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通用多篇】

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通用多篇】

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通用多篇】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篇一

剛擔任一年級的數學科時,翻開教材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在實際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怎樣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並學好數學呢?以下是本人從教一年級將近兩年的一點點體會:

、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

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説,他們對數學並不是一無所知,但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生活中的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他們新的學習環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親切感。

二、有意識創設活躍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我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遊戲、故事。如:在上“認識物體和圖形”一課時,我讓孩子帶來了許多物體和圖形,先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帶來的物品,後放到一起數一數,看看每種物體、圖形各有幾個。這樣不僅使學生認識了數,還為以後的分類課打好了基礎,更培養了孩子的合作學習習慣。

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

大家都知道本冊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剛開始,當我問道:“誰還有不同的方法?”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這時,只要有學生能通過思考來回答問題,不管他答對與否,我都給與相應的鼓勵,表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我講《跳繩》這一課時,大多數學生都列算式為:2+6(2個搖繩的,6個跳繩的),這時,有個小女孩卻膽怯怯的舉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我故作驚訝地問:“你為什麼要列成4+4呢?”她説:“有4個小男孩,4個小女孩,共有8個小朋友在玩跳繩。”我當時特別高興,就藉機説:“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棒極了!”並獎給她一個“智慧果”。然後,我對其他孩子説:“其實通過這幅圖還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誰還能做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經過這一啟發,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最後一直深挖到根據衣服、襪子的不同顏色來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學生列出了連加算式。從這以後,在每每拿出一道題,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去尋找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可見,只要我們能適時抓住機會,並加以正確引導,相信孩子們是有潛能可挖的。

四、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

許多孩子在入學以前就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但是如果把它們拿到具體的生活實際中來就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了。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繫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如:上完《分類》課以後,佈置學生到書店、超市等地方進行調查,看看它們是按什麼規律把物品進行歸類的,之後又讓學生帶來了各種不同的東西,叫學生扮演“商場小經理”把各種物品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歸類。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鍊,把數學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篇二

思維是無形的,語言是思維的直接外在體現,為了促進少年兒童發展思維,需要從語言的角度入手,通過訓練兒童的語言能力,大幅度提高兒童的思維能力。經過筆者對教學經驗的總結髮現,國小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是喜歡説話但是不懂得怎樣表達自己,能夠進行一定的寫字和算數但是很難將其説出來。所以,我們就需要加強語言訓練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所佔的比重。

一、進行語言訓練必須結合算式的意義和方法

一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出現了較多的加減法算式,極大的影響了課堂教學的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激發學生興趣,對其思維能力進行培養。例如,進行“9加幾”的教學過程中,筆者使用了多媒體課件的方式進行演示,使學生充分理解“9加幾”的實際意義,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對學生的語言訓練,教會學生將“9加幾”的具體算法用自己的話説出來。舉例來説,“9+4=13”這個算式,首先教會學生看大數,其次是將小數分成兩個部分,因為9和1湊成10,所以把4分成1和3,9和1湊成10,再加3等於13。讓多個學生説,變換算式説。學生學會了9加幾的具體算法,再讓學生思考8加幾、7加幾、6加幾、5加幾的算法,學生很快就算出得數來了,算出得數再讓學生説計算方法。這樣反覆訓練,既鞏固了算理,又加強了思維能力,強化了語言能力的表達。

二、兒童數學語言的理解和積累

剛開始對兒童進行數學語言的培養時,可以採用實物演示、圖畫演示、擺弄學具等直觀形式,將數學語言中的常用詞語展現在學生面前,完成兒童數學語言的理解和積累。例如,在進行課程準備的過程中,可以對着課本的實物圖,引導學生説出圖中人和物的數量,分類,方位,同樣多,多些、少些,瞭解他們的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打好兒童進行知識學習的良好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認數、讀數、寫數的結合,以及不大於的加減法運算,並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的使用“先”、“再”、“又”、“原來”、“一共”、“剩下”、“游來”、“游去”、“送給”、“第一次”等常用詞語,進而引導學生區別這些詞語的意思。接着懂得用同樣意思的詞語來代換,如“第一次”、“第二次”可換成“先……再……”,“剩下”換成“還有”、“餘下”,“一共”換成“合起來”,“兩次”、“兩天”等,幫助學生打開思路,豐富語彙,積累詞語,並學會正確使用。

