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德育論文模板 >

大學德育論文 (優選【精品多篇】

大學德育論文 (優選【精品多篇】

大學德育論文 (優選【精品多篇】

大學生德育論文 篇一

摘要:隨着網絡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和領域,網絡對大學德育教育的影響也十分突出。文章闡述了網絡對大學生身心的影響;分析了網絡對大學德育教育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了網絡時代大學德育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德育論文

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能夠影響國家未來的命運,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一方面,現在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進行不斷的改革,各種深層次的矛盾也慢慢的顯露出來;另一方面,從國際上看,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教育國際化日益明顯,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這一切都會在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產生劇烈而深刻的影響。

關於大學德育的途徑有如下幾點思考。

1、弘揚民族精神,引領新時期的德育工作

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就是民族精神。只有民族的才能成為世界的。韓國之所以能夠衝破美國的統治和日本的奴化教育,讓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一席之地,靠的就是這種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培養在韓國德育教育的過程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它無論何時都以民族精神為契合點,團結全部的韓國民眾,培養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以及為國獻身的精神,這也是韓國德育教育的一個成功之處。

新加坡是一個以移民為主的國家,多元化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使得新加坡政府更加重視民族精神的培育。以儒家文化為依託,結合西方民主思想,形成了一套適合自己國情的教育環境,併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美國也十分重視本國的德育教育,充分發掘其中的歷史資源,樹立典型形象,培養美國民眾作為美國人的自豪感。這一點確實值得中華民族學習。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發展歷史的文明古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是我國的民族精神。在新時期的建設中面對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之間的碰撞,一定要把培養民族精神當成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才能一直保持我們的民族特色,進而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培養民族精神,要通過歷史教育來激發國民的民族精神。通過對青少年進行古代史,特別是近現代史的教育,使他們瞭解本民族的發展歷程。但在現實教學中,由於大學聯考指揮棒的存在使得歷史課程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而且在歷史教學中也存在層次性、針對性不明顯,沒有考慮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接受能力的問題,強於灌輸,這些都是造成歷史教學低效性的原因。

2、借鑑東西方文化精華,發展新時期的德育內容

什麼樣的德育內容才會為當今的大學生喜愛並接受呢?

時代在前進,生活在這一時代的青年人,無論從知識量上,還是思維方式上都和以往有了巨大的差別。他們更加關注個人的奮鬥和前途,更加註重自身權利的維護和競爭,更加崇拜實力,更加喜歡去享受生活,而不僅僅是奉獻和犧牲。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應建立與大學生德育需求相銜接,與世界文化相融合,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協調,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此外,更為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雖然我國仍有多種宗教存在,但長久以來,受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和文革批孔的影響,儒家文化受到很大的衝擊,導致舊的道德觀念慢慢被人們拋棄,但是新的道德觀念並沒有形成。西方思想隨着改革開放介入進來,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局面。國民的價值觀開始陷入了混亂的狀態,這時,德育工作者要給兩種文化一個正確的定位,一定要認真做好引領民眾道德觀念的工作。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借鑑西方法制民主思想的同時,不要忘記繼承儒家文化的精髓,不斷髮展新時期的德育工作。

3、運用“以器傳道”,創新新時期的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的創新有利於德育實效性地提高。我國古代就創造出一種“道在器中,以器傳道”的德育教育方法。即以日常禮儀規範為載體進行道德教育。通過培養人的行為習慣,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影響人的心理,直到固化為一種道德觀念,並在平常的生活中以此作為道德行為判斷的標準,慢慢的就會形成自己的道德觀。宋代思想家程頤為了讓兒童在有趣的活動中得到養正,創作了“灑掃、應對、事長之節”的通俗詩歌,讓兒童“朝夕歌之”,並伴以舞蹈。我國教育工作的重點一直是堅持教育創新,優化教育改革。德育教育與青年“習與智長,化與心成”,時間長了,潛移默化的就完成了社會道德規範的教育過程。

另外,德育教育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德育工作者應擺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大學時期,認知能力逐漸成熟,具有很強的自我判斷能力,有自己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這一階段主要是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判斷和辨析能力。讓他們去分析一個行為為什麼是道德的,或者為什麼是非道德的,鍛鍊大學生自我的道德判斷能力。然而,在目前道德教育的現狀中往往是顛倒教育的階段,這也是道德教育的一個問題所在。所以,我們以後德育工作始終堅持的一個重要方面應該就是不斷的開創新的德育工作方法。

大學德育論文 篇二

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在《樂論》中説:“樂者聖人之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從中可以看出,音樂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説過:“美妙的音樂,奇妙的節奏,優美的旋律和那令人心馳神往的音響是體現人們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手段,是人們形成美好心靈和純潔精神的來源。”由此,更驗證了“音樂對於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道德修養具有重要作用”。現今很多大學均已開設了音樂選秀課程,通過讓學生們欣賞一些具有藝術性、思想性的作品,培養學生們的藝術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與道德品質。由此可見,瞭解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

當前我國普通高等院校的“高校音樂教育”並不是以音樂專業的學生為對象開展的教學活動,而是專指以非音樂專業的學生為教學對象、以傳播音樂知識與文化、提高學生們的音樂鑑賞水平而開展的相關課堂教學活動以及校園音樂文化活動。音樂不僅可以影響人的情緒,在潛移默化中還可以影響人的心靈,因此,可以把音樂作為實施德育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現對於高校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做一闡述:

1、陶冶情操、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音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音樂是隨着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的發展的,音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充分反映了不同國家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能夠得到廣泛傳唱,並被傳承下來的音樂便是音樂的精華,它不僅反映了當代的特徵,同時也是當代道德情感的昇華,是美的體現。通過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在優秀音樂作品的引導下,接受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洗禮,有助於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年代,音樂節奏慷慨激昂,富有動力,象徵着中華兒女為扞衞祖國的完整與安全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走進新時代》描寫了改革開放後人民羣眾的喜悦與激動的心情,表達了中華民族的豪邁氣概與大無畏精神;《我和你》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主題曲,整首歌旋律簡單、內涵豐富、曲風温暖、具有濃濃的中國味又體現了一定的國際範,表達了中國人民的含蓄內斂,又體現了睦鄰友善的外交原則。這些優秀的音樂作品滲透了濃濃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這些音樂的所宣傳的美好情感與積極向上的精神,深深震撼着學生們的心靈,不僅能夠讓他們瞭解國家不同時期的發展狀況,對他們今天的思想與行為予以引導與教育,另一方面也激發大學生們愛家、愛校、愛黨、愛國的熱情,深深地陶冶着大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操,使他們感受到並逐漸的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偉大。

2、培養大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

高校音樂教育不僅包括音樂欣賞與鑑賞課程,還包括音樂藝術實踐活動,最常見的便是合唱比賽、樂器演奏、羣體舞蹈表演等。可見,這些活動依靠個人的力量並不能完成,而是需要集體合作、相互協調來共同完成的。以合唱比賽為例,在選曲時便要選擇適合集體演唱的、積極向上的歌曲,同時,每個成員都要認真的領悟作品所要表達的感情,在編排的過程中,男生與女生之間、每個聲部之間都要在節奏的把握方面、情感的表達方面協調統一,要有全局意識、團隊協作意識,切勿抱怨搞獨立。只有每個成員之間相互關愛、相互鼓勵、相互配合,相互包容,相互協作,合唱的效果才能達到最好。由此可見,音樂教育有助於培養學生們的集體主義精神,而這種團隊意識的養成也推動了高校音樂教育的順利開展。高校的音樂教育為德育工作的開展起到了獨特的積極作用,由此很多高校還專門設立了“12?9紅歌比賽”活動,鼓勵學生傳承中華精神、豐富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培養大學生們的集體主義精神。

3、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精神

隨着改革開放的發展,社會對於大學生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除了要紮實的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之外,良好的道德品質與創新能力也已成為重要的衡量標準。實踐表明,高校音樂教育已成為了發掘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優秀的音樂作品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它本身藴含了豐富的美的元素,有研究表明,音樂能夠促使人的左右腦相互合作,提高人的學習能力與智力水平,激發創造性的思維與行動。愛因斯坦曾説:“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中啟發而得來的”。由此可見優秀的音樂可以激發人們的創造能力、培養人們的創新精神。因此,當今社會上(無論是教育家、科學家還是社會學家)形成了一個基本共識,即沒有想象力就沒有創造力。因此,高校音樂教育可以通過教導學生們賞鑑音樂作品的方法,創造音樂鑑賞的機會,來提高學生們的洞察力,高校音樂教育也可通過鼓勵學生們創作音樂作品,來培養學生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們也可以通過參加音樂創新和音樂藝術實踐來培養自身的實際操作能力。總之,音樂對於提高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其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激勵大學生積極向上

