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近代史綱要大學精品論文2000字(精品多篇)

近代史綱要大學精品論文2000字(精品多篇)

近代史綱要大學精品論文2000字(精品多篇)

近代史綱要論文1800字範文:《淺談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篇一

如何針對當前高校學生特點,通過改進世界近代史教學方式、方法等,達到通過世界近代史的教學,實現學生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成為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師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本文通過目前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有效的改革對策,旨在為教學提供參考。

一、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應用型教學思維下使世界近代史課程設置存在問題

近幾年,學校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全面、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在課程設置進行了不小的改革,除增加了適應當前社會要求的應用型課程外,還增加了與之相匹配的社會性課程、實踐等,這雖然增強了學生綜合素質。受這種應用型學習思維的影響,許多教師將關注點放在對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學習熱情上也對這些應用性較強的課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相比之下,雖然世界近代史課程同樣也培養學生能力,但受學生、教師的關注度不夠,這也是造成世界近代史課程的教學時間受到壓縮。世界近代史課程被嚴重壓縮,但是,教學大納及教學要求沒有改變,這就要求世界教師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所有內容全部講完,這必然造成教學質量的下降,形成教學質量下降、學習關注點降低一系列的惡性循環。

(二)世界近代史課程教學內容與方式方法陳舊

世界近代史課程的教學應以教師闡述歷史為主,通過對人類歷史進程中的真實歷史事實、歷史人物活動的闡述,通過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反思,研究,達到對其科研能力的培養的目的。但是,目前高校世界近代史課程仍以政治性分析為主,學生對於歷史學習,仍以背誦標準答案以應付考試為主要目的,學習過程僵化,無自主能力,世界近代史課程教學流於形式,失去對學生分析能力、總結能力、科研能力的培養的作用。

目前,部分高校世界近代史課程教學仍像高中教學一樣,以教師課上講解,學生被動聽講、記筆記的方式為主,教師只重視課程內容的灌輸,而忽略了對學生主觀能力的培養。單一、重複的教學方式,易使學生對課堂產生厭倦心理,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世界近代史教學與中國近代史等相關學科斷層

部分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師教學過程中,只注重課本上的內容,而忽略了與本時代歷史事件相關連的中國近代史的講解,與相關歷史知識斷層的問題,使不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在分析歷史事件時,僅將之作為一件獨立的事件來看待,缺乏連續性、全面性的思考,使歷史事件、人物分析相對片面。

二、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學改革初探

(一)教學內容與形式多樣,課堂重視學生參與度

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學不僅以教授知識為中心,更重要的還是要重視對學生查閲史實、分析史實的能力培養為主,因此,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注意將課堂多放給學生,通過佈置資料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查閲要學習的歷史時期的全部史實,由學生向學生講解的方式,達到學生間相互學習的目的,這也是對學生查找資料、分析問題等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工具選擇的多樣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圖冊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工具之一,歷史圖冊可以通過形象、直觀的圖畫展示,向學生講解相關歷史。在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效利用歷史圖冊向學生展示所要講解的歷史史實的脈絡,引導學生清晰地瞭解當時世界各國、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面貌,與此同時也可與中國近代史相聯繫,使學生能夠建立全面性、系統的歷史觀。

近幾年,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上得到不斷的應用,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學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影像資料的展示,向學生展示更為真實的世界歷史,有利於學生記憶。如在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課程學習中,我們通過播放關於二戰史實的資料影片,配合教師前期的講解,加深學生對二戰的認識,同時向學生布置作業,指導學生通過到圖書館自行查找資料,分析二戰對當今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深遠影響,許多學生在分析這個問題時,甚至提出瞭如果沒有發生二戰,當今世界的社會、經濟、文化又將如何的反思。

(三)介紹學術界相關研究信息與成果,讓學生自行分析

通過向學生介紹世界近代史當前的相關研究信息與學術成果,豐富教學內容、深化歷史知識,同時鼓勵學生對這些學術信息與成果進行質疑,發表不同觀點,教師也可以將自己的觀點告知學生,通過拋磚引玉的形式,由學生向這些學術信息與成果提出問題,通過查閲相關歷史資料,分析並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是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在此教師應注意對學術信息與成果進行合理篩選,選擇適宜學生理解的問題。

