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課程教學改革論文【多篇】

課程教學改革論文【多篇】

課程教學改革論文【多篇】

教改論文 篇一

1987年我市參加了省教育學院中教部物理教研室組織的國中物理教與學綜合改革實驗,近十年來走過了一條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不斷深化的改革之路。這項實驗是1989年哈爾濱市教委評定推廣的十七項科研成果之一。1991年又被省教委評為教育成果一等獎,並確定為八五的重點課題。這項實驗成果現已在全省大面積推廣。下面簡單地介紹一下教與學綜合教改實驗。

一、實驗目標

“教與學綜合教改實驗”的總目標是:讓全體同學的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下分兩個目標系統。其一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同步發展的目標系統,由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意目標和德育目標組成。其二是教法與學法同步發展的目標系統,其核心是尋求最近發展區,給每個學生均等的學習成功機會,以教法的轉變促進學生學法的轉變,形成良好有效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原則

1.綜合同步發展原則:教師的教學過程必須在認識領域、情感領域、動作領域同步展開,既要重視知識結構、思維能力、觀察實驗能力等智力因素的發展,又要重視學生興趣、動機、態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並且使這兩者的發展同步。

2.循序漸進動態變化原則:針對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素質不斷提高的規律,設計動態的教學過程,以引導學生素質朝着預定目標變化。

3.學生參與與成功原則: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民主寬鬆的情境,提供全體學生參與的氣氛,給中、後進生提供成功的機會和條件。

4.反饋調節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獲得反饋信息以調整教學,還要注意指導學生獲得自我反饋的技能,培養學生主動尋求反饋信息,同時進行自我調整的習慣。

5.時效原則:教師設計教學過程必須以45分鐘課堂時間為基準。當堂作業,當堂完成,從少留課外作業,到不留課外作業,最大限度地減輕學生負擔。

三、教改發展過程

第一階段:初步實驗階段1.預實驗階段:1987年7月到1988年8月,在這一年裏組織各區、縣(市)教研員和實驗教師學習理論,考查和借鑑國內外各種教法的長處,設計了教與學綜合教改實驗”的框架,邊學習邊研究,初步形成了進行教改的骨幹隊伍。2.探索前進階段:1988年9月到1990年9月,進行各種專題研究,邊探索邊完善。探索的問題有如何掌握學生各種素質的最近發展區;學習準備的內容、形式和程度的把握;參與的形式和質量;如何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等等。

第二階段:探索提高、推廣階段1990年到1992年,對前3年的實驗進行了全面總結,以實驗點為基地,逐漸推廣。要求在哈市的八區五縣中,區區縣縣有實驗點,這樣就由原來的五個實驗點發展到二十多個實驗點,有的實驗點從實驗的有效作法中抽取大多數教師能操作的作法,推廣到其它學科和班主任工作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改類論文 篇二

[關鍵詞]課程;基礎理論;素質教育;教學改革

一、課程理論與教學技術合併研究的意義

1978年全國恢復大學聯考制度,此後二十年,應試教育發揮了特定的歷史作用。但隨着時代的進步,其不足之處也愈見明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二是對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方面的教育;三是對創新精神、操作實踐、生活能力等核心素質的培養。因此,1999年起,國家開始倡導素質教育。但隨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面對世界高科技創新的挑戰,銜接素質與教育、能力與知識的仍然是課程。2001年國務院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要將人口大國變成人才強國的總戰略。各學段有序依次進入課程改革。“課程改革”在各級文件中被定義為“新課程實驗或實施新課程”,但教師在實際操作中將其理解為“新教材使用或新教材教學”。2008年,陝西師範大學的慄洪武、肖世民、陳曉瑞、康偉等教育專家、教授編寫21世紀教師教育系列教材《學校教育學》,在第三章“課程理論”中指出:儘管課程是人們經常使用的概念,但到目前為止,對於課程是什麼卻仍然沒有一個公認統一的界定。他們提出了三種理解,羅列出六種觀點。2015年,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張傳燧撰文《課程改革在路上:歷史、現狀和未來》,概括課改現狀為:理念先進、教材完美、制度選課,課堂依舊、教學依舊、書包依舊。他認為現有的課程理論都是洋人的,理念空洞,理念和實踐是兩張皮,水土不服。他提出未來要加強我們自己本土的課程理論建設,為素質教育實踐提供科學適宜的理論指導和引領。由此看來,課改從一開始就有先進理念的指導,但卻缺少基礎科學理論的引領,沒有完整科學的課程基礎理論概念及體系,將使課改實踐缺少基石,缺乏動力,課改不到位。

人們之所以要從事科學技術活動和追求科學理論知識,源於生存安全與活動目標有效實現的客觀需求,源於個人的能力相對於其所生存的世界來説是微不足道的,因而要順勢而為,尋找事物的本質聯繫,按客觀規律辦事,以提高生存的能力及質量。因此,科學界定課程概念,夯實課改實踐基礎;創建課程理論體系,注入課改實踐動力;研發教學技術方法,創新教育文化平台,是有效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礎、前提和保障。

二、課程基礎理論的創新

1.文化的整合與分類

達爾文曾這樣定義科學: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文化是事物的特徵與規律在人腦意識形態層面上的理論顯現,凝聚於事物之中,又遊離於事物之外。課改研究中我按屬性整合文化事實,獲得如下三項文化類別系統,這是人們至今尚未涉及探索的新領域。

一是通用性客體(一般)文化。在社會生活中,指被人類相對普遍認可的客觀事物特徵和規律在意識形態層面的理論表現或代表,通用於相對的人羣範圍,文本化儲存。標誌着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水平,是科學技術探索的理論成果和結晶,是人類精神文明、文化發展水平的體現。如人類社會的基準主流思想(民主、科學等)、基礎通用知識(1+2=3、勾股定理等)、基本生存技能(織布、造紙等)等科學文化。

二是多樣性主體(差異)文化。在現實生活中,指自然(或社會性羣體)中的人對事物特徵和規律的實際掌握程度在意識形態層面的獨特展現或展示,是學習主體修煉生成的行為能力或潛能素質。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發展的歷史,就是人類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一個個可能的歷史。起初展現出的是個性化,具有差異性、豐富性和多樣性特徵:某一個體、社會團體、某一地方鄉土風俗或思想文化。隨着多樣性主體文化的橫向傳播,如果被更多的人普遍認可、通用,就成為通用性客體(一般)文化。

三是工具性標準(生產)文化。在人類學習進化成長中,指生活事物的情景內容、結構和進程或人腦原初發現構建的事物特徵和規律被學習主體反映、再現於意識層面,起到銜接通用性客體(一般)文化與多樣性主體(差異)文化的工具作用,是教育用來訓練、培養、改變人的思想、知識和技能,是學習主體自主接收體驗、感受構建,生產出的行為能力或潛能素質文化。課程就屬於工具性標準(生產)文化。生產文化資料的社會表徵是:教科書、生活事物、電影電視等文化藝術傳承傳播,即課程資源;文化生產方式的社會表徵是:教學、生活實踐、實驗實習等綜合活動操作,即課程生產。

