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精品多篇】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精品多篇】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精品多篇】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一

摘要:“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心靈健康的呵護,作為國家的朝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維護尤為重要,而對於地處邊境地區、偏遠山區、少數民族的桂西南地區來説,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顯的更為重要。

關鍵詞:少數民族;家庭心理健康;桂西南

引言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需求的大幅度滿足,精神層次,心理需要的滿足成為當前社會重要的缺口。大批“心靈雞湯”的出現,心理諮詢活動的開展,心理健康作為一門課程,開始走進學校,社區和社會生活中。而今,在任何一宗案件的發生中,很多人都會去思考,相關人員心理的健康狀況;甚至是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在職工的培訓中也都會進行相應的心理健康培訓內容;更為之重要的是在自然災害,尤其是地震等事件後,人們同樣關心的也是災區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已經成為了當前社會重要的社會保障要素。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家庭心理

家庭心理,首先是建立在家庭這一載體之上的。作為家庭,它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整體類屬概念。因而家庭心理,應當具備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即是家庭成員的心理,主要體現在家庭個體成員表現出來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規律。另一個是家庭成員組成的團體心理,主要表現在家庭團體心理、羣體心理。

(二)家庭心理健康

由以上分析可以明確的是家庭心理健康同樣應該包含家庭個體成員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應該包含整個集體表現出來的心理健康。但是二者的內容是截然不同的,影響因素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二者又相互影響,互為紐帶。

(三)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則是由教育主體和受教育者主體兩部分載體構成的行為過程。對於包含有家庭成員個體心理和家庭成員組成的羣體心理的家庭心理而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則顯的較為複雜。首先,第一個成分是家庭成員間,父母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從家庭教育的關係角度出發,家長、長者往往充當了教育的主體,而子女、晚輩則往往成為了受教育者的主體部分。其次,家庭心理健康的另=一個心理載體,就是家庭成員組成的家庭羣體心理,同樣面臨教育的問題。那麼家庭整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其面對的教育主體是誰呢?

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思考

葉一舵教授就曾在其“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論”一文中明確提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任務主要有幫助家長樹立心理健康的觀念,增強對孩子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幫助家長認清角色,強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意識;幫助家長系統瞭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與原理,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幫助家長不斷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依舊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

(一)家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行動跟不上思想,且思想比較淺很多的家長都在關心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問題,能為了孩子考試期間不存在壓力感,完全可以為孩子撐起全部生活空間;為了表達自己對孩子心理健康的維護,可以到處去學習、看書,從自我角度出發,以為一切花在孩子身上的精力都是對的;別人的説教勝過孩子自己內心的傾訴,理想的環境勝過孩子真實的需要和想法。因而,往往得到的結果卻是,換來了孩子更多的不理解,不體諒和抱怨與指責。這一切的根源源自我們的觀念裏一直認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家長是主體,孩子是被改造的、被教育的客體。

(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落實跟不上政策,配套資源跟不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和諧”社會構建的一部分,主體責任不明確,是要放在社區進行?還是由政府承擔?還是由家庭自己來完成?既沒有責任負責劃分,也沒有具體的保障措施,更沒有監控測評的過程和結果反饋。政策的落實,缺少相應的資源配置。不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樣,既有課程,又有具體的教育工作場所,還有監控監管流程。

(三)家長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術抵不上孩子本身隨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力開展,學生在學校接受了更多的心理輔導、心理測量和心理知識培訓,心理自我調節技能訓練。而作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執行者家長,卻因為工作為問題、經濟條件問題、知識背景問題,反而成為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的缺乏者。科學的心理教育在很多家長那裏成了通俗的非專業化的“心靈雞湯”式。

(四)過於側重長輩對晚輩的教育,忽視家庭整體的心理健康環境當前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強調的是家長對於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維護,而為了開展這一工作,家長心理水平技能的提升也成為當前關注的重點。但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並非單指長輩對晚輩的教育問題,也並非指家庭中某一成員的教育問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應當是在一個健康家庭心理氛圍環境下進行的,家庭整體心理氛圍的不健康,恰恰説明家庭成員個體或者家庭成員之間是存在不良心理問題的。需要家庭之外的團隊才可以解決,依靠家庭內部來解決,此時是不合理的。