當今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並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健康。對於剛步入大學校門的學生而言,一下子掙脱了家長、教師以及沉重的學業的束縛,進入一個相對而言完全自由的環境中,由於缺少主見,沒有一定的學業規劃與職業規劃,很多學生都會對大學生活感到極度的迷茫,大部分孩子開始沉溺於遊戲不能自拔,變得頹廢不堪。

對於即將走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由於學業、就業、情感壓力大,又不懂得心理的調節與舒緩,導致了身心疲憊、心理抑鬱等現象。優秀的音樂作品通常都傳遞着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能夠撼動人的內心。經常處身於良好的音樂氛圍中,慢慢的便會產生一種激勵作用。高校音樂教育通過塑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對學生進行薰陶,可以對每位學生的內心產生震撼作用。通過奮發向上的音樂氛圍喚醒大學生對生活、對學習、對身邊的人、對校園以及對社會的熱愛,激發他們走出頹廢,奮發向上。

二、高校音樂教育德育功能的實現途徑

1、端正高校音樂教育理念

對於高校的領導而言,重視高校音樂教育,端正高校音樂教育理念,是充分發揮高校音樂教育德育功能的重要前提。

高校音樂教育要以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為核心開展教學活動。教育教的是一種學習方法,對於高校音樂教育而言,要教會學生基礎的樂理知識,培養學生對音樂語言要素的理解及運用能力,從而提高音樂鑑賞能力。通過長時間的薰陶,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會逐漸摒棄低俗音樂,愛上積極向上的音樂作品,受到優秀作品的薰陶,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操、集體主義精神等等都會得到挖掘與提升,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達到一定的德育功能。此外,音樂是無國界的,高校在開展音樂教育的過程中,也可借鑑國外優秀、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法,促進音樂德育功能更好的發揮。

2、提高高校音樂教師的個人素養

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教育已變得越來越重要。推行創新教育,首先要具備創新教育的引導者,即教師。對於高校音樂教育的教師而言,首先要具備創新意識,要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接受並善於運用新鮮事物,創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其次,要熱愛音樂、熱愛教育。高校音樂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高校音樂教師必須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要積極向上、充滿活力。再次,要具有極強的專業性。要有完整的音樂知識結構,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只有這樣高素質的音樂教師才能保證高校音樂教育德育功能的充分發揮。學校要儘可能的組織教師進行學習與交流,提高教師素養。

3、豐富校園音樂文化活動,營造健康的校園氛圍

高校應鼓勵音樂教師及校園社團多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音樂教育活動。教學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不應該僅僅侷限於課堂上,越過那十幾平米空間的隔斷、幾十分鐘時間的限制,還可以藉助豐富多彩的課外音樂教育活動,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比如可以組織成立本校的大學生藝術團、合唱團、舞蹈隊等等,每週定期組織訓練,鼓勵學生們參加比賽及大型演出,將音樂的魅力讓更多的人看到。同時,學校社團應積極舉辦歌唱比賽,如校園十佳歌手大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的舞台,讓更多的學生接受德育洗禮、得到德育教育。學校團委也應積極組織學員的紅歌合唱比賽,激發學生們的團結合作能力,激發其集體主義精神,傳承紅色文化。

學校相關社團可在音樂教師的指導下,聯繫音樂家,在本校定期舉辦音樂教育講座。音樂教育講座應結合大學生的特點設定不同的主題開開展,邀請在音樂方面具有造詣的人士來參加校園的音樂講座,通過講述自己的音樂歷程、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方法、音樂對自身的等方面內容,結合不同的主題來影響、感染學生,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三、小結

總之,高校音樂教育具有強大的德育功能,可以陶冶情操、樹立團結協作意識、傳遞積極向上的觀念等,那麼,高校的領導者要對高校音樂教育足夠的重視,鼓勵高校音樂教師積極提高自身素質,深入體會並挖掘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豐富音樂課堂教學內容,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音樂文化活動,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

參考文獻:

[1]王玉。高校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芻議[J]。才智,2013(01)。

[2]包小兵。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滲透[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8(02)。

[3]卞春泉。高校音樂教育德育功能實現的途徑[J]。藝術教育,2012(11)。

大學德育論文 篇三

在新課程的改革中,德育教育含有一定的藝術氣息,班主任在開展德育教育時,可以採用多種方式靈活運用,以期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具體的工作中,要因人而異,實現多種方式和策略的轉化、並存。高中階段學生的身心都在逐漸發展的階段,德育教育也要隨着學生的身心發展改進德育教育的具體內容和策略,要符合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社會價值觀。

1、德育教育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

在新課程改革中,學生是一切教學工作的主體,教師是引導學生形成能力,學習知識的引導者。高中時期,班主任是學生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擔者。在新課程背景下,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要時刻注意以學生為根本出發點。高中時期是學生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開展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要最大限度地發現學生的特點,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整個德育教育的過程中,班主任要包容學生。德育教育是伴隨學生的學習生活開展的,班主任要了解學生各科目的學習進度、效果、課堂上的表現情況,從學生的態度和現狀出發,分析學生的性格特徵,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瞭解學生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而解決問題。在具體的情景中,學生也能接受班主任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單一地進行德育教育講解。學生在高中時期,已經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他們會對事情產生自己的想法並且付諸實踐。但是學生還沒有接觸社會生活,學生的環境比較單純,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佔很大比例。學生這種實際的情況使得他們會經常犯錯誤,班主任要有耐心和包容心。要理解學生犯錯的行為,並且要採用認真的態度,與學生溝通問題發生的原因、過程和結果,再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在學生犯錯後,如果不問緣由武斷地下決定、指責,學生的負面情緒會非常大,對學生正確的人生觀的形成有很大的負面作用,並且會影響到班主任管理班級與整個班級的德育工作的展開。

在瞭解學生問題的具體情況後,班主任要採用有效的多種方式和策略,使問題得到妥善的解決,使學生的態度向積極的方向改變。德育教育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急功近利會適得其反。班主任是德育教育的具體內容執行者,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會留下很深的印記,學生積極參與和配合,德育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效地開展。在班主任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要因材施教。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都有其獨特且獨立的個性。學生在高中時期已經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行為處事的方式,他們已經基本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學生在知識經驗、情感體驗、思維方式以及行為方式等方面還需要提高和完善,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的同時,班主任要幫助學生在符合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修正思維和行為方式。德育教育中學生的個性差異非常重要,班主任要尊重差異性的存在,不能按照統一固定模式和標準來要求學生。班主任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採取不同的德育教育方式和策略或是多種方法的混合。下面以一個住宿學生的情況為例。這個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表現正常。在某天上午一節課中缺課,最後在運動場上找了回來。幾天之內這種情況並未再次出現,但是幾天之後,學生再次缺課。這個時候不能再次直接把學生找回到班級,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因素。在運動場上學生結束活動後,班主任根據情況進行溝通,學生保證不會在上課時間缺課。高中時期的學生已經對是非對錯有了基本的認識,有些道理他們是明白的,班主任可以在適當的場合提醒,以合理的方式做好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2、不斷地探索研究使德育價值充分實現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班主任開展德育教育工作要摒棄傳統封閉式的德育方式。班主任對德育教育的工作方法和策略要與時俱進,時時創新,在實踐中探索更為有效的方法,並且運用於實踐當中,再優化和完善。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都是不一樣的,開展德育工作的方法也不盡相同。班主任可以在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探究新方法。高中班主任開展德育教育工作要以身作則。單一的説服教育已經不能在德育教育中有明顯的效果,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班主任要以身作則,嚴於律己,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學校環境中,學生會把自己佩服的老師當作自己模仿的對象,班主任要系統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德育素養,時刻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起到班主任的模範作用,做好學生的引路人。

3、總結

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有新的要求和目標。班主任在開展德育教育的工作中,要堅持學生為主體是根本出發點,採用多種方式和策略。使得德育教育在良好的氛圍中開展,學生積極參與和配合,班主任以身作則,轉變傳統的封閉式的德育觀念,才能實現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

大學德育論文 篇四

一、我在大學裏形成的道德觀

一般我們説的道德觀主要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我個人認為大學是一個準社會,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場所,磨練自己的各個方面。道德觀在我的心中是從小開始慢慢形成的。一個良好的道德觀可以指導我們走向正確的道路,發揮自己的人生價值。

社會公德是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基本道德。它是人們為了維護公共生活、調節人們之間的關係而形成的道德行為準則和起碼的生活公共準則。在我國,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是基本的社會公德。作為一名大學生,我覺得擁有這些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我們現在是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但是這並不是全部,一個人的德行比這些更重要。這些都是我從小就形成的,我想也是我一生都應該遵守的公德。

職業道德,就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繫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大學裏可能這方面涉及到的不是很多,但是這卻是人生的一大課程。很快我們就要步入社會,我們要開始工作。其實在大學四年裏,我一直在規範自己,怎樣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有用之才。在大學裏,我看到老師們教書育人、為人師表,這是他們的職業道德。他們讓我在潛移默化裏學習着。今後不論是從事哪種事業,我都會遵守職業道德的。

