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藥學專業論文新版多篇

藥學專業論文新版多篇

藥學專業論文新版多篇

藥學論文 篇一

[中圖分類號] R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08(a)-0055-04

Building of new model of comprehensive pharmaceut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MA Ning ZHANG Qingsong LENG Yiping HE Jinkai WANG Jianfen

College of Pharmacy, Changsha Medical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219,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continue to improve, more and more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ir own health and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 and other issues,

so talents both understanding drug and medical pharmaceutical are shortage. Then, traditional pharmaceut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demand of modern society,

and a new education model should be build. This article advances a new pattern that the modern elements of pharmaceutical service are merged into the traditional model. So, by revising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and setting a new course system, the cultivating goal is changed from the “manufacturing” to “patient service”。 It broadens th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employment, and cultivates both biological, medical,

integrated social humanities and complete knowledge of the pharmaceutical talents, and serve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better.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service; Clinical pharmacy; Comprehensive talents;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隨着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自身健康狀況越來越重視,藥學服務(pharmaceutical care,PC)的概念也日益受到關注,社會需求人數佔藥學專業技術人員的80%以上[1-2],但是因為傳統因素的影響,我國高等藥學教育模式一直是以培養製劑生產和處方調配人員為主,忽視了對藥學服務人才的培養,導致今天需求遠大與供給的狀況。

社會需求是教育發展的原動,所以我國傳統藥學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必須深化改革創新培育模式,向培養有藥學服務意識的人才方向努力。

藥學服務是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衞生系統藥劑師協會提出,是一種高度專業化的服務過程[3]。

美國藥學教育的核心是培養為臨牀醫院和社區服務的藥學專業人員[4],藥師應用藥學專業知識向公眾(包括醫護人員、患者及家屬)提供直接的、負責任的、與藥物使用有關的服務,以期提高藥物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經濟性,實現改善和提高人類生命質量的理想目標。

顯然,狹義藥學服務的專業性催生了臨牀藥學專業的發展。

然而對於藥學教育而言,只有臨牀藥學專業學生懂得藥學服務是不夠的,必須有更多的藥學人才為廣大人民羣眾實現全程化藥學服務[5],才能夠滿足社會需要。

因此,本文提出構建教育新模式,培養綜合型藥學人才的新型理念,它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藥學,也不同於臨牀藥學專業,而應是兩者相結合的產物,以此來適應當前社會對藥學從業人員的需求。

我國傳統藥學教育模式是以化學學科為主,學生不懂醫不懂與人溝通,即使是藥學博士也不一定懂合理安全用藥,存在較明顯的知識缺陷。

縱觀藥學教育模式的變遷[6],國外已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藥品供應為目的”的簡單教育模式,第二階段“以藥品製造為目的”的化學教育模式,第三階段“以合理用藥為目的”的臨牀藥學教育模式,強調為各類人羣開展藥學服務。

而我國目前的藥學教育模式仍停留在“以藥品製造為目的”,顯然已落後於時代。

因此,本文通過借鑑國外藥學教育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具體國情,探討構建包含藥學服務內涵的藥學教育新思維,培養既保留傳統藥學的優勢同時又兼具藥學服務能力的綜合型藥學人才,要求培養的學生具有紮實的藥學基本理論和技能的同時,又有豐富的醫學基本知識及臨牀用藥等知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傳統藥學教育模式難以適應現代需求

國外藥學教育體系早已從傳統的“化學模式”,轉向現代藥學的“化學+生物學+醫學模式”,藥學不再屬於單一的自然科學範疇。

而我國多數醫藥高等院校仍沿襲舊有的模式,以培養創造藥學科研成果並促進轉化、推動製藥工業和醫療衞生事業的發展為主的高級藥學人才為目標,在課設程置上偏重於化學,對於生物學、醫學等內容涉及很少,培養出來的人才存在明顯的知識結構缺陷[7]。

表現為:第一,由於沒有基本醫學知識,學生看不懂病歷,以致沒有評價藥物治療方案的能力,不能發現藥物治療中存在的問題,甚至連日常普通用藥指導也難以勝任。

第二,因為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藥學人員只是藥品的製備和提供者,不懂得與患者做有效溝通和情感關懷[8]。

第三,我國多數高校培養的藥學人才面向新藥研發與生產等環節,導致供大於求引起就業困難;另一方面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醫藥保健及用藥安全等方面的期望值越來越高,而具備相關知識的藥學服務型人才成為社會的緊缺人才。

説明我國傳統的藥學-化學模式必須做出改革以適應社會需求,國外的先進經驗值得我們學習,改革傳統的藥學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對藥學專業學生增加醫學等知識背景值得重視[9]。

另外,當前醫患關係緊張的局面,也希望能有懂醫懂藥的。專業臨牀藥師來緩解[10]。

2 臨牀藥學是藥學服務重要組成部分

臨牀藥學是以提高臨牀用藥質量為目的,以藥物與機體相互作用為核心,研究藥物臨牀合理應用方法的綜合性應用技術學科,與傳統的藥學專業培養目標有着本質上的區別。

狹義藥學服務的發展基礎是臨牀的藥學工作,要求藥師具有完備的藥學專業知識,才能參與臨牀治療與藥物評價,協助臨牀醫師選藥和合理用藥,使患者不受或減少與用藥有關的損失,提高臨牀藥物治療水平。

在用藥實踐中做到與臨牀醫生專業互補“專業監督”[11],還必須懂得臨牀醫學知識,這樣才能與醫師相輔相佐,使藥學服務更加具有專業化和針對性。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起開設臨牀藥學專業,以“藥學+生物學+醫學+管理學”為培養模式,為患者培養臨牀藥師提供藥學服務。

