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網絡教育研究論文【精品多篇】

網絡教育研究論文【精品多篇】

網絡教育研究論文【精品多篇】

網絡教育研究論文 篇一

《網絡教育的形態真諦》

【摘要】網絡教學應該有別於課堂的教學形態。網絡的教學應用在移植課堂教學形態的同時,應該存在自身的形態方式。這個形態方式就是網絡的學習形態、知識形態和教學形態。其表現為微學習、微內容和微引導的形態表徵,構成了網絡學習的三個合成矢量要素,呈現出網絡教育的學習景象。

【關鍵詞】網絡學習;微學習;策內容;微引導

一、序言

計算機網絡在教育中的應用可歸結為三個層面:一是工具層面,二是整合層面,三形態層面。在工具層面,網絡是教育的手段,用以移植現有的課堂教學形態,即網絡教學呈現出課堂教學情景,教學設計遵循課堂學習規律;在整合層面,網絡是教育的方式,用以呈現教學資源,輔助課堂教學,影響和改變各學科課堂教學結構和模式;在形態層面,網絡教育是有別於學校教育的教學體系,代表教育的網絡學習體系。在傳統教育形態基礎上建立起網絡的教育形態,使之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新空間。[1]

縱觀網絡教育的現狀,更多的是體現在工具層面和整合層面。其主要特徵是移植現有的學校教育形態和形式,改進課堂教學和輔助學習過程。表現為教材和課堂是網絡展示,網絡學習是網絡上課和網絡讀書。網絡課程、電子教室與電子教材實際上是呈現學校的課堂教學形式。

網絡教育形態體現在網絡學習形態上,有着自身的網絡教學設計。不同於學校的課堂教學及教學設計,網絡學習形態具有網絡教育的思維特徵:數據庫思維、程序思維、鏈接思維和複製思維。[2]學習形態的變化勢必導致在教學和設計上發生改變。網絡教學的“課”與“教材”不能完全移植學校的課堂和教案。網絡的學習形態是什麼?找到網絡學習的特徵與形式,就能夠在網絡的學習形態下構思出全新的網絡教學形式,在形態層面上真正開拓出網絡教育的新出路。

近年來,新媒介學習在研究微型學習概念,它代表着新興的學習方式。微型學習是於2004年由奧地利學習研究專家林德納(Lindner)提出,他將微型學習表述為一種指向存在於新媒介生態系統中,基於微型內容和微型媒體的新型學習。[3]由微型學習帶來了微內容的教學資源分類研究。其研究大多聚焦於移動媒體與成人教育的優勢。的確,作為新媒體學習,微型學習體現了不同於學校學習的特徵。我們研究注意到,微型學習能夠體現網絡學習的一些特徵,但它並不能真正解決網絡教育的課堂形態問題。事實上我們一直在尋找不同於移植課堂教學的網絡教育形式,以達到網絡教育教學效果更為顯著的目的。因此藉助於微型學習的概念,引入網絡的學習形態——微學習形態,並基於微學習形態下微內容知識形態,以及基於微內容下的微引導教學設計等三個概念構建出網絡教育形態層面的應用。

本文從學習、知識和教學這三大基本形態構成出發,研究網絡教育形態層面概念,重新審視學校的教學和學習方式,解析網絡的學習、知識和教學形態,促進網絡在教育中的應用。

二、網絡教育的學習——微學習形態

學者對微型學習的定義是:微型學習是一種非正式的、隨時隨地的、非系統的學習行為,體現了一種泛學習的概念。之所以藉助微型學習概念,是因為其與網絡學習形態特徵的相似性,但網絡學習形態不等同於微型學習的概念。為之區分,這裏以微學習形態的概念來表徵網絡學習形態的意義。

1、網絡學習形態

網絡教育的學習方式可以分為工具方式、整合方式和形態方式。工具方式就是網絡教學課堂,播出課堂實況,與課堂學習過程一致。整合方式是結合課堂教學,瀏覽網頁提供的不同於課堂教學的學習資源,加深對課堂教學的理解與提升。形態學習方式不同於課堂學習方式。網絡學習形態要保證學習的本質意義,其定義應該具有以下三點內涵:

(1)網絡學習形態應該代表網絡教育的正式的學習內容和獨立的學習方式。

(2)網絡學習形態應該不同於學校課堂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

(3)網絡學習形態應該具有自身的教學體系和追求類同於學校教育的學習效果。

在上述內涵意義下,從網絡學習特點出發,構建網絡特徵的教學與學習體系,微學習形態應該是這種特點和體系的基礎。

2、微學習形態的特徵

微學習形態代表着網絡學習形態的特點,它不同於學校課堂教學下的學習形態。微學習形態特徵應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時間特徵:短時與隨時

