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畢業論文模板 >

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

綜述

農業產業化

“農業興則百業興,天下安定;農業衰,則百業凋敝,社會動盪。”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對經濟的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經營體制的實施,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從而基本解決了農民的温飽問題。

但是,農業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的特殊產業,所以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時,必須嚴格遵守自然規律和農業經濟運行規律。傳統的經營體制是建立在分散、自主的農户經營基礎上,這種體制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矛盾日益顯露。

因此,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尋求一種新的經營模式,以適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綜觀外國農業的發展史,農業產業化是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並且,農業產業化對各國農業的發展的貢獻巨大。

我國現階段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我們實施農業產業化是符合農業經濟規律的。近年來,國內部分地區的農業產業化的實踐已經證明了農業產業化的優越性,學術界也基本形成了共識——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淮安市經過最近幾年的發展,農業產業化已初現雛形。如何在農業產業化上取得更大的突破,除了根據地方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外,還應有適當的農業政策及農業化的對策。

一、農業產業化基礎理論

(一)農業產業化的學術研究成果

1、農業產業化問題的提出

中國農業產業化的思路最早是由山東提出來的。1987年,諸城市首先提出了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隨後,在壽光市出現了以市場帶農户為特色的產加銷一體化的農產品經營方式。1993年初,濰坊市提出“確立主導產業、實行區域佈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的農業發展新戰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993年8月19日,《農民日報》發表《產業化是發展市場農業的重大戰略選擇》的文章。1994年,山東省1號文件明確提出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思路,使農業產業化經營在山東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報》在報道濰坊經驗的同時,配發了《論農業產業化》社論。1996年農業產業化被寫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這樣,農業產業化的提法便在全國逐步推廣開來。

農業產業化適應了市場經濟的需要,千千萬萬的農户通過農業產業化與市場緊密地聯繫起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

2、農業產業化的內涵界定

(1)產業的概念

產業一詞原指財產,後表示工業,或泛指各類生產的事業。傳統意義上的產業是指國民經濟總體中劃分出來的不同部門,即通常所説的農業、工業、商業服務業或一、二、三產業;擴展之後的產業則指國民經濟部門與其基本活動單位之間進行再劃分的中間層次,由其中分劃開來的某一部分基本活動單位共同構成。產業是分工的結果,分工是產業形成的途徑,產業化的實質就是分工的深入發展,即社會生產由分工而不斷分離和相互獨立。

(2)產業化及農業產業化概念

農業內部不同類型的生產活動都有明確的分工,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較低,分工也只是在農、牧、漁、林層次才有比較確定的區別,在農作物耕、種、管、收、儲、運、加等不同環節和階段的分工還沒有劃分和形成。

農業產業活動是散亂無序的,所以提高產業化水平,走產業化發展之路,是我國農業今後發展政策的科學之路。

有關農業產業化的內涵,各種組織和學者都有各自的看法,我認為從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之初到現在,有以下代表性的説法:

①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報》社論《論農業產業化》指出:農業產業化“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貿工農、經科教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的經營體制。改造傳統的自給半自給的農業和農村經濟,使之和市場接軌,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

②在《農業產業化:市場經濟下農業興旺發達之路》一文中,陳吉元研究員認為:“可以把農業產業化界定為市場化、社會化、集約化農業。所謂市場化農業,就是要以市場為導向,依據市場的需要調整農業的產業結構及其產量。”所謂社會化農業,依據社會化概念的內涵,即分散的、互不聯繫的個別生產過程轉變為互相聯繫的社會生產過程,就要求逐步擴大農業的生產經營規模,實行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分工,以及加強農業生產、加工和流通等再生產環節的內在有機聯繫,直至達成一體化。至於所謂集約化的農業,則是相對於粗放農業而言的,包括要求有更多的資金、技術和科技的投入,通過結構優化、技術進步和實施科學管理,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③華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張文方教授認為:“農業產業化,就是在農業這一國民經濟部門的內部不斷擴大分工,促使其在不同環節、不同階段的生產活動相互分離和獨立,成為專門化職能部門。在此基礎上,農業已與其產前、前後關聯的二、三產業完成經濟與社會的結合,形成產業一體化體系。”