2.課程與貨幣的類比

我們在課改研究中發現,社會經濟文化生活中,“課程與文化”如同“貨幣與商品”。一是貨幣與課程自身都具有工具性,貨幣可以用來兑換物質商品流通使用,課程可以用來傳承精神文明交流使用。二是貨幣反映出的是標準商品,課程反映出的是標準文化。三是貨幣的生命價值存在於購買兑換之中,貨幣與購買兑換同生同滅,貨幣的意義作用存在於商場、商店;課程的生命價值存在於學習主體的心理反映到意識再現之中,課程與傳承影響、教育學習同生同滅,課程的意義作用存在大、小課堂(受教育的場所叫課堂,社會生活是大課堂小教育,學校教育是小課堂大教學)。兩者的特點和職能、目標和作用都相同,共同推動着事物的發展變化。隨着經濟文化社會的繁榮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僅需要對貨幣的佔有,更渴望、期待和追求對優質課程資源的佔有(見圖1)。

3.課程本質的科學界定

儘管對於課程論與教學論的概念及關係並無統一的界定,但它們各自研究的對象和範圍是比較明確的,在我國學術界已經形成共識的是:課程論與教學論都是教育科學的一個下位概念或基礎概念,屬教育學的範疇。教學論研究的對象是教師及其教學的工作行為、原則和方法等。課程論研究的對象是學生及其學習的範圍、方式和過程等。課程論就是按照一定社會的教育價值取向和需要,研究學生及其學習的範圍、方式、過程等教育問題和現象,探尋學生接受、發現和掌握思想、知識和技術,形成行為能力或潛能素質等相關事物的本質聯繫及客觀規律的科學理論。最廣義的學習是指人和動物在生活中獲得個體的行為經驗以及行為變化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就是課程產生的進程,課程的終端就是人的行為能力。

課程與貨幣一體作為流通生產的工具,推動着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其中,課程是基礎動力工具,生活事物的情景內容、結構和進程被學習主體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所反映,識別接收、感受選擇、分類記憶、聯想分析、想象拓展、推理歸納、整合分類等完整的因果邏輯關係思維,走進通用性客體(一般)文化知識的本質內部,並伴隨着喜、怒、哀、懼等情感體驗,折射出一系列心理現象及過程,即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上升再現於人腦的意識層面,建構生成事物的特徵和規律,即經驗課程,或多樣性主體差異文化,表徵為行為能力,起到了銜接知識與能力的工具作用。課程作為教育的生產工具、特殊的文化產品,存在於主客體兩個世界之中,流轉再現於主客體之間,推動着人類世界文化的傳播繁榮和精神文明的傳承發展。由此可見,課程的本質是用事物的本質關係、特點規律來進化和發展人適應或改造生活環境的能力;課程的標準是在大小課堂的教育實現,既適合學習主體的心理反映,又能夠達成在意識層面的再現。課程是學習主體用來改變、修煉、生產“能力”的工具性標準文化進程,簡單講課程是學習主體用來生成能力的課堂標準文化進程,隸屬工具性標準生產文化範疇(見圖2)。

4.新舊課程的對比

對於舊課程有兩種觀點:把課程只當作教學內容或者學科綜合的集成,或者認為課程是活動或者經驗。因此有必要對新舊課程的定義加以對比。

一是創新課程的定義指出,課程的科學內涵是學習主體自主選擇的工具,即生成能力與文化進程。標準文化是指學習主體對“環境事物的情景內容、結構和過程、特徵規律”反映或再現於意識層面的進程。生成能力是指課程工具的功能或作用,是人外顯或展示出的行為及效果,是主體文化進程的終端。這是舊的課程觀點中所沒有體現的。

二是新舊概念的區分度。新定義明確了課程的終端是人能力的改變,舊概念則不提課程的終端和結果,功能作用不明確;新定義把課程定義為學習主體在自主區間反映、再現的動態進程,以往的舊概念都企圖尋找、視課程為主客體中的某一具體事物;新定義規範了課程內涵,是學習主體對生活事物的情景內容、結構和過程或原發事物特徵規律的反映和再現,即標準文化,舊概念把課程內涵指向通用性客體(一般)文化知識結論或學習方式。

5.課程屬性的表徵特點與課程職能

關於課程屬性的表徵特點,包括課程基本組成三要素――內容、結構和進程;課程七大特性――工具性,生產性,預設性,適合性,流轉性,不定性,週期性;課程週期流轉的三個階段――製造研發設計階段,識別體驗接收階段,感受建構生成階段。

課程工具性基本職能包括:傳承引領,操作使用,傳播影響,研發改進,儲備儲存等。

6.課程特徵的整合分類

在社會文化事實中,按照不同的課程性質和職能進行整合、梳理劃分,可以獲得五環課程類型及關係模式集合體“二界、三基、四能、五層、六面”(見圖3)。從課程文化分類及關係看課改,會更加明晰其改革的着力點、策略、路徑和目標。

“二界”,指按課程的物質性和精神性劃分為主體、客體兩個世界的課程。客體世界的文本課程包括:學習者大腦之外,客體世界中影響引領學習主體成長的內容、結構及進程等文化基本環境,即課程資源。主體世界的課程,即學習主體的經驗課程,包括:學習者大腦之中,學習體驗接受、感受構建生成的主觀世界的內容、結構及進程等文化思想、知識和技能,即經驗課程。

“三基”,指按課程的教育預期價值可劃分為三類標準課程,包括基準思想課程、基礎知識課程、基本技能課程。

“四能”,指按經驗課程修煉與主體文化表徵方式可分為四項能力課程。課程在學習主體身上的表徵方式是行為能力或能素質,學科教學通過學科意識、學科方法、學科思維、學科綜合等四項核心素養的培養來實現人的生活、學習、言語和操作等四個基本能力發展,每項能力都是由相關的思想、知識、技術組成的綜合體。

“五層”,指按課程流轉週期階段層次劃分為五層課程。近現代北美課程專家古德萊德(Goodlad)和凱珀(Kui per)詳細説明了課程從研發、理解、操作和實現等不同階段及層面的課程流轉形式。包括理想課程(ideal curriculum);文本課程(written curriculum);解釋課程(interpreted curriculum);實施課程(executed curriculum);評價課程(evaluated curriculum)。

“六面”,指按顯性的課程社會表現形式劃分為六個方面的課程。包括學科課程(課標、教材、教案),活動課程(教學、實驗、實踐),綜合課程(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系列課程(基礎理論書籍),範例課程(電影、故事、繪畫、雜技等),培訓課程(專項基本技術修煉)。

三、教學基本技術的創新

按照課程定義及理論體系,工具性標準文化進程的質量,既與適合(標準)有關,又與感官(進程)有關,人體所有的感受器官都可以將接收到的環境信息傳導進入大腦中樞形成反射弧。因此,人體的所有感官都能成為學習主體的學習通道,都可以反映、再現事物的特徵規律於大腦意識層面。本來課程發生是無限的、不確定的、沒有次序的,也沒有次數限制的,但不同的感官決定了不同的學習方式和不同的影響程度,是有其共性和規律的,既與次序有關(知、情、意、行),又與次數有關(如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所反映的)。視覺接收信息的質量遠遠大於聽覺,聽覺判斷方位的功能優於嗅覺等。單獨感官體驗,在沒有其他感官參與確認或驗證的條件下,課程流轉回路難以形成,僅僅是一個符號儲存,停留在知的層面,或很快被遺忘掉,更別説構建生產和生成使用。

