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農業產業化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農業產業化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農業產業化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農業產業化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近年來,我市堅持科學把握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方向,深入實施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着力構建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努力提升農產品生產標準化、經營規模化和營銷品牌化“三化”水平,經過抓起步、打基礎,突出重點、整體推進,提升水平、加快發展各個階段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立產業、擴基地、強龍頭、活市場、增效益的發展思路,探索出了立足資源、面向市場、優化機制、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協調推進的產業化發展模式,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水平,走出了一條符合***實際的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
一、“十一五”期間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數量逐年增加,經濟規模逐步擴大,產業鏈條進一步拉長。目前全市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923家(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89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54家,市級332家。)佔全省規模以上龍頭企業十分之一強,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161家,過十億元的8家,過百億元的1家。實現銷售收入894億元,出口創匯14億美元。龍頭企業直接提供就業崗位26萬個,農民工就業崗位14萬個。中介組織1254家,年交易額億元以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39家。全市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户達到71%,農民通過產業化經營創造的收入佔年純收入的72%。
(一)主要經驗做法
1、抓龍頭企業建設,培育輻射帶動優勢。農業龍頭企業上聯國內外市場,下聯千家萬户,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搞活流通等功能。近年來,***市高度重視農產品企業的培育和發展,致力於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一是鼓勵龍頭企業集羣式、規模化發展。目前,全市建立了以55家企業為主體的肉製品加工產業集羣,以736家企業為主體的蔬菜加工產業集羣,以356家企業為主體的乾鮮果加工產業集羣,以388餘家企業為主體的茶葉加工產業集羣,以412家企業為主的草柳編制品出口產業集羣,以1100家企業為主體的人造板材加工產業集,以789家企業為主體的食品加工產業集羣,以盛能乳業為龍頭、40多個自動化擠奶站、46個奶牛養殖場為主體的乳製品加工產業集羣。***新程金鑼肉製品有限公司現有員工近3萬名,擁有總資產68億元,在全國各地設有14處生產基地,依託核心企業先後建設了大豆分離蛋白廠4家、紙箱廠5家、澱粉廠2家、腸衣廠4家,承租了外省市國有、集體大中型企業13處,是國內最早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09年銷售收入260個億,所在鎮因該企業的發展而成為全國著名的小城鎮。實踐證明,一個龍頭企業能夠帶活一方經濟,能夠帶起一座小城鎮,能夠帶起一個產業的發展,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注入了強大活力。二是推動龍頭企業加強經營管理和改革創新。注重引導龍頭企業加強現代化管理和企業文化創建活動,增強龍頭企業發展動力,提升企業經營管理者和廣大員工的整體素質;指導龍頭企業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監督和激勵機制,推進現代企業經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鼓勵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進行聯合協作,走產學研、農科教相結合的發展路子,推進農產品的深度開發。截至目前,90%以上的市級龍頭企業開展了企業文化創建活動,75%的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2009年,我市龍頭企業研發新產品近千個,龍頭企業產銷率達97 %。三是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接機制。針對有些龍頭企業與農户間缺乏長期穩定的利益聯結關係,導致企業生產加工沒有穩定的原料來源,農户生產的農產品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等弊端,引導龍頭企業牢固樹立“農民興、企業興,基地存、企業存”的觀念,發展訂單農業,建設合同基地,制定最低收購保護價,把企業的產品需求與農户的生產經營通過契約合同固定下來。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户的利益聯結關係呈現多樣化、規範化、穩定化、緊密化等特點。主要有合同關係(定單關係)、合作關係(按利潤返還)、股份合作關係(按股分紅)及其他聯結關係等。
