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新聞學專業論文新版多篇

新聞學專業論文新版多篇

新聞學專業論文新版多篇

新聞學專業論文範文 篇一

大學生通過大學聯考的應試教育進入大學,本身就缺乏社會和人生體驗,新聞傳播學又是急需社會經驗的學科。缺少實踐經驗,理論知識學起來就會流於形式、膚淺枯燥。譬如,新聞史教學就是大問題。學生不愛學、老師不愛教、業界不受用。實踐與理論發生斷裂,歷史上有大量的報人辦報的瑣碎經歷,這些年代、人名和報紙名稱灌輸在學生頭腦裏,成了應付考試的沉重負擔。為了減輕考試壓力,部分老師消極教學、考前劃題,又成為削弱學習效果的因素,形成惡性循環。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李彬教授就此問題倡導進行“新聞社會史的研究”,應嘗試儘量結合新聞與歷史,把新聞與歷史重新放回新聞史,使之既能體現出濃郁的新聞性,又能體現出厚重的歷史性。新聞史研究要置身於時代的特點、社會變遷的訴求來考察自身的發展。新聞史就是要表明,新聞媒體(當時主要為報紙)究竟如何影響社會,怎樣才能更好地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自己的職能,並最終使自身得到發展。任何就新聞談新聞,就傳播談傳播,孤立地、“自娛自樂式”的研究都是行不通的。在研究和學習之前,必定要先有廣泛的社會體驗和社會認知。信息時代的媒體人應具有多元思維,這給新聞行業人員增加了難度。以往的文人思維、文人論政不再處於主導地位,只有動筆桿子的能力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全媒體時代的普通記者要具備多種業務技能,不僅能寫,而且能編、能評、能攝。在這個人人都有發言權的時代,新聞工作者必須更有分量,更具引導性。

新聞傳播的課堂上可以運用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關注新聞熱點。讓學生去收集、整理時事熱點的材料,就是讓學生運用各種新媒體來尋找和關注社會熱點話題,促使學生把目光從自身和校園投向廣闊的社會舞台,讓他們去關注和體會世界的變化,把握時代脈搏,從而培養學生的新聞敏感,鍛鍊他們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老師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針對新聞熱點事件進行模擬採訪和評論,在討論交流中發現問題,然後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種探究式的學習,改變了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教學法,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

二、搭建全媒體教學平台,加強學生實踐能力

正確處理好教育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是新聞傳播教學成敗的關鍵。“知識”與“技能”的同步發展,是新聞傳播專業教學的重要環節。新聞傳播學專業實踐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培養與社會需求接軌的人才,並且能夠促進學科建設和發展。早在2001年,復旦大學就成立了新聞傳播實驗教學中心。為了適應當代媒體數字化發展的新趨勢,實驗中心目前已創建有視頻製作實驗室、媒介融合實驗室、攝影棚、傳媒與輿情調查研究中心、公共傳播培訓中心等五個教學實驗室。高校要堅持以學生為本,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將教學理念與實踐相結合,提供並充分利用實踐設備與環境,有力地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與時俱進,建立具有平面廣告製作、網頁製作、圖片處理與管理、數據調查分析等多種功能的實驗室。隨着新媒體的發展,學校應當充分發揮實驗室的作用,配合相關的教學課程將其作為進行實踐練習的場所。教師可以將音頻、視頻、平面類作品等全部融合在一起,通過網絡平台內容,學生可以根據教學要求自己設計報紙版面、製作數字報、設計網頁、處理圖片、進行數據調查分析等等。課堂作業和考試都可以在這個實踐平台上進行,方便學生提交和老師批閲。在平時,學校實驗室也要開放,為學生提供上網查找資料、視頻資料點播等服務,還可以讓學生在業餘時間進行圖片處理、報紙編輯等各種練習。

新聞學專業論文範文 篇二

【論文摘要】2010年度中國新聞專業主義研究有了進一步發展,並且研究的着眼點仍保持較高熱情。但對於其存在的問題,卻沒能得到具體的建設性意見或解決方案,實際解決問題的功效並不顯着。新聞學作為一門應用學科,若無觀照問題的學理性“眼光”,就會被實踐和問題牽着跑,淪為就事論事應對問題的奴隸。新聞專業主義研究也到了需要擠去泡沫的時候了。

2010年度中國新聞專業主義的研究有了進一步發展,具體表現為相對以往,個案研究更加細化,歷史嬗變成新晉熱點,現代化與其關係的流變有待商榷,道德倫理的建構亦有待探討。同時研究的廣度與深度進一步延伸,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更加緊密,並試圖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進一步探討其發展前景。筆者通過閲讀,整理歸納了2010年度中國新聞專業主義的相關研究文本,力圖引導大家關注到該課題在本年度取得的進步,並對問題所在有所警醒。

一、更加細化的個案研究

個案切入,以小見大是論文寫作的優勢,值得注意的是該方面研究進一步細化,不僅針對具體案例、具體媒介進行分析,而且更注重可操作性。

以《南方週末》為例。有學者認為,該報所強調的“新聞專業主義”可從報紙理念變遷、採編團隊的管理模式、新聞操作的創新三個角度去了解。從該報口號的變遷可見其時刻未忘新聞專業主義的要求,也折射出對新聞專業主義內涵理解的逐漸深入。業務導向則體現在該報日常業務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方方面面①。

另有研究者引入衝突性事件的報道概念,從《南方週末》從業者對記者角色和媒體功能的認識、從業者從業心態、新聞操作方法三個維度,分析該報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堅守抑或背離。“《南方週末》的媒體觀是‘推動歷史’更多於‘記錄歷史’,記者觀是‘事件參與者’更多於‘事件記錄者’。這是其與新聞專業主義有出入的地方。”②

二、本土化研究的歷史嬗變

田新玲、張曉多合作撰寫的《從新聞專業主義建構看六十年來突發事件報道》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媒體對於突發事件的報道過程做了一個梳理,認為“具體説來,建國以來我國突發事件的報道經歷了‘以宣傳為本位’、‘以事實為本位’和‘以信息為本位’三個階段。”③

