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格式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格式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格式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格式 篇一

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隨着社會高節奏地發展,人們所承擔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尤其是一直被父母呵護的大學生們,進入大學這個新的環境後,遠離了家庭和原來熟悉的環境,他們失去了原來的多向受寵的心理環境。

人際交往中優勢地位的喪失,很容易產生不順心、不温暖、不合羣的失寵心理。

加之學業與未來前途的渺茫帶來的困惑與壓力,使大學生們更加不會處理兩者的關係。

閉鎖性與強烈交往願望的矛盾更增加了大學生處理好人際關係的難度。

本文將在這裏分析心理壓力的產生,指出了當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從心理教育簡單化到教育渠道的缺失,並從教師的角度進行分析,正確的指導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現,試圖幫助大學生解決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壓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1672-0407.2014.02.041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

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主要是教育方式不對位,表現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認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應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認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就不應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由於課程設置的不合理,就造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從根本上得不到正確的心理觀念的汲取。

無規矩,不成方圓,由此看來,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有基礎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當前,部分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論課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只是在各個版本的“思想道德修養”教材中作為一章或一節來講解。

雖然有些高校後來單獨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學時很少,教師很難將心理健康知識系統地傳授給學生;課堂講授的內容脱離實際,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吸引力,教學效果差強人意,無法真正解決學生心理健康中的實際問題。

從高中進入大學,由於環境的變化,大學生很難一下子適應身份的變化,再加之自身適應性差的原因,心理與現實差距加大,加劇了心理問題的產生。

二、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觀念

(一)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

從心理學分析,自卑實際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只是這種“防禦”是消極的。

一個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後,對自己的能力評價很低,不敢大膽主動地去與別人交往。

漸漸地會從疏遠別人、自我孤獨發展到自我封閉,與周圍的人形成一道無形的高牆;這種情況又會使別人對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為遠離和迴避你,從而反過來進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

主要問題是對生活環境的變化以及在新集體中位置與角色的變化不適應,引起自我評價降低,強烈的自尊心與自卑感的尖鋭矛盾衝突,導致心理失衡。

(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克服虛榮心理

虛榮心就是以不適應的虛假方式來保護自己自尊心的一種心理狀態。

心理學上認為,虛榮心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是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

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達到自尊心的滿足就產生虛榮心。

因此,有的人説虛榮心是一種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案例:一女生平時學習成績很好,自我感覺比其他女同學都強,可過強的爭先拔尖,造成與同學關係緊張,每次選班幹部都落選,因而精神刺激很大,夜裏經常又哭又笑,並常常自言自語,出現異常行為。

該例是為了過度滿足自尊心需要而導致產生虛榮心大學的案例,這種現象在大學女生中尤為常見,為了滿足自己所謂的面子,甚至以放棄自己誠信為代價。

對於這類學生,老師首先運用認知領悟療法,認知領悟療法,是指心理諮詢者對來訪者進行暗示和啟發,使其改變原有錯誤的認知結構,逐漸形成正確的認知。

逐漸形成對自己的正確認識,以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

再就是要教導學生要樹立自己的奮鬥目標,踏踏實實做事,厚積薄發,不要追求虛名。

(三)進行焦慮的自我調節

1、焦慮症自我調節從樹立自信開始。

自信心缺乏是產生焦慮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我們碰到困難時,往往是需要有勇氣去面對的,而勇氣則來源於自信心。

自信心不足就會讓我們在處理事情上瞻前顧後、猶豫未定,從而給自己又添加了一層陰影。

所以説,只要我們自己自信起來了,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才可以為進一步治療焦慮症打好基礎。

2、放鬆心情有利於焦慮症自我調節。

我們周遭的環境緊張而刺激,當習慣於這種興奮狀態時,有誰會想象一下,假如一切歸於平靜之後,自己會是怎樣的?過度的緊張與興奮是不利於人們的身體健康的,我們應該適當放鬆心情、調整心態,拋開一切煩惱,迴歸到最本我的狀態中去,這樣才可以避免焦慮情緒的產生。

3、焦慮症自我調節更需要自我反省。

每個人都有出錯的時候,不要總是糾結於那些錯誤,越是糾結就越是困擾,以致出現惡性循環。

適當的反一下自己出錯的原因,是焦慮症自我調節的有效方式。

適當發泄可幫助焦慮症自我調節當我們煩躁不安、緊張無措時,可以選擇適當發泄的方式幫助我們排解心中的痛苦。

但是,發泄只限於公道方式的發泄,不要影響到他人的生活以及生命。

焦慮症自我調節對於焦慮症患者來説,是十分有幫助的。

患者首先要知道焦慮症並不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可以將焦慮症的自我調節方法與心理、藥物療法相結合,達到治療的最佳效果。

以此為治療的'出發點,有效控制病情的加重。

人活在世上,難免不會處於困境之中,只要心平氣和,不去胡思亂想,就可以克服一切。

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培養適合21世紀的優秀人才,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並將研究結果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當中。

本文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以及使用的教育方法進行了分析與綜合,教師應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指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

參考文獻

[1]樊富珉,李卓寶。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1996,(7):16-18.

[2]國家教育。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試行)。1995-11-23(1)。

[3]莫旭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試探。廣西政法幹部學院學報,2003,1:127-128.

[4]謝炳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1-2.

