。以達到歷史教學創新的目標。

四、師生關係要創新

傳統的師生關係中,教師處於主導地位,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學生處於被動地位。被動地服從。這種師生關係壓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師生關係緊張,有時學生會對教師產生牴觸情緒,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教師要和學生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首先。新型師生關係中,教師與學生是朋友,教師和學生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係,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師生關係。”其次,新型的師生關係是一種平等的關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尊重學生,樹立平等和民主意識,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協作。最後,新型的師生關係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核心,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得到發展。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發表獨立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總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改善師生關係。建立良好、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這樣才能滿足國中歷史教學新形勢的要求。

五、培養創新型教師隊伍

教學創新必須依賴創造型的教師。在教學創新中,教師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養出創新型人才,就必須擁有一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師隊伍。雖然目前在教學改革和教學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廣大的國中歷史教師在教學創新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還有一些國中歷史教師滿足不了新時期教學創新的要求,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還有待提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敢於打破常規的教學,組織開放式的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新時期,國中歷史教師若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就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知識。提高個人道德修養,加強師德建設,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總之,國中歷史教學創新勢在必行。進行創新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有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所以,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加強各方面的修養;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努力營造有利於歷史教師創新性勞動的環境,並給教師提供必要的進修機會,從而不斷提高歷史教師的教學水平

第二篇:中學歷史教學論文

師生互動共創和諧

---試談和諧理念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摘要] 構建歷史課的“和諧課堂”,創建民主、自由、合作、進取的教學氛圍,張揚個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關鍵詞] 和諧教育創新意識多維互動積極參與

和諧教育就是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社會發展需求與人的自身發展需求相和諧為宗旨,協調並整體優化各種教育因素,創設和諧的育人氛圍,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諧發展。構建歷史課的“和諧課堂”就是要改變以往機械、沉悶、僵化的課堂氣氛,代之以民主、自由、合作、進取的教學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張揚,心情才能愉悦,好奇心和求知慾才不會被壓抑,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才能得到培養。

傳統教育的“師道尊嚴”使學生的思維常迫抑於與教師之間的不平等地位,其中有由於師生之間知識水平的差別、思維層次的差別而形成的對話方式的不平等。因此,我們過去的課堂常常被教師所主宰,學生形成了順從、循規蹈矩的個性。為更好地落實新課程的“多維互動”目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大力實施和諧教育,引導學生自由、探究地學習,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在追求和諧教育的過程中,我不斷反思,為構建適合學生髮展的和諧教育課堂而努力。

一、 師師集體備課,預設和諧;

教研組教師通過集體備課,學習交流,共同精心選擇教學內容,深挖教材,最恰當地組織內容,選擇有利於激發學生情感和好奇心的內容,內容分量要適度;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對於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如教學語言的節奏、師生的雙邊交流等都要精心設計,力求使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正視學生中存在的智力差異、心理差異、人格差異;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各種方法的運用,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所有的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激發、昇華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望,創造出一個和諧的歷史課堂。

二、師生平等互動,共享和諧

課堂教學的空間充滿着無形的但又是最敏感的人為因素,教學是由教師與學生雙方共同完成的,師生的關係問題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師生和諧是創建和諧課堂的關鍵。只有創建和諧的師生關係,才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以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那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呢?

1、師生之間關係應融洽、民主和平等。實施和諧教育就是要求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形成平等意識,尤其是人格意義上的平等。這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才能夠突破傳統的、權威的思想框架,建立自己的想法;才能敢去“想”而不過分擔心和顧忌自己的幼稚和無知。教師有了平等的意識,才會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才會調動學生的學習和發現的積極性。另外,教師應以平等、親切的態度與學生結成親密的朋友關係,放棄高高在上的姿態,蹲下身來與學生交朋友。對於學生的種種奇思妙想、幼稚的發現、令人尷尬的做法等,要持有一種寬容的態度。在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教師才會受到學生的愛戴,教與學才能共融互促,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教學的參與性。因此,我們的教師必須樹立起平等的教學觀念。