網絡學習應該是一種以個人為學習中心的學習,其有效的學習是由多個短時性學習組成,由個人決定學習時間和地點,學習時間可長可短,學習地點可固定或移動。這一特徵是觸發網絡學習方式——微學習形態的本質起點。

(2)學習內容特徵:短篇與簡練

適應微學習形態的學習內容必然是微型的內容方式,定義為微內容概念[4]。微內容不是簡單地將課堂教學內容分割,它應該呈現為一種講究知識結構關聯和學習需求遞增的學習內容,篇幅簡短,文字、語音、視頻、動畫等圍繞微內容形式呈現。

(3)學習方式特徵:瀏覽與交互

網絡學習的發生與深入基於瀏覽和交互。瀏覽是網絡學習的基本方式,看與聽產生於瀏覽過程。瀏覽在微學習形態下成為學習發生的基本行為,網絡學習設計要圍繞這一特徵展開。而交互是網絡教學的重要環節,成為網絡學習深入的關鍵和網絡學習設計的交叉點。

(4)學習動機特徵:主動與需求

微學習的教學設計應該深入分析學習者的動機特徵。網絡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學習。它包括兩個方面:自主和自擇。一個是意識,一個是行動。學習必須是這兩者的配合。學習需求是學習的外在影響因素,是學習發生的外在動力。疑問和設疑是引發主動學習的基本方式。疑問是學習者的需求,設疑是設計者的環節。

三、網絡教育的知識分類——微內容形態

為了適應網絡的微學習形態,網絡教育的知識形態必然會發生變化。在學校教育形態下,知識形態是以學科的形式為概念、以專業的分類為手段、以課程的內容為基礎、以章節的教材為單位,教學形態是以教材為框架、以“課”為單位、以課堂為空間、以講解為過程給學生傳授。在網絡學習形態下,這些將會發生改變。我們可以從知識分類原理中尋找到答案。

網絡教育研究論文 篇二

《網絡教育課程開發研究》

摘要:本文運用教學系統設計的方法,結合目前國內外網絡課程開發的實踐,提出了網絡課程開發的一般步驟,包括設計、開發、評價、發佈和維護四個環節。並結合技術特點和開發者實際情況,提出了基於專業人員和學科教師開發的兩種模式。

關鍵詞:網絡教育;課程開發;教學設計;課程發佈

網絡教育是通過網絡展示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其中網絡教學支撐環境特指支持網絡教學的工具軟件、教學資源以及在網絡教學平台上實施的教學活動。因此,網絡課程與一般的多媒體教學軟件或網絡教學資源在使用環境、內容結構、功能作用等方面不同。由此可見,探索和研究網絡課程的開發的有關理論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1網絡教育的構成

網絡教育是學生利用網絡進行遠程學習的重要手段。根據網上教學的特點和人才培育的需要,網絡教育課程由以下幾個系統構成:

(1)教學內容系統:包括課程簡介、目標説明、教學計劃、知識點、典型實例、多媒體素材等。

(2)虛擬實驗系統:包括實驗情景、交互操作、結果呈現、數據分析等。

(3)學生檔案系統:包括學生密碼、個人賬號、個人特徵資料、其他相關資料等。

(4)診斷評價系統:包括形成性練習、達標測驗、閲卷批改、成績顯示、結果分析等。

(5)學習導航系統:包括內容檢索、路徑指引等。

(6)學習工具系統:包括字典、詞典、資料庫、電子筆記本等。

(7)協商交流系統:包括電子郵件、電子公告牌、聊天室、討論室、教師信箱、問答天地、疑難解答等。

(8)開放的教學環境系統:包括相關內容、參考文獻、資源、網址的提供等。

2網絡教育課程設計原則

網絡教育課程的開發是在科學、系統、規範設計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應該遵守以下一些原則:

(1)個性化

網絡課程在設計時要突破簡單的演示型教學模式,體現知識的建構過程。重視學生作為認知主體的作用,體現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特點,為學生提供靈活多樣的檢索方式,提供學習必須的工具軟件(如計算器、在線字典、電子記事本等),實現學習過程的自動記錄功能等。

(2)協作化

協作學習有利於高級認知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養。網絡為網絡課程的協作學習提供了環境平台,因此要發揮這一優勢,為網絡課程學習提供協作學習和協同工作的工具。

