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傳統文化論文(精選7篇)

傳統文化論文(精選7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7篇《傳統文化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傳統文化論文》相關的範文。

傳統文化論文(精選7篇)

篇1:傳統文化論文

摘要:

在符號消費越來越明顯的趨勢下,羌族刺繡品牌視覺形象設計必須結合符號消費觀念的基本特點,強調品牌差異化取向,昇華品牌符號意義,突出品牌符號的品位對等,促成消費者積極的符號認知。

關鍵詞:

符號消費。

羌族刺繡。

視覺形象設計

羌族刺繡是少數民族工藝藝術的一朵奇葩,羌繡是該民族民眾的必備用品,無論是羌繡花袋,還是羌族男人的云云鞋,色彩豔麗、圖案古樸的羌族刺繡產品都給人以藝術品的感覺。

發掘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打造民族特色品牌是市場經濟環境下民族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打造羌族刺繡品牌自然成為羌族經濟發展的重要事宜。

羌族刺繡品牌打造的最終目的是形成良好品牌,促進大眾對羌族刺繡的產品消費,因此結合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意識來打造品牌是羌族刺繡品牌視覺形象設計的必然選擇。

符號消費是近年來大眾消費的一個重要趨勢,隨着媒介對符號化商品消費的推動,越來越多的商品成為具有一定文化意義的符號,並引導着大眾的消費。

因此符號消費視角下羌族刺繡品牌視覺形象設計必須要關注消費者符號消費的特點,並據此在品牌視覺形象設計上進行鍼對性的契合,使品牌視覺形象設計更加符合大眾消費心理。

一、符號消費觀念的基本特徵

符號消費是一種文化消費心理,符號消費意識不僅引導民眾如何消費,同時也對大眾的價值觀、消費理念都有影響,並最終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生活和認知方式。

符號消費觀念是在一定文化環境下經過長期消費實踐而形成的消費認知系統,從消費者對符號消費觀念的實踐中,可以發掘出消費者的文化意向、生存樣態等。

具體而言,符號消費觀念一般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實踐性

在符號消費觀念中,商品有能指和所指兩個意義,能指即商品本身的功能和性質,實用是商品的第一特性。

所指是隨着商品在消費者的不停實踐中,便會在消費者觀念中對某種物品形成約定俗成的價值或特性認知,從而使某種商品具有了某種意義。

消費者對於某種商品約定俗成的認知,來源於民眾在實踐中對商品的理解,因此實踐性是符號消費觀念的一個基本特點。

(二)差異性

符號消費理論是西方多個理論思想共同的成果。

讓•鮑里亞曾經在《消費社會》中指出,人們通過差異化的商品消費來明確自己的身份,使自身和其他人區別開來。

這個理論的中心意思是指大眾對於某種商品的消費,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這個商品帶來的符號意義。

因此可以説,符號消費視域下民眾對於商品的消費關鍵在於其與其他商品的差異,這種差異需求才是消費者真正內在的消費動機。

(三)象徵性

消費品的所指意義便是消費品的象徵性,由於所指的符號意義,使得商品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社會地位、生活方式、生活品位的象徵符號,因此對於某種商品的消費實際上也成為個人社會地位的展示。

在大眾媒體的推動下,消費更多進入權力體系,成為權力的表徵方式或載體。

當大眾對於消費品或服務在意識中進行品牌、等級和檔次的歸類時,消費品或服務已經成為財富、聲望和權力的商品符號價值,個體對某種商品的消費行為自然便會使其被歸入到某個社會羣體中,成為個體身份、個性和地位表達的重要途徑。

[1]隨着現代社會發展,個體身份更多地依據其自身的消費物來識別,消費品的象徵性意義也更多被強化。

(四)炫耀性

對於符號消費這一現象,美國社會學家託斯丹•凡勃倫認為在個體的消費動機中,不僅有對商品價值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一種炫耀消費心理在其中,消費者對此方面的需求主要是獲得心理滿足。

這種現象是由於在某些社交場合中,對應着一定的消費標準,如果消費物水平低於禮儀要求,便會造成失禮,甚至於被輕視或排斥,因此為了維持一定的社會地位,便會使得特定消費者形成炫耀性消費心理,把消費品作為特定社會階層必需的表徵。

