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心裏健康調查報告 篇一

大學生心裏健康調查報告

學院:商學院

班級:工商管理A1101

姓名:董鵬治

學號:110104190108

摘 要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瞭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作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由於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脱自己感到將已面臨的心理危機。

一、目的及意義

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在這種情況下,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更高,不僅要求人才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與較高的道德水準,而且還要求人才應該具有與時代發展相一致的現代意識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如開拓進取的精神、勇於承擔責任、頑強自信、樂觀,能夠承受挫折與失敗等。另一方面它又造就了變化劇烈的社

會環境,由此給人們的心理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和動盪,“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複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校園裏有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但在有些同學看來,一切卻是那樣枯燥無味,缺少生氣;大學生活緊張活潑,有些同學卻興趣索然,萎靡不振。在離開了父母呵護、相對寬鬆的大學學習環境中,一部分同學空虛、迷惘、玩世不恭,甚至輕生。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實在令人擔憂。因此本調查報告力求超越單純的心裏健康篩查,將不同大學生羣體進行分類比較,以經一步明確需要幫助的人羣,發現一些普遍性的問題。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某省一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追蹤調查”和統計分析表明:1993~1996年新生1908人進行心理測試並建檔,發現心理問題發生率為9.2%,高危人羣為26.2%。另一項以全國12.6萬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發現有心理障礙的人數竟佔23.6%。教育部對我國大學生的 一項調查發現:大學生中有20.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且男生比女生更表現突出。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願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

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係不和而逃避羣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髮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三、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的影響:長期以來,在大學聯考指揮棒的調遣下,學校和家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採用應試教育的方法,只重視智力教育,而沒有將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滲透到其中,忽略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同時,在教養方式上,相當一部分家長因為受教育程度較低,多采用簡單、粗暴的傳統的家長制手段。這種消極的教養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鬱焦慮、偏執敵對等不健康的品質。總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學校、父母的教育觀念、家庭教養方式之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關係。

社會現實的影響:市場經濟中的激烈競爭在促進社會各方面飛速發展的同時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工作壓力使人感到精神壓抑、身心疲憊。改革開放給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但隨之出現的一系列社會不良現象亦使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會轉型期的陣痛,這使得大學生人格弱點泛浮出來,形成心裏疾患。

高校心理諮詢工作欠缺:學校教育在一個人格的形成過程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學生身心發展趨於成熟,但尚沒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從現在大學生的心理困惑看,許多都是由於人格障礙而導致的。然而,據報道,北大校醫院心理諮詢中心每週一至週五下午應診,預約就診的患者已經排到了兩個月以後;北京52.2%的高校至今還未設立心理諮詢機構,亦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心理諮詢教師,學生的許多心理問題仍被混同於一般的思想問題施以不科學的教導。

四、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拓寬交際範圍,提高相處和交際能力。

在與同學相處時,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有效的協調與控制情緒,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帶着一顆包容的心,友好、主動的與同學們進行溝通和交流。同時,要積極主動參加學院和學校組織的文體活動,掌握人際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擴大自己的交友圈,在真誠、友善的基礎上主動溝通交際,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以提高相處和交際能力。

要有自己的職業規劃。

大學生要儘早設計明確的職業傾向,在對自己正確定位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彌補不足,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管理能力和實踐能力。另外,要正視理想與現

實、專業與興趣的衝突,要學會在現實中重新認識自己,找到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分析自己,不要整日為了憂慮而憂慮,要學會未雨綢繆,利用有限的4年時間達到自己預設的目標。

快樂的學習和生活。

當前大學生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教育,因此大學生在找出自身差距的同時,更要找到自己發展的潛力,通過不斷豐富自身的綜合素質來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要時常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善於從學習中尋找樂趣,並時常帶着愉快、自信的心情微笑地面對每一天。當自己的學習、生活出現問題時,不要只顧着傷心、苦悶、彷徨,適當的時候來一點阿Q精神,繼而保持自信樂觀的態度,儘量減少挫折感,緩解外部環境帶給自己的種種壓力。

④改變觀念,及時尋求心理幫助。

過去,由於歷史文化等傳統原因,對人的個性心理問題的關注、認識和研究不夠,往往把心理問題神祕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礙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惡之人或洪水猛獸,致使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張揚、不能就醫。大學生作為一個高學歷羣體,要轉變觀念、更新認識。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是一個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體不適一樣,應該及時去就醫,以求得諮詢、疏導,也就是説,對待心理問題要有一顆平常心。

大學生心理健康小論文 篇二

1對象與方法

選取某綜合大學師範學院在校生為調查對象,按不同年級分層,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整羣抽樣,採用《SCL-90症狀自評量表》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300份,回收問卷290份,有效問卷274份,有效率為91.3%。其中男生68人(24.8%),女生206人(75.2%);大一學生92人(33.6%),大二學生85人(31.0%),大三學生97人(35.4%)。應用MicrosoftExcel2003軟件建立數據庫,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統計方法主要是採用X檢驗與LSD分析對其進行顯著性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2結果

2.1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

某綜合大學師範學院共發放300份問卷,有效問卷274份,有77人出現心理健康障礙表現,檢出率為28.1%。其中SCL-90各因子檢出率如下:強迫症狀(28.8%);焦慮(15.0%);人際關係敏感(9.85%);精神病性(8.76%);敵對(8.39%);抑鬱(6.93%);偏執(4.38%);恐怖(3.65%);其他(3.65%);軀體化(2.91%),可以看出強迫症狀檢出率最高。

2.2不同專業之間心理健康狀況

由表1可以看出,各專業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依次為:法學42.5%,物理學40.0%,統計學35.7%,心理學24.4%,歷史19.4%,漢語言8.9%。經X檢驗,p=0.001<0.05,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説明專業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2.3不同性別之間心理健康狀況

男女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分別為:女生31.6%,男生17.6%。經X檢驗,p<0.05,差異有顯著性意義。2.4不同年級之間心理健康狀況各年級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依次為:大三38.1%,大二32.9%,大一15.0%。經X檢驗,p<0.05,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3討論

3.1當前大學生心理狀況的普遍情況

本次對某綜合大學師範學院在校生的調查,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為28.1%,就各因子症狀分佈而言,該師範學院心理健康問題各因子檢出率依次為:強迫症狀、焦慮、人際關係敏感、精神病性、敵對、抑鬱、偏執、恐怖、其他、軀體化。顯然,強迫症狀問題突出。總體上來看,該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3.2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主要因素