(五)民族地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更多問題作為邊境、少數民族、偏遠山區的地方來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無論是從觀念上還是行動上和資源配置上,都顯得蒼白無力,更需要關注和健全。偏遠邊境山區少數民族聚居地由於歷史文化條件的限制,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心理健康教育觀念相對落後,另外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作用,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部分衝突,也是影響民族地區心理健康教育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

三、桂西南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狀況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立足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對作為整體的家庭進行心理環境的考察對象一、同時又將傳統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為教育主體的家長和長者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考察對象二;最後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被教育者作為考察的對象三。採用開放式和封閉式相結合的自編問卷調查法,主要針對百色地區各區縣共202人的中學生進行了分層抽樣調查。本次調查採用自編問卷,問卷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按照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渠道,主要包括政府類、社會公益類、學校開展類三個層次,分別針對家庭成員中的不同人羣進行調查瞭解,用以驗證本次研究中施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是否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低於被教育者。第二部分,主要是瞭解當前被調查者所處的家庭環境下,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在不健康心理水平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援助情況,如援助者主要是由誰完成,援助者的文化水平,援助效果等。第三部分為開放式問答題,主要調查心理健康教育的施行者的手段有哪些?主要用於瞭解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問題。

(二)研究結果

1、被調查對象基本情況。本次調查對象的年齡範圍主要為14-21歲的初高中學生,民族主要有漢族、壯族、苗族、瑤族。從調查的初步結果來看,總體男生比例高於女生比,國中階段壯族、瑤族學生居多。主要涉及到了百色地區12個縣和1個區,以及區外的城鎮鄉村。2.接受過相關機構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況。無論是全體家庭成員,還是父母或者是自己,政府類和社會公益類的心理健康教育援助比例均處於最高,其中所有成員未接受過政府類的和社會公益類援助分別都為91.6%,而父母在此兩類的情況下,則是政府類未接受過的有84.7%,社會公益類未接受過89.1%,相比於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被教育者而言,他們所佔的比例卻相對較少,但相比於接收過援助的比例也相當高。3.家庭環境對於被調查者心理健康的影響。按照心理健康判斷標準:病程、會功能受損情況、痛苦程度,對被調查者進行初步篩選,瞭解家庭環境中個體的心理健康情況。在被調查中發現有69.8%的人認為家庭環境影響了其心理健康狀況。通過數據分析,由表二可以看出,大部分人都存在一般心理健康問題,具體病程在三個月以下的有91.6%,社會功能受損的有75.7%,痛苦程度91.6%;而其餘被調查者存在嚴重心理問題,具體情況如表所示。4.家庭成員心理健康援助情況。在被調者中,75.7%的接受到了家庭成員的幫助,且多數幫助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從後期的第三部分分析情況來看,這種有效的幫助卻存在不科學、不合理的特點。

四、總結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邊遠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的邊境地區,開展情況不容樂觀。作為政府機構應當投入更多的資源,制定相應的支持政策,積極開展政府贊助的公益機構,如各區縣的團市委,社會青少年公益幫扶平台,積極開展社區,鄉村等公益講座活動,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術;作為教育類學校機構,應當擔任起重要的建設橋樑作用,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扶課程和輔導活動的建設,開展高校與中學對口心理健康教育幫扶工作。政府應當鼓勵社會心理健康公益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同時對於各類組織機構進行登記註冊,進行管控。

參考文獻:

[1]史永超。國中生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J]。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2]葉一舵。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論[J]。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123-128.

[3]餘鳳紅。淺談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9):137-138.

[4]戴新利。農村中國小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探析[J]。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6,(2):85-87.

