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新課程改革論文(通用多篇)

新課程改革論文(通用多篇)

新課程改革論文(通用多篇)

教育改革(高一必修教學論文 篇一

教育改革(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學論文)

二十一世紀,人類將全面進入信息時代,一種新的經濟----知識經濟已經來臨。一個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的使用為基礎,以創造性的人力資源為使用為依託,以高科技產業及智力為支撐的經濟佔整個經濟的比例越來越大。信息社會已初露端倪,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學生面臨眾多的知識傳播途徑及迅捷的傳播速度,如何培養學生多渠道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是我們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國目前教育是一種應試教育,信奉的是考試主義,即教學以應付考試和獲得高分為第一目的。這種以“應試”為中心的教學必定是重結果輕過程。為了應付考試,我們的教學功利性十足,其最大目的就是要儘可能直接,快速,簡便地使學生牢固掌握既定的知識和結論,至於達到這一目的所需經歷的教與學的過程,卻往往被過於簡化和忽略了。這種教學過程的忽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比較習慣於通過灌輸,把現有的知識和結論直接塞給學生;二是教師比較習慣於以教代學,越俎代庖,即以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過程代替學生學的過程。這樣,教學的過程尤其是學生學的過程被不恰當地簡化或省略了。在這種教學中,學生的創新素質是很難得到培養的。

智能型教育是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伴隨着“知識爆炸”時期的到來而逐漸興起的,教育的重心由知識的傳播為主轉移到以開發智力為主,告別了知識累積式的消極被動的教育形態。教育發展的今天,人們進入了加速更替的開放時代,憑藉人類已有和文明之總和,再也無法從容應對未來之衝擊,許許多多的人越來越感到無法適應新事物,新變化。因此,人類不但要與過去時代告別,而且要從消極接受者變為獨立自主的創造者用駕馭未來的先導者。因而我們中學教育應體現下列幾種新理念。

首先是教育觀念的現代化。教育觀念的現代化是指教育應面向未來,為社會培養現代化人才,以帶動社會,求新求變。教育必須具有未來意識,我們不能留戀“過去”和“現在”,而是要選擇“未來”,只有面向未來,才能培養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並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其次是教育內容的現代化、信息化。信息時代的最大特點是信息共享,通過因特網實現信息資源的超時空的傳遞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溝通的時滯,使處於地球上每個角落的人在同一時刻可以進行直接交流,諾大的地球變成了“地球村”。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構建自己的信息體系。這就要求學生能有意識,有目的地把信息變為自己真正的。個人知識。在這種背景下教師要學會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最後,教育要體現學習化社會和終身教育的理念。法國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羅朗格朗在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成人教育會議上首次專門以“終身教育”為題作了報告,主張教育應當“是在人類存在的所有部門進行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由原來的各種不同的教育活動的狀況、形式所形成的相互隔絕的牆壁必須加以清除。”也就是説,為了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及人格的完善,人的一生要把教育同生活緊密聯繫起來,社會則要把所有的教育機會與機構統一綜合起來,形成一個能夠隨時隨地向人們提供不同教育的一體化組織。學習化社會則是由美國著名的新理性主義教育家和古典人文主義成人教育倡導者,原芝加哥大學校長羅伯特哈飲斯。在《學習社會》中,他指出“所有全體成年男女,僅經常地為他們提供定時制的成人教育是不夠的,除此之外,還應以成長及人格的構建為目的,並以此目的制定制度來促進目的的實現,而由此建立一個朝向價值的轉換及成功的社會。”終身教育與學習化社會的理念是相對學校教育和學校化社會傳統而提出來的。學習化社會的建立應該具備六項基本條件:學習的個人,學習的家庭,學習的組織,學習的社會,的政府和學習的網絡。這種新的理念是為了謀求對社會巨大變化的適應性,警惕性,為了獲得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主動性,為了實現促進人的發展的持續性、全面性,為了獲得傳統教育模式和生活模式改革的徹底性。基於終身教育及學習化社會的理念,教師應當把課堂教學整合到社區生活,生產實踐,生活方式,個人和諧全面發展中去,整合到學生一生髮展當中去,開發各種教育資源,促進學習方式多樣化。在學習內容上,教學要突破教科書的侷限,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電視、社區、自然獲得豐富的課程資源;在學習方式上,要打破班級授課制的組織形式,學習可以通過資料檢索、調查實驗、討論等多樣化的方式獲得知識;在教學組織上,要靈活應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採取分組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個別輔導、開放式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開放式的教育系統,使每個人隨時隨地都有學習的機會,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和控制權,使得以促進人的發展為目的的終身教育成為現實。

根據以上幾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我們在平時教學是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改變教學價值觀。受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受大學聯考指揮棒的壓迫,我們中學教學要從升學率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我們的教學要以人的發展為本,充分挖掘人的潛能,提倡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開和發展,提升人的地位和實現人價值。教學要從以傳授知識為主要任務的教學結果轉移到重視學生學習過程方面來,教學重點要從“知識”轉移到“能力”。要打破傳統的標準化、封閉式評價方式,而代之以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構建自己知識體系的可持續性發展為衡量尺度。

2.教學時空要由封閉走向開放。目前社會上流行校園封閉式管理,學生侷限於課堂、宿舍、食堂三點一線,早晚自習,假期補課,嚴重束縛了學生的生活空間,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試想沒有一點社會生活經驗的人如何能面對知識和信息變化如此之快的未來社會,如何適應紛繁複雜的社會交往,又如何獲取參與合作意識和社會化意識。因而我們提倡教學要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生產,儘可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得他們充分理解現代社會,把握現代社會的發展前景。

3.改變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由重視學生共性轉向培養學生個性。程序教學首創者普萊西及其後的斯金納在20世紀50年代創建了程序教學以來,個別化學習取得了很大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和網絡應用於教學以來,個別化學習更是獲得了空前的發展。重視個性的教學模式就是要給學生提供一種寬鬆、和諧、民主、師生平等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及不同的學習風格,選擇所需要的信息資源,自定步調,主動參與討論和進行實驗,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相關知識去重組和建構新的知識。從而使教學的中心由“教師”轉移到“學生”,由“教”轉移到“學”,由“教學結果”轉移到“學習過程”。

4.重新設置教學評價系統。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我深深認識到,目前我國的評價機制嚴重阻礙了現代教育理念的實施,也可以説是最大的障礙。在我們的教育專家大聲疾呼現代教育理念的同時,我們的教育行政部門、校長及教師又是如何進行實行操作的呢?統一的課程標準,統一的試卷,統一的評價標準,嚴格的教學排名和升學率攀比,使得教師、學生不堪重負。在這種評價體系下又有誰敢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為在這種評價體系下,應試的成績作為最終的權威,使得教師學生奔波於題海,疲命於考試。因而我認為我們國家的教育改革應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要使得教育行政的領導們徹底轉變教育理念,重新構建新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注重教學過程的形成性評價,重視教師的生長及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個人學習過程及發展的評價。

5.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師道尊嚴”的師生觀,進而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信息社會裏每個人對社會、自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我們不應該壓抑扼殺每個人的獨特精神,而應該竭力提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有權利選擇自己學習的內容和學習方式。教師與學生之間應平等對話,從而達到學生在更具情感吸引力和心靈共鳴的環境中進行自主、主動地學習。

總之,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我們自身首先要獲得觀念上的解放,進而在實際教學中自覺地應用現代的各種教學模式,為新世紀培養出一代優秀的具有朝氣的、充滿活力的、關心社會及生活環境的創新型人才。

李成

基於高校教育改革中的教學實踐探析 篇二

基於高校教育改革中的教學實踐探析

摘 要 以人為本,以智為基,是高校實踐教學環節改革的出發點。以培養會做人、會做事、做成事的人才為根本目標,大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促進大學生增強創新思維能力。分析了目前大學實踐教學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問題發生的成因,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 高校 實踐教學 改革

實踐教學是學校實現培養人才目標的重要環節,它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及使學生成為一個複合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但是,由於我國高等教育是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即便在今天,計劃經濟體制對高等教育的慣性作用依然存在。在傳統的高等教育中,不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更不可能特別關注學生觀念、能力、創新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就容易忽視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一直以來就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一個薄弱環節,並且存在着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反過來又制約了實踐教學的發展。