[5]陳國海,劉勇。心理傾訴-朋輩心理諮詢。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格式論文範文二:户外體驗式培訓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分析 篇二

【摘要】户外體驗式培訓是近年來國際上最為流行的培訓方式,能讓學生在參加活動中去親身實踐收穫個人體驗。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提高,心理素質培訓方面一直是我國教育的弱項,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導致了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倍感壓力且得不到釋放,長期精神處於緊繃狀態極有可能導致罹患心理疾病。目前一些高等學府也開始用以户外體驗式培訓的方式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户外體驗式培訓能使學生在模擬情景、遊戲式的培訓課程中激發個人潛能,強化心理素質及團隊合作精神,有利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關鍵詞】户外體驗式培訓;心理健康;教育

近幾年,幾大高校都相繼發生大學生投毒、殺害室友同窗、自殺的悲劇。全國上下一片譁然,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天之驕子們為何會走向犯罪?同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高度關注。儘管我國高校在知識教育上很傑出,但由於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步較晚,師資較為薄弱,所以尚存在許多不足。因此,我國高校必須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內容、方式方法上進行改革和完善。户外體驗式培訓強調實踐,在學生全身心的投入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其團隊精神、溝通能力和信心,完善學生對事物的認知,促進其心理健康的發展。應將户外體驗式培訓引進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並推廣。

一、户外體驗式培訓的核心

户外體驗式培訓核心為“實踐”,讓學生通過實踐在培訓過程中收穫個人體驗,促進團隊合作體會活動樂趣,是一種新穎、獨特的培訓模式,它注重團隊合作,團隊成員在活動中相互協作、交流、分享,共同一個目標,齊心協力去實現目標。在相互鼓勵、相互合作的過程中提升大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對事物的認知能力、面對挫折時的應對和承受能力。引導學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困境,適應社會融入羣體。

二、户外體驗式培訓和傳統教學的差別

傳統教學的方式較為單一,其注重強調的是“教”,以教師為中心,灌輸式的教育方法,教師作為主導,學生則處於被動地位。標準化知識、結論都來自於課本,忽略實踐。對於長期接受標準化教育的學生來説,缺乏新鮮感過於枯燥無味,難以產生共鳴。而户外體驗式培訓則強調的是“學”,以學生為中心,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從中獲得知識、提高心理素質、完成自我挑戰,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

三、户外體驗式培訓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有利於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和勇氣。

户外體驗式培訓課程一般會為學生設定一些困難的場景、任務,讓學生在經歷中去收穫體驗,開發自我潛能,挑戰自己,增強自信。從中培養學生永不輕易言棄,勇敢嘗試的精神,磨鍊出克服困境的毅力和勇氣。

(二)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團隊意識。

團隊合作是户外體驗式培訓最注重的培訓課程,有許多需要團隊成員齊心協力才能完成的項目。能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中體會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大學生都是面臨進入社會的羣體,工作中團隊合作精神很重要,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想要達到成功必須融入團隊培養良好的團隊意識。另一方面,也引導了大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適應社會、融入羣體。

(三)有利於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近幾年,有關於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問題受到社會高度的關注與討論。學習、情感、就業等方面都給大部分大學生帶來很多壓力,許多大學生長期處於壓抑的精神狀態,很有可能導致產生嚴重的心理疾病。在户外體驗式培訓中,參加活動的學生需要不斷克服恐懼、焦慮,挑戰自我,從中體會到想要戰勝困境必須保持良好的心態,從而培養出良好心理素質與抗壓能力。大學生還會在相關培訓課程中認識自己的心理、性格方面的不足,在大家相互分享、鼓勵中,在老師的引導下改變自身缺陷完善自己,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綜上所述,大學時期正是一段學生們積極求學、即將面臨社會的過渡時期。許多大學生揹負着多方面的壓力是心理問題的重災人羣。大學生要學會自我調節的同時,各大高校必須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户外體驗式培訓讓大學人從實踐中去體驗,許多人一開始會懷疑自身的能力,但親身經歷後就會發現自己擁有的潛在能力。當代大學生知識層面較廣,對於新鮮的事物擁有較強的接受能力與適應能力,但許多大學生在面對挫折和困境時,就會出現一些負面的精神狀態。面對社會強大的競爭環境,心理素質較弱者往往不能積極面對。一般傳統的心理教育課程主要注重於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和引導,並沒有後續跟蹤測試,很難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一般學校裏的心理輔導室也主要是為出現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引導治療,無法掌握其他學生存在的潛在傾向,不能做到教育預防。户外體驗式培訓對大學生心理影響效果顯著,可以彌補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不足,户外體驗式培訓的應用對於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積極的作用與意義。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和學生的溝通,對學生起到引導作用,讓大學生在積極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擁有身心的健康。户外體驗式培訓不僅能提高了大學生心理素質和團隊精神,還能增強其勇氣和信心,讓大學生在社會工作中敢於奮鬥、追求理想。

【參考文獻】

[1]房施龍。户外體驗式培訓在高校課外體育教學中的妙用探討[J].商情,2013(22)

[2]陳勇軍。户外體驗式培訓課課程體系設計[J].當代體育科技,2015(3)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範文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篇三

1多元價值觀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1.1不成熟性與可塑性

現代的大學生理論知識比較豐富,但社會實踐知識比較匱乏,對社會的複雜與生活的艱辛估計不足,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強,對社會適應性差,常常表現出情緒化、極端化、人格障礙等不成熟的心理健康現象,這表現出大學生心理不成熟現象。但是大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校期間我們高調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大學生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人生價值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思想,能使大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在工作崗位上游刃有餘,當面對挫折,能用一個正確的姿態去解決問題,表現其非常成熟的一面。

1.2多樣性和複雜性

大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也有很多問題,比如對生活的適應性,情感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就業問題,每個問題處理不好,都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現在很多大學生畢業就失業,尤其對一些985高校的一些大學生,心理根本承受不了,必須加強正確的心理疏導,情感問題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由此可見,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多樣性和複雜性。

