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德育論文模板 >

德育論文(精品多篇)

德育論文(精品多篇)

德育論文(精品多篇)

德育論文的範文:《論中學生德育教育》 篇一

【摘要】對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不可忽視的問題。如何加強和改進我國中學生的道德教育,以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和諧發展的人,是一項關乎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大事,因此一切教育在於形成品德,中學生德育教育是以合乎道德的方式及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影響學生。本文通過對中學生心理及思想特點;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德育教育評價系統等四個方面,淺談了編者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中學生;德育教育

隨着時代發展,中學生德育教育越來越迫切,已成為現代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那麼,如何在中學時代的人生黃金時期強化德育教育,培養學生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筆者結合教育實際,從思想教育心理特徵學生自身實踐鍛鍊等四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期拋磚引玉,對中學生德育教育有所借鑑和幫助,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

一、掌握心理及思想特點

掌握中學生心理性格特徵,根據其心理狀況,寓德育教育於教學實踐中,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中學生自身來講,他們知識面窄,貪玩好動,這是他們的弱點,但他們心靈純潔好奇,爭強好勝,這是優點根據這些性格特徵,在教學時就要善於利用引導,講課要考慮到生動形象有趣,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使其在增長知識中,培養良好的個性如:在語文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扮演各種人物角色進行對話交流,既提高了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也增強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在扮演角色中培養自己良好的品行,而思想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礎,德育教育的教育資源無處不在,從我們中學生的現行教材的編寫中也體現了這一點。中學語文課本里有許多思想教育性極強的教材,它無不在啟迪着學生的智慧,陶冶着學生的情操,激勵着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愛勞動所以教師要注重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貫穿於解惑的全過程,依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不失時宜地向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培養從我做起,從小做起的良好習慣,使學生養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良好習慣,這樣,必能為他們的人生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二、德育教育重要性

中學生德教育正在發生重大的變革,越來越多的學校認識到,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錢,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沒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對社會沒有愛心沒有責任心,德育教育方法是提高學校德育教育實效的關鍵,德育教育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凸顯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弘揚人的主體性以人為本的實質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發展學生,尊重學生成長的規律和合理需要,並採取靈活的教育方法,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服務和指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樂於接受德育教育的內容,進而內化為他們的人生準則,學生以主體的資格主動參與德育活動接受價值觀道德情感和秩序,培養獨立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強批判意識,形成一種主體性與獨立自主的品格教師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讓學生被動服從,而要聆聽學生的種種體驗和感受,使學生形成自己的善惡美醜是非等道德觀念,產生好惡愛憎等道德情感,學生不再怕老師,師生關係融洽,既提升了教師,又改變了學生當下的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建設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道德素養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前途,而德育教育是中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基礎,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德育教育的實質是實現社會道德個體化,培養人關注學生是教育的根本,德育教育是中學生成人成才的必要條件。要使學生學會做一個有高尚道德的,對社會對他人有所貢獻的人,首先必須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德育過程就是人的成長的過程,是人性豐富,圓滿的過程。

三、在社會實踐中去感受教育

在思想教育和審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過生活實踐才能內化為具體的信念和行為方式,進而形成穩定的性格特徵,新大綱也明確地將開展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課外活動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例如,可以組織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個積極的人格實踐的機會,語文教學的自身特點要求教師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之中,使學生在德智兩方面均得到發展凡是教學內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於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有助於學生學習怎樣做人的,都是語文學科思想教育的內容,而且它能夠融知識教育能力訓練道德培養情操陶冶於一體,採取理論灌輸耐心疏導情感感染榜樣示範實踐等多種方法,使學生既得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又受到情與理的潛移默化,從而陶冶情操,塑造健康人格。

四、建立中學德育教育評價系統

首先,進行自我評價,學生在不斷地自我反省中,瞭解到自己的不足與進步,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斷進步;其次,集體評價,以學生組織或學生羣體為單位,學生互相交流和評價,做到互相監督和鼓勵在別人的評價中看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比自我評價來得更為客觀和有説服力;再次,教師評價,在自評和互評的基礎上,學校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指出不足並引導其改正;最後,反饋評價,以點對點的方式,學校可以評價學生;採取不記名的方式,學生也可以評價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對於學校德育教育不足的地方,學生可以大膽指出,並附上建議,學校與學生互動評價形成一個循環的德育教育評價系統。

結束語:社會變化日新月異,社會生活的變化必然推動道德生活變化,必然出現新的道德問題,這就要求德育內容必須適應現實,與時俱進,不斷補充和充實具有時代特色的內容,德育教育內容要根植於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繼承傳統的德育傳統,中學德育不僅僅停留在感情激發上,還必須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在理性上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這就要把情和理結合起來,既強化學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其道德認識,幫助他們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因此,必須致力於培養中學生的民族精神,使德育得到最優化的實際效果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是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德育教育目的是培養中學生具有合乎我國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所要求的遵紀守法的觀念和行為,明確公民的權利和責任,做一個忠誠服務國家的適應我國文化的合格的公民社會的好公民中學生德育應植根於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不能割裂歷史傳統。

大學生道德教育論文 篇二

道德是以習慣、輿論、評價、信念等方式調整人們行為規範的總和,其目的在於協調人與人的關係。道德與法律的根本不同在於道德的內在性。要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道德關係,道德意識的培育至關重要。隨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推進,中國迅速從農業文明向工商業文明轉變。社會的轉型和經濟的發展,引起了人們行為和思想的多元化,大量負面的社會現象和各種非主流的思想文化給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衝擊,道德滑坡、價值失衡、誠信危機等現象尤為突顯。如何切實有效地培育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應從大學生所處社會變遷的背景出發,提煉出與時代一致的主體素質,培育其內在道德覺悟,最終擴展其社會責任。