凱洛夫傳統的五步大教學模式文化是在誇美紐斯《大教學論》的課程概念指導下建立的,是適應單純的系統知識接受型教學的文化傳承影響平台,長期的教育實踐證明其是有效的、是科學的,也是我們普遍習慣的大教學基本文化技術線路模式。課程基礎理論為舊五步大教學改革轉型升級為新五環大教學課堂課程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引領基礎。表1顯示的就是在新課程基礎理論引領下,陝西省商洛市的研究者建立的一整套課堂教學進程技術操作系統。

對於前面提到的新五環教學技術,有如下使用建議:一是新五環大教學課程適合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一般宜上新課使用;二是舊五環大教學課程適合學生對知識系統性、結構性地接受和記誦,一般宜複習課使用;三是新舊五環並軌後的學校育人模式可以避免單純的填鴨式“聽、答、練”,也可以避免單純的放羊式“自由、合作、尋找”,而是在三基標準課程引導下,自主開放的賽馬式“看、聽、嗅、議、嘗、做”;四是關於新五環教學技術可參見《新五環大教學課堂課程論》,該著作集教育學和教學法於一體,從十三個方面探索形成了系統的課堂大教學課程基礎理論體系,由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四、利用課程基礎理論和教學

基本技術解決實踐問題

一是解決課堂大教學中的理論引領問題。研究者從實際的課程起源、來源、接收到生成的相互關係中,探尋課改路徑、探索課程理論,使實踐與理論相貫通。構建了新的課堂大教學課程理論概念體系,引領教師改革封閉、接受、被動考試式的教學文化模式,升級建立開放、發現、自主思考式的大教學文化模式;引導學生善於認識知識的內部本質,自主建構,溝通客體(一般)文化與主體(差異)文化,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有效鏈接。

高校教改論文 篇三

關鍵詞 地方高校 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管理 現狀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x.2017.03.007

Abstract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alize the goal of training talent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project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ak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education reform project management; current situation

0 前言

高校教學改革工作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舉措。目前各高校根據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結合學校自身辦學特色,有計劃地開展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以下簡稱教改項目)立項工作,實現了以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且成效顯著。但隨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現行的高校教改項目管理方式顯露出各種問題。本文以廣東石油化工學院(以下簡稱我校)為例,對地方本科院校教改項目管理現狀進行分析,就目前現存問題進行深入剖析並給出相應建議。

1 地方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實施

從表1可以看出,省級教改項目相比校級教改項目而言,其在經費使用、結題率方面均大大高於校級教改項目,從2001年-2016年我校省級教改項目共立項74項,到期項目24項,結題率為91.66%,總經費撥款數額為114萬元,經費利用率在95%以上。從表1來看,我校校級教改項目結題率除2004年之外,到期課題結題率均較高,經費使用率則普遍偏低,除2015年之外,所有年度經費使用率均低於50%。

1.1 過程管理方面

我校省級教改項目中期檢查、開題論證工作完成度達100%,校項目開題論證完成度為14%,中期檢查(或者階段性檢查)完成度30%。

1.2 項目研究規劃方面

我校校級教改立項項目立項方向包括:

(1)課程教學改革,包括實驗教學改革、課程體系建設、在線開發課程等;此類項目佔教改項目總立項的60%以上。

(2)人才培養改革類,包括應用型轉型發展研究、產教融合模式改革、學分制、創新創業教育機制,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等;此類項目佔教改項目總立項的10%以上。

(3)實踐、實驗教學平台建設類;此類項目佔教改項目總立項的4%以上。

(4)教學質量監控與管理類;此類項目佔教改項目總立項的1%以上。

(5)根據學校辦學特色開設的各類專項項目,如大工程觀專項、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專項項目、OBE理念下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專項、產教融合模式專項、課程考試改革專項、理工科課程改革專項、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課程改革專項。此類項目佔教改項目總立項的25%以上。

1.3 研究成果方面

各類校級專項研究項目研究成果完全應用於教學工作中,研究成果使用率為100%,部分研究作為省級教改項目的培育項目,研究成果較為提出的作為各級教學成果獎培育項目。成果後續推廣工作做得比較到位。

除校級教改專項項目以外的,其餘非專項的省級、校級教改項目成果形式主要包括論文、研究報告、專利,軟件,平台,人才培養方案等:其中論文、研究報告佔總研究成果的90%以上,高質量論文(核心及以上期刊)僅佔20%左右;各類專利、軟件、教學平台、人才培養方案、網站等,這類型的研究成果佔比總研究成果的10%左右。且研究成果利用率不高,大多數項目結題以後未做後續研究,研究成果應用於教學的轉化率較低。

2 地方高校教學改革項目管理存在的問題

2.1 重上級項目建設,輕本校自身特色項目建設

從上述分析情況來看,我校校級教改項目目前共立項540項,省級74項,從立項數量方面校級教改項目大大多於省級教改項目,但是課題結題率、經費使用率方面較省級教改項目均偏低;項目研究成果質量、有效性、可操作性、轉化率較省級教改項目差距甚大。這都表明我校不論在學校管理層面還是在項目負責人個人層面,對上級教改項目建設的重視程度明顯高於本校自身校級教改項目建設。

隨着”十一五”以來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將 "質量工程"項目及教改項目作為對高校教學評估及業績考核的重要指標。故各高校高度重視省級及以上質量工程以及教改項目建設,建立起了與之相匹配的校級項目作為培育對象,削弱了對本校教學改革實際情況研究,在項目的宏觀設計和統籌方面較為薄弱。如我校為本校開展的教學改革計劃制定的校級教改專項項目的僅佔1/4左右,這勢必會影響學校教學改革工作的推進和提高。

2.2 重立項結題,輕過程管理

一直以來,不論是質量工程項目管理還是教改項目管,“重立項結題,輕實施過程”的現象比比皆是,項目管理部門缺失對項目的過程性管理,或雖有中期檢查等相關管理制度,但實際執行過程中往往流於形式,對項目中期檢查中發現的問題並未採取有效措施去監督整改。

項目負責人缺乏與管理部門進行有效溝通,項目負責人及參與人變更隨意性大,有的不能按項目建設任務書中的建設目標完成研究任務。

2.3 重成果展現,輕成果轉化及推廣

目前,教改項目驗收有固定的量化指標,將等研究成果作為衡量項目建設成果的唯一指標,教改項目負責人及高校教改項目管理部門只重視教改項目建設能否滿足驗收指標,忽略了教改項目研應究依託於教學實踐,服務於教學需要,對建設成果向教學的轉化以及推廣應用極為缺失。

就我校而言,除校級專項項目以外的,其餘非專項的省級、校級教改項目成果形式主要包括論文、研究報告、專利,軟件,平台,人才培養方案等:其中論文、研究報告佔總研究成果的90%以上,高質量論文(核心及以上論文)僅佔20%左右;專利、軟件、平台、人才培養方案,這類型的研究成果佔比總研究成果的10%左右。且研究成果利用率不高,大多數在項目結題以後未做後續研究,成果轉化率較低。