三、在兒童回答問題過程中鼓勵使用完整的話

針對一年級學生的知識範圍、識字數、詞彙量、抽象思維能力、語言能力等情況,尤其是數學語言更難以準確表述。我在教學中針對學生這一弱點,從用完整的話回答問題開始加強訓練,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舉例來説,筆者在進行“比多少”的教學過程中,將3個桔子、4個香蕉、6個蘋果畫在黑板上,然後向學生進行詢問:“老師剛才畫了哪些水果?各有幾個?誰和誰同樣多?誰比誰多?誰比誰少?誰能用完整的話回答。”略加思考後,很多學生的小手舉了起來,其中一名學生回答:“老師在黑板上畫了4個桃子、4個蘋果、6個梨,桃子和蘋果同樣多,梨比桃子多,梨也比蘋果多,桃子比梨少,蘋果也比梨少。”學生表現得很積極,興趣很濃,教學效果良好,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了數學思維的發展。

四、在表述圖意中進行語言訓練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一年級教材圖文並茂的特徵進行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題目含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理解圖意的積極引導,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學生數學語言的培養和訓練。舉例來説,教師在進行“3+1”的加法教學時,教會學生看圖説話:在投影儀上可以看到,3個小朋友在做遊戲,(畫面上有3個小朋友在跳繩。)這時候,來了另外一個小朋友想要加入,(再出現一個小朋友並畫上圓圈。)一共有幾個小朋友?要求一共是幾個小朋友,就要把兩個圈裏的小朋友合在一起(在兩個小圈外面再畫一個大圓圈),也就是把3和1加起來。要求學生看圖説出意思來,用自己的語言完整地表述一遍。這樣既形象地説明了加法的意義,又滲透了集合思想,使學生真正理解了圖意,又進行了語言訓練。

五、通過對解題思路的靈活解説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當前,我們使用的教材在呈現教學內容時,通常採取直觀的畫面使學生容易理解。通常來説,筆者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對學生看圖進行引導,讓同學們對圖畫的含義進行討論,再結合文字進行信息分析,要求的問題是什麼,思考用什麼方法計算,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讓學生一步一步將自己的想法説清楚説完整。遇到缺條件、少問題的題型,讓學生自己去補條件、提問題,並且根據所補的條件和所提的問題列出相應的算式;遇到能用多種方法解決相同問題的題型,就讓學生説方法,能説幾種是幾種。例如,一年級下冊第72~73頁《買衣服》一課,學生提的問題是:“買一條圍巾可以怎麼付錢?”(一條圍巾31元)我啟發學生用多種方法付錢,例如,付3張10元1張1元,付6張5元1張1元,付31張1元,付5張5元3張2元,付2張10元5張2元1張1元,等等。

六、通過示範和模仿進行學生數學語言的培養

教師在進行學生數學思維的啟蒙過程中,必須起到一個良好的示範作用,讓同學們通過模仿進行數學語言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使用的語言必須規範,才能起到正確的示範作用。例如,在進行“一樣多”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用不同顏色的模型進行示範,一邊擺放一邊説:“老師左邊放了4個紅球,右邊放了4個藍球,紅球和藍球一樣多。”請學生跟老師説一遍。又如教學“比多比少”時,結合練習五第9題,學生看圖基本上知道和誰多誰少,但道理還不懂,老師可這樣説:“一個對一個有了多餘所以多少。”接着讓學生邊比劃、邊模仿老師的話説。這樣的訓練,不僅讓學生在模仿中進行語言訓練,又瞭解比多比少的實質,還滲透了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七、結語

綜上所述,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能夠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學生數學語言的培養,促進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同時這也有利於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為將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篇三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該怎麼寫呢?又該怎麼對國小一年級的數學進行教學的研討,提升教學的能力和質量呢?下面是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最初打開一年級的數學教材,給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 在實際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還有學生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培養,怎樣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並學好數學呢?