2、營造寬鬆的教學氛圍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即要和學生打成一片。應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在教師積極引導下,使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通過創設情景、收集資料、課堂討論等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求,共同體驗歷史教學過程,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只有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才能使師生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學生學習得更深刻。

心理學家認為:在自由、民主的環境中人的智力和非智力因子處於最活躍的狀態。因此,在新課程教學中實施和諧教育的關鍵是教師要善於創造一種民主、自由、合作、向上的寬鬆教學氛圍,營造一種教也愉快、學也愉快的“多維互動”的教學情境,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教學一體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比如在講《新航路的開闢》一課時,我出示“世界地圖”説:“同學們想進行環球航行嗎?”話音剛落,一位“調皮鬼”即説:“老師,誰來當導遊?”引起全班一陣大笑。我也笑着説:“迪亞士、哥倫布、麥哲倫都可以做你們的導遊。”學生們鼓掌大笑。

一種和諧的課堂氣氛出現了。接着我説:“現在流行‘自由行’,你們每個人都可成為一名15世紀的導遊,去開闢新航路要作好哪些準備呢?”全班同學立即活躍起來,你一言我一語議論起來,我讓每個小組推一名代表發言,其他成員作補充。這樣,大家在一種愉快的氣氛中就成功解決了本課的第一個問題,即新航路開闢的條件。

三、生生合作交流,共創和諧

學習雖是個體行為,但在教學中不可忽視集體行為的作用。作為一個班集體,要在引導學生獨立學習的基礎上,加強同學間的合作與交流,求得同學間的“和諧”,能做到取長補短,達到共同進步與提高,實現大面積提高質量的目的。

學生間“和諧”的主要方式是學生之間良好的課堂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有兩種方式:一是競爭方式,比如歷史知識競賽等。學生在競爭的氣氛中能夠更加主動、積極地進入學習狀態;二是合作方式,通過相互間的討論、幫助去解決歷史問題,氣氛活躍而融洽,更能促進學生積極學習,學生也更易接受別人的意見,並形成更熟練的學科技能。如講“西安事變”時,學生閲讀到“張學良、楊虎城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時,感到大快人心。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蔣介石雙手沾滿革命烈士的鮮血,為什麼不殺他反而放了他?”圍繞“蔣介石該殺還是要放?”“怎樣解決西安事變?”這一中心,我讓學生以4個小組為單位展開辯論,形成自己的觀點。這種形式不重在看結果,而重在過程。在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思考、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還要鼓勵他們主動地發現自己不理解的內容,激發他們想問“問題”的慾望,鍛鍊他們敢問“問題”的勇氣,捕捉學生智慧的“火花”和“靈感”,推動學生不斷髮現和提出新問題,最終達到教育的目的。特別是對於那些喜歡發問,積極搶答,具有創新意識而又發表錯誤意見的學生,教師更應多一份耐心,多一份諒解,多一份引導,精心呵護“新思維”的萌芽。這樣,加強了同學間的合作與交流,取長補短,實現了同學間的“和諧”。

四、樹立環保意識,人與自然和諧

創建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世界,是全人類共同的願望。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是我們歷史老師的職責,也是歷史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歷史教材內容藴含着許多有關環境教育的素材,為此在教學中,我注意捕捉環境教育結合點,向學生滲透、拓展、深化環境教育,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如在講大禹治水的時候,提出問題,為什麼大禹治水能夠成功?學生回答是他採用了疏導的辦法,使水患變成了水利。最後得出結論:要想自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就要因勢利導。在教學中還要注重歷史和現實的互動,如講到《中華文化的勃興(二)》的時候,孟子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鼈,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持續利用。結合現在,每年春季的北方沙塵天氣最令國人頭痛,而沙塵的強度和流程影響的範圍破壞性逐年加大,生態平衡逐漸失衡,草原荒漠化問題也越來越嚴重。使學生在歷史中吸取教訓,在現實中重新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理念”。