總之,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學可通過改革教學形式、應用多種教學工具,通過對現有的學術信息與成果進行分析,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科研的能力,從而從真正意義上提高教學質量,使世界近代史課程真正達到其教學目的。

2400字的近代史綱要論文:《淺談高校中國近代史教材改革問題》 篇二

摘要:高等院校中國近代史教學質量的提高關鍵在於教學用書。推進中國近代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打破現行傳統教材單一的局面,編寫與出版與教材相配套的系列用書勢在必行。

關鍵詞:中國近代史;教材改革;系列用書;培養創新思維

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並提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近些年,隨着我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改革與發展,高等院校歷史專業的中國近代史教學(1840―1919年,即中國近代史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局面。但我們在看到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還應看到它存在不足的另一面,即在中國近代史的教學中,所存在的實質性問題,長期以來,未能引起有關部門的真正注意,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對中國近代史教材改革,未有實質性進展,許多新的學術方法和研究成果未能融入教材。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雖然出版了許多不同版本的中國近代史教材,這些教材雖然編著者不同,出版社不同,但這些教材的體例、內容、所引文獻資料、所持學術觀點等,基本皆為同一模式,均未能從傳統史學觀念的框框中超脱出來,真可謂眾人一面。教學實踐已經充分地告訴了人們,以傳統史學觀念為指導所編寫的中國近代史教材,現在已經不能適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形勢需要。為了更好地貫徹與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我國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的戰略目標,全面提高歷史專業學生的整體素質,對此,筆者認為,要提高我國高等院校中國近代史教學的質量,努力發揮中國近代史在培養學生創新素質方面的功能作用,必須對現行的中國近代史教材進行改革。否則,中國近代史的教學方法就不會有實質性的改進,教學質量也不會得到顯著的提高,學生們的理論水平和創新思維也不可能得到較好的發展。

教材是教學的載體,是教學的根本之所在。由於我國目前未對中國近代史教材進行實質性的改革,這是導致中國近代史教學方法陳舊的最根本原因。教學實踐説明,中國近代史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教學內容的創新,之所以舉步維艱,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從中國近代史教材上去對其進行改革的結果。與高中的中國近代史教材相比,高等院校的中國近代史教材的老化程度極其明顯。

這正如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瞿振元曾經指出的那樣:“我們的大學和中學還存在許多幾十年如一日的‘爺爺的教材’,這明顯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也落後於國內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和科學技術發展形勢。某種程度上説,這是中國教育落後的最重要部分。”可見,要使中國近代史的教學適應於日新月異的發展形勢,對中國近代史教材體例、內容、所引資料、所持學術觀點等方面的改革,已成為當前中國近代史教學創新工作的一項緊迫任務。然而在距瞿振元先生提出教材落後的意見十餘年後,高校中國近現代史教材改革卻依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由於歷史專業的大學生(包括有關開設中國近代史課程的文科學生)在國小、國中和高中階段,都已學過中國近代史的知識,並對其中的有些史實和內容背的“滾瓜爛熟”。又由於高校的中國近代史教材,其中相當部分的基本知識和觀點等內容與高中階段所學的一樣,因此,大學生們對這種“炒冷飯”的現象也極不滿意。高中階段,學生們為了大學聯考去被動地死記硬背中國近代史,大學階段,學生們為了中國近代史課程的過關,仍然要死記有關的內容。

這種為考而教,為考而學的被動教學方法,至今也未得到根本的改變。但隨着大學生們知識面的不斷擴大和理論程度的不斷提高,他們迫切需要教師改變中國近代史教材中的陳舊內容,要求教師講授新的史學觀點、新的史料和介紹新的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方法等。因此,要滿足學生們更新知識的正常要求,僅靠教師在課堂上所作的點滴介紹,是遠遠不夠的。要適應學生們的強烈求知慾望,我們必須改變目前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使用“單打一”教材的局面。即我國有關的教育行政部門,應積極地去組織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等編寫和出版有創新內容的中國近代史教材外,還需要編寫和出版與中國近代史教材相配套的系列用書。