1 高校實踐教學存在問題分析

我國的實踐教學還處於很不成熟的初級階段,筆者在探究其發展緩慢的原因中,認為實踐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點:

(1)觀念上輕視實踐教學。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較深,觀念陳舊,辦學者不能適應形勢變化的需要,把實踐教學看成是旁門左道,思想保守,嫌麻煩,怕出問題,使得實踐教學一直不能很好地落到實處。

(2)實踐教學體系尚未建立,實踐教學體系不完整。長期以來,在高等學校應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理論教學體現了學術性,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一個環節、一個補充;文科專業不需要實驗室等思想觀念的指導下,高校各專業,特別是文科專業實踐教學普遍弱化,實踐教學內容安排未擺上應有位置,教學設施更不完備,普遍存在着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重課堂、輕課外的傾向。特別是近年來一些高校在條件尚未具備的情況下,擴招速度較快,致使辦學經費嚴重缺乏,實踐教學基地無法保證,實踐教學進一步被削弱。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論與實踐脱節,創新素質不高,動手能力不強。

(3)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較為落後。高校各類專業課程大多是實踐性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現在國外很多大學都採用了案例教學法,採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或者是項目課題研究教學法,效果很好。而我國高校運用並不廣泛,主要原因有兩個方而:一是傳統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以灌輸為主的教學始終佔有重要地位,導致學生的獨立創造性被日漸消蝕。因此很多案例討論課因冷場而不了了之。二是教育經費的緊張與逐年擴大招生的現實矛盾使很多大學的硬件建設受到忽視,教學設施差,教室安排緊,導致教育手段、教學方式單一。

(4)實踐教學水平不高。近年來,高校教師學歷合格率不斷上升,一大批高學歷的`年輕教師成為教學的主力軍,但這些年輕教師有一些弱點:一是職業態度欠佳。一些年輕教師職業思想不穩定,沒有將主要精力放在教學工作上,故而教學質量不高。二是由於高校招生形式的多樣化,如單招研究生、工程碩士、工商管理工程碩士等,使得一部分能力並不強的年輕教師高學歷化,而教學水平並沒有相應得到提高。三是動手能力與實踐經驗不足,目前高校中絕大多數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從理論到理論,尤其是年輕教師多數是從學校畢業後直接走上講台的,沒有經過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缺乏科研實踐,加之課務繁重,學歷進修壓力大,實踐鍛鍊的時間嚴重缺乏,實際經驗不足,動手能力不強,因而在其指導學生動手能力訓練時自然底氣不足,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欠佳。

(5)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不科學,制度不嚴格。一是教學考核方法不科學,高校長期以來採用以學習成績為主的人才培養考核評價體系,這種考核制度顯然無法對千差萬別的獨特的創新成果和創新水平做出公正而又科學的評價,不利於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二是缺乏獨立的實踐教學考核體系,大多數高校都沒有制定專門的實踐教學考核辦法和考核標準。三是缺乏應有的激勵機制。多數高校對學生參加學術報告、小發明、小創造等各種學科競賽活動、參加科研立項或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的科研活動、參加社會實踐調查活動科技服務科普宣傳活動等基本上不給予相應的學分,嚴重抑制了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6)實踐教學設施及基地不健全。一是不重視企校建設。實驗室建設處於一種自發分散的初始狀況,設備陳舊,無法滿足學生掌握新技術的需要。二是不重視校外實踐基地的建立和完善。一些高校沒有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學生社會實踐多是憑關係由學生自己去找,這樣實踐教學基地分散、臨時性、隨意性較多,不利於教師及時指導和解決學生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更嚴重的是由於督查難度較大,學生不參加實踐活動的情況較為突出,不利於學生自主創新意識和良好工作作風的形成,實踐教學效果較差。三是不注重營造實踐創新的環境。很多高校教學管理辦法(如出卷、閲卷、論文答辯等)都不夠規範,對教學質量不能進行有效的控制,嚴謹求實的作風還未能完全形成,自由、民主的學術氛圍,寬容而又嚴肅的學術批評還不夠濃厚,這些都阻礙着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2 高校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路與對策

實踐教學作用要發揮、制度要完善、成果要展現,就必須對實踐教學進行改革。實踐教學的改革,應當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培養的目標,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有目的的進行改革和完善。

(1)切實轉變高校實踐教學無足輕重的觀念。建立完整和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和模式。要進一步調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在堅持“厚基礎、寬專業“的原則下,適當壓縮一些理論教學課時,提高實踐教學的比例,一般不能低於30%,最好是佔50%。二要增加實踐教學的環節。實踐教學環節應形式多樣,並且自成體系。包括教學實驗、實習課程設計、業務實習過程實踐、社會調查研究、課外科技活動、科研訓練、組織各類學科競賽、直接參加生產一線的勞動過程、畢業實習等。三要制訂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計劃。圍繞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和技能來設計每學年實踐教學環節,統籌安排,並用教學文件的形式固定下來。

(2)圍繞培養目標,不斷更新實踐教學內容。高校應積極鼓勵和組織專家教授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政策以及科技發展的新成果編寫新教材或講義,並按照社會對各類專業人才的就業素質要求、學歷層次、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及時調整和拓展實踐教學內容。

(3)採用項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項目教學是指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在實際科研活動中增長才幹獲得知識的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是實踐教學的最高級形式,多見於學生的實習階段。如果説案例教學法和模擬教學法還都是紙上談兵,那麼,項目教學法可就是“真刀實槍”了。經過幾年的在校學習,學生們早已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了。而且,有的學生早已確定了自己的攻關目標,選定了自己的研究課題。作為教師的任務就是鼓勵他們的積極性,有計劃地把科研項目的部分工作交給學生。應當採取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和因人而異的方法,及時給予指導。對那些由學生自己創意產生的科研項目,應當特別鼓勵,支持他們與社會上科研力量合作,使科學知識及時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4)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針對年輕教師缺乏教學技能與實踐經驗這一情況,在師資隊伍建設上主要應做的工作:一是對所有剛走上講台的年輕教師進行教師職業知識與技能的培訓,以使他們樹立職業觀念,具備職業道德和技能。二是為教師提供各種繼續受教育的機會。發達國家大學一般每隔3~4年就為在職教師提供一次帶薪學習的機會,為教師瞭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了方便,不僅教師和學校受益,學生更受益。三是為教師創造條件,定期到有關部門、公司、企業掛職鍛鍊,為教師進行科研和社會調查研究提供機會。四是聘請知名高校實踐能力強、理論水平高的教授作兼職教授,定期對教師開設講座,提高年輕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和理論水平。五是聘請公司、企業實踐能力強的專家與青年教師共同擔任學生實踐指導教師,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5)建立新型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重視和加強實踐教學,在教學評價上既應重視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也應重視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既重視理論知識考試,也應重視實踐動手能力考核,理論測試成績應該與實踐能力考核成績同等對待。在理論知識考核中,也應從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出發,在考核內容中,加大分析、創造能力方面的內容。在實踐能力考核中,對學生參加各類科技競賽活動、小發明、小製作、社會調查活動、社會科普宣傳活動、課外科研活動、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都應該根據工作量的大小、質量的高低給予相應的學分,這樣,既為各類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更加公平的評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他們的學習心理負擔,也為那些擅長動手和創造的學生提供了廣闊空間和時間以及脱穎而出的機會,同時也有利於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更客觀、更全面、更切合實際。

(6)大力營造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加大經費投入,加強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高校可通過校企合作共建等多種形式,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為學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和條件。加強校內實踐基地建設。校內實踐基地建設屬於仿真型建設,主要是指校內模擬實驗室的建設,學校要大力投資建設各類模擬實驗室,改善實驗條件,引進先進的管理信息應用技術。特別要發揮高校資源共享的優勢,組建高校實驗中心,這在學校辦學經費緊張的情況下,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營造創新教育的氛圍。在校園裏要營造民主、自由的學術環境,鼓勵各種學派、學術思想的自由討論和不同觀點的平等對話,保證和支持學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把學習過程變得豐富多彩,挖掘和保護學生創新的“靈感”,寬容學生的失敗。同時要樹立一種嚴謹求實的作風,建立嚴格的教學管理制度,紮紮實實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畢曉軍.素質教育與創造力培養[N].光明日報,l997-02-28

