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論文(共3篇)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論文(共3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3篇《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論文》相關的範文。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論文(共3篇)

篇1: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論文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論文

當前品德與社會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別是農村國小這種狀況尤甚。造成這方面的原因有許多,如:社會、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重視這門課程、教師本身素質跟不上這門新課程的發展等。如何才能使當前農村國小的品德與社會課程不流於形式,不再成為所謂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無的課程。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

品德與社會是國家重視國小德育的重要體現,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的重視與否,課程上得好與壞,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作為一名教師,在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與學生平等交流,解決他們遇到的實際問題。

例如:有的學生知道自己長大了,自己想做家務可是家長不允許。於是,有的學生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不是我不願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對這種想法,我就適時引導學生去討論怎樣去爭取實踐的機會。

有的學生説:“我就跟他們講道理,如果不聽我就給他們寫一封信説明我的想法。”

有的學生説:“我家裏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們同意。”

也有的説:“我就偷偷地做,讓他們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説:“確實,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一些困難,但我們要勇敢地面對現實,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它們。回去後,選擇適合你的辦法去試一試,也許就成功了。老師相信你們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有了老師的鼓勵、同學的建議,再去實踐,得到的可能會更多。

2.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

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廣泛的認同,這是兒童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實踐產生衝突的根本原因。兒童的一些正確的、善良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品德與社會教學產生懷疑。我們的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怎麼做?”,而是要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麼做?人們會有什麼評價?”從而在生活中真正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標準。因此,我認為我們的教學應該向生活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知行統一才能發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作用。

二、結合實際,讓道德教育工作有特點

我們國家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因此農村的國小品德與社會教育必須面向農村,緊密結合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農村、愛勞動的教育。現在就有許多身在農村而不愛村、不愛勞動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成績普遍很好,他們學習的動力是考上大學,走出農門,離開家鄉……這樣的想法是偏面的。這種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家庭、社會、個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這時如果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説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這就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如在教《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首先用類比法引導學生説説參與勞動的不同感受,從而教育學生要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熱愛農村。

其次,要結合品德與社會課加強農業科技教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它在農業生產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種植》一課時,先播放VCD多媒體課件,做“農事5分鐘新聞發佈會”,對學生進行農業科技教育,再組織學生展開“種子發芽”的條件討論。然後結合類似事例,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於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性,增強他們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長大攀登科學高峯的自覺性。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農村國小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採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説教式教學模式。這種以説教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現實社會面前顯得是那麼的蒼白無力。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説教為主的教學模式。經過這幾年教學的不斷實踐,我探索出以下幾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模式。

1.明理激情導行模式

這是在傳統的講解模式基礎上演化而來的,適用於品德與社會新授課中的各種課型。它是以教師為主導,通過直觀演示、口頭講解、文字閲讀、評價行為、激發情感等手段傳遞信息。學生通過觀察感知、理解教材、動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後由教師評價提出行為要求。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道德知識或某一方面的行為方式。選用這種教學模式的時候,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如在教《我送老師一支花》一課時,提出了“老師像紅燭,無私奉獻青春年華”“老師像園丁,辛勤培育現代化建設人才”“我們要尊敬老師”的觀點之後,教師可推心置腹地向學生談談自己在教師的關懷下成長的故事,以及對教師工作的情感體驗,然後讓學生談他心中的老師,使師生間產生感情上的認同和共鳴,促使學生主動地以實際行動來尊敬老師,提高了教學實效。

2.“問題──討論”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着眼於學生個人的潛能和整個人格的發展,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機會,培養學生“悟理──講理──用理”的能力,適用於哲理性較強的課。在教學實踐中,這種教學模式最受學生歡迎。

3.角色扮演模式

這種模式通過設置與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向生活“取樣”,從中引出相應的情緒反應和行為。這種模式比較適用於以行為訓練為主的課和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這種模式,往往在課後還自發地圍在一起繼續“扮演角色”,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收到的效益較好。

