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多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多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多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一

兒童的社會生活是教學的基礎,也是教學進行的手段,而品德新課標也倡導通過學習者的自身體驗來學習。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生活經驗持續不斷髮展、改造和推進的過程。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

(1)從教本走向人本

我依據自己對課程的認識、文本的理解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需求,努力使課程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融合,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體驗、感受與探究,為此對教材進行再創造,不侷限教材設計構想,讓學生暢談熟知的家鄉人的生活習慣、節令習俗,欣賞感興趣的戲曲藝術,使教學成為學生社會經驗不斷髮展的過程。

(2)注重教學的實施過程

對於學生來説,受教育和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生活,我們的教育應使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發展。課前,我佈置學生觀察、蒐集、瞭解相關知識,在這個發現、思考、辨析的過程中,擴大了知識面。課堂上,大家暢所欲言,在教師指導下,孩子們培養了協作、互助的合作精神,並且開拓思維,獲得了根據所學知識和掌握的資料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3)追求情感的生成與提升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説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課堂上我注重學生情感的參與,使學生言其所想,讓他們認識到家鄉的美好,產生熱愛家鄉的美好體驗。得到情感上的觸動和提升,並且主動為建設家鄉,推廣家鄉文化貢獻力量。孩子們通過教學所得又迴歸生活,提升了對生活的認識與態度。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二

《走近殘疾人》是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第5課中的第一個內容。本課的設計意圖在於——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殘疾人生活中隨時可能遇到的困難,感受殘疾人面對困難時的那種頑強不屈的意志,激發學生尊重殘疾人、理解殘疾人,從而能夠願意主動幫助殘疾人的意識。

本節課中為了能夠讓學生深切地感受殘疾人,我設計了三個體驗活動,為了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將這三個活動逐一進行(也可分組——每個小組領取任務後,分別展開體驗,同時進行能夠節省時間,但是那樣的話很可能給孩子一種做遊戲的感覺,容易造成課堂秩序混亂,在不自覺中使這節課變成了一堂生動有趣的遊戲課從而失去了我們設計這幾個環節的本來意義)。

在進行體驗殘疾疾人這一環節時,同學們的配合非常好,完成的比較順利。三個體驗活動中,我感覺讓學生體驗肢體有殘疾時學生的體會最深刻。因為前面兩個活動我採用的是請同學來體驗,其他同學認真觀察、然後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這樣的方式來完成的。而這次的活動,要求所有的同學都親自參加體驗,當他們用雙手將自己上衣的拉鍊輕輕鬆鬆就拉開的時候,他們的臉上帶着得意的笑容。我問他們是什麼感覺的時候——“太簡單了”、“輕鬆極了”、“小意思”……這些詞脱口而出。但是當我讓他們將左手背到身後,只用右手將拉鍊再拉上的時候,卻沒有一個人再去説上面説過的詞語了,只見他們有的用牙咬;有的一隻手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還有的同位之間在互相幫忙……等我再問他們感覺怎麼樣時,他們的回答變成了——“太難了”、“真不容易”、“我可受不了”……我想,他們已經真正的感受到了殘疾人生活的不便,也能體會他們在做某一件事情時,需要付出比我們常人多得多的努力,達到了我預期的目的。

整堂課完成下來,我感覺同學們與老師的配合比較融洽,但是仍然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要再做進一步的完善。如:某些環節的銜接還不是那麼連貫,對於同學們回答完問題時的評價、藉助孩子們的回答及時補充、引導同學們思考問題等方面,自己説得還是過於多,應該再多給孩子們一些展示自己的機會。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三

活動時,先讓學生觀察地圖,並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地圖上的信息是怎樣體現出。.。 本次活動旨在讓學生學會看中國地圖,認識方向、圖例、比例尺。開展此次活動前,我讓學生準備不同比例尺的地圖,並自己準備了中國地圖的拼圖。活動時,先讓學生觀察地圖,並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地圖上的信息是怎樣體現出來的。接着讓學生深究不同地圖上比例尺的區別,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比例尺。學生在地圖上找自己的家鄉。這堂課,充分發揮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在觀察、思考、探究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我準備了兩張地圖:中國政區圖、湖南省政區圖。在開課時我採用看圖片導入新課,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接着引出地圖,並先後出示了這兩張地圖,引導學生通過這兩張地圖來認識地圖的方向、圖例、比例尺,掌握有關地圖方面的知識。接着讓學生分小組在中國政區圖上找一找我們湖南省在祖國的哪個位置,以及周邊有哪些鄰居。由於學生對地圖有了一定的瞭解,所以他們能很快地在地圖上找到這些省份,然後讓學生通過書中的圖畫和文字及學生們的分組討論來了解有關家鄉山東的知識。最後我讓學生在地圖上找一找湖南省的位置,以及周邊有哪些鄰居,並説説自己的家庭的詳細地址和它所在的方位,學生對這個環節的活動十分感興趣,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四

《打電話》這篇課文是一則相聲,主要諷刺的是那些無話找話、辦事效率低下的人。本來幾秒鐘能夠講完的事情——邀請朋友看戲,卻東拉西扯,海闊天空,足足講了兩個多小時,説完再見的時候,那裏的戲也就差不多演完了。文章是一篇略讀課文,跟前一課劇本相比較,學生都比較感興趣,並且文章淺顯易懂,又有很強的課表演性,於是在簡介了文章體裁等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沒有做太多的講解,而是直接由學生表演的方式,來完成對課文的理解。