2 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學習參考資料[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l999

走近地理新課改論文 篇三

走近地理新課改論文

高中階段的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知識積累已較厚實,認知能力比較強,思維比較活躍,情感世界比較豐富,我們的教學如果還侷限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這一層面上顯然是不夠的,這既難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更難適應新的課程標準。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及反映地理科學的發展,適應生產生活的需要,就必須構建與此相適應的高中地理課程。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這是時代賦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同時也是構建高中理新課程的重要背景。

一、新課程體系下地理大學聯考的基本內容和命題趨勢

1.新課程體系下地理大學聯考的基本內容。

高中地理新課程由共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組成。其中共同必修課程共6學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學分,36學時)三個模塊組成。這三個模塊是遞進關係,即必須先學“地理1”,再學“地理2”,後學“地理3”。三個模塊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繫構成一個整體。

高中地理選修課程由“宇宙與地球”“海洋地理”“旅遊地理”“城鄉規劃”“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各2學分,36學時)七個模塊組成。這些模塊涉及地理學的理論、應用、技術等各個層面,選擇的內容大都關注人們生產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的領域,突現地理學的學科特點與應用價值,並且有些選修模塊的設置是以目前中學地理教學界的教學實踐為依據,以高中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目的是開闊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

2.新課程體系下地理大學聯考的命題趨勢。

新地理大學聯考仍將繼續側重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考查,試題設計將保持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突出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繫,引導學生關注當今人類生存和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關注社會發展和我國國情,突出人文精神。重點考查學生對地理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的靈活運用和知識遷移能力,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關注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淡化記憶性內容為主的考試。試題還將更加表現出地理學科獨特的特點,地理圖像要新穎,命題角度要更加科學,難度要逐漸下降。

二、新地理大學聯考的評價體系和選拔標準

通過本人多年教學實踐,根據課程標準中所規定的“課程目標”分析,高中地理新課程在學生學習評價中,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更注重基於理解基礎上的應用。

2.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地理技能包括:閲讀、分析和運用地圖、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進行地理觀察和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收集、整理、分析、處理和綜合運用地理信息等方面的技能。

3.掌握和應用地理科學的'方法。地理學科是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一門學科,具有綜合性和地域性兩個顯著特點。在高中地理學科中,學生應掌握地理觀察、區域分析與綜合、地理比較等一般的方法。 4.全方位作好學生地理學習過程的評價。

三、必修課、選修課與大學聯考的關係

從地理教育和地理大學聯考的發展趨勢看,地理必修課程仍將是地理大學聯考的主要內容,因為大學聯考主要是考查學生對地理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規律等的識記、理解、運用能力,而地理必修課程的三個模塊,恰恰涵蓋了現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從地理教育和地理大學聯考的新變化,當今地理大學聯考試題的設計取材於實際,試題形式新穎、設問靈活、切中時弊,鼓勵學生用地理學的基本原理、原則和規律觀察、分析闡釋和評價當今我國和世界的焦點問題、重大社會問題及人類面臨的諸多問題,體現時代氣息,反映地理學研究與發展的動態,鼓勵以創新性思維分析、解決地理學與社會經濟、人文觀念發展之間存在的息息相關的實際問題。而高中地理選修課程的七個模塊涉及地理學的理論、應用、技術等各個層面,選擇的內容大都關注人們生產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的領域,突現地理學的學科特點與應用價值,並且有些選修模塊的設置是以目前中學地理教學界的教學實踐為依據,以高中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目的是開闊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

綜上所述,不管是地理必修課程,還是地理選修課程,其課程要求與當今地理大學聯考的命題趨勢,都是不相悖的。

四、全面發展、特長髮展與大學聯考的關係

高中地理課程分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必修課程的三個模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讓每一個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係,引導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選修課程的七個模塊,是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祕、認識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

五、新大學聯考與舊大學聯考的關係

過去的大學聯考模式把素質教育與升學對立起來了,所以誕生出“應試教育”這一教育怪胎。新課程的實施必然導致大學聯考制度也隨之變革以適應新課程,否則,難以實現新課改的目標。所以,大學聯考制度的變革勢在必行。新課程對大學聯考制度的變革將起促進和推動作用,而大學聯考制度的變革又會將新課改引向深入。我們在進行大學聯考制度變革時必須與新課程改革一致起來,使之有利於高等學校選拔人才,有利於中學素質教育,有利於高校擴大辦學自主權。

考慮到大學聯考模式的延續性,實施新課程後的大學聯考科目設置仍然是“3+X”模式,其中的X就包括地理學科。當前的“3+x”方案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作為“x”的地理學科只有選擇文科傾向的學生才能學到。這就要求其中“X”的含義要隨着新課程的理念和課程結構賦予新的含義,實行新的“3+x”,其中的x包括所有學科,地理作為x中的一科。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特點和優勢選擇教育,而不是讓教育選擇人,有利於學生加強學習自控權,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將使越來越多的學生逐步從“要我學習”轉變為“我要學習”,真正實現學生朝着全面、健康、生動活潑的方向發展,成為富有個性、富有創造性、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高校計算機教育改革思考論文 篇四

高校計算機教育改革思考論文

1.高校計算機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隨着科技信息的蓬勃發展,計算機技術已經成為當前一種必備的應用性技術,為滿足這一社會需求,我國大部分高校都開設了計算機相關課程,並將其設置為必修課。在進行計算機課程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計算機教學與其他課程的教學內容關聯度較低的局面,學生對計算機的瞭解被侷限在很小的範圍內,並且學生計算機的應用能力大多停留在最基礎的水平,這根本無法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計算機教學改革已勢在必行。

2.當前高校計算機教育的現狀

2.1教育教學跟不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在高校眾多的學科中,相對於數學、外語、中文這類較穩定的學科,計算機學科可謂是發展最為迅速,知識系統更新最為頻繁的學科。這使得高校的計算機教育呈現出一定的滯後性,這表現在高校的實驗條件和師資水平方面,教學實驗條件很難得到同步的改善和提高,教師也沒有過多的時間去學習和研究新的知識和技術,最終導致了高校計算機教育與當前日新月異發展的計算機科學之間的脱節。

2.2忽視了計算機技能方面的培養

目前,在我國大部分的高校計算機課程教學當中,其對計算機技能方面的教學大多是在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中展開,而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其計算機的公共課堂上,則只能面對千篇 一律的、大眾基礎化的教學內容(例如Office辦公軟件、基本網絡知識、計算機硬件構成等等)。這就使得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無法瞭解和掌握相關的計算機實際操作技能,沒有機會進行系統的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梳理、鍛鍊,從而使得大學生信息素質培養成為一紙空文。

2.3教師的知識體系缺乏先進性

計算機領域內的頂級大部分都是年輕人,他們掌握着這個行業在現今階段最為先進和前沿的計算機技術。這一現實狀況也給高校的計算機教師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和難題。我國由於計算機行業的起步較晚,其高校內的計算機教師的知識結構體系大多也是通過當前的高校計算機教材形成的,因此,它在計算機技術的前沿性和先進性方面明顯落後於社會生活中的一些計算機從事人員,從而導致高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不能從教授那裏獲取當前先進的計算機技術。

3.高校計算機教育改革的途徑

3.1合理定位培養目標,按社會需求培養學生

就目前我國的高等院校學生的整體素質現狀而言,培養從事計算機研究的科學家幾乎是天方夜譚。但是憑藉學生的領悟能力,簡單的設計、管理、維護和應用是沒有問題的,因此培養目標可面向社會基層崗位,培養具備一技之長的技能型人才。社會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計算機專業的崗位技能具有較強的行業相關性,專業人才既不是來自工廠的流水線,也不是批量生產的車間,所以培養該專業人才不能按照工廠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方式,而應對他們進行多層次、多元化的職業崗位培養。