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是調節家庭內部成員和家庭生活密切相關的人際交往關係的行為規範。涵蓋了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係。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是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一個和諧的社會需要有和睦的家庭。不知道是為什麼,隨着年齡的增長,隨着在大學裏時間的飛逝,我越來越尊敬我的父母親,不知道是為什麼。我的父母親對兒女的家庭教育就非常的嚴格,這也讓我更深刻的懂得了家庭的重要性。

二、我的法律和紀律觀念

雖然在大學裏,我們是以學生的身份,但是我們已經成人,已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有時候我會從一些媒體上看到有關大學生搶劫,犯罪,也會和同宿舍的一起討論這些問題。其實他們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可能就沒有想到嚴重的後果,也是法律淡泊。雖然我不是學習法律專業,但是最基本的法律知識還是要知道的。在大學裏,我們有大量的時間來閲讀相關的知識,我也看了一些。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學校的紀律是作為大學生首先應該遵守的。在大學四年裏,我遵守學校的各項紀律,考試不作弊,不無故曠課早退,按時完成課程作業。

三、心理素質問題

(一)心理健康

在北京理工大學,上級領導特別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記得剛上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我還參加了心理健康的社團,有一個非常漂亮的老師給我們講了很多的有關心理方面的問題。其實現在大學生在這方面還需要更多的教育,因為經常會聽到有大學生因為承受不了了心理壓力而選擇了輕生的。我當然是不會這麼想的了。我們學校的心理諮詢也辦得非常好,在大學四年期間我聽了很多有關報告,受益頗多。

(二)同學關係和人際交往

我的性格是屬於那種慢熱型的,脾氣很好,很容易和人相處。大一下半學期的時候,我在同學的投票選舉之下當選為班長,同學們都喜歡我的性格,平時有什麼事情的話總會找我,當然班裏同學們的關係也非常的融洽。我倒是覺得自己也並沒有什麼,倒是我們的班非常的團結,在各個評比中,我們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大學裏,我也參加了學生會,社團等活動,結識了很多的朋友,也認識了很多的老師。我覺得他們對我來説是一筆財富,認識了很多的人,他們會時不時的提醒我該怎麼做,同時也學會了怎樣與人相處,尤其是與不是很熟的人相處。

四、思想素質問題

什麼才是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呢?在德育課上,老師教了我們很多。我也談一下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所謂世界觀,就是人們對於整個世界總的、根本的看法和觀點。我們應該樹立自覺的科學的世界觀。所謂人生觀,就是人們關於人生目的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所謂價值觀,就是人們對人生價值問題的根本看法和態度。

我覺得樹立集體主義觀念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生活在一個集體社會中,脱離了這個集體,個體將無法生存。在中學的時候,我們知道,到了大學,我們應該更加深刻的理解。成果單靠一個人是很難搞出來的,除非你是非常非常聰明的大科學家(但是那畢竟是少數)。我們需要集體的力量。團結就是力量。在一個大集體中我們要學會謙虛,學會勤勞。我們應該熱愛集體。在大學中,我所在的班集體就是一個非常團結的班集體,我熱愛這個集體,大家同樣也是這樣,所以不論是什麼樣的事情,我們都會做得非常好。

五、政治觀念

我所學的專業是軍工專業,我非常地熱愛國防事業,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報名參加了校內國防生的選拔,並且很幸運的是,我被選上了。從此,我就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國防生。國家的強大離不開國防事業的強大,畢業後我要先在一個軍級研究單位工作,鍛鍊自己。我也希望自己能夠把在大學裏學到的東西應用到工作當中去,發揮一下自己的一點力量。

我信仰共產主義,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在入黨介紹人的介紹下,我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共黨員。從此我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格了。黨員的標準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在自己的德行方面。我也總怕自己做的不夠好,我一直在努力着。

早知道我們的國家地大物博,民族眾多,但是真正的體會到還是到了大學以後。我們班裏有不少是少數民族的。從我們這個小集體中的那種互相幫助,想出融洽的關係中,就可以看到我們的國家各民族之間是多麼的團結。我曾經參加過彝族自己的節日——彝族年,那是在彝族同學的介紹下去的。我非常地開心,彝族人也非常地好客,我們看彝族歌舞,吃彝族飯,看彝族服飾,看彝族畫展。那次,我學到了很多,實際體會到的真的是感覺不一樣。

六、文化素質

説到底,我們還是學生,學習是我們的主業。在這大學四年裏,我一直沒有在這方面鬆懈。我覺得自己在高中時候打下的基礎還是不錯的,所以在大學學習的時候,並沒有感到有太多的壓力,但是由於大學上課的時候速度比較快,要掌握的知識非常多,所以課後必須得多看書。我特別喜歡去圖書館,我們學校的圖書館也非常地不錯,館藏的書還是比較全的。在這四年中,我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班裏的前茅,最後還被保送為本校的碩士研究生。

學習理工科的學生往往會忽略文化修養方面的提高,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做得就不是特別的好。仔細察看一下自己在圖書館所借的書,幾乎很難找到幾本是有關文化素養的,其實我也不是不喜歡,高中的時候我讀了很多的名著,很多的詩歌。那時候也需要積累這些。到了大學後,由於課業覺得有些多,課餘時間又想多多的參加一下社會實踐,所以看文學書籍的時間就越來越少了。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的差距還很大,今後應該多多補補了。

我的業餘愛好還是挺多,喜歡打羽毛球,喜歡看電影,等等。平時學校,學院,班級組織的活動我都積極地參加,我覺得這些都很鍛鍊人的,並且也開闊了眼界。

大學德育論文 篇五

摘要:

德育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體育教學情感目標的重要方面。本文針對體育遊戲的特點,在體育遊戲中把學生身心活動、遊戲內容與遊戲要求、意識動作、理論實踐等結合起來,從滲透規則意識、團隊意識、自信意識、誠信意識出發,寓德育於體育遊戲之中,讓學生既掌握技巧又明白事理。

關鍵詞:

德育教育;體育遊戲;規則;團隊;自信;誠信;滲透

德育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學校體育教育是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領域,在體育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利用體育的特點和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寓德育教育於各項體育活動之中。由於國小生天性好動,體育遊戲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多彩、競爭無處不在,國小生對體育遊戲尤為喜歡,在體育教學中,大部分的教師都願意在體育活動中採用體育遊戲。體育遊戲的規則、競爭、合作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所以在體育教學中要寓德育於身體活動之中,把德育自然滲透到遊戲之中,讓學生在做遊戲的同時,受到思想上的啟迪和情操上的陶冶,並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與實踐,達到春雨潤物、情景交融、潛移默化的功效。

1.德育教育在體育遊戲中的滲透

1.1在體育遊戲中滲透規則意識

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社會成員的行為應該實行自我控制,實行自我調節,不能隨心所欲。學生的規則意識和行為習慣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體育遊戲教學中要滲透規則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行為。國小體育教學就是在“玩中學”“學中練”,要正確利用學生愛玩的天性和身心特徵來進行體育教學,開發和創編體育遊戲,規範學生的體育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規則意識。體育遊戲規則性很強,學生們只有遵守規則,才能完成遊戲,才能取得好成績,所以在遊戲教學中就應該讓學生規範體育行為,遵守遊戲規則。低年級學生特別是一年級學生,都有好玩好動、自制力差、沒有形成遵守紀律的觀念等現象,開展一些有角色、有情節的體育遊戲,這種遊戲來自生活的“教材”,摸得着,看得見,體會得深,比起空洞的説教更具説服力。例如,進行“羣象搬木頭”的遊戲,開始請好動、能力強、遵守紀律的好孩子當大象,能力弱、膽子小的孩子當小象,並提出大象要開動腦筋,克服困難,幫助小象越過障礙物,搬走木頭。為了激發學生遊戲的興趣,應輪換角色。由於孩子都想被同伴推選為大象,而且他們也明白只有遵守紀律並出色地完成遊戲中的任務就會被同學們認可和推舉為大象,他們會在遊戲中遵守遊戲規則,控制自己的言行,改掉一些不好的習慣,所以,利用體育遊戲的規則來約束學生的行為,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習慣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在體育遊戲中通過教師的引導、規則的限制、學生之間的交往,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練”,就會在無形中給學生滲透規則意識,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感悟。