一、急劇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是培育大學生道德意識的時代條件

3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一變化從根本上來講就是現代化、工業化、市場化、國際化。與這一轉變相適應,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整個中國人的存在方式發生瞭如下變化:(1)從地域性向全球化的轉變。商品經濟帶來的生產的社會化和分工的國際化建立起了廣泛的交往,使得落後的、封閉的保守的意識突破其狹小的地域和意識範圍,走向開放、走向世界;(2)從自然性向自由性的轉變,具體表現為血緣意識向自由意識轉變。大學生對官二代、富二代的態度或心理是極其矛盾的。他們的怨恨與憤怒是因為各種“二代”們把自己高人一等的資本建立在自己的出生和血緣上面而不是自我創造上面。大學生崇尚自我創造、自我實現,這是自由意識的體現。但是自我創造、自我實現由於機會和條件的原因在現實中困難重重。因此,大學生對官二代、富二代是既怨恨又羨慕;(3)從單一性向多元性的轉變,表現為特權意識、等級意識向包容意識、平等意識轉變。社會分化、利益分層導致主體多元,傳統社會和計劃經濟時代的等級、特權、權威等意識以及追求單一理念的宏大敍事逐漸地被“去中心化”、“存在即本質”、“一切皆可”等平等的包容的觀念所取代;(4)從羣體性向個體性的轉變,從羣體意識向獨立意識轉變。商品經濟使每一個人都作為獨立主體突顯出來,大學生主動的對國家、民族、集體、社會的關注程度減弱了,對自我的設計、對個性的張揚、對自身需要的滿足成為潮流。大學生喜歡追求個性、時尚、標新立異就是其個體性的表現。

上述這四個轉變表明我們的整個時代都處於急劇的裂變之中,包括道德在內的整個文化都處於新舊交替、多元雜存的狀況下。這並不是説我們的國家和社會現在沒有價值引導、沒有道德規範、沒有主流思想中前行,而是説這些現成的價值、規範和思想由於沒有緊密地與時代的變遷內在聯繫。因此,在這種急劇的社會變化中難以真正在人心中紮下根基。我們要培育的道德,首先必須是我們時代的道德,是中國現代性的道德。既不能把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照搬照抄過來,更不能把中國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恢復起來。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幾年前的“小悦悦事件”就典型地折射出傳統血緣道德在現代生活中陷入的絕境:人們的道德行為或意識是根據血緣和親疏關係來決定的。而18位路人冷漠的反應恰恰表現了現代商品社會道德的消極面:個人主義,每個人只管自己的事。封建道德的流毒和資本主義道德的消極面在現實中共謀或疊加,使社會主義的道德意識、道德正能量沒有得到充分彰顯。因此,如何在平等意識、開放意識、自由意識、包容意識、獨立意識、個體意識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建立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的和諧就成為大學生道德培育的理論出發點。

二、個體性的建立是培育當代大學生道德意識需要的主體素質

培育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意識首先需要黨和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和對道德理念的凝練,需要制定道德標準以及建立、落實整個社會的道德培育機制,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此,我們僅從微觀層面、個體層面談談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培育需要具備什麼主體素質。

儘管道德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範疇,但是道德行為卻必須由每一個個人來承擔。現實的個人才是道德的主體。很多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形成了一個共識:古代與現代的分水嶺就是個體的確立。文藝復興以來,以資本主義為主導的現代文明在反對封建神學和封建制度的過程中極大地高揚起人的主體性、能動性。人的個體性也首先得到強調。今天,中國的發展以一種不同於資本主義的文明形態顯示了其巨大成就和歷史活力。在物質文明充分發展,利益分化,主體多元的今天,每一個人深深感覺到:自然日益被人類改造與陶鑄,上帝逐漸被驅逐出科學和生活領域,不合理的舊世界舊社會正在逐步被變革與更新,人的尊嚴和地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個體性得到彰顯。因此,一個合格的當代大學生培育內在的道德意識首先需要具備現代人的主體素質,這就是個體性的建立。大學生個體意識的建立表現在如下三個層面:(1)建立在自我意識基礎上的個體人格意識覺醒。他必須要把自己作為一個對象來反思、關注,要有自己的獨立感知、思考和判斷。這種思考會帶來人格的覺醒,也就是意識到個人的私人性、唯一性、一次性。人格就是對自己私人性的自覺堅持,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堅持獨立性;(2)個體孤獨意識的形成。一個意識到自己的人格,意識到自己的私人性、唯一性、一次性的人,就會把孤獨看成人生的根本存在狀態,而不是一時的情緒狀態,就會需要並擁抱孤獨,在孤獨中獨立思考、獨立設計、獨立創造並嘗試自己對自己精神的塑造;(3)個體責任意識的建立。個體在內心的孤獨中建立起內在的責任意識,即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機制。在內心中建立一個評價的我(普遍標準)對行動的我(具體行為)進行審視、反思。行動的我與評價的我的一致就是對自己負責。哪怕犯了錯也決不會推諉於別人。這種內心精神的二元結構,既使自身具有了內在超越性,又顯示了主體的社會性。自己對自己負責就是自己對自己的社會性的自覺意識。這種內在的對自己的責任意識就建立起人的內在的社會性並在人與人的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就成為社會的責任意識。