總之,農村國小品德與社會的教育目前雖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這些不足是可以彌補的,只要我們重視它、認識它、理解它,那麼我們就能解決它。同時我們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將這些問題迎刃而解,使農村國小品德與社會教育能夠達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從而讓品德與社會真正地走進農村國小。

篇2: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論文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論文論文

【摘要】隨着社會的進步,公民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公民教育課,國小生公民教育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品德與社會》課中。本文分析了我國公民教育的現狀,並結合教學實際,闡述瞭如何在國小《品德與社會》課中開展公民教育活動,讓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以一個小公民的身份參與社會實踐。

【關鍵詞】國小 《品德與社會》課程 公民教育

近年來,某市開展公民教育研討會的活動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烈討論,也激起了筆者對公民教育的思考。筆者所理解的公民教育即是以培養愛祖國,愛他人,遵紀守法,履行公民義務,人格健全等基本素養為目標,培養合格公民的教育。在我國目前的課程體系中,國小生公民教育主要體現在《品德與社會》課中。隨着社會的進步,公民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我國公民教育的現狀:

1.重思想政治教育,輕公民意識培養

現行的《品德與社會》課程在內容的選擇,活動的設置等方面較以前已經有了明顯的改進。它涵蓋了心理素養與道德,法律法規,權利與責任,公共參與等公民教育方面的內容。但實施過程中,教者極易將其演變為一節思想政治教育課,讓課堂了無生趣。有人説公民教育涵蓋思想教育的內容,但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更強調的是對現行規章制度的認可、服從。長期進行這樣的教育,學生的公民主體意識,理性的批判精神,堅定的權利意識就會受到壓制,不利於學生現代公民意識的培養。

2.重知識傳授,輕良好行為培養

良好的公民教育需要學生自主實踐、體驗參與,從而將公民意識內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但在現行的課程運行中,學生由於受到升學的影響,加之一些教師對公民教育的認識不足,品德課上許多教師主要以傳授知識為主,讓學生不斷地記,不斷地背書上的內容,以應付考試。有的學生考試分數很高,但公民意識淡薄。知識的多少與公民意識並不是對應關係。有的人知識很淵博,在生活中卻不能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因此,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充實學生公民意識的內容,更應該把公民知識內化為學生的公民意識,外化為學生良好的行為。

國小生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在國小階段結合《品德與社會》課程開展公民教育的活動尤其重要。

一、遊戲感悟

遊戲是國小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活動形式,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無比興奮中將知識進行內化。

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我不耍賴皮》一課時,教師和學生一起玩“魔力眼”的遊戲。即班長給學生們看多張圖片,然後迅速藏起一張,教師和學生搶答,説説班長藏起來的是什麼圖片。由於班長是站在講台前組織學生玩這個遊戲的,教師站的位置在講台旁,猜中的機率當然要比學生高,最後遊戲玩不下去了。看着學生沮喪的樣子,老師問:“為什麼不再玩了”,好幾個學生説道:“不公平,不公平。”又有幾名學生説:“老師耍賴,你站的位置可以偷看到班長藏的圖片。遊戲中學生們感受到了規則的重要性,為下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再如:教學三年級上冊《自畫像》一課時,教師和學生一起玩了“身邊的他/她”的遊戲。教師和學生們將本班自己朋友的特點和長處寫在一張小卡片上,交給老師後,通過抽籤的形式猜一猜“他/她是誰”。由於此遊戲與學生自身密切相關,每次抽中的卡片有可能就是自己,學生們玩得不亦樂乎。在快樂的遊戲中學生明白了,每個人都很棒,但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主動改正,大家就會更棒。通過此遊戲,學生們不僅對自身更加了解了,對身邊的朋友也多了分理解。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巧妙地運用遊戲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對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景體驗

教學中教師常有目的地創設生活中的情景,引導學生參與並融入其中,學生通過一定的體驗,理解知識,明白道理,並使他們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教師可利用音樂,語言描述等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