筆者認為,系列用書應包括一份指導學生們學習中國近代史教材的大綱和編寫教材的説明書,讓學生們從中瞭解到,編寫中國近代史教材的指導思想和原則,其中包括編者們篩選史料和觀點的標準和原則,編者是如何處理編寫中的重難點等,對這些內容的説明,使學生們能夠更好地去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有關問題,以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因這些內容不僅可以使學生們明白編寫中國近代史教材的一整套構思,及其編寫手法,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們學習到這些構思和方法,這對學生們智力的發展和寫作能力的提高,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還應編寫一份供學生們閲讀的參考書目,在這份參考書目中,必須註明書籍的作者、出版社地點及名稱、出版時間及著作的內容提要等。由於種種原因,因此,歷史系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專業知識面狹窄,史學信息不靈,在中國近代史領域裏有哪些應該讀的著名書籍,學生們則很少知道。這當然不利於提高學生們的史學理論水平和拓展專業知識面。要改變這種局面,向學生們提供一定的參考書目,就顯得十分必要。

譬如在參考書目中列出由蘇雙碧主編,山東齊魯出版社1985年出版發行的《建國以來中國近代史若干問題討論舉要》一書,這樣,學生們就能根據參考書目中提供的線索,去借閲該書。通過閲讀,學生們就會從書中清楚地瞭解到建國後的30餘年中,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者們,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北洋軍閥統治”等問題,進行研究的情況,從而使學生們基本上可以瞭解到中國近代歷史的複雜本相。這無論是對學生們進一步深入地學習中國近代史,還是掌握正確的研究方法等,都是大有益處的。有了中國近代史的參考書目,學生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有的放矢地查找自己所需的書籍,從而減少了學習中的盲目性,節省了有限的學習時間。

近代史綱要論文2100字範文:《淺論戊戌時期不纏足運動的侷限》 篇三

【論文關鍵詞】戊戌時期 不纏足運動 侷限

【論文摘要】不纏足運動是戊戌變法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維新派在不纏足運動中存在明顯的侷限性。從風俗改革入手變革社會制度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明智之舉。然而維新派無論在理論宣傳上還是不纏足運動中都存在明顯的缺陷。無論是從其範圍還是從區域,無論是從層次還是從實際功效上都存在着明顯的缺陷。

纏足的風俗是中國獨特的現象,然而由於這種畸形的性心理和病態審美觀而形成的封建陋俗使廣大女性依附於男性。在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下,女性受封建倫理和綱常名教的壓制和束縛,沒有絲毫權益可言。甲午戰後,嚴重的民族危機促使維新思潮興起,以康梁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變法圖強,宣傳西方民主、自由之思想,第一次掀起不纏足運動,目的是爭取解放被奴役的廣大女性。由於近代特殊的國情和維新派自身的侷限性,不纏足運動有着極大的侷限性,本文着重從幾個方面進行説明。

眾所周知,不纏足運動並沒有剷除纏足的陋俗,這固然與戊戌變法的失敗有很大關係,與當時的社會狀況有關,也與維新派本身的特點有關,然而維新派在不纏足運動中的侷限也不可忽視。

從範圍來看,不纏足運動的主要組織形式是不纏足會。而在那些沒有成立不纏足會的地方,不纏足運動沒有得到開展。即使成立了不纏足會的地方也是沒有得到充分的展開。戊戌時期各地共成立不纏足團體僅二十幾個,影響並未波及全國。而且,不纏足運動多在城市的上層社會展開,只有部分地區深入鄉村民眾之中。女校也是維新派進行不纏足運動的一大陣地。女校規定女校學生必須是天足,如果已經纏足則必須放纏。然而隨着戊戌變法的失敗,各地興起的女學堂受到頑固派以及其他方面的抵制。1900年,大多數女學堂被迫終止。因而從範圍上來説不纏足運動並沒有在全國展開,只是“雷聲大雨點小”而且即使在某個地區也是極不協調的,本身就沒有展開就消亡了。

從區域來看,戊戌時期的不纏足運動主要分佈在兩個地區:“一、廣東至江蘇的東南沿海地區;二、從上海到四川的長江流域數省。”這一時期的不纏足運動最早在廣東四川興起,然後在湖南、上海、福建、江蘇、澳門、陝西等地開始傳播。然而在長江流域其他各省如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並未發生較有影響的不纏足運動。長江流域以北的廣大地區,不纏足運動並未開展。因而北方地區的不纏足運動可以説雷聲大雨點小,而南方也只不多造勢很大其實猶如北方沒有取得實際的效果。