④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源地山東省諸城市認為:“農業產業化就是改變傳統的農村經濟方式,像抓現代工業那樣抓農村經濟,依據市場導向,立足當地優勢,確立產導產業,劃分經濟佈局,狠抓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產加銷、種養加、貿工農、經科教一體化經營格局,把傳統農業納入系列化生產、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的軌道。”

綜合以上觀點,我認為把握農業產業化的內涵要抓住以下要點:①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效益為中心;②以地方資源優勢為依託,優化農村產業結構;③專業化、規模化、組織化生產;④企業化管理,一體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種生產經營形式,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已被國內外專家學者所公認,並且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以説農業產業化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3、農業產業化的相關概念

(1)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就是實現農業生產系統良性的生態循環和經濟循環相協調,形成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相統一的高效農業。

(2)外向型農業

不僅是為創匯,而且是按國際標準生產的、形成有國際競爭力、有高輻射力和高增值力的農業經濟。

(3)觀光農業

農業生產與旅遊觀光相結合的新型農業模式。

(4)假日農業

郊區農民將大田塊劃成若干小塊出租給城裏人,讓其在雙休日去親手種植。這樣既能鍛鍊身體,又能領略田園風光。

(二)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性

1、農業產業化與傳統農業的區別

農業產業化經營與傳統農業經營有根本不同:

(1)目的不同。傳統農業經營的目的是自給自足,產業化經營的目的是為獲取利潤。

(2)導向不同。傳統農業以生產為導向,產業化經營以市場為導向。

(3) 經營方式不同。傳統農業是用行政手段組織的經營或以一家一户為單位的分散經營,產業化經營是通過利益機制組織的合作經營。

(4)領域不同。傳統農業集中於生產領域,產業化經營是產、加、銷多領域的經營。

(5)管理方式不同。傳統農業是手工業方式的管理,產業化經營是企業化、市場化的管理。

2、農業產業化與市場經濟的關係

市場經濟體制對農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建立與市場相適應的農業及其經營體制。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家庭經營不適應市場經濟的弱點也日益顯露出來。市場經濟要求社會化大生產、大規模經營,而家庭經營規模小,只有通過農業產業化,通過分工協作,才能形成規模經濟和批量產品,比較順利地進入市場。這是因為:

(1)農業產業化與市場經濟的聯繫要通過市場來實現。

(2)進入市場的單位和個人都是不同利益的平等的經營主體。

(3)市場經濟對農業的基本要求是商品化或發展商品農業。

(4)市場經濟是競爭性經濟,增強競爭力靠農業產業化。

3、農業產業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解決“三農”問題,加快國家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建設提出的一項重大舉措。

發展農業產業化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推動力量。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項系統工程,貫穿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涉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事關農民的切身利益。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能夠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整體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經驗與問題

(一)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

1、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類型

(1)“企業+農户”模式的定義及特點

以加工企業為龍頭,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為主,以契約、服務等不同形式將基地農户聯繫起來,以企業發展帶基地,基地壯大保企業,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主要特點是有利於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聯接,有利於農業的規模經營和技術進步,有利於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和商品化程度,保護農民的利益。企業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户結成緊密的貿工農一體化生產體系,引導和組織分散的小農户進入社會化大市場,促進市場供需平衡,最主要和最普遍的聯結方式是合同。

(2)“合作社+農户”模式的定義及特點

以社區合作組織或農民專業協會為龍頭,以從事農副產品經銷為主,通過契約將從事某種專業生產的農户與加工或經銷企業聯繫起來。

合作社模式有利於保證農民利益的實現,有利於建立產業化組織的利益協調機制。農業合作社的主要作用是中介作用、組織作用、服務作用。當前我國的農業合作社模式還不夠成熟,這與缺少政府及相關政策的引導有關,如果政府能夠正確引導,規範合作社組織的行為,合作社模式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3)“市場+農户”模式的定義及特點

圍繞優勢產業的發展,發育專業批發市場,拓寬商品流通渠道,運用市場的導向作用,帶動優勢產業擴大規模,以及發展與其相配套的加工、運銷業等,進而形成一體化經營格局。

以大中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為龍頭,通過專業市場與生產基地和農户直接溝通,以合同形式或聯合體形式,將農户納入市場體系,使農户與專業市場之間通過產品這一紐帶形成一種相互連接、相互依賴、互為發展、互惠互利的產業化組織關係。