目前,我國有24所高校開設臨牀藥學專業,該專業屬於國控專業,每年培養出一定數量的臨牀藥學專門人才為醫院提供人才需求[12-15],也為藥學服務打開了一扇窗,但是按照最新統計數據,截至4月,我國至少需要臨牀藥師2.93萬名[16],顯然這個缺口是很大的。

然而,廣義的藥學服務宗旨是以患者為中心(包括非臨牀患者),推進合理用藥,提高人們健康水平,降低衞生資源消耗的全方位服務。

這一理念已得到了我國藥學界的普遍認同,是我國的藥學教育改革的熱點。

它所提倡的不僅是侷限於臨牀藥學專業學生所具備的藥學服務能力,而是要更多的藥學從業者都具有藥學服務的精神和知識,貫徹“以病人為本”的藥學服務理念,通過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使藥學生既懂藥又懂醫,

打破專業間的隔離,以提供良好的藥學服務為目標培養綜合型藥學人才,走現代化藥學發展的必然之路。

3 構建新型教育模式,培養綜合型藥學人才

傳統藥學教育模式主要培養“藥品研發和製備”的專業人才,而臨牀藥學則主要是為“臨牀患者”提供專業的藥學服務,兩種模式培養的人才各適合於特定領域,適用面有限。

筆者提出培養綜合型藥學人才,構建一種以“化學+生物學+醫學+藥學+人文+管理學”為特色的教育新模式,要求藥學生除了具備紮實的化學基礎,掌握藥品的藥理作用、劑型特點及藥效強度等生物學知識外,

還要略懂醫學常識,掌握與患者的溝通技巧並具有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筆者認為這樣的人才更能適應當前社會的需求,可以幫助廣大的非臨牀患者正確使用藥物,避免一些常見藥物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人們用藥的安全性,由“藥物為中心”轉變為“患者為中心”,實現一種廣義概念的藥學服務。

藥學大專畢業論文 篇二

首先要衷心感謝的是我可敬可親的導師李芒老師!您三年來對我學習和研究的悉心指導和諄諄教誨令我終身受益。在您的指導下,我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您的睿智、對知識孜孜不倦的追求、對教育科學研究的熱愛、嚴謹的治學態度讓我學到了如何做事,您在生活中的幽默、寬容、豁達教會了我如何做人。千言萬語在此刻化為了一句“謝謝您!”。

感謝所有教育過我的老師!你們傳授給我的專業知識是我不斷成長的源泉,也是完成本論文的基礎。

感謝所有在科技樓1006學習和生活過的同門:李莎、張h、司言詞、褚秋硯、畢海濱、陳守剛、周瑋、張雪梅、董德寶等!特別要感謝的是和我一起參與“綜合性學習”的各位同門,因為這篇論文的實踐工作是我們大家一起完成的。還要特別感謝李莎――這個和我一起學習和生活了七年的好朋友、好舍友、好同學,你和我一起經歷了許多重要的時刻,尤其是各種各樣的考試,你在我論文完成的過程中給了我許多鼓勵和幫助。

感謝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北京市八一中學、鄭州47中、北京市匯文中學、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老師和同學!你們給了我豐富的實踐土壤,使我從中汲取了無限的養分,讓我能夠站在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完成我的論文。

感謝我的舍友兼好友:劉慧瓊和代瓊琳!你們的開懷大笑、你們的精神鼓勵、你們的……給了我快樂和温馨的感覺,給了我永遠無法忘記的研究生生活。

感謝我身在遠方的父母!你們給我生活上的關懷和精神上的鼓勵是我學習的動力。

感謝王江川!是你給了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勵。

還要感謝我的許多好朋友――曠暉、桂明、李葆萍……雖然不在身邊,但是你們給我的是無法言表的幫助。

再次對所有關心、幫助我的人説一聲“謝謝”。

藥學論文 篇三

中草藥在養禽業中的應用【1】

近年來,廣大獸醫研究人員在生產實踐中運用中獸醫學理論,開發利用中藥資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研究表明,中草藥飼料添加劑由於含有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及生物活性物質,能夠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增進新陳代謝,通過促進蛋白質和酶的合成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促進動物生長髮育,提高生產性能和繁殖能力,縮短飼養週期,提高飼料報酬及改善畜禽產品質量等。

我國中草藥藥源廣泛、資源豐富、價格較低、加工方便。

因此,中草藥作為一種市場前景廣闊的天然、綠色添加劑,亟待大力開發。

1 中草藥飼料添加劑的研究意義

草藥添加劑作為一種綠色添加劑,不僅可解決長期困擾畜牧業發展的抗生素殘留問題,還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由於添加抗生素引起的病原菌耐藥性及濫用抗生素導致飼料成本加大等問題,縮小我國畜牧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而且我國中草藥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因此篩選出合適的中草藥飼料添加劑替代抗生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中草藥飼料添加劑的應用

中草藥作為飼料添加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應用:防病治病、保健促長、增強免疫、增加食慾,驅蟲、催乳、鎮靜安神、增強動物繁殖性能、提高畜禽產品的品質和保護環境等。

相應的分為以下幾類:疾病防治保健劑、免疫增強劑、飼料報酬增效劑、營養平衡劑、促生長劑、抗應激劑、產品質量促進劑等。

(1)中草藥提取物作為免疫增強劑。

很多植物提取物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2)作為促生長劑。

中草藥作為促生長劑的主要功能為:促進機體代謝,增加營養物質在體內的沉積,以促進家禽生長速度的提高。

(3)抗熱應激劑。

某些中草藥具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等功效,添加於飼料中,可以增強雞對高温的適應性,調整機體免疫機能,緩解雞熱應激反應。