根據調查,專業、性別、年級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顯著性差異。對於專業,一方面,不同專業的學生,科目不同,理念不同,學習的壓力就存在差異。另一方面,學習時的思維方式,環境以及所學專業面臨的考研就業壓力等,使得不同專業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同。對於性別,男女生相比,男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為17.6%,女生檢出率為31.6%,女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為顯著。一方面可能與女生的生理特點有關,另一方面可能與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有關。隨着就業壓力的增大,女性在擇業上的`困擾更多,她們想獨立,實現自身的價值,但又害怕競爭,追求平穩踏實的生活,再加上日益更換的價值觀,婚姻觀,戀愛觀使得女生的心理困擾更多,心理問題更加顯著。對於年級,隨着年級的升高,面臨學習,就業,考研等壓力,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有所回升,再加上感情的困擾,對婚姻的思考以及對未來的迷茫,使得高年級的學生心理壓力更為沉重,而大二與大三年級之間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存在差異的原因可能與其相似的生活與學習狀態有關。

3.3構建以社區為單位的大學生健康管理模式

通過高校社區衞生服務站對在校大學生個體及羣體的健康狀態以及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的監測、分析、評估,提供健康諮詢和指導以及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全過程。提高羣體健康意識,改善其健康行為。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三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剖析自我,走好人生之路

摘要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今天社會,知己知彼仍然至關重要,尤其作為一個獨立的當代大學生,更應該剖析自我,認清自己的長短、優劣,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把握自己的長處並使其得到充分發揮,才能脱穎而出,走好成才之路。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我們瞭解到如何正確認識自我,並分析自己的性格,由此我們才能解決好各種問題與矛盾。當代大學生面臨着巨大的社會壓力,所以如何調節好自己的精神、心理壓力,解決好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問題、人際關係問題及戀愛中的矛盾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我本着“剖析自我,走好人生之路”的主題,來進行自我梳理,作此論文。

關鍵詞:剖析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成功成才

正文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據瞭解,關於心理健康的定義,國內外不少專家都有過專門的研究和論述。英格里氏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做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發揮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不僅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波孟認為:“心理健康是合乎某一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面能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為本身帶來快樂。”我國傅連璋強調健康的含義應包括以下因素:

1、身體各部分發育正常,功能健康,沒有疾病。

2、體質堅強,對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並能刻苦耐勞,擔負各種艱鉅繁重的任務,經受各種自然環境的考驗。

3、精力充沛,能經常保持有較高的效率。

4、意志堅定,情緒正常,精神愉快。【摘自《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而大學生不管是在身體上還是在心理上都有着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心理上的跨越,學習方向專業化、學習內容多元化、學習的自主性等學習上有了改變,而且在人際環境、角色心理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變化。那麼,究竟要怎麼調試自己的心裏,從而使自己能夠較好的認識自己適應大學生活呢?這首先要剖析自我,給自己定位。

二、自我剖析

(一)性格分析

總體來説,我是一個性格比較外向的人。平時熱衷於參加各種活動,喜歡結識各種朋友,所以給人的感覺一般是大大咧咧、沒心沒肺的樣子。可是,每個人都有着不為人所知的一面。也許是因為表現出來的堅強給我披上了勇敢的外衣,但實際上越是這種看似堅強的人越脆弱,因為堅強的外衣下掩蓋的是不為人知的不堪一擊。所以有時候會懷疑自己的 這種偽裝的堅強是否有意義,可總是在下定決心改變自己時發現自己根本做不到,因為自我不能接受自己是個弱者的事實。

也許是自我心理因素所致,有時候會覺得因為我的這種外在的堅強會讓大家認為我什麼都可以做,任何刺激、打擊都能扛得住,認為我是一個不需要顧及、不需要保護的人。從小到大,在學校跟在家裏的我扮演着迥然不同的角色。在家裏我是個處處被保護的小孩子,不管是來自於爸媽還是姐姐,我一直都是什麼都不會做的人,所以他們認為我很弱;可是在學校,我卻一直扮演着強者的角色,不管是作為一個班幹部還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同學們總是會認為我是一個足夠堅強到扛得住一切的人,我的一切付出輕易不會有什麼回報。可是時間長了,我的身心俱疲,我不再再想要讓自己成為強者,很少人能明白我是多麼的需要被理解、被保護,我想要大聲的向全世界吶喊出我心裏的委屈,可事實確實總是把這些委屈偷偷藏在心裏,表現出來的依然是沒心沒肺的堅強與樂觀,也許這才是真我吧。

我不是一個弱者,但我也清楚的認識到自己不是一個強者。在所有人看到的樂觀、堅強背後也盈滿了心酸、委屈與淚水,只不過這些都是屬於沒有星星的夜晚。一個粗糙的人不懂得如何將心事付瑤琴,所以只能讓委屈隨着淚水在黑暗中傾泄,第二天大家看到的依然是最燦爛的我。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壓抑的不正確的做法,可我深深的明白一點:不要因為自己不爽就連帶別人遭殃,我們改變不了環境到是可以改變心情,改變不了事實但卻可以尋找另一種心態對待。總之,不要轉嫁自己的情緒,這一點我確信是正確的。

(二)學習特點

學生的學習是狹隘的學習。馮忠良教授在《學習心理學》一書裏對學生學習的特點進行了高度的概括,認為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學習區別有三:

1、掌握前人的經驗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

2、從總體上來看,學生的學習是以間接經驗的形成為主,以直接經驗的形成為輔;

3、由於學生正處於生理和心理不斷髮展的時期,學生必須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

之所以提到這種特點與區別,我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我自己的學習特點進而與權威的研究做比較以求異同。

我是一個學習比較自主的人,我認為一切你想要得到的知識和能力都應該是一個主動接受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主動接受與學習的效率遠遠高於被動接受。因此,我習慣在自己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自己應該得到的知識的學習,不管是做作業抑或是自我補充都是如此。從小到大,我的學習從來沒有來自於父母的壓力,也許是家庭環境的關係,我一直都認為自己肩負着一種職責,那就是好好學習,考上大學。所以我的學習都會是自己主動接受室的過程。

雖然學生的學習很狹隘,但也不僅僅侷限於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必然的包括適應社會能力及學習生活的能力。亦如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我認為不管是哪方面的學習,都不能脱離主動接受這一中心要點,只有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你才會有想要學習的慾望,才會想要主動學習與接受,因此不管是任何方面的學習,都一定要跟着自己的感覺走,興趣第一。

(三)人際交往能力分析

大學生由於自身成長中的固有特點及涉世不深,也必然的對於人際交往有一定的障礙,比如認知錯覺、性格障礙、能力缺陷等。大學的同學在生活習慣、性格、過去經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在校園內交往的主體同為面臨艱鉅適應任務而又缺乏經驗的個體,雙方的人際適應困難較為突出。 性格決定我的人際交往態度,我認為與人交往貴在一個主動。主動的與人溝通、交流才會讓你更快的打入人羣,拓寬你的人際關係面甚至人際關係網,只有這樣你才會擁有寶貴的人力資源與人際關係。當然,圈子大了,那麼衝突也越容易發生,在我看來解決人際衝突的關鍵是要相信一切衝突都是可以通過理性的建設性協商獲得解決的,這也少不了一個主動:主動的弄清楚衝突的原因、主動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地面對錯誤從而主動的提出可能解決衝突的方法。