三、內在道德覺悟是培育大學生道德意識的核心內容

有了上述的主體素質,道德意識的培育就有了基礎。所謂道德培育就是培育人的道德精神、道德意識,這種精神和意識當然離不開現實生活,但是它絕不等同於現實生活,它高於、超越於現實生活。我們在現實中之所以推行了很多道德實踐、道德模範學習的活動而效果並不理想,乃是因為我們強調了道德實踐的重要性而忽視了內在道德意識的覺醒、道德哲學的養成的重要性。就讓我們以康德的道德哲學為例子談談大學生的內在道德意識的培養。之所以談康德,不僅因為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山之祖,是西方人本主義道德觀的最大代表,更重要的在於他是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重要思想來源。他在《道德形而上學基礎》和《實踐理性批判》中確立了道德意識培育的三個準則或三條道德命令。

第一個是形式上的道德要求。不管你事實上做什麼,或者做與不做,你都要確立一個原則,“你要這樣行動,就像你行動的準則應當通過你的意志成為一條普遍的自然法則一樣”。[1]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會由於感性慾求和現實原因而做出種種不道德的行為,但是你要知道這是不道德的。因為這些行為的原則是否合理合法是有標準的,那就是我們的行為和意志不要自相矛盾,要成為像自然法則一樣的普遍法則,才能一貫地存在下去。康德列舉了四個例子:不要自殺、不要騙人、要發展自己的才能、要幫助別人,它們分別包含了對自己、他人的消極義務:即對自己起碼不要自殺,對別人起碼不要欺騙,以及對自己、他人的積極義務:即對自己最好發展自己的才能,對他人最好能幫助他們。否則,如果自殺成為普遍法則就會人人自殺,最終就會由於無人可殺而取消自己。如果人人欺騙成為一條普遍法則,大家都知道了是騙局就會無人相信別人,也就無人可騙。如果人人都不發展自己的才能成為普遍法則,社會就會由於懶惰、墮落而毀滅。如果人人都不幫助別人成為普遍法則,社會就會是一個冷漠無情的社會,最終就會由於自私而解散。

第二個是內容上的道德要求。“你要這樣行動,永遠都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個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同時用作目的,而決不只是用作手段。”[2]人的行為有種種目的,但是總的目的,根本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人本身。當我們的金錢、財富、地位、名利等其它目的與人本身相沖突的時候,都可以放棄。其它目的都成為人這個目的的手段。上述四個例子就有了新的含義:不要自殺,由於自殺往往是把自己作為手段對社會或他人奉獻或者報復,所以,不管你如何行動都不要把自己的人性當作手段而應該當作目的。同樣,欺騙他人就是把他人的人性當作手段,以他人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因此,應該把他人當作目的。發展自己就是以促進自己的人性為目的,幫助他人就是以促進他人的人性為目的。凡是把自己和他人當作手段的事情就不做,凡是有利於自己和別人的完善的事情就去做。

第三個是最高的層次,即主體性道德要求。“每個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是普遍立法的意志”。[2]每一個有理性者都有資格、有權力、有能力、有必要成為自己的立法者。這就是自律,它使每個意志的主體都挺身而出成為義務、道德、責任的主體。行動的主體因此具有了人的尊嚴和崇高性。康德的道德命令也許在現實生活中還實現不了,沒有任何約束力而顯蒼白,但是,他給予每一個人最高的尊重。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為了世俗的利益和感性的慾望可能會説謊騙人、可能做出不道德的事情。但只要你是一個有理性的人,你就應該知道這是不應該的、是不道德的。這個意識是道德的基礎,有了這個意識和覺悟,人就還有救,道德就有希望。沒有這個意識,人就可能真正墮落了。道德不是從外面灌輸進來的,而是從我們心中生長起來的。每個人都承擔着道德的使命。其自身的內在的道德意識就是社會的道德。

四、弘揚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追求個人完善的內在道德意識與追求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的統一,培育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

內在道德意識的培養最終要落實在社會生活、社會實踐中。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學習傳播馬克思主義、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力軍。因此,培育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應該弘揚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在康德內在道德意識覺醒的基礎上更上一個層次,把追求個人完善的內在道德意識與追求社會進步與人類幸福的實踐活動統一起來。馬克思17歲的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對我們有重要啟發。馬克思指出:選擇職業,就是選擇一種生活,而任何生活都應該以意識到人是一個自由的存在為前提並努力實現自己的自由。最有尊嚴的職業應該是最能發揮人的自由自覺的創造性的職業,就是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2],與之相反,“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成為著名學者、大哲人、卓越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無瑕的偉大人物”。[2]因此,“如果我們選擇了最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遠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2]從17歲開始,馬克思致力於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社會。馬克思為實現這一社會理想獻出了自己的一生。在這一理想之光的照耀下,馬克思個人的思想、行動和事業,都散發出巨大的人格魅力,折射出異常感人的精神與道德力量。面對商品經濟與西方思潮對我國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面對信念、理想、價值目標在現實的生活中的淡化與缺失,馬克思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將是我們當代大學生道德培育的重要資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這種強大的精神與道德力量。

總之,在一個變化的時代,培育、堅守我們內在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覺悟,並把這種意識和覺悟變成我們對自己、對社會、對他人、對我們生活的世界的責任與行動,這就是大學生道德意識培育的核心問題。

德育教育論文2400字 篇三

《立德樹人:學會做人的教育》

【摘要】教會學生做人是教育天經地義的責任和任務。為此,本文從道德是做人的根基,遵紀守法是做人的底線,愛國是做人的天職,公民意識是做人的準則,厚德、包容和正義是做人的內在修養,明禮誠信是做人的基礎六個方面闡述了怎樣進行做人教育。