(4)其他模式的定義及特點

①中介組織帶動型:中介組織+企業+農户

中介組織帶動型是以中介組織為依託,在某一產品的再生產全過程中,為會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系列化服務,實行跨區域聯合經營。中介組織按照自願互利的原則,通過政府推動,市場帶動,企業聯動,謀求整個區域專業化生產的發展,通過溝通信息,協調關係,合作開發,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這種類型的中介組織主要是行業協會、專業協會、農民聯合會、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等。

②優勢產業帶動型:優勢產業+農户

優勢產業帶動型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從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和名優特產品入手,實施區域佈局,合理規劃,連片開發,建設農產品基地,通過基地組織的服務,走一體化之路。

2、農業產業化的資本投入

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資金支持有利於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比較效益;有利於把分散農户的小生產與大市場有效地連接起來;有利於促使弱質農業轉變為商品農業,提高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有利於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在農業經營中的推廣;有利於推動農業逐步走向現代化。

(1)政府投入的特點及內容

政府在農業投入中的地位特殊,而且政府的地位是無法取代的,這是由政府部門的職能決定的。政府投入的特殊性體現在政府的投入政策可以提高其他投資主體的投資熱情,如吸引外商、工商企業以及農户自主投資等。因此,政府投資成為農業投入中上重要的一環。

政府投入的主要內容有:一是農業基礎建設投入,如水利等;二是農業科技投入,如農業技術推廣等;三是與農業發展相關的其他環境改造的投入,如農村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投入。由以上內容可見,政府對農業的投入主要是建立農業發展的基礎環境,這也從一定意義上確定了政府在農村工作中的職能,要求政府部門切實從公共部門的利益出發。

(2)農户投入的特點及內容

農户投入是農業資本投入中最普遍的投入形式。從投入主體的數量和佔農業投資的比重來看,與其他投資方式相比,農户投入涉及到的主體數量最多,發佈面最廣,儘管投入的平均資金不多,但總量很大,因而在整個農業投入中佔的比重很大。

農户農業資本的投入主要是生產經營性投入以及生產性與社會性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性投入,其中生產經營性投入在農户投入中佔了較大的比重。

(3)農業信貸投入的特點及內容

農業信貸的構成環節主要是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農業信貸並不是獨立的農業投入主體,因為商業銀行或信用社以農業的投入是通過向農户或農業企業發放農業貸款而實現的,其投入水平完全取決於農户或農業企業的貸款意願,並已在農户或農業企業投入中作了計算。但是這個特殊的農業資本投入主體在農業資本投入中卻佔據了重要的位置。

農業信貸支持農業產業化的措施主要內容有:有重點的支持龍頭企業發展;支持農產品基地建設;支持社會化服務體系。

(4)大型工商企業的特點及內容

大型工商企業特別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投入比重日益提高,它們在投資中實現了自身利益,同時也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大型工商企業的資金雄厚,且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及市場開拓能力,因此大型工商企業對農業的投入更為重要。

大型工商企業除對農業生產經營性投入外,主要是在技術創新以及市場開拓方面對農業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它們有完備的營銷網絡可供利用,還可以根據市場的變化調整農產品營銷戰略。

3、農業產業化相關服務體系現狀

(1)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

農業社會化服務是包括專業經濟技術部門、鄉村合作經濟組織和社會其他方面為農、林、牧、副、漁各業發展所提供的服務。它應該包含農業生產服務系統、農村基礎設施服務系統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服務系統三大服務系統。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業服務組織可以直接從集體經濟組織中籌集資金,但是改革後,中央政府要求用於農業服務體系的資金由基層政府提供,但實際上,許多地方政府不具備資金的供給能力。由於資金得不到保障,在全國許多地區,農業服務體系已經名存實亡。因此,我們必須要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2)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服務內容

積極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促進農村生產發展的一項戰略措施。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包括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服務、其他各種服務性經濟實體和國家經濟技術部門為農業提供的服務。服務的內容,既包括農林牧副漁各業生產環節和生產資料供應的服務,也包括技術、資金、信息、經營管理以及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等各項服務。目前這種服務體系有了一定基礎,但很不平衡,在一些地方、一些方面還相當薄弱,要認真總結經驗,不斷充實發展。