從層次來看,維新派的宣傳活動主要在士大夫階層展開。維新人士把報紙作為輿論宣傳陣地,在《時務報》、《湘報》、《女學報》等報刊上,大力倡導婦女禁纏放足。康有為從男女平等入手,痛斥纏足的弊端。嚴復、譚嗣同把纏足與民族危亡聯繫起來進行批判。梁啟超、唐才常從興女學方面論述,把禁纏放足視為提高女子社會地位的先決條件。他們的宣傳使士大夫、知識分子覺醒,而對於廣大下層羣眾,並沒有進行詳細的理論講解。各地不纏足會一般採取歌謠的形式進行宣傳。在戊戌維新期間《,勸女學歌》、《不纏足歌》在民間流傳。然而下層的勞動人民,尤其是廣大女性並未認識到纏足是“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具體表現。男女平等、婦女參政、婚姻自主只是維新派和知識界人士的主張與共識。多數女性儘管深受纏足的殘害,卻仍甘願做“三從四德”的賢妻良母。她們男尊女卑、以夫為天的封建意識仍然很濃厚。

從實際功效來看,戊戌時期的不纏足運動並未從根本上剷除這一封建陋俗。1898年8月13日,康有為向光緒帝上《請禁婦女裹足折》,不纏足運動達到了頂峯。他詳列纏足的殘忍與痛苦,認為這是非人道的,並以此為中國的恥辱;“方今萬國交通,政俗互較,稍有失敗,輒生譏輕,非復一統,閉關之時矣。吾中國蓬蓽門户,藍縷相望,加復鴉片薰纏,乞丐接道外人拍影譏笑,譏為野蠻久矣。而最駭笑取辱者,莫如婦女裹足一事,臣竊深恥之,”奏“請禁婦女裹足,以全肌膚。”維新派的積極主張和行動使光緒帝採納了這一主張,並於同日發出上諭:“命各省督撫勸誘禁止婦女纏足”。然而光緒帝的上諭發出沒多久,維新變法即告失敗。這一時期的不纏足運動也宣告終結,可見影響極為有限。歷經幾代人的努力才慢慢的剷除,直到新中國成立,纏足的現象才被徹底消除。

維新派對封建陋俗發起的挑戰,只是零星火花,尚未成燎原之勢。根本沒有剷除纏足這一陋習,更不用説得到男女平等了,從深受封建倫理束縛的舊女性到新型的以“天下興亡,匹婦亦有責”的新知識女性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更需要女性自身的覺悟,而戊戌時期不纏足運動的失敗,使這一婦女解放的微弱火苗也隨之熄滅。沒有思想的行動是外在的、強加的,女性自身內在的解放意識滯後於不纏足運動,她們依然追求着纏足給她們帶來的“幸福”,婦女解放這一艱鉅任務是需要長時間努力的。

【 參考文獻】

[1]李濟琛。戊戌百年祭[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8.

[2]康有為。請禁婦女纏足折[A]。北京:中華書局,1981.

[3]湯志鈞。戊戌變法史(修訂本)[M]。上海:上海 社會 科學 出版社,2003.

2300字的近代史綱要論文:《淺談高校中國近代史教學與思想道德教育》 篇四

摘要:在大學學科教育裏,思想政治教育、歷史等許多學科都能幫助大學生真正尋求到到社會的價值觀,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念。本文筆者主要就中國近代史教學與思想道德教育進行闡述。

關鍵詞:高校教育中國近代史思想道德教育現狀重要性強化教育

在大學學科教育裏,思想政治教育、歷史等許多學科都能幫助大學生真正尋求到到社會的價值觀,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念。在中國近代史的教材中,列舉了許多的事例,這些事例藴含着有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這些具備道德教育的事例,給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能夠最大程度地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情操,從中國近代史的學習中瞭解公民在社會中應該盡到的責任和可以享受的權利,從而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思想。