總之,堅持“以人為本”的和諧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模式,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優化歷史教學,創建和諧課堂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大有可為,教無止境,學無止境,我們應大膽探索,努力改革,讓和諧教育結出更豐碩的成果。

[參考書目及文獻材料]:

1、駱志煌:《改革歷史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創造個性》,《福建教育》1997年1期

2、吳穎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8年5期

3、張紅軍:《歷史教師要敢於創新》,《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4年3期

4、王宏志:《歷史教學的重要性和時代性》,《光明日報》2014年11月27日

第三篇:中學歷史論文中學歷史教學論文

淺談中學歷史教育

歷史是過去和現實在永無休止地對話,是過去和現在有某種深刻聯繫的一門學科。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需要“以史為鑑”、“懲前毖後,治病救人”,使“前車之覆”成為“後車之鑑”。借鑑歷史的經驗,可以提高人們瞭解過去、把握現在和科學地預見未來的能力。本文從功能、任務及價值方面探討中學歷史教育。

一、歷史學科在中學素質教育中的功能

首先,中學歷史教學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在人類社會的科學文化發展過程存在着繼承性,因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在批判繼承中發展過來的。毛澤東曾説: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中學歷史教學正是本着這樣的精神教育我們的學生。南宋末年的愛國將領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寧死不屈的高尚氣節,近代太平天國名將陳玉成“大丈夫死則死矣,何饒舌也”的革命精神,值得後世繼承發揚。歷史教育就是通過學習這些中華兒女的優秀品格來提高學生的思想和情操,使學生得到系統的、生動的、有血有肉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

其次,學習歷史可以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歷史思維。學生從組織史料入手,設想當時的歷史情景和事件發生的時代,分析當事人的利益、價值和觀點以及他們所作的選擇,試着分析、找出對那些問題的不同處理所產生的結果和影響,找出那些問題產生影響的歷史條件和對當代的影響,從而不斷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想象思維。

二、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的任務

要想弄清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的任務,我們必須首先弄清中學歷史教學是屬於歷史研究的範圍還是歷史運用的範圍。歷史研究是歷史學家窮究歷史發展變化,儘可能地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的過程。“歷史學是歷史學家在對人類以往的歷史進行系統化整理的基礎上,對歷史的本質、歷史的意義所作出的一種理論解釋和精神體驗。??歷史學使我們不是簡單地只生活在我們自己的時代、自己的國度裏,而是生活在一個更為廣闊更為漫長的‘歷史學時空’裏,從而得以同過去以往時代、同所有地域的人進行交流對話,汲取全人類的智慧與經驗,把自己短暫侷促的個體生命融入到世界歷史的無限進程中去,獲得對自我的超越和昇華。”可見,歷史學家們的工作是繁雜的、細緻的、目的明確的。對中學生而言,學習歷史只是為了運用歷史。這種歷史的運用包含為其他學科的研究提供規律;對學生及整個社會進行宣傳教育,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信息,包括背景、經驗等。中學生是要通過歷史課的學習,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為將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積累經驗,為將來認識和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積累足夠的歷史知識和歷史經驗,而不是要求他們在中學階段的學習中就去尋找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

三、對中學歷史教育價值的思考

教育的本質是實現人的社會化,使人在適應社會需求的同時發展自己。人在社會活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大都是綜合性的,單靠某一學科的專業知識難以解決。近年來教育和課程的綜合化趨勢正是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反映。歷史與許多邊緣學科有着密切的聯繫,這種聯繫主要體現在歷史再現了這些學科的發展軌跡。在教學實踐中挖掘這種聯繫,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培養綜合型人才具有重要價值。如學習歷史必須具備相關的哲學、政治、經濟和法律知識;現實的政治都有歷史淵源,學習歷史不忘關注現實,能很自然地與政治時事聯繫起來。我們説歷史教育的意義不僅關乎社會的穩定和進步,那是因為歷史教育最重要的意義還在於它有助於社會的可持續穩定和進步。史學所研究的雖然是過去的人類生活,但時間是永恆連續、前後相繼的,過去、現在、未來都統一於時間的向度上,因而史學思維模式在認識現實社會生活中幾乎被完整地加以運用。史學思維模式是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所以離開了歷史教育,就等於離開了一個很重要的“基礎”,沒有了基礎,一切都是空中樓閣,就難以談及社會的穩定和進步的可持續性。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世界要和平,人類要和睦,需要各個民族相互瞭解並相互尊重各自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國歷史學具有遠比儒家學説豐富得多的內涵,它能教會人們以更理智的態度處理相互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們必須重視社會成員歷史意識的培養。可以設想,隨着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今天不被看重的歷史學科,其價值將會日益得以顯示,其獨特的學科魅力將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來關注它、研究它。