3.2更新教育觀念,建立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

當高校學生走向社會時,不再有教師親自指導、解答,應完全靠自己在學校掌握的技能解決各種新問題。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避免落後的'填鴨式教學,儘可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深入實踐、深入學習、深入探索,養成良性的學習習慣。像“四階段教學法”、“引導課文教學法”、“行動導向教學法”等都值得我們探討和學習,尋找合適的教學模式,並不拘一格的應用到計算機教學中。

3.3提高計算機教師的專業素質,打造一流的師資隊伍

高校計算機教學應該提高教師的整體素養,更新他們的教學理念,教師要明確自身的教學任務和自己的歷史使命,緊跟時代步伐,教師以自身的深厚的知識功底和個人魅力來感染學生,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創造力和學習熱情。教師應該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並鼓勵學生可以大膽創新,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對考核手段做出及時的更新,豐富教學手段,並加強計算機教學的管理制度,並構建開放性實驗基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專業教師需要加大培養力度,首先自身要具備紮實的理論知識、較高的教學水平,能夠憑藉豐富的實踐經驗引導學生解決難度較大的實際問題。計算機技能較為靈活,專業課程較為複雜,完全掌握該專業所有內容難度是相當大的,所以專業教師沒有必要面面俱到,可根據自身特長決定其發展方向,如此對於教師自身、學生個人以及學校專業都是有益無害的。

3.4增加學生在校期間的實習機會

計算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目,那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至關重要,其關係到高校計算機教育的成敗。因此,學校要多多為學生增加一些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使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得到提高。一方面學校可以聯繫用人單位為學生創造一些實習的機會,可以安排學生利用假期時間進入企業內部進行實習操作,使學生在實際的計算機操作環境中積極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於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困難,能更深刻的反映出學習中的不足,從而為今後在學校的學習找到需要加強的知識點和方向,不斷提高自身的計算機水平。另一方面,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同樣也是一個向企業中優秀員工學習的機會,學習他們豐富的計算機知識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從而有針對性的提高自身的素養,使自己能夠真正使用社會的需求和發展。

4.結語

綜上,當前我國高校計算機教學工作中仍存在很多問題有待解決,我們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加強教育改革,不斷完善學校的計算機教育工作,提高我國計算機教育的產業化發展水平,從而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計算機人才。

高中思想政治新課改論文 篇五

高中思想政治新課改論文

――政治課與生活

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當教師們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審視傳統政治課的教學時,不難發現:傳統的政治課堂因過於追求應試、片面強調知識的灌輸和道德行為的訓練,而忽略了學生作為個體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也疏離了我們的現實生活。而新課程與以往的課程相比較,最重要的是教育觀念的轉變:力求從根本上扭轉應試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又強調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空間。尤其是更加貼近生活了。如 從名稱上:必修一 《經濟生活》;必修二 《政治生活》;必修三 《文化生活》;必修四 《生活與哲學》。尤其是在哲學中,一開篇就提到了生活處處有哲學。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並真正成為教育。”因此,把政治課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是順應新課改,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是讓政治課堂迴歸生活的必然要求。

怎樣“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在思想政治課中體現“生活”的理念,提高課堂質量,滿足學生對“各種生活的關切”?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對思想政治新課改的認識。

一、教材生活化

1.教學目標:向多維目標轉變

以往的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以知識為本位,過分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目標看作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有時雖然在教學目標上也注重能力的培養,但注重的也是掌握、理解、分析書本知識的能力和解題的能力。因此教師也只是填鴨式的灌輸。新課程貫徹了生活的理念,教學目標的設計從一維轉向多維,不在單一注重知識和能力目標培養,還要求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個方面培養。

尤其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通過課堂各種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探索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關注社會發展,樂於學習,熱愛生活的積極、健康、向上的人格。

2.教學內容:從“書本化”轉向“生活化”

以往的思想政治課教學,特別強調教材內容的灌輸,學生學習就是為了習得教材中的內容,這樣學生好像就是為了分數而學,為了教材而學。而且以往教材中的教學理論深奧,教材雖比較條理但卻死板、脱離生活實際。雖然為了説明這些教材中的觀點,也列舉了一些例子,但這些例子過於理想化、成人化,與學生的周邊的現實生活有着較大的差距,很難產生共鳴。例如:以前《經濟學》部分中關於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係、價格與供求的關係。雖然作為重點大篇幅介紹,但是無法與生活溝通,這樣學習下來學生只是死記住了那些理論和知識點,但卻不能與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實例相聯繫。

新課程改革後的思想政治教科書給我的最大體會應是:從原來的“死的、浮的、靜的、讀的”變成了“活的、真的、動的`、用的”。新教材更加聯繫生活,例子也更有價值。例如:《經濟生活》的教材安排上,不再像以前教材那樣,一開始就講經濟學的理論,而是從我們生活中的常見的消費現象入手,引起學生對經濟的興趣。尤其是講到“價格變動的影響”這一章節時,新增加了“替代品”、“互補品”等概念,對於學生和老師來説,雖然都是新內容,但是非常貼近生活,因而也非常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

3.教學策略:創設生活情境,引導體驗感悟

創設問題的情境是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的重要環節。托爾斯泰説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新教材給了教師許多創設問題情景的機會。(新教材中的探究活動,這是與以往教材的一個很大的不同點)這樣教師就能以幽默生動的語言、精彩的故事、豐富細膩的情感開展趣味性教學,使學生不但善學而且樂學。記得在江蘇省南通市南菁高級中學召開了《江蘇省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改革研討會》上聽過一堂示範課,課題是《依法納税》,教師的創造性發揮的很好,創設了4個巧妙的情景,把學生從課堂牽引到生活中來,親身去體會為什麼要納税?如何樹立納税義務?尤其是課堂最後開設了一個探討活動,讓學生自己設計進行税收宣傳。把整堂課引向高潮,這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了教學的實效性。

二、教師的能力要求

思想政治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時代性,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處理好理論與實際的關係,堅持杜絕脱離實際的空洞説教。新課程改革,使教材更加條理化,生活化。知識的容量也更大,更新。因此,對教師的要求也應該有所提高。

1.注重資料積累,提高教學的趣味性

新教材增加了許多新內容,這些新內容往往與生活非常近。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積累。應該建立“教學資料檔案”,需要時從中提取,方便快捷。利用資料,逐步使教學做到有理、有據、有趣,使學生對政治課願學、樂學。

2.創新教學方法

缺乏吸引力是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主要問題之一。如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動力不足,教師教育觀點、教學方法陳舊,不少教師沒在教學上下真功夫,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課教學失去了吸引力。這一局面不扭轉,思想政治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目標的實現都無從談起,我們必須正視這一點,在教學中應始終把增強吸引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為此,教師只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探究教法,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才能更好地承擔教書育人的重任,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達到新課標的教育教學目的。

《課程標準》第一次提出了教學“活動建議”,明確指出“課堂的知識教學要與課外的實踐活動結合進行”,要求教師“應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參觀、社會服務,以及引導學生蒐集名言、諺語、格言,舉辦展覽、壁報,觀看電影、電視、錄像等活動,並安排高年級學生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總結等”,《課程標準》中的這一規定為政治課教師改進、豐富教學內容指明瞭方向。無疑,社會實踐活動內容的增加,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既有利於增強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吸引力,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

3.實現教學手段多樣化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大多數情況下還是使用延續了多年的黑板加粉筆的方式。這樣,即使教學內容很豐富,素材也是來源於生活的,但長此以往也很難引起學生的探究學習的慾望。事實上,思想政治課的內容都是來自於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和學生自身的生活的,是對生活的提煉。生活化的素材有時是簡單的語言很難再現出來的,學生也很難獲得生活上的體驗。這時如果我們藉助於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創設一種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情境,使學生獲得生動、真實的生活感受。使平淡無其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就會激活學生的思維,引起他們的興趣,從而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

與以往的舊的課程標準相比,初高中的《課程標準》首次提出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用具的選擇”問題,要求教師“要恰當地使用電影、幻燈、照片、錄音、錄像及計算機等教具輔助教學”,為思想政治課教學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出了方向性要求。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決定了它的教學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要使學生真正理解各種複雜的社會現象,就必須學習一定的抽象理論知識,而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要使他們理解並能運用這些理論知識,並非易事。電化教學的使用,方便了教師的同時,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從而大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如果政治課教師能運用多種手段、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那麼對於增強思想政治課教學吸引力,提高教學質量,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和諧的師生關係