(4)飼料報酬增效劑。

①中草藥添加劑對蛋雞的影響。

本類添加劑主要是由消食、導滯、理氣、健脾類中藥組成,具有調節及促進消化道機能的作用。

常用的添加劑藥物有:山楂、神曲、麥芽、雞內金、陳皮、木香、香附、烏藥、黃芪、當歸、白朮、蒼朮、大蒜等。

②中草藥添加劑對肉雞的影響。

中草藥具有多種營養成分和生物活性,在促進肉雞生長,提高增重和提高飼料報酬方面具有顯著作用。

(5)疾病保健劑。

大量試驗研究證明,許多中草藥能夠直接作用於病原微生物,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或殺滅病原微生物而達到防治各種傳染病的目的。

(6)中藥飼料添加劑在養禽生產中的其他應用。

中藥飼料添加劑由於其多能性的特點,在改善畜產品品質、防止飼料黴變、淨化空氣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應用。

3 展望

目前中草藥飼料添加劑的應用與研究水平仍較低,尚存在一些突出問題:①缺乏嚴格、統一的監測標準:如對原料和產品的質量控制標準不完善;各種中藥組方繁多,用藥龐雜,沒有統一的標準來進行檢測,難以實現產業化、標準化和參與國際競爭。

②缺乏對其有效成分和藥理、毒理方面的研究,限制了它的廣泛應用。

③使用劑量偏大,適口性也較差,不利於規模化推廣應用。

然而,我國中草藥資源豐富,品種齊全、毒副作用小,許多被應用於生產臨牀,實踐證明效果良好。

相信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只要能充分利用先進科學手段,將現代生物技術引入中草藥飼料添加劑中以促進工業化生產深入研究;從細胞分子水平上加強其藥理、毒理方面的理論研究;結合中獸醫理論和不同動物的生物學特徵,研發具有不同功用的中藥添加劑,一定能使中草藥在養禽生產中的研究和應用推向新的階段。

獼猴桃採後致病菌的分離及中草藥提取物對其抑菌效果初探【2】

獼猴桃是深受消費者和果農喜愛的水果。

採收期在9-10月,很多地方正值氣温較高的季節,加之獼猴桃是呼吸躍變型果實,在常温下極易軟化和腐爛變質。

獼猴桃不耐貯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貯藏期間有青綠黴或者軟腐病狀的病菌侵入引起了各種病害及腐爛。

因此採收後應儘快放在適宜的貯藏條件下,並採取有效的防腐保鮮措施。

隨着湖南省獼猴桃產量的不斷增加,獼猴桃的貯藏將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為了讓消費者吃到安全而又衞生的水果,各個國家的科學家都在致力於尋找一種新的保鮮技術、一種能夠代替化學藥物的保鮮產品。

同時,非化學性的殺菌劑用來控制果實採後的病害將成為以後長時間的研究熱點並形成一個發展方向。

很多研究發現,植物的粗提物和它的揮發油等用於控制果蔬採後致病菌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獼猴桃病果來源於湖南省,獼猴桃主產區及湖南省園藝研究所白有冷庫;新鮮果實於湖南省園藝研究所果園摘取。

1.2 馬鈴薯葡萄糖瓊脂(PDA)培養基的配製

取200g清洗乾淨並去皮的馬鈴薯,切成2cm的小塊,放入乾淨的鍋巾,煮沸30min,用紗布過濾至三角瓶中,隨後加入20g葡萄糖和20g瓊脂,待其充分融化後,加水至1000mL,121℃高壓滅菌20min,冷卻後儲存備用。

1.3 感病獼猴桃病原菌的分離

用試驗專用刀將獼猴桃果實的感病組織切下,用接種針挑取放入70%的酒精巾浸泡30s左右,迅速放人1%的次氯酸鈉溶液巾浸泡lmin,隨後用無菌水清洗2-3次,放入倒好PDA培養基的平板中,置於28℃培養箱黑暗培養3d左右。

分離純化3次獲得純化菌種後移入試管中,放入4℃冰箱保存備用。

1.4 病原菌的回接驗證及分析鑑定

取分離到的病原菌,採取有傷接種的方式,將其接種到表面乾淨並消過毒的健康果實上。

接種過的果實放置於帶有加濕功能的培養箱中常温培養。

如果重新接種後果實發病的病狀與貯藏時病果的症狀相符合,隨後從發病的果實上再次分離得到病原菌。

參照魏景超的《真菌鑑定手冊》做進一步的鑑定。

1.5 病原菌致病性試驗

將長勢良好的適齡PDA培養基平板上的菌落用滅過菌的打孔器打出直徑為4mm的菌餅,留以備用。

將新鮮的獼猴桃果實表面消毒後,採用刺傷接種的方式,將打好的菌餅菌絲面緊貼在果實表面上。

放入清洗乾淨的瓷盤中進行保濕,隨後置於培養箱中常温培養。

定期觀察接種後果實發病的情況並測量病斑的直徑,根據發病果實的病斑大小判斷該病菌致病性的強弱。

無致病性的將其記為“-”,有致病性的記為“+”,致病性的強弱分別採用1、2、3、4個“+”表示,劃分該強弱的標準分別為病斑直徑x≤5mm、5mm 1.6 中草藥提取物對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採用生長速率法,將巾草藥提取液和PDA培養基混合均勻製成帶藥培養基,隨後倒入9cm的培養皿巾,冷卻。

在平板培養皿巾央接種直徑為4mm的病菌菌餅。

早期篩選發現。當巾草藥提取液濃度為8.25mg/mL時,抑菌效果最好。

以相同量的無菌水代替藥液作為對照,提取物對類似青黴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採用改良的生長速率法。

菌落直徑採用十字交叉法,測量3次重複求平均數;根據菌落直徑計算菌絲生長相對抑制率(%)=(對照的菌落直徑一處理的菌落直徑)/對照的菌落直徑×lOO。

2 結果與分析

2.1 病原菌分析

根據常規組織分離法從採集回的獼猴桃發病果實內分離出9株致病真菌,其命名如表1所示,將他們置於PDA培養基、28℃培養箱巾培養,觀察其形態發現,青I-I,青4-1-1,青4-1-2,青4-2,青9-2,青11-2,青12-4菌落形態特徵一致。