另有學者從方法論的角度出發,通過對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收錄的近三十年研究成果調查發現,學者們對新聞專業主義的研究在內容上呈現分散、多元的格局,且主要以理論研究為主,研究方式也偏重理論結合實際的個案研究。研究視野的深度和廣度雖有明顯進步,但仍存在學科運用單一、系統化研究不充分和重複性研究等不足之處。因此,國內學者應在今後的研究中關注媒介融合下的新現象、新動態,並運用多學科知識來分析問題,不斷拓展研究的視野與方法④。

還有作者側重於一個時期的歷史環境對新聞專業主義產生的影響。王倩指出,清末新政是沒落的清政府為挽救統治不得已而為之的一次變法,儘管它並未挽救清政府的統治,但變法的多項內容卻形成了這一時期獨特的傳播生態:清末民初,一系列獨立報人走上歷史舞台,以其實踐踐行着新聞專業主義的理念和工作原則。報人開始自發地成立新聞團體,進而形成共同的作業準則,中國最早的新聞教育也在這一時期產生。變法可以説是一次不成功的實踐,但它客觀上促進着中國現代化的發展,促進着公共空間、公共輿論的生成,影響着中國文化的歷史走向,並在此基礎上促進並生成了中國新聞專業主義⑤。

亦有學者從傳統文化的角度深入考察新聞專業主義在我國的實踐。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芮必峯通過檢視新聞專業主義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基礎,分析國內幾項有代表性的調查研究結果,認為從我國新聞傳播實踐看, 真正對中國媒體和從業者具有“描述”意義或起“規範”作用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被稱之為“底色”的東西⑥。

三、歷史人物的全新解讀

2010年度對新聞專業主義的研究中除了對本土化嬗變的梳理,歷史長河中還出現了一些新的研究角度和研究對象,拓展了這個領域的研究空間。

想必多數讀者對鄒韜奮不會陌生,他以《生活》系列為陣地,永遠從大眾的立場出發,逐漸形成了後人景仰的韜奮精神。即便在當下,韜奮精神也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韜奮精神沒有被放入博物館,卻得到了專家學者的大力提倡,非常重要的一點原因是他注意到了中國社會生態環境的特殊性,保留了中國新聞人對新聞專業主義的理解。啟示我們在理解和建構這些理念時要注意把西方理念與中國的具體環境相結合,才會有遠大的發展前途⑦。

類似的文章還有《張季鸞:新聞專業主義的追尋者》。在這個新研究領域內出現了多篇力度與理論深度兼具的好文章。

四、現代化視域下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

北京大學傳播學博士雲國強、鄭寅淑合作撰寫的《建構新聞共同體:當代中國新聞專業主義的發展與影響》既從宏觀維度深層次書寫當代中國新聞專業主義的構建史,對當代中國新聞事業的現代化作出社會文化剖析,試圖捕捉這種形成中的新聞專業主義,並將其置於中國社會的現代性語境下,考察它的形成譜系與發展脈絡,探究哪些社會因素或力量參與塑造了它的形態,同時進一步分析它是如何孕育新聞從業者的身份認同,如何制約新聞行業共同體的建構,以及它在新聞報道實踐中是如何產生影響和如何陷於無力根源的⑧。

五、新聞職業倫理的考量

進入21世紀,什麼是全球新聞專業主義道德倫理成為研究焦點之一。

“今天,全球新聞專業主義道德倫理研究主要不是,也不可能是關於‘是什麼’的問題,而是‘如何使之可能’的問題。在當前世界多層次、多方位深刻全球化的歷史性語境中,當然有必要設置一些全球新聞專業主義道德倫理的具體規範,諸如新聞傳媒及其專業人員的社會責任與問責、真理與客觀性、隱私與公共性等,世界許多重要國家對此非常重視。但是,最為根本的問題是思考全球新聞專業主義如何可能這一元問題,在先設定生命、自由、財產等最為基本的個體自然權利的基礎上,進行某種制度安排,以便從策略上保障全球新聞專業主義的逐步形成。”⑨

論及網絡輿論對於新聞專業主義構建的影響,羅寧認為,目前的現狀是我國新聞行業和從業人員還未完全具備專業主義的素質。而且,我國傳媒的職業權利與黨政權力的混同,使得它容易成為違法亂紀者重點行賄的對象;另外,追求傳媒自身利益和記者個人利益的動力也越來越大,造成了職業精神的淡化。以上這些都是造成我國新聞職業倫理缺失的原因⑩。

然而,任何能保護自由的權力也能威脅自由。網絡,也有着致命的缺陷——信息的準確性無法核實。網絡的開放性也帶來了虛假信息的泛濫,直接導致人們形成與現實不相符合的意見,甚至產生思想混亂和極端行為。“捐款門”等事件頻頻敲響警鐘。重新審視這一事件,不難發現,媒體的新聞專業主義的缺失是造成企業品牌“地震”不斷升級的一個重要原因⑾。

亦有學者從媒介融合的角度出發,指出:傳統媒體的報道決不能只盯在物質生活的“幸福”選題上,還應強化維護公民尊嚴的新聞價值取向。傳統媒體要積極地與新媒體互動,在“與民尊嚴”的進取中形成輿論的合力,同時政府部門也應為傳統媒體在維護人民尊嚴方面創造良好的報道環境⑿。

六、更為緊密的“知行融合”

筆者將理論統稱為“知”,實踐統稱為“行”,緊扣時代熱點,更為緊密的“知行融合”是2010年度新聞專業研究的一個鮮明特點。

近幾年房地產問題成為社會熱點,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郭磊通過閲讀cnki上近五年來以“房地產報道”為關鍵詞的文本,認為“研究者們主要通過內容分析法對報紙的內容進行分析,研究視域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報道的內容分類、房地產報道中的民生問題、房地產報道內容的客觀性和媒體立場的討論三方面研究上。”⒀

還有學者將視角延伸到現如今高校的新聞學教學中,進一步分析新聞專業主義現實存在的可能性和在我國發展的張力,探討新聞專業主義的教學實踐問題,以期在新聞教學中,讓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養成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為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⒁。