1.2在體育遊戲中滲透團隊意識

學生團結協作精神是體育教學和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體育教學中的很多內容需要學生之間和小組之間合作完成,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是體育教學的支柱,也是新課標體育教學的目標之一。同時,在遊戲中學生的一些作風、態度和品行都會充分展現,這就給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提供了便利,所以在體育遊戲的教學中,更應該滲透學生團隊協作意識的培養。體育遊戲一般是以集體或小團體的統一活動來實現,如球類比賽、拔河、接力等項目,應該讓學生明白“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在遊戲中要特別注意培養孩子們的團結互助、熱愛集體、與人合作和共同體驗成功的樂趣。例如,在“老鷹抓小雞”的遊戲中,教師在遊戲中給學生的講解和組織直接關係到遊戲對學生的作用,如果教師在講解中側重於小雞的團結,就會形成小雞鬥老鷹脱離實際的場面,而是應遵循自然界的規律,強調小雞的團結,不能離開集體,要及時滲透團結協作的教育,讓小雞在母雞的保護下與老鷹進行周旋,儘可能地不讓老鷹捉走。在遊戲過程中,針對隊尾的小雞摔倒的現象,教師要及時的鼓勵和引導,讓小雞勇敢地站起來,迅速回隊,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和老鷹進行鬥智鬥勇,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依靠集體的力量戰勝困難的良好品質。在一些遊戲比賽中,學生為了取得勝利,有時會出現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如相互責備、單打獨鬥、違反規則、作弊等問題。在遊戲中教師要及時發現問題,針對問題進行制止和引導,讓學生以小組和團隊相互協作、互相幫助、遵守規則、誠信做人,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勝不驕、敗不餒的優良品質,以及鍛鍊學生對失敗的心理承受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團隊的力量、集體的強大,體會集體活動帶來的樂趣,享受遊戲的快樂。

1.3在體育遊戲中滲透自信意識

“誰擁有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支柱,對孩子健康成長和各種能力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促使學生充滿信心、努力實現自己的願望和理想的動力。但現實生活中我們注意到,不少孩子因體弱多病或被溺愛,變得孤獨、膽小缺乏自信。對孩子的這些不良性格和行為習慣,用強制改正的方法往往事與願違。在體育遊戲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遊戲競爭的特性,讓學生與同伴競爭、與自己競爭來獲得成功,通過身體的競爭、心理的競爭,增強學生心理的承受能力,激發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讓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心理得到極大的滿足。在遊戲的設計中,要考慮個體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體育遊戲中獲得快樂,都能體驗到遊戲的樂趣,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樹立良好的自信心,養成頑強、進取的優良品質。

例如,在“南極探寶”遊戲中,教師針對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請有膽有魄的孩子擔任船長,擔負起探險尋寶的重擔,膽小軟弱的孩子擔任船員,協助船長完成任務。由於孩子在遊戲中情緒放鬆,角色分配又符合孩子實際水平,所以孩子能順利地完成任務,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強了自信心。讓學生從成功的喜悦中獲得自信心,培養學生自信心的條件是讓學生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而過多的失敗體驗,往往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個體差異,提出適合其水平的任務和要求,確立一個適當的目標,使其經過努力能完成。例如,在遊戲“跳一跳”中,想辦法把花籃取下來,從而在不斷地成功中培養自信。切忌花籃掛得太高,而實際能力不及,連連失敗,致使自信心屢屢受挫。學生需要通過順利地學會一件事來獲得自信。一個在遊戲中總做不好的孩子,很難把自己看成是成功的人,他會減少自信心,並由此不願再去努力,越是不努力,就越是做不好,就會越不自信,形成惡性循環。教師應通過幫助他們,完成他們想要做的事來消除這種惡性循環。另外,對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關心。例如,對膽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識地讓他們在遊戲中擔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大膽自信。

1.4在體育遊戲中滲透誠信意識

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民道德層面的重要內容,也是對公民道德規範的基本要求和做人的基本準則。當前公民誠信意識缺失,面對利益出現了很多誠信失範現象,所以在學校教育中就應進行和滲透學生的誠信教育,培養學生遵守規則、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讓“誠信”走進課堂。在體育遊戲教學中,以體育遊戲的規則為前提,積極挖掘體育遊戲的誠信教育主題,通過明理教育滲透誠信、教學活動滲透誠信、遊戲競爭滲透誠信,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誠信、體現誠信、張揚誠信。例如,《踩氣球》遊戲,要求學生一定要單腳把氣球踩破,而不能用雙腳,如果用雙腳踩破就不算數。例如,“爬雪山,過草地”的遊戲,為了弘揚長征精神,要求學生應該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最終把紅旗插到目的地,學生就是憑着守信重承諾的決心,克服途中的種種艱難困苦,終於到達了目的地。這樣的遊戲,生動活潑,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將體育遊戲的德育內容與學生所要形成的思想融為一體。

2.結語

體育遊戲是國小生非常喜歡的活動,體育教師應抓住這一特點,在遊戲中結合教學內容,把德育與教育融為一體,利用體育遊戲的主陣地,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讓學生在活潑愉快的遊戲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教育,寓德育教育於身體活動之中,在無形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邢華國。淺析農村中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途徑與方法[J]。青春歲月,2012(23)。

[2]馮詠梅。淺談國小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5)。

大學生的德育論文 篇六

摘要:本文基於倫理觀視角剖析大學生創業德育教育的現實問題,分析隱含要素,科學有效論證,力圖探究大學生創業德育教育的實施途徑,對高校創業教育及社會教育機構提供相關教育教學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德育教育

近年來,大學生創業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社會羣體的關注,從國家部屬到各地方政府、各高校均鼓勵有志青年創業並給予一定培養扶持,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投身創業熱潮中,而創業本身也成為一條重要的就業和發展之路。然而,由於創業學生自身素質的不完善、學校教育的缺失、市場經濟的制約等許多因素,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諸如價值觀片面、誠信缺失、社會責任感缺乏等弊端,既影響大學生自身的創業積極性,也對社會發展存有隱患,形成對大學生創業的不信任問題,使得大學生創業出現德育層面的難題。本文基於倫理觀視角,挖掘對於創業教育中倫理問題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集中體現在實踐層面,倫理為道德的外化,表現在大學生創業羣體的規範性、道德性和品質化過程中,採用倫理觀視角來剖析創業德育教育的現實問題,是價值判斷的客觀呈現,透過系列現實問題,探尋隱含要素,科學有效分析論證,探究大學生創業德育教育的途徑,並對高校及社會教育機構有所啟示。

一大學生創業德育問題現狀

《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2010屆到2014屆全國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變化趨勢,五年中從0.9%到2.0%不斷攀升,根據麥克斯調查研究,2014屆畢業生半年後自主創業比例為2.9%。以教育部2014年發佈的全國大學畢業生727萬測算,2014年時有約21萬大學生做出創業選擇。大學生創業趨勢漸高,在數量與質量的聯動提升要求下,開展大學生創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凸顯,大學畢業生創業成功率長效促進機制的實現需要越發迫切,除社會客觀因素外,立足大學生創業個體存在以下問題:

(一)誠信思想缺失

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刻闡述了價值觀在指導人們行動上的重要地位,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多數大學生創業者為追求利益,放棄原則,拋棄品行,將財富汲取等同於社會地位和他人尊敬的共性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高尚的個人品行以及對社會的崇高責任感、民族榮譽感被分階段、分層次的忽略,個人價值的實現出現狹隘化和極端化特徵。誠實守信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市場經濟中的良好信譽是企業和個人的生存根本。

(二)法制觀念淡薄

市場經濟雖有其獨特的自我調控機制,但法律約束必不可少。剛剛走出校門的創業者絕大部分是沒有受過完善的法律教育,法制觀念還沒有根植於其思想之中,準備不足便踏上戰場,一旦使用不正當競爭方式,損害他人利益,觸犯相關法律法規,結果則無法挽回;而當自身利益受到非法侵犯時,也會因為不懂法知法,而沒有使用法律途徑進行自身權益的維護,法制觀念的淡薄使大學生創業者易陷入單兵作戰的困頓之中。

(三)心理問題湧現

大學生心理健康一直是教育熱議問題。很多創業者在學生時代未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便匆匆走上創業的艱辛道路。大學生在校期間出現心理危機問題,學校專項人力、物力幫扶機制會積極開展疏導工作,但進入社會,走上創業道路的大學生多數需靠自我梳理和調節解決社會適應性、人際交往和應激性等心理問題,自我調控成為創業大學生的主要心理疏導方式,不健全的人格和尚顯稚嫩的心理素質將會在此過程中反覆出現,影響創業成效。

二大學生創業德育教育現狀分析

自全國各高校實施全面擴招以來,大學生的數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學生超量,崗位有限,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發展需求逐年增加。自主創業不僅事關大學生自身發展,更關係着社會穩定和全民族的進步和發展,立足國家高度來看,創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顯得更為重要。針對上述大學生創業德育現狀,本文從倫理觀的視角進行了三點分析:

(一)創業德育教育力度不足

目前,國家和地方政府均有針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相關優惠的明文政策,但多側重場地的優惠、項目的競選、多次的座談等方面,而針對創業者德育開展教育方面,卻沒有被提上重要的實踐層面。教育者多看到創業所需的理論和行動配備,高校常邀請社會名流給大學生們做創業講座或報告,激發學生創業熱情,而高漲的熱情對於創業是遠遠不夠的,培養學生正確的創業理念、創業精神才是創業教育之源頭、之根本。