2、抓產業基地建設,培育規模發展優勢。多年來,***堅持用集約化的理念指導農業產業化,推動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一是聚集特色產業規模優勢。按照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要求,積極推行連片種植和適度規模養殖。圍繞糧食主產區建設,加大對100萬畝以上糧食主產區的扶持力度,集中建設糧食優勢產區。圍繞建設 “八大特色農業產業帶”,加快調整種植業結構,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圍繞建設“六大畜牧業生產區”,大力發展特種養殖,推進畜牧大市向畜牧強市轉變。圍繞建設網箱養魚和池塘養魚“兩大漁業生產區”,大力發展生態漁業、品牌漁業、高效漁業。在此格局引領下,全市已建成600萬畝商品糧生產基地,100萬畝花生生產基地,100萬畝高效蔬菜生產基地,100萬畝優質果品生產基地,300萬頭生豬生產基地,200萬隻肉羊生產基地,15000萬隻肉雞、鴨生產基地,1500萬隻兔生產基地,1萬畝淡水魚生產基地。二是推進土地規模化流轉。在堅持土地承包經營權30年不變的前提下,建立完善農村土地有形市場體系,積極引導農民進行多種形式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探索出了龍頭企業租用、農民專業合作社承接、親友轉接、農户間互換租賃四種主要流轉形式,將分散的土地化零為整,形成了 “一社一大片、一企一基地、一户一大塊”的土地經營格局。全市918萬畝家庭承包土地中,實現有序流轉的58萬畝,佔土地承包面積的6.3%。其中,千畝以上連片耕種的大户33個,百畝以上連片耕種的大户150個,50畝以上連片耕種的大户1600多個。三是膨脹產業鎮、專業村規模。堅持把培育專業村、特色鎮作為發展農村規模經濟的重點,依託優勢,因地制宜,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較好地推動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產業化經營催生了一大批畝收入過5000元、過萬元甚至更高的專業村鎮,一大批人均收入過萬元、幾萬元的村莊,一大批村企一體化、就地城鎮化的現代化新農村。目前,全市共發展專業鄉鎮89個,佔49%。 蒼山的蔬菜、郯城的銀杏、平邑的金銀花,臨沭、郯城、河東的杞柳,莒南、臨沭的茶葉已經叫響全國,成為知名的特色之鄉。共發展專業村4550個,佔63%,其中種植型專業村2400個、養殖型專業村790個、加工型專業村220個、流通型專業村610個、旅遊型專業村440 個。
3、抓合作組織建設,培育產業承接優勢。近年來,***市適應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順應農民羣眾的願望,創造寬鬆的政策環境,因勢利導,精心培育,促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壯大。目前,全市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到11868個,入社成員84萬人,吸引和帶動農户99萬户,年銷售農產品664萬噸,年經營服務總收入259億元。一是擴大農民專業合作社覆蓋面。2005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堅持一年一次現場會、一年一次表彰會,完善政策,推廣經驗,鼓勵引導農業大户、龍頭企業、批發市場、基層站所、供銷組織、農村幹部、學會協會領辦聯辦合作組織,促進了資源集約型、資產經營型、技術服務型、市場對接型、龍頭企業帶動型、資金互助型、綜合互助型等七種類型合作組織競相發展。這些合作組織既有勞動、產品、土地的聯合,又有知識技術、資產、資金等要素的聯合;既有經濟項目的聯合,又有農業設施項目的聯合。蓬勃發展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涵蓋農業農村發展的多領域、多層次。全市參入各類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户達到70%以上。二是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要求,對已組建的合作組織進行了嚴格的規範,重點指導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議事決策、財務管理、資產運營等內部管理制度。對有一定收益的合作組織,指導其健全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探索實行按交易額分配、按股份分配等多種分配方式,促進了合作組織的規範有序發展。目前,我市合作組織在工商部門登記2506家。三是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發展。通過建立投入機制、實行税費優惠和人才扶持等政策,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走規模化發展路子,做大“航空母艦”,相繼組建了一批輻射帶動力強、服務功能齊全的專業合作社。目前,我市合作組織經營資產在500萬元以上的有100多家,100萬元以上的近1000家;合作組織成員100人以上的佔合作組織總數的三分之一。蒙陰縣文友養殖合作社是一個跨縣域、跨市域聯合的的合作社,擁有社員360多户,建養殖大棚380多個,合作社固定資產達到440萬元,流動資金300多萬元,年實現產值8000萬元、為養殖户創造利潤1000多萬元。
4、抓農業品牌建設,培育市場競爭優勢。近年來,***堅持把農業標準化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緊密結合、與培育名牌農產品緊密結合、與農技推廣緊密結合,促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紮實開展,強壯了農業產業化的筋骨。 一是加強農業標準化基地建設。本着依託資源、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合理佈局的原則,在全市建立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標準化示範企業、標準化示範市場,加快標準在生產、加工、流通環節的推廣和應用。通過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出口農產品“綠卡行動計劃”,組織制定了蔬菜、果茶、中藥材等主要農產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推行了“一冊、兩書、三證”管理制度,促進了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全市共建成農業標準化基地350多處、面積300多萬畝,其中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15萬畝。