【關鍵詞】立德樹人做人教育

做人的內涵是廣泛的。毛澤東同志曾提倡“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這是一種做人的境界要求;鄧小平同志提出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這是改革開放後做人的根本性要求;講,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這是對做人教育的強化和更高層次要求。立德樹人強調以德立人,樹人以德。立德是樹人的前提和基礎,樹人是立德的目標和追求。德不可能自然形成而需要立,人不可能自發成才而需要樹。這與我們的傳統要求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涵是一致的。也就是説,對內要注重個人修養,先學會做人;對外要有社會責任感。

教會學生做人,是教育天經地義的責任,具體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道德是做人的根基

道德在古今中外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儒家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徵”,到當代“扶起老人大討論”,中央電視台推出的一系列“感動中國”、“最美鄉村教師”、“最美孝心少年”評選等等,無一不道出道德在塑造心靈、報效國家和實現理想抱負中的重要作用。人的行為是受思想觀念支配的,而正確的思想觀念可以通過教育內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我國基礎教育應貫徹習總書記提出的“立德樹人”目標任務,將道德教育融入到學科教學之中,融合於課堂內外的每一個環節和過程。讓學生在積累學科知識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自然而然、潛移默化的提高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遵紀守法是做人的底線

遵紀守法的本源是道德良知,人要自愛,要愛他人,起碼應該做到“不逾矩”,這是做人、做事行為的底線。運動場上,各類競技比賽、球類比賽都不能越出場地周圍的邊線,做人,更不能墮落於底線之下,在道德、紀律與法制上,是連“擦邊球”也不能打的。底線,是是非善惡的分水嶺。當前,我國依法治國的方略正在大力實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深入人心,學校做人教育除了普及法律知識,還應強化學生的法制意識,使每個學生懂得遵紀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知法、守法、護法,既要用法律約束自己的行為,還要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和合法權益。

三、愛國是做人的天職

愛國是對祖國最純潔、最高尚、最神聖的感情,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於國家來説,需要大批忠心、愛心、用心的熱血青年;對於個人來説,愛國是做人的起碼要求和責任。今天的青少年,如果只能津津樂道於“蘋果”、阿迪達斯,而不知道四大發明,那真是我們民族的不幸和悲哀,更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和罪過。我們有責任讓學生既知道世界的過去和現在,更要知道中國的過去和現在,幫助他們從小樹立熱愛祖國、立足現實,面向世界與未來的情懷。我們惟有擁有愛國主義教育催發出來的民族精神和動力,我們的青少年一代才能挺立脊樑、奮發圖強,產生報效祖國的恆遠力量。

四、公民意識是做人的準則

近年來,我國走出國門的公民愈來愈多,在一些人身上表現出污言穢語、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毀壞公物、不講秩序、惡拳相向、低級趣味等,這些都是公民意識水平低下的問題。公民意識缺失是中國同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相比落後最甚的地方,這與我們公民教育的不成功有關。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這是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將公民教育列入國家政治發展目標中,至此,公民意識教育已成為中國教育的現代訴求。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課堂創設情景、體驗生活,或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做好面向全體的公民意識教育。

五、厚德、包容和正義是做人的內在修養

厚德是一種胸懷,是人性中的真善美,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體系的基礎和核心。厚,就是深厚的意思;德,就是要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生活、做人做事等,它是以心換心、以情換情,是一種氣度、一種雅量。“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為君子應如大地一樣包容、承載萬物,修養自己的品德。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是被稱讚為大的,無不能容。正義即“正確的意義”,它是一種趨勢和潮流,但經常會遇到阻力,因為人性既存在着自私、邪惡、自虐、慾望膨脹等與人類共同發展相違背的天性,又存在着公心、善良、追求幸福、剋制、忍讓等具有人類特色的人性,所以“正義”終會戰勝邪惡,成為大家普遍認同的做人原則。

六、明禮誠信是做人的基礎

明禮,即懂得禮儀,也就是講文明禮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為了維繫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而約定俗成的最基本的行為規範,是社會進步的外在的反映。誠信就是説真話,道實情,守信用,講信任,其核心是引導人格提升和情操高尚。古人云:“立信才能立業”,“人之所助,信也”,在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藴中,誠信二字的份量可謂沉甸甸的。明禮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積澱中走來,一直綿延延續至今,浸潤着國人的心靈,不斷的提升國人的素質。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每個公民要充分認識到明禮誠信的重要性。個人生活、交往需要明禮誠信,社會的建設發展需要明禮誠信。明禮誠信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源泉和動力,是市場鏈條良性運轉的潤滑劑。二是家庭、學校、單位、社會及每個公民都要積極開展和參與必要的禮儀、禮節、禮貌活動,不斷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修養。三是建立嚴密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對那些不講文明禮貌,粗俗、野蠻的不文明行為,對那些生產假冒偽劣、以次充好、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的行為,必要時要用法律來管理,用制度來保證。

參考文獻:

[1]潘曉婷。育人以立德為本[N];陽泉日報,2011年。

[2]甄珍。落實《綱要》精神堅持立德樹人[J]。班主任,2010年10期。

德育教育論文3200字 篇四

《德育教育的核心:學會做人》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德育教育的現狀,接着從六個方面闡述了怎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關鍵詞:德育教學;責任感;親情教育

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的《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國小德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中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法制意識、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引導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覺悟,為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長為共產主義者奠定基礎。”因此,“學會做人”教育應該成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標。