(二)創業德育教育深度不夠

高校課程開設層面,國內較多高校開始開設創業教育類課程,方式主要圍繞商學選修課、單設“精英班”等模式,多數難以真正覆蓋全體學生,更無法將創業精神、品質與法制深入其中,更無法形成系統的創業教育培養體系。無法覆蓋,則很多有志青年無法接觸創業德育教育;不能深入,則學習者無法獲得最深刻的感悟;不成體系,則有志者無法獲得完整的創業德育指導。社會創業績效側重層面,社會對大學生自主創業高漲的熱情作用在大學生身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急於求成,而急於求成最直接的後果就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而這又不得不歸根於創業基礎德育教育的不完善甚至是缺失。

三完善大學生創業德育教育路徑

完善大學生創業德育教育有利於實現大學生創業科學化之路,有利於減輕社會就業壓力,更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學生創業教育(enierpriseeducation),是培養大學生進取、開拓、冒險等精神的事業型教育,是以挖掘和提升大學生創業綜合素質為目標的發展性教育,大學生創業德育教育從屬於大學生創業教育,包括對創業者個人品行、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法制觀念、健康心理等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為完善大學生創業德育教育,各高校可嘗試從以下五個方面開展:

(一)立足專業德育教育,形成系統課程體系

高校應圍繞專業教學開展配套的專業德育教育,對選拔出的專業德育教學的教師團隊開展專項培訓,在知識傳輸的同時講授專業領域職業道德、素質品質等德育要求,使在校大學生樹立職業規則意識、法制觀念與行業責任感。高校應着力於建設自己的特色創業德育教育模式,全面深入的對立志於創業的大學生羣體進行科學、系統、深入的培養,不停留在公選課之類的撒網式教育上。

(二)培養社會責任意識,弘揚文明創業精神

大學生創業不能簡單的追求經濟利益,社會責任感對於初出茅廬的創業大學生更加重要。社會責任感的形成重在遵循社會發展規律,遵守法律法規,誠實守信的開展創業實踐。高校可經常模擬創業項目運作、商務談判等環節場景,讓大學生在實踐探索中體會為人處事的藝術魅力。

(三)完善心理健康,培養抗壓能力

現代市場經濟競爭激烈,成大事者,必能歷經浮沉而依然鬥志昂揚,表現出過硬的心理素質。學校應針對性的開展創業過程模擬活動,併為學生提供可行的減壓訓練、團隊輔導、創業前輩分享等實踐心理磨鍊環節,促使學生形成較強心理素質,強化心理品質的自我成熟與健康發展。

(四)專款專用,監督執行

針對大學生創業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除探索適合各高校創業德育教育模式外,還要有足夠的後勤資金保障,讓創業德育教育開展過程中的人力、物力配備付於實踐。教育者可以組織模擬創業實踐活動,例如提供一定資金,學生組隊完成一項創業項目,並進行維護經營,有專家進行指導,讓學生體會第一線的創業之路。同時,為保證資金落到實處,還應設立相關考核與監督部門,以使有限的資源實現最大價值化。綜上所述,我國大學生創業德育教育工作尚待完善,仍需得到政府、高校、學生三方面的積極聯動配合,依照科學化的創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大學生創業德育問題勢必會將得到改觀,這也對社會的繁榮與發展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嚴毛新。走向差異:高校創業教育的應有格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48-52

[2]黃兆信,王志強。論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3]李家華,盧旭東。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9-11

[4]高文兵。大力推進我國高校創業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09(7):3-6.

大學德育論文 篇七

德育在學校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由我國選拔人才的標準“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即可見一斑。而對於處於青年期,以後將成為教師的師範生來説德育教育更是不容忽視,因為這對於他們社會人格的養成,到達“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要求很是關鍵。而作為公共基礎課的《大學語文》在德育滲透方面有着獨特的學科優勢。因為《大學語文》具有培育人文精神、薰陶審美情趣、訓練語言表達等特點,所以教師應依據學科特點將德育有機地滲透到課堂內外中去。《中等專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培養他們的職業道德”。那師範生的語文教學,在這種要求下該如何完成德育教育?筆者認為應結合課堂內外,在“滲透”二字上下功夫。具體原因如下:其一,語文學科的特殊性。語文注重的是資料與形式的和諧統一,所以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不可能象專業政治課那樣系統地學習理論知識,而是讓學生在語文知識的理解中,潛移默化地逐步加深和提高,從而受到教育。其二,作為受教育的對象——師範生,有他們自我的特徵。因為他們大多是未來的人民教師,所以他們在課堂內外表現出的道德水平、政治立場、思想覺悟、素質涵養將或隱或顯地影響到許多少年兒童,由此也將關係到民族素質的提高、國家的前途

與命運。所以必須把師範生的德育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那麼,在師範生的《大學語文》教學中,到底如何在課堂內外巧妙滲透德育呢?對此,筆者想談談自我的看法。

一、知人論世,培養愛國情懷

我們《大學語文》的教學主要採用的是講授法,所以教師在講解時要儘可能利用好課堂來進行德育滲透。其中,在知人論世環節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他們愛國情懷。“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亞洲有我,中國有我”等,無數深情表白之後潛藏的都是對祖**親、故土家園的眷戀依靠之情。這就是人們心理上的情感歸屬。所以愛國主義仍是德育教育永不褪色的主題。《大學語文》選編的都是一些“文質彬彬”的作品,而這些作品無不凝結着作者的深厚情感。所以,在導入時,教師應抓住知人論世這一環節,把愛國主義教育巧妙地融於作者介紹之中。如《山鬼》一文,教師在正式講解之前,能夠深入地介紹屈原的生平與創作背景,讓學生體會屈原濃烈的愛國情懷,這時可提問:“我們明白屈原被迫離開自我的祖國,悲痛難忍,這其中既包括對祖國家鄉的深深依戀,又包括對小人當道、國家日益沒落的憂心焦慮與無能為力。從他一生的經歷,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屈原的殷殷愛國志、拳拳愛國情,這不正是我們應當學習,並且以後教授給你們學生的精神榜樣嗎”有鑑於此,學生會深受感染,從而激發他們對祖國的熱情之情,也就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洗禮。又如《金陵驛》的作者文天祥也是我們所熟知的愛國主義詩人,亦留下了“從今別卻江

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的感人絕唱,至今讀來仍為他的愛國精神所觸動。當然,在此環節應把握好時間與分寸,否則會有本末倒置之嫌。

二、精講課文,感知夢想抱負

對於學生比較熟悉的作者,教師可把德育滲透放在精講課文之中,讓學生在學習分析中受到夢想教育,從而得到啟迪。如《安定城樓》一詩,教師在講解中應緊扣“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中的范蠡典故來重點分析,引導學生思考:李商隱此刻真的想歸隱江湖嗎?如果真要歸隱,條件是什麼?經過上下文的典故涵義與詩意疏通,大家明白,他借范蠡之典只是想證明必須把治理國家的事業完成,功成名就之後,年老之時才會歸隱。最終教師可進行總結昇華:這首詩主要表現的就是李商隱青年時期的高遠抱負和奮發精神。而作為未來人民教師的你們,更應當象詩人那樣,堅守自我的夢想,為之奮鬥拼搏,並把夢想的火種傳給你們的學生,志存高遠,讓他們也能感知夢想的魅力。還有《出師表》、《尚未選擇的路》這些富有內涵的作品比其他教材有着無可比擬的德育優勢,能夠讓學生從中汲取養分,樹立遠大的夢想,這比任何一堂思想政治課都易於理解與消化。

三、課堂反思,培育人生態度

此刻的學生大多是在父母朋友的寵愛呵護下長大的,往往會伴有任性、脆弱等特點,更有甚者個性扭曲,仇恨社會,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如馬加爵事件、範跑跑事件等等。加之師範生以後是教師,是學生們爭相模仿的對象,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培育師範生應對人生困境與挫折的本事,教導他們無論如何都要淡然處之,笑傲人生。這一點,張孝祥堪稱我們的榜樣,他在政治上遭受貶謫,反而找到了一條自我解脱、超然物外的途徑,他的“肝膽皆冰雪”“盡浥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至今廣為傳唱。還有《論語》、《莊子》這些嘗讀常新的經典,都能夠讓學生從中領略到孔子、莊子的為人處世之道,從而構成健康的的人生觀、世界觀,這種德育滲透是潛藏在講解之後,需仔細反思,方有所悟,這比直接的講授更有體驗感與説服力。當然,除了上述主要針對課堂內的德育滲透外,作為語文教師還需採取一些措施搞好課外活動的德育教育,以此來作為課堂內的加固劑和補充劑。比如佈置與課文有關的童話劇表演,這樣經過自我動手去找資料,參與到表演中去,他們就能更好地理解課文情感,從而受到薰陶。由於師範生女生居多,所以歷史上女性英雄形象更受她們的青睞,象李寄、謝道韞、花木蘭就有同學演繹過,經過這樣的活動,