二是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全市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培植現代農業發展新優勢的高度出發,以打造品牌農業大市為目標,突出特色,創新理念,健全體系,搭建平台,積極培育和發展品牌農業,推動農業資源大市向農業品牌大市轉變,走出了一條具有沂蒙特色的農業品牌發展路子。目前,品牌經濟已佔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的40%以上,註冊農產品商標2400多個,認證省級及以上名牌農產品12個,建成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266萬畝。其中,國家名優農產品5個,***名牌農產品7個,市級名優農產品140個。6個商標被認定為馳名商標,23個商標被認定為著名商標。“金鑼牌”高温火腿腸、“魯洲牌”澱粉糖等產品榮獲中國名牌產品; “平邑金銀花”、“蒼山大蒜”註冊為地理標誌商標,“莒南板栗”、“臨沭柳編”、“塘崖大米”、“蒙陰蜜桃”等正在積極申報註冊地理標誌商標。中國銀杏之鄉、中國杞柳之鄉、中國大蒜之鄉中國蘋果之鄉、中國茶葉之鄉、中國草莓之鄉、中國金銀花之鄉、中國板栗之鄉、中國西瓜之鄉、中國核桃之鄉、中國花椒之鄉、中國香椿之鄉、中國長毛兔之鄉、中華蜜桃之鄉相繼花落***。蘭山、***被國家質監總局授予“創建優質人造板產品生產基地先進區(縣)”。“沂蒙之星”勞務品牌被評為“***省首屆馳名勞務品牌”。三是建立健全農產品監測體系。加強了市、縣區、鄉鎮、企業監測機構及設施建設,在全市已形成了以市農業質量檢測中心和兩個省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為依託,以縣區監測中心為骨幹,在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標準化生產基地設立農產品質量檢測點的農產品質量監測網絡。積極開展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和產出品的全方位檢測工作,為實現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全程質量監控提供了保障。同時,搞活投入品市場監管,開展農業綜合執法活動,對農業投入品進行專項整治,對影響農產品質量較大的農藥、化肥市場進行整頓清理,從源頭上杜絕了高毒高殘留農藥等禁用農業投入品進入市場經營。
(二)存在問題
儘管龍頭企業發展加快,但站在全國乃至全球的視野,從推動現代農業跨越發展的角度來看,還存在一些值得考量和亟待改進之處。主要表現在:
1、多數龍頭企業存在競爭能力弱,抵禦風險能力低,缺乏大規模的外向型農業龍頭企業,大多數是規模較小的初加工企業。這在客觀上影響和制約了產業化的發展壯大。 我市農業產業化企業初級產品多,精深加工較少,產品附加值低,產業鏈條短,產值税收比小,具有深加工能力的企業少。同時,品牌和區域影響力不夠強,知名度不夠高,造成外地客户對我市肉鴨、糧食加工及罐頭加工等產業瞭解少,影響了產業進一步擴大。
2、基地建設滯後,規模效益不明顯。受長期以來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經營的傳統模式影響,導致產業規模小而分散,很難形成種養大户,客觀上制約了產業化發展,不利於形成規模、形成基地。形不成商品優勢,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3、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户與龍頭企業、龍頭公司和中介組織之間關係鬆散,還未形成規範、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註冊專業中介組織較少,農民經紀人大部分文化層次在高中以下,素質低。銷售渠道不暢、造成豐產不豐收等現象,不同程度上挫傷了羣眾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積極性。
 4、妥善處理企業與基地的關係,中介組織需要加強。有些企業開始與基地合作時關係良好,經過一段時間,在收購、利益分配上往往就發生分歧,甚至分裂,給雙方造成損失。中介服務組織不但數量不多,而且專業性不強,服務功能差,有時難以擔當聯繫企業與農户的橋樑。
5、經濟發展環境需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直接從事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有利於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是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主力軍,應給予更多扶持和理解。目前還存在優惠措施不到位、政策扶植力度不夠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着全市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
6、缺乏科學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利益機制不健全,農業產業化一體化的經營層次不高,企業與農户就會經受雙重風險。在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企業與農户與基地的利益連接,大多數還停留在鬆散的結合上,企業與農户之間沒有法律約束力,企業按市場價收購農户的產品,不與農户承擔風險,農户也沒有參與意願和合作要求,在賣方市場條件下一旦市場稍有變動,企業與農户將會雙雙受損。
(三)面對新困難與挑戰,為保證我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健康發展,我們提出以下建議和對策:
1、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適當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規模,很好的整合全市農業產業化千萬資金,集中起來辦大事。我市規模以上龍頭企業數量居全省第二位,而產業化主管部門每年僅獲得300萬元用於龍頭企業發展的財政扶持資金,不足濟寧市的十分之一。
2、強化金融服務。金融機構應與龍頭企業同呼吸共命運,適度放寬條件,降低門檻,實現雙贏。特別是農業發展銀行應加大對我市龍頭企業貸款的支持力度。