二、符號消費視角下羌族刺繡品牌視覺形象設計

篇2:傳統文化論文

摘要:

隨着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企業形象設計在經歷了簡單模仿之後,開始重視民族傳統元素的應用。

文章通過對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歷史源流和核心意藴進行分析,進一步探討了其在現代企業形象設計中的啟示與應用。

關鍵詞:

傳統色彩。

企業形象設計。

五色觀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的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

我國的設計理念也受到西方文化的不斷衝擊。

色彩作為現代企業形象設計的重要載體,也面臨着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的整合與創新。

如何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繼承和應用傳統色彩,實現基於傳統色彩文化基礎上的創新與發展是國內企業形象設計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傳統色彩文化概述

傳統色彩對中華民族審美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特別是中華民族色彩文化中的“無色體系,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對傳統色彩文化綜合影響的結果,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中的重要文化因子。

我國的傳統色彩文化起源於遠古時期,不僅是美化生活的需要,也是進行宗教活動不可缺少的元素。

例如,原始人在進行狩獵和戰爭時,動物和敵人的鮮血不斷刺激着他們的神經,故而產生了對紅色的原始崇拜。

隨着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在西周時期,產生了“正色與“間色的概念。

人們將不能由其它顏色混合得到的青、赤、黃、白、黑五種基本顏色定位正色,而其它顏色則為間色。

人們逐步將五色與社會事物乃至文化觀念相聯繫,不斷延拓,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獨有的五色文化。

到了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不同的文化代表派別持有不同的色彩文化理念,這些觀點為中國色彩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到了南北朝時期,隨着佛教文化的傳入,又形成了佛家色彩觀。

其中,儒家文化注重色彩的象徵性,將色彩視為人倫現象與“禮相契合的象徵色彩,並賦予色彩德行、等級、倫理、秩序等豐富的內涵。

道家文化崇尚黑色和白色,認為這兩種顏色並未刻意着色,體現出道家崇尚的自然之美。

佛家的色彩觀具有濃郁的異域風格,注重對色彩感情的直接抒發,同時又糅合了儒家與道家的色彩理念,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佛家色彩文化。

這些特色鮮明的色彩文化貫穿於民族色彩審美意識之中,對中國的服飾、繪畫、藝術設計等領域的色彩應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中國傳統色彩文化對企業形象設計中的啟示及應用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企業形象設計面臨着巨大的挑戰,色彩作為包裝設計的重要載體,面臨着轉同色彩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的整合與創新。

將傳統色彩文化的內涵和象徵意義用於現代企業形象設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重視紅色系的應用

將傳統色彩文化用於現代企業形象設計,首先應該重視象徵生命之色和紅色崇拜的紅色系的應用。

這不僅是傳統色彩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需要,更是紅色在中華民族心目中的地位所決定的。

直到今天,在婚嫁和節慶活動中還需要穿紅衣、掛紅燈,足以説明紅色是中國人的偏愛之色。

因此,在現代企業形象設計中,要基於國人對紅色的偏愛,將其與色彩的基本原理相結合,積極利用它與其它色彩的搭配原則,塑造具有傳統文化韻味的形象設計。

例如,紅色與硃紅和深紅等同類色的搭配,可以彰顯企業的高雅、文靜、樸實的文化意藴。

2.重視原色的應用

自從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人提出“原色理論以來,“五色理論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色彩文化觀念。

因此,將傳統色彩文化用於現代企業形象設計,並不是指五種原色都要用到,而是指使用明度和純度較高的幾種原色。

將原色理論用於現代企業形象設計,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合理利用色彩的面積對比,以恰當的對比體現色彩整體的和諧美。

二是利用色彩形狀的對比,以構造適度的視覺衝擊效果。

三是利用色彩的位置對比,例如不同屬性的顏色距離越近,對比效果就越強烈。

總之,我們可以利用臨近或互補色搭配、面積對比和位置對比,塑造鮮明的色彩感染力,延續我國傳統色彩文化的獨特魅力。

3.重視色彩的心理效應

我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十分重視色彩的象徵作用,而這種象徵作用的源泉就是色彩的心理效應,這也啟示我們將傳統色彩文化用於現代企業形象設計時要重視色彩的心理效應。