1.善於激勵,增強學生的積極性

民主、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有利於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的創設,也有利於學生情感的遷移,使學生樂於接受教學內容。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應該以表揚激勵為主,使學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學習。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和諧友善的,它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礎上的,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善於抓住時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具體到教學過程中,應多給學生以激勵和讚揚,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是經過教育實踐經驗和心理學證實的正確的教育行為準則。為了增強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吸引力,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善於運用激勵藝術。

2.鼓勵探索 引導學生勇於實踐

以往的教學,一般侷限於書本和教室,教學空間單一、封閉,教學時間固定,隨着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生活化,教學環境也從以前的封閉、專制向開放、民主轉化,這就必須要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空間。因為認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指導實踐來改造世界,實踐活動能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增強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因此,教師應善於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應該鼓勵學生通過開展社會調查、公益活動、社會服務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個性品質――社會責任感、協作意識、競爭意識、獨創意識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等。如去年我校為鼓勵學生社會調查,專門組織活動去上海科技館進行參觀,學生們的興趣很高,還主動地分成了小組,並撰寫相關調查報告。從論文看大部分學生思想高度重視,調查態度認真,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並進行了積極的思考。

結束語:教育不僅僅是能力的強化,教育的目標是“樹人”,是讓人成就自我,超越自我。因此,教師只有正確定位,運用巧妙的教學策略,才能讓教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又迴歸生活。惟有這樣,也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

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六

摘 要:一、傳統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現狀 1.實驗經費以及器材的缺失 在現階段的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實驗器材以及經費的不足是大多數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樣的,物理實驗室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也使得許多學校的實驗課無法正常展開。由此可見,現階段的高中物理實

關鍵詞:物理實驗教學論文

一、傳統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現狀

1.實驗經費以及器材的缺失

在現階段的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實驗器材以及經費的不足是大多數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樣的,物理實驗室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也使得許多學校的實驗課無法正常展開。由此可見,現階段的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在於上級教育部門以及學校對實驗教學的重視不夠,還有可能是開展實驗課程的負責老師的工資往往偏低,使得教師沒有進行實驗教學的興趣,這也就造成了現階段的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缺失。

2.教師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

在現階段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往往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僅僅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實驗教學,而多數教師都認為實驗課是可有可無的,沒有足夠重視物理實驗課。同時,有的教師在進行實驗課時,往往更多的考慮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麼是照本宣科,要麼是僅僅在黑板上板書講解實驗,失去了進行實驗教學的真正意義。在多數教師的意識中,做實驗的效果遠遠不及講解實驗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快。

3.實驗課程較少,學生興趣不濃厚

在現階段的高中物理教學實踐中,多數物理教師都格外重視理論教學,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實踐的重要性。在教師的意識中,認為講解實驗,背誦實驗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獲取高分,這樣不僅節約時間,而且得到的效果最為明顯。這樣使得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不濃厚,開展實驗課程較少,讓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驗操作脱節。而就算在實驗課堂上,有的學生出於好奇,經常不按照規定進行實驗,容易破壞器材,教師為了減少麻煩,往往會減少實驗課程的開展,進而降低學生的實驗興趣。

在現階段的高中物理實驗中,大多數都是進行驗證性的實驗,教師往往採用先講理論再進行實驗的方式,這樣一定程度上算是為了實驗而實驗的,既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更快更好地提升物理教學效率。

由此可見,在傳統理念中的高中物理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實驗教學,與新課標要求的有一定的差距,也不符合培養新型人才的目標。

二、新課標下的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實踐

1.上級教育部門和學校應當轉變教學理念

在現階段的教學中,上級教育部門和學校應當充分地認識到現代對人才的需求,教育應當是順應時代和個人發展的,應當全面地面向未來,面向社會,真正地培養有利於社會、民族的新型全面發展的人才。而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上級部門和學校有着指向性的作用,應當從上到下地進行人才選拔機制的改革,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全面考察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而對於像高中物理這樣的自然學科,應當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進行探究,讓學生充分重視實驗課程。

同時,在高中物理中應當加大對實驗器材以及經費的投入,讓學生的實驗設備能夠更好地跟上時代的發展需求,加強對實驗課程的管理,提升實驗教師的待遇水平,全面滿足現代化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需求,更好地提升高中物理實驗教學。

2.轉變教師角色

在現階段的高中物理教學實踐中,教師是進行實踐教學的主體,也是引導學生髮展的指路明燈,而教師如何看待新課標直接決定了現階段的高中物理教學實踐的成功與否。新課標中要求做到以學生為教學根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倡導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學習方法,因此,對於高中物理教師而言,在進行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採取各種有效的措施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諸如,教師可以進行實驗的展示,有意識地設定相關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更好地鼓勵學生進行課外的實驗,全面地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3.轉變實驗教學的觀念,強化探究性的實驗教學

在現階段的高中物理教學實驗中,教師應當多多進行探究性的實驗教學,以此來鼓勵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鼓勵學生更好地進行合作學習,全面培養學生的合作實踐能力。同樣的,教師可以對實驗教學的形式進行一定的改革,創設相關的開放性探究實驗,讓學生更好更快地進入到實驗的角色中,通過各種探究式的實驗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實驗器材以及其操作的方法,不斷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態度,讓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更好地達成實驗教學的目的。全面地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繫,讓實驗內容更加貼近生活,更多地鼓勵學生能夠通過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的問題,進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能夠逐漸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以及探究精神,全面提升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的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實踐中,上級教育部門、學校以及教師應當轉變教學理念,充分重視實驗教學,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能夠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實驗,在實驗中體會物理,充分通過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的問題,全面提升高中物理教學質量。

高校音樂教育改革探究論文 篇七

高校音樂教育改革探究論文

摘要:時代在不斷地進步,生活學習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會有所影響,我國音樂形式也是隨着人們的生活方式而逐漸多樣化,現在社會中的流行音樂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因其通俗易懂、形式活潑、節湊鮮明和情感表達飽滿等鮮明的特點,從剛剛出現在市場上就吸引了廣大人羣的注意力,並被人們所喜愛,其中主要接受羣體還是當代的年輕人。這給高校的音樂教育帶來了新的教育因素的同時,也使高校的音樂教育面臨着不小的挑戰。現代流行音樂很大一定比例伴隨着商業化成分,經過一定的發展時間後,其負面影響逐漸的顯露出來,例如,作品質量參差不齊、歌詞內容無營養低俗化、製作粗糙等問題在當前的流行音樂中大量存在,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和心理狀態的形成,對此,我國教育部門應重視起來。本文就結合流行音樂在現實教育中的生存狀況,對給高校產生的影響進行詳細分析,並着重提出在流行音樂背景下,如何進行高校音樂教育改革。

關鍵詞:流行音樂;高校音樂教育;改革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音樂創作的新形勢也是不斷增多,特別是流行音樂出現以後,佔據了一大半的受眾市場,且受眾趨於年輕化,音樂形式的增加一方面給高校的音樂教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豐富了高校音樂課堂的內容,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給教學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因此在當前的情況下,高校教育者應將在流行音樂的背景下如何發展高校音樂教育這一問題放在音樂教育的首位,如何應對流行音樂的大量衝擊並可以採取有效措施提升高校音樂教育質量已成為高校音樂教育者急需解決的問題,這也是對我國未來音樂教育發展方向的探究。

一流行音樂的定義及特徵

(一)流行音樂的定義

流行音樂是指那種內容生動形象、節湊簡單明瞭的一種音樂形式,流行音樂的創作來源於生活,內容包含着生活中的各個細節,可以體現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更能夠在情感的問題上引起受眾的共鳴,使人們接受其中所藴含的情感和傳達的信息。流行音樂憑藉着朗朗上口的旋律將人們隱藏在心中不易表達的情感哼唱出來,聽音樂已成為人們閒暇時間的主要娛樂項目之一,對廣大人民羣眾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二)流行音樂的特徵