覺得效果還是能夠的:

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並且班主任教師真好有劇本在讓學生們排演。所以我直接讓學生們都參與到課文裏。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主角,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的文本的理解本事,需要學生髮揮創造本事,有利於學生很好的理解課文。

但學生總歸是學生,即便有了對課文的理解,但如何表達還是受到學生本身知識和閲歷的限制,表達起來往往難以到達夢想的目標,於是做適當的示範性朗讀,作為相聲雖然是語言的藝術,但跟詩歌的朗誦、課文的朗讀又是有點區別的,相聲説話更接近於平時的聊天,卻又十分更誇張,是表演,所以還需要有誇張的表情、體態語言來表達。雖然不可能有演員的水平,但至少對學生能有所啟發。之後,學生舉手要求表演的一組十分多。

不足之處是,限於課堂的時間,不可能每個同學都表演,可是相信從其他同學的表演中,他們能吸收借鑑到一點東西。從他們對錶演組的評價中能感悟的什麼是更好的,什麼是需要改善的。

這一堂課,使我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平時上課教師自我要放開手腳,偶爾“跑跑題”不要太拘泥課堂目標、程序,開放活動的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把活動的舞台交給學生,把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生,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本事。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五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源於生活又以生活為歸宿。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品德課堂原本是個師生共同擁有的生活世界。“迴歸生活、關注兒童現實生活”的課程理念決定了生活化是國小品德課程的首要特徵。品德課堂應源於生活,再現生活,最後必然要回歸生活。教學《規則在哪裏》之後,我反思如下:

一、課堂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和體驗,讓課堂源於生活

兒童生活的現實性,決定了品德教學應該關注和反應兒童生活的真實性。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從學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生成活動主題。本冊中《規則在哪裏》課堂教學的第一層次就是尋找規則,在哪兒找?自然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按不同的生活場所,去找身邊和自己關係密切的規則,從而讓他們體會到“生活處處有規則”。“規則”是一個包羅萬象而又有點空泛的概念,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較難理解。這節課怎麼切入?我以學生樂於參與的遊戲作切入點。讓他們從沒有規則的遊戲中尋找規則,感受規則的。必要性。這樣,“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生活體驗必然充滿整個課堂。

二、課堂要關注學生的參與和實踐,讓課堂貼近生活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應該緊緊貼近學生的生活。本節課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髮現規則,進而體會規則的作用,遵守學校規則,知道課堂課間活動應該怎樣做;遵守家庭生活規則,知道怎樣待人接物,與鄰里相處;遵守社會規則,包括公共秩序和法律法規。我在教學中力求使自己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去,不留痕跡地引導學生擴展他們的生活經驗。課堂中我們用社會的真實的生活來進行説教,如本節課將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鮮活事例引進課堂,地震中桑棗中學按規則有序撤離,奧運期間北京市的交通狀況等。通過這些,打破了課堂教學、學校教育本身的侷限性,拓展了學生的視野,生活化教學中的“生活”全部真實化。

三、課堂要關注學生的道德行為,讓課堂走向生活

教育“迴歸生活”的課程意義還在於:要高於生活,要以未來的視角引領生活,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指導他們今後的生活。這樣,也就能使學生感受到這門課程的學習對他們自身而言是有意義的,是有助於他們現在和將來的生活的。課堂上我就用課堂規則來組織教學;整堂課結束後我用規則約束學生有序、文明下課……在整堂課中,教育無痕,潤物無聲。雖然無痕卻有着驚人的力量,於無聲處聽驚雷,但在心與心的愉快中,學生醒悟了;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學生的思想昇華了。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六

《向誰學》是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中的一課,本組教材是圍繞“我在學習中長大”這個專題編排的,本課主要圍繞“向誰學”來開展,教材選編本文的意圖是:

1、看到自我兩年來的進步,發現自我的優點和長處,併為自我在學習中所取得的進步感到高興和自豪。

2、探討學習方法,感受學習方法和途徑的多樣性,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覺性。

3、明白學習要不怕困難、善於思考;明白珍惜時光和合理安排時光。在交流學習經驗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4、初步感受我們的社會是個學習化的社會,學習已成為每個人終身的事情。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教學上要充分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個三維目標。

根據這些要求,我確定了本課的基本設計理念:

1、在教學上要充分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個三維目標。

2、體現新課程“實、新、活、用”的特點;

3、貼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

根據本課的基本設計理念,我對本課進行了設計:

首先,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認知目標:讓學生明白學習知識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行為目標:讓學生明白什麼該學,什麼不該學。情感目標:讓學生願意透過各種渠道來學習。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後,我進行了相關的課前準備:

利用課件進行教學,根據這些要求和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我制定了一些貼合學生心理規律的教學方法。

1、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知識的渠道很多,激發學生的學習用心性,我利用課件對學生進行教學;

2、為了更充分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學習用心性,給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我在教學中營造了寬鬆安全的發言環境;

3、為了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潛力,我還設計了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課後合作的實踐活動等環節;

因此,透過學習,還讓學生明白到了:學到的知識、本領和道理,不僅僅僅是在課上學到的,還可從書本、媒體、報紙、電視、他人等等進行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ye5w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