1.3矛盾性與困惑性

適應社會市場經濟和網絡、視頻等現代傳媒而產生現代功利性的價值觀和網絡價值觀,必將對大學生原有的價值觀念產生較大的衝擊,這就要求大學生有較深刻的辨析能力,否則大學生在心理抉擇的過程中很可能迷失方向,產生矛盾和困惑的心理。是‘見義勇為’還是‘見死不救’,社會上道德價值觀這種格外引人關注而又無休止的爭論,存在於當代大學生中。”

1.4不穩定性和易變性

大學生的年齡是一個不成熟的年齡,這個年齡段的人具有很高的心氣,一旦受到挫折,心理會產生很大影響,不能正確解決會影響這個人的一生。其心理健康具有不穩定性和易變性,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指導思想,會很快解決其問題,心理會更加陽光。

2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動

2.1國家與社會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和宣傳

(1)加強宣傳力度。利用新聞媒體,互聯網、文藝作品等大量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每個大學生都要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樹立正面典型。對一些社會雷鋒精神等要積極宣傳,樹立一批正面典型,比如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等等。對這些正面典型案例,有條件讓其宣講團到學校給學生宣講,在心靈深處理解。

2.2高校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動

(1)轉變觀念,高度重視兩者的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中就包含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今後高校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要把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共同教育學生。(2)創新兩者結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大,傳播媒體及互聯網等為我們更新兩者結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及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3)注重培養兩者結合的高素質教育人才。在培養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同時,要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讓二者同等重要,培養出社會認可的高素質人才。

3總結

大學生的價值觀多元化,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取向指明瞭方向,同時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二者同等重要地位,現在社會也需要二者結合的高素質人才。

大學生心理論文格式 篇四

大學生心理問題研究

摘 要:從探究大學生心理問題為出發點,立足於大學新生戀愛情況的調查,採用問卷調查法和個案座談法,以大學生愛情觀為主題,用真實數據分析大學新生戀愛的特點,從中發現大學新生在戀愛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求幫助大學新生樹立正確愛情觀的途徑。

關鍵詞:心理問題;大學新生;愛情觀

愛情是人際吸引最強烈的形式,是身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個體對異性產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級情感。

大學生,特別是剛剛入校的大學新生,其身心發展並未完全成熟,在面臨從一名中學生到一名大學生身份角色轉化的同時,還要面臨着自主學習、人際交往、身體健康、未來規劃等種種問題。

對於他們來説,在宂雜的難題中,愛情帶來的心理問題往往最直接、最嚴重。

這使得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不得不關注戀愛中的學生可能潛在的心理問題,教師要做的是“疏”而不是“堵”。

本研究對526名大學新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採取班級發放形式如期收回問卷526份,問卷回收率為100%。

經統計分析後,其中有效問卷共518份,問卷有效率為98.5%。

此外,還與其中5人,分別進行了座談。

根據數據統計分析,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的戀愛觀念已由傳統封閉轉向公開,戀愛意願由微弱轉向強烈。

大學新生對愛與被愛的需求加強,學校和老師對此必須足夠重視,對這種逐漸增強的需要應加強教育和引導。

一、大學新生的戀愛特點

主要顯現在兩個層面:現象特點和心理特點。

1、現象特點表現為大學新生戀愛的普遍化

最近一項調查研究表明,武漢三角路中學,對該校450名高一、高二的學生做了一項關於戀愛的調查,結果顯示,40%的學生正在戀愛或者曾經戀愛過。

高中生如今再也不是談“愛”色變了,老師家長在孩子不影響學習為前提的條件下,隨着時代的變遷,態度也由堅決反對轉向了逐步默認。

由此促成大學新生戀愛現象的最主要特點就是普遍化,這也正和此次調研結果相契合。

此外在普遍化的現象特點之下還有兩種典型情況:(1)進入大學後,延續高中戀情,異地戀佔極大的比重。

(2)進入大學前,就有強烈意願要在進入大學後開展戀情。

入學後,盲目、急速地開展戀愛,通常易出現戀愛關係脆弱化趨勢。

2、心理特點主要包括了四個方面

(1)依賴心理。

由於現當代大學新生獨生子女多,習慣被呵護與關愛,而潛在的孤獨感卻是與生俱來的,這樣使得多數新生的戀愛動機更多是種背井離鄉在外求學之後的情感寄託,戀愛雙方往往都缺乏獨立意識和自立能力。

(2)寂寞心理。

在大學伊始,需要有那麼一個人來傾訴自己寂寞孤獨的情緒。

(3)遊戲心理。

其戀愛動機是為了滿足與異性交往身體發育正常需求的慾望,尋求刺激、填補精神上的空虛,甚至發生校外同居、婚前性行為等情況,完全持不負責任的態度。

(4)從眾心理。

周圍人都談戀愛,自己還沒談戀愛覺得自己很沒面子。

以上心理特點,導致學生的感情一開始就盲目,隨之帶上了畸形的烙印。

二、大學新生戀愛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特別是新生,在身心發展的過程中本身所隱含着成熟與不成熟的矛盾性,主觀意識上認為自己已成熟,實質上處事方式、處理問題上還是稚嫩,現實與想象的落差使大學新生這個羣體愛情觀存在問題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

針對上文中闡述的大學新生戀愛特點,結合此次問卷調查、個別學生訪談,筆者發現大學新生戀愛中問題諸多,包括:現實傳統問題和思維方式問題。

現實傳統問題具體表現在“速食”戀愛,只是單純地排解空虛寂寞,或跟風,因為一時興起想戀愛而戀愛,不注重戀愛的後果。

思維方式問題則表現在兩種傾向上,即完美主義傾向和自我中心主義傾向。

完美主義傾向表現在凡事都想爭個第一,不能容忍自己或他人做事情出現差錯。

在愛情上,有此傾向的個體一直堅信自己的愛情是完美無缺的,不能接受任何造成愛情有裂痕、瑕疵的行為,對待愛情易出現內心痛苦矛盾的情形。

自我中心傾向表現為,不善於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通常出現矛盾時看重別人過錯而忽略自身問題。