綠1和灰1分別為特異性狀致病菌。

2.1.1 青黴菌的菌落形態 菌落的顏色呈現出暗青色,粉粒狀,生長速度較快,邊緣呈白色。

從背面觀察培養基,發現基質由淺黃色慢慢變為黃褐色,並隨着培養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加深。

鏡檢觀察分生孢子梗無色,一端具1-3個分枝,掃帚狀;分生孢子呈念珠狀串生,單孢無色,近球形;該菌株在果皮及內部形成,開始為水漬狀,邊緣不明顯,之後長出菌絲,慢慢形成青色黴層,深褐色水漬斑擴展,有較重黴味。

綜合特徵及其引起的症狀,將病菌命名為青黴菌。

2.1.2 黃腐病菌的菌落形態菌落直徑生長至9cm,覆蓋住整個培養皿。

培養初期,菌落生長為白色,氣生菌絲稀疏,呈絨毛狀,後來慢慢變為綠色。

在培養基的表面和培養基底部會形成黑色的顆粒狀物,為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在顯微鏡下觀察為無色,單胞,橢網形。

綜合上述特徵及其引起的病狀,將此病擬命名為黃腐病。

2.1.3 交鏈孢黴菌的菌落形態菌落生長速度較快,菌落呈絨毛狀,其顏色多為灰黑色至黑色。

菌落巾央為灰色,菌絲暗至黑色,有隔膜,有分生孢子。

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分生孢子倒棒狀,其顏色為淡褐色,有分隔,孢子的形態及大小不規律,根據其引起的病狀特徵同時參閲相關文獻將此病菌命名為交鏈孢黴菌。

2.2 致病性驗證

將新鮮的獼猴桃果實表面消毒後,採用刺傷接種的方式,將分離到的病原菌接種在獼猴桃果實表面,致病性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在刺傷條件下,9個分離得到的病原菌均能使獼猴桃果實致病。

其中致病性最強的為青11-2,致病性達到了“++++”;致病性最弱的`為青1-1,致病性僅為“++”。

對接種後發病的果實病斑進行再分離,又得到與純化後病菌性狀一致的病原菌。

2.3 中草藥提取物對致病菌的離體抑制效果

參照陳年春的生長速率法,選取3株有獨特性狀且具有較強致病性的致病菌,通過帶毒培養基試驗進行初步篩選,發現川芎和高良薑提取物對3種致病菌有較好的抑制作用。

由表2可知,川芎提取物對致病菌綠1、灰1、青4-1的菌絲生長相對抑制率分別達到82.56%、88.40%、94.l9%;高良薑提取物對致病菌綠1、灰1、青4-1的菌絲生長相對抑制率分別達到71.51%、60.87%、79.07%.

3 結論與討論

以獼猴桃為研究對象,針對獼猴桃採後貯藏期間真菌危害致腐而長期無法突破的難題開展研究。

研究將巾草藥提取物川芎和高良薑用於獼猴桃貯藏期間常見低温病害軟腐病和青綠黴菌病,對突破獼猴桃貯藏保鮮技術瓶頸具有重要意義。

項目研究結果如加以純化利用可直接用於生產具有巾草藥活性成分的保鮮紙和保鮮袋,可將其用於獼猴桃生產上的貯藏保鮮。

中西藥配伍禁忌探討【3】

摘 要:中西醫結合發展的今天,怎樣聯用中西藥才能增強療效、避免產生不良反應,達到合理用藥的目的,已經成為困擾臨牀醫師的問題,也是臨牀藥師研究的重要內容。

本文將就不恰當的中西藥聯用時藥物所發生的理化性質的改變、藥理變化,導致藥物的治療效果的降低、毒性反應的增加等問題進行總結討論。

關鍵詞:藥物不良反應 合理配伍 用藥安全

引言:

中西藥配伍,已成為當今臨牀治療的一個手段,中西藥配伍,有此能提高療效,降低毒副作用,但有些卻降低療效或產生毒副反應,中藥的應用和發展有着悠久的歷史,經過長期實踐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中西藥的配伍禁總在臨牀上卻重視不夠,常存在不合理用藥現象。

現從藥理化學和藥理學兩方面討論中西藥的配伍禁忌。

一、理化性質改變。

藥學畢業論文 篇四

摘要:藥學實驗教學是理論教學的重要補充,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更多的高級應用型藥學人才,吉林醫藥學院在四年制本科生中探索開展藥學綜合實驗教學改革,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藥學;綜合實驗;教學改革

一、引言

藥學是以現代醫學、化學為主要理論指導,研究、開發和生產用於治病防病藥物的一門科學,涉及藥物化學、藥劑學、藥理學、藥物分析學、生藥學及微生物與生化製藥學等多門學科[1]。

近年來,隨着藥學行業的飛速發展,藥品企業對於應用型、複合型和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傳統的藥學教學模式下的實驗教學多伴隨各自的理論課開設,實驗內容以驗證性實驗為主,不利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已不能滿足當代人才培養的需要[2]。

面對這一新的變化、新的形勢,吉林醫藥學院從2011年開始對傳統的藥用植物學、生藥學、藥物化學、天然藥物化學、藥劑學和藥物分析等課程內容進行精選和整合,在藥學、藥物製劑和臨牀藥學本科學生中開設藥學綜合實驗,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藥學綜合實驗課程的基本構建

第一,藥學綜合實驗內容的選擇。

藥學綜合實驗在實驗設計上按照從天然藥用植物中開發新藥和通過化學合成研發新藥兩條主線進行。

吉林醫藥學院組織相關課程專家、教授對現有實驗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研究和反覆論證,最終選取“三黃藥片的製備與質量檢查;對乙酰氨基酚的合成、鑑定、含量測定及其製劑的製備和質量檢查;