一、德育工作實效低的主要表現

1、逆反心理

對德育和德育管理存在一種厭煩情緒。相當多的學生不喜歡上政治課;不願意參加政治活動;在老師進行思想教育時,表現得煩躁、敷衍、漫不經心,甚至和老師頂撞、爭吵。在一些班級裏,受到老師表揚的學生被孤立,受到老師批評的學生卻能得到同學的支持,班級裏缺乏正確的輿論,班風不正。

2、學風浮誇

一些學生學會了誇誇其談,在作文中,在班會上,在外人來校採訪,開座談會時,他們會説上一氣言不由衷的大話、套話、空話。常常還給人這樣一種印象:彷彿一些學生不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不會用自己的嘴説話,千人一面,百人一腔。教師怎樣説,學生就怎樣説;校長怎樣講,學生就怎樣講。德育教育留下的是生吞活剝的窘態。

3、雙重人格

一些學生在學校裏或老師面前,表現良好,學習認真,勞動積極,是非分明;但回到家裏,或是老師不在時,卻呈現出另一副模樣:懶惰、消極、自私、追求高消費、貪圖安逸、害怕困難、不肯吃苦、任性,甚至不可理喻。

4、言行分離

言行不一是更為普通的一種現象。一些學生嘴裏説得頭頭是道,實際表現一塌糊塗。表決心、寫作文堂而皇之,實際行動卻差之千里。批評別人,振振有辭;輪到自己全是歪理。這些學生認為,那些好聽的話,就是用來説給別人聽的,根本沒人能做到。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道德教育長期在應試教育這根指揮棒的指導下走入了誤區,不少“恨鐵不成鋼”的教師和“望子成龍”的父母心目中“好學生”、“好孩子”的衡量標準就是學習成績,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視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質的教育。或者,只注重了某些較高精神境界的教育,卻忽視了做人基本素質的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只注重了道德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意志、行為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內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能力的培養,再加上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對學生的影響。

總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我們的學校教育沒有解決好德育和智育的關係外,德育教育自身也存在;一是德育的要求過高。教育講循序漸進,因材施教,但在德育教育上就不夠。德育要求起點高,講全面。如對國小生一年級的學生大講特講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道理,他們能搞清楚嗎?二是德育內容在系統上安排上的缺乏。德育教育現在非常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雖然都安排了,也有人上課,但是隻停留在課堂上,停留在表面上,根本就沒有真正進行心理輔導;三是德育教育在工作組織和時間上缺乏保證。現在在大力開展課程改革,有些地方都忙於課程改革的“改”,而忘了德育教育始終是課程改革所隱含的一條主線,應該是課程改革越深入,德育教育就會越成功,應該是課程改革與德育教育是並駕齊驅的。

綜上所述,現代教育形勢的發展以及現在德育教育所處的現狀,我們必須在趁“課改”的同時,加強對德育教育的改革,而我認為德育教育的改革的核心應當強化做人教育。強化做人教育,很重要的是教育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德育教育的內容要多以活動的形式,不要多教條,要結合“課改”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以培養學生的基本道德素質。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他把“教人做人”作為德育的根本任務,以塑造真人為培養目標。

二、怎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1、從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抓起

責任感是影響做人最基本的問題,是學會做人的基點,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先要培養起他們對自己的責任感,關心自己的前途、人品、學業和健康,自愛、自尊、自立、自強,在這些基礎上培養他們對家庭、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一個人有責任感,才會自覺,才會不斷進取,才會振奮。中國小生的責任感可以通過讓他參與班級管理工作,做好校園衞生,開展集體活動等來培養,讓他們在各種勞動和活動中承擔責任,克服他們的惰性,並適當的予以表揚、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2、培養學生的親情教育

曾發現不少學生在填學籍卡時對着父母的出生年月一欄發呆,對某些明星的生日卻瞭解得一清二楚,念念不忘。也發現某些學生因父母沒有知識或沒有金錢無法滿足他們或沒有權勢地位而看不起他們的父母。這些,都可以看出學生親情觀念的淡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名言告訴我們:只有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去尊敬別的老人。有位名人説過:缺乏家庭親情者難有社會責任感。如果連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愛,怎能奢望他去愛同學、愛人民、愛祖國呢?因而,可以在教育活動中開展如以“爸爸,我為您過生日”,“媽媽,您辛苦了”等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去注意,去觀察父母,瞭解父母的艱辛和對他們的愛,以培養學生對父母和家庭的熱愛之情。

3、開展學生的挫折教育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和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其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説法,都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經歷磨難而成的。而現在的中國小生,過的是衣食無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少了磨難,多了脆弱,任性,嬌氣,驕傲。一遇上什麼困難、挫折,要麼喪氣失望,要麼打退堂鼓,不敢面對困難和挫折。更有甚者,索性輕生,以求解脱。因此,挫折教育成為必需。在學校,多開展一些如軍訓、社會實踐、生活磨練、體能訓練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鍛鍊,培養起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以微笑和勇氣面對挫折。

4、加強學生的創新教育

不滿足於現狀是建立一個新世紀的必要條件,幻想是創造的開始。在教育工作中要鼓勵學生積極思維,不滿足於現有和現成的知識,要善於提出問題,敢於擺脱舊觀念的束縛和守舊勢力的阻撓,對事物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要想別人之不敢想。對學生某些“異想天平”的想法要先予以肯定和鼓勵,後共同探討。只有這樣,新的知識,新的事物才能出現,社會才會發展,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發揮。