3 對提高地方高校教學改革項目管理水平的建議

3.1 重視本校自身特色項目並積極扶持

重視校級項目的規劃,從學校教學改革實際情況着手編寫立項指南,側重項目的實踐性、實用性,對真正有研究價值和對教學實踐有推廣價值的特色項目進行重點扶持。就我校而言,筆者認為應按照學校自身教學改革的實際情況,修改校級教學改革項目立項指南,在項目立項比重上應做以下調整:

(1)學校根據自身教W實踐中的需求以及自辦學特色開設的各類專項項目屬重點扶持項目,立項比例由原來的25%調整到40%以上,經費撥款根據項目研究價值而定。

(2)人才培養改革類項目屬規劃類項目,研究成果對學校教學改革有指向性作用,此類項目立項比例由原來的10%調整到20%。

(3)實踐、實驗教學平台建設類歸屬於課程改革類項目,比例調整為35%。

(4)教學質量監控與管理類項目負責人來自教學管理部門,研究成果與對我校教學管理有實際意義,此類項目佔教改項目總立項的5%以上。

(5)為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加教學改革工作,另設立青年教師專項(10項-20項),此項目立項不佔其餘校級教改項目立項比重。

3.2 加強對項目過程管理,實施合同制

各級科研項目幾乎都採用了合同制度管理,教研項目因經費不多、多數屬個人項目等原因缺少合同制管理機制,致使項目管理部門無法瞭解項目建設情況。因此,在教改項目中採用合同管理制度,可讓項目管理部門在項目中期檢查及驗收的時候有據可依,也能督促項目負責人按期進行項目建設。

目前,我校校級教改項目雖有中期檢查管理制度,但限於各種原因,項目學校項目管理部門對省級教改項目均會進行中期檢查,但並非對每批校級教改立項項目進行中期檢查或階段性檢查。為保證項目建設質量,學校項目管理部門應每年固定對校級教改進行中期檢查或階段性檢查,在檢查中出現的問題督促項目負責人及時整改和調整研究計劃,並在形成階段性成果後撥予後期建設經費,項目結題時將中期檢查整改情況作為考核指標之一。

3.3 加強對項目建設成果鑑定和推廣,構建項目後評估機制

教改項目研究成果有論文等顯性成果,也有在實際中推動教學改革,產生實際的效益的隱形成果,故需摒棄棄成果鑑定的片面化,更要注重隱形成果的價值。規範鑑定程序及方法,以完成成果的創新性、科學性、應用性為重要指標。此外,項目管理部門還應保證成果推廣渠道暢通,設置獎勵機制,對推廣應用有貢獻的項目負責人進行獎勵。

項目負責人在教改項目在結題驗收之後,則終止項目研究,項目管理部門應構建後評估機制,對已經驗收1年到3年的項目建設成果進行後評估。項目後評估結果用於指導今後的教改項目的規劃和統籌,進一步推動學校教學改革。

L芑鶼釒浚?016年度廣東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地方高校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項目的後評估機制探究――以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為例》(《廣東省教育廳關於公佈2016年度廣東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立項名單的通知》(粵教高函[2016]236號))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2015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等項目―《地方高校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項目的後評估機制探究――以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為例》(項目編號JY201528)

參考文獻

[1] 於中濤,肖德富。社會科學成果的推廣應用與轉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2] 張和仕。教改立項課題成果推廣應用中的問題與對策[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6(4).

教改類論文 篇四

作者:林關征 單位:廣東商學院經濟貿易與統計學院

財經類高校國際商務專業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財經類高校國際商務專業教學改革的對策

(一)明確培養目標,確定合理市場定位財經類高校應以市場需求狀況為基礎,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確定培養國際商務人才的合理市場定位,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培養人才的高層次化,即所謂的研究型、寬口徑的通才。目前財經類高校培養的國際商務人才總體上綜合素質高,理論基礎好,但實踐能力弱;而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實踐能力強,但綜合素質弱,缺乏廣闊深遠的發展空間,於是市場出現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又有較深理論功底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的斷層,而市場所需的恰恰正是這種應用型的複合人才,大部分財經類高校應該以此來確立國際商務人才的培養目標。(二)完善課程設置,增加實踐類課程在課程設置上,財經類高校的國際商務專業既要突出國際商務理論知識,以培養學生較強的理論功底,使之與高職院校學生相區別,同時又要加強國際商務實務課程設置,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使之與綜合類高校學生相區別。因此財經類高校國際商務專業課程設置要打破傳統的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課程劃分體系,建立起專業理論課程、專業實踐課程的課程結構體系。設置專業實踐課程要涵蓋工作崗位和職業資格的要求,通過專業實踐課程實現以職業為導向的培養目標,加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此可以開設一些國際商務相關的考證課程。學生通過考證課程的學習,能熟練掌握單證員資格認證考試的相關內容,熟練掌握國際商務工作崗位要求的基本技能,並獲得一些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以滿足學生未來就業的需求。例如,國際商務專業可以選擇性地把外貿業務作為學習內容,使學生獲得外銷員、國際商務單證員、報關員、報檢員等資格證書。(三)豐富教學手段,加強實踐教學在教學方法上,為配合實踐教學,財經類高校的國際商務專業應該豐富教學手段,突破傳統單一的課堂講授式教學,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完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方面,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音像資料、教學軟件、互聯網等教學工具,結合實際採取課堂講授、課堂討論、模擬實驗等多種教學形式,充分運用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參與式等多種理論聯繫實際、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儘可能地調動學生分析和討論問題的積極性,使其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以案例教學法來説,教師課前精心選擇和設計來自於實踐的國際商務案例,課堂中對案例進行詳細分析研究,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提出見解,形成判斷,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使學生通過直觀具體的事例強化了記憶和理解。(四)完善實驗教學平台,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實驗、實訓和實習是提高國際商務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有效教學途徑。財經類高校應該充分利用現代高科技技術,運用國際商務模擬實習軟件,建立起國際商務綜合模擬實驗室。在模擬實驗課上,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建立起仿真國際商務操作平台,使學生在一個模擬的國際商務環境中全面體會商務活動的完整過程。在模擬的企業環境下,學生可以分別扮演進出口商、製造商、租賃公司、供應商、銀行和工商管理部門等不同角色,真切地感受國際商務的各個環節,進行各種商務活動實訓,這種高仿真的模擬學習可以使學生高效率、系統、規範地掌握每個國際商務環節的主要操作技能。在資源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財經類高校還應該積極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立起各種形式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高校應該加強同外經貿企事業單位的聯繫,進行校企合作,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在校內,可以開發全方位、立體式的綜合實踐課程,全方位地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例如,廣東商學院利用與廣交會琶州展館毗鄰的資源優勢,建立起固定的廣交會實習基地。在校內,廣東商學院建立起部級的ERP(企業資源計劃)實驗教學中心,每年都調動全校教學資源,進行相關專業畢業生的ERP實習,為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提供了良好平台。(五)努力培養國際商務實踐指導教師財經類高校國際商務專業要加強實踐教學,必然需要高素質、具有實踐經驗的實踐指導教師,因此,財經類高校要努力建立起既富有理論知識,又擁有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的師資隊伍。在現有高等教育環境下,一方面,要突破原有的教師聘任方式,大量聘任企業的專家,甚至是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畢業生作為實踐課的兼職教師,發揮他們的實踐指導作用;另一方面,要努力培養現有的教師隊伍。對於高校的長遠發展,後者顯得尤其重要,財經類高校應該積極創造條件,引導教師重視提高教學業務素質。例如,鼓勵教師參加國際商務知識的培訓與教學經驗交流研討會;鼓勵教師兼職、掛職參與企業的運作與管理,以增加教師的實踐經驗;鼓勵教師報考國際商務相關的職業證書,如國際商務師、電子商務師、物流師等;鼓勵教師參與國際商務實踐課程的研究,積極編寫國際商務案例教學課程、實踐課程等教材。