4、農業產業化中政府的作用及政策措施

農業產業化的興起和發展內在地要求政府要切實轉變職能,變原來的單純管理職能為服務職能,變原來的行政審批為現在的行政服務,變原來的領導角色為現在的真正樹立羣眾是上帝的意識,在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農民意願的基礎上做到少干預多服務。具體説,政府在農業產業化中的服務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①研究發佈農業市場信息;

②制訂農業產業化政策;

③用法律法規宏觀指導與管理產業化生產和經營;

④組織技術培訓指導示範和協調人才流動提供優良品種;

⑤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

可是,從現實情況來看,各地政府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的作用及採取的政策措施差異較大,有的地區政府職能轉變很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比較順利,而有的地區政府依然存在干預多,服務少的狀況,還有的政府部門對本地區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雖然制訂了規劃和目標,但他們並沒有真正去研究農業化發展現狀和趨勢,從而造成農業形勢估計錯誤,農户財產蒙受損失。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經驗

1、國內經驗

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發展到現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特別我國的山東、浙江以及江蘇的蘇南地區,農業產業化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對淮安市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綜觀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史,農業產業化的經驗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扶持龍頭企業,發展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龍頭企業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搞好服務的綜合功能。搞好龍頭企業的建設,可以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關係,可以提供最新的農業信息資料,應用先進的農業種、養、加技術。

如山東諸城把扶持有龍頭企業作為實施農業產業化的關鍵,發展大規模,高起點,外向型的企業,這類龍頭企業在的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而使諸城成為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成功典範。

(2)圍繞主導產業,建立專業合作社。主導產業的選擇是家業產業化的基礎,一個地方選擇了地區主導產業之後就應當圍繞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開展服務工作。同時,組建合作社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服務農户為目的,堅持自願原則,堅持科學辦社。

如山東省萊陽市依託自身區域和資源優勢,把發展產業化和合作制有機結合起來,為農業產業化找到了一條適合當地特色的路子。江蘇省邳州市建立的“四有”農民專業合作社,依靠科學的方法辦社,組織與社員按合作社章程辦事,這不僅規範了合作社成員的行為,同時也尋找到了適合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路子。

(3) 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服務意識。政府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的主要作用是為農業產業的發展創造寬鬆的市場環境,從而提高投資者的投資熱情,吸引政府以外的資本投入到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另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需要政府的扶持,政府可以從税收、農業信貸等方面為龍頭企業發展提供更好的政策。

2、國外經驗

(1)歐美、日本等國的高度產業化模式

美國的農業一體化有三種形式:一是把農工商組織在一起的一體化農業公司;二是大企業與農場主建立的契約型農業加工企業;三是農場主自己建立的加工銷售企業。法國的農業聯合體,則存在縱向和橫向兩種形式。縱向聯合體是由工、商、金融等與農業有關部門用契約或控股形式組成。橫向聯合體則是由生產、購銷、信貸等合作社的形式來實現產業化經營。日本的農協, 則通過開展指導、購銷、信用等業務,為農户提供生產經營各環節的服務。

(2)韓國的農協和產、教、管、研一體化模式

韓國農協圍繞農業發展和農村社區福利, 開展包括資金融通、生產要素購買、倉儲、運輸、加工、營銷、保險以及與農業有關的研究、教育等支持性活動, 推進農業產業化。近年來, 政府又提出一項產、教、管、研一體化計劃, 通過政府、農民、學校、科研機構的協作與聯合, 提高農業的競爭力。

(3) 泰國的“農業工業化”模式

70 年代後期, 泰國制定和實施了以農產品加工為重點的“農業工業化”戰略, 並逐步完善和發展成為“政府+ 公司+ 銀行+ 農户”的現代農業模式, 使農業由單純的原料供給者成為製造業的參與者。工業與農業的緊密結合, 使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

三、淮安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前景

淮安是農業大市,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縣、區為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以及全國商品豬基地縣、全國生態農業縣、全國荷藕之鄉、禽蛋之鄉。

淮安市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一些產業和產品已初現產業化經營雛形。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新矛盾、新問題,除了產業佈局、品種品牌、質量規模和龍頭企業規模、社會化服務等問題外,還體現在龍頭企業與農户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農户分散生產、企業獨立經營所導致的隨意性,不僅損害了國家、企業和農民利益,而且難以形成合理的農業積累機制,阻礙了農業投入的增加。