(四)戀愛心理分析

戀愛是一種高級的情感交流,是男女雙方相互傾心、相互愛慕,以愛情為中心培養愛情的社會心理行為。斯滕伯格認為不論人類的愛情有多麼的紛繁複雜,它都是由三個相同的成分構成的:動機、情緒與認知。進而又將動機、情緒與認知三者各自在兩性間發生的愛情關係,分別稱之為熱情、親密與承諾。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一直相信會有最完美的愛情,即完全擁有親密、激情和承諾。作為互相吸引的兩性,生活中不可能缺少親密與激情,但是我認為完美的愛情承諾確是最重要的,這種承諾並不是山盟海誓,而是一種基本的對人格、人性以及生活方面的擔保,這是我們獲得安全感所必需的成分。

三、塑造健全人格,走好成功之路

人格,是指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在不同環境中一貫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影響人的外顯和內隱行為模式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它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等。人格的基本特徵就是整體性、穩定性、獨特性和社會性。在人格結構中,氣質是人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發現人的氣質類型包括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鬱質。我是一個多血質為主體的人,平衡靈活善於交際,行為外向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興趣多變。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就要努力使自己內部心裏和諧發展,能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發展友誼;有效的把智慧和能力運用到獲得成功的工作和事業上。從而使自己能更全面、主動的融入社會、適應生活。

【參考文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熊建玗 王巧雲上海交通大學,2006

《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程》齊力主五洲傳播出版社,200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四

【摘要】隨着近幾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進步,我國在教育事業方面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就,尤其是在大學生心理健康體系的整體構建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舉世矚目的成就。眾所周知的是,在任何一個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教育事業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決定一個國家發展情況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就目前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整體構建存在的問題以及相對應的解決對策做了簡要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與其他的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大學生整體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在這種環境下,要想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可以始終保持一個積極樂觀的狀態是極其困難的,因此,教育部門以及各個大學領導必須要高度的重視這一問題。儘管近幾年來我國教育部門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但是,由於受傳統教學理念約束,許多大學在這一方面取得的成就始終比較小。

一、積極心理學內涵

為了更好的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儘快的構建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各個大學必須要首先準確的瞭解並且掌握積極心理學的具體內涵,並且可以很好的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到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對於積極心理學而言,它主要研究的就是人類的積極的情緒、積極的一些認知情況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等,它研究的是人類的美德。與其他的一些心理學相比較,積極心理學是一種全新的心理學的概念,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發現、研究並且不斷的發揚人類所有的積極的力量和品質,它旨在激發所有人們的內在潛力,鼓勵人們不斷的進行改革和創新,利用自己的能力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將這一心理學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可以更好的形成一個團結和睦的校園環境,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將他們培養成全面的人才。

二、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體制、觀念比較落後

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儘快的構建一個完善合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實際上我國許多大學目前已經構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制不夠完善,觀念比較落後,進而嚴重的影響了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質量水平。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過程中,一個先進的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對於整個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由於有傳統教學理念的約束,在現階段,我國許多大學的管理人員以及教師始終無法正確的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他們的教學理念更是受到了傳統教學理念的制約。

(二)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文化教育不平衡

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保持我國文化課程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衡是確保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之一,而目前影響我國各個大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無法正常開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我國的文化課程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平衡。例如,對於許多大學而言,它們將文化課程作為教學的重點,在教學的過程中僅僅關注學生文化課程的學習情況,而完全忽略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對於文化課程教育的過度重視,使得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被人們所排擠,許多大學甚至根本不願意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他們認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浪費學校的教育資源,而且對於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沒有任何的幫助。這也就使得我國許多大學到目前為止始終無法建立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三、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的有效對策

(一)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在整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而在大學階段,大學生的創造能力比較強,因此,各個學校必須要充分的利用好學生的這一特點。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與心理健康有關視頻,然後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他們對於視頻內人物的心理進行分析和評價,最後,在他們評價結束之後,教師對各個小組的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並且對於分析比較準確到位的小組應該給予他們一定的獎勵。或者,教師也可以要求各個小組選擇一個小組,由小組內部的成員來扮演視頻中的各個人物,讓他們在表演的過程中更好的感受並且體會主人公的心理情況,這樣可以使得他們更好的瞭解並且掌握與心理健康學有關的知識,這對於培養他們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不斷的引進並且學習國外先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與其他發達的國家相比較,我國許多大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存在着許多的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系不夠完善,並且比較落後,許多體系已經完全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實際需求。而許多國外的發達國家在大學階段特別注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們認為在大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學好文化課程,提高自己實際能力的首要基礎之一。因此,為了儘快的改變這一現狀,提高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質量水平,各個大學必須要積極的引進並且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例如,各個學校可以定期的派遣部分教育人員到國外其他學校進行參觀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瞭解並且掌握他們先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體系,並且儘快將這些方法和體系引進來。但是,在將這些教育體系引進來之後,各個學校應該對這些教育體系進行分析和評價,發現教育體系中的優缺點,並且根據自身學校的實際需求對這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進行改革,最後將改革後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體系儘快應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同時,在應用這些教育體系的時候,必須要始終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特點,將積極心理學很好的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過程中,發揮它最終的作用。

(三)融合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關係endprint

融合所有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關係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構建一個合理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因此,各個學校的領導人員以及教師必須要準確的定位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所有關係。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將學生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明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輔導作用。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教師應該積極的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首先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問題,然後要求學生討論並且暢所欲言,在學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之後,教師不能完全否定學生的觀點,而應該合理的指出來學生觀點的不足之處。同時,教師應該時刻的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定期與學生在課後進行交流,發現他們的問題所在,然後儘快的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對應的解決對策,使得學生可以儘快的解決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為以後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課程活動

在構建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了解並且明確學生感興趣的點,然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構建教育體系,尋找學生們所感興趣的教育方法,這樣可以大大的提高整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水平,而不定期的開展一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程活動可以更好的實現這一目標,提高所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例如,學校可以為學生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輔導室,如果學生有任何的心理問題都可以隨時到心理健康輔導室尋求幫助,及時的將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告訴心理輔導教師,積極的與心理輔導師進行交流,使得他們可以瞭解自己的心理問題並且儘快的幫助自己解決這些問題。或者學校也可以不定期的開展心理健康主題講座,邀請學生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參加這一主題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鼓勵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自主交流和探討,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問題。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校還應該邀請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專家進行演講,演講結束之後,可以通過組織一些小測試來發現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五)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建立起完善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