儒家將五色體系中的正色賦予尊貴的象徵意義,而間色則被賦予卑賤的象徵意義。

同時,儒家還將色彩比附人的德行,用於暗示人的美德。

現代色彩學也十分重視色彩本身的.生理和心理效應,這種認識雖然於儒家色彩觀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本質上卻是基本一致的。

當然,重視在企業文化形象設計中的心理效應,並不是間色不能使用。

例如,茶葉企業的形象設計就可以使用古樸的青灰色,再輔以文字和符號,凸顯茶文化的內涵,並給人一種傳統、醒目的心理效應。

4.重視無彩色系的應用

道家通過虛實、動靜、黑白之間的陰陽相生相剋的關係,來利用無彩色系來詮釋色彩繽紛的天下萬物,這也啟示我們在現代企業形象設計中對無彩色系的運用。

現代社會是一個色彩斑斕的社會,但是,豔麗、繁華的五顏六色也會引起人們的審美疲勞,基於無彩色系的企業形象設計,在現代社會可以避免囿於同質化,從而起到一種標新立異的創新設計。

這種設計可以將現代設計理論和傳統道家色彩理念相結合,擺脱色彩應有屬性的束縛,顯得更具自然、淡雅和永恆之美。

當然,在以無彩色係為主體的現代企業形象設計中,點綴一些面積很小,但是純度極高的色彩,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無彩色與彩色的相互作用和巧妙運用,對於豐富現代企業形象設計的色彩元素具有重要作用。

5.重視色彩的情感表達

佛家十分重視色彩的情感表達,他們憑藉對色彩的獨特認識,塑造出富有異域特色的佛家世界。

重視色彩的情感表達,需要色彩與圖形相互配合。

在現代企業形象設計中,更需要色彩與形狀聯袂,以抒發創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外,重視色彩的情感表達,還需要色彩與材質的合理運用,材質不同色彩所表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合理運用色彩與材質,不僅可以創作出傳統藝術氛圍,還可以塑造不現代時尚氣息。

雖然設計作品本身傳遞的是現代思想,但是這種“情充於內的色彩情感表達方式依然閃爍着傳統色彩文化的光輝。

三、結語

我國的傳統色彩文化是五千年傳統文明的重要表徵,其藴含的豐富的象徵意義和哲學思想,是現代藝術設計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

設計師應該深入理解傳統色彩文化的核心意藴,並將其融入現代企業形象設計,使傳統色彩更好的為企業形象設計服務。

作者:彭光榮 單位: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張燕.中國傳統色彩文化對企業形象設計的啟示[J].新聞界,2009(3):186-187.

[2]王靜.基於傳統文化元素的企業形象設計研究[J].科技與管理,2011(4):93-95.

[3]張媛媛.傳統色彩意象在企業形象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大眾文藝,2015(14):68-69.

[4]呂業春.品牌的中國設計的中國——2010中國企業形象設計年會暨中國企業形象建設聯盟成立大會召開[J].現代企業文化(上旬),2011(01).

[5]付冰兵.論老字號企業形象設計的創新[J].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篇3:傳統文化的論文

淺談傳統文化在現代項目管理中的應用

項目管理最早起源於美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發展起來的重大新管理技術之一。

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項目管理的應用範圍也僅侷限

於建築、國防和航天等少數領域。

自美國在阿波羅登月項目中應用了項目管理技術並取得巨大成功後,從而風靡全球。

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學者將傳統管理項目的方法和經驗重新加以總結,並嘗試着將其運用到較大規模的項目以及傳統工業之外的新興行業,並獲得巨大成功。

這些方法和經驗不斷被總結和實踐,最終形成為了一門嶄新的學科——現代項目管理。

現代項目管理具有項目啟動、項目規劃、項目執行、項目監控、和項目收尾等五個過程,包括項目範圍、項目時間、項目費用、項目質量、項目風險、項目溝通、項目採購、

項目人力資源和項目集成管理等九個基本的項目管理知識領域,現代項目管理的應用範圍已不再侷限於傳統項目管理的建築項目、工程項目和國防項目等狹窄的範圍,而是擴展到社會各個行業的項目領域。

中國傳統文化是由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中國傳統文化中包涵着豐富的管理思想。

在日本管理界之中,存在着一種普遍的有趣現象,在日本的高層管理者中,幾乎人手一本來自中國的《論語》、《禮記》和《孫子兵法》等書。

我們可以這樣説,日本及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騰飛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的淵源,這些富有東方個性的並卓有成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思考。