鹽酸小檗鹼控釋片的製備及釋放度的測定”三個實驗作為藥學綜合實驗的教學內容。

[3]第二,藥學綜合實驗的教學安排。

其一,開設時間。

由於藥學綜合實驗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要求較高,因此將實驗開設在四年制藥學專業的第七學期,各門專業課的講授之後;其二,教學安排。

本門課程總學時90學時,三個實驗的課時分別為46學時、24學時和20學時,每個實驗集中在一週完成。

三、藥學綜合實驗課程的實施

第一,預習實驗。

實驗前要求學生進行充分預習,並提交預習報告。

以“實驗一,三黃藥片的製備與質量檢查”為例,設置的預習問題包括:

①為什麼叫三黃藥片,三黃藥片的作用有哪些?

②高效液相色譜系統由哪幾部分組成?

③片劑的製備方法包括哪些?片劑中常用輔料由哪些?學生還可以通過查閲相關教材、文獻數據庫或網上資料開展進一步的學習。

第二,實驗操作。

在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規範操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並做好實驗數據的記錄。

由於實驗週期較長,因此,要求學生在每天的實驗結束後及時分析和處理數據,為下一步實驗奠定基礎。

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處於主體地位,指導教師主要起監督和輔助作用。

第二天實驗工作開始之前,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對實驗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總結,並加以改進,不斷提高藥學綜合實驗的教學質量。

第三,實驗考核。

藥學綜合實驗課程的考核分為理論考核和實驗技能兩部分,理論成績分別佔總成績的40%,實驗技能部分佔總成績的60%,其中,實驗操作佔40%,預習實驗報告佔10%,實驗報告佔10%,主要對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對實驗室規章制度等進行綜合考評。

由此可見,在培養過程中側重於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

四、藥學綜合實驗課程的實施效果

藥學綜合實驗加深了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習信心。

參加這門課程的學生,在後來的面試求職和畢業論文設計中都能很快地進入角色。

可以説,藥學綜合實驗為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體會及展望

第一,指導教師必須先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俗話説,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缸水”。

由於藥學綜合實驗涉及多學科的專業知識,指導教師除了要求掌握本學科的相關知識外,還要加強其它學科的學習,並虛心向其它學科的教師請教,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滿足教學要求。

第二,課前預習是關鍵。

課前預習對實驗的正常開展產生很大影響,如果學生沒有很好的預習,在操作中就容易出現錯誤,造成後續的實驗無法進行。

六、結束語

總之,通過本課程學習,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將來的考研或就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吉林醫藥學院將把這一教學模式堅持下去,緊跟學科的發展,結合本校實際,不斷改革與調整,爭取培養更多的“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強能力”的應用型藥學高級人才。

參考文獻:

[1]吳春福主編。藥學概論(第3版)[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孟新源,陳跡,張虎,等。淺談藥學實驗的教學改革[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13):253-254.

藥學畢業論文 篇五

【摘要】創新精神培養和研究方法掌握是研究型教學的目標,以測定十二烷基硫酸鈉(SDS)臨界膠束濃度(CMC)為研究型物理化學實驗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

培養學生實驗設計、實驗操作、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研究型教學;物理化學實驗;教學模式

研究型教學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體現‘研究’的特點,轉變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型’教學為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為主的‘研究型’教學,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提高受教育者的創新思維和能力[1]。

藥學學科的人才培養對於上述培養目標和教學模式轉變的需求不言而喻。

以SDS臨界膠束濃度測定實驗為例,探討研究型教學模式在物理化學實驗教學中的實踐[2],為提高高校教育教學質量提供積極性探索。

1藥學專業研究型物理化學實驗教學模式建立的必要性

物理化學實驗是藥學專業課程一門重要的基礎實驗課,其學習特點和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物理化學實驗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對於理論知識的倚重比較強,着重於邏輯思維習慣的考察和對高等數學工具的運用[3]。

目前實驗課教學模式是對理論知識的實踐驗證,教學方法和實驗過程基本固定。

學生依照實驗教材,按部就班地完成規定的實驗內容。

實驗過程不主動,實驗效果差強人意。

(2)限於教學時數和時間安排,物理化學實驗教學內容不能與理論課程同步,造成理論和實驗脱節,學生不能很好的對實驗內容進行思考,也不能利用實驗內容來理解理論知識。

(3)相對於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等基礎實驗課程和藥物化學、藥理學等專業實驗課程,藥學專業的學生對於物理化學實驗課程的重視程度有差異,在學習過程中關注度不同。

(4)現有的實驗教材和實驗內容涉及藥物的實驗比重偏低,沒有解決基礎和專業的有機結合,學生對於物理化學實驗課程的興趣不高。

(5)在實驗課程教學中,如何誘導學生克服畏懼心理,對實驗產生興趣,能夠主動思考,並進一步產生設計實驗與探索研究的積極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經之路[4]。

2藥學專業研究型物理化學實驗教學活動模式的建立

2.1實驗前期準備

以SDS臨界膠束濃度測定實驗為模型,實驗課程開始前1~2周佈置實驗內容及要求,引導學生通過文獻檢索方法瞭解表面活性劑的CMC在藥學領域中的應用,測定CMC的常用方法及比較。

可以獲取大量相關的應用信息,提高對於實驗的興趣和期待。

教師可以啟發式教學,例如治療真菌感染的藥物如何透過皮膚到達患部,如何增加藥物的溶解度,將實驗內容與藥物劑型有機結合;例如為什麼在萃取操作中會有乳化現象及如何避免,將實驗內容與有機化學的實驗操作技能相結合。