第四篇:金橋中學歷史教學論文

金橋中學歷史教學論文

新課程標準下九年級歷史教學的思考

張慧堂2014年6月

新課程標準下九年級歷史教學的思考

【摘要】:在新舊教學理念激烈碰撞的今天,九年級歷史教師如何擺脱原有教學模式,在新授和複習過程中貫徹新課標的要求,而不是教條的應用新課標,需要在備課、課堂教學以及日常的教育學生過程中抓住新課標的精髓,突出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發揮新的評價機制的作用,認真、及時的反饋信息,這樣才能圓滿完成新形勢下的教學任務。

【關鍵詞】:課程標準 學生實際 學習能力 賞識教育 反饋信息

作為九年級歷史教師,在完成世界歷史的新授課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全面複習,擔負着成才與成人並重的教學工作;面臨着升學的壓力,恰逢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九年級教學任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有人認為,教師的工作就是備課、上課,這種説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不同理念指導下,過程看似一樣,但課堂上已經有了本質的不同,結果就更是南轅北轍了。新課程標準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擺脱駕輕就熟的工作模式,創造性的開展教學工作,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中心,組織好課堂教學

“授之魚不如授之漁”體現的就是新課標強調的要讓學生學會學習,這是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努力的方向。因此,課堂上的主角不再是滔滔不絕的教師,而是苦練漁技的學生。首先,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必須按照新課標的要求組織教學,儘可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知識,因此,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是每一位教師現在必須牢記的原則。學生的學法也要好好設計,要在怎樣讓學生在課堂學會上精心安排;課堂上操作也要按照計劃進行,同時靈活性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對於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意外情況,要有所準備,坦然面對,同時要鼓勵學生提出不同意見,激勵、表揚那些雖有缺陷但立意新穎的觀點,並且巧妙引導,在關心愛護的前提下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其次,必須明確,新課程重視學習行為,學習方法的變革,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但是新課標並不排斥接受性學習。老師應該充當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師生之間知識的差異性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因此,老師的分析、講解不能代替學生的學習,但是過分注重學生自己的學習,而忽略了教師在這些問題上的全面知識也是偏頗的。比如,現在的歷史課本體例突出了專題性,對於歷史發展的脈絡沒有清晰的線索,而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了解了歷史發展的脈絡,對於理解相關的主題知識的幫助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要參加會考的學生,瞭解或者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對於課本知識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適度的講解還是需要的,是不能取消的。當然,必須明確,應該講解不是要走回滿堂灌的老路上,更要避免 1

滿堂問的教條主義做法。

第三,教學必須考慮九年級的特殊性。目前生員競爭激烈,升學率是家長最關心的事情。如何在貫徹新課標的前提下,抓好優秀生的培養,是每一個九年級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實際上新課標與優秀生培(更多請搜索:)養並不矛盾,但是在新課標呀呀學步階段,在新舊教學理念激烈碰撞的今天,在與傳統教育理念存在千絲萬縷關係模式下學習到九年級的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急待提高。而學習能力的培養勢必要佔用課時,並且短期內迅速提高可能性不大。如何在教學中活學活用新課標,同時兼顧畢業班的特殊情況,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統籌兼顧,要做到兩手都要硬。