這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現代項目管理是我國從國外引入的先進管理技術,其知識體系形成於國外,而中國的所有項目管理理論都是從國外的幾大知識體系引進而來。

所以必然會出現與國內的實際情況不適應的地方。

此時,將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管理思想與現代項目管理技術有機結合起來,使項目管理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精髓,而對傳統文化的現代詮釋,也可以解決在現代項目管理中面對的許多棘手的問題發揮重要作用。

我國的現代項目管理不應只是單純照抄、照搬西方的項目管理理論和方法,而應該立足於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挖掘傳統文化的資源寶庫,將西方現代項目管理與我國傳統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促進我國現代項目管理技術的發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論語》。

其釋義為,一個做手工或工藝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應該先把工具準備好。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在現代項目管理中,想做好一個項目,其準備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準備工作包括要在項目前期進行充分市場調研、並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制定初步的項目可行性計劃並進行相應評估,為決策層提供建議等等。

而作為一個項目領導者,還有更多的準備工作要做。

首先必須準確瞭解所帶的項目團隊所擁有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和各種物力資源。

然後根據每個項目組成員的能力和特性,分配與之相匹配的工作任務,既在能力範圍之內,又不過分輕鬆。

其次,還要做好統籌規劃,制定出詳盡可行的項目進度計劃,並根據項目的進行不斷推進並及時作出調整。

充分的準備工作為項目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基礎。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

出自《孟子·離婁上》。

其釋義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有規矩和行為制度。

制度是共同遵守的辦事的規程和行為準則。

而項目管理制度就是為了達到“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獲取正確的結果”而制定的,需要項目團隊成員遵循的、有度去衡量且有法去獎懲和激勵的一些程序或規程。

好的項目管理制度是項目成功管理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身正,不令而行”。

出自《論語·子路》.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其釋義為: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着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樣,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

領導者必須慎重其行為。

領導者本身的行為正當,即使不定任何法令、約束,人們也會自然而然的效法的行為,走上正道。

但是,如果領導者本身的行為不正當,胡作非為,這樣,即使定下了嚴格的法令、法律,人們也是不會聽從的。

同樣,在項目管理中,項目管理者想要求項目成員保持積極的工作態度,自己首先必須具備積極的工作態度,只有嚴格要求自己的項目管理者,其手下的項目成員才不會過於懶散。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出自《論語》。

其含義為名正才能言順。

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如果你要想做一件本不屬於你管的事請,或者説你並沒有管這件事的權力,想順利辦好事情就會很不容易。

在項目組中,各項目成員應各司其職,恪盡職守,盡力完成好職責範圍內的事情。

如果名不正,別人不會甘心讓你去領導,並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表現出消極狀態甚至會影響項目進度。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出自《禮記·中庸》。

其釋義為做任何事情,事先謀慮準備就會成功,否則就要失敗。

在進行項目管理時,一定要重視項目規劃與評估。

在項目開始之初,就要做好詳盡的計劃與準備。

帶領項目小組好比行軍打仗,好將軍不打無準備之仗。

《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和前期調研,才能為日後順利完成項目奠定良好基礎。

“欲速則不達”。

出自《論語·子路》。

其釋義為要有遠大的眼光,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來表現,也不要為一些小利益花費太多心力,要顧全到整體大局。

一味主觀地求急圖快,違背了客觀規律,後果只能是欲速則不達。

在項目管理中,要切記擺脱速成心理,只有一步步地積極努力,步步為營,才可能順利如期完成項目目標。

凡事必須講究循序漸進,有量變才會有質變,要戒驕戒躁,,如果越想急於完成項目,其效果可能恰恰相反,萬不可急於求成。

做項目,做事,都是一樣,我們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打好基礎才是關鍵。

我國傳統文化中還有很多精髓內容,等待我們去挖掘去進行現代的詮釋,併為項目管理者所借鑑。

我們要使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與現代項目管理思想有機結合,互為所用,達到融合,將會更有助於項目管理的成功。

參考文獻:

[1]王長峯,李建平,紀建悦.現代項目管理概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2]蘇東水.東方管理[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3.

[3]張岱年.中國文化與哲學[M].上海:東方出版社,1986.