5、增加學生的協作教育

現在,一再強調對學生進行競爭教育。無疑建立競爭意識,增強自身能力,是個人、家庭、團體乃至國家和時代進步的動力。沒有競爭,社會就難以發展。但一味對孩子強調競爭,而忽視協作教育,必然會造成學生心胸狹窄,性格孤僻,產生猜疑、妒忌和仇視他人的心理,養成極端個人主義,勢必阻礙中國小生的健康成長。因此,要引導學生處理好競爭與協作的關係,通過設置情境、觀看電影、資料等方法讓學生明白:個人乃至少數人的奮鬥、突破不了巨大的系統工作。九八年的拱洪的攜手協作和共同參與,因此,既要敢於競爭,又要善於協作。

6、強化學生的自制教育

拿破崙説過:“我們唯一能控制的便是我們的頭腦,如果我們不控制它的話,別的力量就會來左右它了……”可見,自制是孩子們將來獨立於世的一種基本能力。在社會中,只有適者才能生存;沒有自制力的人習慣於我行我素,必將形成任性、自私、貪圖安逸、追求物質享受的不良性格。而有較強自制能力,就能自我要求,見別人取得成績,不自卑、不嫉妒、不吹捧,而是平等相待、平常相待……

人,只是簡單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讓這個“人”站得頂天立地,很難。做人難,育人更難。讓學生“學會做人”這是德育工作者們為之奮鬥最終的目標,是德育教育的核心。

參考文獻:

[1]湯雲華。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黃河之聲·科教創新,2007(3)。

國小班主任德育工作思考 篇五

一、為人師表,以身作則

孔子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班主任作為班級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在提高孩子們的綜合素質和培養情緒方面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學校裏,班主任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最長,對他們的影響最大。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要時刻規範自己的行為,樹立好榜樣,提高自身素質,真正做到為人師表,做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實踐過程中,要求孩子們做到的,首先班主任帶頭去做到,要求孩子們講文明禮貌,自己首先要做到禮貌對待每一個學生教育學生熱愛勞動,自己就要和同學一起參加勞動。

二、加強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教育

班主任對孩子們加強日常常規教育和訓練,要以《國小生守則》為行為準則,教育孩子們要時刻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利用各種渠道,各種途徑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首先是訓練學生正確讀書方法:讀書時要求學生必須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在課堂上讀書時,時時關注孩子是否做到了。然後寫字的姿勢:頭正、身直、肩平、臂開、足安。同學們只要做作業,我一邊巡視書寫格式,一邊不停地提醒和糾正不良的姿勢。其次是訓練學生起來發言時,要求他們站端正,兩眼平視前方;態度自然;而且聲音響亮;吐詞清楚。對各方面做的好的同學進行獎勵,做的不好的進行耐心指導。然後是訓練孩子們對人要有禮貌;講文明;説普通話;尊敬長輩;團結同學;相互謙讓,不説髒話,不要亂扔果皮,愛護公物,愛護市政設施,愛護環境等行為規範,班主任利用主題班會教育孩子們愛護環境,愛護市政設施。

三、對孩子們多鼓勵少批評

我國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顏元曾經説過:“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幹任何事情之前,每個人都希望聽到一些鼓勵的話語,經常聽到鼓勵的話語,可以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勇氣和戰勝困難的決心。如果孩子稍有進步,就給以鼓勵,孩子們則會更加努力,下次會爭取更好的成績,特別是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孩子,我們當班主任的更應該及時鼓勵,表揚他們的進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或許,我們的鼓勵會給孩子帶來好的轉機,成績好的孩子在老師的鼓勵下則會更加優秀。孩子難免會有做錯事的時候,犯了錯誤應該受到批評。在批評時,要用淘沙取金的辦法,用放大鏡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先肯定表揚其優點,誠懇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這樣才能點燃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的火焰。自尊心是進取的動力,是向上的能源。秋瑾説:“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自尊心臂百萬金幣還要珍貴,它有難以估計的奇功神效。如:學生考試成績沒考好,不要嚴厲地批評和指責,不要向家長抱怨孩子的不足,而要當着家長的面鼓勵和讚美,他在這次知識基礎上掌握的比上次進步的多了,書寫也寫的十分漂亮、工整,但還需要繼續努力,爭取下次考個好成績,這樣既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也指出了他的不足之處。老師的鼓勵一定會給孩子帶來好的轉機,會更加優秀。

四、愛滋潤每一位孩子的心

我國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説過:“教育之沒有感情,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教育的現實生活中看,教師對孩子們懷有赤誠之心,孩子們經過親身觀察和體驗,真正看出了老師對自己真誠的愛護,就會敞開心扉,樂意聽從老師的教誨,如現在我班的龍俊陶同學,曾經被別人叫做“笨龍”在我不斷關心和愛護下,現在已經成為一位品學兼優的孩子了,班主任要關心愛護每一位孩子,用真誠的愛滋潤每一位孩子的心,使孩子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五、制定切實可行的班規、樹立好良好的班風

一個班級猶如一個大家庭,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一個班級必須要有一套完善的班級制度來管理,一套完善的'班規來源與民主。在制定班規時,要調動廣大孩子的積極性,讓大家一起來參與班級的建設,民主制定班規。在班規的執行過程中人人平等、公平、公正。督促孩子們做好各項常規工作。形成好人好事有人誇,不良現象有人抓的風氣。這樣一來,就會形成一個好的班風,把班級創建成一個温馨的大家庭,每一位孩子的潛能都能得到不斷的發掘。良好的班風是班級順利開展工作,健康發展的前提。一個班級要有凝聚力,首先必須加強團結,營造一種健康的班級氛圍:班裏的事就是我的事,我是班級的小主人。總之,要成為名副其實的班級好舵手、好導師;孩子們的好榜樣;孩子們靈魂的塑造者。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可我堅信:一份功勞,一分收穫。當我看到自己帶着的班級朝氣蓬勃、井然有序地向前發展時,當看到自己的學生有所成功和收穫時,我心花怒放。所有的辛苦與汗水都化作一股甘泉流淌於心澗,且瞬時又化為強大的動力,使自己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以後的工作中去。實踐證明:有了正確地良好的班風、班規,就會無形的支配集體成員的學習生活,為了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為了確保人才培養的方向,客觀上要求國小教育必須堅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學校各項工作的首位,端正辦學思想,堅持不懈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