1、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説,他們對數學並不是一無所知,但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生活中的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他們新的學習環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親切感。

2、有意識創設活躍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我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遊戲、故事。。。。。。如:在上“認識物體和圖形”一課時,我讓孩子帶來了 許多物體和圖形,先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帶來的物品, 後放到一起數一數,看看每種物體、圖形各有幾個。

這樣不僅使學生認識了數,還為以後的分類課打好了基礎,更培養了孩子的合作學習習慣。再如:上《小貓釣魚》一課時,先讓學生觀察貓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態,再讓學生戴上小貓的頭飾,進行模擬表演,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自編、自演故事,真正使學生在“玩”中獲得了知識。

3、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大家都知道本冊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剛開始,當我問道:“誰還有不同的方法?”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這時,只要有學生能通過思考來回答問題,不管他答對與否,我都給與相應的鼓勵,表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我講《跳繩》這一課時,大多數學生都列算式為:2+6(2個搖繩的,6個跳繩的),這時,有個小女孩卻膽怯怯的舉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 我故作驚訝地問:“你為什麼要列成4+4呢?”她説:“有4個小男孩,4個小女孩,共有8個小朋友在玩跳繩。

”我當時特別高興,就藉機説:“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棒極了!”並獎給她一個“智慧果”。然後,我對其他孩子説:“其實通過這幅圖還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誰還能做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經過這一啟發,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最後一直深挖到根據衣服、襪子的不同顏色來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學生列出了連加算式。

從這以後,在每每拿出一道題,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去尋找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可見,只要我們能適時抓住機會,並加以正確引導,相信孩子們是有潛能可挖的。

4、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 許多孩子在入學以前就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但是如果把它們拿到具體的生活實際中來就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了。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繫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如:上完《分類》課以後,佈置學生到書店、超市等地方進行調查,看看它們是按什麼規律把物品進行歸類的,之後又讓學生帶來了各種不同的東西,叫學生扮演“中。商場小經理”把各種物品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歸類。

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鍊,把數學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篇四

國小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獲得成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着重抓以下幾點:

一、認真聽講的習慣。

二、積極思考的習慣。

三、大膽發言的習慣。

四、養成動手操作的習慣。

五、“認真作業”的學習習慣的培養。

關鍵詞:學習習慣,養成,引導,創造,滲透。

我國當代教育家葉聖陶曾明確指出:“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國小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獲得成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在數學教學中,如何紮實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我在教學實踐中着重抓了以下幾點:

一年級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收到事辦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獲得成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在數學教學中,如何紮實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我在教學實踐以下幾點:

1、上課認真聽講。

聽講是課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門。學生聽講能力強弱與否,是決定接受信息多少的首要因素。課上我要求學生全神貫注地聽講,主要採取正面引導的方法,看到哪個學生聽講特別認真,我就隨機表揚。而看到個別不認真聽講的學生,自己就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級學生很單純,都愛聽老師表揚,因此正面引導的效果會好些。

一年級學生由於其特殊的年齡特徵,其思維更形象性。在教學中,我注意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與直觀性,儘量利用多媒體課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採取多種遊戲方式進行練習,這樣學生在課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學習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課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

2、積極思考的習慣。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如果不積極動腦就不可能學好數學。在教學過程中,我不是單純地“教”

知識,而是通過引導幫助學生做、去想知識。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也引起我的注意。如在進行10幾減9的減法時,我才剛開講,有的學生就叫起來:11-9=2、12-9=3??千萬不要以為學生都會了,知道答案的學生都是上過幼兒圓的學生,而那些沒有上過幼兒圓的學生則一無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説出答案的學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樣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則僅是形式上會背出答案而已,而對於具體的思考過程,計算方法並不是很清楚。於是我問那些能説出答案的學生,你們是怎樣算出的?你能當小老師説給其他同學聽嗎?這就使那些能説出答案的學生不得不沉下心來考慮如何解釋。對那些不會計算的我則引導,同學們,他們都能算出,我們不能輸給他們,趕緊想辦法。這樣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就幾乎能全部掉動起來了。