(3)多媒體

隨着網絡技術的進步,Internet和Intranet向高寬帶、高網速發展,使網絡教育的多媒體傳輸成為可能。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應根據需要提供圖文聲像並茂的教學內容。

(4)動態化

隨着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老化的週期日益縮短。網絡教學的動態更新特點使得課程內容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為此,在設計網絡教育時要遵循動態化設計原則,隨時擴充新的知識內容,保證學科內容的先進性。

(5)交互性

對於教學媒體來説,交互性的教育在於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網絡教育中師生間必要的溝通交流顯得尤為必要。網絡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互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為此,在設計網絡課程時,應該開闢出常見問答庫、教師信箱和集中答疑等模塊,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互。

(6)共享性

網絡教育最大的優勢在於資源共享。為此,在設計網絡課程時要體現共享性的設計原則。對於重要知識點的學習,通過鏈接、提供網址資源等多種方式引入豐富的動態學習資源,提高網絡課程結構的開放性,體現網絡資源共享的優勢。

3網絡課程開發的一般步驟

網絡課程開發的一般步驟如圖1所示。它由四個步驟組成:第一階段為教學設計階段,包括分析和設計兩個子過程。第二階段為開發階段。第三階段為評價階段。第四階段為發佈階段。無論哪一種形式的課程開發模式,實質都是系統方法的具體應用,所以它們的框架大同小異,只是在具體設計過程、實際操作步驟中所體現出的設計理念、設計原則不同而已。

圖1網絡課程開發步聚

圖2網絡課程教學模式設計

(1)教學設計

網絡課程開發過程(如圖2所示)中,教學設計的結果是網絡課程開發的藍圖,直接決定了整個網絡課程的優劣。依據網絡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和原則,要求在教學設計階段,以一種介於基於目標的教學設計和基於環境的教學設計的混合模式來設計網絡課程,以期優化教學環境,達到最好的教學或學習效果。

1)分析。包括教學資源分析,學習者分析,外部環境分析。

教學資源分析是通過對具體的知識點的分析。確定學習主題、知識結構體系以及與之相關的學習內容三個組成部分。這種教學資源分析形成的網絡知識結構不僅反應了知識之間的聯繫,而且易於在Web環境中實現。

學習者分析是對網絡課程面向對象的認知特徵、知識背景、社會背景以及初始能力的分析。它與目標分析的結果共同確定學習的起點。

外部環境分析是對學習者的軟硬件環境的分析。對於軟件,如瀏覽器是否支持各種媒體(如最新的MPEG4、WMA媒體格式)等。對於硬件,如上網的速度,計算機的配置等等。這些都必須成為考慮考察的對象,對它的分析和調查的結果,直接影響着各種媒體的選擇、策略的制定和情境的創設。

2)設計。根據學習結果的不同,確認該知識主題適合於行為主義學習理論還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標準是看它是屬於基本概念、定義和事實等良構知識,還是屬於較高層次的認知學習或情感類學習等非良構知識。前者比較適合於“教”,後者比較適合於“學”。然後採用基於目標的或環境的教學設計方案。對於界限模糊或複合型的知識點,可以考慮同時採用兩種設計,利用Web強大的集成功能將它們整合在一起。

若選擇了基於目標的教學設計,就可以採用傳統的教學設計方案,對每一個知識主題及其知識結構體系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相應的媒體表現形式,確定學習者控制的交互與反饋方式,重視學習目標的實現,強化學習結果。同樣,若選擇了基於環境的教學設計,就應該對每一個知識主題及其知識結構體系選擇相應的自主學習策略、相應的情境,重視學習者與他人的交流,創設有利於學習者獨立探索發現的環境和與人協作的環境。

對於與知識主題相關的學習內容則可以作為學習輔助資源提供給學習者,同時注意與知識主題的有機融合。在評價方面,注意學生知識的遷移。在外部環境分析會考察了學生的軟硬件環境,在實際考慮媒體選擇、策略選擇、情景創設時,必須將這些因素納入進來,使網絡課程最大限度的彌補學生軟硬件環境的差異。

在實際的設計工作中,應當注意如下問題:

①為避免網絡“迷航”,應營造一個清晰的導航結構。首先應該讓學習者知道整個網絡課程的整體框架和結構;其次,超媒體結構層次不宜超過四層,否則點擊率會直線下降;此外,在學習過程中,應標明學習者目前所處的位置,同時,超媒體結構各節點之間應標明它們之間的關係(補充、解説、比較、判斷、反思和應用),為學習者提供一個結構化、層次化的導航環境。