大多數的流行音樂所表達出來的情感也都是來源於現實生活,所以人們很容易在聽流行音樂的過程中聽到自己所熟悉的態度、情感、思想觀念等,自然而然的將自己帶入其中,這也就是流行音樂比較容易被人們接受和喜歡的原因。當人們聽到流行音樂其中的歌詞時,就會感受到一種親切感,吸引着他們聽完曲調和歌詞,在此過程中回味着自己的人生經驗、感悟自己的人生歷程[1]。此外,流行音樂篇幅精煉短小,通俗易懂的歌詞減少了人們記憶的難度,也更加容易在廣大人羣之中流傳起來,傳唱力相對傳統音樂較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論是社火制度還是羣眾的接受力對唱流行音樂的歌手的限制都不高,他們不需要接受專業的音樂培訓,不需要一定有學歷證明,也不用承受每天練嗓子帶來的嗓子疼、頭疼等問題。流行歌手的起步線相對較低,他們只要理解並掌握比較通俗簡單的節奏旋律,在各種各樣的樂器的配合下巧妙靈活的處理長短句,在上台之前精心多練習幾場,然後在舞台上配合燈光、舞蹈、音響等設備完美髮揮就可以了,這就將流行音樂的特有魅力發散出來看,吸引更多人的關注與喜愛。

二流行音樂給高校學生帶來的影響

流行音樂的內容生動形象,節奏朗朗上口,是受廣大年輕人喜愛的一種音樂形式。從其內容上來看,歌詞並不過度關注社會時事新聞,主要以抒發個人感情為主,比較貼近我們每個人的平時生活;形式上也較為簡單,往往是幾個旋律往返重複,較少複雜的音律,形式也較為單一,但其表面宣傳較為花哨,能夠迅速吸引住人們的眼球[2]。當然流行音樂對受眾的要求也不高,不需要他們都接受過專業的音樂培訓和突出的音樂素養,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對欣賞流行音樂,這對消費者來説更容易消化,滿足消費者中較低層次的娛樂需求。那麼流行音樂進入學生羣體中,會給高校學生帶來哪幾個方面的影響呢?下面我們來簡要分析一下。

(一)流行音樂對高校學生的積極影響

首先,流行音樂可以豐富學生們的課間閒暇和平時學校生活。流行音樂往往都是緊跟時代潮流的發展而產生出來的,其強烈的時尚感和娛樂性可以幫助學生在閒暇時間緩解學習壓力,調節生活節奏,消除他們整日學習的疲憊,使他們在聽音樂的過程中能夠身心愉悦[3]。其次,也正是由於流行音樂的無門檻的的她點,每個人及時流行音樂的聆聽者,也可以轉身一變,成為流行音樂的創造者和演唱者,這也就為大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的舞台,他們從最初的音樂欣賞者成為音樂的參與者。高校學生正處於青春熱血的年紀,他們充滿激情與活力,他們也渴望有一個適合自己的平台來展現自己的興趣愛好。而當前環境下的流行音樂就成了最佳選擇,,他們可以通過流行音樂來抒發自己內心中的感情來描述自己與歌詞內容相符的精力,來表達自己對未來生活的嚮往,將流行音樂作為自己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賦予它成為自己的精神寄託。可以説流行音樂的發展為每一位學生構建了一個可以根據自己的內心想法來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藝的平台。

(二)流行音樂帶給高校學生的消極影響

首先,大學生的審美素質和心理健康在上都會受到流行音樂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嚴格意義上來説,流行音樂是商業活動發展的產物,通過現代傳媒的媒介手段明顯的追求商業利益的一種大眾音樂文化,所以很多流行音樂都包含了商業性的文化元素,作品中的音樂素養就會減輕很多。在這樣的大趨勢背景下,很多音樂製作公司和歌手都不再注重音樂作品的質量,甚至是脱離了音樂的本質,完全不具有深刻內涵和精神意境[4]。過於表面化和膚淺化,完全是隻為了盈利而創作的音樂作品,不再是能作為人們精神寄託的載體。依靠大眾傳媒的平台將良莠不齊的流行音樂作品“潑水式”地傳播給學生羣體,對學生的審美素質的提高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也不利於大學生美學觀、道德觀的形成,若學生過於較真,甚至還會對學生的精神和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其次,流行音樂還可能會阻礙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商業價值的刺激下,不少的流行音樂作品只顧着盲目逐利而將藝術的獨立性完全遺失掉,缺乏醇厚的文化底藴和健康的審美價值,甚至出現了大部分的音樂作品為迎合部分人羣的低俗趣味、追求刺激化而採用虛幻、膩味和黃賭毒等敏感字眼,完全脱離生活實際,缺乏真情實感,在法律的邊緣不斷試探,不利於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管,整天陷入一種不切實際的情感幻想中不能自拔,長期這樣就會出現精神萎靡、思想消沉、情緒低落的狀態,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業,對其以後步入社會也產生了困難,嚴重的甚至挑戰法律的威嚴走上不歸路[5]。同時,流行音樂也不像古典音樂、民族音樂一樣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可以給學生以深刻啟迪,產生極高的教育意義,其娛樂性已經佔領流行音樂的主要內容,很少能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當前高校音樂教育改革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教育的主要教學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的綜合素養,讓學生成為新時代下的全面型優秀人才,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學生應該在高校音樂教育課堂提高自身音樂欣賞能力和音樂是素養,形成健康積極的心態,這不僅是學生所需,也是高校音樂教育的主要教學任務。可以看出,注重高校音樂教學的發展不僅僅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健全大學生人格和培養其綜合素質的必然途徑。但是目前我國的高校音樂教育還存在着頗多問題,由於在大學之前的時期,家長、學校和學生自身都不怎麼注重音樂課堂的教育,導致大學生整體的音樂水平參差不齊,審美意識也為得到過專業的強化,這裏還有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不可忽略,就是當前流行音樂對學生的影響比較大,導致學生偏向這種膚淺化的音樂形式,不怎麼願意主動接觸民族音樂和古典音樂,未接受藴意豐富的音樂形式的薰陶,呆滯大學生的音樂素養偏低,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阻礙了高校對音樂課程實施改革的步伐。第一,高校音樂教育的設施以及設備較為落後,不能滿足當前教育內容。例如,在音樂課堂上經常會用到音頻設備、影響設備播放音頻、視頻開拓學生視野,增加學生知識面,這就要求學校能夠提供完整優質的設備,才能保證現代課堂上的音樂教學順利進行[6]。但是,目前我國的高校招生計劃不斷地擴增,而教育資源的發展卻跟不上招生人數的擴增,局勢開始日益緊張,教學設備無論是在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都顯得相對匱乏和落後,尤其是在高校教育中,大學生正處於渴望知識、嚮往高質量教學的年紀,匱乏的教學設備完全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心理和需求,例如在現代的教育環境中,很多高校在開展音樂、美術等藝術教育課程時,往往是將幾百人學生集中在一個大教室中進行集體教學,開展大課堂教育,其中甚至是不同的專業、不同的系別一起上課,嚴重影響了音樂教學質量,不能使學生區別性的感受到音樂的魅力,也使高校的音樂教學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大大降低了。第二,高校音樂教育中教師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教育工作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音樂教師資源比較匱乏,進而導致了現有教師的教學壓力增大。現教學階段中,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步入高校後,高校領導仍然未完全重視起音樂的教學,這樣就直接導致了高校音樂教育師資力量的缺乏,在現實教育中,普遍都會存在一人承擔多門課程的教學的情況,例如音樂專業的老師一方面擔任着該專業學生的專業課堂的教育,也許另一方面又要在幾百人的大教室講解音樂公共課,就算是大學課堂教育相對中學輕鬆,但教師畢竟個人精力有限,課程繁多隻會讓教師精神疲憊,課堂效果不佳,不利於發展音樂教育。在此同時,隨着新時代的發展,高校也是不斷提升自身教育水平,力求提高教學質量,改革教育模式,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環境下發展的綜合型人才,這也就對音樂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每期末進行教師考核時,不僅僅要對課堂教學質量進行綜合評定,也要看教師的科研成績[7]。音樂教學不同於其他學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須在日常中長時間訓練和學習,不斷積累音樂的專業知識,才有可能產生質的改變,做出實質性的音樂作品。這也就要求音樂教師不僅僅要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還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新的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存,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涵養,這也就給高校的音樂教師帶來了較大的壓力。第三,整體來看,學生的質量下降。在新課改之後,高校的招生人數不斷擴增,規模不斷增大,高校的學生人數急劇增加,而整體質量卻有所下降。如今高校中的很多學生對音樂缺乏理解力和學習的興趣,在傳統模式的影響下,他們還是覺得音樂教育可有可無,這就加重了音樂教師的教學困難。老師在進行教學任務時往往要在學生身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阻礙了課程的'進度,影響教育質量。