我們知道,大學的教育資源比較豐富,而這些教育資源在整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更好的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構建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各個學校必須要合理的利用並且整合目前學校的所有資源。例如,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儘快的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不要一味的利用提問題來進行教育,而應該時刻的瞭解並且強調學校的所有一切都可以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利用資源。同時,還應該儘快的收集並且整合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所有要素,為學生構建一個積極樂觀的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環境。最後,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改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應當由專業人士來負責”的錯誤觀念,要以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為己任,在進行學科教學和日常管理的同時適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構建良好的組織氛圍。相信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引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會獲得又好又快的發展。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為了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儘快的構建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各個學校的領導人員以及教師必須要首先了解並且認識到這一教育體系的重要性,明確學生擁有一個積極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例如,各個學校應該不斷的改革並且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現在學生的角度出發,尋找學生感興趣的教育方法。同時,各個學校也可以定期的到其他一些優秀的學校進行參觀和學習,積極的引進並且應用其他學校先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和教育方法,確保大學生可以健康的成長。

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 篇五

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問題頻發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部規定的高校教育內容。然而,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促進其健康成長,是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決但尚未解決的重要課題。基於心理素質培養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關注積極心理品質、注重潛能開發、着眼建設性和未來希望感塑造的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將關注點聚焦在人的健康幸福、積極進取、樂觀開朗、勇敢創造等良好心理狀態和積極心理品質方面,強調“標本兼治”,即解決心理問題與培養健全心理素質相結合。因此,以心理素質培養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為指導,建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教學體系,對於解決我國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治標不治本”的問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本土化建設,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問題分析

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初步確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從課程的實施現狀來看,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一)課程目標重補救預防輕發展促進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課程目標主要是預防和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心理問題的解決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這樣的課程目標導致了不少大學生只知道應該怎樣避免負面情緒卻不知道該如何提升自己的積極情感體驗能力;只知道悲觀、自卑、嫉妒等各種不良人格是怎樣形成的卻不知道怎樣去發展諸如樂觀、自信、寬容等積極的人格品質。

(二)課程內容重學科專業性輕實際應用性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陳述心理健康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一般圍繞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學習心理、個性心理、人際交往心理、戀愛與性心理、擇業心理等內容展開,比較忽視學科在具體生活領域的應用,缺乏教育載體的深度發掘。比如:體育運動對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藝術在大學生情感心理教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宿舍文化建設在促進大學生和諧人際關係進而促進心理健康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等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充分利用多樣化教育載體,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課程模式單一實施途徑簡單

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模式主要是學科課程模式,基本上按健康心理學的知識邏輯來組織課程體系,很少兼顧學生的心理邏輯,課程模式缺乏靈活性且比較單一。課程實施途徑主要有專題心理知識講座、心理健康活動以及心理諮詢,課程實施途徑相對簡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無論是課程模式還是課程實施,都應該從系統發展觀的角度出發,以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自我潛能的開發為教育目的,建構科學有效的課程模式和實施途徑。

二、基於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特徵健全的心理素質是個體心理健康的內源性條件,心理素質對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應和調節效應,健全心理素質的形成是個體維護心理健康和解決心理問題的關鍵。基於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以培養大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作為課程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這樣做既能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也能培養學生成為更加積極、樂觀、幸福、進取的個體。該課程體系將綜合多個學科,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和有效手段,其基本特徵如下:

(一)發展與適應並重的課程目標設置

發展與適應並重是指該課程是基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為首要目標的課程理念。基於心理素質培養的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積極心理學對人性持積極評價的取向,重心是重視人和社會的積極因素的教育功能。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觀認為,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基於心理素質培養的心理健康教育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內在積極心理品質和開發心理潛能上。因此,基於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課程目標既應指導學生積極適應又應有利於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和良好適應能力的發展。

(二)綜合化的課程內容構建

綜合化的課程內容是指一切與大學生有關的學習工作、生活娛樂以及社會實踐都可以整合成為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和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即生活即課程的大課程觀。基於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過程、全面滲透、全員參與的途徑,形成以學校分管領導為統領,以專業心理教師為核心,以班主任為骨幹,以學科教師為生力軍,以宿管員和同伴為社會支持力量,以正向校園文化、社會環境和媒體宣傳為積極氛圍的心理健康教育立體網絡。基於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重視學校教育與社會活動的有機結合、課堂講授與課外實踐的有機結合以及自我教育與同伴互動的有機結合。

(三)自主參與的課程組織形式

基於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一切教育活動都以激發、調動大學生自主參與、自主體驗、自主感悟為核心,形成圍繞心理健康和積極心理品質的自我教育活動。實踐活動是個體心理品質形成的主要形式。依據文化歷史活動理論,從心理髮生的角度分析認為,心理品質是主體依託實踐共同體,通過實踐活動內化外部刺激而形成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不是灌輸課,而是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體驗課程,教師應該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悟、體驗與操作。因此,該課程體系非常重視大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實踐活動來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特別強調課程的情景性、參與性、互動性和體驗性。

三、基於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構成。

根據理論探索和實踐嘗試,我們認為基於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成包括表1所示的幾個部分:

(一)專題訓練課程

專題訓練課程是基於“明理導行”的原理,讓學生轉變觀念,提升認識,瞭解和掌握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與技術。專題訓練課有兩種實施途徑,分別為專家講座和心理訓練(心理教育課)。專家講座課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家講授,受眾面比較廣,使大學生深入瞭解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並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專家講座的缺陷是難以實施具體的行為操作,學生的自我體驗和感悟成長較少。心理訓練(心理教育課)是由心理老師根據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以學科課程的方式,圍繞大學生成長中的各種心理健康主題開展的課堂訓練或團體輔導。心理教育課讓大學生親身參與,共同交流,可以幫助大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問題或者領悟形成一些積極的心理品質。

(二)實踐活動課程

實踐活動課程是基於技能形成、心理素質提高的實踐訓練活動課程。基於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重視實踐活動在培養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學生可以通過實踐活動課潛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質。借鑑國內外實踐經驗,實踐活動課主要採用如下形式開展:(1)營銷活動。以市場競爭實踐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實施方法是邀請營銷專業的老師參與到該課程中,讓學生運用各種營銷手段和技巧來消除或緩解某些心理障礙(如社交恐懼)達到維護心理健康之目的。(2)媒體設計。讓學生設計心理健康主題方面的多媒體作品,並參與競賽。邀請對心理健康教育感興趣的新媒體專業的老師參與該課程,在課程中向學生提供心理健康主題方面的信息以及校園的心理健康服務資源。(3)自我超越訓練。自我超越訓練可以培養健全的心理素質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強化大學生的團隊合作與競爭意識,增進團隊參與意識和責任心,為大學生未來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礎。(4)健康運動對學生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體育運動教育不僅促進學生身體技能發展,而且有益於學生社會技能、自尊、親社會傾向以及學業成績和認知能力的發展。