德育論文 篇六

摘要:當前在音樂教育中加入德育教育,其主要方法有歌曲滲透與欣賞滲透等,而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研究探索,實現多方面、多角度的德育滲透,以使音樂課教學更加豐富多彩,所起的效果更加突出。

關鍵詞:教育方法 音樂課 品德滲透

音樂教育在教會學生音樂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審美觀與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新音樂課程標準裏面,便明確指出了音樂教學應當具有培養學生對祖國山河、人文歷史、社會發展的熱愛意識作用,應當具有培養學生優良行為習慣與集體精神的作用,把音樂課裏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做好,是音樂教師所義不容辭的責任。

1、歌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比如黃河船伕曲這首歌曲較為生動地描述出了黃河船伕穿過激流灘的豪邁氣概,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抗日戰爭時期我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第一步要教會學生演唱該歌曲,待學會歌曲演唱之後,再給學生播放與之相關的舞蹈史詩“保衞黃河”與“松花江上”片段。同學們可以聽到並真切感受到當時那段激揚抗爭的歲月,並將這種激情帶到音樂學習中來,有了形成激情的基礎,同時也少不了技巧的科學表達,可以説技巧是滿足思想感情表達的方法途徑。於是課堂教學進行到藝術加工與磨鍊的過程,此時需要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是速度:授課速度準確與否,同音樂本身感情表達得充分與否有直接關係,如果授課節奏太快,則體現活躍有餘而體現雄偉不足,如果授課節奏太慢,則學生接受有餘而生氣不足。兩者不用説達到德育教育目標,就是音樂教育自身的目標也很難完成。

還有一個是相關愛國歌曲的滲透問題,黃河船伕曲是課堂主要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從這個主體引申開來,給同學們介紹其他類型同時代歌曲,並順勢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現在的中國更加強大,更加富饒,已經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早在國慶60週年閲兵的時候,國家所展示的自制先進武器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以後不管誰侵略我們國家的一寸土地、殘殺我們國家的一名同胞,大家就要同他血戰到底,我們愛好和平,但是卻會把侵略者全部都殺掉。這首歌可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而相應的,其他歌曲也無不藴含着這樣那樣的精神食糧,教師完全可以把其中的精髓提取出來,供學生咀嚼掌握。

2、欣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讓世界充滿愛這首首,以愛為基本線索,學生學習本首歌以後,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心靈同音樂間的無障礙溝通,瞭解愛對生命的重要意義,也可以深切領悟音樂本身的無窮魅力。在學習讓世界充滿愛這首歌的時候,可以先要求學生飽含深情地演唱,在自我演唱中領悟歌曲的魅力與境界。整節音樂課以欣賞、演唱、感悟作主線進行連接,在感悟拓展的環節,可以適當插入PPT課件,用相關的温情音樂當作背景,給同學們展示出大量的具有震撼力的愛心照片,在不同人物角度中使同學們感悟到愛在生活中的珍貴,幫助同學們用更加新穎獨到的眼光觀察身邊的人與事,並把所思所感形成文字寫出來,組織成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們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關懷關愛的思想品德教育。通過課件欣賞教學,同學們能夠很好地體驗出愛的偉大,受到強烈的情感薰陶,並會將這種情感帶到課下的生活中去。

3、探索德育滲透的新方法

教學改革是持續向前發展的,這給多種教學方法的利用提供了方便,原來單一化的教學模式被打破,給德育教育滲透帶來更加廣闊的展示平台。

(1)根據教材目標講述音樂故事。

在音樂課上,教師可以把古今中外的音樂趣聞、音樂家故事、作品見聞等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知道,或者是預先使學生做好準備,然後在課堂上做自主講述,這樣學生的心裏便可以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形成不可小視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欣賞學習古曲“高山流水”的時候,根據教學內容,給同學們講解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逢知音這個故事,一方面能夠利於學生對樂曲達到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回顧了古代歷史中的相關記載,加強了大家的古代音樂認知,對於全面提升文學素養,養成民族自豪感是有利的。

(2)與音樂有關的遊戲。

遊戲對於學生的吸引力是無窮的,年齡段越小,遊戲的魅力越大,它能夠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個性,培養其堅毅好勝、團結友愛的精神與互相幫助的美好品質。比如,在學習音樂情景劇陽關三疊、音樂遊戲西遊記等部分課程時,教師就完全可以在輕鬆愉快的音樂氛圍裏,同學生們一起進行遊戲,讓音樂和遊戲同時培養相關的思想品德知識。

(3)適當的競賽。

按照教學課程標準要求,組織學生實現適當節奏創編、歌詞創編一類的競賽,以達到思維智慧的交流碰撞,這不僅可以對學生的開拓創新精神產生積極影響,同時,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競爭方面的意識。