3、加強龍頭企業運行管理及產品質量監管。對已命名的市以上龍頭企業加強管理,定期監測,定期淘汰,定期補充,使全市龍頭企業羣體始終保持健康活力。龍頭企業要積極建設安全優質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相關標準的要求,採用國際標準及出口目標國的標準組織生產、加工農產品,打造自己的拳頭產品和名牌產品,並不斷豐富產品種類。
4、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科技含量,積極開展農產品的深加工發展。鼓勵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合作,增加科技開發的投入,引進先進的工藝、設備和技術,提高產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從主要侷限於少數產業、產品及加工、銷售環節,逐步向種植業、林果業、畜牧業、水產業和工副業的多產業、多產品擴展,產業鏈條逐步向科技、教育、生產、基地、加工、運輸、營銷、服務等多環節延伸,向形成全方位、全過程、多層次、多領域、多角度的大產業體系方向發展。
5、合理佈局,建立長效發展機制。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和方針戰略,發揮我市的地理和區位優勢,引導全社會資本、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向重點產業傾斜。各縣區之間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合理分工,實現優勢互補,避免同業競爭,全市共下“一盤棋”。
6、加強國內外市場開拓。每年國內外影響力較大的農產品展會多個,因資金不足,我市參與度有限,從去年我市參加深圳展會情況看,效果很好,是集中擴大市場知名度,增強品牌效應的很好的平台。
二、“十二五”期間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
   “十二五”期間,我市將牢牢把握新的發展機遇,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力爭農產品精深加工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一批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產品。
“十二五”發展重點:
(一)培植壯大龍頭企業,引導中小企業集聚,加快企業自主創新,提高創新在企業中的整體效應。積極培育關聯度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發揮其產品輻射、技術示範、信息擴散和銷售網絡中的龍頭作用。
(二)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提升龍頭企業競爭力。提高企業品牌意識,推動生產要素向名牌產品和優勢企業流動,通過品牌企業聚集效應,培養形成區域品牌。
(三)抓好產業鏈條延伸,構建龍頭企業分工協作體系。以主導產業為導向,明確產業延伸的方向和重點,發展研發、製造、銷售、物流及其他生產性服務業一體化的產業鏈體系,提高產業協作配套水平。
(四)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增加資金有效供給。充分發揮商業銀行金融主渠道作用,積極搭建銀企互動平台,逐步建立政府搭橋、企銀對接、合作多贏的機制,加強重點企業、重點項目與各類金融機構對接與合作。
(五)構建公共服務平台,為龍頭企業發展保駕護航。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探索推進面向龍頭企業的多形式、多層次的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三、我市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
2003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先後出台了5個關於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有關文件。特別是2008出台的《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見》,明確要求從財政、税收、信貸、用地、用電等方面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其中26項財政和税收扶持政策,鼓勵龍頭企業開展招商引資、進行技術改造、開拓國內外市場,膨脹了龍頭企業規模。
1、加強財政、信貸扶持。設立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市財政每年安排300萬元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給予扶持,對農民合作組織開展信息服務、技術培訓、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農產品質量標準認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和市場營銷等給予補助。加強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信貸扶持。
2、金融信貸服務。各銀行把扶持龍頭企業作為信貸支農的重點,在資金安排上給予一定傾斜。
3、提高企業品牌意識,積極培育國家、省名牌產品,對評選為“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給予大力宣傳和重點扶持。
四、對各級龍頭企業申報和動態監測管理的建議
1、加快對各級龍頭企業的監測和淘汰速度,建議每年至少一次淘汰替補的機會。
2、對企業的動態監測設立具體標準,嚴格按指標監測,不符合要求的企業按要求整改,整改不達標的儘快取消並遞補。
3、建議加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動態監管力度,把真正有實力、有發展潛力的龍頭企業不拘泥於名額限制,向上推薦申報。紮實落實對企業的各項優惠措施,扶持資金及時到企業賬户,減少中間環節。
4、省、市、縣加強協作和銜接,共同做好對企業的監管工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kz89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