隨着網絡時代的到來,新的傳播技術和傳播方式使得媒體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新聞專業主義在網絡時代新的媒體格局下也面臨着新的挑戰和機遇。楊藝蓓在《探析網絡時代的新聞專業主義》一文中力圖從媒介觀、新聞觀、記者觀、受眾觀四個維度來考察網絡時代的新聞專業主義,探究其在新時期繼續發展的實踐操作性⒂。

結語

從總體看,相對於新媒體、媒介融合等輿論熱點的研究,2010年新聞專業主義方面的研究相對冷靜和客觀,研究的着眼點仍保持較高熱情,同時更注意結合實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新聞學作為一門應用學科,固然需要緊貼實踐,解決問題,但若無觀照問題的學理性“眼光”,就會被實踐和問題牽着跑,淪為就事論事應對問題的奴隸。新聞專業主義的研究也到了需要擠去泡沫的時候了。

參考文獻

①向熹,《南方週末新聞專業主義的堅守與創新》[j].《傳媒》,2010(7):32-34

②李淵航,《從衝突性報道看南方週末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堅守或背離》[j].《新聞知識》,2010(5):22-24

③田新玲、張曉多,《從新聞專業主義建構看六十年來突發事件報道》[j].《前沿觀察》,2010(2):29-31

④劉思文,《近三十年國內新聞專業主義研究綜述(1979—2009)》[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6月,第11卷第3期,p54-58

⑤王倩,《論晚清新政背景下中國新聞專業主義的展開》[j].《新西部》,2010(8)143-144

⑥芮必峯,《描述乎?規範乎?——新聞專業主義之於我國新聞傳播實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1)56-62

⑦陳清晗、李娜,《從新聞專業主義的視角解讀韜奮精神》[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10(2):151

⑧雲國強、鄭寅淑,《建構新聞共同體:當代中國新聞專業主義的發展與影響》[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10年第24卷,第5期,p10-15

⑨鄭涵、牛海坤,《跨文化視野下國際傳媒文化面臨的新困境——全球新聞專業主義道德倫理之反思》[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5月第17卷第3期,p120-133

⑩羅寧,《網絡輿論對我國新聞專業主義構建的影響》[j].《新聞愛好者》,2010(2):25-26

⑾楊岑,《從“捐款門”事件看媒體新聞專業主義的缺失》[j].《電視時空》,2010(3):30-32

⑿範以錦、段惠婧,《“媒”求尊嚴:傳統媒體更有擔當》[j].《新聞實踐》,2010(5):14-16

⒀郭磊,《房地產媒體報道文獻綜述》[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7):325-326

新聞學專業論文範文 篇三

關鍵詞:廣播電視新聞專業;課堂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6-0131-02

由於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學科特點需要,課堂教學分為兩大板塊,其一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及教師、講台、黑板、學生組成的課堂,現在又引入了多媒體技術,在這個模式裏,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其二則是實驗課堂,即通過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來達到學生的學習目標,在這個模式裏,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精神,力圖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新聞傳播類專業是文科教學中較早開設實驗課的專業之一。本文所指的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課堂教學是由以上兩部分組成。隨着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新的時代環境、傳媒環境對廣播電視新聞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面臨更大的挑戰。作為培養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人才的第一線——課堂更受到了各方的關注,創新課堂教學的意義重大。

一、創新的需求背景分析

(一)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學科特點需要

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這就要求新聞教育中應強化實踐教學體系,具體到課堂教學中則表現為:第一,需要改變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理念,即以老師為主體,以灌輸知識信息為主導,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第二,在教學手段上,要調動多種輔助手段。當今教育界特別重視建構主義理論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意義,情境是便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情境是指學習者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場所[1]。因此,在新聞學專業課堂教學中利用各種資料和工具創設情境是必要的。

(二)新媒體環境下媒體行業的發展要求

隨着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和後來居上,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行業發展對新聞傳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訴求,即需要既具備新聞業務也具備傳播技術和前瞻意識的複合型人才。這不但要求學生對新聞學專業的理論知識及業務有較深的認識,還要對新理論、新技術保持敏感的觸覺,緊緊跟上傳媒業發展的步伐。

(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凸顯了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2]。高校更應該擔負這一使命積極培養具有創新意識,超前的專業觀念和高水平的應用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課堂教學的好壞直接影響新聞類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截止2011年底,全國開設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各級各類院校總計188所[3],嚴峻的畢業生就業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如何創新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課堂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創造力,滿足高速發展的傳媒行業的需求顯得特別迫切。

二、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課堂教學現狀

(一)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傳統教學課堂

1.“學”與“術”的楚河漢界融合難。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主要由新聞理論、新聞史和新聞業務三大分支構成。在長期的傳統教學裏,理論與實踐脱節嚴重,新聞理論、史論教學如何與新聞應用性較強的學科特點相結合是一個挑戰,即“學”與“術”的楚河漢界難以融合。

2.新聞課堂教學與新聞業界的對接難。新聞是“易碎品”,時效性強,要求新聞課堂教學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而傳統教學裏,由於教學理念、手段、方法的侷限,使得課堂教學內容更新慢,難以跟上新聞業界快速變化的特點,造成了新聞課堂教學與新聞業界的對接難。

3.新聞課堂教學內容與本校學生生源實際需要結合難。在我國,傳媒的分佈和發展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即本土特色。這點在各所開設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院校制定的培養計劃裏都有體現,而實際的情況則不盡然。在課程體系設置、教材選用、教學理念、手段、方法上幾乎雷同,培養的畢業生能力結構同質化,缺乏特色競爭力,與本土就業需求脱節,導致最後新聞專業人才的競爭演變為院校知名度的競爭。新聞課堂教學內容與本校學生生源實際需要結合難是擺在新聞教育面前的一道難題。