(4)增加多媒體技術的使用率。

使用聲音、圖象、動畫等多媒體技術進行情境創設可以將學生更好地吸引到教學內容中來,如在欣賞配樂詩朗誦“春之歌”的時候,便可將多媒體技術發揮到極致,展現出優美的青山、鮮花、草地、流水,展現出和諧的詩朗誦效果,學生們一邊看一邊聽,從而感受到自然的無窮魅力,讓學生意識到自然同生活間的密切關聯,使學生增強對藝術魅力的體悟與認知能力,並受到潛移默化的珍惜時間意識薰陶。

4、結語

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教書育人,教師只有具備強烈為學生負責的意識,才能培養出適應未來國家發展需要的人才,在音樂課堂內外加入德育教育內容,其現實意義是十分重大的,未來教師應當更加註意德育教育的意義,給學生的音樂知識水平造就素質的土壤。

參考文獻

[1] 張佩茹。國中音樂課中的德育教育[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19)。

[2] 熊斌。在音樂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素質[J]。湖北中國小實驗室,2002(5):25—26。

[3] 趙素珍。音樂教育對學生髮展的影響[J]。中國音樂教育,2005(12):39。

[4] 文靜。淺析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8):98。

[5] 任永紅。讓孩子在藝術的殿堂中快樂成長―― 校園文化藝術節有感[J]。音樂時空,2011(9):84—85。

德育論文 篇七

題目:國小班主任德育工作探索

摘要:國小是每個人一生的第一步,心理學相關知識表明,國小時期是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是整個人生的基礎。國小班主任在教學活動中擁有特殊地位,他們要認識到做好國小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認真分析國小班主任德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重視養成教育的作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樹立整體觀念,強調整體意識等途徑積極進行國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索。

關鍵詞:國小 班主任 德育 教學

一、國小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學做人是做學問的前提,德育工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根本。國小是每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步,這一步打下良好的基礎將為國小生們對人生和世界的認知的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國小生心目中,班主任是個無所不知的人,班主任在國小生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這決定了國小班主任的言行對國小生有巨大影響。國小班主任應該重視德育工作,認真對國小生進行德育教育,幫助國小生健康成長。

班主任的工作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的工作。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國小班主任要時時刻刻地牢記住這一點。目前,中國進入了各種矛盾突發期,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變化,為了迎合國小生的心理狀態,國小班主任必須在瞭解學生狀況的前提下,勇於嘗試新的方法和途徑,擴展德育工作的內涵、創新德育工作的模式,真正地把德育工作做好。

二、國小班主任德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書與育人工作相互脱節

目前,部分地區的學校不重視學生的德育工作,將國小思想品德課程看作可有可無的課程。部分學校將德育工作的教學任務分給了其他任課老師。這樣,學生很難獲得專業的思想品德知識,很難講德育方面的知識轉換為自己的實際行動。這樣學校的做法缺乏必要的監督,勢必將影響學生整體思想品德素質的提高,勢必將影響每位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沒有選擇合適的德育方法和途徑

部分學校和老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工作,沒有弄清楚每個學生在思想觀念、家庭教育、生活環境、身心發展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沒有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德育方法。由於沒有選擇合適的德育方法和途徑,使得每位學生難以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每位學生沒有學會收集與德育相關的資料的能力,也沒有積極性參與相關的活動。

(三)部分班主任德育教學工作的能力有限

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對德育的認識水平是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培養學生愛國、勤勞、誠信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方面的全面發展。由於國小生的思想比較幼稚,需要班主任以身作則,積極引導。但是目前,部分國小班主任還沒有認識到德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在德育教學中採取機械講授的教學形式,這樣勢必影響了德育教學工作的效果。

三、國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索

(一)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班主任是一個班級活動的組織者、管理者和領導者。班主任工作對建設良好的班集體,形成良好的班風班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學校中,班主任與學生之間接觸的時間最長,交往最多,對學生的影響最大。班主任的形象具有示範作用,他們的舉動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班主任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就必須先提高自身的素質,要規範學生的行為,就必須先規範自己的行為,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在學校這樣的環境中,班主任是學生最直接的榜樣,是學生最值得信賴的老師。在全面加強素質教育的今天,班主任更應提高自身的素質,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以自己高尚的道德風範去影響和教育學生,使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學生。

(二)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班主任要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班主任通過學校的合唱比賽、運動會和日常活動來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強化學生的集體意識,使學生的榮譽感和責任感,統一到班集體的建設上來。各種類型的主題班會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國小班主任要精心策劃主題班會,通過班會,引導學生做一個熱愛生活、熱愛集體的人。

國小班主任要培養學生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培養學生與他人和諧相處的意識,塑造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作為國小班主任,面臨新的形勢和新的挑戰,要不斷加強對國小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國小班主任要做好國小生的德育工作,使國小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真正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領航人。

(三)樹立整體觀念,強調整體意識

國小生性格的養成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僅依靠國小班主任自己來完成德育教育是不可能的。國小班主任要緊跟時代步伐,利用家庭和社會的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國小班主任在強調學校教育的基礎上,要利用家庭教育對國小生成長的重要作用。國小班主任要保持和每位學生家長的溝通,與家長就學生的教育問題進行交流,共同制定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學校領導和班主任都要着眼於整體性的教育改革,依靠家庭和社會的作用共同塑造學生完整的人格品質,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在加強道德教育的同時,學校內部要形成統一的整體,樹立整體觀念,互相配合、互相補充。學校、家庭和社會也要協調一致、共同發展,共同進步,促進 國小生的德育成長,全面提高國小生的德育素質。

總之,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必須不斷加強學習和研究,逐步改善和改進國小思想品德教學工作,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合格人才。一棵小樹苗成長為參天大樹的過程中,離不開老師的辛勤澆灌,用心管理,也離不開整個社會的。努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deyu/w85nz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