3、大膽發言的習慣。

發言需要學生將自己的思考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要把內部的知識轉化為外部的語言,必須表達清楚,使別人能聽懂。發言可以鍛鍊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我在課上儘量創造更多讓學生髮言的機會,注意學生表達的準確性。但1節課要學生能發言的機會畢竟有限。有的學生按捺不住,提意見:“該到我了。”我向孩子們解釋,不可能全班的小朋友都來回答問題,只有敢於舉手的老師才叫。這節課叫不到你,下次有機會一定叫到。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如果正確,那是再好不過了。如果學生回答錯了,説明他們對知識還沒有真正理解透。而他們的錯誤回答往往能代表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如果能很好的引導,就會有助學生掌握知識。

4、養成認真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

作業是教學的昇華,作業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鞏固課堂學到的知識,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

(1)認真審題。審題是正確解題的前提。在課堂上教給學生讀題方法,要求學生邊讀邊想,理解題意。

(2)規範書寫。教給學生寫作業方法,格式書寫整齊美觀,寫數字清楚規範要求學生限時內完成作業。

(3)細心演算。演算是國小生數學學習中最基本的技能。我們訓練學生沉着、冷靜的學習態度。計算必須慎重,切勿草率從事。不管題目難易都要認真對待。對認真演算有進步的同學給予鼓勵表揚。

(4)檢驗改錯。在數學知識的探索中,有錯誤是難免的。我要求學生在做完作業以後認真檢查,發現並改正錯誤。

結束

總之,一年級學生由於特殊的年齡特徵,光靠老師的工作是不夠的,家長的力量不可忽視。所以,我藉助每一次家長會向家長滲透學習習慣的重要性,讓他們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並和家長交流一些輔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爭取家庭輔導與學校教育達到和諧統一。只有多渠道、堅持不懈地抓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工作,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才能培。養出大批具有良好數學素質的有用人才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篇五

淺談一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激趣”

對於一年級的小孩子,怎樣讓他們投入到學習中來是件很頭痛的事情。過去自己讀書的時候,數學課上除了做題還是做題,每天都是握着鉛筆,做很多很多的練習。我自己都厭倦了這樣的學習方法,所以這種教育方法也不願採取。並且確實不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也不能激發出小孩子的學習興趣。有句名言説得很好:“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應跟着新課改的實施,把對數學的教學重點放在激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上,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那麼,怎樣才能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來做的。

一、運用遊戲、謎語、故事、兒歌等組織教學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適當的遊戲活動,既有助於學生體力、智力、交際能力的發展,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證明,科學地採用遊戲教學將大有益處。我就經常在教學中採用做遊戲這一教學手段,且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我在教學《6、7的加法》時,授課前,設計“打電話,找朋友”這一遊戲來導入所學知識:首先出示電話鈴聲響了,接電話並問:“我們是好朋友嗎?我們的密碼你知道嗎”,設定個密碼6,説:“我出4”,另外一個小朋友説“我出2和4合起來是6”,先師生找朋友,然後小朋友自己互相找朋友。學生們在輕鬆自如的遊戲中,學會了數學知識。

低年級孩子也樂於猜謎語,聽故事,教學中如能緊密結合教材,運用謎語故事的形式組織教學,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如教師在講《時、分的認識》時,首先讓學生猜這樣一個謎語:“會走沒有腿,會説沒有嘴,卻能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起牀,什麼時候睡。”然後又根據書本四幅插圖,編出一個小朋友是如何愛惜時間、養成良好生活學習習慣的故事。這樣很自然地使學生認識了鐘錶、時、分,同時又及時地向學生進行了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學生學習情緒也自然高漲。再如講《年月日》時,為了孩子很方便地記住每個月份有多少天,編這樣的兒歌:“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只有二月多變化。”通過兒歌,小孩便輕鬆掌握了所學的數學知識。