本部分內容主要是通過對淮安市農業產業化的現狀及問題的瞭解,通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階段評析表,説明淮安市的農業產業化的目的是將現有的農業產業化推向新的高度;然後對淮安市農業產業及農業產品進行SWOT分析,初步確定農業產業化的主導產業及主導產品;最後從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國內外的實踐經驗及淮安市的自然資源稟賦角度出發論證產業前景優勢,要求把淮安市農業產業化由初級階段推向高級階段,使農業產業化體系逐步完善。

(一)淮安市農業產業化現狀

1、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

淮安市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形成的組織模式主要有“企業+農户”模式,“合作社+農户”模式,“市場+基地+農户”模式,以及“專業技術協會+農户”模式。日前,全市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也14家,較有影響力的十大生產基地,專業合作社近千個,另外還形成了“凌橋米業協會”等有一定影響力的協會。

2、農業產業化資金投入機制

由於淮安市的經濟狀況的限制,政府直接支農的資金佔經濟總支出的比重較上,農業產業化的資金投入主要是國家的政策性投入及農户的經營性投入,農户的資金除了自身積累外,還得益於淮安市的農業信貸模式。淮安市作為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起源地,自2002年由人民銀行淮安市中心支行推出基本涵蓋服務“三農”全部內容的金融新品“信用一證通”,摸索出一條金融機構支農興農的有效路徑,這條路子有效緩解了發展農村經濟的資金約束,解決了農民貸款難問題。企業及信貸投入的比重也較小。

3、農業產業化相關服務體系

淮安農業資源開發網等農業產業化信息系統,提供了政務信息、農產品供求信息、農業科技信息、政策法規信息、招商引資項目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發佈工作,增加了農業信息的獲取渠道。

農副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的建設以及在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設立150多個農副產品直銷窗口完善了農產品流通體系。

我省農業保險試點也放在淮安,市政府和保險公司合作,啟動農業保險“聯辦共保”試點這是市政府有關部門推動農業政策性保險的有效模式。2005年就有6000農户獲取絕收保險賠償,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自然災害給農户帶來的損失。

淮安市農業產業化相關體系的建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與農業產業化相關的服務體系的建設還有待完善。如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物資服務體系等。

4、農業產業化形成的產業結構(圖)

淮安市擁有優質商品糧、油料、荷藕、蔬菜、意楊、乳鴿、乾果、生豬、水產品和花生十大生產基地,形成蔬菜、生豬、家禽、水產、林果五大主導產業,產值佔農林牧漁總產值的59.5%,蔬菜及設施化規模居全省之首。

(二)淮安市農業產業化存在的問題

1、企業方面

一是龍頭企業較少,帶動能力不強。農業產業化中龍頭企業的特點是:資金雄厚、技術先進、規模大、信息渠道廣,這樣才能有較好的抵禦市場風險能力。

二是農產品產業鏈的增值不夠。龍頭企業主要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這些企業是對農產品進行初加工,小批量生產,外貿產品少,產品知名度也不高,因而在農業產業化過程難以發揮龍頭作用。

三是農產品競爭力不強。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設備較落後,加上科研實力較弱,農產品營銷方式較少,農產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從而造成農產品競爭力不強,農產品加工難以創造更大的利潤。

四是龍頭企業貸款難。信貸是當前龍頭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但是由於農業生產週期較長,農業企業在貸款上比其他行業更困難。

2、政府方面

一是政府宏觀調控力度把握不準,規劃設計工作不到位。

二是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選擇較模糊,農業資本投入方式簡單,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三是現有的農業組織機構還不能滿足農業產業化的要求。

四是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政府在農業產業化對自己的角色認識不清。

五是政府的工作方式還不能完全適應農業產業化的要求,政府工作人員不尊重市場規律和農户意願的情況依然存在。

3、農户方面

農業從業者的文化程度不高,導致農業產業化進程受到了一定的阻礙。一是制約了農户對科技文化知識的接受能力,從而使農業技術推廣面臨一定的困難;二是由於知識水平的限制,農户對市場經濟的認識不夠,從而缺少風險意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户的決策;三是農户法律知識匱乏,信用度不高,農户違約現象時有發生。