2.2實驗模型建立

常用的CMC測定方法有表面張力法、光散射法、電導率法等。

本模型中以電導率法進行實驗[5],測定不同温度、不同溶劑的一系列濃度的電導率值。

通過繪製電導率與濃度關係和摩爾電導率與濃度1/2關係曲線,從曲線拐點找出不同温度和溶劑下的SDS的臨界膠束濃度值。

根據熱力學公式計算膠束形成過程中標準焓變()、標準吉布斯自由能變()、標準熵變()等熱力學函數。

學生根據實驗所得的數據,對温度、溶劑、濃度等變量在SDS形成膠束過程中的影響和結果進行討論。

提高學生實驗興趣,激勵發散思維,使學生產生進一步設計探索研究的衝動。

3藥學專業研究型物理化學實驗教學模式的體會與思考

實驗選擇SDS為測定體系,考察不同變量對於臨界膠束濃度的影響,對實驗數據進行快速而準確的處理,旨在能夠以此為契機,促使物理化學實驗內容不斷更新,使實驗教學模式向研究型發展[6-7]。

研究型物理化學實驗教學有以下改進:

(1)實驗準備階段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訓練學生能夠掌握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學會面對新問題提出設想、學會設計實驗方案驗證設想、學會根據實驗現象推演結論、學會根據結論提出新問題;真正兼有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

(2)實驗過程中鼓勵多思考、多提問,不再追求標準答案,鼓勵學生對實驗原理、步驟進行深入探討和交流。

(3)實驗結果分析階段,鼓勵學有餘力的同學使用表面張力法、光度法等其他方法測定實驗指標[8-9],為開展物理化學探索性實驗奠定基礎。

臨界膠束濃度測定實驗在藥學專業開設能夠使物理化學理論與藥物製劑專業實際緊密結合,有很好的應用性[10]。

學海無涯,教學相長,只有不斷的在教學活動中摸索和實踐,才能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麗娟。研究型教學在古代文學課程中的應用與實踐——以《古代小説史專題研究》[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2,25(5):140-143.

[2]胡斌,易鳴,唐輝明,等。研究型教學方法在巖體力學教學中的應用與思考[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21):286.

[3]張海容,任光明,陳金娥,等。物理化學研究性教學與創新實踐[J]。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11,27(2):4-7.

[4]張福捐,黃振旭。大學化學研究型教學模式探索[J]。許昌學院學報,2010(2):152-154.

[5]王巖,王晶,盧方正,等。十二烷基硫酸鈉臨界膠束濃度測定實驗的探討[J]。實驗室科學,2012,15(3):70-72.

[6]陳曉明,王亞琴,宣寒。電導法測定解離平衡常數及臨界膠束濃度的實驗改進[J]。安徽建築工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7(4):83-85.

[7]陳方博,方雲,吳麗娜。十二烷基硫酸鈉濃溶液的膠束行為與其溶液體相行為間的相關性[J]。應用化學,2008,25(4):401-404.

[8]陳紅梅。穩態熒光探針法測定SDS表面活性劑膠束聚集數[J]。廣東化工,2009,36(8):219-220.

[9]鍾金杭,郭擁軍,柳建新,等。穩態熒光猝滅法確定膠束聚合合成條件[J]。應用化工,2012,41(3):405-408.

[10]崔亞男,葛建君,李凌冰。紫杉醇混合膠束的製備及增強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50(11):107-112.

藥學的論文 篇六

試談生物製藥新技術發展分析

[摘 要]生物技術藥物(biotech drugs)是集生物學、醫學、藥學的先進技術為一體,以組合化學、藥學基因(功能抗原學、生物信息學等高技術為依託,以分子遺傳學、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礎學科的突破為後盾形成的產業。文章分析了通過生物製藥新技術的創立,可以大大拓寬發明新藥的空間,增加發明新藥的機遇與速度。

[關鍵詞]生物 製藥 新技術 探析

生物技術藥物(biotechdrugs)或稱生物藥物(biopharmaceutics)是集生物學、醫學、藥學的先進技術為一體,以組合化學、藥學基因(功能抗原學、生物信息學等高技術為依託,以分子遺傳學、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礎學科的突破為後盾形成的產業。

一 生物製藥技術

目前生物製藥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向:

1、腫瘤。

在全世界腫瘤死亡率居首位,美國每年診斷為腫瘤的患者為100萬,死於腫瘤者達54.7萬。用於腫瘤的治療費用1020億美元。腫瘤是多機制的複雜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診斷、放療、化療等綜合手段治療。今後10年抗腫瘤生物藥物會急劇增加。如應用基因工程抗體抑制腫瘤,應用導向IL-2受體的融合毒素治療CTCL腫瘤,應用基因治療法治療腫瘤(如應用γ-干擾素基因治療骨髓瘤)。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TNMPs)可抑制腫瘤血管生長,阻止腫瘤生長與轉移。這類抑制劑有可能成為廣譜抗腫瘤治療劑,已有3種化合物進入臨牀試驗。

2、神經退化性疾病。

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腦中風及脊椎外傷的生物技術藥物治療,胰島素生長因子rhIGF-1已進入Ⅲ期臨牀。神經生長因子(NGF)和BDNF(腦源神經營養因子)用於治療末稍神經炎,肌萎縮硬化症,均已進入Ⅲ期臨牀。美國每年有中風患者60萬,死於中風的人數達15萬。中風症的有效防治藥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療不可逆腦損傷的藥物更少,Cerestal已證明對中風患者的腦力能有明顯改善和穩定作用,現已進入Ⅲ期臨牀。Genentech的溶栓活性酶(Activase重組tPA)用於中風患者治療,可以消除症狀30%。

3、自身免疫性疾病。

許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哮喘、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紅斑狼瘡等。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多於4000萬,每年醫療費達上千億美元,一些製藥公司正在積極攻克這類疾病。