二、適應新的評價體系,大力實行賞識教育

目前,新課標剛剛開始全面推行,與之相適應,學生的評價體系也向多元化發展,更體現了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要搞好新課標要求下的教學,理解、運用好新的評價機制是非常必要的。歷史學科中,我開始嘗試鼓勵學生將自己在課堂上的學到的知識或者是比較新穎的觀點,通過查閲資料,撰寫出小故事、小論文,給各地報刊雜誌投稿,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水漲船高,提高成績就是水到渠成了,由此還可能給國家培養一個未來的歷史研究人才。但是必須明確,賞識教育對挖掘和激勵學生的各方面的積極性的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把賞識僅僅理解為表揚加鼓勵,這樣就走進了為賞識而賞識的怪圈。賞識性批評突出學生這樣的感覺:你是好學生,但是你犯了錯,沒關係,我相信你能改正。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沿着正確的方向成長。

三、作好反饋總結,逐步完善,不斷提高

新課程的教學,千頭萬緒,目前剛剛推行,而各個學校情況各異,學生千差萬別,教師們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是歷來教無定法,所以作為擔任九年級教學任務的教師來説,虛心學習,揚長避短是非常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有課後反思意識。在教學實踐中,經常會有很多突如其來的可變因素,某個突發事件,學生的回答激發了自己新的靈感等等,都會對原有的教學設計產生衝擊。教師應該把這些都記錄下來,對自己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學生的表現、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反思。結合反饋信息再有針對性的進行二次備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對於將來的教學具有深遠的借鑑作用。通過自己總結和積累經驗,不斷循環,就能形成一套能適應學生實際的、能出色駕馭課堂教學的過硬本領,進而拾級而上,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為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國中學業打下越來越堅實的基礎,成為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師。

2014年6月

第五篇:關於舉辦淮安市2014年中學歷史優秀教學論文、教案評比活動

關於舉辦淮安市2014年中學歷史優秀教學論文、教案評比活動

通知

各縣(區)教研室、市直各中學:

為了進一步深化我市中學歷史課程改革,探索中學歷史教學的有效方法和途徑,促進我 市廣大中學歷史教師加強對新課標和新教材的研究,加強對教學內容的研究,切實提高歷史 教師的業務水平,促進教師的成長,總結和展示我市中學近年來歷史課程改革的先進經驗成 果。經研究,我室決定在2014年11月舉辦淮安市中學歷史教學論文、教案評選活動,現將 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參評對象

我市中學歷史教師和教研員。

二、論文、教案內容

論文為近兩、三年來國中、高中歷史教育教學研究方面的成果。教案為國中、高中新 教材教學內容。

三、論文、教案要求

1.參評論文、教案必須是作者獨立完成、尚未在報刊上發表過的和未獲其他部,、1獎勵的。論文內容嚴禁抄襲,文責自負。對於內容雷同、有抄襲現象的文章,一經發現,將取消獲獎資格並通報批評。

2.論文應突出科學性、前瞻性、學科性、實踐性。要理論聯繫實際,題目要簡短、明確,論點要集中、鮮明,論據要充分、有説服力,文字要規範,流暢,引文或參考書須註明山處。

3.教案編寫要突出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要求。要從所編寫教案的教學內容實際出發,關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和目標的達成,重視教案編寫的整體性和完整性。

4.論文字數以2014至4000字為宜。標題用小二號黑體,止文用小四號宋體,標題下方居中位置用小四號楷體註明作者及所在單位。

四、評選辦法及步驟

1.各縣區、市直各中學先組織初評,在此基礎上,選送優秀者參加市評比。

2.我室組織有關專家從各縣區選送的論文和教案中評出獲獎論文和教案。我室向獲獎論文、’教案作者頒發獲獎證書·。

淮安市教研室

2014-8-20

默認推薦訪問其他精彩內容:

關於舉辦2014年度全市中學歷史優秀教學論文評比活動的通知

《中學歷史教學研究與論文寫作》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 中學歷史教育論文-略論歷史和現實聯接教學的問題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 當前中學歷史教學現狀及對策思考

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中學歷史教材改革芻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4n3y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