(三)藝術陶冶課程

藝術陶冶課程指利用藝術的審美心理教育功能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藝術的審美心理教育主要指個體通過藝術欣賞和實踐,獲得真、善、美的薰陶和感染,在潛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個體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發生深刻的變化,引導個體正確地認識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藝術陶冶課程的具體實施途徑包括以下內容:(1)音樂心理調節。音樂不僅能治療心理問題,也能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音樂能滲透到人們靈魂的深處,激起大學生積極樂觀的情感,使其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2)舞蹈心理教育。舞蹈可以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而提高其心理素質水平。舞蹈不僅是身體的展現,也可以治癒心理創傷。舞蹈心理教育致力於將舞蹈的治療功能和教育功能充分發揮出來。這種課程要求學生編排具有情感癒合功能或者積極情緒體驗功能的舞蹈。(3)美術心理教育。美術心理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通過美的事物來調動主體的各種心理功能,昇華情感,使其通過豐富的內心體驗,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促進自身內在的協調發展以及自身與外在環境良好共生關係的建立。美術教育也是張揚個性、表達自我的一種有效形式,有利於促進自尊、自信和個性成長。(4)影視觀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忌諱強制、説教和指責,尤其要講究分寸。電影藝術非常重視人物情感的宣揚和抑制,這使電影的情感心理教育功能成為可能並富有實效。影視觀賞一定要在觀看影片後進行有指導的分享交流。(5)校園心理劇。校園心理劇是利用舞台創設的生活情景,通過行為表達的方法和技術,重現生活情景中的心理衝突,使心理問題和心理過程表現出來,促使觀眾和演員產生新的領悟、體驗新的情緒從而改變行為的一種綜合性和表達性的心理干預活動。校園心理劇使參與學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和梳理,認知結構發生變化,使參與學生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建立起新的行為模式,引導學生探索現實社會,完善自我。校園心理劇以其獨具魅力的原創性、互動性、生動性和啟發性等特點,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心理影響和人格影響,提高他們自我幫助和幫助他人的心理健康意識。

(四)微環境文化課程

大學生生活的微環境對其心理問題的預防以及心理素質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大學生學習生活中交往最多的人就是微環境中的同學,比如宿舍同學、班級同學等,因此宿舍環境和班級環境對大學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1)宿舍文化心理塑造。宿舍是大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和諧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係可以讓宿舍成員獲得一種歸宿感,可以更深刻地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從而激發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大學生的心理成長。(2)班級文化心理建設。班級是大學生相互交往的重要組織形式。大學生與班級成員交往比較多,班級的文化氛圍對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影響很大。良好的班級氛圍可以給大學生提供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班級同學的情感支持對大學生保持心理健康有非常大的幫助。為了預防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以及提高其心理素質,學校應該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建立積極的班級人際關係,培養大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協同合作精神。通過組織班級活動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

綜上所述,基於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是以培養全體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為目標,充分相信大學生自我發展潛能,綜合各種課程內容的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的構成內容主要包括專題訓練課程、實踐活動課程、藝術陶冶課程以及微環境文化課程等多樣化的形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目前我們只做了一些初步探索,未來應該在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中不斷完善,爭取使該課程體系在培養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大學生形成健全心理素質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心理健康的定義 篇六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説,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衝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大學生心理健康小論文 篇七

一、提高大學生的積極情感感受和積極的人格

積極心理學提出,自我決定性、樂觀、主觀滿意程度等積極的人格都能夠藉助積極的感受而持續地累積獲得,在個體經受了社會生活中非常多的積極感受後,就會自動地提升積極感受的基準線指標,就會自覺地提出越來越高的需要,進而推動形成積極的人格。積極的情感感受能夠更加深入地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推動大學生可以有效地藉助自身資源使自我的思想政治素質提高。一方面,應當啟發學生樹立積極的認知態度,加深大學生的主觀幸福體會。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幸福感教育屬於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也是提高大學生社會技能和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關鍵前提,也是激發大學生追求價值目標與增強生活信心的基礎保障。心理學的分析證實,決定個體情感情緒等感受的並非事件本身,而是個體對時間的態度與認知,應當啟發學生通過積極的思想正視問題、困難,有效地化解情感情緒問題,提高積極感知幸福的意識。另一方面,啟發學生掌握積極地調控情感情緒的方式,像是放鬆的方法、轉移的方法、宣泄的方法等等,增強學生自身的調控能力。應當啟發大學生懂得積極地應對以往的得失,增強以往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感受,應對現實且收穫成就感與滿足感,提高對以後生活和學習的期望,敢於挑戰一切事物。積極心理學提出,所有的個體都具備潛力與優勢,只有培育與增強個體本來具備的積極能力,才可以消除個體的消極思想。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當通過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生,懂得激發學生的潛能,且進行激勵與引導,如此才可以使學生更加有效地體現積極向上的能力。應引導學生全面地評價自己,發現自我的積極潛能與品質,懂得自我控制與調節,確保大學生積極品質的泛化,進而可以在大學生生身上加以固定。積極心理學注重所有人的自我發展要求,且以此當作實施教育的基礎,在營造情境、提供基礎、創設機會的前提條件下,讓人塑造良好的品質、思想,最終推動人的健康發展。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當激發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參與性、自主性,體現學生自我服務、管理、教育的功能,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有效地體現學生的積極品質。

二、懂得給大學生創設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積極心理學提倡在社會環境中融入個體的積極品質以及感受且進行考察,明確積極的社會文化、國家制度、學校與家庭教育環境有利於個體積極品質的培養。這在某種意義上類似於馬克思主義提出的社會和個人互相影響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提出,環境跟人都具備能動與受動的方面,從本質上講,它們是相互創造的。換言之,環境創造了,同樣的,人也創造了環境。為此,基於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需要給學生創設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具體而言,高校需要積極地建設學校文化,創設健康積極的學校環境。學校環境是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場所,並且大學生在發展與成長過程中形成積極品質以及情緒情感感受也跟學校的環境密切相關。高校需要藉助積極的學校環境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感染。一方面,高校需要注重學校內部環境的創設,以使修德、好學、和諧的學校文化形成。可以組織班風大賽,以創設良好的班級文化;可以組織宿舍文化節,以創設和諧的宿舍文化;還可以組織多姿多彩的社團文化活動,以創設多樣性的社團文化。並且,高校還需要體現輿論宣傳的功能,懂得通過一系列的傳媒在學校宣揚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念,讓大學生在積極的學校文化中感受先進的理念。另一方面,高校需要有效地統一社會環境和自身學校環境的創設,進而給大學生開闢更加廣闊的戰場。高校能夠聯合家庭、企業、社區等,建設積極的實習環境,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積極感受,並且強化認知主流意識形態,像是藉助志願者活動提高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等。