教改論文 篇五

中學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的產生,有宏大的歷史背景形成的推動力,也有語文教學改革的呼聲形成的爆發力。因此,一開始就得到章熊、於漪、張定遠、陳金明等專家的關心和支持,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這個課題,抓住了語文教改的牛鼻子,既讓學生能動地學習語文,在聽説讀寫中習得語文,又在讀寫中創造性地獲取和運用語文資源,成為有創造力的學生。經過整整兩年的實驗,我獲得了一些深切的感受。

一、認識“讀寫創”教改實驗在宏大歷史背景下的意義

中學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是誕生在世紀之交這個特殊的歷史階段的。這個歷史階段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中西文化的激烈衝突與高度融合。衝突的焦點是恪守傳統還是建立現代化,融合的熔點是中國的人文主義與西方的科學主義的結合。這種衝突和融合,表現在中國的經濟社會問題上,就有了年輕學者何清漣的《現代化的陷阱》,她在書中真誠告誡:“轉軌期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人文精神。沒有植根於人文精神這塊沃土上的人文關懷,人只會淪為純粹的經濟動物,喪失人所應具有的一切生存意藴。”這種衝突和融合,表現在關注中國現實的當代文學上,就有了人文精神的討論,就有了“文學的危機實際上暴露了當代中國人人文精神的危機”(王曉明語),“這種人文精神的喪失,在文藝創作上的最嚴重的表現,就是想象力的喪失”(崔宜明語)的結論。這種衝突與融合所帶來的人文精神之爭,也深刻地影響了語文教學,語文界對盛行一時的純粹工具理性也開始作出反思。著名特級教師於漪多次指出:“語文教師應樹立鮮明的‘育人’目標,離開了‘人’的培養去講‘文’的教學,就失去了教師工作的制高點,也就失去了教學的真正價值。”程紅兵的《語文教學的人文思考與實踐》一書的出版,更可看作是這種反思的一個標誌。中學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構建起來的綜合了科學、藝術、人文為一體的語文教學理想國。

作為背景的另一方面,是知識經濟的加速登陸,“創造力”被世界空前重視。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知識經濟,是靠創造力催生的,更要靠創造力去使其可持續地發展。明天知識經濟時代的生產力,就是今天在校的學生;明天生產力的水平如何,就要看今天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如何。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教育不得不反思對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重視程度,“創造”的話題在與知識經濟相適應的素質教育中熱了起來,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成了學科教學的重大問題。中學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正是為解決這一重大問題而問世。

世紀末中國語文教學的大討論是“讀寫創”教改實驗誕生的又一宏大背景。語文教學改革的問題是一個世紀難題。一百年來,語文教改的熱烈討論時有發生,但一般都在語文自身爭來論去,少有痛癢。世紀末的大爭論是因為語文的應試教育已經把語文教學引入死衚衕,人們思索的是語文教學與育人的關係,在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層面上討論語文必須改革的問題。中學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的實質目標,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語文知識、情感豐富,視野廣博、思維敏鋭,語文能力、自學能力高強,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能夠勝任現代化社會發展的學習、工作、生活的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才”,這可以説既是對世紀末語文教學大討論所作出的回答,也是求索語文教學與育人目標相統一的新路。

二、認識“讀寫創”教改實驗的觀念價值

任何教學改革實驗,沒有樹立起現代教育教學觀念,就不會有現代教育的價值。因此,中學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從一開始就很重視樹立現代教育觀念,把現代教育觀念滲透到實驗中去。

“以育人為根本”,就是這個課題的核心觀念。對於教育界,這不是新鮮的説法,因而並不震聾發聵,但對於並沒有解決好語文教學與育人的關係、見“文”不見“人”的語文教學的普遍現實而言,卻是最強有力的矯正。人創造了教育,目的是為了人自身的文明和發展,人是之所以有教育的緣由。人使文字成了教育的媒介,成了傳承人類理想、民族精神、科學文化的工具,若教育的結果反而是使文字獨立於人類理想、民族精神、科學文化之外,使它成為無所承載的載體,那麼此種教育是有悖人類的生存現實和生存理想的。語文教學,與人類的文化、文明的起源更有內在的緊密聯繫,更具有育人的優勢;作為教育的分支,語文教學不能違背育人的宗旨。“讀寫創”這個課題提出“以育人為根本”,既是尋求學科教學的教育學視野,也是尋求語文學習的規律,更是尋求學科優勢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的人。“讀寫創”這個課題的實驗都是據此觀念來展開的,從教學目標的確立,到教學環節的設計,到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運用,無不以“育人”作為思考問題的起點,作為解決問題的旨歸。

教學民主的觀念,對於“讀寫創”這個課題來説,極其重要。這個課題的現代性可以説主要就體現在民主性和創新性。而民主和創新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沒有教學的民主,課堂便是專制者的課堂,專制是壓抑創新精神的;學生若普遍具有創新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沒有束縛感和壓抑感,那麼他們的課堂、他們的教師肯定是民主的。教學的民主程度越高,學生課堂上主動、自覺學習的熱情就會越高漲,創造性就會越強。因此,“讀寫創”課題要實踐葉聖陶先生“課文無非是例子”的教學思想,達到使學生“學會自讀,學會自寫,學會自創”的目的,就一定要使教師們牢牢樹立教學民主的觀念,堅決摒棄教學中的專制主義。

大語文教育的觀念,也是“讀寫創”教改實驗的重要觀念之一。要在實驗中培養學生豐富的語文知識、語文情感,廣博的語文視野、語文思維和高強的語文能力,沒有實施大語文教育不行。“讀寫創”的“讀”,不僅讀課內,也讀課外;不僅讀書本,也讀光盤。“寫”,不僅寫敍、議、説三大常用文體,也寫小説、詩歌、散文、劇本等文學文體。“創”,不僅課內讀、説、思、寫要創,而且課外讀、説、思、寫也要創。還必須進一步認識“讀寫創”的真正源頭和養分在社會、在生活,因此,這個實驗要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在生活中發現語文的存在,學習語文的運用,創造語文的新路,進而成為一個立足於社會能創造的人。

讀寫創一體的觀念,是“讀寫創”教改實驗的基本觀念。聽説讀寫,是被認同的四方面的語文能力,它們是一個整體,缺一都是不完整的,要獲取完整的語文能力,就必須口腦手耳並用。能讀會寫,是最基本的語文能力。讀寫是吸納和傳達信息的主要形式。“讀寫創”教改實驗與一般的讀寫要求不相同,她強調既要使學生獲取基本的語文能力,也要使學生達到創造性地讀寫的層次,即創造性地吸納信息和創造性地傳達信息;“創造”就體現在讀寫之中,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轉化,創造是讀寫的方法,也是讀寫的目的。