4、冠心病。

美國有100萬人死於冠心病,每年治療費用高於1170億美元。今後10年,防治冠心病的藥物將是製藥工業的重要增長點。Centocor′sReopro公司應用單克隆抗體治療冠心病的心絞痛和恢復心臟功能取得成功,這標誌着一種新型冠心病治療藥物的延生。

基因組科學的建立與基因操作技術的日益成熟,使基因治療與基因測序技術的商業化成為可能,正在達到未來治療學的新高度。轉基因技術用於構造轉基因植物和轉基因動物,已逐漸進入產業階段,用轉基因綿羊生產蛋白酶抑制劑ATT,用於治療肺氣腫和囊性纖維變性,已進入Ⅱ,Ⅲ期臨牀。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轉基因動、植物將成為未來製藥工業的另一個重要發展領域。

二 生物製藥發展分析

未來生物技術將對當代重大疾病治療劑創造更多的有效藥物,並在所有前沿性的醫學領域形成新領域。

生物學的革命不僅依賴於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的自身發展,而且依賴於很多相關領域的技術走向,例如微機電系統、材料科學、圖像處理、傳感器和信息技術等。儘管生物技術的高速發展使人們難以作出準確的預測,但是基因組圖譜、克隆技術、遺傳修改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疾病療法和藥物開發方面的進展正在加快。

除了遺傳學之外,生物技術還可以繼續改進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療法。這些新療法可以封鎖病原體進入人體並進行傳播的能力,使病原體變得更加脆弱並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對新的病原體作出反應。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體對抗生素的耐受性越來越強的不良趨勢,對感染形成新的攻勢。

除了解決傳統的細菌和病毒問題之外,人們正在開發解決化學不平衡和化學成分積累的新療法。例如,正在開發之中的抗體可以攻擊體內的可卡因,將來可以用於治療成癮問題。這種方法不僅有助於改善癮君子的狀況,而且對於解決全球性非法毒品貿易問題具有重大影響。

各種新技術的出現有助於新藥物的開發。計算機模擬和分子圖像處理技術(例如原子力顯微鏡、質量分光儀和掃描探測顯微鏡)相結合可以繼續提高設計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為藥物研究和藥物設計的得力工具。藥物與使用該藥物的生物系統相互作用的模擬在理解藥效和藥物安全方面會成為越來越有用的工具。例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藥物審批的過程中利用DennisNoble的虛擬心臟模擬系統瞭解心臟藥物的機理和臨牀試驗觀測結果的意義。這種方法到2015年可能會成為心臟等系統臨牀藥物試驗的主流方法,而複雜系統(例如大腦)的藥物臨牀試驗需要對這些系統的功能和生物學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藥物的研究開發成本目前已經高到難以為繼的程度,每種藥物投放市場前的平均成本大約為6億美元。這樣高的成本會迫使醫藥工業對技術的進步進行巨大的投資,以增強醫藥工業的長期生存能力。綜合利用遺傳圖譜、基於表現型的定製藥物開發、化學模擬程序和工程程序以及藥物試驗模擬等技術已經使藥物開發從嘗試型方法轉變為定製型開發,即根據服藥羣體對藥物反應的深入瞭解會設計、試驗和使用新的藥物。這種方法還可以挽救過去在臨牀試驗中被少數患者排斥但有可能被多數患者接受的藥物。這種方法可以改善成功率、降低試驗成本、為適用範圍較窄的藥物開闢新的市場、使藥物更加適合適用對症羣體的需要。如果這種技術趨於成熟,可以對製藥工業和健康保險業產生重大影響。

三 結語

總之,綜合多學科的努力,通過新技術的創立可以大大拓寬發明新藥的空間,增加發明新藥的機遇與速度。因為這些手段可以尋找快速鑑定藥物作用的靶,更有效地發現更多新的先導物化學實體,從而為發明新藥提供更加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 邱芳菊,談對製藥新技術的探析,論文網,2009,08.

藥學論文範文二:急性缺血性中風病中醫藥學論文 篇七

1資料與方法

1.1臨牀資料

1.1.1病例來源

全部病例550例,來源於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山東省八家地市級中醫醫院神經內科住院患者。隨機分為中醫綜合組(治療組)和西醫綜合組(對照組)。治療組275例,退出12例,最終進入療效分析263例,男155例,女108例,年齡63.29歲±9.38歲。對照組275例,剔除2例,最終進入療效分析273例,男171例,女102例,年齡63.52歲±10.20歲。兩組患者在發病性別、年齡、職業情況、文化程度、開始治療時間、既往病史、治療前中醫證型等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資料均衡可比。

1.1.2入選標準

符合中醫中風病診斷,屬中經絡者;符合西醫急性腦梗死診斷,神志清者;以首次中風者為主,若為復中,則以往基本未留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者;起始時間:腦梗死一般發病一週內,伴神志障礙或進展性卒中者待病情穩定、神志清楚後即可開始;年齡在35歲以上,80歲以下。填寫知情同意書。

1.1.3排除標準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或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缺損(RIND);腦出血及蛛網膜下腔出血;重度腦水腫者或昏迷等病情不穩定者;經檢查證實由腦腫瘤、腦外傷、血液病等引起的卒中患者;因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臟病合併房顫,引起腦栓塞者;合併嚴重感染或有肝、腎、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嚴重疾病及骨關節病者;嚴重精神症狀、重度認知障礙、痴呆者;80歲以上,35歲以下;參加其他藥物研究治療者;中風病史並留有嚴重後遺症者;患者及家屬對治療康復持極消極態度,不能積極配合者。

1.1.4剔除和退出研究標準

不能堅持治療者;出現嚴重不良事件或不良反應者;臨牀試驗過程中出現嚴重的其他併發疾病者;納入研究後,影像診斷提示出血轉換,小面積的滲血不需退出研究,若發現大面積的團塊狀出血,則需退出研究,退出指徵由各中心負責人決定;受試者不願意繼續進行臨牀試驗,提出退出臨牀試驗;受試者未按時來院複診時,應電話、信件等諮詢理由,諮詢其後的經過。