三、結語

總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這種系統是開放性的,為了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應用新型的教學模式與思想,這是一種客觀的需要。作為一項全新教學思想的積極心理學有利於處理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和情況,從而提高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最終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 篇八

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他們是天之驕子,是家庭的中心,是每位父母的驕傲,他們肩負着振興中華之責,挑起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他們能否健康成長直接影響着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健康成長不只意味着擁有健康的體魄,習得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只有其備了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才能稱之為健康的社會人。近此年,因為心理疾患導致大學生羣體中出現自殺、傷害他人、退學、休學的現象層出不窮,這此問題的出現不僅給學生、家庭帶來困擾,也對社會造成不利影響。這此現象的頻發已引起社會各界及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高校教育工作又一新的重點與難點

目前,各大高校已初步建立有效的心理問題防範機制,採取一系列的措施來防範和矯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但隨着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頻發,僅依賴高校心理輔導所取得的效果並不顯著。經研究表明,人類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是經過長期積累而形成,其有較長的潛伏期且受多方面原因影響,其中,家庭教育的影響最為直接、深遠,因此,重視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極為重要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長輩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言行對子女自覺或不自覺、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所形成的影響。不良的家庭環境及成長經歷易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例如:父母離異、父母死亡、父母再婚、家庭關係緊張、教育方式不當、過度溺愛等。其一、應試教育的影響。由於我國的應試教育方式,多數家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只注重科學知識教育,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二、獨生子女家庭結構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多來自獨生子女家庭,父母過分溺愛,為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生怕孩子犯錯誤、受委屈,過多幹預孩子的學習生活,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過度依賴父母,在遇到問題和挫折時失去判斷能力和應變能力。其三、家庭經濟情況對孩子的影響。經研究發現,非困難家庭學生的理健康指標優於困難家庭學生,由於成長環境的異於普通學生家庭,這部分學生其有極度自卑心理。自卑、敏感、缺乏自信心、人際交往能力差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最普遍的表現。在人際交往中始終過於小心謹-匾的態度,與其他同學的交往能力較差,存在交往恐懼感,自尊心和自我保護意識特別強,不輕易與同學交流,顯得孤僻、不合羣、難以相處,甚至會出現自我封閉和抑鬱等眾多心理問題。其四、父母心理健康狀況對孩子的影響。家庭教育是人類教育的起點和基礎,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深深影響着孩子性格的形成。從人類出生起,孩子每時每刻都在模仿着父母的言行,當母親焦慮時,孩子也能感知到母親的情緒,並被影響產生焦躁情緒,當父母爭吵時,孩子會產生不安焦慮的情緒,所以父母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其五、家庭氛圍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孩子的情緒脆弱多變,容易受到父母情緒的影響,良好和睦的家庭氛圍能為孩子提供穩定的成長環境,並有助於孩子形成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性格。如果家庭成員關係緊張,家庭氣氛冷漠,會使孩子長期處於情緒不穩定狀態,給孩子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而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其六、教育方式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家庭教育方式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的家庭對於孩子過於溺愛,包攬孩子的吃穿住行,導致孩子喪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至於在孩子脱離父母步入大學生活後缺乏自理能力,無法快速融人集體適應新環境,從而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另一類家庭對孩子放任自流,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不講方法,當孩子犯錯時一味的以暴力的方式懲罰孩子,致使孩子形成心理壓力甚至造成心理障礙

高校在預防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同時,應增強家庭教育的主動意識,積極預防減少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

營造良好家庭氛圍,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狀況。父母在為孩子提供優越的物質基礎的同時,更應注重孩子心理上的細微變化。時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孩子多交流溝通,通過民主、和平的方式與孩子探討問題,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保護培養孩子的上進心,尊重孩子,時常給予孩子表揚和鼓勵,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

轉變觀念,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視度。不要一味追求好成績、好前程,一個人健康、幸福與否,更多的取決於健康的心理和正確的人生觀,使學生掌握合理釋放不良情緒的方法。在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不要覺得羞於開口,要主動向家長和老師尋求幫助

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大學期間,學生會面臨着升學、就業、情感等來自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如何幫助學生合理宣泄排解壓力,是我們高校工作的重點。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我們應加以重視並使之融人日常學生管理工作中去。在新生人學之際,即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心理調研,便於瞭解學生心理狀況。通過新生心理調研,發現有心理隱疾的學生立即建立個人檔案,建立有效的防禦機制。通過張貼標語、定期組織開展心理知識講座等活動使同學們充分認識到心理隱疾的危害,普及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提高大學生自我心理健康重視程度,幫助大學生學會正確合理解決心理困擾的方法

注重家庭倫理道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為代表的傳統倫理道德,維護着家庭和諧穩定,保障着社會健康運行。而在經濟迅速發展的現代,“金錢觀”、“功利主義”將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取代,從而導致現代大學生道德的喪失,致使家庭、社會關係緊張,進而造成心理問題的產生。因此,在家庭關係中要樹立“父慈子孝”的教育理念,寵愛孩子但絕不溺愛,孩子應注重孝道,學會感恩,以此為準則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平等交流,相互理解,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目前絕大多數大學生來自獨生子女就家庭,從小享受着父母的專寵,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謙虛禮讓的精神。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提倡“兄友弟恭”,有助於大學生學會謙讓、友愛,學會關心他人,融人集體,從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然人轉變為善於與人合作的社會人。幫助孩子學會溝通和理解他人,建立珍貴友誼,消除孤單與不安的情緒,促進心理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高校的責任,更是家庭的責任,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幫助孩子在成長初期即樹立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出身心健康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九

摘要:隨着社會的發展,競爭壓力空前加大,給大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壓力,這就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心理效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展開論述。

關鍵詞:心理壓力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效應

隨着社會經濟不斷的發展,當前社會的競爭壓力空前加大,這就對在校大學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們的壓力比較大,在強大的壓力之下會產生許多的心理的問題,心理問題的長期存在嚴重的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是我們要特別關注的問題,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一、要詳細的掌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狀況

經過相關的調查發現,現代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如下的問題:有一部分學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還停留在對個別學生進行心理諮詢工作,比較表面的工作。還有一些大學的心理教育只是開設一門課程和個案的諮詢。即使是某些大學已經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實際的教學質量不佳,教學內容不符合要求,沒有形成系統。從學校的層面上講,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度不高,投入的也不夠,更沒有形成規範性的工作體系。