(二)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實驗教學課堂

新聞傳播類專業是在文科教學中較早開設實驗課的專業之一, 實驗課教學是新聞傳播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文科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儀器設備的使用、課程設置與評價等方面處在各自為陣的草創、摸索階段,缺乏交流溝通和制度規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1.實驗課教材匱乏。實驗課教材是有效開展實驗教學的指南,然而,目前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教材建設對這個板塊不夠關注,導致了各校的實驗課教學教材五花八門,一般都是任課老師自己編寫各種實驗教材和講義,而這些教學資料沒有經過一定的審核和評價,它直接影響了實驗課的質量。

2.實驗過程及儀器使用方面和新聞業界難以對接。新聞傳播專業目前開設的實驗課有新聞攝影、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新聞採訪、現場報道、電腦報紙編排等。其中所需的儀器設備如照相機、攝像機、採訪機、編輯機甚至衞星轉播車等,如果以現有的有一定水準的廣播電視媒體的設備儀器來衡量, 則高校很少有能達到如此專業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實驗過程及其儀器設備的配置難以和時下的新聞業界對接,實驗課的價值受到了挑戰。

三、創新的思考

針對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課堂教學的現狀,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對創新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課堂教學做如下思考。

(一)打通新聞理論、歷史、業務三大分支的關卡,實現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學”與“術”的融合

新聞學專業的三大分支:新聞理論、歷史、業務表面看來相互獨立,在實際中卻形成了三大專業課程羣,課堂教學中採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目前,新聞理論和新聞史的課堂教學很容易陷入到只是關注基本概念、新聞工作規律、新聞人物、新聞歷史事件和新聞經典作品的教學窠臼,一味地重“學”,使得課堂很“理論”化,而新聞業務課似乎又只是傳授學生採寫編播攝錄的專業技能,一味地重“術”,使得課堂很“技術化”,這兩種課堂似乎只能平行,也影響了社會大眾對於新聞專業人才的認知。作為教學主體,應力圖打通三大分支的關卡,積極去尋求三大分支的重合點,通過教研活動、聽課評教等方式加強各課程羣任課老師的交流,深化對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認識,實現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學”與“術”的融合,最終解決課堂教學中理論和實踐嚴重脱節的現象。

(二)密切關注新聞業界,實現新聞課堂教學內容與新聞時事的同步對接

新聞學專業要實現零距離授課,必須要密切關注新聞業界,實現新聞課堂教學內容與新聞時事的同步對接。首先,要求學生必須關注時事新聞,通過閲讀報紙、看電視、聽廣播、上網、手機報等多種渠道獲取一週的信息,在上課時可設置5~10分鐘新聞播報的環節,對學生掌握時事新聞的情況做考核;其次,作為專業課老師更要以身作則,關注時事,並選取熱點新聞事件,和學生在課堂交流、評論,提升學生的新聞敏感,訓練新聞思維。

(三)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打造形聲並茂、生動活潑的新聞課堂

在教學中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為學生製作多媒體課件或網絡課程。例如,本專業老師製作的《廣播電視概論》多媒體課件於2009年11月榮獲第九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高教文科組優秀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資源,如演示案例及網絡視頻,這些資源豐富了新聞學專業的課堂教學。

例如,在《廣播電視概論》教學中,當介紹到民生類新聞時,筆者即選取了浙江衞視《新聞深一度》欄目新近製作的“雅培奶粉喝出半截”、“老酸奶是破皮鞋做的,可能嗎?”等新聞節目視頻進行課堂觀摩,同學們零距離地接觸新聞熱點事件,之後進行交流,氣氛異常熱烈,且觀點各異,實現了新聞課堂的生動化和立體化。這一教學經驗與同行們分享之後很快有了聯動效應,在《優秀新聞作品選讀》、《廣播電視深度報道》等課程中均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從細處着眼,凸顯新聞傳播類專業實驗教學的特點

1.組織優質師資編寫出版實驗課教材,實現實驗課教材的規範化。根據各專業課程羣的特點,組織優質師資編寫並出版實驗課教材,為實驗課教學開展提供保障,實現實驗課教材的規範化。

2.使優化和重組實驗教學的內容與結構成為常態。當今的傳媒行業發展速度可謂一日千里,要培養出符合行業要求的專業人才就必須緊跟業界發展的步伐,在教學理念上即要使優化和重組實驗教學的內容與結構成為常態,使學生經常能接觸到本專業的新理論和新技術,具備和業界對接的能力。

(五)與當地媒體聯手,實現課堂教學與新聞業界的聯動

高校與地方聯合辦學的模式已不鮮見,新聞傳播類專業具有強實踐的特點,因此,與當地媒體聯手,已成為該專業辦學的必然選擇。第一,請新聞一線的名記者、名編輯進課堂,實現課堂教學與新聞業界精英的良好互動,為學生樹立活樣板;第二,將新聞課堂搬到媒體裏,或是在演播室,或是在編輯室,或是在新聞現場採訪,真正實現零距離接觸新聞現場,使學生身臨其境。這種辦學模式使新聞專業培養的人才更與社會實際需求接近,更能滿足本土化的需求,從而根本上解決新聞課堂教學內容與本校學生生源實際需要結合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建構主義[OL].省略 /view /79065 htm? fr= a la0_ 1.2010-08-02.

新聞學專業論文範文 篇四

一、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的重要性

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指向十分清晰,以培養具有紮實專業理論基礎、熟練掌握業務技能技巧、能夠向其他相關領域擴展和滲透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為適應媒體工作,新聞學專業學生既要掌握一定的新聞知識,又要具備相關的新聞業務操作能力。因為新聞學專業培養的絕大部分學生將要在各類媒體從事新聞工作,所以新聞學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它的實踐性特徵很明顯。誰都知道,新聞專業的實踐性很強,讓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掌握充分的採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等業務技能,是新聞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1]

新聞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能否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實踐教學這個環節。實踐性教學是新聞學專業教育的本質要求,實踐環節的教學抓得好,落到實處,學生的業務操作能力就強,專業基礎就打得牢,畢業後工作上手也快,成長空間就大,用人單位自然滿意。因此,新聞學專業一方面要傳授學生新聞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要培訓學生的業務操作技能。最好要統一合併採訪寫作課程,讓學生親自投入新聞火線上;完全以新聞室的標準嚴格要求之,練習與批判並重。切忌疊牀架屋式的紙上談兵,像個反覆背誦食譜而不下廚的主婦。[2]新聞學專業培養學生的業務技能技巧主要是通過新聞學實踐教學進行的。