原諒自己,不原諒他人。

思維方式中的這兩個問題,易使人看問題走極端。

對待愛情,大學新生應該學會欣賞殘缺的美,明白正是因為事物存在不完美,才能給我們帶來追求完美的機會。

三、幫助大學新生樹立正確愛情觀的途徑

真正的愛情是可以催人上進的,教師應該幫助和引導戀愛中的大學新生,讓他們端正戀愛動機,健全戀愛心態,強化戀愛心理,處理好學業與愛情的關係,讓愛情有一個更高更遠更厚實的起點。

以往學校教師對待大學生的愛情常常採取的是忽視前提教育而事後制裁的策略。

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針對大學新生這一羣體特點做出的具體研究表明,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從學生角度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和中心,儘可能地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融入他們的氛圍環境,

真正幫助大學生在面臨愛情時,正確面對和處理,幫助大學新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具體可從以下四種途徑進行愛情觀教育的探索:

1、引導參與式教育

當代大學新生的自主意識與日俱增,他們已不滿足於呆板地接受知識,而更多的時候希望通過思考來形成自己的觀點和判斷。

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按照學生其身心發展的規律,選擇貼近生活,滿足其學習、生活與思想實際發展需要的教育內容和所關注的焦點問題開展愛情教育。

在愛情教育中,將引導與參與的優勢發揮至最大。

照本宣科、居高臨下、嘲諷訓導等缺乏尊重理解與平等交流的教育,談不上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教育效果也勢必會大打折扣。

2、自我完善式教育

自我完善教育可以通過自我反省、自我總結、自我批評等方式提高自我修養。

還可以和同學、朋友圍繞某一共同關心的情感問題,進行商議、討論。

通過同學的真實經歷等,利用朋友間的影響,使學生能夠健全強化戀愛心態:正確對待初戀、理智把握網戀、適時放棄單戀、冷靜處理多角戀、客觀疏導失戀等。

通過自我救助,羣體互助來傳播積極影響,抵禦消極影響。

3、心理諮詢式教育

愛情問題往往觸及人的心靈深處,涉及個人隱私,心理諮詢式教育具有專業性、民主性、寬鬆性、隱祕性等特點,容易得到大學生的認可,這種“柔性”方式有助於及時、有效地解決大學生認為難以啟齒的各種心理問題。

因此學校需要採取主動干預措施,通過心理諮詢室專家、老師,對於已存在性心理障礙的大學新生或有錯誤戀愛觀的大學新生進行幫助,改變他們對待愛情的認知,克服不良行為習慣,消除心理困惑,恢復心理健康。

4、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式教育

對於學校,在完善心理諮詢輔導教育的同時,還應該注重通過校園文化活動與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充分利用校園網絡資源、利用新媒體如QQ、人人網和微博等宣傳與傳播優勢,使之成為開展正確愛情觀教育的一種長效載體。

對於家庭,要充分發揮好內部教育的'作用,而不是因傳統保守觀念制約與影響,缺乏與孩子進行愛情相關話題的討論、交流,應與學校建立起“家長學校”聯繫制度,發揮家庭優勢引導新生正確處理學習與愛情的關係。

對於社會,應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和保障作用,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同時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使大學生能夠清楚地辨別道德界限,使他們具有正確的愛情觀念和行為準則。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激情和浪漫的愛會隨着時間而冷卻,只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價值觀以及寬容和習慣等因素,維持感情的重要性才會與日俱增。

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大學新生努力培養正確的愛情觀,讓愛情教育成為大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為愛情,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環。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範文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質關係分析 篇五

摘要:近些年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有所增加,體質狀況有所下降,該文通過查閲總結近幾年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大學生體質關係的文章,研究發現:大多是單方面研究大學生體質狀況或者是心理健康現狀,表明大學生體質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問題;有關體質的研究,基本上以體質測試成績來決定體質狀況;研究體質與心理健康狀況的關係文章,研究多數是先研究體質狀況,再研究每個體質等級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表明學生體質狀況與心理健康聯繫密切。針對不足並提出建議。

關鍵詞:心理健康體質研究綜述

1背景分析

自20世紀80、90年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使得一些學生在上學期間休學、退學、走上犯罪道路甚至自殺等[1];最近幾年,社會經濟高速發展,貧富差距加大,獨生子女越來越多,高校不斷的擴招。當代大學生處在大變革的社會環境中,他們通過網絡等其他途徑參入到社會中,致使心理健康受到社會各種消極的因素影響。有一項對全國12.6萬名大學生的心理調查報告,其中20.23%的人顯示有一定的心理障礙。偏執、抑鬱、焦慮、孤僻、衝動、嫉妒、猜疑、自卑等現象已使得大學生們的心靈受到傷害,也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習慣、生活樂趣、學習效率、身體健康等[2]。由於學習因素、宿舍矛盾、戀愛問題、經濟狀況、人際溝通、就業壓力等各方面影響產生心理問題甚至精神問題,現在是日益增多。所以説,全國各個高校要重視並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心智健全的建設性人才。國家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在2002年6月共同頒佈了《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於2004年新學年開始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全面推廣實施,並自2005年起,在全國逐步開始實施體質健康測試數據上報的工作。通過近幾年上報的數據統計來看,高校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分數下降,有多項不合格,整體狀況有下降的趨勢。而高校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新生力量,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體,高校大學生體質狀況的變化會影響到未來社會發展的動力。客觀的分析高校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及影響因素,提出科學的改進措施與建議,讓大學生擁有“健康第一位”的思想意識,養成天天參加鍛鍊的好習慣,帶動身邊的家人朋友共同提高國民身體素質。每位學生的體質狀況與心理狀況兩者之間是否有關聯,體質良好的學生是否有健全的心理,兩者是否是正相關的;另外,是否還有其他的影響因素。通過查閲以往的研究資料,觀察這幾年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和體質狀況的研究,提出筆者的建議。