二、優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理念

(一)人格教育要突出

1、客觀的認知與正確的自我意識

對實際情況有個客觀的認識指的是對待現實情況要實事求是,不帶有主觀色彩,不帶有偏見的看待問題。馬斯諾指出:客觀的認知是使世界變得和諧的前提條件。一個人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對自己有正確的、客觀的態度主要內容是人應該對自己的存在和周圍人或者是物的關係始終持有正確的態度,人要明白自己為什麼活着,活着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人應該是積極向上的,應該是陽光自信的,應該是自尊自愛的。

2、生活態度要樂觀,情緒體驗要積極

人要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要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只要心中有陽光,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才不會被輕易的打倒,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抱有樂觀的心態,心境是明朗輕鬆的,覺得每天都是充滿陽光的。這樣的人幸福感是很強的,比那些悲觀消極的人容易取得成功。

3、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要正確

在相關的研究中得出:20―24歲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羣中,這是在他們的人格發展中處在親密對孤獨的階段,這個階段若處理好人際關係是可以很好的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的階段。在這個年齡段青年人如果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了人際關係,那麼他們就會收穫和諧、緊密的人際關係。反之,若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不正確,就會導致人際關係不協調,嚴重的可能會影響到心理健康。大學生的年齡還比較小,社會閲歷不夠,與人處事的方法還沒有掌握全面,要通過學習,掌握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保證健康的心理水平。

(二)注重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

我們將心理素質分為2種:一個是正性的心理素質,一個是負性的心理素質。負性的心理素質是一種消極、不健康的心理素質。正性心理素質是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對他們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比較重要的內容,要不斷的培養學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質,使學生的心理素質是正性的,這對學生的整體素質的發展是十分有意義的。

(三)實施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積極的教育

積極教育屬於當前比較新穎的教學理念。積極教育提倡老師要以學校和師生的現實情況為教學的出發點,教師在教學中要以積極的行為與思想去教授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與品質。

2、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重視的是人的積極的心理力量,從而促進了心理學向着更加科學的方向發展。積極心理學能夠使人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這對大學生的發展是有重要的意義的。

3、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設計與實行要根據大學生的實際的心理情況來決定,價值取向是人的向善性,教師要應用積極的教育內容與方法來教學,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1、必修課

必修課面對的是廣大的學生,是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但是在我國這門課程的名稱還沒有達到統一,但是實際的教學內容與目的是相同的。

2、選修課

如果在必修課的基礎上根據各個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選修課的話,就能夠使這門課程更加具有針對性,能夠彌補必修課的某些缺點,使這門課程更加的完善。

3、網上教育

網絡已經非常普及了,大學生對網絡的熟悉程度很高,利用網絡這一資源開展網上教育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之外的輔助途徑

1、使用校園情境對學生進行心理的訓練

大學階段在學校的生活是很豐富多彩的,我們可以利用校園情境對學生進行心理鍛鍊,要掌握學生的實際心理情況,在這個基礎上精心設計、組織,進行系列化的心理鍛鍊。

2、給學生多提供一些社會實踐活動

學生最終是要走入社會的,為了能夠讓學生儘早的接觸社會,在社會中鍛鍊自己,我們要多給學生提供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多參加多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鍛鍊自己的品行,磨練自己的意志。

3、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心理氛圍

如果校園的心理氛圍好的話,學生就會被感染,漸漸的學生的心理也會健康發展。因此,我們要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心理氛圍,營造積極的、和諧的、充滿希望的大學校園心理氛圍,學生在這種大環境下就會形成較佳的心理,這是對學生形成健康心理有重要意義的。

綜上所述,在大學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我們要非常的重視,通過多方面合作,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心理氛圍,應用新穎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學生的心理健康、積極了,是有利於學生一生髮展的。

參考文獻:

[1]方黛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協同創新路徑研究[J]。職教通訊,2014,(17)

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 篇十

1 引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鬥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1]並明確提出“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2]的指示。

高校擔負着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光榮使命。高素質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大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據國內外醫學專家、心理學專家研究認為:現實社會心理素質不高、心理學知識匱乏、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約佔70%以上。由此可見,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對於在校大學生的教育極為重要。但是長期以來,在大學教育中心理素質教育忽有忽無,極為薄弱,我們緊緊抓住了以大學生心理學全校性選修課的開設為切入點,開始了進一步向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縱深研究。在此基礎上,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與學生的訪談記錄,以在校大學生為主體,開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素質培養體系,即形成了以在校大學生為對象、以心理學選修課教育為主要途徑、以心理協會和心理諮詢中心等組織的培訓和實踐為輔助、以培養良好心理素質人才為目的的培養體系。

2、具體方法

2.1 建立以問題為導向,強調學生知識建構和智慧技能形成的教學內容體系。

2.1.1大學生心理學科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心理學雖然只是近年來剛剛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但其發展速度很快,而且其在規範大學生心理,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指導大學生正確走出挫折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績同樣不容忽視。

當前的大學教育中有了不容忽視的一席之地,但其內容卻在界定過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問題。對於大學生心理學內容界定所存在的問題,可以從概括和具體兩個角度來進行闡述:

A.概括的主要問題

概括來説,現行大學生心理學課程的內容,存在 “三多三少”的現象,即:對大學生心理學概念、原理進行哲學式的闡述多,對大學生心理學概念、原理的操作性的闡述少;對一般意義的大學生心理現象進行描述的知識多,對具體出現的心理現象進行解釋、診斷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識少;要求學生對大學生心理學的概念、原理進行機械性的闡述多,要求學生運用心理學原理解決實踐問題的技能訓練少。

B.具體的四個問題

具體來説,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主要問題:

第一,理論無法真正引導實踐。當前大學生心理學只是把所關心的轉變為科學的語言形式, 然後再用傳統的研究方法進行處理。這實際上是使教材真正適用於教育教學活動,而不是使大學生心理學真正成為一門為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實用性學科。

第二,缺乏統一的理論指導。當前大學生心理學很大程度與普通心理學相似,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大學生心理學與思想道德修養也時常會有概念或認知上的混淆。

第三,側重於討論個別的心理現象,而不強調整體的心理特性。

第四,內容缺乏創新點。一方面,現行教材中的有些內容,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沒有實際的指導價值。另一方面,有一些緊密結合大學教育實踐而進行的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心理學觀念,沒有被吸收進教材。

2.1.2解決方法及建議:

A、界定遵循的原則:

(1)根據大學教育目標決定大學生心理學內容體系的框架。

(2)內容的選擇上遵循穩定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此外,大學生心理學內容的界定還要遵循一些現實意義上的原則:實事求是的原則;針對性、前沿性、實效性的“三性”原則。

B、界定的實際操作:

一方面,要堅決刪除現行教材中對大學生心理沒有實際的指導價值的內容;另一方面,要吸收那些與大學生心理密切相關的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如關於不良學習的研究、關於心理問題導致異端行為的研究等。