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父母的疼愛》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説一説家裏發生的真實的故事:在我......的時候,爸爸、媽媽......。然後讓學生將所講的故事編成一個劇本,自己扮演父親或母親。接着讓學生在《世上只有媽媽好》的背景音樂聲中欣賞美文《媽媽的愛》,並談一談我能為爸爸媽媽做些什麼。講故事環節,教師一石激起千層浪,勾起了學生對生活的回憶,為後續的情景體驗做好了鋪墊。學生表演時通過角色扮演,體會了父母的那份深深的愛以及父母的艱辛與不易。美文欣賞將學生的情感體驗推向高潮。學生談一談時,他們都被父母的愛所深深感動了,激發了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本節課學生們在真實的情景中感知、體驗,教學起到了不錯的效果。

一組美麗的圖片、一首動聽的歌曲、師生間和諧的氛圍等都可以形成教學情景,良好的情景能夠讓學生的自我意識、公民意識在樂觀開朗的`氛圍中發展。

三、案例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源於生活,最終又迴歸到生活,指導生活。教學中教師將身邊的事情引入到課堂教學中,通過討論分析,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進而提高學生的公民素養。

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心中有規則》一課時,教師從國家把酒駕列入國家刑法的範圍開始引入,進而把酒後駕車造成重大事故的案例作為教學資源帶給學生分析。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分析得出:酒後駕車事故率高,給自己,他人,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傷害。因此,把酒駕列入刑法之列,正是要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杜絕此類事情再次發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的責任意識,法制意識都得到了增強。當然,教學中《不和煙酒交朋友》《我的課餘生活》等課亦可採用案例分析法。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學生的思辨能力,對是非的判斷能力,合作能力,公民素養定會不斷提升。

四、體驗實踐

實踐、體驗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學之所用,學有所用。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親身體驗、內化書本中的知識,進而提高他們作為社會小公民的綜合素養。

例如:在教學《不説話的“朋友”》時,筆者嘗試着進行一次公民教育實踐活動。教師

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到各村組,廣場,公園......去觀察,瞭解我們周圍公共設施的種類以及利用情況。經過一個星期的調查、瞭解,學生小組整合資料並彙報。結果大家發現,人們並沒有善待我們身邊這些不説話的“朋友”。許多健身器材被毀壞;村頭的垃圾桶東倒西歪,有的甚至被燒了個洞;公園的座椅毀壞嚴重......所有的這些都讓學生們感到很難過,有的學生還為自己曾經破壞公共財物的行為而內疚。學生們通過調查發現,破壞公共設施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筆者接着引導談一談:“我們國小生除了從自身做起愛護公共設施,還有什麼好方法,讓身邊的人一起來愛護公共設施?”學生們暢所欲言。接下來一週,教師組織學生上網或圖書室查資料,瞭解我國現有的公共設施的法律法規;分小組調查並制定出保護公共設施的方案;走上街頭髮放倡議書。學生們從此次活動中學有所思,思有所獲。

教學《平安回家》一課時,教者亦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參與實踐活動。學生們通過觀察,認識路標,通過參與交通管理,知道了作為一名小公民我們應該做。通過這兩次活動,筆者發現學生們比以前更加關注社會問題了,他們自己能以小主人的身份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公民意識增強了。當然,在《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組織學生體驗、實踐耗時較多,加之有安全等方面的種種顧慮,許多教師不願參與其中。但組織學生參加這樣的活動的確能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社會的小公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的價值。這樣的活動真是利大於弊,何樂而不為呢?

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時代對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想提高全社會公民的素質,筆者認為應該從國小生抓起,讓公民教育與國小《品德與社會》課程有機融合。教學中教師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應通過多種渠道,組織多樣化的活動,引導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以期不斷提升學生的公民意識,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學生將來踏入社會成為有責任感的主人不斷努力。

篇3:國小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論文

國小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論文

國小品德與社會是以學生生活實際為基礎,培養學生優良品質為目標的課程。它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的特點,落實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學生為目標。教師作為學生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只有積極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的興趣,才能達到培養優良品質學生的目的。