4、其他方面

(1)農業社會化服務滯後,特別是信息、技術、人才等服務比較缺乏;

(2)農業規模化經營力度不夠,農業生產難以形成規模效用;

(3)農業合作社運作不規範,缺少相關法律政策規範各主體的行為。

(4)龍頭企業與農户之間利益關係缺乏有效的監督約束和法律保障機制。

(三)經濟發展的歷史階段帶來的機遇

1、 我國工業化所處的歷史階段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業產業化是從二戰後興起,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完成.這是因為二戰後,這些國家的國家工業化已基本完成,即客觀上形成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我國目前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黨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科學論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被認為是達成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

2、 國家對“三農”的政策扶持

近年來, “三農”受到了國家前所未有的關注,農業作為“三農”問題的基礎,沒有農業的發展就沒有農村的繁榮,就沒有農民的富裕。國家支農力度越來越大,政策對農業來説越來越寬鬆,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3、 江蘇省“十一五”規劃中要求發展高效農業

《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發展高效、外向、生態、安全農業,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發展高效農業需要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省政府在推進高效農業發展過程中,還會有對農業方面的相關扶持政策,這對淮安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又是一個好的機遇。

(四)農業產業化的成功經驗的借鑑

從國內外農業產業化實踐經驗看,農業產業化有很多成功的組織模式、資本投入機制方式、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方式、政府政策制定及領導方式可供借鑑。農業產業化在發達國家已經能夠很成熟的動作,在我國的部分地區也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淮安市現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國內外成功經驗的借鑑將加速淮安市農業產業化的進程。

(五)分析

2005年全國農業產業化工作會議上,農業部部長杜青林説,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部分地區已進入創新提高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正逐步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由點狀發展向優勢產業和優勢產業帶集聚,由勞動密集型為主向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並重發展,由初級加工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單一組織模式向多元化組織類型演進。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淮安市農業產業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農副產品的特色明顯,形成了淮山藥等一批傳統優勢產品,洪澤湖螃蟹和綠頭野鴨,淮陰的乳鴿等暢銷全國各地和亞歐10多個國家和地區。43個農產品成為國家、省、市級優質產品、特色食品和綠色標識產品。近年來,“淮楊菜美食文化節”、“中國龍蝦節”的舉辦提高了農業的綜合效益。

淮安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經過近年的發展已初現雛形,根據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階段評析表(附表)可以發現,淮安市的農業產業化水平處於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初級階段,淮安市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目的是將現有的農業產業化推向新的高度。

淮安農業資源豐富。全市現有耕地600萬畝,內陸水面300萬畝,其中可供養殖水面近100萬畝。全境平原廣袤,河網密佈,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無污染,農業基礎條件十分優越。作為全國著名的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盛產稻麥棉油,畜禽、水產、蔬菜、林果名列江蘇前茅。農副產品加工形成蔬菜果品、木材、水產、絲綢、皮革、糧油等六大系列,多種經營基地鄉鎮、專業村、專業户蓬勃發展。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十一五”規劃中又體現出發展農村經濟的決心。可以説農業發展面臨的機遇是前所未有的,淮安市又擁有優越的基業基礎條件,再加上國內外成功經驗的借鑑,農業產業化的前景廣闊。

四、淮安市農業產業化的經營對策

淮安市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符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江蘇省“十一五”對高效農業及農村基礎建設和教育培訓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規劃。淮安市把農業產業化推向新的高度應緊緊圍繞黨中央和省政府的要求,結合淮安市農業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

通過對農業產業化概念的解析,對國內外農業產業化發展狀況的瞭解,聯繫淮安市農業具體情況,淮安市農業產業化如何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擺在相關部門面前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我主要是從政府、農户、企業以及其他與農業產業化相關的組織角度出發尋求對策。

(一)政府方面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政府既不能包辦代替,搞行政命令,也不能無所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科學的組織管理,需要各部門、各行業給予支持和配合,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健康發展。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切實轉變職能,對企業和農户幹不了或幹不好的事情,做好信息、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服務,協調利益關係,規範市場秩序,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結合“十一五”規劃制定本地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規劃,把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生態建設、鄉鎮企業發展、小城鎮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統籌安排。要搞好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庫建設,逐步實現項目決策與管理的科學化、程序化和規範化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及時發現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促進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政策措施。要善於總結推廣各地的成功經驗,通過典型示範,引導農業產業化經營健康發展。