其次,要強化解決實際存在的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大學生掌握解決心理學問題的技能技巧。

再次,大學生心理學應提供可能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影響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心理學的背景知識。從而使大學生不僅僅對自身的心理問題有一個表象的認識,還要有一個深層次的認知,通過對深層次知識的把握,有助於大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再重複出現同樣的問題和同樣的錯誤。

此外,必須打破以心理學的相關分支學科的理論為主線編寫教材的“貫例”,消除教材中的“條塊分割”現象,以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大學生心理問題為主線,將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有機地組織起來,構建大學生心理學的內容結構。這可以使學生形成有關心理學教育、教學活動的完善認知結構。從微觀方面的“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心理、學習心理、挫折心理、人際關係心理、戀愛心理和性心理以及職業選擇心理和網絡心理”到宏觀的“高校校園文化心理”等一系列大學生心理問題入手,力求從大學生的人格、氣質、性格、情緒調節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並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心理疾病的診斷與防治、心理諮詢等方面進行初步的探討。

C、對大學生心理學內容界定:

大學生心理學應該包括十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部分: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心理。

第三部分:大學生的學習心理。

第四部分:大學生的情緒及調節。

第五部分:大學生的挫折心理。

第六部分:大學生人格、氣質與性格。

第七部分:大學生人際關係心理。

第八部分:大學生戀愛心理和性心理。

第九部分:大學生職業選擇心理及調適。

第十部分:大學生的網絡心理衞生。

第十一部分:高校校園文化心理。

第十二部分:大學生心理疾病的診斷與防治。

第十三部分:心理測驗與大學生心理健康。

第十四部分:心理諮詢與大學生的人生髮展。

2.2 採用立體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應用心理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大學生心理學是一門心理學類應用課程,在傳授大學生心理學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大學生應用心理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優化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大學生心理學課程根據學生現實需要以模塊方式進行教學,加強實踐環節,以課堂講授為主,輔之以小組活動、在線討論、影片賞析、團體訓練等多種方式,理論聯繫實際,引導學生變客體為主體,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和自我成長。

(1)答辯式研討。

大學生答辯式研討是教學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學生自選課題,自設問卷,面向學生調查,充分展示學生的創造力和對心理科學的濃厚興趣。學生調研課題內容可包括生活狀況、綜合素質、戀愛問題、網絡依賴、人際關係等多個方面,每一項調研都關乎學生實際,貼近生活,為廣大學生了解身邊羣體提供了一個窗口。另外,可爭取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課題組同學為全校輔導員、班主任宣講調研結果,請學校領導親臨現場,實現學生給自己的老師上課。

(2)小組討論與讀書心得。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學討論,充分利用網絡、圖書館、閲覽室的資源,實現“三個一”具體要求,即每位同學每學期閲讀一本心理學書籍,撰寫一篇心理學讀書心得,參與一次心理學課外學術討論活動。通過這些措施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以致用。小組討論與讀書心得等體驗式教學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打破傳統課程教學的固有模式,將課內與課外、教育與自助緊密結合,極大地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3)影片賞析。課程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視頻資源增強教學效果的直觀性,《認識兩性》、《生命過程》、《愛德華大夫》等心理類影片展映倍受同學們歡迎。這樣,同學們不僅感性地瞭解了心理學和心理健康知識,而且更深刻、形象地認識了心理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神奇魅力。

(4)在線答疑、社區討論、郵件互動。藉助於大學生心理論壇平台,學生可以隨時進行網上心理知識的學習、課件下載,一般心理測試以及適時心理諮詢。這些可作為心理教育平台的延伸。此外,主講教師還適時組織在線答疑、社區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實現心理教育的自助和互助,並以郵件方式隨時回覆學生提出的問題,解答學生存有的困惑。網絡平台極大地拓展了心理教育空間,成為《大學生心理學》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

(5)專題講座。《大學生心理學》主講教師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生涯規劃方面的專題講座,不僅為廣大同學介紹了心理學研究最新成果,豐富了課程學習內容,而且教給了學生識別、維護自我心理健康的技能技巧,為學生指明瞭方向,化解了問題。另外,還可以積極邀請校外專家學者來校做專題報告,就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答疑釋惑。

(6)團體訓練與拓展活動。針對學生在學習、生活、就業、人際關係、情感等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成長性問題,課程主講教師適時開展專業的諮詢與輔導。對於具有共性的問題積極開展團體訓練,讓學生在團體中獲得同伴支持和理解,從而走出自我。此外,豐富多彩的心理素質拓展活動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心理素質,通過人際關係訓練、情緒識別與管理訓練等活動,學生可深刻認識到自身存在的認知策略及思維方式,並予以積極調整完善。

(7)成長工作坊。為了讓更多同學受益,作為大學生心理課堂的重要延展,利用展版、宣傳欄開設“心理成長工作坊”專欄,專欄文章選取日常諮詢和課堂討論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現象為主題,展開分析和輔導,以拓寬心理教育的受益面。如推出“心理輔導老師給新生的話”、“陷入困境的你孤立無援嗎”、“朋友間能給予的,不僅僅是友誼”、“停止吧,一個人的戰爭”、“要知鬆高潔,待到雪化時”、“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放下包袱,輕裝上陣”、“與微笑相伴成長”、“為了心靈的一片晴空”等專欄。

2.3 心理學協會培訓提高

由於大學生心理學課時有限,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學生會加入心理學協會,協會聘請心理學專業老師任指導老師。在協會中,經常舉辦各種活動,如大型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名家論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大型簽名現場諮詢活動、心理素質拓展訓練活動、大型手語歌曲晚會、心理電影展播與賞析等系列活動,通過組織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廣泛宣傳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為學生建立增強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平台,全方位的加強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協會中,大家經常溝通,一起交流讀書心得,探討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通過協會的培訓,大學生的心理學知識逐步完善,視野逐步開闊,心理調適能力逐步增強,能很好地適應環境,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生活。

2.4 心理諮詢中心實踐

心理諮詢中心是由心理學專業老師擔任、面向全校學生展開心理諮詢活動的機構,主要針對有心理障礙和想提升心理素質的學生。老師們都有自己的科研課題和服務對象,對於心理學基礎比較好、願意參與科研和實踐活動的學生,老師們可吸收一部分參與進來,利用心理學實驗室做一些實驗,提高學生的科研意識和動手能力。對特別優秀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獨立地做一些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在諮詢中,學生可做老師的助手,包括預約、記錄、整理檔案等工作。

3 結語

通過這幾年的探索和實踐,筆者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養體系,從在校高年級學生和已經參加工作學生的反饋情況看,效果很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中發[20xx]16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pmv6w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