她們變得更為自信,人格也得到了完善。我們也能夠讓學生開展以“我的夢想”為主題的演講或作文比賽活動,這樣不僅僅能夠鍛鍊她們的語言表達本事,還為她們夢想觀的構成夯實了基礎。只要用心,師範生《大學語文》教學的課堂內外也能夠成為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惟有十分努力,才能使德育看起來毫不費力地滲透於語文教學之中。《大學語文》教學依靠着其學科獨有的人文情懷,對師範生的德育滲透都是潛移默化,春風化雨般地浸潤在課堂內外,使他們具有紮實的語文知識、高尚的道德情操、堅定的夢想信念、淡然的人生態度之外,更讓他們的精神家園充滿詩意與期望。真心期望師範生經過《大學語文》的學習,德育水平有所提高,並所以而惠及他們將來的學生。

大學德育論文 篇八

摘要:

藝術類大學生作為藝術家的儲備力量,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直接影響着高等教育藝術專業培養的成敗,也會對我國未來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大發展產生影響。加強藝術類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把藝術類大學生培養成德藝雙修的藝術人才,是現代教育必須重視的問題。

一、藝術類大學生思想程度現狀剖析

當代藝術類大學生思想程度具有兩面性,特別是在閲歷過高等教育的薰陶後,大多數是非問題上都有着較強的是非觀,關於社會中呈現的醜陋現象有着明白的否認認識。而另一方面,也由於局部藝術類大學生也因性格、環境等要素在思想認識方面呈現單薄環節。以下對大學生思想方面較為消極的一面進行剖析。

1、專業決議性格、理性的思想方式

藝術類大學生由於其本身所學專業的特殊性,請求其開闊思想、表現個性、因而養成其鮮明的個性。情感上,多以理性認識主導自我認識,在理性考慮方面略有缺乏。思想騰躍l生較強,可以以較為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本身情感。樂於與別人進行交流和溝通。在專業上,他們有着較強的自我表現願望,同時處事較為張揚,喜歡展現本身共同的個性,和藝術品位。生活中,追求個性的服飾來烘托本身的個性,以與眾不同服飾搭配吸收別人眼球,展現自我。但是由於其自我認識側重於情感認識,所以在處事方面容易感情用事,在面對物質利益和情感誘惑方面,容易偏信偏聽,不可以全面的剖析事物,形成較為狹隘的世界觀。同時易沉溺本身臆想當中去,對周邊事物不夠關懷,不關懷政治時勢。

2、自我認識較強,關於紀律較為逆反

隨同着藝術類大學的不時擴招,越來越多的學生湧入藝術類學院。而獨生子女的比例越來越高。由於家庭環境的影響,有局部獨生子女個人認識較強,與人相處才能較差,難於在團隊中生存;有局部則自我管理才能較差,特別是分開家長,獨立生活後,根本的生存才能並不能完整具備;有局部則是紀律觀念較差,上課時經常隨意遲到、曠課,不能按時完成作業。

3、注重專業才能培育,輕視文化課程學習

依據藝術類專業大學聯考錄取狀況剖析,藝術類學生普遍呈現文化課程分數常常低於其他專業,有許多藝術類專業學生是由於高中文化課成果不好,為上大學而學習藝術專業的。所以許多學生較為偏好專業課程學習,而關於文化課則表現的掉以輕心。特別是進入大學之後,關於英語、政治、歷史等文化課程則常常表現出一副事不關己的狀態。經常呈現缺課、逃課的狀況,成果也是一種六非常萬歲的態勢。而關於專業課的學習則抱有極大熱情,傾注了較大地精神。

4、意志力不夠剛強,缺乏抗波折才能和鍥而不捨的自信心

藝術類大學生大多數家庭環境較好,未在社會中閲歷過錘鍊,因而有局部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意志力不夠剛強,缺乏抗波折才能。有的學生固然有着較為明白的鬥爭目的和遠大的理想,但在實踐的生活中卻由於意志力不夠剛強,缺乏吃苦耐勞的肉體。所以常常會做事虎頭蛇尾,事半功倍。

二、針對當代藝術類大學生性格特徵,進行德育教育

依據當代大學生思想認識程度做好藝術類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我們既要肯定其性格特性之中的優點,也要針對其弱點,指出缺乏,同時發揮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對其進行實在有效的思想教育。

1、注重正面引導教育,從實踐動身,激起其客觀能動性,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信心和自我培育的才能

大禹治水以“導”為主,“高高低下,疏川導滯”最終水患消弭。大禹因勢治水而獲得勝利,其治水之道能夠看作育人之道,思政教育也應注重因勢利導。只要這樣才幹把學生引導入最能激起他們認識和開展的情形中去,完成“利導”。在思政工作中需順應事務的開展規律,順應學生的心裏認識和趨向。發現學生的優點,擅長髮掘後進生身上的發光點,不能抓住缺陷不放。因而請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要從理解狀況、把握規律着手,從大學生思想實踐情況動身,尋覓與之匹配的目的、內容、辦法、途徑,深化控制大學生的個性差別,家庭背景,所處社區環境等要素。同時也需求整個社會多種要素的諧和配合,產生一種綜合效應,而且要做到激起學生的主體性,一改正去強調灌輸的做法,尊重受教育者,讓其參與的教育中來,充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自主開展。

2、進步教員本身德育程度,加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身為教育者,應時辰給於學生樹立典範作用,用本身的言行去感染學生。就如陶行知先生説過的一段話:“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工躬身共做,要學生學的學問,教職工躬身共學,要學生守的規矩,教職工要躬身共守。”因而作為教員既要可以用本身的才能、學識去教育學生,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道德質量去感染學生。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特別是藝術類學生有較為理性,更需求教員注重構建本身道德情操,對學生髮揮薰陶、暗示的作用影響引導學生品的個性的良好開展。

3、以人為本,注重藝術類大學生心理關心

在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即要處理大學生在思想上、生活上的艱難和困惑,以學生為本、效勞學生,使其思想上可以得到一定的進步,還要表現人文關心,抓住道德情感。扮演好學生的知心朋友,其人生道路上的指導者、引路人的身份,做好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同時做到尊重主體,瞭解置信學生,調動其客觀能動性。特別是藝術類學生,常常個性較強,有一定的自卑感,大多數有為獨生子女,但抗波折才能較差。因而在大學的劇烈競爭中容易惹起思想偏向。我們更應進一步深化心理關心,貼近學生生活,增強心理安康方面的輔導,及時調整學生的心理狀態。

藝術類大學生固然注重個人價值的表現推崇較為獨立的生活方式,但從總體上來看具有較為積極上進的心態和較強的開闢認識。但在他們的生長過程中仍存在着多變性,心理特徵不是太穩定。因而在大學生積極展現自我個性追求自我開展的同時,由於理性認識較濃,有時易產生對事物較為偏激的見地和個人主義顏色,需求進一步端正本身的治學態度。

因而,應在青年學生心理生長的過程中進行積極引導,同時明白其個人開展和社會進步相分離。引導學生在遠大理想的感化下,勤奮刻苦,努力學習,在進步本身專業技藝的同時,增強理論學問學習,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為社會進一步做出奉獻。

大學生德育論文 篇九

[摘要]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情感和心理的凝結,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紐帶和橋樑,文化底藴深厚,包含許多對當今社會有價值的道德因素,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地推進,多渠道地開展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從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高職學生德育中的作用、高職院校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措施兩個方面,闡述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高職院校德育中的實踐。

[關鍵詞]傳統節日;高職;德育;措施

德育是培養人的思想品德,塑造人的靈魂的教育活動。中國歷史上各朝代和國外的教育都很重視德育。我國古代教育中,禮(即德育)被認為是“六藝”之首。孔子在《論語·學而》中闡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明確肯定“孝”、“悌”等道德修養應先於“學文”。國外也有類似的觀點,英國教育家洛克認為,培養人的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目前高職學生的生源部分來自第五批招收的普高畢業生,部分為單招單考的“三職生”(中專、職高、技校),而且“三職生”的招生比例越來越高。不同文化基礎的生源,使得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參差不齊,勢必造成學生思想素質的多元化,這給德育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在具體的德育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大談空談理論,理論脱離實際的現象,對學生多方面需求無法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對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具體問題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關於德育的方法和途徑,論述很多,在眾多的論述中,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所藴涵的道德因素涉及較少。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中國傳統節日“承載着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民眾精神信仰、審美情趣、倫理關係與消費習慣的集中展示與傳承的文化空間”[1]。是中華民族情感和心理的凝結,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紐帶和橋樑,文化底藴深厚,包含許多對當今社會有價值的道德因素,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地推進,多渠道地開展高職院校的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科學有效地挖掘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將德育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有機結合,是當前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者應該積極思考的問題。