部分新聞學實踐教學活動可以在校園內進行。然而,校園終究不是社會,如果所有實踐教學環節都在校園內進行,那麼這種閉門造車式的實踐教學與現實社會中的新聞實踐是脱節的,與新聞實踐脱節的教學活動顯然不利於學生的成長成才。當然,學校也可以臨時找一家或幾家媒體作為實踐教學的地點,但聯繫媒體費時費力,學校教師也不方便到現場去指導學生實習,教學效果也不好。一個固定的高質量的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完全可以克服上述弊病。通過和相關媒體合作建設一個長期、固定的實踐教學基地,新聞學專業可以彌補學校實驗設備、實習場地、實習經費不足的缺口,為學生創造出更好的實訓、實習條件。我們認為在新聞教育中也應提倡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走出一條適應中國國情、適應現代新聞教育要求的新路。應提倡新聞教育機構和新聞教育工作者走出校門,廣泛聯繫新聞傳播機構,採取多種形式同社會各界合作,創造出好的新聞教育條件。[3]

在基地進行的實踐性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傳播媒介的特點、規律和發展狀況,體察媒體的經營、管理活動,也可以培養學生在採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攝像、製作、管理和發行等方面的技能技巧。在基地內進行的實踐教學能讓學生深刻理解和融會貫通專業理論知識,能夠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有助於學生畢業後及時找到自己比較滿意的工作,並且能夠很快地適應工作和社會的需要。可以説,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是新聞學專業學生實現從理論走向實踐,從校園進入社會,從學業轉向就業的一個重要階梯。

二、在實踐教學基地內實施的教學環節

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主要是基於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新聞學合格人才的需要。學校和媒體可以共同利用基地進行實踐教學、人才培養和媒介研究,實現媒體資源和學校資源優勢互補。新聞學學生可以在基地內進行專業考察、專業實習、畢業論文寫作和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活動,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鍛鍊、提高專業技能、技巧。

(一)專業考察環節

學校根據教學計劃的安排,組織新聞學專業的學生到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考察。學生現場瞭解、體驗新聞採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攝像、經營管理、發行等新聞活動,明晰當今新聞事業的發展現狀。專業考察是新聞學專業教學環節中反映、檢驗教學水平的重要一環,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對新聞行業和新聞職業認同度的一種重要實踐教學形式。當然,組織學生進行專業考察,讓學生親身體驗新聞實踐活動,也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課堂內所學的理論知識。

(二)專業實習環節

專業實習是指新聞學專業學生在社會化新聞媒體參與實際新聞工作的一種實習模式,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必須有專業實習的環節。專業實習完全可以在實踐教學基地內進行。在實踐教學基地內進行專業實習時,學生需要全面瞭解新聞媒體的性質、特點及工作內容。在學校指導教師和媒體指導教師的共同指導下,新聞學專業學生親自參與新聞採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攝像、經營、管理、發行等實際工作,鍛鍊和提高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在基地實習的新聞學專業學生要全面掌握採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攝像等業務技能,能夠獨立地、高質量地完成工作任務,完成一定數量的署名作品。

(三)畢業論文環節

為滿足新聞學專業的教學需要,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意識的新聞學高級應用型專業人才,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結合不斷引向深入,新聞學專業的學生還必須重視畢業論文環節。畢業論文工作是專業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深化,也是檢驗實踐教學成果的重要途徑。新聞學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可以在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內撰寫,把實踐教學基地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基地所屬媒體的特點及運營等方面的問題。當然,新聞學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也可以在基地媒體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完成。

(四)畢業實習環節

畢業實習是新聞學專業學生在畢業前夕進行的一個主要培養就業能力的實習環節。畢業實習可以在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內進行。畢業實習可以採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考察媒體工作人員實際工作的情況,也可以讓基地的媒體人事部門介紹如何培養和管理工作人員,還可以讓媒體工作人員召開從業經驗交流會。畢業實習有助於樹立學生的專業意識和職業理念,培養學生的職業歸屬感,讓學生感受新聞工作人員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態度,有助於學生做好職業規劃、找到自己比較滿意的工作,並且能夠很快地適應工作和社會的需要。

三、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主要內容

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應該以服務教學需要作為自己的立足點,要從滿足教學需要的角度出發,針對專業特點和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科學、合理的基地建設內容。當然,為保證專業實踐教學的質量和基地的使用效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調整基地建設內容。一般而言,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應該包含如下內容:

(一)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

在原有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上,基於新聞學學生培養計劃、教學大綱以及實踐教學基地的現有設備和人員資源,設置更加合理可行的實踐教學項目,構建與新聞學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專業考察-專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實習的多層次、多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為強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服務。

(二)實行雙導師制度

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實行校內導師與媒體導師聯合指導學生的雙導師制度,學生根據自身的職業規劃方向,雙向選擇校內導師和媒體導師各一名。為確保教學質量,每個校內導師與媒體導師所指導的學生人數不宜過多,一般不應該超過4人。實踐教學基地要建立學生與雙導師之間的聯繫手冊,媒體導師與校內導師共同對學生進行考核,並聯合評定學生的實踐課程成績。為了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鍊,基地應該具體規定學生跟隨媒體導師實習的時間。一般來説,大一到大二學生每年跟隨媒體導師在採寫一線的實習時間不能少於1個月,大三學生每年跟隨媒體導師在採寫一線實習的時間不能少於3個月。

(三)搭建全媒體語境下學生的知識結構

依託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結合各類媒體對應用型新聞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參照媒體從業人員所必需的素質標準,搭建全媒體語境下學生的知識結構。通過在基地進行的多個實踐教學環節的訓練,學生既瞭解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傳播規律,又熟悉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的傳播規律。新聞採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新聞評論、新聞攝影、電子攝像等知識模塊要貫穿到在基地內進行的各個實踐教學環節之中。