以育人為根本,實行民主教學,在大語文教學背景下,突出讀寫創一體的新體系,就是中學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的觀念價值。

三、認識“讀寫創”教改實驗的方法價值

一項教改實驗,要解決觀念變革的問題,也要解決方法變革的問題。中學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也是如此,對教法學法勢必提出新的要求,才可能達到實驗目的。

“讀寫創”課題,在學習方法上,強調學生的自讀、自寫、自創。學生不用教,自能閲讀,學生不用教,自能寫作,這可以説是語文教學的高境界。但長期以來,我們為達到這高境界所做的事太少,或者是做了一些事,但效益太低,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實際上並不相信學生,並不相信可能存在這種高境界。因此,學生的主體意識在課堂上常是一種沉睡狀態,學習缺少自主性,方法太多依賴性。“讀寫創”教改實驗要改變這一點,要還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參與學習的時間,要培養學生能夠終生學習的方法。我們把這種方法概括為自讀、自寫、自創。自讀是在導讀的基礎上實現的。自讀的具體過程:整體把握—局部理解—分析鑑賞—發現創造。其中先整體、後局部的閲讀理解過程,有別於先局部後整體,這是由實驗的目的——培養視野開闊、把握全局、有語文創新能力及創造力的人——所決定的。自寫是在導寫的基礎上實現的。自寫,可以是在課堂上按要求獨立寫作,也可以是在課外自覺地寫下點兒什麼。但兩者都強調對於生活的理解、積累,也強調展開聯想、想象,寫出獨特感受到的人生。自創是在自讀自寫中將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創新精神、創造力表現出來的方法。要讓學生學會自讀、自寫、自創,就要着力培養學生學習的情感性、整體性、系統性、科學性、創造性。情感性,是掌握學法的內在動機;整體性,是運用學法的內在視野;系統性,是所建立的知識、能力結構的內在聯繫;科學性,是所採用的學法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創造性,是所運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新穎、獨特、有價值。這些方面的特性一旦形成於學生的語文自學過程,就必然帶來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的創新。自讀、自寫、自創也因人而異的話,“讀寫創”實驗便是開創了語文的個性學習的時代,學生普遍能自主學習並獲得終生學習的能力就不再是一個神話。

四、認識“讀寫創”教改實驗的效益價值

語文教學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出效益。原有的封閉式的語文教學把獲取死的語文知識、統一的思維、八股式的文章、應試的方法看成是效益,按標準答案正確率的高低作為斷定教學質量高低的唯一指標,而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指標: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視而不見。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對語文教學效益的衡量指標是語文能力的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

從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兩年來的情況看,課堂效益價值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主動參與學習的活動中確立起來。

“讀寫創”教改實驗的課堂普遍有這樣的特點:學生不再是“沉默的羔羊”,活躍的課堂也不再只是形式上的熱鬧,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問題的審辨、對社會的介入都是以一種超乎尋常的態度和方式熱烈地表現出來,那種極其主動參與學習的態度往往使上課的教師始料不及。汕頭市第二中學朱丹虹老師用一課時完成對國中第四冊《發問的精神》一課的“讀寫創”教學,教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讀課文,引導學生自覺遷移已學的議論文知識和調動學習的經驗,獨立理解並掌握課文內容和論證方法,然後要求學生從“發問的精神”聯繫到“討論的精神”,自由選擇課文中適合的論證方法,就“討論的精神”寫一個議論的片斷。整個教學過程都把學生放在主動學習者的地位,而學生也因為教師開放式的課堂結構和對自己能力的信任,都主動積極地在“讀寫創”中實現和表現自我實現的價值。翠英中學的陳琳老師執教國中第四冊《儉以養德》一課,由提出改革開放20年了,社會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還要不要提倡勤儉的美德,再過渡到現時代還要不要學孔融讓梨,提倡謙讓的美德上來。兩個問題,前者是對課文內容的深化和延伸,後者是對延伸的擴展,在深化—延伸—擴展當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開發,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發揮,社會的判斷能力得到提高,個性得到發展。有的學生認為,即便是處在一個商品豐富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我們也還是要提倡勤儉和謙讓的美德;而有的學生卻語驚四座,直截了當地表示在你爭我奪、崗位不足的市場經濟社會,不能有謙讓的美德。沒有壓抑思維,即便是思想有時會走偏差,但卻培養了極其寶貴的求異思維和實話實説的精神。

2.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加深對社會人生的認識和體驗。

大語文教育觀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打開與社會人生銜接的通道,使語文成為活的語文,成為社會的語文、人生的語文,這樣才可能改變應試的語文,學生才可能感受到語文能力對於人生的價值。汕頭市第九中學的周秀玲老師講授國中第四冊《懷疑與學問》一課,在引導學生了解課文,認識“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的科學思想之後,要學生就一幅掛鐘漫畫的內容發表評論,給出的問題是:有人説“人生猶如時鐘一般,他的完美不在於走得快,而在於走得準”,你認為貼切嗎?如果你覺得不夠貼切,那麼,你認為最好把人生比做什麼?為什麼?請説出你的看法。課堂旋即活躍起來,學生們的思維千差萬別,有認為比喻貼切的,更有懷疑這種比喻,認為“人生猶如太陽”“人生應如白楊樹”“人生有如百米短跑”“人生猶如一艘大海上行駛的船”“人生應像飛蛾撲火”“人生像一首歌”,學生們認為更貼切的比喻,其實其中藴含了學生主體的生活體驗或生活認識。又如郭瑞芹同學在課堂上的發言:“每個人的一生不可能都走得準,即便是鍾,它也會有誤差。就像物理中説過,誤差只能減少,不能消除。人生不可能沒有行差走錯的時候,誰能舉出一個十全十美的人呢?古語亦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連聖賢也會犯錯。假如自己力求完美,那就會有一種畏懼的心理,不敢去嘗試新的事物,這樣,就會停滯。只有在跟上時代步伐的同時,經過一次次挫折、失敗,到達成功的彼岸,才會是一個完美的人生。因此,我認為,人生應如帆板運動,有平靜也有風浪,有失敗也有成功,有鮮花也有眼淚,這樣才是一個完美的人生。”諸如這樣比較深刻地對人生的感情,是與語文教師課堂上啟發質疑的思維活動聯繫在一起的,既誘發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又在社會人生的層面上激活了語文的學用價值。

3.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發展了思維,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創造力。

“讀寫創”教改實驗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便是如何使語文教學發揮發展思維、培養創造性的學科功能。在教學實驗中,全體實驗教師徹底改變了以前重分數結果、重結論,而輕過程的思想,對語文教學過程如何激發學生思維、增強思維強度和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作了比較充分的考慮和設計,突出了語文教學是一個創造思維過程的特徵。汕頭市第九中學周秀玲老師在執教《懷疑與學問》一課時,對指導學生理解課文設計了三個問題:(1)通過語文例子使我們知道要以什麼精神做學問?(2)我們應怎樣看待書本和學問呢?(3)若只停留在前人的舊説上,將會產生什麼後果?這三個問題環環相扣形成一個思維過程,學生通過不斷地動腦筋和彼此討論,得到了答案,但教師並不因此止步,而是再往遷移、創造的方向引導,讓學生由課內而課外,完成了對課外一幅漫畫的質疑和評論,得出了屬於自己的但還有待人生驗證的看法,因為還有待驗證,學習也就還在過程中。南澳中學洪俊河老師執教《七根火柴》一課,引導學生把文中描寫無名戰士交給戰友七根火柴的畫面印入自己的大腦屏幕,又請兩組四位學生將文中轉印入大腦的畫面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演出來,完成了兩次思維、兩次創造的學習過程。只有把語文教學看作一個不斷思維、求知、創造的過程,才可能保證以育人為根本,使“讀寫創”一體的教改實驗取得預期的效果。