一、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高職學生德育中的作用

1、可以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高職生的民族凝聚力,培養高職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民族自信心是維護民族尊嚴和文化本位的精神基礎,一個民族如果缺乏自信,就會在精神迷茫中失去自己的民族位置。”。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要重視建設民族凝聚力,這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在動力。“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心結。人們通過節日飲食、節日儀式、節日信仰與傳説、節日藝術等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精華。我們在民族節日活動中,紀念自己的先人,觸摸我們民族的魂靈,迴歸文化根本。傳統節日在當代社會的價值與意義,就在於我們不斷地給自己創造迴歸的機會。我們通過迴歸傳統來辨識、確認自己的文化身份,樹立我們的民族自信。”[1]中國傳統節日中比如春節、中秋等節日,海內外華人華僑,上至國家領導,下至黎民百姓,無不興高采烈,普天同慶。這些傳統節日成為鼓舞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凝聚力以及強烈的歸屬感的載體和契機。例如,每年的春節除夕,無數的中華兒女共聚一堂,觀看春節聯歡晚會,遍佈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也通過電視及各種媒體感受節日快樂、祥和的氣氛,此時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無疑得到強化。又如元宵節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元宵象徵家人團圓,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象徵着海峽兩岸能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又如端午節,與春秋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有關,端午節的各項慶祝活動無一不藴含着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再如,與春秋晉國介子推有關的清明節,我國台灣地區、東南亞和其他地區的炎黃子孫、華人華僑只要有條件,很多人回祖國省親、祭祖掃墓,無形之中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後人對屈原和介子推的懷念,正是延續了這種對國家的愛戀。還有,有些國家的領導人在華人過春節(也叫中國年)時慰問所在國的華僑;海峽兩岸的客運包機於2006年6月由原來的春節包機擴大到清明、端午、中秋、春節四個主要民族傳統節日期間的兩岸包機,這其中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事實充分説明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通過讓高職生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傳承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對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高職生的民族凝聚力,培養高職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同樣有着重要的作用。

2、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與時俱進的節日文化,能給社會增加和諧、温馨的氛圍。

“而民族節日文化傳統是民眾最直接感知、最易於產生文化能量的文化傳統,它是構建當代和諧社會的重要精神動力。”[1]所有文化的傳承載體是多元化的,但載體的主體都是人,節日文化也不例外,人際交往是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要內容,而和諧社會的重要標誌,就是人際關係的和諧。在春節、中秋、端午、清明等重大節日的時候,親朋好友之間,同事、鄰里之間通過各種形式拜年、祝福、送禮,還有各種各樣的節日交往活動。在這樣的人際交往和節日氛圍中,增進親人、友情,增加了家庭成員之間、親戚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的團結和睦。在學校組織這樣的活動,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使師生之間有更多的理解、關愛和寬容,有利於調節學生人際關係,推進和諧校園的建設。中華民族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除了春節、中秋等漢族傳統節日外,各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藏族的雪頓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回族的開齋節、古爾邦節等。這些節日的活動內容和形式涉及宗教、歷史、天文、哲學、醫學、神話傳説故事和倫理道德,又聯繫社會,使參加活動的人瞭解很多知識並受教,在促進文化建設、道德建設,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作用巨大。所以,高職生在傳統節日活動中通過一起聚會、交流感情,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讓自己和別人能夠融洽相處,形成一個和諧的宿舍、班級、校園環境。具備了能寬容、和諧和被人相處的能力,不管身處任何環境,都能夠融入進去,如果每個人都如此,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應該指日可待。

3、可以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隨着社會環境的寬鬆和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一些西方節日,如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愚人節等以各種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備受年輕人的喜歡,甚至把過洋節當作一種時尚,結果導致具有豐富內涵的中國傳統節日日益淡化,甚至被失傳、被異化。有專家指出,在全球化價值趨同的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認同感的最後一道壁壘是傳統節日。因此,應加強對高職生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我國傳統節日的生存現狀,以及這種現狀對民族長遠發展的負面影響,從而喚起學生的民族憂患意識、文化自覺意識、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有意識地擔負起保護、傳承和創新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重任。

二、高職院校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措施

1、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學校應以傳承傳統文化和提升高職生人文素質為目標,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作為人文素養教育的主要內容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體系中,讓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有選擇地走進校園、走進課堂,培養高職生熱愛和傳承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授課老師在講授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底藴,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中國傳統節日是傳承民族文化、寄託民族感情、體現民族認同感的載體,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的目的。我院綜合企業技術標準、崗位素質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制定了“231”(兩體三層一主線)課程體系,即平行構建了職業核心能力和崗位核心能力兩大課程體系,在職業核心能力課程體系中,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涉及多門相關課程,主要以《人文素養》課程為載體。該課程總共24課時,其中學習項目六領悟民俗教學內容教學時數為四學時,教學目標是掌握基本的民俗基礎知識;熟悉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主要節日及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的一些主要民俗風情;瞭解中西方主要節日;培養學生傳承優秀民俗文化的能力以及創新。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中有很多積極的民俗,而民俗在文化中最具穩定性和傳承性。在授課環節中,有兩課時是要求學生家鄉主要民情風俗展示,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大部分對傳統節日中的民俗更熟悉和感興趣,而這些民俗中包含着很多道德風尚、宗教觀念和傳統習慣,這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有很大的作用。此外,高職院校還可以遴選現有有專長的教師,或者如有條件,邀請民俗專家、民間藝人等來校講授有關知識。

2、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主題活動。

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主題活動的目的,是通過親身實踐,讓傳統道德影響學生的思想,感受節日文化所隱含的積極健康的文化情結,培養和提升健康情感。並且主題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要結合時代特徵,讓學生感興趣。比如清明節,主題可以是“慎終追遠,不忘根本”,活動形式可以考慮踏青;掃墓;放風箏;收集清明詩詞;清明詩詞書法作品展;清明詩詞朗誦會;緬懷先烈;收集英烈故事;開展主題班會等。端午節主題可以是“追求理想,愛國愛家”,活動形式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瞭解屈原以及他與端午的故事;開展主題班會;屈原作品朗誦會,感受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瞭解端午的習俗(製作香袋、包粽子,端午賽龍舟習俗等)。中秋節主題可以是“珍惜友情,關愛親情”,活動形式可以收集中秋詩詞,並進行朗誦比賽;瞭解中秋節的起源和相關習俗;賞月、吃月餅等。在學校層面上,可以考慮結合重大節日,如端午、清明、中秋(春節學生放假不在學校)舉辦全校的'節日慶典、大型的節日文化展覽、知識競賽、徵文等。例如我院每年清明節,由學院團委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緬懷先烈;重陽節組織學生到養老院打掃衞生,表演節目;端午節學生中做香包,有些班級包粽子等。在節日期間,學校可以利用各種媒體宣傳,教室、宿舍等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的佈置與裝飾要體現節日的特點和文化內藴。同時,學校團委、學生處、各系部學生管理部門也要充分運用現代傳媒手段,如在本部門網站開設專欄等方式,宣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容。如果學校條件允許,可以創建中國傳統文化展覽室等平台,以文字、圖片、影像等形式展示其魅力。這些措施不僅使學校文化氛圍得到增強,而且對學生的言行產生潛移默化的情感影響,從而有意或無意調整自己的價值觀。

3、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容和形式。

西方節日在我國大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形式新穎、娛樂性強,迎合了青年人喜歡新生事物的特點。在中國傳統節日裏,現在基本變成了放假,而在放假期間,親戚朋友之間、同學之間交流和活動的方式就是吃飯、去KTV、購物等,這些節日所藴含的精神文化意義,很少有人去關注,或者根本就沒人去想這些問題。日積月累,傳統節日還有吸引力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此,學校作為社會中一個重要的文化思想陣地,應該思考如何處理好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在傳統節日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要注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摒棄落後的節日文化習俗,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容和形式。當然,維護傳統節日,並不是簡單的排斥洋節,而是在尊重多元文化融合和交流的時候,也要讓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在繼承中創新,利用各種渠道挖掘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底藴,尋找切合時代特徵的新載體,以期把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精髓傳承下去。比如中秋節,我院有些班級在室外辦篝火晚會,或者自帶音響唱歌、跳舞,各種遊戲,同時,賞月、吃月餅,談論與中秋有關的民俗、故事,傳統與現代結合,學生很感興趣。有些班級邀請身着民族盛裝、能歌善舞地的少數民族學生一起過節,大家一起跳舞、唱歌,交流各自家鄉、民族的民俗民風,學生熱情高漲。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的社會環境下,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中藴涵的道德教育資源,科學分析和掌握不同類型高職生的思想狀況,在德育中有效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不失為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一種有效手段。

大學德育論文 篇十

摘要

結合本人大學四年的點滴回憶,心路歷程,實踐感想,對成功與失敗的自我評判和反思,對青春及人生的理解和感悟,總結成這篇寫在大四尾巴上的論文

關鍵字開學,軍訓,學習,舍友,打工

時間如梭,轉眼之間就臨近畢業。來不及細細回味,四年的大學生活就將與我揮手作別。回首四年,生活的點點滴滴見證了我的每一步成長。在平淡中回味精彩,在艱辛中享受歡樂,在點滴中學會堅強,平凡的生活中閃現的是一份簡簡單單的真實。在大四的尾巴上,回憶四年的生活片斷,只想為這四年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一個終點意味着另一個起點。不應當有太多的失落,因為以往有過精彩,也不應當有太多的感傷,因為青春尚與我同在。年輕的生命不應當屈服於生活的磨難,而應當在風雨中傲然前行!