(四)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通過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學生能夠在專業考察、專業實習、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媒體的資源和設備。媒體的領導、記者、編輯對學生進行新聞採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新聞評論、新聞攝影、電子攝像等業務方面的指導,學生能夠參加媒體的採訪、編輯、評論、攝影、攝像等各項新聞活動,從而熟悉基本的新聞業務和新聞流程。如何發現新聞線索、如何判斷新聞價值、如何用簡潔文字將新聞事件以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表現出來等能力,都進一步得到了鍛鍊和加強,為學生以後走向新聞工作崗位積累實踐經驗,做好心理上、知識上和技能上的準備。

(五)創新產、學、研結合的辦學模式

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以學生和媒體需求為出發點,創新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媒體工作人員全程參與學校的實踐教學活動,學校的教師、學生也可利用各自的優勢參與媒體的業務運營之中。學校教師、學生可以經常性地參加媒體的新聞策劃會,為媒體的定位出謀劃策,幫助媒體解決運營過程中的難題,一些學生的畢業論文也可以結合媒體的實際需要進行研究。通過基地的建設,媒體和學校都將得到實質性提升,最終實現校企雙贏。

(六)建立具有示範作用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基地

新聞學專業論文範文 篇五

關鍵詞:何微;新聞學;教育思想;論從史出;敍事和表意並重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CN61-1487-(2016)04-2-0071-02

恩師何微先生如果還活着,就是百歲老人了。他1916年出生在山西祁縣的一箇中醫世家,青年時期讀完師範學校的歷史科便在縣城完小教歷史課程。1937年徒步到延安,入抗大學習,一年後抗大畢業即從事新聞工作。此後半個世紀裏,與新聞工作、新聞人才的教育培養結下了不解之緣。先生離開我們快20年了,但他從事新聞學專業教育、培養活動時的言傳身教、音容笑貌,依然浮現在眼前,縈繞於腦際,迴響在耳邊,教我自新,催人奮進。

現將我所知的――何微先生的新聞學專業教育思想,粗略歸納,概述出來,雖難以深奧,但願閲者能取捨論釋、得仁見慧思矣。

何微先生生前一直堅持認為,新聞學是一門較為特殊的應用學科,必須實施比較科學的教學形式。據他看來,新聞學應歸屬於人文社會科學這個大的學科門類,且應用性很強。新聞學專業的活動主要是公開地傳遞最新發生的事實信息。傳遞給誰呢?傳遞給可以知道、可能接受的人,是直接針對於人接受的工作,是直接做人的工作。文、史、哲等學科的作品,人通過閲讀後的接受,一般説來總是潛移默化的;新聞學的作品,如新聞報道或新聞評論,登載出來,人通過閲讀後的接受,反應強烈或冷淡,一般都比較直接,在頭腦意識中或是在言談舉止上,受其影響或引導比較明顯,即使接受者並非保持順從心理,所產生的逆反心理也很突出。新聞學應用性強,在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中可以説是首當其衝。以往的許多新聞學系、學科或專業,設在綜合性大學或政治學院、法政學院,不是沒有道理的。這個道理就在於,新聞學也像政治學、法學那樣,具有同樣的應用性、實用性。因此,新聞學需要採用較為科學的教學形式。理論教學、知識傳授、課堂講解、教材閲讀,當然是必須的,但形式過於單一,缺乏應用性的實際訓練,難以提高新聞學的專業技能,不能使修學者興趣廣泛、新聞視野開闊,並不是比較科學的專業教學形式。他還批評某些高校的新聞學院、系或專業和某些單位所舉辦的新聞幹部培訓班,新聞學專業教學上形式不生動活潑,內容選擇不精、不廣泛,大多是就着教材照本宣科,不能引發學習興趣。科學的教學形式,不是生搬硬套教材、講解刻板或深奧得玄而又玄,也不是堆砌概念、排列知識。那種教法,學生似乎弄懂了、明白了,就是不會用。新聞科學的目的全在於應用!

在從事新聞工作和開展新聞學專業教學、培養活動的近半個世紀的時日裏,何微先生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觀點和立場,認真審視和嚴格分析並積極推動新聞學的學科體系建設,直至20世紀末逝世前,自始至終毫不隱晦、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我們的新聞學的學科體系建設還根本沒有完成,現在只是初步奠基,仍需發展、擴充和完善。不必説他在抗日戰爭、解放時期的新華社太嶽分社、山西分社、華北總分社到部隊去挑選有國中或以上文化程度的人蔘加新聞工作、帶他們採編新聞,也不必説建國初年他在新華社北京分社接納被分派來的大學畢業生,教他們做記者、做編輯、寫消息、改稿件(那時是“合署辦公”,新華社的分社和人民日報社的記者站是“兩塊牌子,一班人馬”,後來出名的女記者王金風從上海的大學畢業就報到在何微先生手下),單説1954年他作為北京分社社長應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學專業的邀請前去講授“新聞業務”課程,建國後北大“新聞業務”課程的講義就是以他的“第一講:新聞導語”為開篇的。那時北大出版發行的報紙《北京大學日刊》還刊登過這些講稿。