4.使語文教學實現“少時高效,輕負高質”的目標。

“少慢差費”是人們對語文教學效率效益低的批評,但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邊批評着“少慢差費”,一邊又製造着“少慢差費”。如何從根本上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讀寫創”教改實驗必然要探索和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對實驗課提出速度、密度、強度、高度的“四度”指標。“速度”對閲讀、思維、寫作而言,“密度”對課堂結構和信息容量而言,“強度”對思維的張力、創造的能力而言,“高度”對單位時間的效率效益而言。現在這四項指標已經成為實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自覺注意到的“硬項”,實驗教學也在“少時高效,輕負高質”方面有所見效。汕頭市海棠中學吳丹潔老師在執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篇長文時,只用了一個課時,她只突出地讓學生了解課文説明十幅浮雕的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然後就自己最欣賞的一幅畫面仔細研讀,由學生自己説出這一幅浮雕又是按什麼順序進行説明的,最後出示另一幅浮雕攝影《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要求學生運用剛學到的説明順序來寫一篇短小説明文。汕頭市林百欣中學廖斌鴻老師執教《記一輛紡車》的長文,也只用了一個課時,她重點讓學生研讀第9自然段“紡線競賽”的場面,讓學生自己評點其內容和寫法,按着又抽去文中議論、抒情的句子,讓學生體會記敍、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對文中場面描寫所起到的作用,然後把課文做為例子,要求學生用上述寫法描寫“班際接力跑比賽”的場面。這兩個課例比較典型地反映了實驗教師對教材的大膽取捨,對一篇課文的教學處理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而不是面面俱到,生怕疏漏。她們大膽取捨教材,不是隨心所欲,而是精心安排。這是建立在對教材體系比較熟悉的基礎之上的。從這兩個課例,就可見“四度”的指標在實驗課中的落實。

教改類論文 篇六

一、悦讀、好學、勤寫,努力提高個人素質。

“最近在看什麼書?”在我們備課組。這是最常用的問候語。我們知道,要成為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廣泛的閲讀是與時俱進、及時把握教改脈搏的唯一方法,而知識淵博更是老師贏得學生尊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不論是專業刊物或是文學藝術,我們備課成員都廣泛閲讀、理念不斷更新換代。理念付諸於實踐,從實踐中提煉理論,教學成為一種良性循環,也使得備課組成員的寫作得心應手,在校論文年會、市論文彙編以至中語會論文研討會中,均有佳作入選、獲獎。例如黃蓉蓉老師在中語會、市論文彙編、校徵文年會中,共有四篇論文分獲一、二等獎,呂麗芳老師、黃新惠老師也有論文獲二、三等獎,僅以去年的論文年會為例,四篇二等獎中就有兩篇屬於本備課組。善於學習新的教學手段,並能較快的適應現代化教學也是我們備課組成員的特點。02年的校創新教學比賽,我們備課組五個成員有四個成員參加了比賽,每個成員都使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且每個人都能做到熟練運用。在日常教學中,據我瞭解,我們備課組也是語文組中使用多媒體頻率最高的備課組。因此,悦讀、勤寫、好學,使得我們備課組成員素質普遍較高,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良好的先決條件。二、合作、競爭、交流,迅速提高教學質量。

不做重複性勞動,提高工作效率,這在我們備課組早就達成共識。在合作問題上,我們形成體制:①課堂教學資料共享。例如黃蓉蓉老師教《三峽》、楊春華老師的《鄉愁》課件、黃新惠;老師收集的《蘇州園林》、張雅涓老師的廣告資料等等,備課組成員只要對資料擁有者説明上課時間,對方就必會隨時奉獻。②單元練習包乾制。學期伊始,備課組會議訂好每個單元考卷、練習的出題者。定好時,人、量。每個成員屆時都會認真完成。③大考複習主題制。大考複習以知識塊狀進行,每一塊狀為一主題,而沒一主題也定好時、人、量。一年下來,備課組成員均感到:“合作,使我如此快樂。”合作,使我們的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合作,使我們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去研究學生,提高學生的成績。而事實上,本備課組成員均為爭強好勝之“徒”,例如校創新教學大賽,語文組有7個老師參加比賽,本備課組就有四位老師參加。激烈的競爭使得每一個備課組成員都快馬加鞭、絲毫不敢懈怠。

“嗨,你有什麼絕招?”“我最近天天讓他們享用美文盛筵。”此類毫無保密意識的對話在我們備課組也經常聽得到。因為經常交流,所以我們能夠取長補短,相互學習,提高教學水平。只要哪個老師有了新招,備課組成員都會爭做實驗,回過頭來,再來交流心得。

三、參與教研、熱心教改,爭立時代前沿。

高校教改論文 篇七

(一)教學方法陳舊單一和濫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這裏包括兩種僵化的教學模式。第一種是,有的教師授課,還在搞滿堂灌,唱獨角戲,不能開展活潑多樣的教學方式,也不能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效率。課堂上沒有交流,沒有討論,沒有互動,沒有合作,感受不到學生的思維,把學生當成了簡單的傳聲筒和教師話語的接收器。第二種模式是,片面地過量地依賴和濫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認為不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就是保守,就不是教改。不管什麼課程,都要使用電子課件。為此,教師都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心製作課件,但是教學效果並不理想。有的課件成了繪畫繡花、課本搬家,畫蛇添足,或只是起到了代替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師為了展示精心製作的課件而砍掉了本該由學生去解決的內容,使學生成了觀眾,難以把該學的知識和自己的學習有機地結合好。有的老師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用課件代替了必要的講解和內容推演的過程。學生想做個筆記都不跟趟;有的課件因製作粗糙,鏈接不好,弄得講課教師在課堂上手忙腳亂,漏洞百出,甚至成為累贅。更有甚者,有些學校評選精品課,不是看實際教學效果,而是看你有沒有電子課件。例如有的老教師教了三十多年的歷史課,教學上很受學生歡迎,桃李滿天下,卻因為沒有電子課件失去了被評為名師的資格。可見,這樣的學校在教學評價體系方面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和誤導。事實上,在許多學校,雖然製作了許多精良的課件,但並沒有也沒有條件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去,只不過把課件當做教師的一種表面的要求或作為評教條件的一種擺設而已,而實際上卻根本沒有應用在教學上。

教學方法與手段是服務於教學目標的,像以上這兩種簡單的教學方法都是違背教學宗旨的,起不到多少真正的教學作用。過後,沒讓學生學到多少有價值的知識。滿堂灌式的教學給學生的感覺就像看了一場枯燥的獨角戲,而濫用教學多媒體課件彷彿就像學生看了一場圖片的流動展覽。