四流行音樂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徑

(一)重視主流音樂的價值觀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教育意義

目前我國音樂教育的重點還應是主流音樂,充分調動起主流音樂對大學生教育的積極作用,不能將對大學生的音樂教育責任完全放在流行音樂上面。但是流行音樂也不是完全不可取,教師在教學時也可以當下實際情況取其精華舍其糟粕,將社會中的音樂熱點添加進課堂。對不同時代的歌曲進行分類整理,讓學生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音樂內容和形式的演變,掌握更加系統、全看的音樂知識和理論。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音樂曲目時,引入該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生活簡史和當時的音樂環境等內容,加深學生對該作品的理解,也可以引進多種音樂形式,讓學生在相互比對之下學會正確的欣賞音樂的方法,提升其音樂價值觀。

(二)擺正流行音樂在音樂教學中的地位,併合理疏導

流行音樂包含內容繁多且傳播範圍廣泛,風格時尚緊跟社會流行因素的發展,可以吸引學生的濃厚興趣,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熱情,可以營造出一種輕鬆活躍、靈活多變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在活躍身心的狀況下提高對音樂的學習效率。所以,在高校的音樂教學中,我們要正確看待流行音樂,不要一味的排斥忽略其音樂內容。流行音樂中也是有一定的歌詞內容值得我們去品味去學習的。在合適的時機選擇合適的內容將流行音樂引入教學課堂,避免正式的音樂形式過於枯燥乏味。通過積極向上的音樂內容的薰陶,培養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三)改革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音樂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在如今的音樂課堂教育中,應該改變傳統的音樂教育模式,調整和完善音樂課堂設置環節,並注重實踐的發展。讓學生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掌握音樂知識,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加深對音樂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不僅僅在課堂上就可以培養學生的編曲創作能力,學校社團也可以發揮積極作用,如音樂社團可以安排音樂劇的穿做和演出,由學生來擔任整個活動的策劃,也可以向學校申請聘請優秀的樂團來學校進行學習交流,共同演出,為學生營造出健康積極向上的音樂學習氛圍。

五結語

總而言之,隨着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流行音樂通過各種媒介平台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高校學生正是流行音樂的主要受眾人羣,參考實際情況,將流行音樂引入到高校教學中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這也是音樂形式多元化的必然結果。但流行音樂的質量良莠不齊,對學生的影響也不單一,這就要求高校在引入流行音樂時能夠合理疏導,準確辨別優劣,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為社會培養高素養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楊三川。流行音樂背景下的高校音樂教育改革探究[J].鄂州大學學報,(1):72-74.

[2]張時俊。流行音樂背景下的高校音樂教育改革探究[J].音樂時空,(21):70-70.

[3]胡曦。探究流行音樂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改革[J].求知導刊,2015(18):87-88.

[4]彭雪帆。基於流行音樂背景的高校音樂教育改革[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5(5):61-62.

[5]文哲。淺析流行音樂背景下的高校音樂教育改革新途徑[J].戲劇之家,(9):99-99.

[6]李媛。探析流行音樂背景下的高校音樂教育改革[J].音樂時空,2014(14):144-144.

[7]陶俊麗。流行音樂背景下的高校音樂教育改革[J].考試周刊,(50):142-142.

作者:郭中興 單位:青島濱海學院

新課改國小英語教學論文 篇八

新課改國小英語教學論文

活化教學手段打造魅力課堂――淺談新課改理念下的國小英語教學

作者/林建山

【摘要】在新課程的要求下,國小的英語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運用能力為主要目的。本文結合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實踐,談談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新教學方式的嘗試。

【關鍵詞】國小英語;新課標;運用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聯繫生活的教學策略,目的在於使學生擁有豐富的直接經驗。新《英語課程標準》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指導思想,提倡學生參與、體驗、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英語教師作為實施新課程的主體,應學會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語學習於生活體驗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課堂班級層面,變理想的課程為現實的課程,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和思維方式,釋放學生的創造潛能。為此,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嘗試,做到了以下幾點,也從中感受到了新課改的實效。

1建立平等互愛的師生關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角,要使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教師就要想方設法組織好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調動學生積極探求、思考的慾望,從而達到教與學的最佳效果。

首先,在課堂中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友好和諧的師生關係,平等地與學生進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決不能以自己的認識去支配學生的思維,以自己的標準評判學生的活動,限制學生的思維活動。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克服在英語學習中的害羞和焦慮心理,樂於幫助學生,關注學生的生活,創設融洽和諧的氛圍,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正如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的:“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 許多事例表明,良好的師生關係能創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在這種氛圍裏,教師精神愉快,學生聽課輕鬆,課堂效率提高,學生成績也會隨之提高。

其次,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特點,設計好教學過程,在課堂上教師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注重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學有所獲,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例如,在教《新標準英語》第一冊Module 5 Unit 1 How many? 時,根據這套教材的大綱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我制定出教學目標:1.學生們能熟練掌握數字1―10。2.學生們能聽懂會用How many? 這個句型。3.複習學過的單詞:red, yellow, blue, black, green, dog ,cat. 重難點:1.重點:數字1―8的掌握。2.難點:five的發音。在設計教學過程環節儘量突出以學生為主體。

2採用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為落實各項能力目標,《英語課程標準》建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實踐性強、具有明確目標的“任務型”學習方式,使學生通過實踐,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感受成功,提高英語言運用能力。()例如:我在教《新標準英語》第二冊“Do you like pears?”這單元時,設計一個當小記者的任務,讓學生進行飲食習慣調查採訪,學生便帶着任務饒有興趣地通過採訪,完成了調查表。這樣任務型的教學模式,從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學生“能做某事”的能力,而且使學生在做事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英語的樂趣,英語課也變得豐富多彩。

由此可見,“任務型”的教學方式有利於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強化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策略,培養合作精神,增進對文化的理解;同時,也有利於學生思維和想象能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的發展,促進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和聯繫。《英語課程標準》還強調指出,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考慮當地的條件以及學生的需要,積極和有創造性地探索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3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托爾斯泰説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興趣”。當國小生對英語學習充滿興趣時,他們就會感到學習英語不枯燥、不乏味,也不感到負擔重,覺得學習英語就是一種樂趣,越學越想學,可見,興趣對英語學習有多麼大的推動作用。那麼,在課堂教學中該採用什麼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呢?

在教學中常用各種方法,如“表演法”、“競賽法”、“遊戲法”等。

3.1當“小老師”、“模仿秀”。 比如説“Talk about it”。這一模塊中,我們就可以鼓勵學生大膽地模仿,帶表情説句子。如“I am hungry.”(可以作飢餓狀);“I am thirty.”(可以作口渴狀);還可以鼓勵學生上講台當“小老師”,領讀句子。讓他們模仿教師平時上課時的表情、動作,鼓勵他們學着使用課堂用語。比如説“Stand up”“very good”,“Sit down, please”。

3.2把身體語言帶入課堂。在教單詞或句子時,我們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做動作,甚至做誇張的動作或用誇張的朗讀語調,孩子們特別喜歡。如,“big”兩手張開畫個大圈,“small”用兩手指做個特別小的小圈,“strong”出示手臂,並鼓起肌肉,“thin”做一個瘦的動作,學完單詞後,老師做出動作,學生就會説出這個單詞。