2研究現狀

(1)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國外有關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慮、抑鬱等大量心理問題上,僅是揭示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和流行率,以及心理健康的標準和評價工具。國內的研究大部分是對大學生思想動態、心情、性格、學習成績、人間交往等發現心理健康問題,指出高校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有必要的。還有部分是研究體育運動鍛鍊對心理健康的積極意義,提出建議與對策。2000年,段軍鋼運用心理症狀自評量表SCL-90和維爾維克指數來測量青海省部分高校大學生的心理與身體形態及素質狀況,研究心理健康與身體素質之間的關係,不同的心理健康狀況對身體素質的影響。建議在體育教學中採用一些娛樂性的教學方法,對學生要區別對待,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等。2005年,__剛,王向晨用體質健康標準和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來衡量評估部分大學生體質和心理健康的狀況,研究指出:研究對象大一、大二學生體質測試的成績與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關,體測成績高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要好於體測成績低的。2005年,王虹採用專家訪談法、心理與體質測量法等研究方法,來調查分析河南理工大學2003級不同體質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探討大學生體質與心理健康的相關關係。建議:高校要重視對體質成績差的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並指出《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指標體系應進一步完善,以更好的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2006年孫立海採用體質測試法和心理SCL-90量表來研究不同班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體質狀況的相互關係,得出:學生的體質好壞與心理障礙程度有一定的關係。2007年,韓曄運用《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和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問卷、簡易應對方式問卷以及自尊量表,對433名大學生做了體質和心理狀況的測試並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的身體速度靈敏性與個人的自尊水平正相關,身體柔韌和力量性與學業滿意度呈正相關關係,大學生體質測試成績高能預測心理健康狀況好。2007年,鄭小真、夏菲菲運用心理問卷測試、體質指標測試等研究方法,抽取一部分麗水學院的大學生做調查。根據調查結果,來研究學生體質與心理健康相關狀況,尋找影響他們體質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因素,針對增強學生體質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參考建議。2009年,蔡燦龍、陳秋斌通過採用問卷調查、訪談等方法對閩南地區高校部分學生進行SCL-90的測量與因子分析來了解閩南地區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在掌握與分析數據、材料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加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與建議。2010年,張偉,陳華衞運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對江蘇地區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和心理症狀發展的現狀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隨年齡遞增,身體素質水平、體育鍛煉程度呈先增後減趨勢;蘇中、蘇南、蘇北地區間學生體質水平有較大差異;並且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差異。2011年,劉根平採用UPI診斷量表和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對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特徵進行調查並研究分析,並根據體質健康測試成績來評定研究對象的體質狀況,綜合分析江西省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體質狀況之間的關聯,發揮高校體育課及活動特點來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體育教學的功能。

(2)根據查閲的文獻資料發現,國內近些年對大學生體質狀況的研究不少,主要是圍繞大學生體質測試成績得出體質下降,分析研究體育課和體育鍛煉狀況,提供一些建議。1999年,張傳義、劉兆厚、呂琦採用數據統計法、資料分析對比法,對國內高等農業院校一年級學生的形態機能、身體素質及運動能力的現狀進行分析,並把這些大學生們各項數據分別與全國同年齡組、日本東京農大學生的平均值進行了比較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國內農業院校一年級學生的身高、體重高於國內同年齡組大學生;與日本京農大學生相比,國內農大學生體質各項指標互有高低優勢等。建議加強國內農大學生體育理論的學習與實踐等。2004年,路靜通過對河南省4所高校大學生體質狀況進行調查、分析,並把河南省當代大學生體質狀與全國同齡學生的指標進行比較研究,以便於為新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在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方面提供科學的依據,同時能有效的為教學與科研服務。2006—2009年,蔡陵江對廈門理工大學本科不同專業的部分女生的體格、體能測試成績進行追蹤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除個別體質健康指標有所提高外,其他內容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均呈下降趨勢,此校女生的體質發展水平不容樂觀,反映出目前廈門理工大學體育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並對如何增強學生體質提出對策。2008—2009年,孟慶光抽取內陸與港澳台男、女生各200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國家體質健康標準》的測試與評分辦法,採用文獻資料法和數理統計法,經測試統計後發現:港澳台籍學生正常體重人數比例優於內陸生,同時肥胖比例略高;內陸學生的總成績與耐力項目成績要高於港澳台籍學生,並且差異顯著。2010年,田常軍針對陝西省6所民辦高校陽光體育開展的現狀,運用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心理量表測驗法和數理統計法,分析這幾所民辦學校的大學生參與陽光體育行為方式,得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體質的相關關係,為民辦高校如何開展陽光體育來提高心理水平和增強體質提出建議依據。

3研究的不足

(1)觀察以往的有關研究,大多是單方面研究大學生體質狀況或者是心理健康現狀,發現大學生體質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問題。還有一部分是從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方面研究,缺少體質狀況分析。

(2)有關體質的研究,基本上以體質測試成績來決定體質狀況,沒有從學生的遺傳因素、營養健康現狀、健康認知及健康行為現狀、休閒活動現狀等方面綜合考慮研究。(3)研究體質與心理健康狀況的關係文章,研究多數是先研究體質狀況,再研究每個體質等級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找出兩者的聯繫,學生體質狀況與心理健康聯繫密切,體質優良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良好。

4建議

(1)在研究大學生體質水平時,首先要考慮學生遺產因素的影響,有的學生有天生性疾病,參加體育活動少,體質水平肯定差。其次還應該研究學生的營養條件、健康認知及健康行為現狀、課外體育鍛煉現狀、休閒活動現狀以及生活環境等來綜合研究體質狀況,研究效果會更好。(2)在研究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質兩者密切關係之後,要從健康認知及健康行為、課外體育鍛煉、休閒活動等方面為高校大學生體質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對策與建議,使體育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真正的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大學生,為社會持續發展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孫鄉,戴劍鬆。大學生體質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6):95-98.