(二)教學評價體系存在片面性和單一化

對學生學習成效的的考察,高等院校歷史課的考試內容,多以學生死記硬背、不加思考的記憶性知識為主,缺乏對歷史分析評價能力和唯物史觀的考查;在試題設計上,一般只有填空、解詞、簡答、論述、判斷等幾種常見的題型,很少有分析活動與實踐活動的考查。考試題目的設計日益趨向於簡單化、公式化、程序化;評價模式仍以考試為主,不管是專業課測評,還是公共課測評,都是筆試。在確定學生的總評成績時,往往是隻以一次或兩次閉卷考試的分數來做定論,看不到學生的潛在能力。這種考評體系不僅彈性小,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水平,而且學生還因在平時學習過程中得不到激勵而使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抑制。要想得高分,只能按老師講課的內容或要點去做複習範圍和答案。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下,阻礙了創造思維能力和主動學習的內驅力的發展。這樣培養出來的“高分”學生,越來越傻,往往是知識面僅限於教材範圍的缺乏獨到見解的低能者。

教學評價體系涉及到學校的教學管理制度問題。什麼樣的教學評價體系就會引導學生怎樣地去學習,單一化的考評體系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潛力的發揮,誤導了學生的學習方向和學習方法。高等學校要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陳舊一套的教學評價體系就必須做到穩健而深化地改革。

二、高校歷史課教學教改的對策

(一)正確理解歷史課的教學目標與宗旨,為社會培養有歷史知識和正確歷史觀的人才

沒有改革就沒有教育的發展,沒有改革就沒有歷史課教學質量的提高。改革作為一種教育的動力應始終是教學管理着和教師的不斷思考的問題。作為教學設計者的教師,要改進教學質量,就必須根據現有的狀況,思考出那些哪怕是比原先只前進一步或兩步的想法。循序漸進,不斷提高。高等學校校應加大歷史課的教學改革力度。教師要克服以往過於強調知識深度、廣度的偏差,徹底從應試教育轉變為能力培養上來。在緊扣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的現實需要和能力素質的提高,實施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強化對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能力的訓練

高校歷史課教學中要樹立素質教育的理念,把思想道德、科學文化、情感態度和人生價值觀等的培養放在首要位置。改革歷史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重構教師課程內容體系,強化道德與素質教育,滿足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渴求,以適應高校歷史課教學目標的需要。高校歷史課要適應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培養高標準、高素質的高素質人才,必須強化分析歷史鑑別歷史和應用歷史經驗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應使學生掌握網絡技術、多媒體課件製作等現代教學技能,為其將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強化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意識的培養

學生對學習歷史課缺乏興趣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有些學生本來就對這門課不喜歡,感覺沒意思;二是頭腦中對學習歷史課的作用認識不清楚,認為所學的東西應用不到現實生活中去;三是教師的教學方法死板,不能激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所以,在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歷史課興趣,一是教學形式、方法要靈活,要設計好和應用好能使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形式和方;二是要加強學習目的與作用方面的教育,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並使之內化為學習興趣;三是要做好課程內容設計,講課內容要少而精。對學生的培養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習力、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評價力。例如,在美國的某個大學的歷史課教學中,教師向學生介紹大量的文獻資料,而不是僅限於一本教材的內容。教師只起到指導答疑作用,告訴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研究問題的重點,並要求學生寫作出分析文章或研究論文。學生們通過自主的學習各種文獻,從中瞭解到了各種事實和一些個人的各種觀點,經過分析、判斷、綜合,從中得出有自己獨見的結論。並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提高了學習能力,熟悉了學習方法和和提高了研究問題的能力。我們亦應借鑑美國曆史教學的經驗,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探討性學習,研究性學習。讓學生主動去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這樣才能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勝心理和學習興趣。

(四)運用創新的教學方式強化創新能力的培養

中國的各方面的專家和科學家為什麼不能獲得諾貝爾獎?這跟中國的社會制度有關,也跟中國普遍的不利於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模式有關。教師要學習吸收和借鑑國外教育的長處,創造性地完善教學形式,改革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為學生提供創造和發展的空間。為此,教師在歷史課教學中要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1、做好教學內容設計,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

教師是教學內容規劃者和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學內容的選擇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本着強化基礎、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則來設計。歷史課就是要讓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主要階段的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的主要特點,使學生能夠對各種社會制度優劣加以鑑別,説明歷史變革的原因與動力。要學會從歷史經驗中找出對今天社會制度建設有重要借鑑意義的東西。要學會應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辯證法來解讀重要的歷史事件和社會的演變原因。教學時避免讓學生記憶那些於能力提高無補內容。要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上動腦筋下功夫,要在堅持思想獨立的原則下適當將一些有爭議的熱點問題引入歷史課程,豐富歷史課程的活力和吸引力,例如,學習中國當代歷史時,對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怎樣實事求是地評價問題,可以增加一些討論的內容,讓學生在瞭解史實的基礎上發表各自的見解或寫成論文。這樣做,對學生來説,無疑起到了推動學習,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和養成科學的唯物主義態度。

2、有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掌握本課程的基礎知識,也包括認知、興趣培養和能力培養等多個方面,教學目標的多樣性,決定了和要求我們在歷史教學中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或多種手段相結合。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有多媒體教學設備和各種教學設施。並有因特網還能搜索各種資料和傳遞信息,就連個人的手機都可以上網了。這無疑給教學手段的改革和教學模式的改變都創造了方便條件。教師應把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使二者相輔相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在上中國近代史這課時,筆者着重介紹世界園林史上的明珠——圓明園。當看到八國聯軍焚燒圓明園時,同學們無不為之憤慨。這説明: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深淺程度與課堂教學手段息息相關,教學手段越豐富,學生的認識就越容易深入,從而促進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可以通過網絡讓學生進行具體問題的探討與研究,網絡具有傳遞信息方便、快捷、普及等特點,如,在黑板上難以佈置大量的作業題,可以通過建立QQ學習羣來幫助解決,網絡不僅在密切教師與學生的聯繫,也可以利用來改進一些教學手段和教學活動。

3、改革考試方式方法,建立日常評價體系

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也會影響到學生學習態度和能力的提高。歷史課的成績評定應把能力考核放在第一位。主要是考核學生對歷史的的分析、評價和借鑑能力,其次才是考核學生所掌握的必要的歷史知識多少。能力考本應以面試和論文答辯方式為主,滿分可佔總分數的60%以上。對必要的歷史知識的考核可以採取閉卷的方式,閉卷考核成績應占總分的40%左右。關於歷史專業課成績的考核設計,也可以分成過程考核和最後考核兩部分。過程考核和最後的考核,其分數比例也應為6:4左右。過程考核主要是考核學生的分析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疑問的能力,即有無獨立思考的能力。結果考核主要是考核學生的知識水平,也包括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解釋、分析、評價的能力和應用歷史經驗服務於現實的能力。使學生專業成績的評定不侷限於一次期末考試成績。要把課堂上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語言表述、對問題探究的深淺度等發言情況計入平時成績;把學生完成的作業質量和課堂紀律狀況計入平時成績,最後得出全面、系統的學生成績總評。這樣,既可以克服一次考試帶來的偶然性,又可以及時監控學生的日常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嚴格學習紀律,激發創新意識。

三、結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qvkzj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