3.3表演法。例如我常用的表演法,讓學生利用每課的前五分鐘表演鞏固已學句子,具體做法是:學習小組表演對話,能説什麼就説什麼,説錯也沒關係。這樣就不會讓學生感到有説錯要批評壓力,如:Hi, Jim. Hello, Mike,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Jim. 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I am fine, too.另外,在鞏固新課時,我經常採用競賽法,引進競爭機制,給學生一個自我表現的機會,符合國小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徵。許多學生躍躍欲試,尤其自我表現力強,得到老師表揚的,甭提有多神氣了。此外,我還常常讓學生“唱英語歌曲”、“説繞口令”、“做遊戲”等。由於教學方法的多彩多姿,課堂教學充滿了生氣,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3.4兒歌説唱法。針對孩子們天生活潑好動的性格,用英語歌曲導入,組織課堂教學,效果很好。對於小孩子來説,他們愛表演,所以我給每首兒歌都編了簡單的動作。例如“Dog, dog 是小狗,小狗dog 汪汪汪。Panda, panda 是熊貓,熊貓panda愛吃竹……(動作 示範)等等,儘管有些動作非常簡單,但是學生卻很樂於參與。

4藉助豐富多樣的輔助教學手段,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主要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在教學英語時,輔助教學手段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針對國小生的思維具有明顯的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應用實物、圖片、簡筆畫、多媒體課件,電腦網絡等直觀教學手段,都能有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4.1用簡筆畫、掛圖和卡片,突破教材重點、難點,變難為易,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在課堂上,我經常使用簡筆畫、掛圖和自制的英語卡片直觀手段,不僅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而且能輕易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並使學生在反覆仔細觀察過程中,養成認真思考問題的好習慣。例如,在教“職業”類內容時,我先出示醫生、護士、教師、農夫身份的掛圖,接着邊指着彩圖,邊用英語向學生介紹doctor, nurse, teacher, farmer等單詞,他們耳朵聽着單詞讀音,眼裏看着圖畫,很快就能掌握這些單詞。

4.2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拓展學生視野,訓練學生思維能力。

計算機教學能創設新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促使其進行探索。良好的情境創設,能激發學生把在學習新知識時的創新慾望和潛能轉化為現實的創新力。例如,我在教授顏色單詞時,就利用多媒體自制課件,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整合。我創設了一個色彩繽紛的主頁:雨後,天空中出現了彩虹。並讓其伴隨輕快悦耳的音樂。當學生看到這新穎的畫面,聽見動聽的樂曲,就產生了好奇心,就很想知道這節課的學習內容。 在主頁上,我還設計了“歌曲欣賞”,同學們可以一起跟着音樂齊唱“Color Song”這首歌曲;還有“Let’s learn”,(生詞學習),屏幕上會依次出現該課的單詞及標示該單詞意思的圖片與動畫,學生看到這個畫面之後,自然想知道這個單詞的發音,只要點擊“小喇叭”按鈕,學生立即可以聽到單詞的拼讀和發音,等學生對單詞有了總體意象之後,學生的興趣開始被調動起來,再加上小組競賽的方式,枯燥的單詞學習變得豐富生動,很快就形成了一個競爭活躍的課堂氣氛,學生的記憶能力和競爭意識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得到了培養,課堂的教學效率也自然而然提高了。

5實施科學的評價機制,激勵學生的健康成長

德國教育家斯多惠説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與鼓舞。”這句話充分説明了對學生評價的作用,評價也是一門藝術,好的評價手段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勵學生產生不斷向上的精神。學習評價可採用多種形式:形式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個人評與他人評、小組評相結合,等級與評語相結合,在教學中,我們要靈活地使用這些評價。這樣,對學生的評價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激勵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成長在充滿激勵氛圍的孩子,會不斷進取。我的評語有:Clever boy/girl. Very good. Well done. Pass. Wonderful. Great…被讚揚的同學看到全班同學對他拍手喊出這些評語時,對是神采奕奕。此外,我還採用書後蓋印兒、發放小禮物等激勵手段,有時,甚至親切地對學生笑笑,摸摸他們的小腦袋,都是對他們的一種鼓勵。學生在課後會互相評比書後的“印績”,一種你追我趕、不甘落後的局面逐漸形成。

通過採用這些行之有效的教學評價手段,在“任務型”教學模式的驅使下,每個學生每節課都能有所收穫,在任務中不知不覺感受了英語,喜歡上了英語。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創設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充滿生機勃勃的國小英語課堂。由於採用了多元的評價手段,每個學生在英語課上都是主角,他們的成功感得到了最大的滿足,都覺得英語課是一種享受。

總之通過教學中的這些嘗試,我的英語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學習積極主動,聽説能力大大提高,合作意識和交往能力也大大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空前高漲。作為一名國小英語教師,我由衷地感到高興,也切身體會到了新課改所帶來的欣慰和喜悦。但這只是一個開端,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還需要不斷學習新課改的有關理論,並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不斷充實我們的國小英語課堂。

參考文獻

[1]姚立新。“國小英語教學方法的創新”,《中國小英語教學與研究》,(5):4-5

[2]魯子部。“任務型教學的課堂教學程序探討”,《中國小外語教學》.2

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九

目前,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僅要求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而且要求教師轉變角色,《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為了適應當前的教育改革,更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我們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善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我們教師角色必須轉變,才能適應新形勢下教育的發展與要求。

1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

過去傳統教學方法,是重視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要更新教育觀念,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不能把學生當作灌輸“知識容器”,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既要指導和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又要培養學生獲得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提高。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要改進教學方法,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既是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培養學生身心發展、潛能開發的過程,通過教學活動,不僅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激發出對優秀歷史人物的崇敬,從而受到歷史人物的優良品質的薰陶和感染,以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修養,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健全人格。歷史教育不僅是讓學生學會記住歷史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發生、發展情況,而且是為了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更充分的發揮,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發展學生的智力潛能。因此,把過去重視傳授知識為主,轉為重視發展學生能力為重點的教育方向。

2倡導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

在傳統的教學中,總是由教師牽着學生鼻子走,學生要圍繞教師的指揮棒轉,實行以“教”定“學”的模式,讓學生配合或適應教師的教,使學生被動學習,造成學生的主動學習性被喪失了。因此,這種以教師的“講”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處於被動狀態,不利於學生潛能開發和身心的發展。例如,在分析歷史事件的產生原因和影響時,而教師過多地講解、分析,讓學生被動地聽説,這樣就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不能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而新課程的倡導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就是要求教師在上課時,注意學生的反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不能只顧自己滔滔不絕地“講”,不管學生是否接受,在課後還要對不層次的學生進行輔導,與學生進行交流,要把學生適應教師,轉變為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認真研究如何引導和啟發學生學習,接受教師傳授給學生的知識,以提高學習效果。

3由重教學結果,轉向重教學過程的轉變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重結果,輕過程”,這是一個十分明顯的教學弊端。它是讓學生走向死記硬背的科學知識,把學生推向應試教育的死衚衕角落裏,不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我們要重視教學過程,讓學生明確學習歷史的目的和意義,注重培養髮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能親身經歷或體驗歷史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如果強調重學習歷史的結果,只會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一個共同的標準答案的方向,不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而重視教學過程,則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揭示歷史知識的發生過程,也就是歷史的思維過程,讓學生在思維中得到訓練,既長知識,又能增進才幹。

我們學習歷史科學知識,是經歷“(具體)感知——(抽象)概括——(實際)應用”的認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則有兩次飛躍。第一次飛躍,“感知——概括”,讓學生的認識活動,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抽象概括,才能得到歷史的結論。第二次飛躍,“概括——應用”,就是把掌握的歷史知識的結論,應用於實際的過程。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在學習歷史過程中,真正實現了這兩次飛躍,才能實現歷史教學目標,更好地完成歷史教學任務。

4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學校開展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而不是要讓學生在每一個方面都按照同一規格平均發展,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能按照統一規模進行教育,既不利於人才的培養,也不符合時代發展對教育的要求。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形式上,可以綜合運用集體授課與活動、分組討論或互相交流、自學與輔導,蒐集歷史資料與獨立研究等多種學習形式,實行不拘一格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要採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在每堂歷史課都應按照實際的需要,設計教學內容與方法,以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要,要認真瞭解分析學生的差異性,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措施和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展學生的各種各樣的潛能,以提高歷史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使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要求教師要隨着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方式的改變,要重新形成自己的教學方式,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做到“隨機應變”,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才能不斷地創造佳績,提高教學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6ld6kw.html
專題