[2]毛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與對策[J]。包頭醫學院學報,2007,23(2):198-200.

[3]劉軍。遼寧省大學生體質現狀及高校體育課程改革[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2010,12(1):139-142.

[4]段軍鋼。大學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與身體素質的比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2):189-190.

[5]__剛,王向晨。大學生體質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8(1):42-45.

[6]王虹。大學生體質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0):1351-1352.

[7]孫立海。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其體質狀況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5):80-82.

[8]韓曄。大學生體質健康與心理健康相關性研究[J]。體育學刊,2008,15(5):61-63.

[9]鄭小真,夏菲菲。大學生體質與心理健康狀況相關因素的比較研究[J]。麗水學院學報,2009,31(5):68-71.

[10]蔡燦龍,陳秋斌。閩南地區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與對策研究[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9,22(11):89-91.

[11]張偉,陳華衞。江蘇高校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現狀與策略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27(11):87-91.

[12]劉根平。江西省大學生體質與心理健康關係研究[J]。高等函授學報,2011,24(7):44-45.

[13]張傳義,劉兆厚,呂琦。對我國高等農業院校大學生體質現狀的比較研究[J]。體育科學,2001,21(6):20-23

[14]路靜。對河南省高校學生體質的調查與研究[J]。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32(4):108-111.

[15]蔡陵江。對我院女生體質發展水平的初步研究[J]。赤峯學院學報,2010,26(4):126-127.

[16]孟慶光。內地與港澳台籍大學生體質比較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1(5):75-77.

[17]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研究課題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解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大學生弱勢羣體的心理健康論文 篇六

《高校弱勢羣體家庭體育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研究》

摘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體現了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弱勢羣體雖然在人羣中佔的比重較小,但已成為中國進入小康社會的瓶頸?弱勢羣體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扶助對象,讓他們感受到陽光的温暖,是我們每一個有能力的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文從新鄉市三所高校:河南師範大學?新鄉學院?河南科技學院等隨機抽取了體育專業的弱勢羣體家庭的全日制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弱勢羣體,家庭,體育大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C91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49X(2007)-12-0044-02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在分配政策上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打破平均主義,打破鐵飯碗,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個人收入差距逐漸拉開,社會上逐漸出現了個人收入懸殊的不同階層?來自弱勢羣體家庭的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心理狀況如何呢?他們是不是和其他弱勢羣體子女的心理有共同特徵呢?進行這方面的工作是很有意義的?

1、關注社會弱勢羣體及其子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處於大學階段的青年,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記憶力強,情感豐富,充滿理想與幻想,是我們國家未來的希望,弱勢羣體家庭學生同樣是未來建設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應該享有和其他青年一樣的權力,應該和其他青年一樣健康地成長?然而,弱勢羣體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據資料顯示,弱勢羣體家庭學生具有如下的共同心理特徵:焦慮?自卑?孤僻?膽怯?自我封閉等?因此,對來自弱勢羣體家庭的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無疑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2、現狀分析

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普遍都活潑好動,相互交友,結伴學習?玩耍?在學習的過程中,體育專業需要學生間的互相配合,互相幫助,有些項目還需要極大的熱情,尤其是籃球?足球?排球等?常年的學習體育技術與訓練改變了學生的性格,讓他們勇敢地面對生活,直麪人生?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體育學院弱勢羣體家庭的學生雖然有一定的學習壓力,但他們對考試不再象國小生和國中?高中生那樣普遍感到恐懼和害怕,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能與體育專業學業難度相對不是很大有關,但也不能完全説明他們心理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好?有些弱勢羣體子女往往對人很冷淡,個別人在行為上常表現為辦事獨來獨往,即便是與教師交往也顯得生疏,對教師的關懷不易接受,甚至抱懷疑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體育學院的同學有相當一部分不願主動地邀請同學到自己家裏玩,天真活潑的天性被自卑取代,自己家庭和別人家庭的巨大差別阻隔了與人交往的渠道,貧富的巨大差距使他們回家後很少邀請同學一起玩耍,這似乎和他們在學校的表現有些矛盾?體育學院弱勢羣體家庭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容樂觀,相當多的學生明確表示“自己有過逃學?逃課的行為發生”,“上課玩手機?發短信”,有的認為“讀書沒有意思”,“不想吃苦,害怕艱苦的體育訓練”,厭學的心理狀態使部分同學表現出對學習毫無興趣,缺乏上進心,對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更有甚者影響其他學生學習或與教師作對?有些學生看到班上一些學習好?家庭條件又好的同學學習很努力,不是向他們學習,而是自暴自棄,對未來的期望值很低?當問到為什麼不報考研究生時,許多同學這樣寫道:“學費太高,負擔不起”,“考上研究生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好工作”,“時間太長,還要掙錢養家”?造成他們性格孤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經濟條件差,缺少與他人交往的機會是很重要的原因?弱勢羣體家庭的青年人,由於自卑心理,害怕別人嘲笑,很多事情誰也不告訴?體育學院弱勢羣體家庭學生把內心想法告訴老師的人最少,絕大部分人有了心事還是選擇告訴自己的好朋友,值得注意的是,有高達17.28%的同學選擇了“誰也不告訴”?在學校及日常生活中,同學之間發生矛盾時,選擇責罵和還擊的學生的比例也是比較高的?