20世紀80年代中期,已經全是白髮的中國人民大學教報紙編輯學的教授鄭興東,應武漢大學新聞學系的邀請去作學術報告,見到發稀斑白的他,喊他“何老師,何微老師!”何微先生睜大眼晴、竟然不認識!“我是鄭興東,您教過我新聞寫作課!”鄭興東教授只好大聲解釋(大聲是怕何微先生耳背、聽不見)。也就是之前或者之後,武大新聞學系請新華社副總編輯閔凡路去作學術講座,第一次講座題為《社會新聞的採寫》,是為新聞學本科馬上就畢業的學生、研究生、青年教師們講的。兩個小時的講座,其中有半個小時講新華社北京分社記者集體署名的通訊《當人們熟睡的時候》,是分社記者在零點前後北京的火車站、馬路、醫院、垃圾站等處採訪的。這篇是新聞通訊的典範之作,以往讀新聞學專業者都會找來閲讀。我當時是何微先生指導的研究生,當然也就在聽講座者之列,坐在聽講的第一排。閔副總編講座結束,話音剛止,我即上前跟閔凡路副總編説:“您講的那篇通訊《當人們熟睡的時候》,有一位主要當事人現在就在這裏。”閔很驚訝,忙問:“誰?那我倒要見一見!”我回答:“何微先生,是我的導師。他那時是新華社北京分社社長,謀劃、分派記者、最後統稿、定稿、向總社發稿,都是他。總社在北京宣武門,分社在北兵馬司衚衕。對麼?”不用説,改革開放的最初十年(20世紀80年代),範敬宜任《經濟日報》總編輯時組織、分派各地記者夜半訪車站、碼頭、醫院、廁所等等,不能説與《當人們熟睡的時候》(20世紀50年代初期)如出一轍、直接仿效,但至少也有間接的或隱約的某些啟發吧?何微先生的新聞採寫實踐和應邀在北大新聞學專業講授“新聞業務”課程等活動,雄辯地證明了他積極地參與了新中國成立後對於新聞學學科體系建設的最初奠基。這是他應該在生前感到自豪、死後也含笑九泉的!可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一次於內蒙古地區召開的中國新聞教育學會年會上,當一位高級別的這方面的負責人在發表講話時誇口説“已經建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的科學體系”時,何微先生倒不高興了,搖搖頭,很不以為然。回到武漢,何微先生還兩次對我説:在新聞學的學科體系建設上,決不能信口開河,也不能人云亦云,要確確實實。在新聞報道上,“跟風”吃過不少虧、栽過多少跟頭?在做學問、鑽研學術上,誇海口,就是不老實、不科學。

1918年10月,北大成立新聞學研究會,校長蔡元培是會長,徐寶璜是副會長、導師,講《新聞學大意》,理論嘛;另一位導師是邵飄萍,講《新聞採集法》,業務嘛;稍後幾年,戈公振在講義基礎上修訂出版了《中國報學史》,歷史嘛。這些在那時候都屬“破天荒”之舉!眼下哪所高校的新聞院、系、專業,還不是主要講新聞理論、中外新聞史、新聞業務這三塊?都過去七八十年了,還不是那“三大塊”?我還記得,已近八十高齡的何微先生,把自己和我能找見的“新聞學”的書,都擺在一個大圓桌面上,每本書都用不同顏色的鉛筆將目錄文字打槓槓、畫底紋短線,嘴上喃喃地説:“體系?不完全!”無獨有偶,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一家三口踏着冰雪在除夕那天去季羨林先生家,給季老祝賀春節。於寒喧之後,季老問我:“知道‘餘心言’嗎?讀過署名‘餘心言’的文章嗎?批判開路,假、大、空,不實事求是啊!”看來,是真做學問的,是真學者,到老、至死,都強調實事求是,講求科學!

何微先生説,新聞學發展到現在,並沒有停止,還要向前發展。這個學科體系,就眼前來看,新聞學的理論、(中外)歷史、業務(採、寫、編、評、拍、錄、攝、播、剪貼製作等)、傳播、經營、管理、教育這些主要部分…本站 …,才能構成一個學科體系,要照這樣的體系培養新聞學的專業人才啊,那還差得遠呢!他還説過,新聞信息作品要能順利運載、傳遞出去,到達目的地,以往一家報館至少要有采(集)訪部,編輯(整理)部,經理(營)部三大部門。現在的新聞學院、系、專業、研究所,除了新聞採、編,經營等方面,講了多少?又研究了多少?這難道還不能説明新聞學的學科體系不全?

何微先生積50年的新聞工作、帶領並組建、培養新聞工作者隊伍之經歷或經驗和教訓,知曉新聞事業與社會上其他職業、行業一樣,信服“業以人興”這個道理。可是,新聞學是應用性很強的一門人文社會科學,新聞事業也須適應時勢變化、適合於社會發展。正因為如此,他一貫主張新聞學專業人才的教育、培養或培訓,需要別門類、多層次和分階段。1984年秋季學期剛剛開學,從陝西省社會科學院院長職位退居二線的何微先生,應邀到武漢大學講授新聞學課程,就曾多次與武大的校長、教務長、新聞學系主任座談,提出對新聞學專業教育、培養的建議,反覆闡釋自己的新聞學專業教育、培養或培訓的主張。他以為,新聞學專業人才的養成,像新聞工作這項社會職業一樣,比較特殊,有些人沒學過新聞學專業,但從小就新鮮好奇、關心世務、注意新情況、新問題、新觀點,並且經常發議論、寫稿和投稿,這樣日長天久了,也會把自己鍛鍊成記者、編輯,做新聞工作也會勝任愉快!這叫“未學自知”“無師自通”!這當然是極少數人,大多數還是要接受新聞學專業教育、培養或培訓,然後才能做、才會去做新聞工作的。

針對做新聞工作要求對社會各行各業都有些熟悉、對以往和現在的許多學科知識都並不陌生之特點,何微先生很注重來學新聞學專業者應該有的必要的社會閲歷,沒有的則應該補上“社會經歷”這一課。他顯然是“有教無類”的虔誠信奉者和忠實執行者,但他並不看好“一碗飯吃到碗底”“一碗水喝見碗底”的人,即並不看好、也不主張一直從幼兒園、國小、中學讀書,直接考入大學就讀新聞學專業本科。他説,大學實行預科制,也有其好處、優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科讀了,再去讀本科,還要經過考核通過,才能讀上本科。讀預科期間,可以選擇自己要讀本科的專業,併為此而準備,不想讀這個本科專業,還可以準備別的本科專業。一徑讀書上來考大學讀新聞學專業本科,沒出過學校門,沒什麼社會閲歷,讀新聞學專業肯定有些費勁,頭一兩年有些摸不着頭腦,提不起興趣。學習新聞學專業興趣難以培養,這對受教育者沒什麼好的影響。所以,他向武大校長進言建議,開展多層次、到門類、複合型的新聞學專業教學模式,開辦新聞幹部專修科大專、從高中生畢業大學聯考錄取的新聞學專業本科、從大專畢業生或校內其他專業三年級後考試錄取讀新聞學本科(插班生制)、從大學畢業生中非新聞學專業者會考試錄取讀新聞學專業本科(雙學位制),今後還要爭取新聞學專業的碩士點、博士點,提高學歷和學位的層次,招收研究生也宜學科交叉,也可實行高層次的“雙學位制”。他的這些建議,被武大采納、實行後,很見效果:幹修生歐陽常林(84級,現任湖南省廣播電視局副局長、湖南衞視台長),插班生劉海法(插入84級本科,現任經濟日報社一家子報的社長)、趙鐵騎(插入84級本科,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副台長)、李宏偉(插入85級,原在人民日報社,現任河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嚴(插入85級,原在人民日報社,現任湖南省局長),顯例很多,不勝枚舉。