[4]孫文鵬,21世紀的中華傳統文化:需要與騰飛[J].中國文化研究,2001(1).

篇4:傳統文化的論文

淺析民間組織與鄉土傳統文化關係

中國的農村是中國鄉土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中國鄉土文化得以不斷髮展繁榮的源泉。

我們對於鄉土文化尤其是鄉土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研究還相當有限,況且隨着現

篇5: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構成

簡單地説,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道家和佛家思想為兩翼的文化思想體系。

在孔子、孟子確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觀後,儒家思想發展的歷史貫穿了中國從先秦到“五四運動”以來幾千年的歷史,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其基本思想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中國古代兒童入學,首先要讀“四書”,即儒家哲學最重要的讀物——《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除了儒家思想以外,道家和佛家對儒家思想進行了完美的補充,儒、道、佛三家和諧共存,構建了中國人自己的精神家園。所以説把握住這三家文化的內涵,就把握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從而有利於更好地理解其對和諧社會的思考和貢獻。

二、儒家文化的道德人生觀——個人與社會的和諧

儒家理論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認為這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其主要內容簡單説就是是仁和義。仁義的觀念是儒家思想最為強調的觀點,以前人們説某某人是偽君子,罵他“假仁假義”,就是説仁義觀。其實儒家仁義觀是一種高尚的個人道德情操觀,他要求人們做事情必須符合道德標準。如果是出於非道德的考慮,即使做了應該做的事,這種行為也是“不義”的行為,用一個為孔子和後來儒家學者所蔑視的詞來説,那就是“為利”。“義”與“利”之間的辯論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熱門話題。

其次,儒家理論強調家庭的和睦與社會的和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被儒家經典理論提倡的一個和諧社會的基本次序。“家和萬事興”,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直接影響社會的平安、和諧。儒家思想強調依靠道德的規範作用來實現家庭和諧,通過提煉、宣揚相應的倫理規範來調適父子、夫婦之間的關係,從而構成了中國人的基本價值觀及和諧繁榮的道德世界。

三、道家文化的自然和諧觀——人與自然的和諧

道家文化與儒家思想簡單地説是一種對立統一。儒家強調人的社會責任,但是道家強調人的內部的自然自發的東西,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們常説孔子重“名教”,老、莊重“自然”。中國哲學的這兩種趨勢,約略相當於西方思想中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傳統。儒道兩家文化既相互對立,同時又相互補充,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道家文化認為只有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界萬物在不斷變化,萬物變化所遵循的最基本的規律是“物極必反”,這種思想來自道家的祖師——老子。意思是説,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質如果向極端方向發展,這些性質一定會使它轉向自身的反面,這構成一條自然規律。所以要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必須掌握“度”這個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

那麼,怎樣衡量事物變化發展的“度”·事實上,沒有人能劃出適合一切事物、一切情況的絕對界限,必須依據客觀不斷變化。例如過去人們認為海南不能發展工業,而現在,我們提倡“生態立省”和“一省兩地”戰略,就是考慮到海南保護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的必要性和發展工業的優勢等現實情況,合理把握事物發展的“度”,在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同時,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四、佛家文化的平等和諧觀——內心自我的和諧

佛教傳入中國,是中國歷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傳入中國以後已經與中國的思想相結合,推動着中國的哲學思想不斷髮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學文化——禪宗,對中國哲學、文學、藝術等影響深遠。

佛家文化的和諧理念首先是關於心境之間的和諧,也就是在人的認識層面構建主觀與客觀之間的和諧。佛教的平等和諧觀教人擺脱苦難的方法主要是教人掌握一種新的認識體系,從自我的心理上尋求突破。在這種新的認識體系的指導下,既體悟到世間一切的虛幻性,又認識到世間一切存在的價值以及它們之間的圓融與和諧,從而在實現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圓融和諧的基礎上,完成精神的終極超越。

綜上所述,儒、道、佛三家文化都在各自的立場上提出了其對和諧社會的思考和探索,包含了不少思想的智慧和精華。如何更好地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也是新一代炎黃子孫的職責所在。我們將倍加努力,堅持科學發展觀,科學地繼承和發展和諧理念,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而奮鬥。