1、 首先,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需要政府實事求是地搞好規劃設計工作。規劃設計要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堅持因地制宜。

2、 立足實際,探析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資本投入方式及社會化服務體系。

(1)農業產業化經營要達到較高的經營效率和經濟效益,就必須採用有效的組織形式。選擇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實質上是選擇適當的形式來聯繫農户與市場,這種形式既要能夠體現農業產業化對生產、交換行為的要求,又要符合我市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最終達到企業與農户利益的“雙贏”目標。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不同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模式。從發展趨勢看,將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户”的經營格局。從發展歷史看,有鬆散型和緊密型兩種發展類型。鬆散型是指“龍頭”憑藉其傳統信譽和為農户提供某種服務,聯結農户或基地,主要是市場買賣關係,沒有其他約束關係;而緊密型則指“龍頭”通過合同關係、股份制、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關係,聯結生產基地、農户及其他參與者主體。如果產業化經營內部具有共同產權關係者,應視為高級緊密型經濟共同體。

龍頭企業帶農户是今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模式,這是由龍頭企業的作用決定的。龍頭企業規劃與佈局要以主導產業為依託,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合理佈局,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產品綜合加工能力,逐步由初級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轉變。分析國內外農業產業化的成功經驗,以及這次到江蘇各地的調研結果看,農業部門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都有相關的扶持政策,等到龍頭企業壯大起來,龍頭企業可以發揮更大的帶動作用。

(2)充分發揮金融支持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加大農業信貸投入,增加農户貸款,為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及時有效地提供資金服務。

制定優惠政策,引進國際國內大型農業企業或外資企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集體、個人和農户增加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投入。

前面已經提到農業信貸是淮安市在農業發展中較成功的引進資本的模式,農業信貸為農户解決了貸款難的問題。淮安市在今後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中還需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創新農業資本投入模式。

(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用農業標準化推動農業產業化。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加大對優勢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起佈局合理、流通快捷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搞活農產品流通,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加強農業執法體系建設,保障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順利進行。

從國內外的農業保險實踐來看,我國要想使農業保險健康發展,發揮其在減輕農業災害損失和保持農村穩定的作用,就應該進行農業保險的制度創新,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

另外,技術、倉儲、農民科教與科技推廣等體系的建立同樣能夠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3、 創新農業產業化的領導機制。農業產業化的相關服務體系的建立需要有政府相關部門的領導。而目前的問題是農業部門分工不明確,管理不力的現象時有發生。

農業產業化的專業化要求農業相關部門的專業化,政府的機構的改革可以從實際出發設立相相關部門或領導小組,採用科學的管理辦法管理。

4、 完善農業產業化政策。實踐證明,好的農業政策能夠提高企業及農户的投資積極性。目前情況下,農業產業化迫切需要有一系列的跨行業、跨地區、跨部門的法規政策加以引導和規範,才能真正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有機協調好,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佔的共同體,以促進農業產業化進一步的發展。

5、 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素質。農業產業化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運行的,這要求工作人員也必需具備市場經濟的相關知識,要尊重市場運行規律,尊重農户意願。

6、 緊密結合國家及江蘇省政府的農業相關政策。淮安市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緊緊聯繫我國的新農村建設與江蘇省“十一五”規劃的政策,以此為契機,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突出發展園藝、和水產等高效產業。實施高效農業規模化工程,着力培育壯大優質水稻、蔬菜園藝、優質畜禽、特種水產、林業等優勢產業,發展蔬菜、生豬、家禽、水產、林果等特色產業,擴大優質高效特種水產品種養殖規模,不斷提高優質特色高效農業的規模化生產。

5、其他相關政策措施

基地建設規劃與佈局,圍繞龍頭企業和優勢農產品開發,重點發展:重點市場規劃與佈局,在優勢農產品主產區建立和完善重點農產品產地專業批發市場,形成佈局合理、交易方式先進、功能齊全、信息靈敏、安全衞生、覆蓋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佈局的重點市場。

(二)農户方面

1、提高市場經濟的認識

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供求及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傳統的作物種植僅能滿足農户的生活所需,農户只有提高市場經濟的認識才能把握市場的脈搏。但是市場變化是不容易捉摸的,政府部門及農業生產企業應充當引導作用。