一、當前我國高校中國近代史教學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現狀

高校學生不同於國中生,高中生,他們對於學習歷史有自己的特點,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只學習書本上的內容,他們更感興趣的是書本背後的知識,書本外可以延伸的東西,針對高校學生學習歷史的這些特點,高校教育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進展也很順利,學生的素質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但是,在高校當前的歷史教學中開展思想道德教育,依然存在不少的問題。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部分教師思想更新不夠,還在運用傳統方式開展教學,只強調傳授知識,就書本而進行教學,課堂上思想道德教育喊得響,但都是學用脱節,表裏不一,仍然流於形式,並沒將中國近代史中的思想道德內容與大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機結合;二是一些老師教學方式單一、陳舊,還在沿用以的老套路,還是傳統的“口耳相授”,他們不想花時間去製作多媒體課件,沒有想到調動學生學習性;三是沒有積極開闢中國近代史教學的第二課堂,出現就書本內容進行書本教育的情況,思想品德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佳;四圍是教學中並不關注學生的主體情感和生活需要,課堂上更多的是大話、空話和套話,沒有緊密聯繫實際,學用脱節,知行脱節,沒有真正做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這樣的教學模式註定會導致高校中國近代史教學效果不好,出現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當前不良的社會文化影響了學生的思想,導致學生出現道德問題,而教育教學模式還囿於原有思維模式,受到傳統觀念的阻礙,改革一直推進不理想。當今社會中的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觀念嚴重影響學生正常道德意識的形成,這些消極的反面現象,嚴重摧殘着學生的身心。部分學校德育工作者也受到影響,從而讓學生逐步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的學習對於他們來講,可有可無,沒有任何價值。

加之,當今社會上的許多家庭中家長錯誤的認識也成為影響高校學生道德意識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學生在歷史課堂上學到的東西,建立的思想道德意識與社會生活中相牴觸,在生活中並不適用,甚至遭到大多數的諷刺、嘲笑,這些現象的存在,讓高校課堂中的教育與學生生活距離越來越遠,一些學生由相信這些觀點到懷疑這些觀點,到後來公然反對教師的觀點。歷史教師的教學中也存在偏離正確教育導向的情況,教學中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表現,輕內在,觀念極為落後,自身素質也不高,大大降低了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影響。歷史知識浩如煙海,包羅萬象,信息量世大,師生之間在課堂中缺乏互動,一些教師拿着國家發的工資,安逸於輕鬆的教學,的巨大信息世界,但師生之間互動作用發揮得並不明顯,整個課堂死氣沉沉。

二、當前我國高校中國近代史教學滲透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自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長期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壓迫,英勇無畏的中國人並沒有被嚇倒,更沒有屈服,他們奮起抗爭,積極探索救國之路,為的是讓國家定富強,社會安寧,人民幸福。讓高校學生通過這中國近代這段歷史的學習和理解,進一步加深大學生對人文主義精神的認識,培養大學生們健康的審美情趣,在瞭解當時國情的同時,增強與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激發學生樹立追求真善美的熱情,培養學生大我的的人生境界。讓學生深入學習和認識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讓學生熱愛並樂於繼承中化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積極的,向上的,進取的人生態度,激發對祖國悠久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建立起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學生樹立為國家作貢獻,為社會努力,為人民服務的偉大的人生理想。

通過對悠久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學習,強化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加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充分認識到人類在發展中的統一性和多樣性,在不斷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能自覺做到真善美,杜絕假醜惡。在中國近代史上滲透思想道德,為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三、要強化在高校中國近代史教學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力度

牛根生説: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才無德,限制錄用;無德無才,堅決不用。從這位知名企業家的言語中看出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思想道德教育是學校的終極目標,是歷史教學的一個永恆主題。在中國近代史的教育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明禮知恥,崇德向善,讓學生形成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樹立正確的歷史意識、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和公民意識。

教學中,合理使用教學方法,可以使用移情體驗法,在學生眼前、腦海中再現歷史情境,從而形成道德表象;可以使用對比法,讓學生在鮮明的歷史對照中深入深化道德認識;可以使用故事法,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總之,教學中只要能讓學生專注於歷史知識的學習,教師就要不斷致力於教育方式方法的創新,讓中國近代史中思想道德教育效果更好,影響更大。

參考文獻:

雷波,淺談中國近代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S1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4o9pw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