篇6: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中國的許多傳統文化都藴含在繪畫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思想。它的核心是中庸、和諧、內斂。這些傳統文化都可以在繪畫上得以充分的體現。中國的傳統則是講究平和的,如放風箏、太極等,講究的是自我完善的過程,是一種內在的修行。中國傳統文化在繪畫中表現出來,是一種神韻,不是某種色彩可以詮釋的。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與藝術產生直接關係的是莊子的思想與禪宗思想,這在中國畫及中國其他很多藝術形式中常見。在中國傳統文化歷史上,莊子以其深邃的哲學思想為基礎,給人們展現出一個全新的精神世界領域,他的思想包含着辯證法的因素,主要思想是“大道無為”,以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為宗旨,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環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莊子的人生觀是最為通達,束縛最少,同時也是最為接近藝術理想狀態的人生境界。中國藝術中的“氣韻生動”恰恰體現了莊子“通天下一氣耳”中所説的氣的精神世界,同時也是中國藝術在各方面展現的“道”無所不在的藝術境界與精神世界。中國的繪畫藝術是一個氣韻貫通的世界,在這樣的一個世界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音樂式的流動起伏和舞蹈式的迴旋變化的節奏。氣因道而實現了人與萬物聚則有形有相,分則虛無飄渺。於是“知白守黑”、“虛實相生”便成為中國繪畫藝術創作的辯證法則。在中國畫的表現意境中“無畫處皆成妙境”、“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意境,無不充滿了道家“道法自然”哲學思想。“老莊”學説認為,人類最高的智慧不在於站在客觀事物之上去加以分別思考,只有消除物我對恃,天人合一,才會昭示出世界的本來面目。這便有了中國畫家的“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深邃藝術追求。

“老莊”的哲學思想是中國藝術的重要精神支柱。“老莊”的宇宙觀是混沌而神祕的,是難以琢磨的,是意像的。將中國傳統的審美意象和文化價值取向融入繪畫創作中,會使它成為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儒、釋、道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三大精神支柱。它們共同的美學意義在於審美式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這種影響正可以詮釋哲學與藝術間的相互滲透,歸根到底在於它們原本就是不同形式的對人生意義的詮釋。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儒家、佛家、道家三種不同的宗教形式都是在中庸的思想基礎上,開始其對人的自身精神世界的的探求。這種自身精神世界的探求過程出現在藝術表現形式中,從而淡化了宗教色彩,形成了一種自然藝術體現方式,一種內在的人格理想情操,一種收束心性的自我修養方式,一種恬淡清幽的審美情趣和空靈澄澈的藝術境界。隨着佛學在中國廣泛傳播及其在思想領域獲得的勝利,眾多藝術家更加強調作者本身的主觀作用,強調藝術作品內在的精神意境。在這種藝術追求思想的薰陶啟發下,唐代“意境説”隨着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而步入高峯。“意境説”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思想,它是中國藝術和哲學在高度成熟基礎上的產物,它是在不斷地吸中國傳統儒、釋、道家各種哲學思想砂斷給予藝術大量營養的情況下實現的。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成為中國繪畫藝術最重要的理論基石。

中國藝術中的意境,其最高層次是禪境。“禪”,是在中國人學習了大乘佛法教義後,通過自身努力與實踐所認知的。禪既是動中的極靜,也是靜中的極動,二者合一,才能直達生命的本源。當其體現在藝術境界中,飛躍的生命與靜穆的觀照構成了藝術的兩元,這也構成“禪”的心靈狀態。用佛教的語言能夠詳實的描繪出中國繪畫意境的哲理意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意境説的產生和發展,使主張“意”派的“文人畫”迅猛的發展起來,在宋元時期,成為了中國繪畫藝術的主流。經過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的感染,中國繪畫藝術哲學的有了一個極大的轉變――即由繁變簡,反璞歸真,從而更加強調作品的空靈意境。由具體事物的寫實變為抽象的哲學意境的展現。老莊主張“五色令盲”,“無色而色始全”的色彩觀成為文人畫家們對中國繪畫的最好的表達,黑色成了斑斕色彩之後的平淡。追求墨色高度表現力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唐代王維把李思訓的金碧山水技法改變為水墨畫技法開始,水墨技法的地位得到的提升。在精神層面上是為達意的需要。中國山水畫以水墨為重要核心,這正是在以“老莊”、“禪”的哲學思想為內在基礎,以自然的審美觀念把作者的深層藝術哲學思想通過作品得以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美學思想展示出審美活動的另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深層意境。