二、通過操作,手腦並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是的!七八歲的孩子很好動,如果把他們好動的特點遷移到學習上,讓他們在學習時常常摸一摸、擺一擺,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解知識。我在教學中,常常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小棍、圓片、三角形等等。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時,讓學生邊數1擺1,添1是2,通過實際操作,使他們知道了1添上1是2、2添上1是3……9添上1是10,明確了各數的來源。在教學《認識11-20各數》時,為了能讓孩子都有動手的機會,讓學生把計數器帶來擺在課桌上。老師在大計數器上撥珠,學生在自己的小計數器上撥珠,並回答以下問題:“計數器上原來個位有幾個珠子?十位有幾個珠子?一共有幾個珠子?幾和上幾合起來是幾?”通過實際操作,使他們知道了11-20各數的組成。

三、發揮圖示、多媒體教學作用,重視直觀教學

國小生對具體形象的實物比較感興趣。所以現在不論什麼教材都有大量的直觀圖,通過具體形象的實物來説明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等數學知識。這樣做不僅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養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如教師在講《比較》時,先剪出三朵花、三隻蜜蜂、四隻蜻蜓,並擺成三組,讓學生直觀的就可以看出誰比誰多,誰比誰少。在講《5以內數的加法》時,先演示停在車庫的2輛車,又開來1輛車,一共有幾輛車,用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不僅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這一類知識的學法,而且提高了學習應用題的興趣和愛好。

四、採取多種練習手段,隨時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對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時間就開始分散、不感興趣,喜歡多變,這是國小生的又一心理特點。因此教學中,應運用各種變換的教學手段促使學生興趣發展,特別是一堂課的練習,切忌單調的形式和簡單機械的重複,否則不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在低年級教學中,我利用遊戲進行教學,把學生對遊戲的興趣轉移到學習上來,如口算、筆算接力、組數對口令、找朋友、開火車、奪紅旗等,不僅能提起學生學習精神,保持活躍的課堂氣氛,消除學習疲勞,還有利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

五、把數學貫穿於生活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篇六

能力是數學核心素養實現的重要內容之一。而當前國小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參差不齊,存在着部分學生不能完整地、清晰地表達出自己想法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其數學學習的效果。因此,如何在一年級時對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進行培養成為教師需要思考與研究的問題。

一、國小一年級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現狀

(一)不會表達

不會表達,指的是學生有表達的慾望,但由於自身的年齡特徵或所受環境、家庭等多方面的影響,尚不能做到表達得很好。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表達不完整。一年級的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較弱,不能夠完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的回答常常是一些零散的詞組或短語,缺乏完整性。比如,在教學《數一數》這課時教師提問:“在這幅圖裏,你看到了什麼?”學生會回答:“蝴蝶。”教師接着問:“蝴蝶有幾隻?”學生回答:“5只。”從該生的回答可以看出數學語言表達不完整,這裏的“5只”指的是什麼,並不能從他的回答中得出。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説出完整的話:“5只蝴蝶。”甚至是提出更高的要求:“我看到了5只蝴蝶。”

(2)表達不規範。數學語言因其特有的學科性質,應該是嚴謹的、規範的。但是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其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在進行語言表達時也往往缺乏一定的規範性。比如,在教學《幾和第幾》時,教師提問:“塗色的燈籠排在第幾個?”學生會回答:“第4個。”很少有同學能説出:“從左往右數,燈籠排在第4個。”這部分內容學習的重點就是要讓學生清楚且規範的表達物體的位置,很多同學其實是能夠理解這個意思的,但是在進行口語表達時卻不能説得很規範。

(3)表達缺乏條理。數學的邏輯性要求數學語言的表達必須具有層次性和組織性。有條理的表達對思維的過程有着較高的要求,而一年級的學生由於缺乏思維的高度,因此在表達的時候往往是無序的。例如,在教學《分與合》時,教師會提問學生:“7可以分成幾和幾?”這時學生會回答:“7可以分成3和4,7可以分成2和5,7可以分成6和1……”顯然學生大都是想到什麼就説什麼,這樣的回答是雜亂無章的。