一、品德與社會教育的重要性

1.培訓道德思維能力

品德與社會的核心是培養道德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這就要求在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法的運用、問題的設計上都要重視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當學生的思維被道德情境激活時,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發揮自己的內在創新潛能,拓寬認識和思路。老師切忌按自己備課的固定思路去引導學生,應誘導他們從多種角度看問題,同時注意接納不同的價值觀,把握好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已有的道德知識去分析所面臨的事件或問題,學會在開放的社會現實中靈活解決問題,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

2.從生活教育開始,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品德與社會課程從生活教育開始,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已成為國小品德與社會課程改革的主題。德育生活化理論認為,道德存在於人的整體、整個生活之中,不會有脱離於生活的孤立的道德。品德的培養與學習應該遵循一種生活的邏輯,而不是一種純學科的邏輯。品德與社會課程要與生活發生內在聯繫,使學生在品德學習中找到一條通向生活的道路,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教育學生熱愛生活、學會生活,幫助他們認識社會的過程,也就是啟發學生道德自覺的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但並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受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影響的,其中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因此,品德與社會教學強調,既能“真實反映社會”,又積極引導兒童的生活,要尊重學生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二、品德與社會課程導入

1.故事導入

國小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普遍喜歡聽故事,因此,教師靈活應用故事導入新課,能誘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活動。如品德與社會中講《生死不離》,可以講述 2008年發生的汶川大地震中映秀鎮漁子溪國小二年級學生林浩奮勇救人的故事,由於他的特殊貢獻,在第 29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他那嬌小的身軀與高大的姚明並肩走在中國體育代表團昀前面。學生被這個故事打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歌曲導入

國小生喜歡明星,更喜歡流行歌曲,因而我們可以選擇與教材內容有密切聯繫的歌曲作為開場,導入新課,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深受感染,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如,在教學《父母恩情深似海》一課時,就用多媒體播放了韓紅演唱的歌曲《天亮了》導入,從而不僅讓學生在欣賞美妙歌曲的基礎上切身感悟父母之愛,世界上昀純真、昀無私的愛莫過於父母對子女的愛,而且對“活動交流”教學板塊做了很好的鋪墊。

3.懸念導入

問題是自主探究的先導、資源和原動力,教師合理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當然,教師在導入新課時還要善於聯繫和利用舊知識,把新舊知識加以比較,找出異同,以此作為新課導入的切入點,以利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如何更好地進行國小品德與社會的教學

1.品德與社會教學要開放式

學生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學生現實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幫助學生參與社會、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促進他們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的發展。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兒童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去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展社會實踐能力。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設計,如教學《購物有學問》時,我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裏,讓學生在觀察中切實感受價格的祕密,親身體驗購物的學問。另外,討論是昀常用的兒童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討論活動能使兒童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鍊表達能力等。在品德與社會課上的討論,教師應當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防止形式上的討論。同時還要把握好開放程度的適度性,做到張合有度、張弛有致。

2.建立快樂學習

教育家烏申斯基説:“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索真理的慾望。”創設愉快樂學的心理情感,教師就要以現代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徹底摒棄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創造條件,激發、鞏固、發展學生的興趣,保護他們學習的良好情感和自信心,使他們不斷增強學習的成就感、成功感,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只有學生對所教學的內容感興趣了,才能更好地學習。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一成不變地拘泥於教科書,要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把一些新生事物以及新的事件及時拿出來與學生共享,讓大家在一個民主的環境中積極地各抒己見,昀後做一個總結,從而讓大家受到教育。甚至於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有關的課外知識,讓學生通過大量閲讀、互聯網的搜索拓展和延伸知識,化被動為主動。

四、結束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需要實踐活動與知識相結合教學的課程。教師通過生活讓學生感知知識的同時,還要向學生進行道德品質的培養。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認識,提高在實踐中對知識運用的能力。同時,通過實踐,提高了學生的發現能力、創造能力、新舊知識的整合能力。讓學生通過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形成熱愛生活的品質,擁有對知識樂於探究的態度。在生動、具體的教授過程中,達到教育目的,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kq853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