作為一種文化,在中國流傳,其對繪畫藝術影響的更大一面,是它的哲學、藝術和審美。正如有位學者所概括的那樣:“中國哲學的趨向和頂峯不是宗教,而是美學。中國哲學思想的形成不是從認識到宗教,而是由它們到審美,達到審美式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當然,畫家要創造出來好的繪畫作品,更要有好的技藝與適當的媒介完美的結合,才能準確地在作品中表達內心的情感。

篇7: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新世紀隨着高等教育發展的多元化,師德水平建設越來越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發展和提升。當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佈中,針對加強師德建設提出:“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要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在建設和諧社會的新時期,構建和諧師德勢在必行,“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以傳統文化的精髓理念來規範和引導當代廣大教師學為人師、行為示範,是促進當前師德建設的有機載體。

一、當前師德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1)主流引導思想與現實環境差異的錯位。

結合當前諸多高等院校實際情況來看,傳統的“謙虛謹慎、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等價值座標柔性有餘、剛性不足,並不被所有老師所重視。思想宣傳中的“蠟燭觀”、“安貧樂教”和“義利觀”,某種程度上超越了當前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要求,難以作為教師道德評價的指導思想和普遍標準。

(2)教師職業道德的養成和個體素養的錯位。

《三字經》雲:“教不嚴,師之惰”。由於高校教師的個性特點和認知特點的差異,他們對於道德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從個人素質的結構看,高學歷並不一定等於高素質,因為文化代溝差異和個人經歷不同,帶來思想上的共識性偏差,對師德的理解也會出現失衡。所以從長遠來看,高校師德的建設既是高校發展中的基礎性問題,又是一個長效機制問題。

(3)師德評價指標體系與實際操作的錯位。長期以來各高校都很難對師德進行量化考評,由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在課堂教學評價以外,社會對他的師德評價往往受到教師個人行為的影響,而不是依照合理的評價指標來評判,因此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對師德體系監控帶來了弱化。

二、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對高校師德建設的意義

(1)有利於整合高校多元化的教學價值取向。

隨着經濟的全球化和社會思潮的多元化,作為師德的要素,教師的教學價值取向將對學生人格、各種能力的培成產生越來越深遠的影響。儒家經典《大學》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教師是學生接觸最多的人羣之一,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起着積極的導向作用。教師所表現出來的良好思想道德是學生思想行為的指向標。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的那樣,教師成為學生道德上的指路人,不在於他時時刻刻都在講大道理,而在於他對人的態度———對學生、對未來公民的態度。

(2)有利於高校教師追求高尚的和諧師德境界。

從“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中體悟師生關係的平等性;從“善利萬物而不爭”中感悟師德的無私性;從“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中,洞悉師德的曠達性。和諧師德境界之無私性———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借用老子講水性,這裏以水的性格比喻師德,因為水有兩大善性:善利萬物———就是奉獻精神;處下不爭,是指奉獻精神之上的一種更高境界———無私,這正是師德的生動寫照。

(3)有利於規範高校師德制度性建設。古人云,“國之制度典禮,實皆為道德而政”,“國之制度典禮,乃道德之器械”。由此來看,道德和制度是相輔相成的。在學校,師德建設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它不能僅僅依靠輿論宣傳和教師的自我修養,一定要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予以保障。而制度建設應當體現目標的指向性和理論的引導性。作為一種比較系統、完整的價值觀(當然前提是符合當代精神的),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對於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建設長效的師德教育機制、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等具有普遍的規範和引導價值。

三、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對高校師德建設的對策思考

(1)傳統文化價值體系應成為師德建設的重要內容。教師的師德培養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前提下,在堅持尊重差異、提高能力的同時,加強“以德立身,以身立教”為主要內容的師德建設,以教師自身的高尚品德、良好的人格來潛移默化地影響、教育學生。

(2)創新機制,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教育和引導教師自覺履行法律規定的職責和義務。把師德培養作為與日常教學研究和教研活動相結合、相匹配的長期素養教育和品性教育。

(3)師德建設與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大學這泓深潭要澄碧如鏡,藏珍藴寶,就必須堅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的理念,不斷加強師德建設,努力構建和諧師德境界,促進學校和諧發展。

標籤: 論文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399m5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