3、共同心理特徵

經調查研究發現,體育學院弱勢羣體家庭學生身上存在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徵:

2.1體育學院弱勢羣體家庭學生學習壓力較小?

體育教育專業由於其專業的特殊性,在當前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在就業難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在考研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多數學生在面臨考試時還是處於較為適應的狀態,和國中?高中的學生心態有着明顯的不同?

3.2部分弱勢羣體家庭的同學存在冷漠?孤僻?自卑心理?

他們在這方面存在明顯的矛盾心理,具體表現為雖然在學校和同學在一起時有快樂感,但很少主動邀請同學到家裏作客,看到同學高消費時,還是感到心理失衡,在回家後家庭和別人的家庭出現巨大差別時,自慚形穢,覺得抬不起頭,處處不如別人?

3.3有一部分弱勢羣體家庭的學生存在膽怯?羞怯的性格特點,封閉自己?

要改變弱勢羣體的生存狀況,需要國家和社會力量給予幫助或支持,也就是説,他們是一些需要他人幫助?支持?甚至是救助的羣體?外力的幫助和支持是改善?改變他們的狀況的主要力量?當然,現代意義的社會支持不是一種被動的幫助或施予;它強調藉助外力的支持,同時以通過與弱勢羣體成員自身的力量的結合,提升社會弱者的能力,增加他們社會參與的機會,從而達到改變他們弱勢處境的目的?這便是現代社會工作所強調的“助人自助”的理念的具體體現?

4對策及建議

4.1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出發點?能得到老師的關愛,是每個學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弱勢羣體家庭學生在這方面的要求更為強烈,這是因為他們缺少周圍人羣的關愛,他們迫切需要用師愛來彌補親情的缺損?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必須用真摯的愛對待他們,作為教師對待學生要親切?和藹,讓學生有安全感和信賴感,爭取做他們的朋友?

4.2教育是雙邊活動的過程,心理教育更不例外?在弱勢羣體家庭學生的心理教育過程提出個體原則是基於教育活動中學生的個體能動性發揮對教育效果的積極作用而言,也是要求教師在實施教育活動中必須以適應學生為前提,沒有他們的主體選擇,沒有他們內在的對教育內容和方式的積極性,就談不上教育活動,更變不上教育效果?大學時期的大學生,其內心世界的自我評價的意識迅速增強,獨立意識強烈,這種現象本身是一種進步,應給予肯定?因此,教師在對他們進行心理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善於引導他們正確評價自我,從內心深處知曉自己的優?缺點,長?短處,從而有效地揚長避短?

4.3要充分改變弱勢羣體家庭學生孤僻?壓抑?自我封閉等不良心理狀態,教師還應當注意營造一個和諧的班級環境,要想法讓他們與同學們交朋友?做知己,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關愛,同學的友情?如建立互助小組,開展一幫一等,可以使他們從被動到主動參加集體活動,融入到大集體中來;其次,要創造一個良好的活動環境,對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弱勢羣體家庭學生,可以有意識地把活動中最重要的任務交給他們,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對能力弱的學生,也可以有意識地讓他們為同學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增強他們與同學之間的親和感?

參考文獻:

[1]吳增強。現代學校心理輔導[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

[2]李意如。德育改革的思路與探索[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3]李子勛。心靈飛舞[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格式論文範文一:大學生擇業效能感與心理健康研究 篇七

摘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了其擇業效能感,擇業的困難性、緊迫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5]。但是,目前國內關於兩者交互關係的研究尚少,未來應加強這方面的調查研究,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提供實證和理論支撐。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

本研究通過對大學生就業效能感諸因素的分析,編制“大學生擇業效能感調查問卷”,調查河南省大學生擇業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分析兩者之間的關係及相關影響因素,為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和新的工作思路。

一、研究對象、工具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2014年9~10月份,在河南省的鄭州師範學院、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周口師範學院、商丘師範學院、商丘工學院、中州大學、濮陽大學這8所高校,共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問卷960份,有效問卷947份,有效回收率為94.7%,被試構成情況見表1。首先,從調查問卷中隨機抽取一個樣本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然後,放回數據庫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再重新抽取一個有效樣本。最後,對修訂後的“大學生擇業效能感調查問卷”進行描述性統計,並和《症狀自評量表》進行相關分析。

(二)研究工具

自編“大學生擇業效能感調查問卷”包括五個分量表,共20個項目。每題均採用五點評分:1.完全不符,2.基本不符,3.不確定,4.基本符合,5.完全符合。五個量表分別是自我評價分量表、目標設定分量表、制定計劃分量表、問題應對分量表和自我概念分量表。《症狀自評量表》(SCL-90)[1]包括焦慮、強迫症狀、抑鬱、敵對、人際關係敏感、恐怖、偏執、軀體化、精神病性和其他10個分量表,共90個項目,均為五點評分:1.無,2.很輕,3.中等,4.偏重,5.嚴重。