②認知工具與知識主題應最大限度的融合在一起。除了一些公共的認知工具和管理工具之外,將大部分認知工具整合到學習策略中去,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使用各種學習方法和策略,從不同側面提高學習者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

(2)課程開發

網絡課程的開發階段實質上是運用網絡課程開發工具,將設計藍圖變為網絡上虛擬的教學和學習資源的過程。它包括媒體的採集、信息資源的收集、各種網絡應用程序的開發以及系統的集成。

本階段將知識主題中的各種媒體表現形式、策略、情境變為現實的網絡學習環境,變為現實的文本、音頻、視頻、動畫、虛擬現實和多媒體應用程序,集成於Web應用程序之中。同時在這個階段開發出各種公用的認知工具和教學管理工具。這樣整個網絡課程到此就基本成型。

目前,開發網絡課程的工具主要有兩種:一種是Web開發工具(包括各種網頁開發工具、數據庫開發工具及腳本語言),這種開發因為涉及到編程和數據庫的開發,所以需要專業人員支持。另一種是網絡課程開發工具,如WebCT,它是一個簡單易用的網絡課程開發工具軟件,可以為那些非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們建構一個較為完善的網絡學習環境,教師或學生作為課程“建造者”來組織教學材料,十分便利,支持所見即所得。通過這種軟件,能直接開發出網絡課程,無須編程,所以對於其他學科的教師而言較容易掌握。

在實際的開發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問題:

1)我們在採集和製作媒體時,要應用佔帶寬比較小和技術比較先進的媒體。如在使用視頻時,應採用real格式的流技術或微軟的MPEG4;使用圖片時,採用gif格式或者jpeg格式等,這樣能提高網絡的傳輸速度。

2)在開發各種認知工具、教學和管理工具以及數據庫時,應採用同一技術規格,同一語言或同一開發工具來開發,使網絡課程易維護和管理。

(3)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整個網絡課程的開發過程中,隨時根據需要,運用有效的評測手段和其他的反饋手段來調整、修改和完善網絡課程。這樣的開發過程也稱為原型化開發。而總結性評價是在整個網絡課程開發完成或上網發佈後,根據試驗原型的評測結果和實際運行中的反饋信息和出現的問題進行修改,使之趨於完善,最後對網絡課程的質量水平作出價值性的判斷。

關於網絡課程的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課程導航;2)屏幕設計;3)信息呈現;4)媒體集成;5)功能完善等。

(4)課程發佈與維護

發佈是指將功能相對完善的網絡課程“搬”上網,向學習者開放。這一階段的完成,也是整個網絡課程開發過程的結束。維護是指網絡課程的管理以及升級(功能上的擴展、修改和內容的豐富等),這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工作,需要不斷的總結和探索。

當前的網絡課程的發佈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來實現:一是上傳至學習支持平台(如LEARNINGSPACE,WEBCT等),開發者只需將HTML語言格式的教學內容或資料上傳至這些學習的平台的服務器上即可,系統會自動生成大量的學習輔助工具及教師管理功能。這樣,大大減輕了開發者或教師的勞動量,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各門課程的認知工具、管理工具的千篇一律,缺乏創意的問題,同時,需要額外購買相應的軟件。第二種方式是開發者獨立開發課程,包括各種教學資源,各種認知工具、教師管理工具等,然後上傳至Web服務器(有個人主頁、虛擬主機、委託主機、專線等四種主要形式)。這種開發出來的課程融入教師的經驗和新穎的想法,能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但開發的勞動量極大。

4結束語

網絡教育資源的設計、開發促進了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進步,從而推動網絡教學環境和教學模式的改革。但目前網絡課程的研究內容主要是有關課程的設計與開發,網絡課程的教學應用模式單一,需要採取多種措施加速網絡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與完善。隨着網絡教育資源的逐步完善,網絡教育將迎來燦爛的明天,人們將徹底改變以往的學習模式,真正體驗21世紀信息技術帶給人們的“快樂學習”。

參考文獻

[1]加涅。學習的條件和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2]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學校教育現代化建設[C]。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8.

[3]烏美娜。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謝幼如,柯清超。網絡課程的開發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5]叢立新。課程論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6]丁興富。遠程教育的宏觀理論[J]。中國遠程教育,2001.(1)。

[7]劉成新。網絡課程的設計、開發與評價[J]。中國遠程教育,2001.(3)。

[8]KatiaPasserini&&education,vol.34:1-15.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ykp3j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