在何微先生看來,新聞學專業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求學生一畢業就 “水到渠成”,能在採寫編評攝一線做起合格並且很優秀的新聞記者、新聞編輯來,是不可能的。在學校裏的新聞學專業本科教育,還只是“入門”,畢業生只是抱了塊新聞工作能“入門”的“入門磚”,這就是“入門靠師傅,修行在個人”!木匠、鐵匠、箍桶匠、泥瓦匠的學徒,出師後為什麼還圍繞自己師傅的工地上做幾年呢?沒有聲譽、難找見活路啊!新聞學專業也是這樣,大學本科專業畢業,進入新聞單位工作,只是學堂課程教學結束了或暫告一段落了,這是新聞學專業教育的最七年級步,下一階段就是進入新聞單位後自學教育、單位所開展的專業教育和專業培養了。照何微先生的想法,要做合格且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入新聞學專業教育之前的基礎教育是第一個階段,入新聞學專業的學校課堂教育是第二個階段,進入新聞單位後的專業崗位教育和培養是第三階段。除了個人的不斷努力、不懈進取以外,受這三個階段的教育、培養或培訓,循序前進,才能不斷進步、成就事業啊!

何微先生還以為,新聞學專業的基礎教學、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同樣重要,必須引起教育者尤其是教育領導人和教育管理者的足夠重視、着力關注。就新聞學專業教育方面或過程來説,“基礎教學”就好比是“進口”,關係到生源問題;“理論教學”就好比是“生產加工”,關係到專業理論和專業知識的教育,即新聞學專業必備的理論修養、專業必需的知識掌握,都應該在理論教學上把好關,注重提高專業理論品質;實踐教學就好比是“出口”,關係到專業學生畢業後的去向,能否找到專業對口或相近行業的合適崗位。強調“基礎教學”,就是做新聞工作要有中、外語言文字和社會各行業的一般學識基礎;注重“理論教學”,就是為做新聞工作來學習、研討專業理論,瞭解中、外新聞事業的歷史進程,掌握新聞工作實務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特別注意“實踐教學”,要求修學新聞學專業的學生,能夠把專業書本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操辦新聞業務緊密結合,直接轉化並提升為做新聞工作的實際能力。

據何微先生介紹,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其一、二年級屬於預科,就是母語的語言文字為主的教學,提高英語閲讀、寫作能力,當然還包括學一門或兩門外國語;三、四年級這兩年,就是在學院辦的新聞媒介裏做事,將新聞傳播工作的一個環節做完、做熟了,再去做下個環節的工作;五、六年級為新聞專業最後兩年,主要是新聞學專業的提高課程和研究課程的教學,要求在做會新聞工作後能夠爭取“優秀”。何先生説:“解放以前美國駐華大使兼任新聞學院、系領導的燕京大學新聞系,那時的畢業生,我見過,也曾接納過畢業生來做新聞工作,學制是5年,能夠用中、英文寫作新聞稿件。我看,現在的研究生,能夠用英文寫出新聞稿的,很少見。過英語四級或六級,那是英語的水平考試;能用英文寫或改寫新聞稿件,那是專業外語水平的要求。然而,現在不説是用英語寫,就是用漢語寫,研究生畢業生也有不會寫新聞評論、寫不好新聞評論的。所以,在新聞學專業的教學上,至少從本科開始,就應該是基礎教學、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三者並重。新聞工作是‘實戰’,新聞學專業的畢業生,採訪不到新聞,寫不好新聞報道稿件,配發不出新聞評論,那就等於是工廠生產的產品中出了‘廢品’,只有送去廢品收購站了。”

何微先生在指導研究生時,除研究生本人有過新聞工作經歷者外,都非常關注研究生的專業實習環節。1988年夏,已是七十多歲的他,冒着酷暑,帶着張海華(87級研究生)來到山西太原,找見山西日報社社長和總編輯,商量安排張海華在山西日報社實習半年。1990年,他又親自聯繫、安排馬續鳳(89級研究生)到新華通訊社國內部農村組實習1年,並要求馬續鳳全面瞭解新華社農村報道改革10年的情況,為做碩士學位論文收集材料。

何微先生主張,新聞學專業的教學,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一樣,必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或研究,主要在知識的逐漸積累。他堅定地認為,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的工作,不注意積累,就無異於在沙灘上蓋高樓大廈,蓋不起來,就是硬蓋起來了也會倒塌或垮塌。他説,新聞工作規律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逐步認識、把握和遵循,不可違反。新聞工作規律,在新聞學專業理論課程的教學上,在所選用的教材和所寫出的講義中,或者是授課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出來或者是運用多媒體教學器材播映出來,一般都是用“原則”來概括、來表示、作為標識的。這些“原則”有:新聞工作的真實性原則,黨性原則,新鮮性原則,羣眾性原則,公開性原則,接近性原則,趣味性(可讀、可聽、可視、可瀏覽)原則,輿論導向和輿論監督原則等等。“原則”是對新聞工作規律的概括、歸納和表述,在理論教學的課堂上要講得清楚明白,讓學生逐步認識、把握並在專業實踐中注意遵循,絕對不可以違反規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6l6v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