1.2治療方法

1.2.1兩組基礎治療

內科基礎治療:抗腦水腫降顱內壓、調整血壓、控制血糖、降温治療、預防合併症、神經保護劑等。常規護理:體位的選擇、飲食、口腔護理、呼吸道護理、皮膚護理、導管護理、血壓的調理與護理、併發症的預防與護理等。肢體功能康復訓練,根據中風患者所處的時期制定相應康復訓練方案,積極進行適應性訓練。心理康復:醫護人員針對病人具體情況,因人而異地做好思想工作。

1.2.2中醫治療組的治療方法

中藥辨證論治湯劑加靜脈輸注,風痰瘀阻證給予息風復癱寧加清開靈(醒腦靜)注射液;氣虛血瘀證給予益氣復癱寧加生脈注射液;肝腎虧虛證給予補腎復癱寧加脈絡寧注射液。康復手法,以改良的陸氏中風病中醫康復手法為基礎,結合現代康復理論與實踐技術,制定的系列康復方法。根據病情,採取由被動到主動,由簡單到複雜動作,由生活能力訓練到職業技能訓練的步驟。鍼灸治療,針對中風病的基本病機為瘀血、肝風、痰濁等病理因素採用石氏“醒腦開竅針刺法”。

1.2.3西醫對照組的治療方法

溶栓治療,發病3h內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者,積極採用靜脈溶栓治療。降纖治療:腦梗死早期應用(特別是12h以內),適用於合併高纖維蛋白原血癥者。抗凝治療:起病48h之內應用。抗血小板凝集治療:無禁忌證的不溶栓患者在卒中後及早(最好48h內)開始使用阿司匹林,溶栓患者在24h後使用阿司匹林。

1.3評估標準及主要觀察指標

1.3.1評估標準

分別於患者入院時、第7天、第14天、第28天及第60天隨訪時,進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IHSS)評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MBI)指數評分、運動功能(FMA)評分、認知功能(MMSE)評分、生活質量(SSQOL)評分。根據治療結果,分析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費用,進行衞生經濟學評價。

1.3.2主要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治療前後NIHSS、Barthel指數、FMA、MMSE、SSQOL評分、住院費用進行成本-效果分析。

1.4統計學處理

採用SPSS17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採用成組數據t檢驗,F檢驗,方差分析,協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採用χ2檢驗、秩和檢驗,檢驗水平α取0.05,採用雙側檢驗。

2結果

2.1兩組入院時各項量表評分比較

2.2兩組出院時臨牀療效

2.2.1治療28d兩組運動功能嚴重程度

Ⅰ級(嚴重):<50分,嚴重運動障礙;Ⅱ級(明顯):50分~84分,明顯運動障礙;Ⅲ級(中度):85分~95分,中度運動障礙;Ⅳ級(輕度):96分~99分,輕度運動障礙;正常:100分。通過秩和檢驗,Z=-2.208,P=0.027,兩組治療28d後運動功能嚴重程度有統計學意義。

2.2.2治療28d兩組Barthel指數比較

通過協方差分析,統計控制治療前因素的作用,獲得處理因素,P=0.004,治療組較對照組Barthel指數在治療28d具有統計學意義。

2.2.3治療28d兩組SS-QOL積分比較

通過協方差分析,統計控制治療前因素的作用,獲得處理因素,P=0.662,兩組SS-QOL積分在治療28d無統計學意義。

2.3兩組院內死亡率、複發率比較

住院期間治療組與對照組均未出現死亡,隨訪期內兩組均未出現復發。

2.4兩組住院費用比較

經t檢驗,兩組患者在藥費、住院總費用方面,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藥費、住院總費用低於對照組;住院費、檢查費、治療費等兩組無統計學意義(P>0.05)。

2.5兩組的成本-效果分析

兩組患者的成本包括住院費用、檢查費用、治療費用、藥費等;效果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減少、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的增加、運動功能評分的增加、認知功能評分的增加、生活質量評分的增加來表示。

3討論

衞生經濟學(health economics)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學科,是從經濟學角度對方案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主要目的是考察治療方案的經濟學價值,為衞生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決策輔助。雖然在我國開展只有20多年的時間,但近幾年該領域有了長足的發展,衞生經濟學研究內容包括衞生服務、人民健康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衞生領域內的經濟關係和經濟資源的合理使用,以及揭示衞生領域內經濟規律發生作用的範圍、形式和特點。衞生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有多種,其中成本-效果分析是較為完備的經濟評價方法之一,其目的在於通過分析尋找某一治療效果時成本最低的治療方案。鑑於中風病臨牀治療方案的多樣性,在達到預期治療結果的中西醫治療中,以最少費用的最佳治療方案成為研究的關鍵,對中醫綜合治療方案的衞生經濟學分析就顯得十分重要。應用衞生經濟學的方法對本方案進行成本-效果分析,兩組患者成本包括住院費用、檢查費用、治療費用、藥費等;效果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增加、運動功能評分增加、認知功能評分增加、生活質量評分增加來表示。兩組患者在藥費、住院總費用方面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藥費、住院總費用低於對照組;同時NIHSS評分每減少1分,ADL評分每增加1分,FMA評分每增加1分,MMSE評分每增加1分,SSQOL評分每增加1分,治療組所需花費均較對照組少,提示本方案經濟、實用。本研究表明,中醫綜合治療方案對於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病具有顯著的療效,本方案較對照組在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同時費用使用更加合理,特別對於我國醫療衞生資源和人們消費水平相對較低的地區,更能顯出該方案的優越性,是值得推廣的經濟、合理、有效方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4kmdp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