新的開始

四年前那個稚嫩的臉龐模糊又清晰。揹負着父母熱切的期望,懷着對大學生活的憧憬,我踏進了這所以往陌生的學校。此刻依然清晰記得,大學報到的那時候的點滴。跨出高中,邁入大學的校門,對於中國學生來説簡直是就是從魔鬼式教育的地獄進入了自由自在的天堂。我像魚兒入水、小鳥出籠一樣釋放我的思想與靈魂。在那裏,同學友愛,室友志同道合,教師對我們的學習與生活更是照顧的體貼入微。感覺我們自由了,能夠飛了連呼吸到的空氣都是自由的。能夠下課不用必須都把時間放到自習室了,能看自我想看的書,想看到什麼時候看到什麼時候,能夠有自我的計劃了。當入學的急切心境還未平靜,學校裏的各項招新活動就熱烈展開了。到處是動員大會,到

處是震耳欲聾的音響,學生會、各色社團和協會晃得我們新生眼花繚亂,當時能感覺到我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從那裏開始了。

軍訓是四年學習生活的開始。那個被烈日曬得就要冒煙的訓練場還清晰地浮此刻我的腦海裏。每一天的正步,跑步訓練,偶爾的拉歌比賽,還有我們可愛的教練,都已經成了永久的回憶。還記得第一天休息的時候教練讓我們坐在地上,可大家都矜持着猶豫着,教練笑着説“嫌髒是吧,可是我敢打賭,不用多了,再有一天,你們會覺得坐在地上是件很幸福的事。”事實證明教練是多麼的有先見之明啊,之後的我們都恨不得教練一説休息就躺在地上啊。呵呵,軍訓雖然真的很累,但也是毅志和體力的提高,不是都説,沒有參加過軍訓的人,大學就是不完美的嘛。我想我當時已經為完美的大學開了一個還不錯的頭。短暫的軍訓生活在我們最終的彙報表演中結束。雖然當年到達的標準早已忘掉。但一段完美的回憶和一份真摯的友誼仍在。

平淡生活

四年的大學生活也許還是用平淡兩個字來形容比較恰當。生活的中心還是學習。認真地上課,認真地做作業,認真地參加考試。考過了四級之後考六級,過了計算機二級又過三級,繼而又準備考研。四年的學習生活就是在不斷地實現着一個又一個階段性的目標中度過。浸泡在自習室裏每一個日子雖然單調卻充實。上了十幾年的學,不敢説喜歡,但絕對是不厭惡學習的。除了温馨的宿舍,我也喜歡自習室裏擁擠又安靜的氛圍。曾幾何時,自習室就像一個避風的港灣,是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裏屬於我的安全地方,沒有污染沒有嘈雜。喜歡坐在自習室裏靜靜地聽廣播,偶爾看看窗外美麗的風景和學校裏各自忙碌的同學們。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結果而在於它的過程。我的收穫就是在平淡中感受學習中的充實和歡樂中的成長。

每個經歷過非典的人,都不會忘掉那段異常的日子。空氣裏瀰漫着消毒水的味道,還有每個人眼睛裏流露出的恐慌。大大的白色口罩成了學校裏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才感覺生命原先如此脆弱。團結再一次在抗擊非典的戰役中發揮了無比的威力。小小的“病毒”雖然可怕最終還是屈服了我們。這讓我不能不佩服人類的偉大,也不能不去感激那些在抗擊非典的戰線上奮不顧身的英雄們。經歷了生與死考驗的我們更懂得珍惜生命和生命裏的每一次感動。

生活在不斷地變化中重複着同樣的旋律,在不斷地重複中變換着不一樣的音符。生活的最高境界也許就是歸於平淡,而我在平淡中感受屬於我的精彩。

第一個決定

也許大學四年裏我都是歡樂的,但真的讓我覺得自我成熟了卻是在決定考研併為之努力奮鬥的那一年。考研,是我第一個為自我做的決定,以前的生活好像就是因為大家都這樣我也不特殊的感覺。國小,國中,高中,我都沒有問過我的人生為什麼是這樣的,甚至大學讓我覺得是高中之後的必然選擇,從沒問過為什麼。明白大三時,大家為繼續考研還是找工作爭論時,我才真的問自我我要是生活是什麼樣的,是開始準備步入社會還是給自我繼續充電,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忙下,我第一次認真的仔細的剖析了自我,鄭重的做了考研這個決定,我也明白,覺得是自我做的,那就要自我負責,真的為自我努力一次。

考研的一年裏,説不辛苦那是騙人的,但考研的我們確是幸福的,第一次真的為自我爭取,願望是那麼的強烈,但也做好坦然理解失敗的準備,只要真的付出了,就沒什麼遺憾。幸好結果是完美的,讓我對生活更加的熱愛。

在這一年的生活裏浸透着太多的辛酸和淚水。讓我相信堅強的生命就應

該經受痛苦的歷練,年輕的我們必須理解挑戰。以往毅然決然地決定考研,併為這個決定付出了很多很多。辛苦的準備了一年,改變了我很多很多。讓我相信堅強的生命不該屈服於生活的磨難,而是應當在風雨中傲然前行!

一輩子的財富

我是一個典型的慢熱的人,蝸牛的性格,害怕被孤立,可又不敢主動去爭取,怕傷害,所以寧願躲在殼子裏,是我的那些可愛的舍友,一見面就讓我覺得我是被大家需要的,打開了我枯燥的殼子,讓我感受到大學是多麼的完美。我們每一天一齊起牀,相伴着去上課,擠在一個牀上看電影(即使我們有好幾台電腦),歡呼着出去吃飯,逛街,也互相掩護着躲過教師的點名,還有晚上精彩的卧談會………。我們在一齊的每一天的都是充滿歡笑的,我們有僅有我們才能聽懂的語言,有我們共同的祕密。四年來一向那麼親密的室友,雖然立刻就分開了,可這四年積下的友誼卻早已深深刻在每個人的心裏,是一輩子的財富。

最終昇華

在大四的尾巴,我把自我放逐到社會中,去一個能夠和很多不一樣類型的人接觸的西餐廳打工,一方面為畢業旅行積累資金,更重要的是要去歷練自我。要洗掉身上書生氣。

兩個月的打工生活,算是畢業生活實習吧,讓我真的在心裏上長大了,不再是那個膽小,愛哭的學生了。應對挑剔的顧客,我學會了忍耐;應對成功人士,我明白了自我是多麼的不起眼;和外國人的對話,讓我喜歡上了學英語;應對經理的教育,我明白了自我不再是父母手心裏的寶,在那裏,我只是個服務員……。

就這樣我不斷的鼓勵自我,也收穫着點點滴滴屬於自我的財富。打工

雖然充滿了艱辛收入也很微薄,但打工的經歷讓我在不斷的磨練中成長。工作的艱辛更讓我懂得學習機會的來之不易,讓我學會得如何去珍惜、如何去爭取。

很多時候我在想,當初打工的決定是那麼的正確,如今我不僅僅獲得了旅遊的經費,更添了一筆可貴的財富,那是未經歷苦難的人所無法體會的。那種懂得如何看待和體驗生活的勇氣在我心底萌生、積聚,在成長中我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樂觀。儘管生活中煩惱常常不請自來,但我從不詛咒生活,只能坦然應對,用夢想來稀釋煩惱。

經驗小總結

大學四年時光使我懂得了很多,成長了很多,成熟了許多,寫一些我對大學生活的一種理解和總結。

第一,每週給家裏打電話,因為我們的成長卻意味着父母的年老。第二,珍惜給你歡笑陪你難過的朋友,因為畢業時你就會明白是多麼的不捨。

第三,永遠不要忘了學習,即使上了大學我們還是學生,學生的學習永遠是第一要務

第四,充分利用圖書館,知識的海洋裏永遠充滿魅力

別了,我的大學

每一天,我們都會有意無意的再逛逛學校,看看它今日的樣貌,想一想四年前它如何迎來稚氣未脱的我們。走了四年,似乎又走回到了起點。突然覺得四年的同窗,身邊的朋友,比想象中的和善,可愛的多!星光下的夜晚,每一個都温柔如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deyu/pp7dv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