(三)研究方法

使用SPSS17.0進行基本統計分析、相關分析、迴歸分析等;以LISREL8.70軟件結構方程建模軟件作為量表的結構效度驗證分析和建模的工具[2]。

二、研究結果

(一)“大學生擇業效能感調查問卷”的編制

1.探索性因素分析

對考察自編問卷20個項目的影響因素分析,採用對整個問卷的初測數據進行KMO統計檢驗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隨機抽取190名被試的檢驗結果顯示樣本的大小適合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為0.908,非常接近0.9)。隨機抽取190名被試的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結果顯示變量之間存在相關(χ2=2577.228,df=190,p﹤0.0001),變量間可能有共享因素,適合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可採用主分量分析提取共有的共享因素,求出初始因子負荷矩陣;再以正交旋轉法求得旋轉因素負荷矩陣。確定因素的數目採用的標準:因素的特徵值>1;因子提取符合Cattlell所提出的碎石圖的陡階檢驗;在旋轉抽取到的因素之前可以解釋3%的變異;每一個因素不能少於3個項目。根據以上標準結合碎石圖,較為合理地選取6因素。主要參照篩選問卷項目的標準:(1)刪除因素負荷<0.3的題項,(2)刪除標準差<1.0的題項,(3)刪除共同度<0.3的題項,(4)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因素上存在明顯的交叉負荷,刪除有多級化傾向的題項。結合圖1,參照確定因素數目和篩選問卷項目的標準,在幾次探索之後有14個項目被刪除,有20個項目保留下來。從20個項目中提取5個因素,5個因子的累計解釋方差變異量的58.341%。遵循因子命名的原則,將5個因素命名為:自我概念、問題應對、目標設定、制定計劃和自我評價,其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旋轉成分矩陣結果如表2所示。

2.驗證性因素分析

Anderson提出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在發展理論的過程中建立模型,然後可採用驗證性因素分析來檢驗模型(1988)[3]。採用交叉證實程序以保證量表所測量特質的確定性、穩定性和可靠性。採用這種方法對自編問卷進行考察如問卷結構是否清晰,問卷的總量表和分量表在數據模型是否擬合良好。隨機抽取220名被試,對自編問卷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果見表3及圖2,問卷的5個因素均符合心理測量學要求,數據擬合良好,結構模型清晰。

3.大學生擇業效能感調查問卷的測量學特性

本研究採用的信度指標是克隆巴赫係數。大學生擇業效能感調查問卷的信度檢驗顯示:該問卷的總量表與問卷的5個因素之間具有內部一致性,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在0.675~0.891之間。該問卷的5個分量表與總量表的相關達到中等顯著相關水平,處於0.395~0.550之間,問卷的效度符合心理測量學的要求,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見表4)。

(二)河南省大學生擇業效能感調查現狀

1.河南省大學生擇業效能感的調查

問卷分為5維度,調查的大學生在問卷中的分數為初始數,然後隨機抽取386名被試,計算問卷20個項目的總體分數和5個維度的標準差和均值。標準差是用來體現擇業效能感的總體離散程度,均值的大小是用來檢驗擇業效能感的水平差異。以大學生擇業效能感5個維度的總均分在人口社會學變量上的T檢驗,體現大學生擇業效能感的現狀與特點的差異(見表5)。問卷中5個維度的效能感單項平均值(3.263~3.695)和效能感單項總均分(3.553),處在“情況不確定”與“基本符合情況”之間,研究表明被試具有中等偏好的擇業效能感,即大學生羣體可以有效應對決策和擇業。

2.大學生擇業效能感的獨立樣本

T檢驗隨機抽取364個樣本,比較大學生擇業效能感在性別、是否獨生、居住地、專業和學歷等變量上的水平差異(見表6)。獨立樣本T檢驗表明,被試的擇業效能感不存在總體水平顯著差異,但在各個具體變量之間具有差異性,主要表現為目標設定維度的差異,另外4個維度中自我評價維度有少部分差異,自我概念維度、問題解決維度及制定計劃維度沒有差異。

(三)河南省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1.河南省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情況

統計大學生在症狀自評量表(SCL-90)的10因子及總體分數的均值和標準差,隨機抽取379個樣本,檢驗大學生症狀自評量表的10因子及總均分在人口社會學變量上的差異。結果顯示:所調查的河南省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處於正常偏好,10因子的單項均值都處於正常偏好(見表7)。

2.人口統計學變量

在SCL-90得分上的差異比較,抽取372個樣本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在SCL-90的各個因子上顯示有差異(見表8)。其中,在性別(男生VS女生)變量上,強迫和敵對因子上呈現差異;在是否獨生(是VS否)變量上,抑鬱和其他兩個因子上呈現差異;在居住地(城鎮VS農村)變量上,強迫和恐怖因子上呈現差異;在專業(文科VS理科)變量上,抑鬱因子上呈現差異。但在學歷(本科VS專科)變量上沒有顯著差異。主要表現為抑鬱、強迫、恐怖和其他因子上的人口統計學差別,其他因子如軀體化、人際關係、焦慮、偏執和精神病性差異均不顯著。

(四)大學生擇業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分析

檢驗大學生擇業效能感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將大學生擇業效能感調查問卷的4維度和SCL-90的10因子及總均分作多元相關分析,結果見表9。大學生擇業效能感總均分與大學生心理健康10因子及總均分呈顯著正相關,表明大學生擇業效能感水平隨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而增加。自我評價維度與大學生心理健康10因子及總均分呈顯著正相關,表明大學生自我評價效能感水平隨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而增加。制定計劃維度與大學生心理健康10因子及總均分沒有顯著相關。目標設定維度與大學生心理健康9因子(除去“人際關係敏感”)及總均分有顯著相關。問題應對維度與大學生心理健康10因子及總均分呈顯著正相關,表明大學生問題應對效能感水平隨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而增加[4]。自我概念維度與大學生心理健康8因子(除去“偏執”和“其他”)及總均分呈顯著正相關,表明大學生自我概念效能感水平隨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而增加。

三、結論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了其擇業效能感,擇業的困難性、緊迫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5]。但是,目前國內關於兩者交互關係的研究尚少,未來應加強這方面的調查研究,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提供實證和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大學生寬恕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李湘暉南京師範大學2007-06-30

2、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以H大學為例郭寧寧華中農業大學2013-06-01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z4lye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