[5]徐衞良,家庭心,應湘,李長虹,李鷗。城市中國小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調查研究———以廣州市為例[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58-64.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二

現代社會關於“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傳統的醫學觀點,不僅軀體、生理健康,還應該精神、心理健康。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造成人們心理壓力重,在校中學生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生存,面臨升學壓力,心理脆弱,心理壓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國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也顯得越來越嚴重;更甚者,由於家庭的殘缺,如父母離異、喪父或喪母的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孩子等現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

一、創設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淨、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亭閣假山、名人雕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園裏生機盎然,校園裏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曲徑廊亭中看書,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薰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澱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説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如現在一些學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裏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睬和踢,隨意採摘踐踏花草等。曾聽過這麼一件事,有一間學校學生老喜歡用腳踢門,為改變這個壞毛病,學校安裝了一扇玻璃門,結果玻璃門完好無損。我們從中得到了啟示,於是在校園內各個角落安放了40多個環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豎起木板,寫上“請愛護我們吧!”等懇請的話語,果然學生不忍心破壞,過去的壞毛病也改了。可見,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為效果。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發揮家庭教育功能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會因素在此暫不談及。)可以説,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髮揮他的教育功能,對於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如學生應試心理差,教師可引導家長要以平常心態看待考試,家長的嘮叨、在意、期望高,都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學生有社交恐懼心理,少與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納,或嫉妒別人,或看不慣別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長應鼓勵孩子多交友,在擇友上加以指導,培養社交技巧,過多指責、約束孩子反而會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孩子,加強交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三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最在乎的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國中學生更是如此,他們有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尊嚴,尤其重要的是在老師心目中的地位。因此,為了幫助每個學生不斷地發展,教師必須客觀、公正、全面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特別是讓學生在心理方面得到安慰,不讓學生的心理留有陰影!哪些行為容易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地發展呢?

1)沒有正確的人生觀,追求低俗的生活方式,思想境界低。例如:貪圖享樂,怕苦怕髒怕累,自私自利,看一些不健康的書籍和音像製品等,很容易引起心理疾病。

2)缺乏交際溝通。如與同學、老師來往很少,交際面很窄,也不與父母交流,自我封閉,情感缺乏溝通,容易使人感到孤獨、憂鬱、情緒消沉!

3)不參加任何的集體活動,喜歡獨來獨往,什麼人都看不起,以自我為中心,搞小幫派,脱離集體生活,不願意為集體作貢獻,也容易導致孤獨感!

4)缺乏興趣愛好,什麼事都引不起興趣。沒有成功的機會,心理上就沒有滿足感、充實感、成就感,就會覺得生活、學習枯燥乏味!

國中學生產生心理上的變化是在一定的時間段的,如果任其發展,則很容易產生更為嚴重的心理疾病,因此教師要善於審時度勢,在最佳的時機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

1)學校要成立心理諮詢室,幫助學生解決心理上的困惑。現在的學生心理裝的事情很多,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例如,在入團、評先、競賽活動中需求不滿足時,就會心灰意冷、情緒低落,他們不願意和家長、教師溝通,造成學生與家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代溝越來越深。學生壓抑的情緒如果不能找到合適的傾訴對象加以緩解,久而久之可能要出大問題,如逃課、打架、酗酒、早戀、離家出走、自殺等。學校要開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引導學生自尊、自立、自強,幫助他們度過心理疾病的難關!讓學生知道教師的教育方法,讓學生懂得和心理教師、同學、親屬進行溝通,把心中的煩惱、痛苦、挫折、憂慮等一切因擾的東西都説出來,他們會感覺到很輕鬆,大家安慰的話語會讓學生感覺更大的解脱。

2)教師應該讓學生自己學會轉移他們的心理壓力。學生有壓力或者是受到刺激時、要發火時,立刻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和思維,教他們做一件放鬆的事情,擺脱一下此時的事情和煩躁的心情。如聽聽音樂,看看自己喜歡的書,做一下喜歡的運動,去操場上打打球,暫時遠離造成傷害的那些事情,之後告訴學生慢慢地平靜下來後,自我反省一下,如“我不應該這樣想,這是錯誤的”“要鎮靜”“沒什麼大不了的,我一定能渡過難關的。”,通過樣的教育方法,學生一定會有一個良好的心理去面對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難。

3)教師應該考慮社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現在的社會是信息社會,急劇變化發展的社會,科技迅猛發展,人類知識迅速增加,迫使人們具有更高的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因此,學習是自身發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社會上“讀書無用論”的觀點是錯誤的,一個人如果不努力學習,就不可能掌握現代科學知識,不僅不能為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而且也很難在社會上立足。讓學生明白文化程度高,致富門路多,致富速度就快;反之,往往致富無門,或致富較慢。在當代,只有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才能獲得良好的就業機會,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才能豐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現代文明,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讓學生自己擺正心理狀態,抵制社會上的不良影響。