2、提高農業科技文化水平

加快農村教育改革步伐,努力普及義務教育,繼續抓好掃盲工作,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辦好農業廣播電視及函授教育、農業中等專業學校和農業職業中學;農村普通中學要積極創造條件,增設農業勞動技術課程。

3、樹立誠信意識,提高保護自身利益的意識

農户違約、企業壓價現象的發生,是因為沒有相關的法律約束機制,農户和企業的違約行為產生的成本低,卻能得到短期的利益,這種現象才會發生。從長遠看,農户與企業間產生信任危機,將會損害雙方的利益。

農户要樹立誠信意識,提高保護自身利益的意識。政府相關部門要制定相關的政策,以規範農户行為。

(三)企業方面

1、確立農產品長期發展戰略

第一,農業產業化本質上講就是延伸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產業鏈”,農產品加工要提高科技水平,把利潤來源由原料生產及初加工環節“延伸”到加工、流通環節,以此來提高農產品的邊際效益。

第二,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要創造品牌優勢,必須千方百計提高產品質量、做好服務工作,同時加強品牌的宣傳,努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第三,發展外向型農業。外向農業對農產品生產環境及農產品加工企業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來説是個挑戰。但是與國際接軌是農業產業化接受國際市場考驗的必經之路。綠色戰略,外向型戰略

2、完善市場信息網絡

現代市場經濟活動是以市場信息交流為前提條件的。尤其當世界經濟進入信息時代,市場信息成為經濟生活中最活躍的因素和最重要的資源,市場信息的生產、存貯、分配、交換對社會、經濟、科技協調發展影響巨大。在市場經濟中,市場信息是市場參與者決策的主要依據,市場信息顯示、傳遞的程度、方式和範圍直接影響着市場機制的作用。

3、創新市場營銷策略

農業企業要保持可持續競爭力,營銷策略需要因勢而變,因時而變。在企業發展的各階段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以適應市的變化。

4、其他

龍頭企業要通過走產學研結合的路子或自辦研發機構,構建科技創新的主體。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積極引進、研究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逐步發展成為有自主知識產權、創新能力強的現代企業。

從長遠看,農業龍頭企業要成為農業教育推廣的排頭兵,這是由龍頭企業本身的特性決定的。一是因為企業培訓的針對性強,企業與農户是利益聯結體,企業培訓的結果要通過農户生產的產品體現出來,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經營的成敗;二是農業技術推广部門的侷限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進行農業推廣的各級性不高,這是目前的部門設置留下的弊病。

(四)其他組織方面

1、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推廣方式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技術進步不僅是中國過去、現在農業生產增長的原動力,而且還將是中國未來農業生產增長的首要推動力。因此,農業和糧食問題的關鍵在於科技。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都能產生深刻的影響,以至農業生產會因農業科技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對於對農民收入有着至關重要作用的農產品價格也肯定有影響。

讓農業技術推廣員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結合起來,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讓那些學有專長的農業推廣人員在農業產業化的實踐中發揮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樞紐作用。農業技術推廣員可以以入股的方式成為企業聯接農户的中間人,農技員通過發揮自己的專長使企業與農户獲利,同時自己可以根據原先的約定獲得報酬。

2、進一步認識批發市場在農產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

農產品批發市場是城市農產品供應的主要渠道。農產品批發市場要根據市場的供求信息,引導農户生產,及時調整種植結構;農產品批發市場可以協助農民開拓銷售市場,減少農產品流通成本。但由於農產品安全問題的存在,還需要加強農產品流通領域的立法工作。

3、中介組織由於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建立在農户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的,而國外的農業產業化的成功經驗表明農業產業化需要規模化經營,在國家政策的前提下發展規模經營,一個較科學的做法就是發展中介組織。

另外,中介組織是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組成部分,規範的發展中介組織也不失為有效的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對策之一。

4、科研院所

農業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要面向生產的主戰場,進一步明確科技攻關重點,研究開發關鍵技術,為產業化經營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鼓勵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農業技術人員,要積極參與和投身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第一線,通過技術服務、技術承包、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與龍頭企業和農民進行合作。

標籤: 產業化 農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biyemuban/69ppk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