(二)不願表達

不會表達是基於有表達的慾望,而不願表達則是出於個人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原因,對錶達產生了畏難和抗拒的心理。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數學課堂交流時,班級裏積極舉手發言的總是那麼幾個同學,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光聽不説,即使是被點名發言時也是吞吞吐吐,甚至有的直接站立不語。這樣的現象首先説明一年級學生在進行數學語言表達時遇到了障礙,不能很好的通過語言表達出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其次是在情感方面,對數學的學習缺乏興趣,進而對數學課堂上的提問與回答也缺乏表現的慾望。

二、提升國小一年級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實踐策略

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要達到有效的數學交流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一年級時教師就應有意識的對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進行訓練。

(一)學會傾聽,在傾聽和示範中學習數學語言表達的方法

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與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密切相關。在國小數學課堂上,學生只有在認真傾聽了教師的講解和提問之後,才能更好地理解學習的內容,明確自己的想法並組織好語言。同時教師的講解和提問中藴涵了對數學語言運用的規範方法,學生通過認真傾聽,可以幫助自己完善表達,使自己的表達能夠更嚴謹、規範、有條理。

從示範的角度而言,意味着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數學語言的語言應是邏輯完整、規範而有條理的。例如,在學習《比一比》時,教師的提問應該是“誰比誰多,誰比誰少”,而不是簡單的問“誰多”,“誰少”。規範的提問不一定會得到規範的回答,但不嚴謹的提問方式一定不會得到滿意的答案,這就是示範的作用。在課堂上,除了教師以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就是同學。一部分同學的表達同樣會對另一部分的同學產生影響,在思維的碰撞中可以提升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也應指導學生認真傾聽別的同學的發言,求同存異,取長補短。

(二)有序指引,給予學生提供更多表達的機會

國小數學的課堂應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而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舞台。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學會“讓學”,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對學生來説,講給別人聽,往往比聽別人講更高效。學生能表達到什麼程度,就證明他們的理解到什麼程度。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的發言的機會,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只要他願意説,教師應毫不猶豫的給他機會説。而對於缺乏表達慾望的學生,教師也應該鼓勵其嘗試表達。學生受到了鼓勵,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這也許會是表達的良好開端。

在給與學生説話機會時,對於學生的表達也要進行相應的指導。因為有的學生很有表達的慾望,囉嗦宂長的語言使得班級裏的其他學生無法理解到該生表達的意思。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有序的指引、相機的指導,幫助學生找到正確表達的方法。例如,在教學分與合時,教師一般會提問:“8可以分成幾和幾?”可以讓學生一邊説,一邊在黑板上板書,這時學生的答案可能是沒有順序的,一般是想到哪個就説哪個。隨後教師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嗎?”排好之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反思,“在説分與合的時候為什麼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這樣有什麼好處?”通過討論後可以得出有序可以做到不遺漏。有序的表達是縝密思維的一種表現,而數學就是這樣一門嚴謹的學科。

(三)豐富閲讀,在課外延伸中發展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閲讀是人類獲得知識的主要手段,是瞭解世界的重要途徑。讀書是學習的先決條件。閲讀並不是語文學科的專利,學習數學同樣需要閲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閲讀過程中,也可以潛移默化的感悟數學的語言。數學的文本除了基礎的數學教科書外還有很多課外的數學讀物。對識字量較少的一年級學生而言,數學繪本是個不錯的選擇。在豐富多彩的。故事圖片中,學習數學的語言,學生可能會更有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有了興趣,才會學的更好。

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還離不開家長的幫助。我們可以鼓勵學生與家長多進行交流,讓學生把在數學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説給父母聽,並告訴他們你是如何知道和思考的。利用這樣的方式也可以對孩子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進行訓練,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過程需要依靠語言表達來呈現。教師只有通過長期的、有計劃地加強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學生才能夠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參與數學活動,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gwvq6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