4)教師還要讓學生明白網絡和電子遊戲對他們身心的危害。網絡不但能損害學生身體健康,還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危害。中學生正處在長身體的時期,長時間僵坐在電腦前缺乏適當的鍛鍊,會引起他們視力下降、精神疲憊、語言表達力下降,甚至思維混亂。人格異化,心理髮生急劇的變化,影響社會交往。過多使用互聯網會導致孤獨和抑鬱的增加,並會導致社會捲入的減少與心理幸福感降低。網絡遊戲大多是賽車、砍殺、爆破、槍戰等,火爆刺激的內容容易使遊戲者模糊道德認知,迷失自我,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要讓學生詳細瞭解網絡的危害,正確利用網絡資源,保持一個健康的心理,去面對學習和生活。

總之,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學校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尊重學生的心理規律與年齡的特點,採取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導下,才會達到良好的實效性,達到學校和諧育人的理想境界。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四

[1] 李伯黍主編:《教育心 理學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 王道俊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

[3] 張世富主編:《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版

[4]雲南教育委員會編:《現代教育 理論 》,雲南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5]丁志強主編:《教育管理心理學》,遼寧大學出版社,20xx年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五

摘 要:有關研究表明:心理髮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中學生存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裏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係。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關鍵詞: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當今社會關於“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傳統的醫學觀點,不僅身體、生理健康,還應該精神、心理健康。如今競爭激烈,造成人們心理壓力重,在校中學生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生存,面臨升學壓力,心理脆弱;再者,我國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也顯得越來越嚴重。更甚者,由於家庭的殘缺,如父母離異、喪父或喪母的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孩子等現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有關研究表明:心理髮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中學生存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裏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係。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一、創設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一)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

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淨、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名人雕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園裏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曲徑廊亭中看書,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薰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二)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澱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説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如現在一些學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裏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睬和踢,隨意採摘踐踏花草等。曾聽過這麼一件事,有一所學校學生老喜歡用腳踢門,為改變這個壞毛病,學校安裝了一扇玻璃門,結果玻璃門完好無損。可見,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為效果。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開展心理諮詢活動。

在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學校應建立心理諮詢室,配備專職的心理諮詢師。學生通過諮詢、傾吐和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諮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鬱、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係問題,無法自制的不良行為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行為諮詢方法的先驅者克羅姆布魯茲指出:“諮詢的中心目標就是要幫助每一個當事人解決他之所以來尋求幫助的那些問題。”學校心理諮詢師要給予諮詢學生温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還要詳細瞭解諮詢學生的各種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做到既是學生傾訴的忠實聽眾,又是學生的諮詢顧問,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我們的學生很多是需要幫助的,除了求助於心理諮詢室外,學校還可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

二、教師是實施心理教育的主體

(一)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中國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這就是説,心理健康教育單靠幾個專職教師是不夠的,必須是全體教師廣泛參與。教師要本着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主的原則,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調整。當老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成績就能提高;與老師關係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於完善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改變評價方式。

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多來自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一些教師憑主觀感情,偏愛成績好的尖子生,對中層生漠不關心,對後進生全盤否定,出言不遜,這無疑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及負面影響,可能使許多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被譽為“德國普通教育之父”19世紀德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説過:“嚴厲的面孔和訓斥、咒罵學生是一種惡劣的行徑”。我們應學習借鑑英國教育的優點,英國教師對學生評價時從不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對學生的讚揚體現在具體細微中,一點點的進步,都會被他們非常鄭重地誇獎一番。我們對待每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絕對不能挖苦、諷刺學生,應以一顆寬容慈愛之心愛護關心學生。我們教師缺乏這種意識,對學生太求全責備了,我們應學會讚美,讓學生能不斷地從中得到鼓勵。

(三)教師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解決辦法通常如下:①調整學習方法,夯實基礎;②樹立成功意識,不斷激勵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績;③調整心態,擺脱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慮成績的名次;④學會放鬆,到大自然中慢跑,釋放精神壓力,保持輕鬆、精力充沛的良好狀態。看來,中學生心理失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習造成的心理壓力,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引導學生如何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4o4kz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